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街市:沙梨頭街市

風俗民情葉農

編者按:沙梨頭街市,命名源於其地處沙梨頭。又因其位於海傍,街坊均俗稱為“水上街市”。街市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場所,能夠反映出一個城市發展的進程與歷史,而沙梨頭街市的前世今生,正正見證了其所處區域的發展歷程。

呬孟街市、南京街市

十月初五街水雞巷口(Travessa das Galinholas),有一座古老的門樓,門樓上鑲嵌着拱形的鐵架,頂部塑有圓環,其是澳門首個現代化街市——呬孟街市的門樓建築。早於19世紀70年代以前,呬孟街市已經存在,並以販賣鮮魚為主。隨着附近興建新型街市,呬孟街市逐漸被淘汰,只剩一座門樓。

有說取代呬孟街市的,正是南京街市。

在一份有關媽閣廟主持善耕和尚就媽閣廟的廟產提起訴訟的檔案內,有一張1904年的沙梨頭海邊街2、4、6號房屋的平面圖,當年有商戶向政府申請在2號房屋設立捲煙廠,以及在相鄰房屋設立向漁民售賣火藥的商舖。大約在1930年代,該地段建成地下為街市、樓上是戲院的建築。地下的街市,就是南京街市,而樓上的戲院則是南京戲院。

圖1 1904年沙梨頭海邊街2、 4、6號的平面圖,澳門檔案館收藏,圖片來源: https://www.archives.gov.mo/cn/detail/41

上世紀五十年代,南京戲院改建為工人康樂館,據資料顯示,工人康樂館在1956年7月22日啟用,當時整棟建築的佈局並沒有太大改動,早期地下還是公共街市。直至1976年4月,沙梨頭街市(Mercado Municipal do Patane)啟用,取代了南京街市,南京街市的整棟建築物都成為工人康樂館。

早年的澳門工人康樂館

圖2 早年的工人康樂館,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提供

沙梨頭街市

沙梨頭街市(Mercado do Patane)
因在沙梨頭區,故名。位於沙梨頭海邊街和施拿地馬路交界對出的海面,華人稱“水上街市”。1975年建成,1976年4月啟用。樓高兩層,佔地面積有1,254平方米,300多個攤檔。地下售賣魚類、燒味、雜貨、海產乾貨、豆腐;一樓售賣家禽、肉類、蔬菜、雜貨以及熟食。

早上的水上街市,魚販忙於水產批發。

圖3 早上的水上街市,魚販忙於水產批發,陳顯耀攝於2006年

2006年7月,沙梨頭街市啟用已有30年,民政總署表示因應水上街市整體設施比較殘舊,空間不足,隨着該區新樓宇不斷落成,人口增加,興建新的水上街市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新建的街市除加強原有街市功能外,將設有動態體育設施,如天台球場、桌球室等,還有圖書館及社區活動中心。同時,會在街市興建最少三層停車場,彌補該區的休憩區及停車場設施的不足,預計整座新街市樓高八至九層。因此原址關閉拆建,並在附近位於沙梨頭海邊大馬路(Avenida Marginal do Patane)與林茂海邊街(Rua Marginal do Lam Mau)之間,西鄰為住宅樓宇──駿悅軒的地段,建臨時沙梨頭街市(Mercado Provisório do Patane)

俯瞰舊水上街市(已清拆)

圖4 舊水上街市,於2013年拆卸,原有街市的檔販遷到臨時沙梨頭街市繼續經營,陳顯耀攝

臨時沙梨頭街市

圖5 臨時沙梨頭街市,葉農攝

2013年2月,水上街市原址正式關閉,原街市的檔販遷到臨時沙梨頭街市經營,至2018年3月5日,檔販遷回至原址重建的新沙梨頭街市,臨時沙梨頭街市於同日停用,新水上街市翌日正式啟用。

沙梨頭土地廟

“沙梨頭街市”中的沙梨頭,原意為“沙梨馬頭”,指環繞白鴿巢公園東、西、北三面的地段。相當於沙梨頭街/石牆街(Rua do Patane)、沙梨頭巷(Travessa do Patane)、沙梨頭斜巷(Calçada das Sortes)、沙梨頭口巷(Travessa da Palanchica)、麻子街(Rua da Palmeira)一帶,係古老漁村。其背靠鳳凰山──白鴿巢古名,前臨濠江,街道狹窄。在街市東南方向,穿過沙梨頭海邊街,在白鴿巢東北角,有一座澳門最大、最古老的土地廟──沙梨頭土地廟。

沙梨頭土地廟賀誕

圖6 沙梨頭土地廟,陳顯耀攝

傳說,南宋末年,宋帝趙昺曾避元兵至澳門沙梨頭海灣(舊稱淺灣),今廟內存有“永福古社”橫匾,“永福”即宋帝趙昺陵墓之名。該廟原先前臨海灣,後接白鴿巢公園山丘,巖石錯雜。原在一巖洞內置奉望海觀音像,因故為觀音巖,今水月宮乃望海觀音殿名。後擴建重修,形成了土地殿、醫靈殿、水月宮、觀音巖等。廟前海域已經填成陸地,開設了沙梨頭坊眾學校。

在沙梨頭斜巷附近山坡上,還曾建有一座澳門最古老的炮台──沙梨頭炮台。明天啟四年(1624年),由澳門總督馬士加路也(D. Francisco Mascarenhas)督建。其有高牆,牆上架有數十門大炮,他還準備將其作為駐地。次年,兩廣總督何士晉下令拆除,至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全部拆完。

沙梨頭街市

本文出自《澳門街市》,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澳門檔案館檔案,《最近三年澳門屬地完成及改善各項工程概況(1947年9月至1950年9月)》編號:MO/AH/LS/0712。
[2]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MO/AH/AC/SA/01/01862。
[3]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MO/AH/AC/SA/01/14481。
[4]《澳門政府憲報》1881年1月1日第1號;1883年9月15日第37號;1884年2月23日第8號;1884年3月15日第11號;1894年5月19日第20號;1894年6月16日第24號;1901年5月18日第20號。
[5] 暴煜撰,(乾隆)《香山縣志》,卷八《濠鏡嶴》。
[6] 不著名氏撰,《香山鄉土志》,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7] 陳澧撰,(光緒)《香山縣志》,卷二十二。
[8] (葡)官龍耀(Luís Sá Cunha),《葡萄牙圖文並茂》,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90 年。
[9] 李鵬翥,《澳門古今》(插圖版),澳門:三聯出版(澳門)有限公司,2015年。
[10] 劉芳輯,《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香山縣丞賈奕為番人若瑟山度逐鮑亞蒂遷舖事下理事官諭》,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年。
[11] (瑞)龍思泰(Anders Ljunstedt)著,吳義雄等譯,《早期澳門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12] 申良翰修,歐陽羽文纂,(康熙)《香山縣志》,卷十《外志·澳彝》。
[13](葡)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1900~1949)》,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年。
[14] 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福德祠碑記》,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 田明曜撰,《重修香山縣志》,卷十二《人物》。
[16] 王廷鈐撰,《香山縣下恭常都十三鄉採訪冊》,卷下《古跡》。
[17]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 王月,《氹仔印象碎記》,載《海島迴瀾》第8期。
[19] 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主編,《澳門編年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 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澳門基金會,2005年。
[21] (葡)徐薩斯(C. A. Montalto de Jesus)著,黃鴻釗、李保平譯,《歷史上的澳門》,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年。
[22] 葉農,《澳門葡城與葡萄牙東方建城模式》,載《澳門研究》第27 輯, 2005 年。
[23] 印光任、張汝霖撰,《澳門記略》,卷上《官守篇》。
[24] 祝淮撰,《新修香山縣志》,卷四《海防》附《澳門》。


更新日期:2020/08/31

作者簡介

葉農

暨南大學港澳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