•   發佈時間
  •   精選
  •   熱門
  •   隨機探索

歷史回眸

中國,是怎樣的國度?—— 葡萄牙人關於中國最早的情報,1515年

1515年,皮萊資完成《東方志》一書,這本書記錄有關葡萄牙人已知所有亞洲地區的資訊,範圍從紅海至日本。皮萊資雖未踏足中國,但他在書中提及這個神秘的富庶之國——歐洲人對中國的資訊很長一段時間停留在馬可孛羅的敘述,至兩百年後,葡萄牙人才對亞洲的資訊再一次更新。作為一名代理商,皮萊資記錄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資訊。從他的記錄中,到底中國在葡萄牙人的眼中是怎樣的國度呢?

城市風貌

桃花江.桃花崗

羅若翰神父街在哪裡?相信許多人都不知道,但問桃花崗在何處,則多數澳門街坊都能指出,是在紅街市附近。不過,這個細小的區域,為什麼會被街坊稱為桃花崗呢?而這地方,在開設咖啡檔及餅店之前,是否是個桃花盛開的山崗呢?細閱下文,你將知道答案。

歷史回眸

(下)獻禮首相:致送基督教墳場邱吉爾叔曾祖父墓地相冊之信函

亨利.斯賓塞.邱吉爾(Henry John Spencer Churchill)是二戰期間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的叔祖父,其長眠於澳門基督教墳場,是本澳與斯賓塞.邱吉爾家族間的獨特紐帶。本文通過對1955年英國駐澳門領事館、香港殖民地司署、英國下議院霍羅賓爵士(Ian MacDonald Horobin)、澳門總督府等機構或個人間的通訊信函,窺探澳門對香港致送邱吉爾相冊計劃的應對,以及澳門贈送包含亨利.斯賓塞.邱吉爾墓地照片的相冊予溫斯頓.邱吉爾之結果及後續情況。

歷史回眸

(上)獻禮首相:致送基督教墳場邱吉爾叔曾祖父墓地相冊之信函

亨利.斯賓塞.邱吉爾(Henry John Spencer Churchill)是二戰期間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的叔祖父,其長眠於澳門基督教墳場,是本澳與斯賓塞.邱吉爾家族間的獨特紐帶。本文通過對1955年英國駐澳門領事館、澳門新教教會等機構間的通訊信函,窺探該年澳門向溫斯頓.邱吉爾贈送包含亨利.斯賓塞.邱吉爾墓的文件夾之大致安排。

城市風貌

渡船街的新橋、舊橋與蓮溪

渡船街是澳門新橋區的主幹道。或許,很多人都猜想到,此馬路昔日是與渡船有關,但河流在哪裡,則不是人人知道。另外,此街區名為“新橋”,言下之意則是否曾有“舊橋”呢?再者,昔日的新橋與舊橋,到底位於何處呢?讀者欲知答案,請看下文分解。

城市風貌

澳門北部“七村”的聚落分佈與形成

澳門在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的城市空間變遷,必然會談到葡人向澳門城周邊的擴張,擴張的範圍和策略,經常被概括為“近佔七村,遠奪三島”。“七村”是指澳門城城牆以北、關閘以南的澳門半島北部的聚落群,“三島”是指青洲、氹仔、路環。由於地理上分隔比較少,澳葡政府近佔七村的目標,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完成,而這個所謂“七村”,參考當代的文獻,似乎“七村”實際上是澳門半島北部的一個聚落群,並不是不多不少、清清楚楚的七個聚落,也並非全是從事漁農業的村落。

城市風貌

新橋村聚落空間的形成

新橋村是在澳門半島北部、澳門城城牆以外的一個華人聚落。以村中一條橋樑作為村名──新橋。根據新橋建成的時間推斷,新橋村的形成時間不早於十八世紀末,直到二十世紀初,蓮溪被填塞,原本聚落範圍與澳門市區完全相連,作為一個鄉鎮聚落的空間特點消失。整個十九世紀,是新橋村發展的關鍵時期。

城市風貌

新橋蓮溪的出現與變化

新橋蓮溪大約在二十世紀一零年代中期被填塞,按當時的地圖記錄,蓮溪的出海口在內港,在今天大興街與提督馬路交界處,其他大部分的河道在今天渡船街、光復街 。這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蓮溪歷史最末段時期的記錄。然而,不論後世王文達先生的《澳門掌故》或是清代的《澳門記略》中所記載的蓮溪,與上述的描述皆有不同,甚至十八世紀初期以前的地圖中,幾乎沒有出現蓮溪。關於這條小溪流出現在記載之中,似乎還有不少待解的謎團。

城市風貌

新橋蓮溪的消失

蓮溪,澳門半島歷史上一條有自然水源的溪流,位於半島西部,溪水流入內港。歷史上對蓮溪的稱呼有鹹涌、新橋涌 等等。溪流的規模不大,綜合多處記載,蓮溪長度約五百米,寬度不超過六、七米。蓮溪的重要性,在於這一彎溪水,孕育出新橋村,及後此地發展,成為歷史上澳門北部的“七村”中,僅次於望廈村的大聚落,也曾成為進入澳門城的必經之路。 今天的新橋區再找不到蓮溪,蓮溪到底是何時消失,為甚麼消失?

澳門百業

澳門女教育家:李瑞儀校長與培道中學

李瑞儀校長(1916-1986),[1]廣東台山人,在廣州出生及長大。12歲畢業於廣州市立第二小學後,入讀廣州東山培道女子中學,1934年高中畢業,考入燕京大學,主修中文,副修英文。1936年因“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影響,抗日戰爭爆發前,大學三年級時,遵父母之命南返廣州,後在中山大學借讀一年,1940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在中山大學肄業期間,李瑞儀獲文學院中文系最優成績獎。

澳門百業

澳門女教育家:廖奉基校長與粵華中學

澳門松山腳下的粵華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今天屬天主教鮑思高慈幼會主辦的這間學校,九十多年前,由一位走在時代前端的女教育家廖奉基校長創立。

澳門百業

澳門女教育家:杜嵐校長與濠江中學

杜嵐校長(1914-2013)來自遙遠的陝北,濠江中學雖非由她創立,但她早年接棒,主持及諮詢校政六十餘年(1936-2000),影響至巨,絕對是該校的靈魂人物。

中國,是怎樣的國度?—— 葡萄牙人關於中國最早的情報,1515年

1515年,皮萊資完成《東方志》一書,這本書記錄有關葡萄牙人已知所有亞洲地區的資訊,範圍從紅海至日本。皮萊資雖未踏足中國,但他在書中提及這個神秘的富庶之國——歐洲人對中國的資訊很長一段時間停留在馬可孛羅的敘述,至兩百年後,葡萄牙人才對亞洲的資訊再一次更新。作為一名代理商,皮萊資記錄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資訊。從他的記錄中,到底中國在葡萄牙人的眼中是怎樣的國度呢?

歷史回眸

桃花江.桃花崗

羅若翰神父街在哪裡?相信許多人都不知道,但問桃花崗在何處,則多數澳門街坊都能指出,是在紅街市附近。不過,這個細小的區域,為什麼會被街坊稱為桃花崗呢?而這地方,在開設咖啡檔及餅店之前,是否是個桃花盛開的山崗呢?細閱下文,你將知道答案。

城市風貌

(下)獻禮首相:致送基督教墳場邱吉爾叔曾祖父墓地相冊之信函

亨利.斯賓塞.邱吉爾(Henry John Spencer Churchill)是二戰期間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的叔祖父,其長眠於澳門基督教墳場,是本澳與斯賓塞.邱吉爾家族間的獨特紐帶。本文通過對1955年英國駐澳門領事館、香港殖民地司署、英國下議院霍羅賓爵士(Ian MacDonald Horobin)、澳門總督府等機構或個人間的通訊信函,窺探澳門對香港致送邱吉爾相冊計劃的應對,以及澳門贈送包含亨利.斯賓塞.邱吉爾墓地照片的相冊予溫斯頓.邱吉爾之結果及後續情況。

歷史回眸

(上)獻禮首相:致送基督教墳場邱吉爾叔曾祖父墓地相冊之信函

亨利.斯賓塞.邱吉爾(Henry John Spencer Churchill)是二戰期間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的叔祖父,其長眠於澳門基督教墳場,是本澳與斯賓塞.邱吉爾家族間的獨特紐帶。本文通過對1955年英國駐澳門領事館、澳門新教教會等機構間的通訊信函,窺探該年澳門向溫斯頓.邱吉爾贈送包含亨利.斯賓塞.邱吉爾墓的文件夾之大致安排。

歷史回眸

渡船街的新橋、舊橋與蓮溪

渡船街是澳門新橋區的主幹道。或許,很多人都猜想到,此馬路昔日是與渡船有關,但河流在哪裡,則不是人人知道。另外,此街區名為“新橋”,言下之意則是否曾有“舊橋”呢?再者,昔日的新橋與舊橋,到底位於何處呢?讀者欲知答案,請看下文分解。

城市風貌

澳門北部“七村”的聚落分佈與形成

澳門在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的城市空間變遷,必然會談到葡人向澳門城周邊的擴張,擴張的範圍和策略,經常被概括為“近佔七村,遠奪三島”。“七村”是指澳門城城牆以北、關閘以南的澳門半島北部的聚落群,“三島”是指青洲、氹仔、路環。由於地理上分隔比較少,澳葡政府近佔七村的目標,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完成,而這個所謂“七村”,參考當代的文獻,似乎“七村”實際上是澳門半島北部的一個聚落群,並不是不多不少、清清楚楚的七個聚落,也並非全是從事漁農業的村落。

城市風貌

新橋村聚落空間的形成

新橋村是在澳門半島北部、澳門城城牆以外的一個華人聚落。以村中一條橋樑作為村名──新橋。根據新橋建成的時間推斷,新橋村的形成時間不早於十八世紀末,直到二十世紀初,蓮溪被填塞,原本聚落範圍與澳門市區完全相連,作為一個鄉鎮聚落的空間特點消失。整個十九世紀,是新橋村發展的關鍵時期。

城市風貌

新橋蓮溪的出現與變化

新橋蓮溪大約在二十世紀一零年代中期被填塞,按當時的地圖記錄,蓮溪的出海口在內港,在今天大興街與提督馬路交界處,其他大部分的河道在今天渡船街、光復街 。這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蓮溪歷史最末段時期的記錄。然而,不論後世王文達先生的《澳門掌故》或是清代的《澳門記略》中所記載的蓮溪,與上述的描述皆有不同,甚至十八世紀初期以前的地圖中,幾乎沒有出現蓮溪。關於這條小溪流出現在記載之中,似乎還有不少待解的謎團。

城市風貌

新橋蓮溪的消失

蓮溪,澳門半島歷史上一條有自然水源的溪流,位於半島西部,溪水流入內港。歷史上對蓮溪的稱呼有鹹涌、新橋涌 等等。溪流的規模不大,綜合多處記載,蓮溪長度約五百米,寬度不超過六、七米。蓮溪的重要性,在於這一彎溪水,孕育出新橋村,及後此地發展,成為歷史上澳門北部的“七村”中,僅次於望廈村的大聚落,也曾成為進入澳門城的必經之路。 今天的新橋區再找不到蓮溪,蓮溪到底是何時消失,為甚麼消失?

城市風貌

澳門女教育家:李瑞儀校長與培道中學

李瑞儀校長(1916-1986),[1]廣東台山人,在廣州出生及長大。12歲畢業於廣州市立第二小學後,入讀廣州東山培道女子中學,1934年高中畢業,考入燕京大學,主修中文,副修英文。1936年因“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影響,抗日戰爭爆發前,大學三年級時,遵父母之命南返廣州,後在中山大學借讀一年,1940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在中山大學肄業期間,李瑞儀獲文學院中文系最優成績獎。

澳門百業

澳門女教育家:廖奉基校長與粵華中學

澳門松山腳下的粵華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今天屬天主教鮑思高慈幼會主辦的這間學校,九十多年前,由一位走在時代前端的女教育家廖奉基校長創立。

澳門百業

澳門女教育家:杜嵐校長與濠江中學

杜嵐校長(1914-2013)來自遙遠的陝北,濠江中學雖非由她創立,但她早年接棒,主持及諮詢校政六十餘年(1936-2000),影響至巨,絕對是該校的靈魂人物。

澳門百業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