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世界遺產:關帝古廟

城市風貌鄧思平

圖1 三街會館(關帝古廟)正門,陳顯耀攝

“大隱隱於市。”在介紹這座“關帝古廟”之前,這句話不由自主地浮現在我的腦際。儘管這座廟宇有過顯赫的身世,然而與人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似乎沒有太多聯繫,更像一個孤獨的長者,坐在一角,守護着小城的歷史演進。

關帝古廟
位於市中心的公局新市南街,從那個澳門最廣闊,最熱鬧的議事亭廣場西側拐進,便可以看到這座古廟的身影,幾步之遙,神煙繚繞,香燭閃爍,仿佛來到一個漫天神佛的世界。

廟宇規模雖小,為二進三間的中式建築,卻設有武帝殿、太歲殿、財帛宮和地藏殿;青磚結構,硬山式屋頂,兩邊開間立面上有中式壁畫,墀頭上有磚雕,正屋脊上有灰雕裝飾。

圖2 三街會館(關帝古廟)側面,陳顯耀攝

“三街會館”的“三街”

關帝古廟廟前門楣上又見“三街會館”四個大字,可從另一角度向世人揭示出這座“關帝古廟”的不凡經歷。“三街”是指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

營地大街

16世紀末,隨着澳葡人員登陸日眾,1577年,明政府派昭武將軍王倬移鎮澳門,設置營地,朝夕演武,是為營地大街的前身。1583年,兩廣總督在澳門設保甲管理華人,並在四大街各樹高柵,榜以“畏威懷德”四字。有人認為,“四大街”處即今天的營地大街。又據《香山縣誌》稱,“營地,在澳東南隅,舊屯營所,就其地市焉”。可見,營地所在大街,自明清之際,已成為貿易商販之地,“商肆櫛比,生意興隆”。澳門半島城市的擴展,也是以此為中心而逐步展開。四百年前繪製的地圖,營地街的位置已有清楚顯示。

關前街

營地大街的北端與關前街(即由關前正街和關前後街組成)相接。今天的關前街道,碎石鋪路,彎曲狹窄,有多少人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的,與中國近代史息息相關的風雲詭譎。

清政府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將台灣納入版圖,解除海禁,允許與外國貿易往來,並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蘇四個對外口岸設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四大海關。粵海關於1685年成立,官署設在廣州,關部行台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就設在澳門的關前街和關後街之間的地段,為中國管理澳門商貿的重地,具體負責徵收關稅、稽察外國商船貿易及進入廣州事宜。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澳門總督亞馬留實行擴張殖民政策,拆毀香山縣丞衙署,更率兵推倒懸掛在澳門關部行台前的中國旗杆、遣走海關官員,將此關部行台封閉。澳門海關官員被迫遷離,關部行台改設於廣州黃埔辦公。

關前街

圖3 關前街,春田教育協進會提供

草堆街

顧名思義,是堆放柴草的地方。在繁華的商業中心,緣何堆放如此之多的柴草?

澳門開埠時,草堆街一帶還是瀕臨海邊的沙灘。從西江運來的柴草船隻在此處停泊,並將居民日常使用的柴草堆放在沙灘坡地之上暫存,故有草堆街的稱呼。進入17世紀,清朝政府除了在關前街設關部行台外,又在草堆街建縣丞衙署,因此吸引了華人人口增加,促進了商業繁榮。其前鋪後居的整齊建築格式,更凸顯華人居住文化的特色。“百業總匯,各行分立”,1918年新馬路開闢之前,草堆街成為本澳百貨布匹和各種服務性行業集中的主要街道。

澳門的三街,百業興旺,商賈薈萃。其會館門聯“舞鳳躍龍旋地軸,矗雲飛?耀台垣”,正是當年繁榮氣象的寫照。

草堆街

圖4 草堆街,春田教育協進會提供

“三街會館”的用途演化

澳門的早期商人,經常聚集一起溝通商情。商人選擇的議事場所多是重要的廟宇中,起初在媽閣廟、蓮峰廟。後來有人牽頭組建會館,結束了在廟宇議事的習慣。據重修碑記,“三街會館”初修於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慶九年(1804年)和道光十五年(1835年)分別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大修。“每修必踵事增華,制日益備。”

在“三街會館”開設之初,議事場與廟宇合一;後來最後一次大修,才在建築旁增建了一間公所,與廟宇分開,漸成今日所見的面貌。

三街會館

圖5 昔日之三街會館,李玉田攝,澳門檔案館收藏

澳門來自三街的商賈們在會館聯絡感情、溝通商情,平定物價,團結對外,這裡也是清政府發佈公告的重要場所。而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三街會館”作為商人會館,也履行一些社會功能。其中,在嘉慶十年(1805年),免疫接種牛痘的醫療技術傳入澳門時,“三街會館”曾是中國最早的痘館。

歲月如梭,隨着1913年澳門中華總商會成立,以及新馬路的開闢,“三街會館”的功能逐漸消失和被取代。由商人供奉的關聖帝君則成了這裡的主人翁。加上香火鼎盛,祀者日眾,會館遂演變成為名符其實的“關帝古廟”。“三街會館”從此成了歷史名詞。

該廟武帝殿供奉的關聖帝君,乃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因其忠義勇武的個性而備受推崇,經歷代帝王褒封後,被奉為“武聖人”入廟祭拜,聲名顯赫。民間相信關帝具有治病除災、誅罰叛逆、招財進寶之法力,各行各業,都向他頂禮膜拜。澳門崇拜關帝的風氣也非常盛行,武帝廟、普濟禪院、氹仔關帝廟等,均有供奉。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的關帝誕,這裡的香火比平日更為旺盛,舞龍醒獅,演戲唱曲,一片簇擁熱鬧的景象。

圖6 三街會館(關帝古廟)內部,陳顯耀攝

圖7 關聖帝君寶誕,陳顯耀攝

圖8 三街會館(關帝古廟)內的關聖帝君像,陳顯耀攝

非物質文化遺產——魚行醉龍節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廟前還會上演一項熱鬧非凡的節慶活動——魚行醉龍節。行友們乘着酒興,“醉後提龍漫舞之,力疲亦有行行止”,“讙呼舞蹈鬧一市,銅鉦鼉鼓響丁冬”。賣魚人透過舞醉龍表演、街道巡遊、派龍船頭飯等一系列活動,祈求漁獲豐收,家宅平安。這項發源於中山的傳統民俗,光大於澳門,別具特色,2011年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浴佛節,市民和遊客來到這裡,欣賞醉龍舞姿,共襄文化盛舉。

節日過後,復現寧靜,古廟重新隱於鬧市之中。然而,其不凡的身份、故事和傳統,仍為小城保持着一道特殊亮麗而長久不息的風景線。

圖9 三街會館(關帝古廟)前的一年一度舞醉龍活動,陳顯耀攝

詞曰:

  如夢令(三街會館[關帝廟])

  廟裡關公把守,屋外醉龍貪酒。
  世上任滄桑,我素我行依舊。
  知否?知否?商會最初金竇。


更新日期:2020/08/31

作者簡介

鄧思平

博士,哲學、歷史學者,詩人,填詞人,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和澳門中西文化的研究及推廣工作。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