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位於西灣街的怡和房屋
怡和房屋並不是澳門史學界的焦點所在,知道澳門有座怡和房屋的普羅大眾亦少之又少。不過,這幢位處西灣街的古老大屋,卻與著名的蓮峰廟一樣,能夠讓人從不同角度,認識澳門與鴉片戰爭的關係。
鴉片戰爭對世界的影響,世人多有論述。不過,因為戰後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以致割讓香港,故人們談及鴉片戰爭之時,多只知鴉片戰爭與香港有關,卻不知割讓香港是“果”,而“因”卻肇始於澳門。
說起澳門與鴉片戰爭的關係,可謂千絲百縷,例如在司打口、白鴿巢及慈幼中學校址等地方,都各有故事。以下只集中介紹一處,就是世人多所忽略的西灣街怡和房屋。

圖2、3 怡和房屋是一座由公園街、西灣街至燒灰爐街圍成的獨立洋房

怡和房屋位於西灣街,與舊日的利瑪竇學校校舍相連,且為一體的建築,只是後來分出部分地方作為校址而已。怡和房屋及校舍的門牌是西灣街17號及19號,實際是一座由公園街、西灣街至燒灰爐街圍成的獨立洋房,與燒灰爐公園毗鄰,和南灣湖隔街對望。現時的怡和房屋,已被列入澳門文化局的文物名錄,是受法例保護的古物。而與怡和房屋相連的利瑪竇學校,則基本處於“丟空”狀態,只是偶爾有天主教會的活動或會議時,才讓與會者入內,平時不對公眾開放。
這房屋因何以“怡和”為名,其與鴉片戰爭有何關係呢?

圖4、5 怡和房屋的大門旁仍有鐫刻怡和洋行徽號及名字的名牌

怡和房屋的得名,是因這古老大屋乃英國怡和洋行的物業。今日在怡和房屋的大門旁邊,仍有名牌鐫刻怡和洋行的徽號及名字。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舊稱渣甸洋行,是昔日英國在遠東最大的財團,在清朝及民國時期,頻繁與我國貿易,參與許多中國現代化的建設,亦與鴉片買賣有密切關係,而且是創立於南京條約(1842年)簽署之前,是至今碩果僅存的貿易商。時至今日,在香港仍有渣甸山、渣甸街、怡和街及怡和大廈等等以此洋行為名的地方,甚至香港銅鑼灣海傍每日鳴放的午炮,都是怡和所有。
引用布雷克(Robert Blake)《怡和洋行》[1] 一書的介紹:
“怡和洋行以買賣鴉片起家,在中英外交折衝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而頗有爭議的角色;清末的‘自強運動’處處可見怡和的身影,它甚至還間接催生了日本的明治維新。翻開這部跨越一百多年的怡和史,不啻是中國現代史的縮影:它曾與胡雪巖合作,與李鴻章談判,將伊藤博文送到歐洲進修,與張學良做生意,在二次大戰期間向蒙巴頓勳爵獻策,影響盟軍對華戰略。身為企業,怡和洋行以驚人的彈性拓展業務範圍,從船運、保險、金融、鐵路建設到製造啤酒。”
可見由清朝至今,怡和洋行的影響力,都是舉足輕重的。單在鴉片戰爭前,林則徐於虎門銷鴉片,從怡和、寶順及旗昌等洋行所上繳的數千箱鴉片中,怡和洋行所佔的比例之高,就可知當年怡和洋行與鴉片買賣的密切。再者,怡和洋行因與中國做生意多年,熟悉地理環境,故據稱當年鴉片戰爭的英國船艦上,有怡和洋行的人作嚮導,指引戰船深入前行。
怡和洋行的種種,又與澳門的西灣街有何關係?
事緣清朝中葉,大約同治前後,澳門雖為葡萄牙殖民地,但因利益關係,有不少英人居於澳門。其時的南灣大馬路是商業區域,政經活動頻繁,所以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英國的洋行,都在南灣區購置物業。而現在燒灰爐公園附近的山頭,更是英資的集中地,故有“英吉列山”的俗稱。今見的怡和房屋,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物業,作為高級職員在澳門的宿舍或稍作居停之地。後來在清末的光緒年間,英國東印度公司撤出澳門,許多原有物業,都紛紛轉手至其他英國洋行,亦有部分樓房捐贈教會,甚至或賣或送的交予澳葡政府。
現存的怡和房屋,就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把原來的宿舍賣給怡和洋行之後,洋行把建築物拆建為今見的房屋,並作為怡和洋行大班的度假別墅。
其後,約於1949年,怡和洋行在澳門的勢力漸次撤出,全面遷至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澳門怡和的人員亦因此移往香港。這座西式別墅,就是在這背景下送給了天主教澳門教區。
怡和房屋與利瑪竇學校
至於昔日的怡和房屋,曾有部分地方劃為利瑪竇學校,究其原因,查該校網頁資料便知,是1955年時澳門天主教耶穌會的利瑪竇會院前院長安徽德神父,見本澳失學兒童甚多,打算建設一所學校,讓有需要的適齡兒童可以接受教育。前主教高德華得知此事,即共襄善舉,撥出西灣燒灰爐的洋房作為校舍,利瑪竇學校就此開辦。所以,把部分房屋改為學校,其實是澳門教會的善舉。及至2010年,因校務日隆,該校師生已全部喬遷至新校舍,舊校舍便空置至今。
近年筆者有幸進入舊校舍內,見房屋雖不是危樓頹垣,但確亟待修繕。2018年,怡和房屋雖未有大規模的文化保育工程,但校舍外已搭起棚架,開始修護工作。至於將來,西灣街上這座外貌古雅並蘊藏深邃歷史的老房子,到底會有什麼新變,卻仍是個未知之數。
注釋:
[1] 羅伯‧布雷克(Robert Blake),《怡和洋行》(Jadine Matheson),時報出版
更新日期:2020/08/31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