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若翰神父街在哪裡?相信許多人都不知道,但問桃花崗在何處,則多數澳門街坊都能指出,是在紅街市附近。不過,這個細小的區域,為什麼會被街坊稱為桃花崗呢?而這地方,在開設咖啡檔及餅店之前,是否是個桃花盛開的山崗呢?細閱下文,你將知道答案。
“桃花崗”既無桃花也無山崗

圖1 圖中星標位置為“桃花崗”(澳門市全圖,1953年,澳門科技大學收藏)
澳門高士德大馬路的紅街市附近,有一個名為桃花崗的小地方。許多人因“桃花崗”三字,以為這地方,昔日應該鳥語花香,是個種滿桃花的小山崗,後因城市發展而鏟平山崗,開街建房。不過,事實是這地方根本不是叫桃花崗,而是“桃花江”,所以從來都沒有山崗。更甚,是這裡根本沒有種滿桃花,亦沒有江水小河。
一切,都是不知情的後人望文生義的誤解。
翻查高士德大馬路的街道歷史,可知此路正式開通於1905年。當年,澳葡政府尚未開展大規模填海工程,今日與高士德大馬路交接的罅些喇提督大馬路,還是海隅,所以昔日的桃花崗及紅街市一帶,其實不是山崗而是海傍。另從澳門古村落的角度看,今天的桃花崗,大約位處望廈村與沙崗之間,可算是村外較偏僻之地。這從沙崗原是亂葬崗一事,可資佐證。至於所謂的沙崗,大約就是今天桃花崗的對面馬路,即盧九街及義字街等“義字五街”的區域。
後來隨城市發展,除有富商盧九承辦工程,平整亂葬崗而開闢嶄新的街區,又有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的填海工程,陸續出現罅些喇提督大馬路等的新土地,後更有1936年投入使用的紅街市,這些新變,都令昔日人煙稀少的桃花崗區域,開展新的面貌。不過,此時的這一區域,為何會被人稱為“桃花江”(不是崗)呢?
答案是工廠的出現!
“桃花江”竟是咖啡檔?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的製衣工廠及紡織工廠如雨後春筍出現。事緣香港的同類廠家,因受英美等歐洲國家限制進口的政策影響而停滯,加上澳門與葡萄牙的關係,令澳門的工業產品可以遠銷部分葡語系的國家,所以許多大老闆,都在澳門設廠。其中有部分原在香港開廠的,都在澳門覓地建廠。至於澳門的製衣業,在七十年代如何輝煌,九十年代又如何滑落等經濟大事,並非本文的重點,故不贅言,卻說工廠林立,到底與桃花江有何關係?
當年在紅街市的周邊,新建了很多工廠大廈,以及住宅民房,故在今日的羅若翰神父街,即俗稱的桃花崗地段,便因人流興旺,地點適中,開始有各式攤販營業。其中的咖啡檔,更漸成附近工廠員工聚腳之地。想當年,工餘時間此處必有許多“工廠妹”走過,甚至在此停歇小休,喝喝茶,聊聊天。這些“工廠妹”,多是荳蔻年華,青春少艾,而且都是雲英未嫁,故有部分輕浮之徒,常在此地“撩女仔”。
另外,當年工廠之內,工友雙手雖忙於不停作業,但有工廠老闆會在廠內設置收音機,讓員工邊聽音樂邊工作,以舒緩工作壓力,提高生產。五六十年代時,粵語流行曲尚未興起,收音機傳來的音樂,不是歐西名曲,便是國語歌曲。其中一首國語金曲,就是由“金嗓子”周璇與男明星嚴華合唱的《桃花江》。
《桃花江》是首打情罵俏的情歌,一男一女對唱,曲調輕鬆,歌詞中的一句“桃花江是美人窩,桃花千萬朵,比不上美人多”,唱得街知巷聞。正因如此,那些“撩女仔”的輕浮之徒,便以桃花江之名,形容在紅街市旁邊的咖啡檔。因為此處雖然無花無江,但每當工廠上下班的時間,確實是個笑語盈盈的美人窩。至此,高士德大馬路與雅廉訪大馬路之間的這段小區域,便一傳十、十傳百的被稱為桃花江。
《桃花江》 周璇、嚴華合唱 黎錦暉詞曲
(男) 我聽得人家說
(女) 說什麼呀
(男) 桃花江是美人窩,桃花千萬朵,比不上美人多
(女) 不錯
(男) 果然不錯, 我每天踱到那桃花林裡頭坐,來來往往的我都看見過
(女) 全都好看嗎?
(男) 好!那身材瘦一點兒的偏偏瘦得那麼好!
(女) 怎麼樣的好啊?
(男) 全是伶伶俐俐小小巧巧婷婷嬝嬝多媚多嬌
(女) 那些肥一點的?
(男) 那肥一點兒的,肥得多麼稱多麼勻,多麼俊俏多麼潤
(女) 哈,你愛上了瘦嬌,你丟了肥的俏,你愛了肥的俏,你丟了瘦的嬌,
你到底怎麼的選,你怎麼的挑?
(男) 我也不愛瘦,我也不愛肥,我要愛一位,像你這樣美,
不瘦也不肥,百年成匹配
(女) 好!桃花江是美人窩,你不愛旁人就只愛了我?
(男) 好!桃花江是美人窩,你比旁人美得多
(合) 好!桃花江是美人窩,桃花千萬朵,比不上美人多!
前往欣賞
不過,那些年的街坊及工廠員工,多是教育水平有限,甚至目不識丁,根本“江”“崗”不分,加上當《桃花江》這流行曲不再流行的時侯,許多人都已不知此地與《桃花江》一曲有何關係,所以便漸漸以訛傳訛的寫成“桃花崗”而非“桃花江”。這可能是有街坊,見此區域沒有江水小河,故想應不是“江”而寫成“崗”的原故吧。但事實上由何年何月開始,有人將之誤寫成“桃花崗”,則已難以考究。不過此地從來不是種滿桃花的山崗,則是鐵一般的史實。
真正的桃花江
桃花江在哪?
高士德大馬路旁的這地段,雖因《桃花江》而被名為桃花崗,但《桃花江》歌詞中所述說的桃花江,卻在其詞曲作者的家鄉——《桃花江》的詞曲創作人黎錦暉(1891-1967),被譽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一生創作育人不斷,其培訓的音樂人中,除有“金嗓子”之稱的周璇之外,更有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者聶耳(聶耳於1931年加入黎錦暉的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據稱,黎錦暉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及香港等地巡迴演出,但總思念故鄉湖南。故在1928年,身在南洋的黎錦暉,以湖南桃花江邊的經歷,寫成了《桃花江》一曲。所以,澳門這桃花崗的淵源,竟與十萬八千里外的湖南有關。
兩首《桃花江》
至於周璇灌錄此曲,是在1934年。後來周璇與合唱者嚴華在1938年結婚,又在1941年離婚,則令此《桃花江》更成佳話。後來,1956年電影《桃花江》上畫,並以同名歌曲《桃花江》為電影配樂。發展至此,世上便有兩首同名不同實的《桃花江》國語流行曲。所以,必須弄清的是,與澳門桃花崗有關的《桃花江》,是黎錦暉版本的原曲,而非陳蝶衣的新作。
時至今日,當年的“工廠妹”雖已年過花甲,《桃花江》亦早已不再流行,但願此地承載的澳門記憶,能像經典金曲一樣,傳誦後世。
桃花崗
更新日期:2020/08/31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