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區小店號

情繫新橋坊李坤蓉

新橋以前經常水浸,記得有次在農曆七月三十,把所有月餅都準備好,預備八月份開始售賣,怎知當晚大洪水,一籮一籮的餅全都給浸壞了。水浸得真的厲害,要划船呢!可謂名副其實的渡船街,以前,渡船街一帶都是海,而石敢當那兒就是埠頭,很多人會在那兒晾衣服。

1950年就開始住在新橋的李坤蓉,是澳門現存新橋蓮昌餅店的老闆娘,她來自中山,解放後來到澳門,她憶述:“當時我們走來,這裏還沒封鎖,直接就可以走過來,更不用談過關了。”

創辦蓮昌 艱苦經營

李坤蓉說當時爸爸是地主,因為財政問題而被迫遷居澳門。她說“我跟我先生以前在小欖是舊同學,來到澳門碰上了面,加上以前是相好所以就結婚,並開了蓮昌。當年開餅店真的很艱難,自己又沒有甚麼本錢,賣餅賺到些錢就買一包麵粉,夠錢又多買斤糖,一路堅持做下去,兩夫妻一齊做,我先生打蛋糕,而我就負責打理舖面。”他們兩夫妻,就是這樣同心協力,在新橋渡船街開辦了蓮昌。

話説當年的新橋,東西不易賣,樣樣都很昂貴,所謂昂貴,就不等同現在看上去好像很便宜,當時他們一元12個麵包,光酥餅也是一元12個,而香蕉糕就一元24條,再看看他們當年人均普遍薪金只是15元一個月,做餅師傅就25元一個月,人人生活都很艱難.話雖如此,他們麵包的款式確實不少,當年的蓮昌主要賣菠蘿包、咸麵包、方包、維他包之類,有趣的是當時有一款叫龜包,硬硬的,還有學生包,捲作一團。

做麵包,當然要很早起床作預備。李坤蓉說:“我們凌晨4時便要起床做麵包,晚上12時才可上床休息。”意味只可睡短短的4小時,李坤蓉的手就因此而留下了深深的疤痕。話說當年她駕車送麵包,但因為工作太累,睡眠不足,就在荷蘭園清安醫所附近,迷糊中看見有人在過馬路,於是便急剎掣,怎知錯踏油門而撞車,擋風玻璃全都碎了,有些碎片割在手上而成了今天的疤痕。她說已經是1960年代的事了,撞車後全靠丈夫和香港的妹妹幫忙料理舖頭和照顧孩子。

以前賣麵包的日子真的不容易,她記得當時辛苦得連飯也吃不下,“以前菠蘿包就賣1毫,有時客人拿1毫在櫃面“咯咯”的敲着,你就必須放下碗筷賣包,哪有用膳時間呢!若客人要盒西餅,這兒兩件,那兒兩件,更頭暈!餸菜也攤涼了!我們當時並不計較衛生,只是徒手放入盒裏,哪來夾子!”還有,以前不像現在有冷氣有風扇,餅一出爐,如果有人要買的話,就必須赤手空拳去承受那種熱度,她說記得有次真的忍不住了,於是決定要一天儲蓄3元,一個月後才好不容易地夠錢買風扇。

艱苦養育七名兒女

李坤蓉有7個孩子,她說所以無論工作如何辛苦,也得堅持下去。幸好不用怎樣刻意料理,當時沒現代人那麼富裕,沒有甚麼漂亮的嬰兒床,只是買個小小的籐船兒讓他們躺着就好了。因為李坤蓉的店舖早上很曬,所以會把小孩子推過對面鄰居的舖位,等到這邊太陽收了再把孩子推回來,從中可見昔日的澳門,左鄰右舍的關係是如此的友好!

有7個孩子,住宿問題當然有點苦惱。她說,“當時我們就住在餅舖的二樓,後來自己又再加建了三樓,但有時下雨水浸就需要把麵粉搬上二樓,全家就非迫在三樓不可,記得三樓一張床上下兩面睡5個人,另外一張床睡四個人,生活就是這樣艱難。”但無論如何,李坤蓉總堅持二人齊心,就可把事情辦好,不管是餅舖又或者打理孩子。“當時一天到晚都這樣忙碌,時間根本就沒有得編排的,有時空閒連裝麵包的紙袋,如三角袋、平底袋等也要自己動手做,有時丈夫打好了蛋糕,做好了工場的功夫後,便出來舖面,好讓我到樓上洗孩子的尿片。以前沒有紙尿片的,把麵粉袋煮到變軟,或用一些破衣爛布,來作尿片,髒了便要清洗。”

她訴說着,“辛苦了十多年,到孩子們長大可幫忙的時候,生意才算上了軌道。他們都很乖巧,做完了功課便會下來幫手,他們幫手看舖,我們便可到樓上小睡一會,這孩子們有時更會趁沒客時溫習功課,幸好他們的成績總算不錯。這些書我們又不懂,不能教他們,惟有是一個教一個,第一個兒子就管教第二個,第二個就管教第三個,他們做功課也是一起的,就在天棚屋下做功課。”天下間的父母總望兒女成龍成鳳,現在兒女們都長大了,各人有自己的理想,結婚後又會分散各處;自從丈夫去世後,李坤蓉已很少料理店舖,現在只剩下二兒子和媳婦打理餅舖,兒子早上做餅,之後就去送麵包,而媳婦就負責看舖。

李坤蓉與家人遊園舊照

見證新橋興衰

李坤蓉回想,以前新橋大興街附近真的很旺,人很多,川流不息,人們更會遠道而來買東西,直至近十年才越來越淡靜。她說,現在只旺在三盞燈這邊。“1960年很興旺,1980年代末才開始蕭條;1960至1970年代每年中秋賣月餅,巿道是很旺的,我們會趁暑假請學生哥兒挑蓮子芯,每人都拿着個筲子,現在可沒這情形了。”李坤蓉微笑說,“學生哥們找外快嘛,就好像現在的學生、小朋友打暑期工般,當年學生哥兒就挑蓮子芯,另外就請師傅剷蓮蓉,是正式剷蓮蓉,不像現在那些月餅是一罐一罐從外運來,我們當年是自己剷的,品質很好!

她說新橋以前經常水浸,記得有次在農曆七月三十,把所有月餅都準備好,預備八月份開始售賣,怎知當晚大洪水,一籮一籮的餅全都給浸壞了。水浸得真的厲害,要划船呢!

可謂名副其實的渡船街,以前,渡船街一帶都是海,而石敢當那兒就是埠頭,很多人會在那兒晾衣服。

她一講到船,就想起以前要送麵包到氹仔,就必須要到一號碼頭寄船,她們需要等水,因為水夠深才可讓船出航。“有人試過寄船,因為一不小心掉下海死了,所以當時做氹仔、路環生意都不容易,直到有了大橋,情況才好了。”她不禁嘆息。

昔日新橋,家家戶戶都是小生意,有做神香、玻璃舖、米舖、麵食和涼茶,還有梁先生的盛記白粥。而李坤蓉就特別喜歡以前新橋的那種人情味和簡樸的生活。

齊聚一堂樂也融融

李坤蓉一生的經歷可以用個“忙”字來形容,她說街坊沒甚麼說看電影等的活動,因為大家都忙着幹活,一整天只是顧着料理舖頭,相熟的只有鄰近的店舖,有時忙得連兩個月也沒有走出渡船街一次,只有生小朋友的時候才可休息一番,惟產後大概3天便又要幫忙打理餅舖。

現在終於停下來了,李坤蓉退休後的生活除了幫忙照顧孫兒,每天早上都會到泳池游水,以治療腰痛以及消磨時間。最後她說,生活艱難,再加上現在到處都是大公司,她蓮昌的小生意根本微不足道,只是二兒子他們不捨得,所以才繼續做下去,至於新橋要重建的話,她說:“只寄望一代比一代好!”


更新日期:2019/07/19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