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崗位
在“新福利”尚未成立之前,大部分巴士上都有一位售票員。他們穿着工作制服,配上一個側肩布袋,袋邊用橡皮圈繫着一個打孔機,袋內放有一疊疊車票。
車票怎樣用
每疊車票有100張,每張車票僅一次性使用。車票頂部的英文排序和數字編號主要是紀錄賣出車票的數量,或巴士稽查人員查票之用。票上印有泳場(即現在友誼大馬路)、媽閣、關閘、西環和台山六個主要站點名稱,它們好像鈔票上印有當地地標性建築物的圖案一樣,並不是所有站點。
而票中間的數字:1、2、3、4,是代表每輛巴士路線所途經的不同路段。以當時4路巴士的路線為例:
第1路段由舊巴士總站(即現在16浦)出發至紅街市;
第2路段為紅街市至亞豐素街;
第3路段為亞豐素街至新馬路;
第4路段由新馬路返回舊巴士總站。
每當有乘客上車,售票員會因應乘客上車的地點,在其車票上相應路段的數字上打孔,以便乘客途經總站時轉乘同路線的另一輛巴士。
舊時乘車只需一毫?
車票的最初價格為貳毫,由於票價高,乘搭巴士的人不多。何賢先生於1952年接手澳門巴士服務,重組及成立“福利”公司,還推出憑身份證可獲半價證優惠,使全澳幾乎所有居民都能以壹毫乘搭巴士。
其後,社會經濟轉好,便取消半價證優惠,把澳門市區車票價格逐步調整為壹毫伍仙、貳毫、叁毫及伍毫,離島票價則為柒毫、壹圓、壹圓伍毫及貳圓。
進入無人售票時代
1989年頭,“福利”剛步入“新福利”時代,巴士設備進行大改革,增設投幣箱,全面實行無人售票,而巴士售票員和這些小車票也同時被寫入歷史。
本文選自《根植澳門六十五載 新福利周年紀念冊》,全文圖片均由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提供,部分圖片為澳門記憶編輯部新增,標題與段落並經調整。
更新日期:2020/08/0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