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工會有一份很深的感情

魯班尺.木匠情薛觀平

薛觀平,1939年在澳門出生,勞工子弟小學畢業。繼承父業學習裝修手藝,師從老前輩蔡富,出師後先是跟隨區群老師傅學習,60年代開始參與澳門樓宇建設,參與過不少澳門重要工程,從具體施工做到工程管理、工程顧問,直至退休。

圖1 薛觀平,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提供。

在勞工子弟學校受教育

我叫薛觀平,1939年在澳門出生,我的家人都是澳門人。我的學歷是小學程度。初時讀小學,因為當時澳門的社會環境,很多人都是比較遲讀書,我十歲開始讀書,是在鏡湖馬路的濠江中學。開始讀幼稚園,一直讀到二年班,適逢勞工子弟學校開辦,我就從三年班開始,轉到勞工子弟學校就讀,1955年小學畢業。

我入學是1949年的上半年,那時中國還沒有解放,我都是讀一些舊版的書籍,就是國民黨時代的書。後期祖國接近解放,我們開始轉變了,接受國內教育的新書,開始宣傳國家的形勢發展,學校向學生介紹國家的戰爭時期的歷史情況,可以說是開始接受愛國教育,當時的深刻印象就是這樣。轉到勞工子弟學校,因為勞工子弟學校是屬於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創辦,澳門各界社會人士支持創辦,這間學校就是純粹為工人,是愛國愛澳的學校,所以我們一直都是接受愛國教育,這些是我接受教育的情況。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美國禁運,對澳門經濟封鎖,經濟非常困難,所以澳門的工人子弟沒有機會讀書,工聯考慮到這樣的情況,創辦了勞工子弟學校,我當時能夠讀書至小學畢業,是很幸運的。

圖2 勞工子弟學校第二分教處的前身為上架行子弟學校,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提供。

建築生涯開端

小學畢業之後出來就是學師,學習裝修工程。我跟隨着父親出來工作,因為父親從事木工傢俬行業,我隨父親到裝修公司學習裝修。

裝修行業裡包括泥水、油漆、木工,這些都需要學習。1958年,我剛學滿師,便出來社會跟隨老前輩學習,那時叫做“帶後生”,做一些頭頭尾尾、比較輕便的工作。工作中就慢慢積累下經驗了。

到了60年代,澳門有了石屎結構1的樓宇,我們便從裝修再兼顧建築樓宇的工程。當時我開始在又和建築置業公司,參與有關建築結構工程的工作。公司的老前輩感覺到我這個年輕人蠻好學,便由他傳授一些實操經驗給我,我一直跟隨他學習,學到了一些有關建築結構的經驗,協助他打理有關結構工程、施工的工作。後期再把工作深化一些,以前稱為開地盤;墨線,即是把圖則在現場放線給師傅們工作。當時稱之為墨線2。我亦兼顧管工施工,管理工人工作。後來便提升至工程主管。

由於我接受一些經驗加上自己比較好學,公司交待下來的工程都能夠勝任。

工會工作有苦有樂

因為自己對這一行業有興趣,我便加入了上架木藝工會,第一個原因就是我父親也是從事這個行業,他也加入了工會,第二就是自己也是工人的一份子,對於工人的聯絡性都有一些作用,所以我就是在1959年加入工會,直至現在。

我開始就從低做起,現在的術語就稱為“義工”,以前就是協助工會做一些瑣碎的事,幫手派一些通告,派《人民畫報》等。後來慢慢熟悉工會的工作內容,便開始叫一些工友幫忙,然後他們也加入了工會。我應該是在1989年之前屬於理事級別,1989年之後就升任為理事長,一直到了今年(2012年),由於年紀較大,需要找人接任,今年度就退休了,依靠一些年輕工友接任。

在工會這麼長時間,可以說很有感情,工會亦捨不得,希望我能繼續擔任顧問或是什麼也好,有什麼事就幫助工會參詳一下,工會有什麼情況可以介紹給下一代的理監事認知。既然我現在還有精神,能夠出一份力,當然就盡力而為。

在出來工作這麼長的時間裡,第一個就是對工會的感受,可以說有苦有樂;其次就是看到工會的發展,看到年輕工友能夠加入工作,很值得高興。

從另一方面來看,最重要就是家庭的支持,這個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的話就不能夠堅持這麼久。這些是對於自己的需要和集體需要方面的一個衡量。我曾經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有段時間由於工會一個秘書生病了,變了自己又要處理公司的工程,又要處理工會的工作,要抽身把時間全部放在工會裡面,而當時我的兒子剛剛出生,只好交由我太太打理家庭事務和照顧兒子,自己就全心全意放在工會。我結婚比較遲,1979年結婚。按過去的封建意識,結婚三年內便要有小孩,但我六年之後才有。我一方面要顧工作,一方面要兼顧工會,家庭就由我太太打理。一直到了現在也是這樣的情況。我兒子都已經長大了,而青年人亦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我們對他們來說,是已經有一個交代了。

圖3 薛觀平主持敬老聯歡活動,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提供。

圖4 薛觀平主持木藝工會“慶五一”聚餐,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提供。

一路做一路學

談到我所經手的一些工程,應該都是有苦有樂。當你接下工程時,壓力會比較大,工程交給你,該怎樣去完成,怎樣去管理工友,協助他們去施工,這是一個方法。完成了一項工程之後都感到很開心。

我從事這一行業這麼久,參與的工程也不少,從五六十年代開始,由低的五層到以後的高層,15層、30層、35層,我們都曾參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回力球場,當時應該是1968年,我二十三四歲。這個球場工程當時是東南亞數一數二的工程,我都能夠投入到這個工程裡,擔起墨線及施工,從中亦可以學習到很多的東西,因為工程比較複雜,逼着你一路做、一路學習、一路研究。當時白天工作完結之後,夜晚放工便會把圖則帶回家消化,直至凌晨三四時,自己就是這樣投入去做這項工程。

回力球場規模很大,設計裝修比較先進。當時的工程師姓彭,是從美國畢業回來的工程師,香港人。工程除了垂直之外,拋物線又很多,需要依靠自己的經驗。我們是小學畢業,三角幾何學得不多,全都是依靠師傅教授的經驗和數據。當時我記得有一個中學老師,可能曾學習過,對於工程比較熟識,公司就把他調過來作監工,他便對我說:“阿薛,你做的這些弧度都不是按照三角幾何的數據做出來的,行不行啊?”他便向總經理反映,對我不太有信心。

後來寫字樓開會,叫我上去,彭工程師叫我不用怕,開會時只需把一般的經驗和做法說出來。當時我的老師傅還在,我便跟他說他們要我去開會,不相信我們墨線的施工方法,因為這方法不是用幾何形式去開,所以沒有信心。師傅便對我說,不用害怕,你就按照我教的方法照樣告訴他們便可以。

會上,我便把我的方法告訴他們,彭工程師即刻用英文來紀錄,回去便查看工程書。第二天早上他回來,便拍拍我的肩頭說:“阿薛,就依照你的方法去做。”他說他讀了這麼多的書,都未曾發現有我的這個數據那麼準確。

當時這件事令到我很開心。

細說回力球場

回力球場工程難度主要是在哪裡?最主要是舞台的位置跨度大,整個場地因為是用來打回力球,不可以有柱阻礙。第二個就是拋物線,所有的座位都是以弧度一行行排列,起建築物的時候,要放板樣,放一個方向的一條線容易,因為座位的弧線是雙向的,要放雙向的弧線,難度就是在這裡。

初建成的回力球娛樂場外景 (1980年代初)

圖5 回力球場於1974年正式落成使用,及後於1990年結業,並改建成回力娛樂場。圖為初建成的回力娛樂場外景,利冠棉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

跨度大,總長度是112米,當時放線做弧度時,一位木工師傅說,這樣畫的話不取一個圓心該怎樣畫出來?我說,112米的跨度,你說那個拱形該是多少,圓心該到哪裡去?你應該到水翼船外港中心立一根竹子來取那條線,後面的圓心點要到山頂,經過那個點你才能取到那個弧度,對吧?如果不是我們用經驗和數據去做拋物線的弧度,你是沒有辦法做出來的。我可以大膽說,用這樣的方法,就算你在任何場館也好,做模型也好,可以做到模型出來然後到現場做,100米、200米、300米都可以造出來,然後到現場裝嵌,就用這個方法。

所以在這個工程裡,讓我學習到不少東西,加上老前輩願意把經驗和我分享,就是一個最大的收獲。之後又有很多工程,我都是繼續負責地盤施工、管工等。最近一兩年,除了施工等,我還擔任了一些工程公司的顧問,做了兩年多。年紀大了,便要退休。

理論從實踐中來

還有,(回力球場)場館座位好像一隻鑊(即指鍋),香港建築師則樓(建築設計公司)計錯數,造不到級的平水,迫不成平面出來,當時我就和彭工程師反映圖則好像有點問題,如果依照你的圖則不能做到,出口封不了。他便在香港叫一些則師過來現場更正,有九個則仔3到了現場,弄了一天都沒有辦法解決,我們的工人全站在那裡,亦損失了很多錢。彭工程師便說不如這樣好了,叫阿薛把數據做出來。

我們很快補畫一份圖則給他們,我在現場做了數據及放實線給他們,讓彭工程師看過,說可以,然後把我畫的草圖和數據給則樓計算,把圖則後補給我,而我們繼續在現場施工。

有些事情,你說不用經驗不可以,你說不用理論也不可以。我經常記着一句話,就是理論是從實踐中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是我從事這一行業永遠都會記得的。既然你做這一行就需要經驗,亦要學習一些建築理論的知識,然後你才會把工程做得好。

我在公司接手這麼多工程,修建完、檢驗完樓宇、修好圖則,公司都不知道我完成了一項工程,老闆就是這麼樣放心的。所以我做這行業這麼久,由於入職的公司的老闆比較開明,知道我比較細心,第二就是能給時間你參與一些集體工作,所以兩全其美。

抱團組合形成技術力量

回力球場當年在東南亞就屬於比較先進的,在澳門,那段時間能夠單獨承擔起這樣一項工程的公司,基本上可以說是未能夠有一間,所以當時十分特別,建設回力球場的公司是由澳門很多間建築公司組合而成,專門為這項工程而設。反映出當時澳門原有的建築規模都不是很大,相應的建築公司的規模也都不是很大,面對這麼大的工程該怎樣去解決?抱團組合形成技術力量。澳門由北泰、又和、娛樂公司、福和,就是這四間公司組合成總公司來承建回力球場的工程。當時的環境,是沒有這麼多外來公司的。

今天的環境,社會發展很快,有很大的工程澳門本身沒法完成,需要依靠外來公司,現在相對影響了澳門建築業的發展,不抱團啊,大家都感到很不值得,這麼多大工程我們自己做不了。

講起回力球場的經驗,其實很值得推廣的。澳門不是沒有力量,但是沒有這麼大的工程,你不可能組織一間公司等候着,必然是有需求才會有供應,這些過去的經驗可以給澳門今天的建築業發展借鏡。

老前輩說的“三衰六旺”

在澳門,1968年至1972年期間,比較高難度、現代化的公共工程就是回力球場、澳氹大橋,加上後期的葡京。

在回力球場之後緊接的是跑狗場,我有份做。跑狗場當時好像是新加坡商人投資,當時我們投入的是空地,一個球場,我們造看台,造跑道。那些工程比較簡單,但驗收非常嚴格,我記得做一個看台的模型,模板的厚度是一寸厚,長度大概是三米,拉一條直線模板不可以有一公分的彎度,一定要是直的。我們倒了模板造石屎的時候,那個上海的監工有一個“卡”,從頭到尾,要不卡住那張“卡”,要順着去才可以驗收,嚴格到這個樣,當時看台的工程,看似很簡單,但驗收的標準很高。

那時候澳門還沒有同類型大型的公共場所,最多的都是五層。後來大橋通車之後葡京才開始施工,後期才有一些較大型及先進的工程動工。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澳門很特別,雖然現在發展這麼快,但以前是老前輩說的俗語“三衰六旺”,淡三年旺六年,又是一個週期,和現在不一樣,現在遍地開花,證明澳門的經濟發展好,外來的資金投資較多。若外來資金投資較少,工程便較淡,這個可以說是和政府的制度有些關係,雖然我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

逸園跑狗場

圖6 逸園跑狗場,澳門檔案館收藏及提供。

澳門房屋建築的發展

澳門建築的發展過程中,從木屋進化到磚石結構,然後是鐵皮屋頂,後來到唐樓4階段,再到超過六至七層高、更高的、有電梯的樓,根據我入行這麼長的時間,從學師到學滿師、投入裝修行業,大約情況是這樣的,60年代以前,澳門的房屋多數是磚結構,金字屋、杉,瓦面那些,有些是兩層,有些是三層,一層也有,稱為木結構。在60年代之後開始有石屎結構,那些多數都是五層,至少五層。

這個和經濟發展也很有關係,聽說以前沒有分層登記,祐興公司趙善覺到來的時候,同政府洽談好,做到澳門本澳的物業可以做到以分層登記的形式出售,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起五層樓宇,原有的一間五層高房子變了五個單位,賣出去的價錢可以較便宜,人們亦可以接受有新的石屎樓,比較安全,所以就是在那段時間石屎樓宇發展得比較多。五層樓的樓宇結構一些是石屎牆、石屎混凝土,一些是框架結構後結磚牆,一般都不再是磚牆。

應該是1966年以後,有超過五層的建築結構,我記得是從平安大廈開始有石屎結構,是五層的。當時有很多印尼華僑,因為印尼排華,然後華僑到了澳門,促進澳門的建築業興旺,亦促進了澳門當時有結構的樓宇建造。

平安大廈是在大廟頂那裡,有一、二、三期,那裡以前建的是三房一廳,有工人房及儲物室,很大,現在還存在的,在大廟頂的教堂對面。

接着就是國華大廈,共有四座,就是教業學校後面,柿山那裡,然後一路繼續建造,荷蘭園那裡也有,但我忘記了名字。然後就是友聯大廈、友輝大廈、富華大廈、富強大廈,那些已經是高層。西灣主教山那幾棟都是經我們手。

講到木屋,是相對經濟條件比較低的才會建造,如果有一定條件的話,都會以磚木來建造,有條件就會建兩層,沒有條件就建一層,所以澳門到目前還保留着一些只有一層的磚屋。他們以前一定是一幅地起一間房子,整間房子都是你自己。沒有太多的能力去做分層,建造的層數不是太多,一般的建兩層已經是很了不起,我們在當時也看到有一些比較富有的,才會建三層。

磚結構的房屋,最高建多少層,要視乎地基的土質來確定,因為在澳門,新橋區、爐石塘區,大坑渠區(注:即現今的林茂海邊大馬路一帶)都是填海地,土質比較鬆軟,以前建三層的那種要打木杉樁,你不打木杉樁它的承載力不夠。以前木結構的房子,上面部份在有石屎之前,是用四方的麻石用來作為石腳基礎,然後再建磚柱,放一些杉及木樑來建築,都是土質的問題,土質不太好的話通常都只是建兩至三層。

關閘區木屋

圖7 關閘區木屋,澳門檔案館收藏及提供。

建築發展商的出現

樓宇可以分層,透過經紀公司購買較普遍的,就是60年代開始活躍,到最旺盛是七八十年代。那段時間,有很多都是從生意的角度,買了一間或兩間唐樓,拆除之後變成了幾層的,十伙甚至更多伙數的房子。當有更多經濟價值的時候,有些建築商去主動找一些業主買了建築物,之後拆除然後再發展,所以那時候就出現了一些建築發展商。以前建築商就只是負責起樓。慢慢有些建築商轉變為發展商,單純是發展商的也有,那時已經不是本身純粹做建築的了,還有做其他行業和生意,它有了資本,就結合一些建築公司或自己開設一間置業公司去發展。

那時候是五層高的建築。如果建的是高層的話,都要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開始有。

界定高層樓宇

超過五層的時候稱為高層,初初是十層、13層,然後發展到15層,現在是21層,30層或35層高的建築物。最近我們在北區建造的是35層。超高五層的,就有電梯的出現。澳門相對香港較好一些,因為香港住宅環境較密集,到七層或九層以上,都有一部份是沒有電梯的。澳門新的建築條例規定九層以上一定要有電梯。如果採取一些取巧式的計算,就是所謂的複式,把最頂的兩層變成複式,作為一層計算,就變了七層的樓宇,實際上伙數都是算五層,那些就會沒有電梯。但是澳門超過五層的,基本上都有電梯,之後超過五層,建了十層的一定會有電梯。

手藝世代相傳

我爸爸叫薛新,他的師傅在這個行業裡是很出名,叫劉祖,十多歲就是傢俬底出身5,我父親跟劉祖學傢俬。劉祖在我們出身的時間已經是70多歲,我爸爸都差不多五十多六十歲,我們都只是十多歲。

以前在澳門,木結構的傢俬行業比較蓬勃。傢俬包括什麼?當然包括桌子和椅子,以及一些“槓”,以前很興的,現在稱之為樟木櫳。酒樓的傢俬桌椅,金鋪的飾櫃,木樓宇的樓梯那些,很多很多。

我爸爸接的工程中,像何賢先生家裡裝修,指定要我爸爸去做。為什麼?因為我爸爸做的彎口樓梯扶手,全部都很薄,直徑是一吋。當時他專門做一些幼細工夫,一些金鋪裝修,興一些葫蘆腳,把葫蘆形切開一半,放在圓角那裡,玻璃是圓的,造出來那個弧位剛剛好、很貼合,周生生、周大福等都叫我爸爸去做。做這些東西,不會在社會上出名,他就是根據自己的技術去開展業務。父親最初的人工6是四塊半一工,後期發展到八元、九元或12元,一直在提高,四塊半應該是四五十年代,一工即是一日的意思。而當時買一個麵包是五分錢,然後是兩毛錢一個麵包,那時候我是七八歲。那個年代消費比較低,所以大師傅都只是四塊半。一毫(角)就是十仙,然後發展到一毫20個仙,然後葡政府就開始推出銀紙7。我爸爸從事這一行業,雖然那時候經濟蕭條,木工還有工作可以做,多數都是有些裝修公司或傢俬公司有工程開,就請我爸爸去做。他的手藝非常高,我見他操作,不需要使用釘子,全部都是暗夾角,到了現在,手藝已經失傳。

以前我們行業很多都是父傳子,父親從事那一行業,兒子有機會便讀書,不行的話便會入行,就是這樣學習上手,有些是跟隨父親學習,有些就是由父親介紹去裝修公司那裡做,做學徒。我就是父親傳我。

父傳子的例子很多,因為當時沒有太多手工業可以做,最厲害的就是火柴、炮竹、木工。以前的觀念,就是該學習一門手藝,可以傍身,同時也沒有太多行業可以選擇。所以這一行業有很多都是跟隨父親出來工作。

但是他們在工作過程中,有一些肯教你的,便教一些經驗給你,有一些就比較保守,你跟跟就算了,能學習便學習,不能夠便算了。我們在學師的時間算是幸運,可以跟隨一些老師傅,學習到很多東西。我們入行是要拜師傅,斟茶給師傅,真的有這一個過程,倒茶給師傅之後,然後是斟茶給師母。

跟隨師傅學藝

我的師傅是蔡富,我跟他有親戚關係,他稱呼我爸爸為舅舅或是表叔,總之關係是很密切的,屬於姑表關係這樣。當時有很多裝修公司集中在木橋街那一區,我就是在那裡學師,學習了三年。學習三年學滿師,然後就有一年是“挨師”。為什麼呢?因為規矩是這樣的,學師滿三年之後就可以勝任技工,就要幫助那間裝潢鋪頭做一年,一年過後你便可以出師。

以前學師亦有一些舊的習慣,學師做工程過程中,到了十時左右你便要去街市買菜,買菜回來煮飯,師傅放工回來便吃飯,早晚都是這樣。

在三年的過程中,師傅不能手把手教你,你要自己偷師,當師傅在工作的時候,你就在旁邊留意他怎樣做,自己留意其中的過程及細節是怎樣的。

沒有工程的時候,公司有很多木碎之類的東西,你便拿來自己學習,試試做一些製成品,自己學習一下。有時候從客人那裡接到櫃子訂單,師傅便會叫徒弟去完成。當時就是這樣學上手的。

學習完出來,我們當時稱為“帶後生”,即師傅是八元一天,你就是四元一天,跟隨老師傅做一些比較簡便的工序,你自己去吸收,慢慢提升自己的技術及經驗。這個是關於幼細功夫的情況。

我還有另一個師傅,他叫區群,真的很有經驗,退休的時候差不多已經90歲。他有很多實操經驗,經他管理的工程亦不少,公司裡對他很信任,他能夠把公司給他的工程,帶着他的管工和伙計去完成。

他有個經驗,就是把建築師樓設計的圖則拿出來審查,認為圖則不合理,更改之後畫草圖,交回給建築公司老闆核查,然後叫則樓複核,則樓看過,覺得合理的話便更改,他真的能夠做到這樣。哪些結構要計鐵數,圖則是需要計算的,雖然他沒有學習工程學,但是依靠經驗,他認為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力度不夠,他就是能夠講出需要多少鐵。我曾經見他修改過很多圖則,特別是他自己經手的工程,真的是在家裡拿着角尺自己繪製。我們有時候遇到一些圖則不懂得怎樣去做,便拿到他家裡問他,他在家中畫圖則,便告訴我們圖則哪裡不對,然後便教我們該怎樣做。

初時認識師傅是這樣。當時裝修國際酒店,我在一張功夫凳上工作,他站在我後面足足半個小時。我心裡想:“糟糕了,不知道做得標準不標準。”我在做的過程中一直顫抖,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為什麼他在我身後站這麼久不離開。

後來我問接工程回來的老闆:“為什麼他站在那裡這麼久?是不是我工作得不夠好?”老闆說:“不是,他說你很細心,他叫你明天到他那裡開工。”然後師傅就帶我出去工作,一直就是這樣。

區群師傅是做總管兼任開地盤,工作親力親為,他不是讀書出身,是實操的工人出身。他告訴我,他刨木,刨出來的刨屑是很長的,從他身後飛去,是這麼厲害的,因為他很高大,步伐很大,刨木的整條長度他兩步的距離就搞完了。他曾告訴我們一些故事,當時澳門可以說有“四大天王”,即澳門掌握舊時的技術的四個人,他是其中的一個,另外三人是誰我忘記了。

直到他退休,我都很記得他曾對我說過一句話,他說,你不需要害怕,你有我的經驗,你去哪裡工作都不需要害怕。就是經他這樣鼓勵,我堅持做了下來。

先師誕,薛觀平向祖師爺魯班進香

圖8 先師誕,薛觀平向祖師爺魯班進香。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提供。

新馬路國際酒店

圖9 新馬路國際酒店,陳顯耀攝影及提供。

艱苦歲月點滴回憶

那時候我年紀很小,剛好是香港淪陷,日本人的飛機很快飛過,我們都全部留在澳門生活。那時候我的兩姊妹去惠愛街買紅豆糕,不知道是幾仙一個,兩姊妹怕紅豆糕會給弄爛,所以便托住它們,誰知在身後突然間有人搶走了紅豆糕。那些人餓啊。兩姊妹眼光光的回了家。

被別人搶東西的時候我是四歲左右。我六歲才開始在新橋區居住,那時中國將近解放,美國禁運,澳門經濟蕭條,很多工人失業,沒有工作。很多行業都轉行去做拉車仔。拉車仔都是很辛苦的,我小時候看到,葡國政府的葡兵動不動就說你阻礙街道,不問三七二十一就暴打你,那時候的環境真的很淒涼。到了後來,葡國政府嚴厲到倒垃圾也要罰錢,曬衣服也不可以,我媽媽因為晾曬衣服被罰100元,曬衣服在門口都不行,一樣照拉去罰錢。倒垃圾也不可以,見到就罰100元。看到有人穿着背心在新馬路,就一拳打過去,不問情由,先打了你再算。問問發生什麼事情,便說你不端正,穿件背心。那時候葡國政府對待中國人就是這樣。

那時候我都已經十三四歲,已經在勞校就讀三四年級。

十年沉寂

曾經在1996年之後,澳門沉寂了十年,澳門的建築業消沉了十年,沒有法子。試過有些朋友告訴你,哪間公司想請人手,你去試下啦。去到那裡,人家會問:“你在哪家公司做過?展示下曾完成哪些工程?”你就告訴老闆。當時行業很慘淡,講人工的金額不敢抬高,都是維持舊公司的標準。人家會說:“這樣啊,好,加人工不好講,雙糧不好講,假期不好講,你有興趣便六個月後來上班。”

真的有一些這樣的老闆。為什麼要我等六個月?六個月裡我不用吃飯嗎?家不用養嗎?你有心請便請,沒心請就明說,對吧?

從這個例子可以見得到澳門企業請人很古怪的情況,第一你不適合我用,第二我可以請勞工。

人工的使用

我們看澳門的社會制度,第一,社會不會和你談經驗;第二,講學位文憑,你沒有學位文憑。

看看最近的社會經濟發展,說人資短缺,拿着澳門身份證,你40多歲就已經是年紀大,不請啦,雖然有經驗都不能夠發揮。除非你一直工作的公司知道你的工作,對你有些信任才會聘用你,如果到了一些很陌生的公司,他不會理會你。

之所以澳門沒有人才和人手,其實是因為門檻很高,攔住在那裡。2006年,我曾經有一個行友,是有份建造培道中學第二或第三期的一個泥水師傅,拿着澳門身份證。當時新葡京正在施工,請泥水師傅,不請澳門人,拿着澳門身份證都攔着不讓進入,只請勞工。然後行友們便回來和我說,我說這樣該去勞工局反映,說明了拿澳門身份證不請。新葡京剛剛開啊,澳門就是發展成這樣的情況。

我入行幾十年,可以說還過得去,第一,自己努力,第二,建築公司的老闆都很信賴,能夠放心交工程給我去完成,都可以算是不過不失。

其實都是為了兩餐糊口。

技術的學習與積累

在過去的年代,磚木結構的工程多數都是由一些木工師傅做得到開地盤的工作。由師傅教導,慢慢積累一些方法,是一些口訣。由於木工經常要做木的接搭,所以尺寸要求相對準很多,對於數據雖然是透過口訣來紀錄,但都有他的準繩度存在,所以當你把這個形式放到建築層面上,就能做開地盤的工作。

過去在做建築的人之中,能夠開地盤的,比較多是從事木工的師傅裡開始的。泥水業的師傅都有,但都是後期的事情,初期都是木工的比較多。

說起地盤,現在就是紅外線,經緯紅外線,可是以前哪有這些東西?我們抓着三枝“盲公竹”,塗上白色和紅色,大約是一寸的直徑,就用來開直線。

記得觀音堂對面有一空地,以前是堆放石和砂用作出售,後來修馬路測量,是我負責的。工務局要求馬路線要從市牢8一直到了觀音堂馬路的線都是直的,我們經緯儀等工具什麼也沒有,只是依靠三條“盲公竹”目測地界線。後來定了位置點以作識別,之後要工務局的人員來覆核。那時候是回歸之前,測量的那個人是個土生葡人,他在市牢放置一面鏡子,一直望直到我那個點,我放置了一口粗針釘,他看到線和我粗針釘一半。

然後他問我上司:“喂,你們是不是用鏡望的啊?”
上司說:“不是”。
“那用什麼啊?”
上司指着倚在門口的那三條“盲公竹”說:“用這些嘍。”
然後他又問,“是誰望的啊?”
上司指着我。
工務局的人驚呼:“哇,你這麼犀利9?”
然後立即簽字批准,OK。

這些就是靠經驗來望的。以前讀書也有,你們讀大學的三角幾何也有這些內容,靠這三枝東西的。以前筷子基要填海拿水平線,什麼工具也沒有,只是拿着一盆水,依靠目測就填了一個海出來,是我參與的,是師傅之前所教導,一把丁字尺就可以完成。

舊市牢

圖10 前澳門政府監獄(市牢),今已改建成大廈。澳門檔案館收藏及提供。

新的“父傳子”還有嗎?

雖然我繼承了父親的行業,可是我的子女,已經沒有接續我的行業了。我的兒子做廚師的,女兒在銀行工作。我們這個行業,做手工藝的這些木工或建築行業的子女,仍然做這一行業的,都已很少,主要是很辛苦。我們自己做這個行業,知道辛苦的狀態,如果子女能夠讀書或有其他的能力,他都不一定會進這一行業。現今有選擇的情況下,子承父業的情況比較少,不可以說完全沒有,只是相對來說較少。

我們這一行業跟以前的做法相差很大,因為工藝已經改進,以前是用手工的,現在已經是運用機器,很簡單,釘一口釘都是用機器,不用鎚子,你去五金鋪買一口釘都沒有賣了。工人們現在都拿着機器來做,抓把釘槍,“噠噠噠噠”,搞掂。現在工序已經改進,工具改進,材料亦有改進。隨着經濟和科學發展,我們行業有一些比較傳統的手藝已經式微。

圖11 薛觀平與朋友歡聚,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提供。

濠江中學升起五星紅旗

當年我十歲才開始讀書,剛好是1949年的上半年,中國還沒有解放,仍然屬於國民黨時代,上半年在濠江中學讀書,仍然還用舊版課本。下半年的時候中國接近解放,學校開始教我們唱國歌,升旗禮,教我們唱《義勇軍進行曲》和革命歌曲,早上排隊到鏡湖馬路那裡唱國歌。

後來解放的時間,我們學習秧歌舞,打戰鼓,唱革命歌曲和國歌,第一次升旗就是在濠江中學。我們每朝早都會出去參與升旗儀式,我就在場。

當時勞校的校長譚立明還在濠江,每堂課給我們談國際時事和形勢就是他。他所說的東西都很好聽,不會冷場,談國內戰爭情況發展,毛澤東的歷史,香港快要解放是怎樣。

我記得當時中國解放,教唱國歌時,跳秧歌舞時,國民黨反動派就說我們“不愛爸爸,不愛媽媽,只愛國家”,來詆毀我們。那個時代,澳門還有國民黨工會和共產黨愛國工會對立,有國民黨的勢力存在。後來經過1966年“一二.三”事件之後,就和澳葡政府取得協議,所有國民黨機構全部撤回。

圖12 木藝工會2000年度獎學金頒獎晚會,後排左一為薛觀平。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提供。

本文選自《澳門上架木藝工會口述歷史》,部分圖片為澳門記憶編輯部新增,標題與段落並經調整。

注釋:
1. 即混凝土結構,粵語稱水泥為“石屎”。
2. 行業中的開地盤,就是去到要建造的現場,把將要起的樓的位置放下去,包括放墨線、測量等。口頭上就叫開地盤。到了現場放到實地的工作,圖則是一比一百,到了現場就做成一比一。
3. 繪圖員。
4. 港澳地區的叫法,與“洋樓”相對應,指的是五六層高、沒有電梯的混凝土樓房。
5. 這裡講的“出身”,應該就是指學師期滿。
6. 指薪金。
7. 指紙幣。
8. 指監獄,近現在的鏡湖醫院。
9. 犀利,粵語“厲害”的意思。


更新日期:2020/09/10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