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
  •   精選
  •   熱門
  •   隨機探索

風俗民情

赤子情懷——澳門國慶牌樓的溫情故事和時代意義

20年的澳門國慶牌樓史,演繹出許多感人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參與者的赤子情懷,樸素、無私的愛國主義感情。

風俗民情

百花齊放——澳門國慶牌樓的設計主題

50年代中期後國慶牌樓的造型變化多,設計師博採眾長,從中式牌樓、其他民族的建築文化元素、西洋建築門樓中吸取藝術精華,從而湧現了造型各異的牌樓,百花齊放。

風俗民情

輝煌篇章——澳門國慶牌樓的緣起

1949年到1969年間,由澳門愛國同胞組織搭建的澳門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牌樓,反映了當時澳門同胞對祖國樸實而熾熱的情感。

風俗民情

逐海而居:海上保護神

漁民出海作業,海上風浪難以預測,漁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風調雨順,更祈求出海平安、魚蝦大汛。澳門面積雖小,街道卻林立着大大小小與海神有關的廟宇,了解海上信俗,為讀者深入了解澳門的廟宇文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風俗民情

四月初八舞醉龍

舞醉龍習俗源自數百年前的“醉龍傳說”。據傳,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珠海、澳門)曾發生瘟疫,鄉民於農曆四月初八求助佛祖,當抬着佛像路經河邊時,河中突然躍出一條大蛇,一位正在喝酒的和尚見狀上前,將蛇截為三段、蛇血流入溪中;凡蛇血所流之處,長出一種稱為欒樨樹的小灌木。鄉民舀溪水配以欒樨葉飲用,百病消除,遂認定大蛇為神龍降凡普渡眾生,以舞三截龍答謝神恩,且為紀念和尚醉酒弄蛇,舞龍者灌酒至酩酊,以顯虔誠。自此之後,每年都有舞醉龍之習俗,並伴以煮龍船頭飯,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更以欒樨葉做成欒樨餅,作為應節小吃,以圖大吉大利。

風俗民情

視覺藝術化的佈道︰後宗教改革視野下的大三巴牌坊銅像

大三巴牌坊原是聖保祿學院附屬教堂,即聖母教堂的前壁,經過1835年大火洗禮後留下的前壁遺跡一直屹立不倒之外,還成為澳門的城市地標,被冠以“三巴聖跡”的雅號。事實上,教堂的興建充滿着歷史的時代烙印,本文嘗試以前壁上的銅像作切入點,探尋其如何受宗教改革運動影響而出現。

風俗民情

苦茶人情味

在華人社會,“茶”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俗話說“人走茶涼”,說的是人情淡薄。但有種名為“涼茶”,卻充滿溫情。小時候傷風感冒,牙痛眼澀,阿媽總會執幾劑草藥,架起爐灶,三碗水煲起半碗水,驅寒下火。但細時的我,只會貪戀苦後的那粒甜,長大才開始慢慢發現那些黑黑褐褐的,藥到病除的涼茶,才是父傳子,子傳孫的民間智慧。

風俗民情

流動的風味

地道美食,說白一點就是“街邊出品”,愈“路邊”愈滋味。記得上小學時,學校門外總會有一部車仔“等放學”,大家下課後會圍着它,伯伯忙個不停地串起魚蛋和炸雲吞,這份光景和舌尖上的滋味依然難忘。十年又過去,儘管學校仍如往時,但熟悉的車仔檔卻已經不見了。時代在變,車仔檔的消失,不僅是街頭風味的消失,更是一種老行業帶來的集體回憶。直到今天,只有幾位堅守奉獻汗水的流動小販,有了他們,街上才不乏味。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路氹的街市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然而然會形成各種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地發展成市集,而市集的發展某程度上亦體現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歷程。路氹區現有兩個市政街市,分別是氹仔市政街市以及路環市政街市,這兩個街市的發展歷程,為讀者了解路氹城區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沙梨頭街市

沙梨頭街市,命名源於其地處沙梨頭。又因其位於海傍,街坊均俗稱為“水上街市”。街市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場所,能夠反映出一個城市發展的進程與歷史,而沙梨頭街市的前世今生,正正見證了其所處區域的發展歷程。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祐漢街市

澳門雖無正式意義上的區域劃分,但坊間有着“馬黑祐”區的說法,指的是馬場、黑沙環和祐漢區。該區原只有黑沙環及馬場,曾是賽馬用地及農地,70年代因城市發展需要進行了小規模的填海工程,發展成住宅區。及後,澳門首個大型屋苑——祐漢新邨在此地落成,“祐漢區”亦開始為市民所熟悉,而區中的祐漢市政綜合體及祐漢街市公園,因祐漢新邨而得名。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台山街市

台山街市(Mercado de Tamagnini Barbosa)位於青洲大馬路 / 青洲新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蘇沙醫生街(Rua do Dr. Ricardo de Sousa)、台山中街(Rua Central de T'oi Sán)之間。現為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啟用於2005年5月30日。該樓略呈曲尺形,長邊樓長83米,寬13米,總面積3,520平方米;短邊樓長51米,寬13米,佔地有600多平方米。

赤子情懷——澳門國慶牌樓的溫情故事和時代意義

20年的澳門國慶牌樓史,演繹出許多感人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參與者的赤子情懷,樸素、無私的愛國主義感情。

風俗民情

百花齊放——澳門國慶牌樓的設計主題

50年代中期後國慶牌樓的造型變化多,設計師博採眾長,從中式牌樓、其他民族的建築文化元素、西洋建築門樓中吸取藝術精華,從而湧現了造型各異的牌樓,百花齊放。

風俗民情

輝煌篇章——澳門國慶牌樓的緣起

1949年到1969年間,由澳門愛國同胞組織搭建的澳門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牌樓,反映了當時澳門同胞對祖國樸實而熾熱的情感。

風俗民情

逐海而居:海上保護神

漁民出海作業,海上風浪難以預測,漁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風調雨順,更祈求出海平安、魚蝦大汛。澳門面積雖小,街道卻林立着大大小小與海神有關的廟宇,了解海上信俗,為讀者深入了解澳門的廟宇文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風俗民情

四月初八舞醉龍

舞醉龍習俗源自數百年前的“醉龍傳說”。據傳,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珠海、澳門)曾發生瘟疫,鄉民於農曆四月初八求助佛祖,當抬着佛像路經河邊時,河中突然躍出一條大蛇,一位正在喝酒的和尚見狀上前,將蛇截為三段、蛇血流入溪中;凡蛇血所流之處,長出一種稱為欒樨樹的小灌木。鄉民舀溪水配以欒樨葉飲用,百病消除,遂認定大蛇為神龍降凡普渡眾生,以舞三截龍答謝神恩,且為紀念和尚醉酒弄蛇,舞龍者灌酒至酩酊,以顯虔誠。自此之後,每年都有舞醉龍之習俗,並伴以煮龍船頭飯,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更以欒樨葉做成欒樨餅,作為應節小吃,以圖大吉大利。

風俗民情

視覺藝術化的佈道︰後宗教改革視野下的大三巴牌坊銅像

大三巴牌坊原是聖保祿學院附屬教堂,即聖母教堂的前壁,經過1835年大火洗禮後留下的前壁遺跡一直屹立不倒之外,還成為澳門的城市地標,被冠以“三巴聖跡”的雅號。事實上,教堂的興建充滿着歷史的時代烙印,本文嘗試以前壁上的銅像作切入點,探尋其如何受宗教改革運動影響而出現。

風俗民情

苦茶人情味

在華人社會,“茶”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俗話說“人走茶涼”,說的是人情淡薄。但有種名為“涼茶”,卻充滿溫情。小時候傷風感冒,牙痛眼澀,阿媽總會執幾劑草藥,架起爐灶,三碗水煲起半碗水,驅寒下火。但細時的我,只會貪戀苦後的那粒甜,長大才開始慢慢發現那些黑黑褐褐的,藥到病除的涼茶,才是父傳子,子傳孫的民間智慧。

風俗民情

流動的風味

地道美食,說白一點就是“街邊出品”,愈“路邊”愈滋味。記得上小學時,學校門外總會有一部車仔“等放學”,大家下課後會圍着它,伯伯忙個不停地串起魚蛋和炸雲吞,這份光景和舌尖上的滋味依然難忘。十年又過去,儘管學校仍如往時,但熟悉的車仔檔卻已經不見了。時代在變,車仔檔的消失,不僅是街頭風味的消失,更是一種老行業帶來的集體回憶。直到今天,只有幾位堅守奉獻汗水的流動小販,有了他們,街上才不乏味。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路氹的街市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然而然會形成各種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地發展成市集,而市集的發展某程度上亦體現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歷程。路氹區現有兩個市政街市,分別是氹仔市政街市以及路環市政街市,這兩個街市的發展歷程,為讀者了解路氹城區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沙梨頭街市

沙梨頭街市,命名源於其地處沙梨頭。又因其位於海傍,街坊均俗稱為“水上街市”。街市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場所,能夠反映出一個城市發展的進程與歷史,而沙梨頭街市的前世今生,正正見證了其所處區域的發展歷程。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祐漢街市

澳門雖無正式意義上的區域劃分,但坊間有着“馬黑祐”區的說法,指的是馬場、黑沙環和祐漢區。該區原只有黑沙環及馬場,曾是賽馬用地及農地,70年代因城市發展需要進行了小規模的填海工程,發展成住宅區。及後,澳門首個大型屋苑——祐漢新邨在此地落成,“祐漢區”亦開始為市民所熟悉,而區中的祐漢市政綜合體及祐漢街市公園,因祐漢新邨而得名。

風俗民情

澳門街市:台山街市

台山街市(Mercado de Tamagnini Barbosa)位於青洲大馬路 / 青洲新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蘇沙醫生街(Rua do Dr. Ricardo de Sousa)、台山中街(Rua Central de T'oi Sán)之間。現為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啟用於2005年5月30日。該樓略呈曲尺形,長邊樓長83米,寬13米,總面積3,520平方米;短邊樓長51米,寬13米,佔地有600多平方米。

風俗民情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