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
  •   精選
  •   熱門
  •   隨機探索

城市風貌

盧廉若花園

隱藏在現代城巿中心的盧廉若公園,是港澳地區唯一具有蘇州園林風韻的歷史名園,建成於1925年,1976年被評定為澳門的文化財產,1992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現時佔地一萬多平方米的公園,究竟昔日是甚麼模樣?關於該園的設計者劉吉六又是誰?他所設計的園林有何特色?

歷史回眸

(下)賣豬仔的現場實況——法國貴族筆下的“天朝摩納哥”,1867年

1867年2月13日,德波瓦、皮爾和福威勒已經留在澳門三天,這些法國旅者便提出到一處地方考察——“巴拉坑”(Barracons),也就是“豬仔館”。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澳門,更加廣為人知的是俗稱“賣豬仔”的苦力貿易。諷刺的是,在澳門販運的第一批苦力華工正是由兩名法國商人和一名葡萄牙人於1851年控制的,其後澳門迅速發展成苦力貿易中心。走進“豬仔館”,他們將目睹黑暗行業真實且可怕的一面。

歷史回眸

(中)總督帶隊遊澳門——法國貴族筆下的“天朝摩納哥”,1867年

1867年2月12日,法國旅行者德波瓦、皮爾和福威勒經過梳洗後離開旅館,在門外等待的是總督副官歐索里奧,將會由他陪同這三位法國旅行者,而下午則是總督柯高本人親自帶隊遊澳門。相較於第一天的“自由行”,德波瓦在澳門的第二天變成官方遊覽團。到底百多年前的澳葡政府接待外賓時,會帶他們遊覽甚麼景點呢?

歷史回眸

(上)旅館太差該怎樣辦?總督在嗎?可以來救救嗎?—— 法國貴族筆下的“天朝摩納哥”,1867年

1867年2月11日,三名法國旅行者——德波瓦、皮爾和福威勒從香港來到澳門旅遊,遊歷過新生的香港後,他們來到葡萄牙人古老的港口——澳門。這幾位旅者雖然只留在澳門短短三天,但他們更希望在城市裡探索,如華人的紅燈區和賭場;但在此之前,德波瓦需要先解決住宿問題,而好友竟然是向澳門總督求助?!

歷史回眸

Vitória︰1622年葡萄牙人抗擊荷蘭人的街名印記

1622年,面對企圖入侵澳門的荷蘭人,葡萄牙再次將其成功擊退,為謳歌此役來之不易的勝利,葡萄牙人歷來以包括雕像、節日、紀念活動等不同形式讓後世銘記有關歷史記憶,其中,以葡文“Vitória”、中文譯作“得勝”的一系列地名,組成了一個紀念空間,至今仍在上演著一場“銘記”與“遺忘”間的競賽,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勝果。

歷史回眸

荷蘭大軍如何倒在澳門城外?—— 傭兵日誌中的“澳門之役”,1622年

1622年6月24日,傭兵利邦(Elie Ripon)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參與遠征澳門的戰役。作為進攻澳門的軍官之一,他目睹荷蘭遠征軍登陸和戰敗的過程,並把之記錄於日誌裡,讓後人從一個戰敗者的角度,了解荷蘭人為何倒在澳門城下。

歷史回眸

血腥的羅生門:荷蘭人突襲澳門?

1601年9月27日,澳門外海出現三艘神秘帆船,使整座城市陷入恐慌之中。葡人手忙腳亂把金銀珍寶搬進山頂上的聖保祿學院,還請求院長在必要時讓他們的妻兒也躲進裡頭,“如果上帝為了懲罰他們而讓敵人得勢。那麼,死在神父身邊也能讓他們感到心安。”學院的格雷羅神父在報告中感性的寫道。

風俗民情

視覺藝術化的佈道︰後宗教改革視野下的大三巴牌坊銅像

大三巴牌坊原是聖保祿學院附屬教堂,即聖母教堂的前壁,經過1835年大火洗禮後留下的前壁遺跡一直屹立不倒之外,還成為澳門的城市地標,被冠以“三巴聖跡”的雅號。事實上,教堂的興建充滿着歷史的時代烙印,本文嘗試以前壁上的銅像作切入點,探尋其如何受宗教改革運動影響而出現。

風俗民情

苦茶人情味

在華人社會,“茶”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俗話說“人走茶涼”,說的是人情淡薄。但有種名為“涼茶”,卻充滿溫情。小時候傷風感冒,牙痛眼澀,阿媽總會執幾劑草藥,架起爐灶,三碗水煲起半碗水,驅寒下火。但細時的我,只會貪戀苦後的那粒甜,長大才開始慢慢發現那些黑黑褐褐的,藥到病除的涼茶,才是父傳子,子傳孫的民間智慧。

城市風貌

百年“果欄”街

澳門的街名是十分有趣,好像沒有賊仔的“賊仔圍”、沒有牧羊的“牧羊巷”、沒有鑄炮的“鑄炮斜巷”等。在爛鬼樓附近的果欄街,同樣是一家果欄也沒有,因為真正賣水果的可是是附近的“大碼頭街”,而且是名副其實的“果欄街”。雖然說,澳門的水果不少是來自內地,但大碼頭街向來批發“來佬”水果,而且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非常悠久!

城市風貌

福隆艷史

一窺清末民初嶺南風格的青樓,朦朧黃燈,昏醉倦眼。這是一個性情中人聚集的地方,艷紅的唇,白玉身姿的女子,就在這個地方與尋歡客展開一場又一場的較量。憶濠江當年,也曾過豔幟高張的地方。

風俗民情

流動的風味

地道美食,說白一點就是“街邊出品”,愈“路邊”愈滋味。記得上小學時,學校門外總會有一部車仔“等放學”,大家下課後會圍着它,伯伯忙個不停地串起魚蛋和炸雲吞,這份光景和舌尖上的滋味依然難忘。十年又過去,儘管學校仍如往時,但熟悉的車仔檔卻已經不見了。時代在變,車仔檔的消失,不僅是街頭風味的消失,更是一種老行業帶來的集體回憶。直到今天,只有幾位堅守奉獻汗水的流動小販,有了他們,街上才不乏味。

盧廉若花園

隱藏在現代城巿中心的盧廉若公園,是港澳地區唯一具有蘇州園林風韻的歷史名園,建成於1925年,1976年被評定為澳門的文化財產,1992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現時佔地一萬多平方米的公園,究竟昔日是甚麼模樣?關於該園的設計者劉吉六又是誰?他所設計的園林有何特色?

城市風貌

(下)賣豬仔的現場實況——法國貴族筆下的“天朝摩納哥”,1867年

1867年2月13日,德波瓦、皮爾和福威勒已經留在澳門三天,這些法國旅者便提出到一處地方考察——“巴拉坑”(Barracons),也就是“豬仔館”。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澳門,更加廣為人知的是俗稱“賣豬仔”的苦力貿易。諷刺的是,在澳門販運的第一批苦力華工正是由兩名法國商人和一名葡萄牙人於1851年控制的,其後澳門迅速發展成苦力貿易中心。走進“豬仔館”,他們將目睹黑暗行業真實且可怕的一面。

歷史回眸

(中)總督帶隊遊澳門——法國貴族筆下的“天朝摩納哥”,1867年

1867年2月12日,法國旅行者德波瓦、皮爾和福威勒經過梳洗後離開旅館,在門外等待的是總督副官歐索里奧,將會由他陪同這三位法國旅行者,而下午則是總督柯高本人親自帶隊遊澳門。相較於第一天的“自由行”,德波瓦在澳門的第二天變成官方遊覽團。到底百多年前的澳葡政府接待外賓時,會帶他們遊覽甚麼景點呢?

歷史回眸

(上)旅館太差該怎樣辦?總督在嗎?可以來救救嗎?—— 法國貴族筆下的“天朝摩納哥”,1867年

1867年2月11日,三名法國旅行者——德波瓦、皮爾和福威勒從香港來到澳門旅遊,遊歷過新生的香港後,他們來到葡萄牙人古老的港口——澳門。這幾位旅者雖然只留在澳門短短三天,但他們更希望在城市裡探索,如華人的紅燈區和賭場;但在此之前,德波瓦需要先解決住宿問題,而好友竟然是向澳門總督求助?!

歷史回眸

Vitória︰1622年葡萄牙人抗擊荷蘭人的街名印記

1622年,面對企圖入侵澳門的荷蘭人,葡萄牙再次將其成功擊退,為謳歌此役來之不易的勝利,葡萄牙人歷來以包括雕像、節日、紀念活動等不同形式讓後世銘記有關歷史記憶,其中,以葡文“Vitória”、中文譯作“得勝”的一系列地名,組成了一個紀念空間,至今仍在上演著一場“銘記”與“遺忘”間的競賽,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勝果。

歷史回眸

荷蘭大軍如何倒在澳門城外?—— 傭兵日誌中的“澳門之役”,1622年

1622年6月24日,傭兵利邦(Elie Ripon)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參與遠征澳門的戰役。作為進攻澳門的軍官之一,他目睹荷蘭遠征軍登陸和戰敗的過程,並把之記錄於日誌裡,讓後人從一個戰敗者的角度,了解荷蘭人為何倒在澳門城下。

歷史回眸

血腥的羅生門:荷蘭人突襲澳門?

1601年9月27日,澳門外海出現三艘神秘帆船,使整座城市陷入恐慌之中。葡人手忙腳亂把金銀珍寶搬進山頂上的聖保祿學院,還請求院長在必要時讓他們的妻兒也躲進裡頭,“如果上帝為了懲罰他們而讓敵人得勢。那麼,死在神父身邊也能讓他們感到心安。”學院的格雷羅神父在報告中感性的寫道。

歷史回眸

視覺藝術化的佈道︰後宗教改革視野下的大三巴牌坊銅像

大三巴牌坊原是聖保祿學院附屬教堂,即聖母教堂的前壁,經過1835年大火洗禮後留下的前壁遺跡一直屹立不倒之外,還成為澳門的城市地標,被冠以“三巴聖跡”的雅號。事實上,教堂的興建充滿着歷史的時代烙印,本文嘗試以前壁上的銅像作切入點,探尋其如何受宗教改革運動影響而出現。

風俗民情

苦茶人情味

在華人社會,“茶”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俗話說“人走茶涼”,說的是人情淡薄。但有種名為“涼茶”,卻充滿溫情。小時候傷風感冒,牙痛眼澀,阿媽總會執幾劑草藥,架起爐灶,三碗水煲起半碗水,驅寒下火。但細時的我,只會貪戀苦後的那粒甜,長大才開始慢慢發現那些黑黑褐褐的,藥到病除的涼茶,才是父傳子,子傳孫的民間智慧。

風俗民情

百年“果欄”街

澳門的街名是十分有趣,好像沒有賊仔的“賊仔圍”、沒有牧羊的“牧羊巷”、沒有鑄炮的“鑄炮斜巷”等。在爛鬼樓附近的果欄街,同樣是一家果欄也沒有,因為真正賣水果的可是是附近的“大碼頭街”,而且是名副其實的“果欄街”。雖然說,澳門的水果不少是來自內地,但大碼頭街向來批發“來佬”水果,而且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非常悠久!

城市風貌

福隆艷史

一窺清末民初嶺南風格的青樓,朦朧黃燈,昏醉倦眼。這是一個性情中人聚集的地方,艷紅的唇,白玉身姿的女子,就在這個地方與尋歡客展開一場又一場的較量。憶濠江當年,也曾過豔幟高張的地方。

城市風貌

流動的風味

地道美食,說白一點就是“街邊出品”,愈“路邊”愈滋味。記得上小學時,學校門外總會有一部車仔“等放學”,大家下課後會圍着它,伯伯忙個不停地串起魚蛋和炸雲吞,這份光景和舌尖上的滋味依然難忘。十年又過去,儘管學校仍如往時,但熟悉的車仔檔卻已經不見了。時代在變,車仔檔的消失,不僅是街頭風味的消失,更是一種老行業帶來的集體回憶。直到今天,只有幾位堅守奉獻汗水的流動小販,有了他們,街上才不乏味。

風俗民情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