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發生的“關閘事件”,是中國士兵和葡國軍在關閘開火。當年我只有十多歲,聽聞有一黑人攻擊中國人,引起中國政府很大的憤慨。
很多葡人離開了澳門,澳門人更不賣貨品給葡人以示制裁。澳門有很多物品都是依靠國內供應的,我父親做賣雞生意,由於物資短暫,當時一隻雞賣到了25元一斤,這是個很高的價錢,因為平常一斤只賣三四元。
怎樣的成就才算輝煌?怎樣的功績才算成圓滿?即使把全世界的人才或專家聚集在一起,也未必有一個標準劃一的答案。許多人認為擁有夢想,執着地堅持目標,不輕言放棄,就是邁向幸福未來的不二法門。只有持守,才能看見曙光。但,姚玉文以自己的生命歷程向世人示範:原來樂天知命、順其自然也能得享另一種平凡的快樂。
記得有一位作家曾說過,人生的哲學不該只存在執着,最好的東西或許是在不經意的時候已經出現。姚玉文老人家的身上散發着一種自然美,她的一生教會我們如何在平凡中活出不平凡……現在讓我們一起結識這位老婆婆吧。
做個好女兒
姚玉文,現年71歲,祖籍廣東新會,1936年於澳門出生。姚家共有六兄弟姊妹,姚玉文排行第三。姚玉文小時候居住在中區(新馬路附近),其父是一名商人,因家境富裕,姚父擁有較多資本從事各種買賣生意,如賣雞、賣水果、賣麵包等。後來姚父雖然投資失利,但其原有家財仍足以讓姚玉文度過一個不愁衣食、物質富足的童年。姚玉文跟許多老一輩的澳人一樣,都經歷過抗日戰爭,當時她只有7歲多,澳門政局雖較國內平靜,然而物價高漲,很多人因而挨飢抵餓,但由於姚父以售賣麵包為生,口腹問題還能得以解決,故全家生活於亂世仍能安身立命。

年青時姚玉文積極參與體育活動
到姚玉文適齡入學,她選擇了漢民學校,學費為每年8元。漢民學校位於噴水池大廟頂附近,主要課程有古文、珠算、簡單英文等。姚玉文記得當年澳門已有不少學校,如聖若瑟、聖羅撒、慈幼、培正、廣大等,其中尤以廣大、培正最為有名氣。她以一名“全職學生”的身份,一心一意努力學習,完成了小學的課程。由於姚父受封建思想影響甚深,遵循“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信條,所以拒絕讓姚玉文繼續升學的請求。踏出校園之際,姚玉文已有十五六歲,在家裡幫忙幹活,在父親的店舖幫忙賣雞……

年青的姚玉文是新口岸泳棚的常客

姚玉文留在父親的店舖幫忙,不覺營營役役了數載。21歲那年,她決定轉換工作環境,於是走出了父親的店舖,在東方戲院當上了售票員。東方戲院位於在東方斜巷,民政總署木樓後,現址為東方大廈。當年戲票的價格是前座2毫,中座3毫,後座5毫。樓上特等8毫,樓上超等(前座)1元。戲院曾播放過日本電影,片種大多為色情類,不過當年對色情的界定跟現代觀念有所不同。演員的表演稍為開放一點,在當時都被劃入色情的範疇。當年這類片種以男性觀眾為主。
做個好妻子
雖然戲院的工作大都是機械式勞動,上司不時惡言相向,然而她和同事相處融洽,常常和他們一起玩樂。當售票員兩年後,她和丈夫結了婚,1962年,她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從此,姚玉文肩膀上的擔子又加重了,她的人生角色也增添了。從事售票工作10年後,她和丈夫決定另謀生計,她離開了自己所熟悉的中區、捨棄了售票員的工作……
回首過去,昔日的新馬路一帶很繁榮,商舖林立,尤其是福隆新街更是老鴇齋的集中地。人們很努力的工作,店舖到了星期天也不會休息。即使是10月1日國慶,也只有部分的商舖關門休息一天。她猶記得每逢農曆八月十五,顯記和英記兩家餅家都會爭相比較誰家的招牌較好,市面一片熱鬧繁盛的太平之象。

往日店鋪舊貌
十年青春過去,姚玉文和她的丈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來到新橋區,當時兩夫妻打探得知渡船街74號有一舖位以每月90元的租金出租,於是他們決定租下,開始了從商生涯。創業之初,夫妻倆害怕單一化經營會令店舖的壽命縮短,因此店舖是以雙營的形式運作,即一方面從事百貨行業,另一方面又從事玻璃生意。姚玉文的丈夫曾在姐夫那裏從事過與玻璃有關的工作,後來由於身體不佳而沒法繼續工作,故此他們兩小口就決定到新橋區另起爐灶,再從事玻璃生意。百貨主要售賣牙膏、肥皂、毛巾等日常用品,姚玉文猶記得在百貨最興旺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出20多張尼龍床。由於當時新橋區根本沒有店舖出售尼龍床,而她是直接從香港取貨的,故很多人到她的店舖購買。
後來,澳門的建築行業相對興旺起來,對玻璃的需求量日漸增多,於是她決定結束了4年的雙營模式,單一從事玻璃生意。姚玉文夫婦的店舖主要從事切割、打磨玻璃。由於當年玻璃店為數不多,競爭不大,加上她以誠實、價錢合理為經營理念,故有不少街坊光顧,生意利潤相對較理想。玻璃以每平方呎來釐定價錢,昔日普通玻璃(厚3厘米)每平方呎大約2元,大部分玻璃來自香港。當年國內最好的玻璃產於秦皇島,國外則是英國。不過,大多數人都是前來訂買國內的花玻璃。
在眾多的生意中,有一單對姚玉文來說,印象最深刻:當年有一間公司,要求極優惠的價錢向他們購買玻璃,根據這個價錢,她深知這將是一宗蝕本生意,但為日後與這間公司發展生意,她還是答應承接這項工程。

姚玉文生活舊照
做個好媽媽好祖母
平時工作忙碌,姚玉文無暇照顧兩個孩子,故只好拜託香港的朋友代為照料。玻璃店的生意經歷了“黃金時期”後漸漸走下坡。自中國開放,澳門人紛紛從內地訂買、直接運送玻璃,姚玉文的玻璃店生意一落千丈,實在難以與之競爭。
由於兒子受了父母影響,故她的長子仍從事玻璃行業,店舖仍能以門市形式繼續經營下去。姚玉文從事玻璃行業已有40多年,居住在新橋區也有40多年。這一切乍看如鮮,昔日在她眼中的新橋區左鄰右里皆相處融洽,大家都很熱情,人情味很濃。現在新橋區遷進了很多陌生的面孔,社區漸漸變得複雜,不再像以前那樣純樸、真誠,環境變化也很大,新建築物不斷落成。過去的都隨風而逝,成為陳年記憶……

姚玉文的孩子就學於何澄溪幼兒園
現在的姚玉文已向昨日奔波勞碌、為口奔馳的生活道別。她現在每天清晨6時起床,晚上10時入睡,每天接送孫兒上學放學,晚上回家做飯。她與孫兒沒有代溝,可以和她一起遊戲玩樂,一家人相處得樂也融融。
姚玉文還是和年青人一樣充滿魄力,她喜歡勞動,但這只是為了享受工作的樂趣,每個月她也會在新橋咖啡檔做4天兼職。在未來的日子,姚玉文打算和家人去旅行,享受各地獨特風光以及增廣見聞,補償過去在忙碌生活中失去的情趣。她曾到過很多地方,如上海、北京、泰國等,但比較起來,她始終覺得澳門的人情味最濃,她的心永遠惦記着“家在濠江”……
時代變遷,斗轉星移,人的思想也不斷在前進。71歲的姚玉文婆婆雖然活在一個艱苦的年代,成長中很少有所謂的“鴻圖大志”,但她樂天知命,遵循時代路向,跟從自然的步伐,一路走來,做好了好女兒、好妻子、好媽媽、好祖母的角色。她幫助父親打點生意、協助丈夫經營好玻璃舖、照顧兒子及孫兒的生活。她憑着自己的一雙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王國”。與當代年青人比較,姚玉文的生命歷程閃耀着一代人的光輝,她的微笑背後隱藏着滄桑的歲月留痕。
更新日期:2019/07/1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