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服務條款經已更新,請點擊查閱更新後之內容,繼續使用即表示同意。如有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更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在第四十六屆世界遺產大會舉辦期間,揭曉2024年《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獲獎名單,“澳門記憶”獲“卓越之星獎”。

更多

“澳門記憶”推出“浮光百年 承載輝煌──新馬路街區圖片徵集”,聯乘新馬路街區內的多個商戶,誠邀市民分享有關新馬路的老照片和相關回憶,徵集期由即日至2024年9月30日。

更多

有獎問答遊戲的得獎結果出爐!每位得獎者可獲珍藏版古地圖澳門通乙張。澳門記憶團隊已透過得獎者註冊會員時登記之流動電話號碼,以短訊形式發送得獎通知,再次感謝會員們的支持和參與!

>>立即查看得獎名單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50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1月18日─1551年2月4日)5月1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應天巡撫江西吉水人周延出任兩廣總督。周延到任即上疏嚴禁番舶交易。

1550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1月18日─1551年2月4日)5月1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應天巡撫江西吉水人周延出任兩廣總督。周延到任即上疏嚴禁番舶交易。《明世宗實錄》卷359,嘉靖二十九年四月己酉;郭棐:《(萬曆)廣東通志》卷13《藩省志》13《名宦》。

1584

萬曆十二年(1584年2月12日─1585年1月30日)5月1日,菲律賓的西班牙人熱烈慶賀阿隆索•桑切斯在澳門取得的成功,因為澳門是西班牙人佔領中國計劃的“鑰匙”和“大門”,當時馬尼拉正在遊說馬德里征服中國。因此,阿隆索•桑切斯聲名鵲起。為了打開西班牙與中國貿易之門,並調查“聖瑪爾定”號商船叛變事件,菲島總督決定派皇家監督巴普蒂斯特•羅曼(Juan Baptiste Roman)來澳門談判,同來的還有西班牙耶穌會士阿隆索•桑切斯。他們來澳門的目的不僅是要收回“聖瑪爾定”號商船,還希望與耶穌會羅明堅神父磋商,研究如何皈化華人問題。他們表示願意對有幸進入中國的傳教團提供可能有助於教團發展的一切援助,他們正以佈施的方法送去捐款和別的贈品,其中有一隻精美的鐘。他們還請求已進入中國的神父們幫忙,以取得廣東政府的允許,讓西班牙外交使團前往北京。當時,澳門學院院長弗蘭西斯科•卡布拉爾神父寫信給肇慶的神父,希望他們能促成此事。但澳門議事會認為,西班牙使團來此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廣東打開和中國人貿易之關係,這樣將會嚴重影響澳門葡人與廣州的獨家生意。菲律賓擁有大量的銀子,如都用來購買廣東的貨物,將會破壞葡萄牙人廣州貿易市場。因此,澳門王室大法官馬提亞斯•本涅拉派人通知肇慶的神父們,不要幫助西班牙人,此事遂不了了之。

1584

萬曆十二年(1584年2月12日─1585年1月30日)5月1日,菲律賓的西班牙人熱烈慶賀阿隆索•桑切斯在澳門取得的成功,因為澳門是西班牙人佔領中國計劃的“鑰匙”和“大門”,當時馬尼拉正在遊說馬德里征服中國。因此,阿隆索•桑切斯聲名鵲起。為了打開西班牙與中國貿易之門,並調查“聖瑪爾定”號商船叛變事件,菲島總督決定派皇家監督巴普蒂斯特•羅曼(Juan Baptiste Roman)來澳門談判,同來的還有西班牙耶穌會士阿隆索•桑切斯。他們來澳門的目的不僅是要收回“聖瑪爾定”號商船,還希望與耶穌會羅明堅神父磋商,研究如何皈化華人問題。他們表示願意對有幸進入中國的傳教團提供可能有助於教團發展的一切援助,他們正以佈施的方法送去捐款和別的贈品,其中有一隻精美的鐘。他們還請求已進入中國的神父們幫忙,以取得廣東政府的允許,讓西班牙外交使團前往北京。當時,澳門學院院長弗蘭西斯科•卡布拉爾神父寫信給肇慶的神父,希望他們能促成此事。但澳門議事會認為,西班牙使團來此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廣東打開和中國人貿易之關係,這樣將會嚴重影響澳門葡人與廣州的獨家生意。菲律賓擁有大量的銀子,如都用來購買廣東的貨物,將會破壞葡萄牙人廣州貿易市場。因此,澳門王室大法官馬提亞斯•本涅拉派人通知肇慶的神父們,不要幫助西班牙人,此事遂不了了之。澳門耶穌會對桑切斯神父兩次來澳門事給予了很負面的評價。范禮安稱:此人(桑切斯——引者注)再次做了不少很不應該做的事。我覺得他做事的精神很怪,在我會中標新立異。他的胡作非為使我大為驚異。他第一次來時,我在那里,他未太出格,可第二次卻太過火了,人人厭之。他自認是具有想像和異常精神的新改革家,說本省的耶穌會已一無用處。他寫信給日本,文字聳人聽聞,很不明智,發給了副省會長科埃略(Gaspar Coelho)和戈麥斯(Pedro Gomes)神父,譴責在日本所做的一切。這位神父的魯莽、咄咄逼人足以使整個教省譁然,在日本和亞馬港的神父們更加愕然。范禮安還說:葡屬印度的總督、貴族和教會領袖對菲律賓總督農奎諾(Diego Ronquillo)給澳門地方兵頭阿爾梅達(João da Almeida)的口信十分反感,多次認為西班牙人從菲律賓來亞馬港是件大壞事,尤其是他們說什麼“總有一天要到中國去”。保有這個港口(澳門——引者注)對整個葡屬印度有益,因為它是馬六甲和印度貿易得以維持的主要地點。全部的日本基督教社團也仰仗它,可以有理由擔心的是,華人在政府管理上謹慎、多疑,見到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有往來一定生氣,會把他們趕出該港。這將是日本基督教社團的徹底毀滅,也是陛下馬六甲及印度財源的斷絕。西班牙人來此中國港口(澳門——引者注)不是什麼大事,只是官員們多次三令五申嚴禁此事,違者處死。(《印度傳教文獻》第14卷,第9頁及第17頁,轉自金國平:《西方澳門史料選萃(15—16世紀)》,第249—251頁。)裴化行:《天主教16世紀在華傳教志》,第229—230頁;Padre Francisco Cólin, Labor Evangélica de las Obras de la Compañia de Jesús en islas Filipinas, Vol.1, pp.313—321.

1610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1月25日─1611年2月12日)5月1日,在北京會院的華人修士游文輝(Manuel Pereira),為病重的利瑪竇神父畫了一幅肖像畫,這是現在存世最早的中國人畫的一幅油畫,該畫保存在羅馬耶穌教區的耶穌會住院。

1610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1月25日─1611年2月12日)5月1日,在北京會院的華人修士游文輝(Manuel Pereira),為病重的利瑪竇神父畫了一幅肖像畫,這是現在存世最早的中國人畫的一幅油畫,該畫保存在羅馬耶穌教區的耶穌會住院。鄧恩:《從利瑪竇到湯若望:晚明的耶穌會傳教士》第3章,第37頁。

1623

天啟三年(1623年1月31日─1624年2月18日)5月1—3日,澳門議事會理事官稱:澳門至馬尼拉的航海貿易收入大約為150萬比索。從這些收入中,澳門既要支付地方的軍事開支,又要支付士兵軍餉和城堡維護的費用。澳門商人透露,澳門議事會將澳門至馬尼拉兩次航行獲得的利潤全部用於購買大炮、軍火及修建炮台方面,估計花去40萬帕塔卡。

1623

天啟三年(1623年1月31日─1624年2月18日)5月1日,遊擊張燾、都司孫學詩率領的24名西洋銃師隊伍與24門英國火炮經過半年的長途跋涉,來到京城。天啟皇帝給予褒獎,“犒之酒食,貲以相應銀幣,用示優厚”。5月18日,天啟皇帝還親自接見了這些葡萄牙人。並命葡人銃師首領獨命峨等在京“製造火器、銃車,教練選鋒”。居數月,教藝、煉藥,俱有成績。多次訓練和演習都十分成功,兵部尚書及許多京師高官都十分高興和滿意。9月l7日,舉行第三次演習,由於火炮突然炸膛,除受傷者外,兩位華人和點炮的葡萄牙銃師若奧•哥里亞(João Correia)均被炸死。由於此一事件的影響,明廷於1624年初以水土不服為理由將葡萄牙銃師送返澳門。

1623

天啟三年(1623年1月31日─1624年2月18日)5月1—3日,澳門議事會理事官稱:澳門至馬尼拉的航海貿易收入大約為150萬比索。從這些收入中,澳門既要支付地方的軍事開支,又要支付士兵軍餉和城堡維護的費用。澳門商人透露,澳門議事會將澳門至馬尼拉兩次航行獲得的利潤全部用於購買大炮、軍火及修建炮台方面,估計花去40萬帕塔卡。C.R.Boxer, O Grande Navio de Amacau, pp.241—245; 羅里多:《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澳門和馬尼拉看中國》,載《文化雜誌》第53期,2004年。

1623

天啟三年(1623年1月31日─1624年2月18日)5月1日,遊擊張燾、都司孫學詩率領的24名西洋銃師隊伍與24門英國火炮經過半年的長途跋涉,來到京城。天啟皇帝給予褒獎,“犒之酒食,貲以相應銀幣,用示優厚”。5月18日,天啟皇帝還親自接見了這些葡萄牙人。並命葡人銃師首領獨命峨等在京“製造火器、銃車,教練選鋒”。居數月,教藝、煉藥,俱有成績。多次訓練和演習都十分成功,兵部尚書及許多京師高官都十分高興和滿意。9月l7日,舉行第三次演習,由於火炮突然炸膛,除受傷者外,兩位華人和點炮的葡萄牙銃師若奧•哥里亞(João Correia)均被炸死。由於此一事件的影響,明廷於1624年初以水土不服為理由將葡萄牙銃師送返澳門。據韓霖:《守圉全書》卷3之1徐光啟《欽奉明旨錄呈前疏疏》及《鐫古今兵家籌略》之陳震生《火器》,當時實際運到京城的火炮應為23門。徐疏稱:“天啟元年,光祿寺少卿李之藻督造軍需取到次大者二十三門,內以十二門解發寧遠。”陳文稱:“後取到次大者(火炮)二十三門,以十二門解發寧遠。”關於這次運炮進京,黃一農依據《石民四十集》卷55,第11頁,何大化的《遠方亞洲》,茅元儀的《石民橫塘集》卷4,第12頁,方孔昭的《全邊略記》及《明熹宗實錄》卷24、卷26、卷29、卷31之材料作了如下表述:由於荷蘭的威脅已緩和,兩廣總督胡應台亦應允澳門葡人就拆城牆一事上疏求情,澳門遂積極協助解銃,在孫學詩抵澳付過銃師等人的酬金之後,即於10月底出發至兩廣總督所在地肇慶報到,接著將20餘門炮經水路運至南雄,在當地得到耶穌會士費奇規(Gaspar de Ferreira)的幫助,一行人於是越過大庾嶺的梅關而進入江西,在此翻山越嶺的過程中,每門炮共動用36人搬運。運至贛州時,又受到江西巡撫韓光佑的隆重接待。船抵南昌,則受到一位奉教皇親的熱烈歡迎。李之藻原本欲募360人來京教炮用炮,但兩廣總督胡應台認為若只是“習銃”,就無必要“多募遠夷”,“致駭觀聽”。又董漢儒雖曾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序李之藻《頖宮禮樂疏》,知兩人應有一些交情。但初亦不主張進用夷人,最後在帝命難違的情形下,始修正己意。李之藻為安排澳人入京,當時還曾將一具珍貴的千里鏡贈與當事官員做禮物(黃一農:《歐洲沉船與明末傳華的西洋大炮》,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3分冊,2004年)。《明熹宗實錄》卷33,天啟三年四月辛未。韓霖:《守圉全書》卷3之1韓雲《戰守惟西洋火器第一議》。何大化:《遠方亞洲》第6編第5章,轉自金國平、吳志良:《鏡海飄渺》,第80—82頁;何喬遠:《鏡山全集》卷66《欽恤忠順西洋報效若翰哥里亞墓碑》;韓霖:《守圉全書》卷3之1《委黎多》。

1624

天啟四年(1624年2月19日─1625年2月6日)5月1日,耶穌會推舉狄奧戈•瓦倫廷兼任澳門署理主教一事傳到果阿,代理大主教佩德羅•孔謝普希恩(Pedro de la Concepcion)立即聲明這一選舉不當,並於本日致信澳門,再次任命前任弗雷•羅薩里奧為澳門教區署理主教,宣佈狄奧戈•瓦倫廷因越權侵犯主教區的統治權,處以自動出教的懲罰。

1624

天啟四年(1624年2月19日─1625年2月6日)5月1日,耶穌會推舉狄奧戈•瓦倫廷兼任澳門署理主教一事傳到果阿,代理大主教佩德羅•孔謝普希恩(Pedro de la Concepcion)立即聲明這一選舉不當,並於本日致信澳門,再次任命前任弗雷•羅薩里奧為澳門教區署理主教,宣佈狄奧戈•瓦倫廷因越權侵犯主教區的統治權,處以自動出教的懲罰。H·チースリク:《キリシタン時代におけゐ司教間題》,載《基督教研究》第9輯,第433—435頁。

1633

崇禎六年(1633年2月8日─1634年1月28日)5月1日,葡印總督阿爾沃伯爵承認前任總督海軍上將伯爵之敕令,授予澳門議事會任命理事官的權力。

1633

崇禎六年(1633年2月8日─1634年1月28日)5月1日,葡印總督阿爾沃伯爵承認前任總督海軍上將伯爵之敕令,授予澳門議事會任命理事官的權力。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40頁。

1639

崇禎十二年(1639年2月3日─1640年1月22日)5月1日,澳門選出10位人士與議事會一起處理廣州交易會事宜。在前一年,曾禁止葡萄牙人參加該交易會的貿易,直至絞死幾個因為喝醉酒殺害了3名中國人的黑奴。

1639

崇禎十二年(1639年2月3日─1640年1月22日)5月1日,澳門選出10位人士與議事會一起處理廣州交易會事宜。在前一年,曾禁止葡萄牙人參加該交易會的貿易,直至絞死幾個因為喝醉酒殺害了3名中國人的黑奴。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47頁。

1663

康熙二年(1663年2月8日-1664年1月27日)5月1日,荷蘭東印度公司遣其戶部官老磨•軍士丹鎮(Constantine Nobel)、總兵官巴連衛林(L. Van Carpen)朝貢並請通商。這時清政府決定借助荷人軍事力量進攻鄭氏,為了獎勵荷人,康熙帝特破例下旨“准二年貿易一次”。但不久,清廷又頒旨:“荷蘭國既八年一貢,其二年貿易,永著停止。”

1663

康熙二年(1663年2月8日-1664年1月27日)5月1日,荷蘭東印度公司遣其戶部官老磨•軍士丹鎮(Constantine Nobel)、總兵官巴連衛林(L. Van Carpen)朝貢並請通商。這時清政府決定借助荷人軍事力量進攻鄭氏,為了獎勵荷人,康熙帝特破例下旨“准二年貿易一次”。但不久,清廷又頒旨:“荷蘭國既八年一貢,其二年貿易,永著停止。” 梁廷枏:《海國四說》之《粵道貢國說•荷蘭國》,第207頁;中華書局標點本作“戶部官老魔軍士丹、鎮總兵官巴連衛林”,誤;《清聖祖康熙實錄》卷8,康熙二年三月壬辰。

1677

康熙十六年(1677年2月2日-1678年1月22日)5月1日,葡萄牙奧斯定修士若瑟•格拉沙(José da Graca)被選為澳門奧斯定堂本堂神父及修道院院長;1678年10月28日再次當選。

1677

康熙十六年(1677年2月2日-1678年1月22日)5月1日,葡萄牙奧斯定修士若瑟•格拉沙(José da Graca)被選為澳門奧斯定堂本堂神父及修道院院長;1678年10月28日再次當選。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604.

1753

乾隆十八年(1753年2月3日-1754年1月22日)5月1日,葡萄牙巴哲格使團進京。4日,乾隆帝接見了使團人員,劉松齡神父充任翻譯。5日,乾隆帝下令升劉松齡神父宮至三品,表彰他接送葡萄牙使臣由澳門入京有功。11日,呈送進貢的方物,乾隆帝在圓明園設宴款待使團人員。宴會結束,乾隆帝又給葡萄牙國王回贈了禮品,並給使團人員予賞賜。回贈葡王禮品有:大蟒緞等絲綢織品238匹,另有精美瓷器漆器數十件。賞巴哲格大使:絲綢40匹及瓷器、摺扇、紙、墨、茶等物品。賞副使及使團總管各色紗40匹及其他物品,另又隨敕書賞葡國國王絲綢119匹及扇、香袋、茶葉、糕點等。28日,乾隆帝再次在圓明園給葡王賞賜物品,有:各色紗40匹及其他物品。6月8日,巴哲格使團離開北京。[1] [1]《巴哲格大使敬呈唐.若澤一世國王報告1752年出使京廷記》,載金國平:《中葡關係史地考證》,第219—231頁;《明清史料》庚編第8本《賞葡萄牙國王及其貢使物品禮單》。

1753

乾隆十八年(1753年2月3日-1754年1月22日)5月1日,葡萄牙巴哲格使團進京。4日,乾隆帝接見了使團人員,劉松齡神父充任翻譯。5日,乾隆帝下令升劉松齡神父宮至三品,表彰他接送葡萄牙使臣由澳門入京有功。11日,呈送進貢的方物,乾隆帝在圓明園設宴款待使團人員。宴會結束,乾隆帝又給葡萄牙國王回贈了禮品,並給使團人員予賞賜。回贈葡王禮品有:大蟒緞等絲綢織品238匹,另有精美瓷器漆器數十件。賞巴哲格大使:絲綢40匹及瓷器、摺扇、紙、墨、茶等物品。賞副使及使團總管各色紗40匹及其他物品,另又隨敕書賞葡國國王絲綢119匹及扇、香袋、茶葉、糕點等。28日,乾隆帝再次在圓明園給葡王賞賜物品,有:各色紗40匹及其他物品。6月8日,巴哲格使團離開北京。《巴哲格大使敬呈唐.若澤一世國王報告1752年出使京廷記》,載金國平:《中葡關係史地考證》,第219—231頁;《明清史料》庚編第8本《賞葡萄牙國王及其貢使物品禮單》。

1802

嘉慶七年(1802年2月3日─1803年1月22日)5月1日,兩廣總督吉慶將英船停泊伶仃島欲登岸借居澳門,葡人懇求保護之事奏報嘉慶帝。嘉慶帝批復:有犯必懲,切勿姑息,無隙莫擾,亦勿輕率。

1802

清嘉慶七年(1802年2月3日─1803年1月22日)5月1日,兩廣總督吉慶將英船停泊伶仃島欲登岸借居澳門,葡人懇求保護之事奏報嘉慶帝。嘉慶帝批復:有犯必懲,切勿姑息,無隙莫擾,亦勿輕率。《清仁宗嘉慶實錄》卷96嘉慶七年三月庚子。

1805

嘉慶十年(1805年1月31日─1806年2月17日)5月1日,澳門理事官擺華稟告香山縣令彭昭麟:近來盜船勾結鹽船,並進入澳門內港河邊,晚間欲登岸殺劫殷實富裕葡人之家。鹽船尚二百餘號灣泊內港,自上年年底至今,未經開行,每遇禮拜日,其堵塞各處堂門,大聲喧嚷。還稱:華人在內港河邊搭蓋寮棚,上年三月,議事會出面已將督拆盡淨,並出示不許複搭。今又有不法之徒,複搭蓋如初,日間聚賭,夜則窩留竊匪,擾害唐番。議事會已下令捕盜洋船在澳門內港沿河把守,每日晚八時之後,不許鹽船人上岸,若過八時仍有人上岸,即以炮擊。香山知縣回復稱:澳門系鹽船往來必經之地,但廣東大憲有章程規定,各鹽船俱在娘媽閣之西海面停泊,不許泊於內港沿河岸邊。如有不遵章規之鹽船,或與盜匪勾通,行為不法者,理事官應確查其姓名,稟告本縣,但不許擅自放炮擊斃人命。

1805

清嘉慶十年(1805年1月31日─1806年2月17日)5月1日,澳門理事官擺華稟告香山縣令彭昭麟:近來盜船勾結鹽船,並進入澳門內港河邊,晚間欲登岸殺劫殷實富裕葡人之家。鹽船尚二百餘號灣泊內港,自上年年底至今,未經開行,每遇禮拜日,其堵塞各處堂門,大聲喧嚷。還稱:華人在內港河邊搭蓋寮棚,上年三月,議事會出面已將督拆盡淨,並出示不許複搭。今又有不法之徒,複搭蓋如初,日間聚賭,夜則窩留竊匪,擾害唐番。議事會已下令捕盜洋船在澳門內港沿河把守,每日晚八時之後,不許鹽船人上岸,若過八時仍有人上岸,即以炮擊。香山知縣回復稱:澳門系鹽船往來必經之地,但廣東大憲有章程規定,各鹽船俱在娘媽閣之西海面停泊,不許泊於內港沿河岸邊。如有不遵章規之鹽船,或與盜匪勾通,行為不法者,理事官應確查其姓名,稟告本縣,但不許擅自放炮擊斃人命。《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署香山知縣彭昭麟為復原稟鹽船勾通盜船伺劫等事下理事官諭》,第450頁。

1808

嘉慶十三年(1808年1月28日─1809年2月13日)5月1日,澳門第一號額船開往哥斯達貿易,途遇風浪換船,於14日返澳。澳關不憐其貧乏窘厄,迫勒船鈔。

1808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1月28日─1809年2月13日)5月1日,澳門第一號額船開往哥斯達貿易,途遇風浪換船,於14日返澳。澳關不憐其貧乏窘厄,迫勒船鈔。《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香山縣丞吳兆晉為飭查一號船出口遭風回澳事下理事官諭》,第200頁。

1833

道光十三年(1833年2月20日─1834年2月8日)5月1日,澳門首份中英雙語不定期報紙《傳教者與中國雜報》(The Evangelist and Miscellanea Sinica)出版,主編及印刷者為馬禮遜牧師,至第4期後因期刊中部分內容引起澳門天主教神父不滿,澳門政府遂致函東印度公司,以違反當時“出版預檢制度”為名,下令關閉馬家英式印刷所,該報遂於6月3日停刊。馬禮遜將其印刷所遷往廣州,繼續出版了兩期。據考,《傳教者與中國雜報》即魏源《海國圖志》中提到的《依濕雜說》,亦即《雜文篇》或《澳門雜文篇》。

1833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2月20日─1834年2月8日)5月1日,澳門首份中英雙語不定期報紙《傳教者與中國雜報》(The Evangelist and Miscellanea Sinica)出版,主編及印刷者為馬禮遜牧師,至第4期後因期刊中部分內容引起澳門天主教神父不滿,澳門政府遂致函東印度公司,以違反當時“出版預檢制度”為名,下令關閉馬家英式印刷所,該報遂於6月3日停刊。馬禮遜將其印刷所遷往廣州,繼續出版了兩期。據考,《傳教者與中國雜報》即魏源《海國圖志》中提到的《依濕雜說》,亦即《雜文篇》或《澳門雜文篇》。《新聞研究資料叢刊》總第8輯,方漢奇:《近代中國新聞事業史事編年》,第290頁;林玉鳳:《鴉片戰爭前的澳門新聞出版事業:1557—1840》第3章《基督教傳入與澳門的近代出版事業》及第5章《馬禮遜與中國首份中文期刊和雙語報刊》,中國人民大學博土論文,2006年;劉家林:《中國新聞通史》,第80頁,注釋11; Manuel Teixeira, A Imprensa Periódìca Portuguesa no Extremo Oriente, pp.22—23.

1835

道光十五年(1835年1月29日─1836年2月16日)5月1日,直隸河間人楊安德(André Yang)入澳門聖若瑟修院學習。

1835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1月29日─1836年2月16日)5月1日,直隸河間人楊安德(André Yang)入澳門聖若瑟修院學習。方立中:《1697—1935年在華遣使會士列傳》,第574頁。

1849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5月1日,澳督亞馬留致函兩廣總督徐廣縉:“往昔,葡萄牙為惟一在華享有某些特權的國家,如今,作為中國三個世紀的盟友,從來是最惠國,不可轉瞬間成了次要國。葡萄牙政府希望不援引中英條約賦予它的權利,只希望清政府為澳門的繁榮提供一些條件。”

1849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5月1日,澳督亞馬留致函兩廣總督徐廣縉:“往昔,葡萄牙為惟一在華享有某些特權的國家,如今,作為中國三個世紀的盟友,從來是最惠國,不可轉瞬間成了次要國。葡萄牙政府希望不援引中英條約賦予它的權利,只希望清政府為澳門的繁榮提供一些條件。”薩安東:《葡萄牙在華外交政策:1841—1854》,第90頁。

1850

道光三十年(1850年2月12日─1851年1月31日)5月1日,顛地洋行和怡和洋行合組的省港輪船公司的“廣州”號和“香港”號每週一、三、五日在穗港之間航行三次,隔日視情況在澳門和金星門停泊。

1850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2月12日─1851年1月31日)5月1日,顛地洋行和怡和洋行合組的省港輪船公司的“廣州”號和“香港”號每週一、三、五日在穗港之間航行三次,隔日視情況在澳門和金星門停泊。E. K. Haviland, Early steam Navigation in China, Hong Kong and the Canton River, Reprinted from the American Neptune, Vol. 22, No. 1,1962.

1882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3月3日,華人盧九、胡袞臣獲准承充氹仔番攤並鴉片煙生意,一年為期,自本年5月1日起計,只限在氹仔村而已,別村或別處,無論與氹仔或遠或近,俱不在內。規銀為8800大元,分每月上期交納七二兌。[1] [1]《澳門政府憲報》1882年4月15日第15號。

1882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3月3日,華人盧九、胡袞臣獲准承充氹仔番攤並鴉片煙生意,一年為期,自本年5月1日起計,只限在氹仔村而已,別村或別處,無論與氹仔或遠或近,俱不在內。規銀為8800大元,分每月上期交納七二兌。《澳門政府憲報》1882年4月15日第15號。

1882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4月13日,經澳門公會公同會議,批准議事公局紳士克萊蒙特‧叭之咕、費羅梅諾‧賈喇唦(Filomeno Mário da Graça)、若瑟‧咖些啞(Cornélio José Gracias)、米格爾‧施理華、維森特‧耶蘇(José Vicente de Jesus)所擬定的《新建官割槽之章程》,規定自本年5月1日起,各牲口應在官剖槽開宰,並應在該槽洗淨分割。如有不在官割槽宰牲口,其肉不得派出外發賣。倘有發賣,罰銀20元。在官割槽內所宰之牲口,牛每只納規銀2毫,豬每只納銀5仙士。[1] [1]《澳門政府憲報》1882年7月8日第27號。

1882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4月13日,經澳門公會公同會議,批准議事公局紳士克萊蒙特‧叭之咕、費羅梅諾‧賈喇唦(Filomeno Mário da Graça)、若瑟‧咖些啞(Cornélio José Gracias)、米格爾‧施理華、維森特‧耶蘇(José Vicente de Jesus)所擬定的《新建官割槽之章程》,規定自本年5月1日起,各牲口應在官剖槽開宰,並應在該槽洗淨分割。如有不在官割槽宰牲口,其肉不得派出外發賣。倘有發賣,罰銀20元。在官割槽內所宰之牲口,牛每只納規銀2毫,豬每只納銀5仙士。《澳門政府憲報》1882年7月8日第27號。

1885

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15日─1886年2月3日)1月20日,九澳女麻風病人收容所建成並交付使用。該麻風院在選址問題上遇到重重阻力並幾經改變,先是在澳門(馬交石、關閘),後來又是氹仔或路環,最後終於在該日將圍欄及四周劃定的區域一併移交完畢。駐望德堂內的最後3名麻風病人也遷出該堂前往九澳。建於望德堂已有300餘年歷史的麻風院終於結束。5月1日,將舵尾島白沙欄之麻風病人全部搬往九澳。據程佐衡《勘地十說》,這次遷往九澳的僅為女麻風病人,時間是光緒十年(1884)。

1885

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15日─1886年2月3日)1月20日,九澳女麻風病人收容所建成並交付使用。該麻風院在選址問題上遇到重重阻力並幾經改變,先是在澳門(馬交石、關閘),後來又是氹仔或路環,最後終於在該日將圍欄及四周劃定的區域一併移交完畢。駐望德堂內的最後3名麻風病人也遷出該堂前往九澳。建於望德堂已有300餘年歷史的麻風院終於結束。5月1日,將舵尾島白沙欄之麻風病人全部搬往九澳。據程佐衡《勘地十說》,這次遷往九澳的僅為女麻風病人,時間是光緒十年(1884)。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37頁;林家駿:《澳門第一座華人堂區》,載《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第78頁。《澳門政府憲報》1885年6月13日第24號。《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3冊《幕客程佐衡著(勘地十說)》,第342頁。

1885

光緒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11月,美南浸信會傳教士克臣(Hixcon)夫婦數次探訪澳門,最後決定在澳門建立傳教站。克臣先生認為,美南浸信會在澳門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傳教站,華南地區的傳教士始終是將澳門當作戰爭時的避難所和休養之地。因此,他們在這裡的傳教不是長期行為。1885年5月1日,克臣夫婦正式將家搬到澳門,不久又在那裡建起了一間禮拜堂,由一位本地長島(LongIsland)牧師負責。但克臣由於健康緣故,不得不返回美國。美南浸信會在澳門傳教站事又被迫停止。

1885

光緒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11月,美南浸信會傳教士克臣(Hixcon)夫婦數次探訪澳門,最後決定在澳門建立傳教站。克臣先生認為,美南浸信會在澳門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傳教站,華南地區的傳教士始終是將澳門當作戰爭時的避難所和休養之地。因此,他們在這裡的傳教不是長期行為。1885年5月1日,克臣夫婦正式將家搬到澳門,不久又在那裡建起了一間禮拜堂,由一位本地長島(LongIsland)牧師負責。但克臣由於健康緣故,不得不返回美國。美南浸信會在澳門傳教站事又被迫停止。The Foreign Mission Journal, Vol. 210, p. 4, May lst, 1885; Vol. 211, p. 3, Dec 17th, 1885.

1887

光緒十三年(1887年1月24日─1888年2月11日)4月27日,澳門公物會批准馮勤承充氹仔番攤生意,以一年為期,系自本年5月1日起至1888年4月30日止。如有人未向承充人問准人情,擅開攤館,每間罰銀50兩。其銀半歸公物會,半歸承充人。

1887

光緒十三年(1887年1月24日─1888年2月11日)4月27日,澳門公物會批准馮勤承充氹仔番攤生意,以一年為期,系自本年5月1日起至1888年4月30日止。如有人未向承充人問准人情,擅開攤館,每間罰銀50兩。其銀半歸公物會,半歸承充人。《澳門政府憲報》1887年4月28日第17號。

1892

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4月20日,澳門商民因澳門政府執意將料半酒出投招人承充專營,舉行罷市。所謂的料半酒,是一種廉價的米酒,多為工人和窮人飲食。先是在1891年10月10日,澳門政府稱應華商稟求承充專營料半酒,得到里斯本批准。澳門沽酒等行聞知,迭經稟請澳督免投酒餉,澳督答覆不能准免,須俟葡國朝廷降旨。其後招人承充,並未投成,顯見這一局面系為澳門華人抵制所造成。光緒十八年(1892)二月二十二日,闔澳紳商暨各行鋪店再次為此具稟請求停止,收回成命,以紓商困而安民心。但是闔澳紳商的這一稟文,並沒有打消澳門政府的念頭。三月初六日,料半酒再次開投,香港商人陳耀山以每年繳納規銀7810元獲得承充專營權,自1892年5月1日起到1894年6月30日止。按合同規定每斤徵稅5分錢,致使酒價平均增加16﹪。當時還盛傳,從此以後,所有生活必需品均須一一徵稅,正是這一傳言,導致料半酒承充在澳門激起軒然大波。華人或在三街會館,或在鏡湖醫院聚集商議抗逆投充料半酒餉事宜,亦有華人張貼匿名揭帖,號召罷市抵制。5月5日,澳門政府出示,威脅如有集眾攪擾滋亂抗違官命等事,為首之人拿交衙門懲治;嚴禁張貼匿名揭帖;澳內各行生意及手藝人如無端閉門,立將該行店生意牌繳銷,並將其人交衙門從嚴懲辦。然而,嚇阻無效。5月20日,澳門商鋪幾乎全部關門罷市,無從購物,無人工作,船舶也停航,據稱如此大罷市為澳門開埠300多年來所未有。官方致電香港購米,雇用犯人卸船,開倉售與貧窮葡人。21日,罷市持續進行。因察覺商鋪存貨搬走一空,兼聞三合會歹徒大批湧入澳門,澳門政府出動水陸士兵強迫商鋪開市。這一愚蠢的舉措激起民眾更大的騷動。據說當晚三合會將火燒澳門,威脅要取澳門華商巨富的性命。次日,在先拿.飛南第子爵的居間調處下,他願意承擔支付承投入要求的費用,並負責此項包稅,為期6個月,以便里斯本的完全許可。澳門政府於是妥協退卻,各商鋪才得重新開市。5月28日,前包稅商獲得8000元,放棄了專營包稅權。

1892

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4月20日,澳門商民因澳門政府執意將料半酒出投招人承充專營,舉行罷市。所謂的料半酒,是一種廉價的米酒,多為工人和窮人飲食。先是在1891年10月10日,澳門政府稱應華商稟求承充專營料半酒,得到里斯本批准。澳門沽酒等行聞知,迭經稟請澳督免投酒餉,澳督答覆不能准免,須俟葡國朝廷降旨。其後招人承充,並未投成,顯見這一局面系為澳門華人抵制所造成。光緒十八年(1892)二月二十二日,闔澳紳商暨各行鋪店再次為此具稟請求停止,收回成命,以紓商困而安民心。但是闔澳紳商的這一稟文,並沒有打消澳門政府的念頭。三月初六日,料半酒再次開投,香港商人陳耀山以每年繳納規銀7810元獲得承充專營權,自1892年5月1日起到1894年6月30日止。按合同規定每斤徵稅5分錢,致使酒價平均增加16﹪。當時還盛傳,從此以後,所有生活必需品均須一一徵稅,正是這一傳言,導致料半酒承充在澳門激起軒然大波。華人或在三街會館,或在鏡湖醫院聚集商議抗逆投充料半酒餉事宜,亦有華人張貼匿名揭帖,號召罷市抵制。5月5日,澳門政府出示,威脅如有集眾攪擾滋亂抗違官命等事,為首之人拿交衙門懲治;嚴禁張貼匿名揭帖;澳內各行生意及手藝人如無端閉門,立將該行店生意牌繳銷,並將其人交衙門從嚴懲辦。然而,嚇阻無效。5月20日,澳門商鋪幾乎全部關門罷市,無從購物,無人工作,船舶也停航,據稱如此大罷市為澳門開埠300多年來所未有。官方致電香港購米,雇用犯人卸船,開倉售與貧窮葡人。21日,罷市持續進行。因察覺商鋪存貨搬走一空,兼聞三合會歹徒大批湧入澳門,澳門政府出動水陸士兵強迫商鋪開市。這一愚蠢的舉措激起民眾更大的騷動。據說當晚三合會將火燒澳門,威脅要取澳門華商巨富的性命。次日,在先拿.飛南第子爵的居間調處下,他願意承擔支付承投入要求的費用,並負責此項包稅,為期6個月,以便里斯本的完全許可。澳門政府於是妥協退卻,各商鋪才得重新開市。5月28日,前包稅商獲得8000元,放棄了專營包稅權。據1892年4月6日商人陳耀山承充的澳門、毯仔、過路灣抽收料半酒規銀合同中說:“凡有用米蒸酒者,無論何項何名,及由何處運來,均作料半酒論,並均照此章程抽收辦理。”AH/F/424, MIC:A0586—587, 澳門歷史檔案館檔案。“具公稟闔澳紳商暨各行鋪店等稟為酒餉既未投成乞恩奏請停止以紓商困而安民心事”,載於Formulários de Requerimentos(1894), p.75. 《澳門政府憲報》1892年4月6日第13號附報。又見Formulários de Requerimentos, pp.48—50.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40—41頁。

1893

光緒十九年(1893年2月17日─1894年2月5日)5月1日,清誥封榮祿大夫、澳門富商鄭文瑞在澳門病逝。當時其子鄭觀應尚在重慶,聞訊後即返澳守制,至9月9日方離澳返回上海。守制期間,有《澳門感事詩》一首:澳門上古名蓮峰,鵲巢鳩佔誰折衝。海靜波平函電火,山屏煙起若雲龍。華人神誕喜燃炮,葡人禮拜例敲鐘。華葡雜處無貴賤,有財無德亦敬恭。外埠俱謂逋逃藪,各街頻聞賣菜傭。商務魚欄與鴉片,餉源以賭為大宗。曆查富貴無三代,風俗澆漓官勢洶。屋價千金抽八十,公鈔不納被官封。昔有葡督極暴虐,竟為義士誅其凶。自謂文明實昏聵,不識公法受愚蠢。請問深知西律者,試思此事可曲從?詩人以澳門本為中國領土,現卻為葡人占居,面對澳門葡萄牙政府在澳地包私藏匪,窩娼聚賭,勒收公鈔,淩虐華民之現狀,希望通過兩國公法和西方法律向國際社會討還公道。

1893

鄭文瑞,字啟華,號秀峰,香山縣三鄉雍陌鄉(今屬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人。慈善家。鄭觀應之父。 文瑞出身於封建知識份子家庭,“夙承家學,讀書過目成誦,藏書頗富,手自校讎,丹鉛殆遍”。 文瑞從小聰慧,讀書勤奮,早年致力科舉,但未能考取功名,經過奮鬥官至巡按,當過上海道。遵循鄭家傳統,科舉不成,為養家糊口,他四處跑生意,到過南洋,多次出入澳門,但仍不忘讀書和著述。清咸豐三年(1853),文瑞前往上海經商,稍有積蓄後,回到故鄉,在家鄉香山雍陌和澳門開設私塾,長期充當“蔽貌科名,設帳授徒”的布衣塾師。他對先賢教誨和嘉言懿行特別感興趣,一邊讀書,一邊抄錄大量格言和故事,並編輯成書,名為《訓俗良規》和《勸戒錄》,自費印刷,廣為派送和熱心講解。 文瑞回鄉後,熱心參與鄉村中籌置義田,興立善堂,修建宗祠、書院、道路、橋樑等公益事業,關注民生。曾任陝西布政使的王承基等紳士在《上李鴻章稟》中,說鄭文瑞“家居籌置義田,興立善堂。地方公舉:若水利,若橋樑,若義倉,或創或困,無不盡力樂輸,彈心規畫”。 清光緒三年(1877),文瑞發動親戚和分散各地謀生的兒子們勸賑倡捐數十萬兩銀,賑濟山西特大旱災,救活不少人。經山西巡撫衛榮光、直隸總督李鴻章等人奏請,清政府准許在香山家鄉豎立鄭氏一門“樂善好施”牌坊。在澳門下環龍頭左巷新建的鄭家大屋裡,懸掛由湘軍首領曾國藩胞弟、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山西巡撫一等威毅伯曾國荃贈送的一塊橫匾,上面寫著“崇德厚施”四個金漆大字,上款是誥封榮祿大夫鄭文瑞。光緒十九年(1893),文瑞去世,終年81歲。 鄭文瑞誥授奉直大夫,光祿寺署正隨帶,加二級,賞戴花翎,覃恩晉封通政大夫,疊封榮祿大夫。 鄭文瑞娶香山三鄉平嵐舊大墟陳氏(1814-1849)為妻,即鄭觀應母親,生育鄭思齊、鄭觀應、鄭思賢;誥贈宜人,屢贈太夫人,覃恩疊贈一品太夫人;葬於廣州省城大北門小金鐘崗將軍嶺(地名)。 後娶香山石岐劉氏(1838-1906)為繼室,生育鄭官桂、鄭慶麟、鄭慶蕃、鄭官壽、鄭慶鏜、鄭九如;誥封宜人,晉封夫人,覃恩疊封一品夫人;葬於香山前山三台石(今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又娶香山那洲(今珠海市高新區唐家灣鎮那洲村)梁氏(1827-1921)為妾,誥封宜人;葬於香山前山三台石(地名)。鄭文瑞共生育九子和八女,八個女兒依次嫁與曾、區、鄧、陳、陳、張、楊、容姓人家。[1] 鄭文瑞一生節儉持家,卻盡力周濟貧苦親鄰,他的行為和思想,成為鄭觀應樹立良好的榜樣。 鄭觀應故居位於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該故居為鄭觀應出資為父親鄭文瑞而建。現今,故居門額鑲嵌一塊長2.35米、寬65釐米的石匾,楷書陰刻“秀峰家塾”四字,落款“光緒二十九年孟春立”。[2] [1]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中山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第16-17頁。 [2]《(鄭觀應故居)百年“秀峰家塾”榮耀三鄉仁厚鄭氏兄弟名留故里》,載《南方都市報》,2009年5月14日。

1893

鄭文瑞,字啟華,號秀峰,香山縣三鄉雍陌鄉(今屬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人。慈善家。鄭觀應之父。 文瑞出身於封建知識份子家庭,“夙承家學,讀書過目成誦,藏書頗富,手自校讎,丹鉛殆遍”。 文瑞從小聰慧,讀書勤奮,早年致力科舉,但未能考取功名,經過奮鬥官至巡按,當過上海道。遵循鄭家傳統,科舉不成,為養家糊口,他四處跑生意,到過南洋,多次出入澳門,但仍不忘讀書和著述。清咸豐三年(1853),文瑞前往上海經商,稍有積蓄後,回到故鄉,在家鄉香山雍陌和澳門開設私塾,長期充當“蔽貌科名,設帳授徒”的布衣塾師。他對先賢教誨和嘉言懿行特別感興趣,一邊讀書,一邊抄錄大量格言和故事,並編輯成書,名為《訓俗良規》和《勸戒錄》,自費印刷,廣為派送和熱心講解。 文瑞回鄉後,熱心參與鄉村中籌置義田,興立善堂,修建宗祠、書院、道路、橋樑等公益事業,關注民生。曾任陝西布政使的王承基等紳士在《上李鴻章稟》中,說鄭文瑞“家居籌置義田,興立善堂。地方公舉:若水利,若橋樑,若義倉,或創或困,無不盡力樂輸,彈心規畫”。 清光緒三年(1877),文瑞發動親戚和分散各地謀生的兒子們勸賑倡捐數十萬兩銀,賑濟山西特大旱災,救活不少人。經山西巡撫衛榮光、直隸總督李鴻章等人奏請,清政府准許在香山家鄉豎立鄭氏一門“樂善好施”牌坊。在澳門下環龍頭左巷新建的鄭家大屋裡,懸掛由湘軍首領曾國藩胞弟、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山西巡撫一等威毅伯曾國荃贈送的一塊橫匾,上面寫著“崇德厚施”四個金漆大字,上款是誥封榮祿大夫鄭文瑞。光緒十九年(1893),文瑞去世,終年81歲。 鄭文瑞誥授奉直大夫,光祿寺署正隨帶,加二級,賞戴花翎,覃恩晉封通政大夫,疊封榮祿大夫。 鄭文瑞娶香山三鄉平嵐舊大墟陳氏(1814-1849)為妻,即鄭觀應母親,生育鄭思齊、鄭觀應、鄭思賢;誥贈宜人,屢贈太夫人,覃恩疊贈一品太夫人;葬於廣州省城大北門小金鐘崗將軍嶺(地名)。後娶香山石岐劉氏(1838-1906)為繼室,生育鄭官桂、鄭慶麟、鄭慶蕃、鄭官壽、鄭慶鏜、鄭九如;誥封宜人,晉封夫人,覃恩疊封一品夫人;葬於香山前山三台石(今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又娶香山那洲(今珠海市高新區唐家灣鎮那洲村)梁氏(1827-1921)為妾,誥封宜人;葬於香山前山三台石(地名)。鄭文瑞共生育九子和八女,八個女兒依次嫁與曾、區、鄧、陳、陳、張、楊、容姓人家。[1] 鄭文瑞一生節儉持家,卻盡力周濟貧苦親鄰,他的行為和思想,成為鄭觀應樹立良好的榜樣。 鄭觀應故居位於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該故居為鄭觀應出資為父親鄭文瑞而建。現今,故居門額鑲嵌一塊長2.35米、寬65釐米的石匾,楷書陰刻“秀峰家塾”四字,落款“光緒二十九年孟春立”。[2] [1]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中山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第16-17頁。 [2]《(鄭觀應故居)百年“秀峰家塾”榮耀三鄉仁厚鄭氏兄弟名留故里》,載《南方都市報》,2009年5月14日。

1893

光緒十九年(1893年2月17日─1894年2月5日)5月1日,清誥封榮祿大夫、澳門富商鄭文瑞在澳門病逝。當時其子鄭觀應尚在重慶,聞訊後即返澳守制,至9月9日方離澳返回上海。守制期間,有《澳門感事詩》一首:澳門上古名蓮峰,鵲巢鳩佔誰折衝。海靜波平函電火,山屏煙起若雲龍。華人神誕喜燃炮,葡人禮拜例敲鐘。華葡雜處無貴賤,有財無德亦敬恭。外埠俱謂逋逃藪,各街頻聞賣菜傭。商務魚欄與鴉片,餉源以賭為大宗。曆查富貴無三代,風俗澆漓官勢洶。屋價千金抽八十,公鈔不納被官封。昔有葡督極暴虐,竟為義士誅其凶。自謂文明實昏聵,不識公法受愚蠢。請問深知西律者,試思此事可曲從?詩人以澳門本為中國領土,現卻為葡人占居,面對澳門葡萄牙政府在澳地包私藏匪,窩娼聚賭,勒收公鈔,淩虐華民之現狀,希望通過兩國公法和西方法律向國際社會討還公道。夏東元:《鄭觀應年譜長編》上卷,第368—370頁。鄭觀應:《羅浮待鶴山人詩草》卷1《澳門感事》。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第143頁。

1894

光緒二十年(1894年2月6日─1895年1月25日)4月28日,澳門議事公局與華人訂立承充牛肉生意合同。規定每年規銀4092元,以三年零兩個月為期,由本年5月1日起,至1897年6月30日止。董柱臣並交銀1023元,以為擔保遵守本合同。

1894

光緒二十年(1894年2月6日─1895年1月25日)4月28日,澳門議事公局與華人訂立承充牛肉生意合同。規定每年規銀4092元,以三年零兩個月為期,由本年5月1日起,至1897年6月30日止。董柱臣並交銀1023元,以為擔保遵守本合同。《澳門政府憲報》1894年5月12日第19號。

1898

《知新報》第五十一期刊登《西人憂中國內亂》、《展期收款藉據要地議》、《英人飲食日豐》、《製造火柴厚利》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使用。《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1908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5月1日,先是廣東政府為加強拱北關的緝私工作,在澳門附近馬騮洲設一兵營駐軍防守。而澳門政府卻認為,馬騮洲屬於澳門領海範圍,對駐兵加以幹涉,於本日葡使向外務部照會稱:“粵督在拱北關設立一營,駐兵百名,請撤回,以符條約。”粵督予以反駁稱:“查澳門葡國租界原址具在,並無領海,何能越海問及馬騮洲中國設關之地。”外務部亦答覆葡使稱:馬騮洲一向屬香山縣管轄,1887年中葡條約簽訂之前,就在此處設卡駐兵,“此次粵督因整頓捕務,飭舊址駐營,即屬遵約辦理,未便令其撤回。”

1908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5月1日,先是廣東政府為加強拱北關的緝私工作,在澳門附近馬騮洲設一兵營駐軍防守。而澳門政府卻認為,馬騮洲屬於澳門領海範圍,對駐兵加以幹涉,於本日葡使向外務部照會稱:“粵督在拱北關設立一營,駐兵百名,請撤回,以符條約。”粵督予以反駁稱:“查澳門葡國租界原址具在,並無領海,何能越海問及馬騮洲中國設關之地。”外務部亦答覆葡使稱:馬騮洲一向屬香山縣管轄,1887年中葡條約簽訂之前,就在此處設卡駐兵,“此次粵督因整頓捕務,飭舊址駐營,即屬遵約辦理,未便令其撤回。”《澳門專檔》第2冊《外部粵督張人駿電》、《外部收粵督張人駿電》,第58、59、66頁及第1冊《總署發葡森使照會》,第500頁。

1909

宣統元年(1909年1月22日─1910年2月9日)4月30日,澳門三宏煙餉公司歇業,按餉10萬元充公。因洋藥熟膏向來由澳門運往美國舊金山,曆有年數,該處自4月1日起嚴禁吸食。2月23日,公司最後一次將熟膏運往舊金山,此後該公司生意遽少70﹪,以致無法堅持與澳門政府所訂立之合同。舊承充鴉片煙生意之合同銷廢後,自5月1日起,該生意暫由澳門政府自理。仍在舊呞咑屋內及各領牌之鋪店內,歸國家自煮自賣,而由大恒公司華商蕭登專代國家辦理煮賣。凡在澳門、氹仔、路環地方,無論何人如非領有國家准照者,嚴禁私煮私賣。

1909

宣統元年(1909年1月22日─1910年2月9日)4月30日,澳門三宏煙餉公司歇業,按餉10萬元充公。因洋藥熟膏向來由澳門運往美國舊金山,曆有年數,該處自4月1日起嚴禁吸食。2月23日,公司最後一次將熟膏運往舊金山,此後該公司生意遽少70﹪,以致無法堅持與澳門政府所訂立之合同。舊承充鴉片煙生意之合同銷廢後,自5月1日起,該生意暫由澳門政府自理。仍在舊呞咑屋內及各領牌之鋪店內,歸國家自煮自賣,而由大恒公司華商蕭登專代國家辦理煮賣。凡在澳門、氹仔、路環地方,無論何人如非領有國家准照者,嚴禁私煮私賣。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宣統元年拱北口岸華洋貿易情形論略”,第263頁。《澳門政府憲報》1909年5月15日第20號。

1909

宣統元年(1909年1月22日─1910年2月9日)5月2日,澳門政府發佈告示:因已將1902年與華商陳厚賢、李鳳池、施兆榮、施鵠臣及陳貽光等人訂立的承充鴉片煙生意合同銷廢,故從本月1日起,在舊呞咑屋內及各領牌之鋪店內,歸國家自煮自賣,而由大恒公司華商蕭登專代國家辦理煮賣。凡在澳門、氹仔、路環地方,無論何人,如非領國家牌照者,嚴禁私煮私賣鴉片。有犯此者,罰銀100元,並將私煙充公。同時禁止進口鴉片煙。自己吸食者,同樣罰辦。凡船隻來澳門、氹仔、路環者,倘有夾帶煙膏來沽賣,則將船主照上例處罰。

1909

宣統元年(1909年1月22日─1910年2月9日)5月1日,澳門紳商大會議於公物會。先是,澳門葡律師布拉刺‧士高(Braz Seco)於初十日刊發傳單,邀集工商各界於12日下午就議事亭大堂會議改良澳門事宜。華人到者10餘人,葡人到者100餘人。以律師布拉刺‧士高為主席,前頭等翻譯官伯多祿‧施利華(Pedro Nolasco da Silva)為宣佈員,華商蕭瀛洲為華商代表,律師文道為居澳葡人代表。斯時在場者兼有從葡國官來遊澳之葡人10餘名。開議時,伯多祿宣言省城自治會所飭責澳門之事,多不實不盡;又言香洲開埠或有礙於澳門,然為時尚遠,非一朝一夕所成。惟望我澳門從速整頓,勤修善政,力除積弊,務使商民樂業,居香洲、居澳門,任人自擇,料澳門斷不落人後。繼有葡人演說提及,“澳門前准華商設會,以交通上下之情,華人稱便。既而葡廷諭撤該會,改設葡萄牙商會,而民心由是漸失。蓋葡會章程,凡各商家未入該會者,不得視同商業,遇有事故,公堂判斷紛歧,而華人商店多未入此會,是不啻驅華商往香洲也。又修建屋宇,請領執照甚難,是亦厲民之政。現任督憲明知其弊,奈大權莫屬,不能改良,此又當電達葡廷者也”。華商薛棠、蕭瀛洲等則演說前三十年澳門興盛,近三十年之衰敗。其餘各人演說,大都意見相同。眾旋議決五事,電請葡廷照行:1. 速派劃界大臣到澳劃界;2. 授全權與澳督改良政治,一切章程便宜施行,不為遙制;3. 速辦廣澳鐵路;4. 速將1904年中葡和約簽押交換;5. 請准澳門立即興工浚築內河;

1909

宣統元年(1909年1月22日─1910年2月9日)5月2日,澳門政府發佈告示:因已將1902年與華商陳厚賢、李鳳池、施兆榮、施鵠臣及陳貽光等人訂立的承充鴉片煙生意合同銷廢,故從本月1日起,在舊呞咑屋內及各領牌之鋪店內,歸國家自煮自賣,而由大恒公司華商蕭登專代國家辦理煮賣。凡在澳門、氹仔、路環地方,無論何人,如非領國家牌照者,嚴禁私煮私賣鴉片。有犯此者,罰銀100元,並將私煙充公。同時禁止進口鴉片煙。自己吸食者,同樣罰辦。凡船隻來澳門、氹仔、路環者,倘有夾帶煙膏來沽賣,則將船主照上例處罰。《澳門政府憲報》1909年5月15日第20號。

1909

宣統元年(1909年1月22日─1910年2月9日)5月1日,澳門紳商大會議於公物會。先是,澳門葡律師布拉刺‧士高(Braz Seco)於初十日刊發傳單,邀集工商各界於12日下午就議事亭大堂會議改良澳門事宜。華人到者10餘人,葡人到者100餘人。以律師布拉刺‧士高為主席,前頭等翻譯官伯多祿‧施利華(Pedro Nolasco da Silva)為宣佈員,華商蕭瀛洲為華商代表,律師文道為居澳葡人代表。斯時在場者兼有從葡國官來遊澳之葡人10餘名。開議時,伯多祿宣言省城自治會所飭責澳門之事,多不實不盡;又言香洲開埠或有礙於澳門,然為時尚遠,非一朝一夕所成。惟望我澳門從速整頓,勤修善政,力除積弊,務使商民樂業,居香洲、居澳門,任人自擇,料澳門斷不落人後。繼有葡人演說提及,“澳門前准華商設會,以交通上下之情,華人稱便。既而葡廷諭撤該會,改設葡萄牙商會,而民心由是漸失。蓋葡會章程,凡各商家未入該會者,不得視同商業,遇有事故,公堂判斷紛歧,而華人商店多未入此會,是不啻驅華商往香洲也。又修建屋宇,請領執照甚難,是亦厲民之政。現任督憲明知其弊,奈大權莫屬,不能改良,此又當電達葡廷者也”。華商薛棠、蕭瀛洲等則演說前三十年澳門興盛,近三十年之衰敗。其餘各人演說,大都意見相同。眾旋議決五事,電請葡廷照行:1. 速派劃界大臣到澳劃界;2. 授全權與澳督改良政治,一切章程便宜施行,不為遙制;3. 速辦廣澳鐵路;4. 速將1904年中葡和約簽押交換;5. 請准澳門立即興工浚築內河;《華字日報》1909年5月4日《澳人大敘議》;《申報》1909年5月11日《澳門葡人開會詳情》。

1911

清宣統三年(1911年1月31日─1912年1月18日)5月11日,清政府批准:香洲出入口稅務,准於西曆5月1日即華曆四月初三日,概行豁免。

1911

清宣統三年(1911年1月31日─1912年1月18日)5月11日,清政府批准:香洲出入口稅務,准於西曆5月1日即華曆四月初三日,概行豁免。《香山旬報》宣統三年四月初四日第96期。

1920

民國九年(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5月1日,阿豐索.卡爾多索(Afonso da Veiga Cardoso)出任治安警察廳廳長,直至1924年7月15日。

1920

民國九年(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5月1日,阿豐索.卡爾多索(Afonso da Veiga Cardoso)出任治安警察廳廳長,直至1924年7月15日。Eduardo A. Veloso e Mato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p. 53.

1922

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1日─1922年12月31日)5月1日,澳門聯合總工會組織了澳門歷史上第一次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大規模集會遊行。對於澳門“五一”集會,澳門總督認為“與廣州、香港及中國南部繁盛商埠是日舉行之慶典相比,澳門實較熱鬧”。其時人口不足10萬的澳門,有3萬多人參加各行各業、為數逾百的工會。工會分屬三大派:澳門聯合總工會、六團(中立工會)、工親愛會,以聯合總工會規模最大、人數最多、威信最高、活動最頻繁。

1922

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1日─1922年12月31日)5月1日,澳門聯合總工會組織了澳門歷史上第一次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大規模集會遊行。對於澳門“五一”集會,澳門總督認為“與廣州、香港及中國南部繁盛商埠是日舉行之慶典相比,澳門實較熱鬧”。其時人口不足10萬的澳門,有3萬多人參加各行各業、為數逾百的工會。工會分屬三大派:澳門聯合總工會、六團(中立工會)、工親愛會,以聯合總工會規模最大、人數最多、威信最高、活動最頻繁。《工聯成立前的澳門工運史略》,載《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成立40周年紀念特刊(1950─1990)》;《澳門總督致葡領事轉覆廣東政府文》,轉引自吳志良:《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第227頁。

1922

1922年(民國十一年)5月1日,澳門工會發動遊行。勞資之間對立十分嚴重,示威遊行層出不窮。5月28日,一名莫桑比克籍士兵調戲中國婦女,引發了一場嚴重社會衝突,經廣東政府交涉,澳葡當局後對捲入此事件的士兵進行處分並從澳門撤退非洲軍團。

1926

1926年(民國十五年)1月6日,華文日報《大眾報》問世。3月1日,位於新馬路入口處的大西洋銀行澳門分行行址落成。4月,澳葡派軍隊侵入前山一帶,搶走被省港罷工糾察隊拘獲的走私貨和4名奸商,並開槍打傷糾察隊人員和鄉民,廣州國民政府交涉員向澳葡提出抗議。澳門工人為響應省港罷工,醞釀實行大罷工。澳葡派兵分駐碼頭阻止華人出境。港英當局亦派兵400名到澳門協助鎮壓工人。5月1日,西班牙飛行員卡亞爾薩(Eduardo Gonzalez Gallarza)上尉及機械師阿羅薩梅那(Arosamena)從河內飛到澳門,於17時20分在原望廈球場降落時,撞樹損壞機翼。5月17日,華文報紙《澳門商報》在澳門面世。7月31日,總督成立漁業委員會,會址設於港務局內。漁業被認為是當時澳門最重要、用人最多的產業。11月7日,盛況空前的澳門工業展覽會開幕。11月17日,廣州嶺南大學學生訪問澳門。12月7日,澳門利宵中學的學生會對廣州嶺南大學進行回訪。統計表明,澳門擁有16萬居民,其中多數為華人。氹仔及路環人口僅1萬,其構成與澳門相同。漁業及其副產品、造船、水泥、鴉片加工、煙草加工、中國酒類、傳統神香、炮竹製造等主要行業,完全為華人所壟斷。

1926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5月1日,西班牙飛行員埃圖阿爾多.嘉拉查(Eduardo González Gallarza)及機械師阿羅薩梅那(Arosamena)在馬德里—馬尼拉飛行中從河內出發來到中途站澳門,於17時20分在原望廈球場降落時,與樹相撞,以致機翼損壞。其同伴若阿金.塔巴爾德(Joaquim Loriga Tabarde)上尉及機械師佩雷斯(Perez)的飛機在中國境內三塘地區墜毀。兩人為一華船救起後,最終交給“澳門”號炮艦一起出動尋找他們的“祖國”號炮艦。在澳門,他們受到澳門政府及市民的熱烈歡迎,出席過無數當地俱樂部所舉行的慶祝會,在市政廳所舉行的官式酒會上,澳督馬嘉禮亦對他們表示祝賀。11日,在澳門的熱情幫助與航空支援下,塔巴爾德及埃圖阿爾多於清晨7點30分起飛,離開澳門前往馬尼拉。

1926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5月1日,西班牙飛行員埃圖阿爾多.嘉拉查(Eduardo González Gallarza)及機械師阿羅薩梅那(Arosamena)在馬德里—馬尼拉飛行中從河內出發來到中途站澳門,於17時20分在原望廈球場降落時,與樹相撞,以致機翼損壞。其同伴若阿金.塔巴爾德(Joaquim Loriga Tabarde)上尉及機械師佩雷斯(Perez)的飛機在中國境內三塘地區墜毀。兩人為一華船救起後,最終交給“澳門”號炮艦一起出動尋找他們的“祖國”號炮艦。在澳門,他們受到澳門政府及市民的熱烈歡迎,出席過無數當地俱樂部所舉行的慶祝會,在市政廳所舉行的官式酒會上,澳督馬嘉禮亦對他們表示祝賀。11日,在澳門的熱情幫助與航空支援下,塔巴爾德及埃圖阿爾多於清晨7點30分起飛,離開澳門前往馬尼拉。Luís Andrade Sá, Aviation in Macau. One Hundred Years Of Adventure, p. 35;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96頁

1944

《靈修小叢書》由澳門慈幼印書館印行,共十二冊。原著錄:《靈修小叢書》(1944年始)抗戰期間(1944年始)慈幼印書館印製之系列叢書―《靈修小叢書》。

1945

民國三十四年 (1945年1月1日-1945年12月31日)5月1日,葡文日報《每日消息報》 (Jornal de Notícias)創刊發行,至1945年9月9日停刊,共出版117期。該報是《澳門之聲》的轉移,是《澳門之聲》報反對日本人的新旗幟。該報停辦的第二天,即1945年9月10日,《澳門之聲》報復辦。

1945

民國三十四年 (1945年1月1日-1945年12月31日)5月1日,葡文日報《每日消息報》 (Jornal de Notícias)創刊發行,至1945年9月9日停刊,共出版117期。該報是《澳門之聲》的轉移,是《澳門之聲》報反對日本人的新旗幟。該報停辦的第二天,即1945年9月10日,《澳門之聲》報復辦。Manuel Teixeira, A Imprensa Periódica Portuguesa no Extremo Oriente, pp. 186-188;林玉鳳:《澳門葡文報章的發展特點》,載《澳門研究》第10期,1999年;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96頁。

1946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月1日-1946年12月31日)5月1日,澳門火柴業職業公會正式成立。該會在國民黨的領導之下選出第一屆理監事,會員達600餘人,會址在提督馬路41號2樓。

1946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月1日-1946年12月31日)5月1日,中華全國機器總工會澳門支會在清平戲院舉行成立典禮,黨部秘書長李秉碩、海員黨部代表李伯照、工人福利會委員陳少偉等人與會。該會由霍寶開、陳興及吳照等人發起組織,登記會員數百人,會內採用委員制,會址設在十月初五日街193號2樓。

1946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月1日-1946年12月31日)5月1日,中華全國機器總工會澳門支會在清平戲院舉行成立典禮,黨部秘書長李秉碩、海員黨部代表李伯照、工人福利會委員陳少偉等人與會。該會由霍寶開、陳興及吳照等人發起組織,登記會員數百人,會內採用委員制,會址設在十月初五日街193號2樓。《世界日報》1946年4月29日《機工會成立禮改在清平舉行》;5月1日,《機工澳支會成立禮情形》;《中華全國機器總工會澳門支會史略》,載《澳門今日之僑運》,第44頁。

1946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月1日-1946年12月31日)5月1日,澳門火柴業職業公會正式成立。該會在國民黨的領導之下選出第一屆理監事,會員達600餘人,會址在提督馬路41號2樓。《澳門火柴業職業公會史略》,載《澳門今日之僑運》,第46頁。

1947

《公教小讀物叢書》第七集由澳門慈幼印書館印行,共十二冊,分別是《聖都小英雄》、《飛翔集》、《聖若瑟月》、《忠實的一天》、《慈母心》、《真有地獄嗎》、《迪嘉蘭》、《莫斯科·滑鐡盧·聖赫肋納》、《主保彙編》、《傳教花絮》、《安琪兒的淚》、《聖誕故事》。原著錄:《公教小讀物叢書》(1946年始)1946年慈幼印書館印製之系列叢書―《公教小讀物叢書》。

1949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1月1日─1949年12月31日)5月1日,在上架木藝行年輕理事和工友的發動、組織下,木藝、泥水、油漆三行工人500多人在上架行會館舉行捷成事件以來澳門工人第一次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盛大集會。

1949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1月1日─1949年12月31日)5月1日,在上架木藝行年輕理事和工友的發動、組織下,木藝、泥水、油漆三行工人500多人在上架行會館舉行捷成事件以來澳門工人第一次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盛大集會。《工聯成立前的澳門工運史略》,載《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成立40周年紀念特刊 (1950─1990)》。

1951

1951年5月1日,因修改1933年憲法以及廢除殖民地法案,殖民地改稱“海外省”。

1957

女。教育家。早年就讀於子褒學堂,後轉學廣州嶺南學校,畢業後留學英國。後獲美國邊麻大學碩士學位。1925年在廣州創辦粵華中學任校長,1927年遷粵華中學到澳門,致力於澳門教育事業。抗戰時期領導學生教工參加救濟工作,推動澳門婦女抗日救亡運動。1957年5月1日在柯高馬路遇車禍不幸喪生。

1957

女。教育家。早年就讀於子褒學堂,後轉學廣州嶺南學校,畢業後留學英國。後獲美國邊麻大學碩士學位。1925年在廣州創辦粵華中學任校長,1927年遷粵華中學到澳門,致力於澳門教育事業。抗戰時期領導學生教工參加救濟工作,推動澳門婦女抗日救亡運動。1957年5月1日在柯高馬路遇車禍不幸喪生。

1983

眾所周知,議事亭前地、賣草地街一帶被劃為行人專用區(一九九二年),但誰會記得本澳首個行人專用區卻是離島氹仔舊區中心的官也街,早在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起實施。氹仔舊市區面積不大,街道只有廿多條,其中官也街貫穿市中心,一端連接地堡街,一端通往施督憲政街,全長百餘米,步行只需兩三分鐘,兩旁樓房約有四十幢,大多是兩層高矮屋,商舖較為集中,可説是往昔氹仔的商業中心。店號多是食店、手信店,此外還有雜貨店、藥店。記得數十年前,我們中學生前往氹仔旅行,曾經光顧官也街的老字號晃記茶樓,飲茶吃點心,也購買該店馳名食品鹹切酥、老婆餅作手信。原來這家店號開設迄今已百年,數年前已停辦茶市,專門經營餅食。由此可知,官也街也是氹仔一條古老街道。數十年前,店舖裝修簡樸,生意冷淡,行人稀疏,好像內地農村小鎮大街,別有風情,只有成群的旅行人士經過,才頓時熱鬧。隨着社會經濟和地區建設的發展,氹仔開闢新區,居民增加,也吸引不少澳門半島居民及外地遊客遊覽觀光,繁榮興旺。官也街由於街道狹窄,店鋪林立,行人眾多,假日尤其擠擁,有關方面為了居民安全,減少交通事故發生,於是將官也街闢為行人專用區,重鋪路面,擺設盆花,裝設典雅路燈,街道上空懸掛彩旗,美化環境,成了氹仔旅遊觀光點。近多年來,官也街及附近橫街,陸續增開不少新店號,多是中式飯店及葡式餐廳,裝修新穎,別具特色。

1983

眾所周知,議事亭前地、賣草地街一帶被劃為行人專用區(一九九二年),但誰會記得本澳首個行人專用區卻是離島氹仔舊區中心的官也街,早在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起實施。氹仔舊市區面積不大,街道只有廿多條,其中官也街貫穿市中心,一端連接地堡街,一端通往施督憲政街,全長百餘米,步行只需兩三分鐘,兩旁樓房約有四十幢,大多是兩層高矮屋,商舖較為集中,可説是往昔氹仔的商業中心。店號多是食店、手信店,此外還有雜貨店、藥店。記得數十年前,我們中學生前往氹仔旅行,曾經光顧官也街的老字號晃記茶樓,飲茶吃點心,也購買該店馳名食品鹹切酥、老婆餅作手信。原來這家店號開設迄今已百年,數年前[約1990-20000年代]已停辦茶市,專門經營餅食。由此可知,官也街也是氹仔一條古老街道。數十年[約1970-20000年代]前,店舖裝修簡樸,生意冷淡,行人稀疏,好像內地農村小鎮大街,別有風情,只有成群的旅行人士經過,才頓時熱鬧。隨着社會經濟和地區建設的發展,氹仔開闢新區,居民增加,也吸引不少澳門半島居民及外地遊客遊覽觀光,繁榮興旺。官也街由於街道狹窄,店鋪林立,行人眾多,假日尤其擠擁,有關方面為了居民安全,減少交通事故發生,於是將官也街闢為行人專用區,重鋪路面,擺設盆花,裝設典雅路燈,街道上空懸掛彩旗,美化環境,成了氹仔旅遊觀光點。近多年來,官也街及附近橫街,陸續增開不少新店號,多是中式飯店及葡式餐廳,裝修新穎,別具特色。

1990

1990年5月1日,澳門立法會通過《秘密移民法例》。3日後開始實施。

1998

1998年5月1日,司警司長白德安座駕在松山被炸毀,司警司當日採取連串行動拘捕尹國駒等14名男女進行調查。5月2日,尹國駒被控以有組織犯罪及意圖謀殺等罪名。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