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世界遺產:主教座堂

城市風貌鄧思平

提起世界上著名的大教堂,人們無不想到德國科隆大教堂、法國巴黎的聖母院大教堂和義大利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等歐洲各大宗教建築。它們那樣的大氣恢弘,那樣的輝煌耀眼,那樣的精彩絕倫,無論從建築或藝術,還是科學或美學,其各個方面都幾乎達到了人類創造能力的頂峰。

然而,澳門的主教座堂,與那些龐然大物的同儕相比,似乎有些矮小,有點卑微。不,它並不矮小,也不卑微。這裡並不是指物質的存在,而是特指精神的層面。

大廟頂主教座堂舊貌

圖1 主教座堂舊貌,澳門檔案館收藏

圖2 大堂(主教座堂),陳顯耀攝

大堂

1553年,葡萄牙及各國最早的天主教士,為了宣傳上帝的福音,戰勝了驚濤駭浪,艱難險阻,終於在澳門登陸。1576年,教宗額我略十三世下詔,建立澳門教區。其管轄範圍包括澳門、中國、朝鮮、日本及各臨近海島。賈耐勞(Carneiro)神父受命成為首任署理主教,領導教區及遠東教務。

賈耐勞主教全身畫像

圖3 賈耐勞主教全身畫像,澳門聖若瑟修院收藏

教區成立時,該詔書立城外北部的望德聖母堂為主教座堂。後來,因為其過於偏遠不便,又接近麻風病院,不宜做主教座堂,故在城內另覓地方,即目前俗稱“大堂”的現址,興建一座聖堂為主教座堂。

一個並不豪華,甚至相對有些簡陋的教堂——“大堂”,終於1623年落成。它管理着遠遠超過歐洲大陸之面積與人口的遠東地區教會事務。這需要多麼偉大的氣魄和能力,多麼強勁的韌性和精神!

“大堂”毀於1836年的颱風,修復期間,使用毗鄰的玫瑰聖母堂暫代。後來又經1850年、1938年的數次翻新和擴建,終建成今天的外觀。

主教座堂本名為“聖母聖誕堂”,因屬管理教區事務的中心,被當地人們稱為“大堂”或“大廟”。教堂位於澳門半島中部,與四周保持同等的距離,是表示不偏不倚的意思吧。早年教堂大門向西,可能寓以日夜朝拜耶路撒冷之意。1850年大修之後,該門改為現在向北的朝向。

“大堂”正面設計壯觀簡樸,地下三扉大門聳立,不但具有新古典主義特色,且極富西班牙風格。立面前壁分為兩層,頂部有三角楣裝飾,兩側配以塔樓,其中一側為大型時鐘,為1857年慶祝葡王伯多祿五世登基在英國訂造。

推開西式的教堂之門,不難發現,在那裡,教堂不僅僅是建築藝術的體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在國家和地區文化的深刻內涵。“大堂”內部佈置莊重簡潔。正前方有主祭台,兩旁是兩個側祭台及四個側堂。主祭台有耶穌苦像,據天主教義解釋,他受天主派遣,為了救贖人類而捨生救命。其後面設有四幅(一幅半圓狀,三幅條狀)以聖母及天使為主題的彩色玻璃鑲嵌畫。主祭台兩邊亦設有耶穌十二宗徒的彩色玻璃鑲嵌畫。

圖4 大堂(主教座堂)內部,陳顯耀攝

圖5 大堂(主教座堂)的彩繪玻璃,陳顯耀攝

耶穌十二宗徒

保祿。羅馬籍的猶太人。五六歲時開始誦讀《聖經》,十五六歲時與大師探討經典要義。他與耶穌是同時代人。在大馬士革親眼見到復活的耶穌,即承認耶穌是人類的救主。勤學好問的保祿既有慈父之心,又有俠義之氣,後來成為耶穌的一位知識廣博精深的偉大宗徒。

伯多祿。是耶穌宗徒中最重要、最傑出的一位,是教會之最高首領,具有最大權威。其兄弟安得肋以捕魚為生,曾經一起去聽洗者若翰講道。更有一次,由於耶穌指示,而捕得大量漁獲,從此便跟從耶穌的道路。最後,在迫害面前,也選擇了耶穌的殉道方式。

瑪竇。猶太人,也是一位稅吏。是耶穌最早的宗徒之一,《瑪竇福音》的作者。在書中他詳細記錄了耶穌的言論,並指出,耶穌受難是實踐天主的諾言。其屍骨現埋在義大利。

多默。宗徒之一。在耶穌赴死之際,他號召眾人,陪伴耶穌一起就難。他和其他門徒眼見耶穌升天,大家即分頭出去傳教。多默到了印度,至今仍在該地區留下廣泛的影響。

雅各伯(大)。宗徒之一,是同樣為宗徒的若望的長兄。後來因親見耶穌捕魚的奇跡,兄弟與母親在外追隨耶穌,留下父親一人在家經營漁業。耶穌升天後,雅各伯成為宗徒團中令人矚目的人物。後不幸遇害。

西滿。是耶穌親自選定的門徒之一,是一位熱衷於政治的人物。他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傳教,為了主耶穌的真理、道路和生命貢獻一切。最後在波斯被敵人鋸成兩截,壯烈犧牲。

若望。大雅各伯弟弟,猶太人。自小一面讀書,一面幫父親捕魚。他對宗教無比熱忱,先去聽若翰講經,做其門徒,後來又成為耶穌最信任的門徒。耶穌就難前,把自己母親託付給他。其著作有《若望福音》、《默示錄》等。最後被羅馬皇帝流放到小島。

安得肋。伯多祿的哥哥,以捕魚為生,做過約翰的門徒,耶穌最初召選的門徒之一。在俄羅斯和巴爾幹半島傳教,後被釘十字架而殉教。

斐理伯。與安得肋和伯多祿是同鄉,耶穌親選的門徒。曾在夫黎基雅傳教,遺體安放在羅馬城。

巴爾多祿茂。以色列人。耶穌門徒,誠實無詐,順從天主,承認耶穌是以色列之王。曾赴印度傳教。最後在亞美尼亞捨生救命,被人斬首、剝皮並倒吊在十字架上。

達陡。耶穌宗徒。實事求是,不講空話的人。曾作《猶達書》,富於想像,生動有力。曾到敘利亞傳教,並以身殉教。

圖6 大堂(主教座堂)的聖猶達像,陳顯耀攝

雅各伯(小)。耶穌宗徒之一。任耶路撒冷主教30年,嚴守法律,熱心祈禱,受猶太人和基督徒的讚賞和愛戴,故有“義人”的稱呼。他也是“雅各伯書信”的作者。西元62年為主殞命。

圖7 大堂(主教座堂)的彩繪玻璃,陳顯耀攝

“苦路”

“大堂”之內的兩個側祭台及四個側堂,還分別供奉有聖心耶穌、花地瑪聖母、聖女小德蘭、施洗者約翰、聖若瑟、聖安東尼及聖方濟各.沙勿略等等在澳門天主教社會耳熟能詳的神聖人物。

有人說過,環顧“大堂”,聖像、雕塑和畫像為數真是不少。“用意是使無形無像的天主,象徵性地重現於人間。讓人的五官和內心,明瞭和感受天主的一切。”用直觀的辦法向世人展示其見解和主張,比如善與惡,是與非,光明與黑暗,天堂與地獄等等,確是天主教會的一大發明和成功之處。

圖8 大堂內聖若瑟抱着小耶穌的雕塑,陳顯耀攝

耶穌背負十字架前往接受死刑的過程,稱為“苦路”,被教會用木雕的形式,鮮活地重現出來,掛在教堂的牆壁上。

這段由教皇格來孟十二世批准的“十四處苦路”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處,耶穌被判死刑;第二處,耶穌肩負十字架;第三處,耶穌第一次跌倒;第四處,耶穌遇見自己母親;第五處,旁人替耶穌背負十字架;第六處,婦人替耶穌抹面;第七處,耶穌第二次跌倒;第八處,耶穌勸止婦女哭泣;第九處,耶穌第三次跌倒;第十處,耶穌被強脫衣服;第十一處,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第十二處,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第十三處,聖母瑪麗亞接抱耶穌屍體;第十四處,耶穌被埋葬。

看完這段圖文並茂“苦路”介紹,相信每位觀者不得不為之動容。

圖9 大堂(主教座堂)聖壇上的十字架,陳顯耀攝

用碎石鋪砌的動人故事

當然,除了悲戚和傷感,“大堂”也有輕鬆的主題。走出莊嚴的大門,瀏覽四周的景致,身披淡雅黃色的主教公署,見證歲月變遷的大十字架,潺潺流水不斷的古噴水池,展示出一派歐陸的風情。特別是用碎石鋪砌的大堂前地,其上內容不同的圖案更引起人們的好奇之心。讓我們簡單介紹一二。

耶穌贈餅
這是福音中記載的故事。一次,耶穌在荒野給群眾講道,治病。直至黃昏,各人都餓了,但離開城鎮很遠,無法得到食物。耶穌不忍群眾捱餓,便拿起現場僅有的五個餅和兩條魚,舉目向天祈禱,於是再叫門徒把餅和魚分給眾人吃。終於每人都吃飽,還剩下十二筐。當時在場男士五千人,還未計算女士和小孩。當然,地上的圖案由於佈局的關係,改為“六餅三魚”。

四百多年來,澳門天主教區雖然歷盡千難萬苦,但仍然堅持在遠東為傳播福音而努力工作。他們的決心可以用主教公署門前地上的船形圖案和句子來表示,“DUC INALTUM”,其拉丁文原意就是,“划到深處”,這是耶穌的呼喚,也使他們永遠向前的座右銘。

圖10 黃昏時的大堂(主教座堂),陳顯耀攝

圖11 於大堂(主教座堂)進行的彌撒,陳顯耀攝

詞曰:

  八聲甘州1(主教堂)
  大洋風萬里送經來,無情浪催回。
  嘆先驅相繼,初抒宏願,終變飛灰。
  縱使耶穌孔聖,孰辨是和非?
  唯對大江去,空作徘徊。

  上帝寵恩濠鏡,又山高路遠,難發龍威。
  聖堂星棋佈,十字啟心扉。
  拜天音,不辭遙險;
  主教堂,東亞顯神巍。
  風雲過,驀然回首,絕地生輝。

註釋:
1. 上半闋喻“禮儀之爭”在中國的兩敗局面,下半闋喻述澳門最終得以保持特殊宗教地位。

大堂(主教座堂)

本文出自《澳門世界遺產(續篇)》,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胡根,《澳門近代博彩業史》,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2] 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編,《東方印象——錢納利會畫展》,2005年
[3] 鄭德華、彭海鈴,《廬廉若公園與廬氏家族》,澳門民政總署,2010年
[4] 林廣志,《晚清澳門華商的崛起及其社會地位的變化》,澳門基金會,2008年
[5] 吳宗岳,《澳門教堂之旅》,培生教育出版南亞洲有限公司,2010年
[6] 何劉一星,《細說主教座堂》,澳門主教座堂堂區出版,2010年
[7] Lindsay & May Ride, An East India Company Cemeter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Bernard Mellor, 1995
[8] ALVES, Pe. António M., Congregações Marianas na China e em Macau, Notícia Histórica, 1904
[9] BARRETO, Luís Filipe, Cartografia de Macau – Séculos XVI e XVII, Centro Científico e Cultural de Macau, da Missão de Macau, em Lisboa, 1990
[10] BOXER, Charles Ralph, Macau na Época da Restauração, Lisboa, Fundação Oriente, 1993
[11] COATES, Austin, Macau Calçadas da História,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Gradiva, 1991
[12] COUCEIRO, Gonçalo, A Igreja de S. Paulo de Macau, Livros do Oriente, 1997
[13] INFANTE, Sérgio e al, Cem Anos que Mudaram Macau, Governo de Macau, 1995
[14] JESUS, Montalto de, Macau Histórico, Livros do Oriente, 1990
[15] 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de Educação, Ta-ssi-yang-kuo, Vol. I e II Fundação Macau, 1995
[16] SILVA, Beatriz Basto da, Cronologia da História de Macau, Volume II, 1995; Cronologia da História de Macau, Volume III, 1993
[17] TEIXEIRA, Mons. Manuel, Paróquia de S. Lourenço, 1937.; A Confraria de N. Senhora do Rosário e a Igreja de S. Domingos, Macau,1965.; A Voz das Pedras de Macau , 1980, Imprensa Nacional
[18] VALENTE, Maria Regina, Igrejas de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3


更新日期:2020/08/31

作者簡介

鄧思平

博士,哲學、歷史學者,詩人,填詞人,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和澳門中西文化的研究及推廣工作。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