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服務條款經已更新,請點擊查閱更新後之內容,繼續使用即表示同意。如有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更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在第四十六屆世界遺產大會舉辦期間,揭曉2024年《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獲獎名單,“澳門記憶”獲“卓越之星獎”。

更多

“澳門記憶”推出“浮光百年 承載輝煌──新馬路街區圖片徵集”,聯乘新馬路街區內的多個商戶,誠邀市民分享有關新馬路的老照片和相關回憶,徵集期由即日至2024年9月30日。

更多

有獎問答遊戲的得獎結果出爐!每位得獎者可獲珍藏版古地圖澳門通乙張。澳門記憶團隊已透過得獎者註冊會員時登記之流動電話號碼,以短訊形式發送得獎通知,再次感謝會員們的支持和參與!

>>立即查看得獎名單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21

正德十六年(1521年2月7日─1522年1月27日)5月22日,葡萄牙使團離開北京,船長夫人的僕人彿蘭西斯科•佈道亞(Francisco de Budoya)死於途中。

1521

正德十六年(1521年2月7日─1522年1月27日)5月22日,葡萄牙使團離開北京,船長夫人的僕人彿蘭西斯科•佈道亞(Francisco de Budoya)死於途中。卡爾沃:《廣州葡囚信》,第79、90頁。

1805

嘉慶十年(1805年1月31日─1806年2月17日)5月22日,香山縣巡船拿獲西洋人若亞敬(Joachim Salvetti),為華人李如帶領從澳門欲赴山西傳教。12月30日,嘉慶帝諭令將若亞敬留於廣東省監禁三年。

1805

清嘉慶十年(1805年1月31日─1806年2月17日)5月22日,香山縣巡船拿獲西洋人若亞敬(Joachim Salvetti),為華人李如帶領從澳門欲赴山西傳教。12月30日,嘉慶帝諭令將若亞敬留於廣東省監禁三年。《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下冊《香山知縣彭昭麟為飭查若亞敬私出傳教事行理事官札》,第519頁;《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兩廣總督那彥成等奏報拿獲接引西洋人欲赴山西傳教主犯李如審明定擬折》,第646頁;《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1冊《諭因西洋人若亞敬潛赴內地傳教著於廣東監禁三年》,第651頁。

1813

嘉慶十八年(1813年2月1日─1814年1月20日)5月22日,葡萄牙攝政王唐·若奧致嘉慶皇帝的信:東若望蒙上主,大西洋波爾都戛利亞國王太子,代管國事及亞肥利加州(Áferica)各地額地嶽比亞(Etiopia),丫拉庫亞(Arguim),白而西亞(pérsia)及小西洋(Goa)貿易之主,特為恭請天朝大皇帝滿享萬福金安於至仁至慈之上主,並為代祈恩事。切現據本國忠臣,澳門夷官稟稱,前因廣海洋面寇賊甚多,各處華夷貿易洋船,常被伊害。兩廣總督等官,共議行諭,請澳夷官備船,相同粵省兵船,出海拿賊,並許如若正心出力,事完即將夷功明奏,懇祈准伊複領已前天朝大皇上所賜之恩條。又立共議一帳存案為憑。茲澳夷明知,己宜必連於中華福安,是以又順本王久命。不但肯隨總督等官之高意,就自先辦兵船並及各樣軍器後,同粵省官船出了海,自到各處,隨時圍打壓僕洋盜,催其回,必複認本主。因此,現在廣海平淨,使共樂。理合遞折,恭請大皇上共禧共賀。具澳門夷人,恒心成功,如先於粵官所議,果滿本王之意,並堅固華夷之久相與。惟查該督等官所應的複還前恩尚有數條至今未曾准行。茲本王存想,天朝自有大德,至公至義,是以該官員既奏旨辦理及許開前恩,必毋不准給只其前恩。或因先官缺本分,不臨蒞,或因日久不行、失落,今另造恩册,一一列開,代祈金批,准照施行,合大西洋與中華,陳相與,日日加。會再本王正心切願大皇上萬福金安矣。在略壤內祿(Rio de Jameiro)京都 天主降生一千八百一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 嘉慶一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

1813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2月1日─1814年1月20日)5月22日,葡萄牙攝政王唐·若奧致嘉慶皇帝的信:東若望蒙上主,大西洋波爾都戛利亞國王太子,代管國事及亞肥利加州(Áferica)各地額地嶽比亞(Etiopia),丫拉庫亞(Arguim),白而西亞(pérsia)及小西洋(Goa)貿易之主,特為恭請天朝大皇帝滿享萬福金安於至仁至慈之上主,並為代祈恩事。切現據本國忠臣,澳門夷官稟稱,前因廣海洋面寇賊甚多,各處華夷貿易洋船,常被伊害。兩廣總督等官,共議行諭,請澳夷官備船,相同粵省兵船,出海拿賊,並許如若正心出力,事完即將夷功明奏,懇祈准伊複領已前天朝大皇上所賜之恩條。又立共議一帳存案為憑。茲澳夷明知,己宜必連於中華福安,是以又順本王久命。不但肯隨總督等官之高意,就自先辦兵船並及各樣軍器後,同粵省官船出了海,自到各處,隨時圍打壓僕洋盜,催其回,必複認本主。因此,現在廣海平淨,使共樂。理合遞折,恭請大皇上共禧共賀。具澳門夷人,恒心成功,如先於粵官所議,果滿本王之意,並堅固華夷之久相與。惟查該督等官所應的複還前恩尚有數條至今未曾准行。茲本王存想,天朝自有大德,至公至義,是以該官員既奏旨辦理及許開前恩,必毋不准給只其前恩。或因先官缺本分,不臨蒞,或因日久不行、失落,今另造恩册,一一列開,代祈金批,准照施行,合大西洋與中華,陳相與,日日加。會再本王正心切願大皇上萬福金安矣。在略壤內祿(Rio de Jameiro)京都 天主降生一千八百一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 嘉慶一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海外歷史檔案館:澳門,第35箱,文件22,藏《葡萄牙攝政王東若望致嘉慶皇帝的奏章(1813)》,見《葡萄牙圖書館檔案館中文文獻(1668—1871)》第一冊,第114頁。

1847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月15日─1848年2月4日)2月22日,澳門一名黑人水手亞歷山德羅.蘇亞雷斯(Pedro Alexandre Soares)將一名華人殺死,經澳門法官及管理華人事務官審訊確定罪名後,於5月22日將兇犯槍決。亞馬留這次對殺人兇犯的審訊和處決,是沒有經過清朝政府官員審訊,甚至處決時也沒有清朝官員參加。與《澳夷善後事宜條例》第五款“夷犯分別解訊”的規定完全不符,而當時前山與澳門的清政府官員亦未此事提出抗議。

1847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月15日─1848年2月4日)2月22日,澳門一名黑人水手亞歷山德羅.蘇亞雷斯(Pedro Alexandre Soares)將一名華人殺死,經澳門法官及管理華人事務官審訊確定罪名後,於5月22日將兇犯槍決。亞馬留這次對殺人兇犯的審訊和處決,是沒有經過清朝政府官員審訊,甚至處決時也沒有清朝官員參加。與《澳夷善後事宜條例》第五款“夷犯分別解訊”的規定完全不符,而當時前山與澳門的清政府官員亦未此事提出抗議。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209頁;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 Estudos sobre as relações Luso—Chinesas, p. 196-199.

1885

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15日─1886年2月3日)4月10日,律師若瑟‧司利化代廣源稟求在東望洋馬路的顧辣地花園(Chácara do Goularte)內開設製造爆竹廠。該花園東西北便皆向空地,南便則向馬路。5月22日獲准。

1885

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15日─1886年2月3日)4月10日,律師若瑟‧司利化代廣源稟求在東望洋馬路的顧辣地花園(Chácara do Goularte)內開設製造爆竹廠。該花園東西北便皆向空地,南便則向馬路。5月22日獲准。《澳門政府憲報》1885年4月11日第15號。《澳門政府憲報》1885年5月23日第21號。

1892

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4月20日,澳門商民因澳門政府執意將料半酒出投招人承充專營,舉行罷市。所謂的料半酒,是一種廉價的米酒,多為工人和窮人飲食。先是在1891年10月10日,澳門政府稱應華商稟求承充專營料半酒,得到里斯本批准。澳門沽酒等行聞知,迭經稟請澳督免投酒餉,澳督答覆不能准免,須俟葡國朝廷降旨。其後招人承充,並未投成,顯見這一局面系為澳門華人抵制所造成。光緒十八年(1892)二月二十二日,闔澳紳商暨各行鋪店再次為此具稟請求停止,收回成命,以紓商困而安民心。但是闔澳紳商的這一稟文,並沒有打消澳門政府的念頭。三月初六日,料半酒再次開投,香港商人陳耀山以每年繳納規銀7810元獲得承充專營權,自1892年5月1日起到1894年6月30日止。按合同規定每斤徵稅5分錢,致使酒價平均增加16﹪。當時還盛傳,從此以後,所有生活必需品均須一一徵稅,正是這一傳言,導致料半酒承充在澳門激起軒然大波。華人或在三街會館,或在鏡湖醫院聚集商議抗逆投充料半酒餉事宜,亦有華人張貼匿名揭帖,號召罷市抵制。5月5日,澳門政府出示,威脅如有集眾攪擾滋亂抗違官命等事,為首之人拿交衙門懲治;嚴禁張貼匿名揭帖;澳內各行生意及手藝人如無端閉門,立將該行店生意牌繳銷,並將其人交衙門從嚴懲辦。然而,嚇阻無效。5月20日,澳門商鋪幾乎全部關門罷市,無從購物,無人工作,船舶也停航,據稱如此大罷市為澳門開埠300多年來所未有。官方致電香港購米,雇用犯人卸船,開倉售與貧窮葡人。21日,罷市持續進行。因察覺商鋪存貨搬走一空,兼聞三合會歹徒大批湧入澳門,澳門政府出動水陸士兵強迫商鋪開市。這一愚蠢的舉措激起民眾更大的騷動。據說當晚三合會將火燒澳門,威脅要取澳門華商巨富的性命。次日,在先拿.飛南第子爵的居間調處下,他願意承擔支付承投入要求的費用,並負責此項包稅,為期6個月,以便里斯本的完全許可。澳門政府於是妥協退卻,各商鋪才得重新開市。5月28日,前包稅商獲得8000元,放棄了專營包稅權。

1892

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4月20日,澳門商民因澳門政府執意將料半酒出投招人承充專營,舉行罷市。所謂的料半酒,是一種廉價的米酒,多為工人和窮人飲食。先是在1891年10月10日,澳門政府稱應華商稟求承充專營料半酒,得到里斯本批准。澳門沽酒等行聞知,迭經稟請澳督免投酒餉,澳督答覆不能准免,須俟葡國朝廷降旨。其後招人承充,並未投成,顯見這一局面系為澳門華人抵制所造成。光緒十八年(1892)二月二十二日,闔澳紳商暨各行鋪店再次為此具稟請求停止,收回成命,以紓商困而安民心。但是闔澳紳商的這一稟文,並沒有打消澳門政府的念頭。三月初六日,料半酒再次開投,香港商人陳耀山以每年繳納規銀7810元獲得承充專營權,自1892年5月1日起到1894年6月30日止。按合同規定每斤徵稅5分錢,致使酒價平均增加16﹪。當時還盛傳,從此以後,所有生活必需品均須一一徵稅,正是這一傳言,導致料半酒承充在澳門激起軒然大波。華人或在三街會館,或在鏡湖醫院聚集商議抗逆投充料半酒餉事宜,亦有華人張貼匿名揭帖,號召罷市抵制。5月5日,澳門政府出示,威脅如有集眾攪擾滋亂抗違官命等事,為首之人拿交衙門懲治;嚴禁張貼匿名揭帖;澳內各行生意及手藝人如無端閉門,立將該行店生意牌繳銷,並將其人交衙門從嚴懲辦。然而,嚇阻無效。5月20日,澳門商鋪幾乎全部關門罷市,無從購物,無人工作,船舶也停航,據稱如此大罷市為澳門開埠300多年來所未有。官方致電香港購米,雇用犯人卸船,開倉售與貧窮葡人。21日,罷市持續進行。因察覺商鋪存貨搬走一空,兼聞三合會歹徒大批湧入澳門,澳門政府出動水陸士兵強迫商鋪開市。這一愚蠢的舉措激起民眾更大的騷動。據說當晚三合會將火燒澳門,威脅要取澳門華商巨富的性命。次日,在先拿.飛南第子爵的居間調處下,他願意承擔支付承投入要求的費用,並負責此項包稅,為期6個月,以便里斯本的完全許可。澳門政府於是妥協退卻,各商鋪才得重新開市。5月28日,前包稅商獲得8000元,放棄了專營包稅權。據1892年4月6日商人陳耀山承充的澳門、毯仔、過路灣抽收料半酒規銀合同中說:“凡有用米蒸酒者,無論何項何名,及由何處運來,均作料半酒論,並均照此章程抽收辦理。”AH/F/424, MIC:A0586—587, 澳門歷史檔案館檔案。“具公稟闔澳紳商暨各行鋪店等稟為酒餉既未投成乞恩奏請停止以紓商困而安民心事”,載於Formulários de Requerimentos(1894), p.75. 《澳門政府憲報》1892年4月6日第13號附報。又見Formulários de Requerimentos, pp.48—50.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40—41頁。

1892

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5月22日,上午11時40分,經過兩天連續的大雨後,從舵尾島刮起威力巨大的龍捲風,掠過馬騮洲廠,直撲媽閣和內港入口處,致使各處養魚場半毀。颶風沿港口成之字形繼續吹襲,毀壞屋頂,掀翻舢板和木船,淹死平民百姓。嗣後向北吹襲城區,所過之處,房屋的磚瓦,舢板的篷席全都卷上天空,高達近百英尺。“香山”號船上的巨型鐵制煙筒被吹離底座,船上死亡人數達100人。

1892

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5月22日,上午11時40分,經過兩天連續的大雨後,從舵尾島刮起威力巨大的龍捲風,掠過馬騮洲廠,直撲媽閣和內港入口處,致使各處養魚場半毀。颶風沿港口成之字形繼續吹襲,毀壞屋頂,掀翻舢板和木船,淹死平民百姓。嗣後向北吹襲城區,所過之處,房屋的磚瓦,舢板的篷席全都卷上天空,高達近百英尺。“香山”號船上的巨型鐵制煙筒被吹離底座,船上死亡人數達100人。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65頁。原書將舵尾譯為“馬卡里拉”。查《沿海七省口岸險要圖》(《澳門歷史地圖精選》,第92頁)在舵尾島處標“馬格里勒”。

1897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2月2日─1898年1月21日)5月22日,澳門不纏足會成立。該會系由康廣仁與澳門維新派人士何廷光、張壽波、張壽浯、張灝、吳節薇、陳桐若、陳蔚秋、張有韜、張有貢、吳文暢、陳國光、柯祖賡、賴際熙、劉光廉、徐岳、陳芳仁、余國靄、徐述堯、曹連壽、曹應壽、蕭藻旒、鄧竹溪、楊祖守、楊訓聯、楊開疆、陳友善、陳朝宗、楊呈祥、潘飛聲、陸慶清、陳乃潤、陳華樞、何天柱、葉成珍、楊錫泉、楊祝山、張有年、梁郁明、張馨田、朱淇、張華袞、吳振鵬、梁星堂、林沛三、鮑奏篪、朱景坨、王吉、吳繡谷、柯成之、容學華、陳耀鍇、張鳳儔、李暢能、李希鴻、陳綽垣、溫銘閣、梁松千、陳彤軒、陳吉垣、蔡世康、柯眷之、柯行之、陳兆樑、吳少葦、陳衍芳、陳植彝、吳耀堂、區桐呂、王龍田、楊旭初、陳直垣、陳桂籍、曾達之、陳若霖、陳季和、陳旭垣、陳公澤、黃瀠波、黃紫雲、何瑞增、楊熾生、劉玉田、尢列、張煥周、林連生、陳樂軒、吳和琛、吳寧琛、郭雨三、鄭東里、黃拔臣、高飛、蕭雲山、吳屋籌、吳應揚、程道元、鄭壽耆、杜清貽、韋朝選、何子銓、杜文祥、廖鳳舒、楊祖孔、容達楷、葉侶珊、陳步墀、戴荃、宋子衡、宋照寰、宋展鵬、宋次鵬、李盛銘等人發起,以響應本年初在上海成立的不纏足會。該會專以勸導女子不纏足為主,意在廣開風氣。澳門不纏足會是上海總會的分會,財務方面與上海總會聯為一體。澳門不纏足會的倡始人多達100餘位。據《知新報》第29冊《澳門不纏足會告白》,要求認捐之會籍其未付貲者,請交澳門荷蘭園原生學舍;以及第66冊《廣東不纏足會支款》所記,通知廣東不纏足會各同志將所領之會籍寄交澳門荷蘭園原生學舍,說明澳門不纏足會應為廣東不纏足會之中樞機關。

1897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2月2日─1898年1月21日)5月22日,澳門不纏足會成立。該會系由康廣仁與澳門維新派人士何廷光、張壽波、張壽浯、張灝、吳節薇、陳桐若、陳蔚秋、張有韜、張有貢、吳文暢、陳國光、柯祖賡、賴際熙、劉光廉、徐岳、陳芳仁、余國靄、徐述堯、曹連壽、曹應壽、蕭藻旒、鄧竹溪、楊祖守、楊訓聯、楊開疆、陳友善、陳朝宗、楊呈祥、潘飛聲、陸慶清、陳乃潤、陳華樞、何天柱、葉成珍、楊錫泉、楊祝山、張有年、梁郁明、張馨田、朱淇、張華袞、吳振鵬、梁星堂、林沛三、鮑奏篪、朱景坨、王吉、吳繡谷、柯成之、容學華、陳耀鍇、張鳳儔、李暢能、李希鴻、陳綽垣、溫銘閣、梁松千、陳彤軒、陳吉垣、蔡世康、柯眷之、柯行之、陳兆樑、吳少葦、陳衍芳、陳植彝、吳耀堂、區桐呂、王龍田、楊旭初、陳直垣、陳桂籍、曾達之、陳若霖、陳季和、陳旭垣、陳公澤、黃瀠波、黃紫雲、何瑞增、楊熾生、劉玉田、尢列、張煥周、林連生、陳樂軒、吳和琛、吳寧琛、郭雨三、鄭東里、黃拔臣、高飛、蕭雲山、吳屋籌、吳應揚、程道元、鄭壽耆、杜清貽、韋朝選、何子銓、杜文祥、廖鳳舒、楊祖孔、容達楷、葉侶珊、陳步墀、戴荃、宋子衡、宋照寰、宋展鵬、宋次鵬、李盛銘等人發起,以響應本年初在上海成立的不纏足會。該會專以勸導女子不纏足為主,意在廣開風氣。澳門不纏足會是上海總會的分會,財務方面與上海總會聯為一體。澳門不纏足會的倡始人多達100餘位。據《知新報》第29冊《澳門不纏足會告白》,要求認捐之會籍其未付貲者,請交澳門荷蘭園原生學舍;以及第66冊《廣東不纏足會支款》所記,通知廣東不纏足會各同志將所領之會籍寄交澳門荷蘭園原生學舍,說明澳門不纏足會應為廣東不纏足會之中樞機關。《澳門不纏足會別籍章程》,《知新報》第19冊,1897年5月22日。《續登不纏足會別籍倡始人名氏》,《知新報》第20冊,1897年5月31日;《續登澳門不纏足會倡始人名氏》,《知新報》第22冊,1897年6月20日。《澳門不纏足會告白》,《知新報》第29冊,1897年8月28日;《廣東不纏足會支款》,《知新報》第66冊,1898年9月26日。

1897

《知新報》第十九期刊登《論列國息爭之公理》、《訿議釐金》、《大肆簧鼓》、《棉花獲利》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使用。《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1908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5月22日,澳門粵和昌繅絲廠公司登載告示:因生意不前,負欠各家銀兩無款清還,經函請各股東於4月20日在本公司集議,是日公議從眾取決,將粵和昌公司生意鋪底連自置之地及全鋪上蓋各項開投,以價高者得,以俾清還各家債款。粵和昌為何連旺之產業。

1908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5月22日,澳門粵和昌繅絲廠公司登載告示:因生意不前,負欠各家銀兩無款清還,經函請各股東於4月20日在本公司集議,是日公議從眾取決,將粵和昌公司生意鋪底連自置之地及全鋪上蓋各項開投,以價高者得,以俾清還各家債款。粵和昌為何連旺之產業。《澳門政府憲報》1908年5月23日第21號。

1908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5月22日,先是,澳門政府疏浚日益於淺的內港河道,並將澳門與灣仔水面的浮標從水中央移至灣仔岸邊,將本是作停船航行用的浮標作為“界標”。同時又在雞頭山外海添設浮標,其目的就是“意欲佔領水界,並覬覦環澳島地”。清外務部遂於本日照會葡公使巴勞‧森德(Barão de Sendal),指出這是一種違約行為,責令立即“撤去浮標”。

1908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5月22日,先是,澳門政府疏浚日益於淺的內港河道,並將澳門與灣仔水面的浮標從水中央移至灣仔岸邊,將本是作停船航行用的浮標作為“界標”。同時又在雞頭山外海添設浮標,其目的就是“意欲佔領水界,並覬覦環澳島地”。清外務部遂於本日照會葡公使巴勞‧森德(Barão de Sendal),指出這是一種違約行為,責令立即“撤去浮標”。《澳門專檔》第2冊《外部發葡公使森德照會》,第67頁。

1911

中國的炮竹製造歷史源遠流長,廣東、湖南等省均盛產炮竹,其中廣東的東莞、南海、廣州灣及湖南的瀏陽等地最興旺,又以廣東出口為最多,湖南次之。光緒初年,瀏陽鞭炮開始出口,由香港、澳門轉口運銷南洋各地。廣東則以南海及東莞産品最馳名,被譽為“南炮莞花”。不僅暢銷全國,還運銷上海、廣州、香港和澳門再轉銷世界各地。

1912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5月22日,孫中山得知孫眉參與組織“扶正同盟會”,準備“第二次革命”後,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遂親自由香港來澳門,下榻盧廉若家春草堂,與王和順、關仁甫、楊萬夫等人進行談判,先後與“扶正同盟會”會員會面,以試圖進行調停,無奈此次調停無效。此時澳門政府雖然一方面對廣州新近政治形勢感到緊張,另一方面對革命黨人或許會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而滿懷憂懼,但孫的來臨依然受到澳門各界的熱烈歡迎。以署理總督咩路.馬楂度(Álvaro de Melo Machado)為首的澳門政府及主教、紳商名流在盧園(又名娛園)熱烈歡迎孫中山,同時還舉行了一系列的歡迎活動,包括瘋堂街(Rua S. Làzaro)歡迎會和軍人俱樂部酒會。孫中山還在盧園春草堂與百餘名中葡各界人士合影留念。在澳門,孫中山亦訪親問友,見到闊別多年的老友弗朗西斯科.飛南第,並邀請他出任榮譽性質的中華民國部長,卻遭到後者的婉言謝絕。

1912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5月22日,孫中山得知孫眉參與組織“扶正同盟會”,準備“第二次革命”後,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遂親自由香港來澳門,下榻盧廉若家春草堂,與王和順、關仁甫、楊萬夫等人進行談判,先後與“扶正同盟會”會員會面,以試圖進行調停,無奈此次調停無效。此時澳門政府雖然一方面對廣州新近政治形勢感到緊張,另一方面對革命黨人或許會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而滿懷憂懼,但孫的來臨依然受到澳門各界的熱烈歡迎。以署理總督咩路.馬楂度(Álvaro de Melo Machado)為首的澳門政府及主教、紳商名流在盧園(又名娛園)熱烈歡迎孫中山,同時還舉行了一系列的歡迎活動,包括瘋堂街(Rua S. Làzaro)歡迎會和軍人俱樂部酒會。孫中山還在盧園春草堂與百餘名中葡各界人士合影留念。在澳門,孫中山亦訪親問友,見到闊別多年的老友弗朗西斯科.飛南第,並邀請他出任榮譽性質的中華民國部長,卻遭到後者的婉言謝絕。澳門歷史檔案館:MNL12. 2. F,轉引自傑傑弗里.C. 岡恩:《澳門史:1557-1999》,第146頁。1921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擬聘請飛南第出任顧問,而飛南第以年事已高為由謝絕。此應為第二次。參見陳樹榮:《孫中山與澳門》,載《廣州文史資料》第45輯,1993年。《中華民國元年拱北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1913年3月28日),載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283頁;《(上海)民立報》1912年5月28日;黃健敏編著:《孫眉年譜》,第96-99頁;盛文房等編著:《孫中山與澳門》之圖96、97;若昂.哥德斯:《孫逸仙與澳門和革命》,載《文化雜誌》第17期,1993年。

1938

拍攝時間︰戊寅年四月二十三日(1938年5月22日) 前排左起:戴顯榮、梁孟鴻、容炳文、梁彥明、徐偉卿、崔諾枝、陳又廉、陳亦伯、區萬勝; 中排左起:陳少巖、李雁雲、姚滿、曾錫祺、劉耀墀、李寶書、姚應江、謝再生。

1938

拍攝時間︰戊寅年四月二十三日(1938年5月22日) 前排左起:戴顯榮、梁孟鴻、容炳文、梁彥明、徐偉卿、崔諾枝、陳又廉、陳亦伯、區萬勝; 中排左起:陳少巖、李雁雲、姚滿、曾錫祺、劉耀墀、李寶書、姚應江、謝再生。

1985

葡國總統恩尼斯與中國總理趙紫陽會面。

1985

葡國總統恩尼斯與中國總理趙紫陽會面。

1985

葡國總統恩尼斯與中國總理趙紫陽會面。

1985

葡國總統恩尼斯與中國總理趙紫陽會面。

1998

1998年5月22日,粵、澳公安、保安部門聯絡官會議在澳門舉行,加強全面合作打擊罪案。

2002

2002年5月22日,廉政專員張裕率團前往北京,出席“亞洲監察(申訴)專員協會第七次會議”。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