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
  •   精選
  •   熱門
  •   隨機探索

城市風貌

街牌上的秘密

俗話說“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老一輩經常用此形容澳門地方細小。雖然現在很少人再這樣稱呼,但澳門的街道又確實是與別不同。藍白瓷磚街牌、葡式碎石路、古靈精怪的街名,這些都是澳門街道的一大特色。街道的特色反映澳門四百多年的歷史和演變,亦見證澳門人的生活和城市變遷。它們的故事,就是城市的歷史。

城市風貌

家辣堂街的尼姑廟

數百年前,澳門已是個中西交匯的地方。所以在歷史上,許多西方元素首次在中國地土出現,都與澳門有關。不過,正因接觸得早,所以就認識得少,且誤會得多。以下介紹的尼姑廟,就是早期華人誤解西方文化的好例子。

城市風貌

媽閣廟的建築特色

傳說葡萄牙人來到澳門,首先登岸的地方是媽閣廟前,澳門的葡文名字更源於媽閣廟。1844年法國海關總檢查長於勒.埃及爾(Jules Itier)在澳門拍下中國境內第一批照片中,媽閣廟是其中的拍攝對象。法國畫家博爾傑繪畫的媽閣廟油畫,更成為法國國王的藏品。究竟媽閣廟的建築有何特別?歐洲人為何對其建築有特別的迷戀?

城市風貌

盧廉若花園

隱藏在現代城巿中心的盧廉若公園,是港澳地區唯一具有蘇州園林風韻的歷史名園,建成於1925年,1976年被評定為澳門的文化財產,1992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現時佔地一萬多平方米的公園,究竟昔日是甚麼模樣?關於該園的設計者劉吉六又是誰?他所設計的園林有何特色?

城市風貌

百年“果欄”街

澳門的街名是十分有趣,好像沒有賊仔的“賊仔圍”、沒有牧羊的“牧羊巷”、沒有鑄炮的“鑄炮斜巷”等。在爛鬼樓附近的果欄街,同樣是一家果欄也沒有,因為真正賣水果的可是是附近的“大碼頭街”,而且是名副其實的“果欄街”。雖然說,澳門的水果不少是來自內地,但大碼頭街向來批發“來佬”水果,而且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非常悠久!

城市風貌

福隆艷史

一窺清末民初嶺南風格的青樓,朦朧黃燈,昏醉倦眼。這是一個性情中人聚集的地方,艷紅的唇,白玉身姿的女子,就在這個地方與尋歡客展開一場又一場的較量。憶濠江當年,也曾過豔幟高張的地方。

城市風貌

桃花江.桃花崗

羅若翰神父街在哪裡?相信許多人都不知道,但問桃花崗在何處,則多數澳門街坊都能指出,是在紅街市附近。不過,這個細小的區域,為什麼會被街坊稱為桃花崗呢?而這地方,在開設咖啡檔及餅店之前,是否是個桃花盛開的山崗呢?細閱下文,你將知道答案。

城市風貌

渡船街的新橋、舊橋與蓮溪

渡船街是澳門新橋區的主幹道。或許,很多人都猜想到,此馬路昔日是與渡船有關,但河流在哪裡,則不是人人知道。另外,此街區名為“新橋”,言下之意則是否曾有“舊橋”呢?再者,昔日的新橋與舊橋,到底位於何處呢?讀者欲知答案,請看下文分解。

城市風貌

澳門北部“七村”的聚落分佈與形成

澳門在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的城市空間變遷,必然會談到葡人向澳門城周邊的擴張,擴張的範圍和策略,經常被概括為“近佔七村,遠奪三島”。“七村”是指澳門城城牆以北、關閘以南的澳門半島北部的聚落群,“三島”是指青洲、氹仔、路環。由於地理上分隔比較少,澳葡政府近佔七村的目標,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完成,而這個所謂“七村”,參考當代的文獻,似乎“七村”實際上是澳門半島北部的一個聚落群,並不是不多不少、清清楚楚的七個聚落,也並非全是從事漁農業的村落。

城市風貌

新橋村聚落空間的形成

新橋村是在澳門半島北部、澳門城城牆以外的一個華人聚落。以村中一條橋樑作為村名──新橋。根據新橋建成的時間推斷,新橋村的形成時間不早於十八世紀末,直到二十世紀初,蓮溪被填塞,原本聚落範圍與澳門市區完全相連,作為一個鄉鎮聚落的空間特點消失。整個十九世紀,是新橋村發展的關鍵時期。

城市風貌

新橋蓮溪的出現與變化

新橋蓮溪大約在二十世紀一零年代中期被填塞,按當時的地圖記錄,蓮溪的出海口在內港,在今天大興街與提督馬路交界處,其他大部分的河道在今天渡船街、光復街 。這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蓮溪歷史最末段時期的記錄。然而,不論後世王文達先生的《澳門掌故》或是清代的《澳門記略》中所記載的蓮溪,與上述的描述皆有不同,甚至十八世紀初期以前的地圖中,幾乎沒有出現蓮溪。關於這條小溪流出現在記載之中,似乎還有不少待解的謎團。

城市風貌

新橋蓮溪的消失

蓮溪,澳門半島歷史上一條有自然水源的溪流,位於半島西部,溪水流入內港。歷史上對蓮溪的稱呼有鹹涌、新橋涌 等等。溪流的規模不大,綜合多處記載,蓮溪長度約五百米,寬度不超過六、七米。蓮溪的重要性,在於這一彎溪水,孕育出新橋村,及後此地發展,成為歷史上澳門北部的“七村”中,僅次於望廈村的大聚落,也曾成為進入澳門城的必經之路。 今天的新橋區再找不到蓮溪,蓮溪到底是何時消失,為甚麼消失?

街牌上的秘密

俗話說“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老一輩經常用此形容澳門地方細小。雖然現在很少人再這樣稱呼,但澳門的街道又確實是與別不同。藍白瓷磚街牌、葡式碎石路、古靈精怪的街名,這些都是澳門街道的一大特色。街道的特色反映澳門四百多年的歷史和演變,亦見證澳門人的生活和城市變遷。它們的故事,就是城市的歷史。

城市風貌

家辣堂街的尼姑廟

數百年前,澳門已是個中西交匯的地方。所以在歷史上,許多西方元素首次在中國地土出現,都與澳門有關。不過,正因接觸得早,所以就認識得少,且誤會得多。以下介紹的尼姑廟,就是早期華人誤解西方文化的好例子。

城市風貌

媽閣廟的建築特色

傳說葡萄牙人來到澳門,首先登岸的地方是媽閣廟前,澳門的葡文名字更源於媽閣廟。1844年法國海關總檢查長於勒.埃及爾(Jules Itier)在澳門拍下中國境內第一批照片中,媽閣廟是其中的拍攝對象。法國畫家博爾傑繪畫的媽閣廟油畫,更成為法國國王的藏品。究竟媽閣廟的建築有何特別?歐洲人為何對其建築有特別的迷戀?

城市風貌

盧廉若花園

隱藏在現代城巿中心的盧廉若公園,是港澳地區唯一具有蘇州園林風韻的歷史名園,建成於1925年,1976年被評定為澳門的文化財產,1992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現時佔地一萬多平方米的公園,究竟昔日是甚麼模樣?關於該園的設計者劉吉六又是誰?他所設計的園林有何特色?

城市風貌

百年“果欄”街

澳門的街名是十分有趣,好像沒有賊仔的“賊仔圍”、沒有牧羊的“牧羊巷”、沒有鑄炮的“鑄炮斜巷”等。在爛鬼樓附近的果欄街,同樣是一家果欄也沒有,因為真正賣水果的可是是附近的“大碼頭街”,而且是名副其實的“果欄街”。雖然說,澳門的水果不少是來自內地,但大碼頭街向來批發“來佬”水果,而且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非常悠久!

城市風貌

福隆艷史

一窺清末民初嶺南風格的青樓,朦朧黃燈,昏醉倦眼。這是一個性情中人聚集的地方,艷紅的唇,白玉身姿的女子,就在這個地方與尋歡客展開一場又一場的較量。憶濠江當年,也曾過豔幟高張的地方。

城市風貌

桃花江.桃花崗

羅若翰神父街在哪裡?相信許多人都不知道,但問桃花崗在何處,則多數澳門街坊都能指出,是在紅街市附近。不過,這個細小的區域,為什麼會被街坊稱為桃花崗呢?而這地方,在開設咖啡檔及餅店之前,是否是個桃花盛開的山崗呢?細閱下文,你將知道答案。

城市風貌

渡船街的新橋、舊橋與蓮溪

渡船街是澳門新橋區的主幹道。或許,很多人都猜想到,此馬路昔日是與渡船有關,但河流在哪裡,則不是人人知道。另外,此街區名為“新橋”,言下之意則是否曾有“舊橋”呢?再者,昔日的新橋與舊橋,到底位於何處呢?讀者欲知答案,請看下文分解。

城市風貌

澳門北部“七村”的聚落分佈與形成

澳門在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的城市空間變遷,必然會談到葡人向澳門城周邊的擴張,擴張的範圍和策略,經常被概括為“近佔七村,遠奪三島”。“七村”是指澳門城城牆以北、關閘以南的澳門半島北部的聚落群,“三島”是指青洲、氹仔、路環。由於地理上分隔比較少,澳葡政府近佔七村的目標,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完成,而這個所謂“七村”,參考當代的文獻,似乎“七村”實際上是澳門半島北部的一個聚落群,並不是不多不少、清清楚楚的七個聚落,也並非全是從事漁農業的村落。

城市風貌

新橋村聚落空間的形成

新橋村是在澳門半島北部、澳門城城牆以外的一個華人聚落。以村中一條橋樑作為村名──新橋。根據新橋建成的時間推斷,新橋村的形成時間不早於十八世紀末,直到二十世紀初,蓮溪被填塞,原本聚落範圍與澳門市區完全相連,作為一個鄉鎮聚落的空間特點消失。整個十九世紀,是新橋村發展的關鍵時期。

城市風貌

新橋蓮溪的出現與變化

新橋蓮溪大約在二十世紀一零年代中期被填塞,按當時的地圖記錄,蓮溪的出海口在內港,在今天大興街與提督馬路交界處,其他大部分的河道在今天渡船街、光復街 。這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蓮溪歷史最末段時期的記錄。然而,不論後世王文達先生的《澳門掌故》或是清代的《澳門記略》中所記載的蓮溪,與上述的描述皆有不同,甚至十八世紀初期以前的地圖中,幾乎沒有出現蓮溪。關於這條小溪流出現在記載之中,似乎還有不少待解的謎團。

城市風貌

新橋蓮溪的消失

蓮溪,澳門半島歷史上一條有自然水源的溪流,位於半島西部,溪水流入內港。歷史上對蓮溪的稱呼有鹹涌、新橋涌 等等。溪流的規模不大,綜合多處記載,蓮溪長度約五百米,寬度不超過六、七米。蓮溪的重要性,在於這一彎溪水,孕育出新橋村,及後此地發展,成為歷史上澳門北部的“七村”中,僅次於望廈村的大聚落,也曾成為進入澳門城的必經之路。 今天的新橋區再找不到蓮溪,蓮溪到底是何時消失,為甚麼消失?

城市風貌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