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一技活出彩虹

情繫新橋坊林瑞

當年大片的木屋現在已被淘汰只剩幾家;昔日由大石堆成的幼時玩處“龜池”也被拆建為現時的球場;兒時的玩意踢毽子、踢“西瓜波”也已不再可見;舊時的澳門華僑公立平民學校和鏡湖學校合併為現在的鏡平學校……

永樂戲院興建前的影畫戲並沒有聲音,只依靠畫外配音員發聲解畫,直至永樂戲院出現後才轉為有聲影畫。永樂戲院初時主要以影戲為主,影片源於國內與香港,每隔一段時間會有粵劇大戲公演,吸引不少街坊入場觀看……

林瑞,1921年3月19日出生於澳門,一直生活在新橋區,是一位80多歲的新橋老街坊。在這麼多年的時間長廊中,他不但陪伴新橋區改變,亦見證着澳門的城市變遷。

幼年喪父失學

林瑞幼年曾於三盞燈附近的民主學校上學,當時主要以中文和葡文為教學語言,學校為政府所屬不用收學費,所以招納了很多不同階層的幼童入讀。

然而,林瑞約7歲時父親亡故,突遇家庭巨變,即便上學不用交學費,他也不得不輟學,幫忙家務,年齡稍長後更要外出打工幫補家計。林瑞回憶說,由上學至輟學,他只匆匆過了半年的校園生活。

雖然林瑞小時候的家庭環境窮困且缺少了父親照顧,但他仍堅強樂觀地生活。禍不單行的是,約12歲時,他的兄長也永遠離開了人世。當時的澳門有多所醫院,但華人普遍會到鏡湖醫院求醫。林瑞說,限於生活環境與技術設備,人們的壽命仍沒有太多的保障,所以當時社會的死亡率甚高。就這樣隨命運的安排,林瑞少年時候的家庭只剩下他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

當船廠學徒 習得一門手藝

1936年,當時的澳門自來水公司在新口岸興建全澳第一座水庫,15歲的林瑞透過別人介紹也去了該處負責擔泥等粗重工作,每天賺取差不多3毫的工資。由於當時的生活物價水平較低,故其時的3毫工資已能餬口。生活慢慢點滴着,不久林瑞遇上人生裡一個重要的轉捩點,由苦力轉至船廠學師。

林瑞全神貫注工作

林瑞憶述說,當時澳門有很多造船廠,尤其集中在現址紅街市對面附近,而他也就是在其中一家名為“禾記隆”的船廠中做學徒。還處於少年時代的林瑞,就得靠揮灑汗水與勤力來過生活。他記得這段時間澳門發生了嚴重的霍亂疾病,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不少人剛有症狀,兩三天就已病故。然而縱使面對生活環境的艱難與挑戰,一點也沒有減損林瑞對工作與生活的熱情和樂觀。

被日本人征往南洋造船

1941年,20歲的林瑞迎來人生另一次重大的轉變。當時日本大規模侵入中國,澳門雖未被攻佔,但民生和經濟亦陷入戰爭的蕭條中,市面各行各業倒閉停業。就在這艱難的時候,由於林瑞曾到船廠學師,所以與其他造船工匠一起,遠走南洋組裝船隻。在這段遠走他鄉的日子,林瑞依然堅強地默默工作,幸好南洋當地的日本人對這群苦力不算太差,所以儘管離鄉別井,林瑞仍有陽光的日子。

又一艘船造好了!

幾年後,日本戰敗,林瑞獲自由返回澳門。他雖然並不清楚自己當時被送至多遠,只知回來的歸途費了五天五夜才抵達新加坡,然後又轉至香港,最後才回到澳門。

回澳定居新橋創“瑞記”結良緣

重回故土後,林瑞舊時的住址已改變,只好暫寄住親戚家中,由於對新橋的熟悉與感情,後來重新選擇定居新橋區。戰後,澳門造船業慢慢萎縮,林瑞已無法依靠造船維生,但因有對木工有一門手藝,所以他很快就轉行靠裝修餬口。

林瑞回憶,剛開始從事裝修時只在一小檔口經營,當時新橋區大部分民居都為木屋,因此需要木工裝修粉飾。惟其時的科技設備與現在大不相同,沒有機械器具的輔助,只能憑藉人力手技、一刀一鎚地製作,以滿足客人的需要。林瑞說,當時新橋區內有不少人從事裝修行業,他與一眾同業只屬小家經營,主要接受一般家居裝修、店舖裝潢等等較小型的工程,也有製作一些日常家具、傢俬售賣。經過長期的奮鬥,林瑞在新橋區有了屬於自己的店舖,命名為“瑞記”。

林瑞創辦的瑞記

回想起幾十年的裝修生涯,林瑞表示最隆重、最重要的莫過於每年的10月1日國慶節,澳門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流行在大街小巷各處搭建“牌樓”慶祝,而新橋區內也在永樂戲院搭起牌樓,讓林瑞興奮與高興的是能參與其中。

林瑞不但以裝修為終身職業,也通過裝修認識妻子。他憶說,在投身裝修幾年後,事業漸漸發展,儲蓄到一些錢,開始考慮娶妻建立自己的家庭。當時對娶妻有一俗話稱“攞老婆”,那時候林瑞結識裝修同行的女兒,並就此締結家庭。經過幾十多年的耕耘,林瑞有三兒兩女,擁有兒女幸福,他顯得格外的精神和欣喜。

林瑞現已退休享受生活,把剩下的工作都交予子女和女婿,但每每想起“瑞記”以至裝修,都表現出濃濃的懷念與興奮的情愫。

林瑞熱衷參加坊會活動

回首新橋舊時情

回想80多年的片斷,林瑞可說見證着新橋區以至澳門的變遷,看着城區成長與蛻變。新橋彷如是林瑞揣在懷裏的一齣影畫戲,當年今日娓娓道來,一一如在眼前:

當年大片的木屋現在已被淘汰只剩幾家;昔日由大石堆成的幼時玩處“龜池”也被拆建為現時的球場;兒時的玩意踢毽子、踢“西瓜波”也已不再可見;舊時的澳門華僑公立平民學校和鏡湖學校合併為現在的鏡平學校……

林瑞回憶舊照片舊故事

每一幀景象、每一件事情都默默印在林瑞的回憶中;而在其中最為深刻的就是對永樂戲院的改變,林瑞憶述永樂戲院興建前的影畫戲並沒有聲音,只依靠畫外配音員發聲解畫,直至永樂戲院出現後才轉為有聲影畫。永樂戲院初時主要以影戲為主,而影片源於國內與香港,每隔一段時間會有粵劇大戲公演,吸引不少街坊入場觀看。這是永樂戲院的全盛時期,及至現在,戲院的影片種類已吸納外語片與新興片種。談起永樂戲院,老一輩街坊都有一份往昔的集體回憶。

林瑞雖已年邁,但仍懷着熱枕之情,在蓮峰廟當值理為街坊市民服務。親身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跌宕,一直在澳門落地生根,在他身上不但感受到對這小城的熱愛,也感染到他對生活的積極,這就是林瑞──一位可愛的澳門人。


更新日期:2019/07/19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