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網上展覽

濠江小巴 穿越大街小巷

澳門舊城區的街道十分狹窄,一般的大型巴士難以通過。70年代之前,必須前往主幹道路搭乘巴士。直至1987年,澳葡政府提出“大巴行大道、小巴走小路”巴士路線重組計劃,當時澳門的兩家巴士公司分別向日本兩家汽車生產商“三菱”及“日產”訂購全新小型巴士,並開辦多條巴士路線進一步把網絡拓展至大街小巷。

網上展覽

港澳飛行一百載:從水上飛機到直升機

早在1920年,在香港出生的法國人Charles de Ricou在澳門創辦“澳門空中運輸公司”,但受到香港及廣東等地政府的留難,該公司未能正式投入營運。隨後的數十年,港澳之間的空中航班服務斷斷續續,由最初的水上飛機到現今的直升機,為兩地提供最快捷的運輸方式。

網上展覽

逐海而居:漁民上岸去

海上的人逐漸上岸,岸上的人亦早已跟海洋疏遠。

網上展覽

澳門北部“七村”的聚落分佈與形成

澳門在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的城市空間變遷,必然會談到葡人向澳門城周邊的擴張,擴張的範圍和策略,經常被概括為“近佔七村,遠奪三島”。“七村”是指澳門城城牆以北、關閘以南的澳門半島北部的聚落群,“三島”是指青洲、氹仔、路環。由於地理上分隔比較少,澳葡政府近佔七村的目標,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完成,而這個所謂“七村”,參考當代的文獻,似乎“七村”實際上是澳門半島北部的一個聚落群,並不是不多不少、清清楚楚的七個聚落,也並非全是從事漁農業的村落。

網上展覽

新橋蓮溪的出現與變化

新橋蓮溪大約在二十世紀一零年代中期被填塞,按當時的地圖記錄,蓮溪的出海口在內港,在今天大興街與提督馬路交界處,其他大部分的河道在今天渡船街、光復街 。這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蓮溪歷史最末段時期的記錄。然而,不論後世王文達先生的《澳門掌故》或是清代的《澳門記略》中所記載的蓮溪,與上述的描述皆有不同,甚至十八世紀初期以前的地圖中,幾乎沒有出現蓮溪。關於這條小溪流出現在記載之中,似乎還有不少待解的謎團。

  •   發佈時間
  •   精選
  •   熱門
  •   隨機探索

風俗民情

赤子情懷——澳門國慶牌樓的溫情故事和時代意義

20年的澳門國慶牌樓史,演繹出許多感人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參與者的赤子情懷,樸素、無私的愛國主義感情。

風俗民情

百花齊放——澳門國慶牌樓的設計主題

50年代中期後國慶牌樓的造型變化多,設計師博採眾長,從中式牌樓、其他民族的建築文化元素、西洋建築門樓中吸取藝術精華,從而湧現了造型各異的牌樓,百花齊放。

風俗民情

輝煌篇章——澳門國慶牌樓的緣起

1949年到1969年間,由澳門愛國同胞組織搭建的澳門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牌樓,反映了當時澳門同胞對祖國樸實而熾熱的情感。

風俗民情

逐海而居:海上保護神

漁民出海作業,海上風浪難以預測,漁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風調雨順,更祈求出海平安、魚蝦大汛。澳門面積雖小,街道卻林立着大大小小與海神有關的廟宇,了解海上信俗,為讀者深入了解澳門的廟宇文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風俗民情

四月初八舞醉龍

舞醉龍習俗源自數百年前的“醉龍傳說”。據傳,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珠海、澳門)曾發生瘟疫,鄉民於農曆四月初八求助佛祖,當抬着佛像路經河邊時,河中突然躍出一條大蛇,一位正在喝酒的和尚見狀上前,將蛇截為三段、蛇血流入溪中;凡蛇血所流之處,長出一種稱為欒樨樹的小灌木。鄉民舀溪水配以欒樨葉飲用,百病消除,遂認定大蛇為神龍降凡普渡眾生,以舞三截龍答謝神恩,且為紀念和尚醉酒弄蛇,舞龍者灌酒至酩酊,以顯虔誠。自此之後,每年都有舞醉龍之習俗,並伴以煮龍船頭飯,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更以欒樨葉做成欒樨餅,作為應節小吃,以圖大吉大利。

風俗民情

視覺藝術化的佈道︰後宗教改革視野下的大三巴牌坊銅像

大三巴牌坊原是聖保祿學院附屬教堂,即聖母教堂的前壁,經過1835年大火洗禮後留下的前壁遺跡一直屹立不倒之外,還成為澳門的城市地標,被冠以“三巴聖跡”的雅號。事實上,教堂的興建充滿着歷史的時代烙印,本文嘗試以前壁上的銅像作切入點,探尋其如何受宗教改革運動影響而出現。

風俗民情

苦茶人情味

在華人社會,“茶”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俗話說“人走茶涼”,說的是人情淡薄。但有種名為“涼茶”,卻充滿溫情。小時候傷風感冒,牙痛眼澀,阿媽總會執幾劑草藥,架起爐灶,三碗水煲起半碗水,驅寒下火。但細時的我,只會貪戀苦後的那粒甜,長大才開始慢慢發現那些黑黑褐褐的,藥到病除的涼茶,才是父傳子,子傳孫的民間智慧。

風俗民情

流動的風味

地道美食,說白一點就是“街邊出品”,愈“路邊”愈滋味。記得上小學時,學校門外總會有一部車仔“等放學”,大家下課後會圍着它,伯伯忙個不停地串起魚蛋和炸雲吞,這份光景和舌尖上的滋味依然難忘。十年又過去,儘管學校仍如往時,但熟悉的車仔檔卻已經不見了。時代在變,車仔檔的消失,不僅是街頭風味的消失,更是一種老行業帶來的集體回憶。直到今天,只有幾位堅守奉獻汗水的流動小販,有了他們,街上才不乏味。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路氹的街市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然而然會形成各種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地發展成市集,而市集的發展某程度上亦體現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歷程。路氹區現有兩個市政街市,分別是氹仔市政街市以及路環市政街市,這兩個街市的發展歷程,為讀者了解路氹城區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沙梨頭街市

沙梨頭街市,命名源於其地處沙梨頭。又因其位於海傍,街坊均俗稱為“水上街市”。街市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場所,能夠反映出一個城市發展的進程與歷史,而沙梨頭街市的前世今生,正正見證了其所處區域的發展歷程。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祐漢街市

澳門雖無正式意義上的區域劃分,但坊間有着“馬黑祐”區的說法,指的是馬場、黑沙環和祐漢區。該區原只有黑沙環及馬場,曾是賽馬用地及農地,70年代因城市發展需要進行了小規模的填海工程,發展成住宅區。及後,澳門首個大型屋苑——祐漢新邨在此地落成,“祐漢區”亦開始為市民所熟悉,而區中的祐漢市政綜合體及祐漢街市公園,因祐漢新邨而得名。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台山街市

台山街市(Mercado de Tamagnini Barbosa)位於青洲大馬路 / 青洲新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蘇沙醫生街(Rua do Dr. Ricardo de Sousa)、台山中街(Rua Central de T'oi Sán)之間。現為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啟用於2005年5月30日。該樓略呈曲尺形,長邊樓長83米,寬13米,總面積3,520平方米;短邊樓長51米,寬13米,佔地有600多平方米。

赤子情懷——澳門國慶牌樓的溫情故事和時代意義

20年的澳門國慶牌樓史,演繹出許多感人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參與者的赤子情懷,樸素、無私的愛國主義感情。

風俗民情

百花齊放——澳門國慶牌樓的設計主題

50年代中期後國慶牌樓的造型變化多,設計師博採眾長,從中式牌樓、其他民族的建築文化元素、西洋建築門樓中吸取藝術精華,從而湧現了造型各異的牌樓,百花齊放。

風俗民情

輝煌篇章——澳門國慶牌樓的緣起

1949年到1969年間,由澳門愛國同胞組織搭建的澳門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牌樓,反映了當時澳門同胞對祖國樸實而熾熱的情感。

風俗民情

逐海而居:海上保護神

漁民出海作業,海上風浪難以預測,漁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風調雨順,更祈求出海平安、魚蝦大汛。澳門面積雖小,街道卻林立着大大小小與海神有關的廟宇,了解海上信俗,為讀者深入了解澳門的廟宇文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風俗民情

四月初八舞醉龍

舞醉龍習俗源自數百年前的“醉龍傳說”。據傳,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珠海、澳門)曾發生瘟疫,鄉民於農曆四月初八求助佛祖,當抬着佛像路經河邊時,河中突然躍出一條大蛇,一位正在喝酒的和尚見狀上前,將蛇截為三段、蛇血流入溪中;凡蛇血所流之處,長出一種稱為欒樨樹的小灌木。鄉民舀溪水配以欒樨葉飲用,百病消除,遂認定大蛇為神龍降凡普渡眾生,以舞三截龍答謝神恩,且為紀念和尚醉酒弄蛇,舞龍者灌酒至酩酊,以顯虔誠。自此之後,每年都有舞醉龍之習俗,並伴以煮龍船頭飯,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更以欒樨葉做成欒樨餅,作為應節小吃,以圖大吉大利。

風俗民情

視覺藝術化的佈道︰後宗教改革視野下的大三巴牌坊銅像

大三巴牌坊原是聖保祿學院附屬教堂,即聖母教堂的前壁,經過1835年大火洗禮後留下的前壁遺跡一直屹立不倒之外,還成為澳門的城市地標,被冠以“三巴聖跡”的雅號。事實上,教堂的興建充滿着歷史的時代烙印,本文嘗試以前壁上的銅像作切入點,探尋其如何受宗教改革運動影響而出現。

風俗民情

苦茶人情味

在華人社會,“茶”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俗話說“人走茶涼”,說的是人情淡薄。但有種名為“涼茶”,卻充滿溫情。小時候傷風感冒,牙痛眼澀,阿媽總會執幾劑草藥,架起爐灶,三碗水煲起半碗水,驅寒下火。但細時的我,只會貪戀苦後的那粒甜,長大才開始慢慢發現那些黑黑褐褐的,藥到病除的涼茶,才是父傳子,子傳孫的民間智慧。

風俗民情

流動的風味

地道美食,說白一點就是“街邊出品”,愈“路邊”愈滋味。記得上小學時,學校門外總會有一部車仔“等放學”,大家下課後會圍着它,伯伯忙個不停地串起魚蛋和炸雲吞,這份光景和舌尖上的滋味依然難忘。十年又過去,儘管學校仍如往時,但熟悉的車仔檔卻已經不見了。時代在變,車仔檔的消失,不僅是街頭風味的消失,更是一種老行業帶來的集體回憶。直到今天,只有幾位堅守奉獻汗水的流動小販,有了他們,街上才不乏味。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路氹的街市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然而然會形成各種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地發展成市集,而市集的發展某程度上亦體現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歷程。路氹區現有兩個市政街市,分別是氹仔市政街市以及路環市政街市,這兩個街市的發展歷程,為讀者了解路氹城區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沙梨頭街市

沙梨頭街市,命名源於其地處沙梨頭。又因其位於海傍,街坊均俗稱為“水上街市”。街市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場所,能夠反映出一個城市發展的進程與歷史,而沙梨頭街市的前世今生,正正見證了其所處區域的發展歷程。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祐漢街市

澳門雖無正式意義上的區域劃分,但坊間有着“馬黑祐”區的說法,指的是馬場、黑沙環和祐漢區。該區原只有黑沙環及馬場,曾是賽馬用地及農地,70年代因城市發展需要進行了小規模的填海工程,發展成住宅區。及後,澳門首個大型屋苑——祐漢新邨在此地落成,“祐漢區”亦開始為市民所熟悉,而區中的祐漢市政綜合體及祐漢街市公園,因祐漢新邨而得名。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台山街市

台山街市(Mercado de Tamagnini Barbosa)位於青洲大馬路 / 青洲新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蘇沙醫生街(Rua do Dr. Ricardo de Sousa)、台山中街(Rua Central de T'oi Sán)之間。現為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啟用於2005年5月30日。該樓略呈曲尺形,長邊樓長83米,寬13米,總面積3,520平方米;短邊樓長51米,寬13米,佔地有600多平方米。

風俗民情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