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玫瑰堂正面,陳顯耀攝
“玫瑰堂位於老基督城中心,多明我前地和議事亭前地的延續。”
“總體的設計概念是清晰的,作風卻有點守舊,是澳門教會建築物較好的式樣之一。”
“其主立面面向東南,在一個闊大的平衡和美學畫面中,呈現了一個裝飾建築元素的重心。”
“整座教堂建築富麗堂皇,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緻。”
上述是描繪玫瑰堂內外樣貌的葡語描述,不知是否有人留意到,在澳門現存的近二十座教堂中,玫瑰堂的外形恐怕是最接近大三巴牌坊(即聖保祿教堂前壁)輪廓的,只是規模較小。
圖2 玫瑰堂外的徽號,陳顯耀攝
玫瑰堂
玫瑰堂現在的立面總高約24米,形式對稱,採用古典式構圖。地下三道石框大門,和大三巴牌坊相同,在其他教堂也曾見過,其意義是表示三位一體:聖父,聖子和聖靈。
大量的西式圓柱勾畫出教堂立面的結構。從下至上,底層為愛奧尼柱式,二、三層為科林斯柱式,頂部為三角形山花,體現由簡而繁的規律。第三層正中是聖多明我會會徽。牆面色彩以黃色為主,白色勾勒,整體形式簡潔,富有嚴謹的結構邏輯。屋頂為兩坡屋頂,木屋架,瓦屋面。
教堂主體為磚木結構,夾層為木樓板。室內柱子為磚砌方柱,外加粉刷。內部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平面呈巴西利卡式,有中廳和側廊,中廳寬8米,側廊寬3米;兩側還有聖龕,後面為聖壇,室內為平吊頂。
主祭壇進深8.5米,寬6米,拱頂正中描繪修會標誌;層疊的壁柱間隔扭曲的麻花柱,彎曲的線腳烘托斷山花,形成華美的巴洛克風格,是澳門最美麗的祭壇之一,也是每年音樂節時光的餘額飛揚的地方。
圖3 玫瑰堂內部,陳顯耀攝
圖4 玫瑰堂的主祭壇,陳顯耀攝
室內的唱詩席的迴廊幾乎環繞整個中廳。教堂內沒有彩色玻璃窗,大型的百葉窗體現南方建築特點,使教堂內部非常明亮。內部色彩以黃色為主,明麗耀眼。
圖5 玫瑰堂主祭壇上的燭台及十字架,陳顯耀攝
圖6 玫瑰堂的唱經樓,陳顯耀攝
人們可以直觀地對比教堂彼此之間的美學標準,然而,卻未必窺測到隱藏在它們各自背後更加複雜的政治鬥爭,甚至釀成血光之災的各種蹤跡。故事要從航海發現開始講起。
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世界
人類進入15世紀,西方最早的航海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後踏上了“地理大發現”的征途。他們先後發現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發現了通往印度,繼而往中國的航路,又發現了美洲大陸,實現了環球航行,小小的地球被這兩個國家幾乎瓜分殆盡。
為了避免發生可能的衝突,經過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協調,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於1494年6月7日,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簽訂了一份旨在平均“瓜分”新世界的協議。協議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並特別將位於維德角群島以西370里格之處,劃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這條分割線,也被稱為教宗子午線。
毫無疑問,澳門屬於葡萄牙的勢力範圍。儘管葡萄牙王位自從1580年落入西班牙的手中,也儘管規定兩國一切保持現狀,西班牙人卻立即表現出對中國,對葡萄牙在遠東的成就,特別是對澳門的巨大興趣。
在這些情勢之下,西班牙傳教士紛紛來到澳門,企圖藉在澳門立足,以打開前往中國大陸的通路。
因此,1587年,西班牙多明我會修士安東尼和羅庇士等三人成立了玫瑰聖母修會。他們從墨西哥阿靠圖出發,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經過菲律賓,於1587年9月1日到達澳門。此時,澳門已有一座由多明我修會用樟木營建的供奉玫瑰聖母的教堂,當地人們稱之為“玫瑰堂”或“板樟堂”。這些西班牙多明我會修士因此又奠建了多明我修院,與玫瑰聖母教堂連為一個整體。後來,教堂改造成為磚木結構,但今天依然叫“板樟堂”。
圖8 多明我會的標誌,陳顯耀攝
上士事件
西班牙人在澳門建造修院和教堂,對葡人來說,這始終如骨骾在喉。沒多久,葡萄牙果阿總督命令,西班牙修士必須於1588年3月離開澳門,修院和教堂要交給葡萄牙的多明我會修士。
在玫瑰堂交給葡萄牙神父之後,相關的房子變成收容院,收留那些來自印度,經過此地去帝汶和馬尼拉執行宗教工作的信徒。院內有一間學校,神父教大家讀書、寫作及拉丁文,有時還有藝術課程。
1595年,葡王重申,印度總督必須使西班牙人遠離中國的貿易,且只有兩個修會可以留在澳門,即耶穌會和方濟各會,多明我會和奧斯定會則不在此列。儘管1650至1664年間,多明我會在中國的活動取得很大的成功。他們建立了11個居住點,23座教堂,並獲得了3,400個皈依者。
1640年,葡萄牙恢復了主權,澳門卻發生了“上士事件”,可見多明我修士依然對西班牙保持着極大的忠誠。
悲劇發生在1642年的某一日。當城市正在慶祝約翰四世登基和葡國復國之時,一個西班牙籍上士在公眾地方顯示對西班牙的支持。在憤怒的人群追趕下,上士尋求多明我修士的庇護,但是沒有成功,不幸血濺教堂,在主祭壇前被殺。
另一方面,眾所周知,澳門的多明我會修士繼續秘密地給那些躲避中國“迫害”的西班牙傳教士(特別是來自福建的)提供支持。
玫瑰堂歷盡坎坷
圖9 仰拍玫瑰堂,陳顯耀攝
在“禮儀之爭”中,澳門主教於1707年再次命令關閉受到教皇特使支持的多明我派和奧斯定派的多明我教堂(即玫瑰堂)和聖奧斯定堂。
1709年,主教命令將所有敢於前往那兩個教堂,甚至踏入教堂庭院,或與其保持關係的任何市民逐出教會。
1822年,葡萄牙國內的動亂同時延伸到澳門。國王派來的王家大法官亞利鴉架為首的憲政派,與巴波沙為首的“自由派”展開了殊死的鬥爭。多明我會不甘寂寞,居然也參加進去。他們公開支持“自由派”,並在1822年9月12日創立了澳門、也是中國大地上第一份報紙——《蜜蜂華報》,意為從輿論上像蜜蜂一樣無情地針蜇其對手。
但好景不長。1823年9月23日,葡萄牙憲政派突然潛入議事亭前地,奪回政權,將巴波沙逮捕。憲政派亞利鴉架宣佈《蜜蜂華報》內容惡毒,並將其當眾燒毀。儘管如此,當時的《蜜蜂華報》仍能以政府公報形式倖存數月,直至葡萄牙憲政派於1824年1月發行《澳門鈔報》取代《蜜蜂華報》為止,該報共出版了67期。
1844年6月19日,由於主教座堂受到颱風破壞,玫瑰堂代行了大堂的職能,在此進行了主教履新儀式。儘管如此,多明我修會不得不承認,“教堂不屬於我們”,他們只有代管權,沒有所有權。
1874年5月的一天,霹雷擊中了教堂的大廳和屋頂,還有鐘樓,大火燒過,只留下牆壁,教堂遭到徹底破壞。不需要奧斯定等會的修士操勞,政府義不容辭地承擔了建造費用。1876年9月4日,教堂重開。
1929年起,玫瑰堂又成為傳播葡萄牙花地瑪聖母崇拜的重要基地。教堂於每年5月13日舉行的紀念花地瑪聖母1917年在葡萄牙顯靈的聖像巡遊,是本地天主教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
圖12 玫瑰堂前花地瑪聖母像出巡,陳顯耀攝
有興趣者,還可以參觀教堂側旁的“聖物寶庫”,那裡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
詞曰:
南鄉子(玫瑰堂)
默默無聞,一朝顯聖1喚花神。
過海香風飄滿處,誰顧?自此遵行天主路。
註釋:
1. 1917年,聖母在葡萄牙的花地瑪顯靈。
聖母玫瑰堂(板樟堂)
本文出自《澳門世界遺產(續篇)》,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胡根,《澳門近代博彩業史》,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2] 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編,《東方印象——錢納利會畫展》,2005年
[3] 鄭德華、彭海鈴,《廬廉若公園與廬氏家族》,澳門民政總署,2010年
[4] 林廣志,《晚清澳門華商的崛起及其社會地位的變化》,澳門基金會,2008年
[5] 吳宗岳,《澳門教堂之旅》,培生教育出版南亞洲有限公司,2010年
[6] 何劉一星,《細說主教座堂》,澳門主教座堂堂區出版,2010年
[7] Lindsay & May Ride, An East India Company Cemeter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Bernard Mellor, 1995
[8] ALVES, Pe. António M., Congregações Marianas na China e em Macau, Notícia Histórica, 1904
[9] BARRETO, Luís Filipe, Cartografia de Macau – Séculos XVI e XVII, Centro Científico e Cultural de Macau, da Missão de Macau, em Lisboa, 1990
[10] BOXER, Charles Ralph, Macau na Época da Restauração, Lisboa, Fundação Oriente, 1993
[11] COATES, Austin, Macau Calçadas da História,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Gradiva, 1991
[12] COUCEIRO, Gonçalo, A Igreja de S. Paulo de Macau, Livros do Oriente, 1997
[13] INFANTE, Sérgio e al, Cem Anos que Mudaram Macau, Governo de Macau, 1995
[14] JESUS, Montalto de, Macau Histórico, Livros do Oriente, 1990
[15] 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de Educação, Ta-ssi-yang-kuo, Vol. I e II Fundação Macau, 1995
[16] SILVA, Beatriz Basto da, Cronologia da História de Macau, Volume II, 1995; Cronologia da História de Macau, Volume III, 1993
[17] TEIXEIRA, Mons. Manuel, Paróquia de S. Lourenço, 1937.; A Confraria de N. Senhora do Rosário e a Igreja de S. Domingos, Macau,1965.; A Voz das Pedras de Macau , 1980, Imprensa Nacional
[18] VALENTE, Maria Regina, Igrejas de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3
更新日期:2020/08/31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