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服務條款經已更新,請點擊查閱更新後之內容,繼續使用即表示同意。如有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更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在第四十六屆世界遺產大會舉辦期間,揭曉2024年《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獲獎名單,“澳門記憶”獲“卓越之星獎”。

更多

“澳門記憶”推出“浮光百年 承載輝煌──新馬路街區圖片徵集”,聯乘新馬路街區內的多個商戶,誠邀市民分享有關新馬路的老照片和相關回憶,徵集期由即日至2024年9月30日。

更多

有獎問答遊戲的得獎結果出爐!每位得獎者可獲珍藏版古地圖澳門通乙張。澳門記憶團隊已透過得獎者註冊會員時登記之流動電話號碼,以短訊形式發送得獎通知,再次感謝會員們的支持和參與!

>>立即查看得獎名單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644

順治元年(1644年2月8日─1645年1月27日)12月25日,東京國王下令逮捕羅歷山(Alexandre de Rhodes),第二年6月將其關進順化大牢,7月3日又將其判處死刑。後由於異教徒求情,進行第三次改判,將其驅逐出境,並於當年返回澳門。 梅迪納(Juan Ruiz-de-Medina):《耶穌會士亞歷山大•德•羅德斯在科欽支那和東京:1591—1660》,載《文化雜誌》第45期,2002年。

1685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2月3日-1686年1月23日)7月3日,“聖保祿”號到達長崎,但被迫於8月20日返回,這一次航行並沒有獲得日本人的任何允諾。相反,日本人拒絕重新與葡萄牙人建立聯繫,擔心他們回來後重新傳授基督教義。因此,明確原有禁令,並強調:任何葡萄牙船隻都不得以任何藉口再到日本去。[1]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62頁;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69頁。

1685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2月3日-1686年1月23日)7月3日,“聖保祿”號到達長崎,但被迫於8月20日返回,這一次航行並沒有獲得日本人的任何允諾。相反,日本人拒絕重新與葡萄牙人建立聯繫,擔心他們回來後重新傳授基督教義。因此,日本明確原有禁令,並強調:任何葡萄牙船隻都不得以任何藉口再到日本去。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62頁;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69頁。

1708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1月23日-1709年2月9日)7月3日,鐸羅主教從澳門發佈訓令:沒有他的許可,傳教士不能進中國傳教,也不能離開中國。各會會長在接任之前,也應得到他的同意。被中國驅逐的傳教士路過澳門,大都往見鐸羅主教。然因有葡兵看守,鐸羅不能自由接見,傳教士只能立于窗外向鐸羅招手致意。

1708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1月23日-1709年2月9日)7月3日,鐸羅主教從澳門發佈訓令:沒有他的許可,傳教士不能進中國傳教,也不能離開中國。各會會長在接任之前,也應得到他的同意。被中國驅逐的傳教士路過澳門,大都往見鐸羅主教。然因有葡兵看守,鐸羅不能自由接見,傳教士只能立於窗外向鐸羅招手致意。羅光:《教廷與中國使節史》,第126頁。

1795

乾隆六十年(1795年1月21日─1796年2月8日)7月3日,澳門議事會根據其行政與政治許可權與遣使會士劉思永神父簽訂一項合約,劉思永承諾用中文製作澳門市政服務所需各種牌子,將收集到的葡文牌子譯成中文,承擔中文立契和向所有為本市服務過或退休返歐的葡國人及其子女教授中文,派人協助組織會議。議事會每月支付劉思永薪金30元葡幣。

1795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1月21日─1796年2月8日)7月3日,澳門議事會根據其行政與政治許可權與遣使會士劉思永神父簽訂一項合約,劉思永承諾用中文製作澳門市政服務所需各種牌子,將收集到的葡文牌子譯成中文,承擔中文立契和向所有為本市服務過或退休返歐的葡國人及其子女教授中文,派人協助組織會議。議事會每月支付劉思永薪金30元葡幣。澳門市政廳檔案:1795年7月3日,轉自阿雷斯塔(António Aresta)《葡萄牙漢學回顧》,載《文化雜誌》第32期,1997年;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701;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98頁均將此事記於6月3日。

1821

道光元年(1821年2月3日─1822年1月22日)7月3日,葡萄牙國王和王室成員從巴西里約熱內盧返回里斯本,並決定遵從人民的意願,制定憲法,進行議會選舉。葡萄牙新政府並宣布廢除1737年的禁止海外出版書報法令和1768年開始實行的新聞檢查制度,通過新聞自由法案。此事給遠在東方的澳門人民極大鼓舞。“這一命令不僅廢除了強加給我們的專制制度,也使葡萄牙獲得了新生,而澳門是所有海外省中對此最感高興的一個。”

1821

清道光元年(1821年2月3日─1822年1月22日)7月3日,葡萄牙國王和王室成員從巴西里約熱內盧返回里斯本,並決定遵從人民的意願,制定憲法,進行議會選舉。葡萄牙新政府並宣布廢除1737年的禁止海外出版書報法令和1768年開始實行的新聞檢查制度,通過新聞自由法案。此事給遠在東方的澳門人民極大鼓舞。“這一命令不僅廢除了強加給我們的專制制度,也使葡萄牙獲得了新生,而澳門是所有海外省中對此最感高興的一個。”A Abelha da China,No.1,轉自程曼麗:《蜜蜂華報研究》,第49—50頁;薩拉依瓦(J.H.Saraiva):《葡萄牙簡史》,第319頁。

1833

道光十三年(1833年2月20日─1834年2月8日)7月3日,葡萄牙一級中尉晏德那(Bernardo José de Sousa Soares de Andreia)就任澳門總督。

1833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2月20日─1834年2月8日)7月3日,葡萄牙一級中尉晏德那(Bernardo José de Sousa Soares de Andreia)就任澳門總督。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54頁。

1843

四山高拱砲臺尊,海氣空濛晚角喧。落落老兵扶醉去,斜陽一抹望霞村。望霞村,即望厦村,此爲清季丘逢甲當年留居澳門,所作之望厦詩也。其寫望厦景色,晚霞一抹,何等詩意!望厦,又有人稱之爲“旺厦”者,無所取意也。蓋昔日在望厦村聚居者,多屬閩潮人氏,初祇寄居,漸且蕃衍,日久成村。但人本有情,總不能忘懷故鄉,因名村曰“望厦”,即取回盼福建、厦門之意也。當年村前之閘門上,有額用草書寫成“望厦”二字,以榜村名,所以史地誌書等,皆沿稱之爲望厦焉。茲據:《廣東圖説》稱:“恭都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内,有小村三十九,曰前山,曰白石,曰北嶺,曰澳門,曰龍田,曰龍環,曰望厦,曰潭仔,曰過路環,曰横琴……”《香山縣圖説》云:“望厦,去城一百三十八里,去寨十八里。”《香山縣誌》云:“蓮花莖山下,有天妃廟,北麓有馬交石,稍南爲望厦村。”至於澳葡市政廳編印之《澳門市街名册》則稱:“望厦村,原日坐落望厦山西南山脚,迨後開闢美副將大馬路時,已取銷,現已不存。”又曰:“望厦,此名係指本市望厦山之南,及西南地區,該區伸展至雅廉訪大馬路附近,即大約由羅若翰神父街起,至文第士街止”云。望厦處於濠鏡墺北,昔日雖與澳門同在一個半島上,但各固其圉,各自成鄉,澳門稱“澳門街”,望厦則稱“望厦村”焉。早於明朝,我已派有汛兵一營,常屯望厦駐防。清初,更設縣丞分駐望厦村内,以便辦理民夷詞訟。清道光年間,尚同屬中國官吏統治。據祝淮《香山縣誌》稱:“議者以澳門民蕃日衆,而距縣遼遠,移香山縣丞於前山寨,改爲分防澳門縣丞。乾隆八年,以按察潘思渠,總督策楞,議移縣丞駐望厦村,設海防軍民同知於前山寨,用理猺南澳同知故事……”張甄陶之《澳門圖誌》又云:“出關閘五里爲望厦村,設縣丞分駐其他,專理民夷詞訟,而統其成於海防軍民同知。”《澳門紀略》則云:關閘稍南爲望厦村,有縣丞新署。”所以昔日望厦村内,有汛地街,即縣丞署,及汛兵營所之故址也。自從澳葡開闢馬路,已將該汛地街消毁,併爲現在之美副將大馬路之一部份耳。對於望厦村内之縣丞署及汛兵營,又據《新修香山縣誌》之紀事篇載云:道光二十九年,葡人毁望厦縣丞署,侵駐拉塔炮臺,縣丞遷署前山城内,望厦汛外委退屯白石村三山宫。”楊文駿《查覆澳門新舊界址情形疏》亦云:“查望厦汛舊址,即今之汛地街,原設外委一員,駐紥彈壓。道光二十九年,將外委及防兵,遷屯白石三山宫駐防。”自從道光二十九年沈米事件發生後,望厦村内之中國汛兵及縣丞,迺移屯白石及前山,故望厦村内之防守工事,概由望厦村民自行組織“望厦鄉民知守義團”,負起捍衛社稷責任,在城隍廟址設立團部,士氣昂揚,外人雖驕縱,亦不敢稍越雷池半步也。更因村口有石門一度,可以當關固守,村之週圍,密種竹樹,有如屏幛,村人皆勇敢堅毅,故能保存金甌,以迄於晚清。其間雖經鴉片戰争,義和團之役,八國聯軍陷京師等等外患時期,難免宵人乘隙覬覦,但望厦村仍能安然獨存者,羣衆之力也。城隍廟碑記載,兩廣總督張之洞,曾奏禀清帝,盛讚望厦村人:“望厦村民知守義團,團體獨固,深堪嘉尚,不畏時局變遷。戊戌之秋,竟至華洋雜處,余觸目時艱,狂瀾莫挽,不禁感慨系之耳。”蓋至光緒年間,望厦圍竹,忽盡開花,翌年全數凋謝。藩離疏落,遂示人以空虛。加以村中難免有一二敗類,自甘作奸引綫,終致大局不可收拾矣。但村人仍甚倔强,豈肯作順民,雖然《香山縣誌續篇》有云:“查望厦村,民房五百餘家,係光緒九年佔去,添設緑衣館,馬路門牌。”但又有云:“光緒十三年正月,外人逼索望厦等村燈費地租,編列門牌,村人鳴鑼號衆,外人懼,卻走。”所以《中葡外交史》稱:“望厦村一帶地域,至光緒十六年頃,猶屬中國主權,不在澳門範圍之内云”。又據“澳門公牘録存”中有光緒十六年香山知縣李徵庸上兩廣總督李瀚章禀稿亦稱:“關閘以南之望厦村,均係卑職縣糧户,從未甘向外人交租,在縣控訴有案云”。昔日澳中有一讖語流行云:“竹樹開花,夷窺望厦。”竟不幸而言中!自從望厦竹圍花後,澳葡迺得入駐望厦。寖且拆閘開路,而石門上之“望厦”匾額,亦被毁滅,祇留得村内之城隍廟碑與“望厦村民知守義團”之名共千秋耳。望厦脱甌後,《百尺樓詩稿》有七言律詩一首詠之云:“偶從野老識村名,淚漬斑斑尚可徵。一夜嘶風驚戰馬;千門浴血飽饑鷹。鄉民死士唯知義;胡帥亡元亦薄懲。似爲當年留劫火,觀音堂上佛前燈。”望厦村情况,老居澳門者,尚未易遺忘。現在寶血蚊香工廠背後,尚有矮屋村道,仍留舊觀,儼然小村;美副將大馬路中,還有何氏宗祠,沈氏宗祠等在也。攷何氏宗祠,爲村中之最古者。往日有一俗諺云:“未有望厦村,先有何家祠”由此可知,何氏族人聚居此間,先於沈、趙、許、黄諸姓,遠在望厦建村之前也。望厦村創立自何時,已不可攷。自從閩潮人士移居此間後,生愆日蕃,遂各建宗祠,在此開族,於是蔚然成村矣。攷望厦村昔日之閘門,大約在今之菲利喇大馬路北端之盡頭處。當民初間,六和自水公司曾在該處,築一水塔,蓋此處井泉清洌,足資飲用,以當時澳中尚未有自來水塘也。殆澳門自來水公司成立發展後,投得專利權,六和水塔迺不得不拆除耳。昔距望厦閘門不遠,小坵處有奇石兩枚,名公婆石,屼立如人,若夫婦並肩坐,蓋天然生成者也。《澳門紀略》嘗載稱云:“望厦村前二石,每於煙月迷離之際,望若男女比肩立。即之,仍石也。夷人反目於室,出則詣石禳解之,名曰公婆石。”該石經於澳葡開闢馬路時鑿去,現已不存。至云夫婦反目詣石禳解事,不過傳者故神其説耳。望厦村傍以南一帶,俱屬農田沼澤,阡陌相望。望厦村民在此耕種,原本藉以謀生者。自澳葡入駐村後,便以賤價將田地收買,填作平原。該處當未闢雅廉訪馬路及未建屋之前,正是一個運動之好場所。一九二六年時,恰逢澳門築港將竣,曾假此場地舉辦澳門實業展覽會。該會原發起於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始行籌辦。不料各陳列所建築將竣之際,忽遇九月一場颶風。所幸損失不大,卒於該年十一月七日開幕。該會地點在望厦場地,面積約二十英畝。内建陳列所六十處,分飾作中葡英荷之建築型式。展出工商貨品五百九十六種,開展時間經三月之久,統計入場者約共二十九萬人次,爲澳葡繁榮澳門計劃之一次傑作。當時曾出巡遊會景三天,遊龍舞鳳,備極熱鬧。場内更設各種遊藝娛樂,曾將望厦原有之古榕水塘,飾作荷蘭海島之風車磨房,儼然水國風光,塘中出賃舢舨,以娛遊客,極一時之盛也。在望厦場地,澳葡既於一九二六年舉行過一次“澳門實業展覽會”後,澳門市面繁榮,不免爲之一振,稍現生氣。因之澳葡迺於隔一年,即一九二八年,又在原址,再辦一次“澳門慈善商業賽會”。是次規模宏大,不亞於前次者,且各間陳列館,有用磚瓦結構者,至閉幕後,直可成爲新闢馬路之建築物焉。攷望厦村自從開闢馬路後,已將舊日不少鄉閭里巷消毁,蓋望厦原有範圍,亦頗不小者,試憶當年望厦村内之街道,計有:旗街、公牛街、媽街、汛地街、北便街、田街、牧羊巷、機杼巷、布巷、永安息巷、蛤巷、青磚巷、草蓆巷、土塊巷、陳巷、云額巷、草蜢巷、養樂圍、杧果圍、帽圍、見小圍、鈕里、手摺里、樹林里、通衢里、田螺里等。又分村爲東西兩約,雖然是小街陋巷,不下有二三十條,現所存者,寥寥無幾耳。當年望厦村内約有户口五百餘家,雖屬矮屋低簷者多,耕田而食,鑿井而飲,亦一安樂之桃源洞也。昔日村中食水用之大井,現尚存在,深湛清冽,稱井泉龍王。該井今在保血蚊香工廠後方,該坊居民尚不少以此井水爲飲用也。井旁有石碑一方,刻有“井泉龍王”四大字,蓋昔日村民迷信,奉以爲井神也。碑之兩傍,更刻有四言聯云:“坎流洊至,井養不窮”斯亦望厦村之遺也。望厦村民,以何、沈、黄、許、趙諸族人氏爲最多,故前時各姓皆建立宗祠於村内。現尚存在者,有何氏宗祠、沈氏宗祠、黄氏宗祠等,依然如昔也。惟許氏宗祠則於澳葡開闢馬路時,由其族人子孫移遷於關閘外之西瓜埔村中。而趙氏家廟則更早於清朝同治十三年八月間,遭遇一場亘古未有之暴風,全座毁塌,後未建回,現該址遂爲葡兵屯營矣。何氏宗祠位於觀音古廟不遠。根據俗諺所謂:“未有望厦村,先有何家祠”,可知何氏宗祠爲望厦村中各氏宗祠之最古者,至少亦逾數百年之久矣。該祠曾經多次重修,始能留存至今。查其最近之一次重修,迺在清末宣統三年,歷次修建皆有匾額書明,但惜字跡古舊難辨耳。祠中有顔曰“務本堂”,其兩傍聯云:“自光州固始以來甫,由化郡新安而入詔。”於此叙明其族迺由北南移,更由閩而遷粤也。聞明宋遺民之何絳,何衡兄弟曾來望厦,駐歇於何氏宗祠。何絳之過澳,汪慵叟有詩詠之曰:“北田高士記陳何,放廢佯狂自嘯歌,爲訪遺臣遊海外,漫天風雨泣銅駝。”並註云:“何絳字不偕,順德人。布衣好讀書,淹通羣籍。明亡,自放廢,與同里陳恭尹爲澳門之遊。復同渡銅鼓洋,訪逃避諸遺臣於海外。晚與兄衡,及恭尹、陶潢、梁璉隱跡北田,稱北田五子,見《廣東文獻》四集《獨漉堂集》。”望厦村内昔日之趙家廟,原在觀音堂對方右側,即現在之澳葡兵營處。本屬陸氏故園,清初時讓與趙氏建祠,其不稱宗祠而獨稱家廟者,蓋以趙氏爲宋朝宗室,迺宋太宗趙匡義之後裔也,故其門榜以“趙氏家廟”四字。其門聯云:“譜分玉牒,系本金華。”二門則有長聯云:“溯宋室分封廿七傳,世序相承,源遠流長,有幹有年於茲土;越香山佔籍二百載,宗祊肇造,春霜秋露,以似以續古之人。”道光時進士鮑俊,更爲撰祖先聯云:“迪惟前光,遹追來孝;無忝迺祖,克承厥家。”又據其當年之“趙氏家廟碑記”云:“蓋聞宗廟可以觀德,祖廟所以本仁。並積德纍仁者,無以垂之於後;非敬宗修族者,無以答乎其先;積善者餘慶,有志者竟成,吾觀於趙氏之作廟,而知之矣。攷趙氏本宋宗室,系出浙江金華浦江縣,其先彦方公宦遊閩粤,作宰香山,遂佔籍焉。傳至英玉祖,始卜居於香邑之澳門,世序相承,以孝友傳其家,詩書世其業,子若孫,皆彬彬秩秩,有都人士風,識者知其德澤之留遺者,遠也。迺家世業儒,素安淡薄,人文蔚起,祠宇闕如。吾友封石無日不懸懸於意中,以艱於財,限於地,又難於經理之得人,故有志而未逮。一日謂其從叔詞卿,及其弟彤階遜夫等曰:吾家自英祖來澳,已歷六傳,先人雖屢擬建祠,而終無成議,寢廟未成,先靈未妥,爲人爲子之道,實有示盡,勳蓄此意已三十年於茲矣。語次惻然,族人感其意之誠,無不鼓舞歡欣,捐資襄事。又幸其弟畫堂深明河洛,理相陰陽,審向背,得望厦陸氏故園一區,乃與叔弟合力營謀,祠基遂定。從此鳩工庀材,經始於庚子之冬,至辛丑臘月告竣,而家廟以成。夫體祖宗未遂之心,成祖宗未竟之事,非封石仁孝性成,鬱積於中,有以咸孚乎宗廟;而族人復能讀書明理,深知乎木本水源之義者,何以一德一心,相與有成若是哉!和氣積而家道興,根本立而枝葉茂,吾知斯廟之作,展禴詞丞嘗之禮,講冠昏之儀,孝弟之心油然以生,仁讓之風勃然而起,將見以道德而發爲文章,以文章抒爲經濟,於以黼黻皇猷,光昭世德,以爲本邑生色者,正未有艾也。後之登斯堂者,想先世積纍之隆興,後嗣繼述之善,而知百計經營以成此堂構者,其來有自也。予不文,因詞卿之請而不獲辭,即事之始末紀之,勒諸瑣珉,以垂奕禩。戊辰科舉人梁尚舉頓首拜撰。”溯望厦村趙氏之定居,迺源於明初洪武十九年,趙彦方作宰香山,卒於任内,其後人遂佔籍焉。傳至明末崇禎十五年,趙英玉始卜居澳門。更歷六傳而至趙封石,迺建趙氏家廟於望厦,由是子孫世續,書禮傳家。在科舉時期,代有中式者,如趙元輅及趙允菁,父子先後同中舉人。據《香山縣誌》載稱:“趙元輅,望厦人,字任臣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科第十八名舉人。”又稱:“趙允菁,望厦人,字孔堅,嘉慶六年辛酉科第四名舉人,授南雄州始興縣訓導。”故昔日在望厦趙氏家廟内,懸有“父子登科”之匾額一個。同治十三年八月大風災,趙氏家廟被毁後,該匾由其後人保存,現尚懸諸趙家圍之趙瑞春堂大屋中也。攷趙元輅,字任臣,號九衢。生於乾隆巳未四年,例授文林郎,覃恩貤贈職郎。以府案首入泮,補廪膳生,乾隆丁酉科中式,廣東鄉試第十八名舉人,著有“觀我集”。於乾隆庚子四十五年三月,以會試卒於京師廣州會館,時年四十二歲,迺宋太宗趙匡義之第二十世傳孫也。趙允菁,字孔堅,號筠如,趙元輅之長子。生於乾隆戊子卅三年,例授文林郎,覃恩勅授修職郎。嘉慶辛酉科中式,廣東鄉試第四名舉人。道光丙戌鄉科會試後,大挑二等,授南雄始興以教諭銜,管訓導事。越二載,李鴻賓制憲謂其足爲文士楷模,調委越華監院。邑人士聯名請仍留學任,以培士氣而勵人材。癸巳年陞授平州學正,改授京職,籤授翰林院典簿,著有《書澤堂文稿》行世。其門人多是當時俊彦,如招子庸,曾望顔等。回憶其卒於道光甲午十四年時,享壽六十七歲,其門人曾望顔太史有聯輓之云:“憶馬帳追隨,道德文章,遠大相期,正思義盡恩深,三十年來猶昨日;記羊城叩别,燕臺粤海,音書不斷,何意星沉月落,七千里外哭停云。”望厦村民,除何、趙、沈、黄、許各族建有宗祠外,村内尚有許多他姓人氏留居,如陳、鄭、韋、楊等,皆爲鄰近鄉人流落是間,而在此開族者,數代相傳,儼然成爲土著矣。昔日科舉時代,村中各氏子弟皆以争取功名爲閭里光,如趙元輅及趙允菁之父子登科,固在望厦村中一時傳爲佳話;其他各姓弟子中,亦有奮發而能青一襟者,如陳景華是也。陳景華,字鹿畦,别號無恙,望厦村中子弟也。晚清光緒十四年戊子科,獲中第十五名舉人。曾任廣西貴縣知縣,秉性剛直,廉潔無私,嚴明勤政,有幹吏之稱。因其嫉惡如仇,以故殺當時之巨匪陸亞發,招致兩廣總督岑春煊之忌,遂逃走暹羅,從事排滿革命工作。至辛亥革命後,即任廣州市警察廳長,其政績最燴炙人口者有二:一是捕殺擾亂廣州治安之百二友及其他流氓匪類,使地方爲之寧靜;一是創辦廣東女子教育院,使廣州市内之婢女、妾侍、尼姑、娼妓等都可以得到申訴,脱離虐待而得受教育也。獨惜陳執政不久,民國二次革命失敗,革命黨人多逃亡海外,陳恃自己正直無私,卒被龍濟光誣殺。時爲民國二年九月十六晚之中秋夜,龍假意派人請陳到督府賞月,陳坦然赴約,致被陷害。陳死後,移葬香港咖啡園,其墓碑銘刻道:“强項之令,猛以濟寬。冤同三字,獄等覆盆。蓋棺定論,毅力維新。哀我民國,喪此良人。”昔望厦村在濠鏡墺,孤懸海隅,遠離滿清統治,故明末志士,前代遺臣,多遁跡斯土,且作寓賢。如方顓愷,屈翁山等,更托身空門,寄居普濟禪院。汪兆鏞之《澳門雜詩》,有詠方顓愷七言絕句云:“咸陟遺堂莫可尋,宗風衰歇悵而今。山河悟徹微塵耳,但得安居便死心。”蓋方顓愷於明朝亡後,削髮爲僧,誓死不仕,字跡删,著有《咸陟堂詩文集》。其《寓普濟禪院寄東林諸子》詩云:“但得安居便死心,寫將人物寄東林。蕃童久住諳華語;嬰母初來學鴂音。兩岸山光涵海鏡;六時鐘韻雜風琴。祇愁關禁年年密,未得閒身縱步吟。”攷跡删曾於一六三七年丁丑之夏,移錫望厦村之普濟禪院。其傳見《番禺縣誌》云:“方顓愷,字趾麐,隆武時補諸生。平靖二王入廣州,督學使者檄諸生,不到試者以叛逆論。顓愷誓死不赴,削髮爲僧,名光鷲,字跡删,後易名成鷲,躬耕羅浮。母殁奔喪,饘粥苫凷,一遵儒禮,葬日負土築墳,痛哭而後别。俗僧笑之,弗顧也。晚年掩關大通寺。康熙元年壬寅,年八十六卒。著有咸陟堂文集十七卷,詩集十五卷,詩文續集三卷,鹿湖近草四卷,楞嚴經直指十卷,金剛經直説一卷,道德經直説二卷,註莊子内篇一卷,鼎湖山誌八卷。”其遺墨多署跡删,現藏望厦普濟禪院者有草書條屏。望厦之寓賢,昔有方顓愷外,還有屈翁山。蓋屈翁山亦明末志士也。忽儒忽憎,以隱以逃,與望厦普濟禪院之開山祖大汕法師極友善,故嘗在康熙二十七年居此。攷屈翁山,粤人,初名紹隆,翁山其字也,又字介子。明諸生,遭亂棄去,禮天然和尚爲弟子,釋名今種,字一靈,一字騷餘。中年返儒服,更名大均,以詩文名世,與陳恭尹,梁佩闌稱嶺南三大家。著有《翁山詩略》、《翁山詩外》《翁山文外》、《廣東新語》、《四書補註》、《皇明四朝成仁録》等書,觸犯清廷,多被削版。其《廣東新語》内,有《澳門記》,紀述頗詳。《翁山詩略》有詠澳門五言律詩六首云:“廣州諸舶口,最是澳門雄。外國頻挑釁,西洋久伏戎。兵愁蠻器巧,食望鬼方空。肘腋教無事,前山一將功。“南北雙環内,諸番盡住樓。薔薇蠻婦手,茉莉漢人頭。香火歸天主,錢刀在女流。築城形勢固,全粤有餘憂。“路自香山下,蓮莖一道長。水高將出舶,風順欲開洋。魚眼雙輪日,鰍身十里牆,蠻王孤島裏,交易首諸香。“禮拜三巴寺,番官是法王。花襔紅鬼子,寶鬘白蠻娘。鸚鵡含春思,鯨鯢吐夜光。銀錢么鳳買,十字備圓方。“山頭銅銃大,海畔鐵牆高。一日番商據,千年漢將勞。人惟真白㲲,國是大紅毛。來往風帆便,如山踔海濤。“五月飄洋候,辭沙肉米沉。窺船千里鏡,定路一盤針。鬼哭三沙慘,魚飛十里險。夜來鹹火滿,朵朵上衣襟。”望厦村,雖屬窮鄉陋巷,但昔日不乏名人奇士,棲隱其間,或以普濟禪院作居停,如跡删,今種輩會錫寺中,前文已約言之矣。又聞明末清初之廣東愛國詩人陳恭尹,亦嘗寄居望厦村焉。故清朝光緒九年進士丁仁長,有五言詩二首云:“本是蛟鼉窟,翻棲猿鶴羣,天方賚幽隱,世不厭風雲,畫老從仙得,琴清許佛聞,最憐三宿地,海月白紛紛。”“荷闌豐草院,昔我亦停車,欲訪天然宇,來尋獨漉家,萍蓬似孤嶼,天地一枯楂,賸折芳馨贈,春勝菊自花。”蓋獨漉迺陳恭尹號,言來望厦訪其故居也。攷陳恭尹,字元孝,自號獨漉子,爲明季吾粤三大忠臣陳邦彦之長子。陳邦彦殉難時,恭尹才十七歲,承增城義士湛粹相救,迺得保存忠良遺孤,並以次女妻之。陳恭尹對於清朝,終生不仕,自稱羅浮布衣,精書法,工詩文,與當時之屈翁山,及梁佩闌,會稱嶺南三大家,恭尹且爲之冠。晚年隱居北田,又與何絳,何衡,梁璉,陶璜等共稱北田五子。壯時,嘗與何絳來居望厦,復同渡銅鼓洋,訪明末諸遺臣於海外,且與望厦普濟院之開山祖師大汕和尚極友善,著有《獨漉堂詩文集》。其遺品,有草書條屏,現藏普濟禪院中。望厦普濟禪院之開山祖大汕和尚,本亦明末遺民,托禪而隱者,故屈翁山、陳獨漉等來望厦,與之最友善,蓋以其志同道合也。攷大汕和尚,字石濂,號廠翁,自稱是當時名僧覺浪杖人道盛之法嗣。嘗錫廣州長壽寺,又曾至安南爲國王求雨而得甘霖,厚獲而歸。迺大修長壽寺,來望厦營建普濟禪院,到清遠築峽山寺,是以普濟禪院之祖師堂内有聯云:“長壽智燈傳普濟,峽山明月照蓮峰。”中奉大汕自繪法像,作披髮頭陀狀,足見其不肯剃髮,不侍清廷也。大汕不泥佛誡,不戒綺語,好談兵法及當世之務,廣交遊,工詩善畫,百藝無所不能,著有《海外紀事》六卷、《濃夢尋歡》竹枝詞卷,《離六堂集》十二卷。易堂九子中曾燦,有《離六堂集序》,其言大汕和尚云:“……和尚爲吾鄉九江人,少事浮屠,足跡幾遍天下。好爲詩歌,深得風雅推騷刺之旨。嘗與之談當世之務,娓娓不倦,蓋其天文地理兵法象數,以及書畫諸子百家之技,無不貫通其源委……今和尚之爲人,豈與枯寂浮屠同日而語乎,抑有托而逃者耶?當其狂歌裂眥,淋灕下筆之時,懷抱淵源,空今曠古,此其志豈小哉!然和尚之善藏秒用,又未知其涯矣。”於此可知大汕之抱負,不同凡僧,惜卒招清吏之忌,下其於獄,在破解回籍途中而殞命耳。在穗之商愆鎏太史昔遊普濟禪院,有詠石濂頭陀畫像云:“石濂交際徧名流,工畫能詩孰與儔,長壽寺門朝市改,低徊小像幾春秋。”望厦村自昔與澳門街毗連,交通較便,士大夫來此。以其仍屬華人統治,多愛在望厦駐留。且村中有普濟禪院,地方軒敞雅潔,騷人畫客,每擇斯以聯壇結社、廣交文字因緣,誠望厦村之勝事也。如嘉道時,黄培芳及鮑逸卿等輩,曾在寺中組織詩社焉。攷黄培芳,字子實,一字香石,香山人。迺瓊州教授紹統之子,嘉慶甲子科副貢,歷任乳源訓導,武英殿校録,晋中書,一時碩彦多出其門下。如許乃晋尚書,羅文俊侍郎,林召棠殿撰等,皆屬其弟子也。培芳工詩善畫,與當時番禺之張維屏,陽春之譚敬昭,合稱爲粤東三子。道光辛壬間,被委襄治夷務,嘗來望厦,與進士鮑俊極友善,結詩社於普濟禪院中,一時唱和之聲,如漱珠唾玉,澳中文風爲之一振。至咸豐丁巳,時巳年登八十,尚重遊泮水,學者稱之爲粤嶽先生。著有《易宗》、《浮山小誌》、《云泉隨扎》、《虎坊雜識》、《縹緗雜録》、《藤陰小記》、《嶺海樓詩文鈔》、《香石詩話》等,善畫山水,法九龍山人。鮑俊,香山場人,字宗垣,號逸卿,道光三年癸未進士翰林院庶士,改刑部主事,候補郎中。工詩詞,精書法,善畫梅竹,求書者接踵,潤筆所入,特構榕塘。其鄉有石溪,崖峭瀑奇,幽棲其中,自號石谿生。晚年主講鳳山豐湖書院。著有《榕堂詩鈔》、《倚霞閣詞鈔》。一八四九年澳門之沈米事件,實其主使者也。望厦村,昔日既有詩社,又有畫壇。詩人畫客,蔚然薈粹於望厦之普濟禪院中。文藝之盛,至今猶爲人所樂道。法書名畫現藏寺中者,皆足爲人所珍惜也。如嘉道年間,謝蘭生曾來望厦,在普濟禪院内之妙香堂,雅闢畫壇。一時之騷人畫客,如其弟謝觀生及孝廉鍾啓韶等都惠然肯來,羣賢畢集,爲望厦增色不少。蓋鍾啓韶於道光時來澳,題有《澳門雜詩》十二首,其中有句云:“思憑謝公筆,圖畫貯滕。”並自註云:“謝退谷偕行善畫。”攷謝蘭生,字佩士,號澧浦,又號里甫,别號里道人,南海人也。嘉慶七年成進士,旋選翰林院庶吉士。迭主粤秀,越華、端溪講席,後爲羊城書院掌教。當兩廣總督阮元重修《廣東通誌》時,延任總纂。爲古文得韓、蘇家法,書學顔、褚,書法董、吴,著有“書畫題跋”二卷,《常惺惺齋文集》四卷,《詩集》四卷,《北遊紀略》二卷,《遊羅浮日記》一卷。其弟謝觀生,字退谷,號五羊散人,亦以繪事稱。與其兄蘭生齊名,時稱二謝。謝蘭生於嘉慶十三年,曾爲望厦普濟禪院之妙香堂書一匾額,題有“妙香”二字,並序述畫壇事。後來該妙香堂,又爲嶺南畫派之高劍父師生輩,作爲研究畫藝雅集之所。望厦村之文風,以清朝嘉道間爲最盛,詩文書畫,都有名人騷客爲之倡。蓋當時之俊彦耆宿,達官貴人等,都常臨駐息,或來此辦公,或道經暫歇,鞭絲帽影,遺墨留題,已屬不鮮;况且村中之文士輩出,如趙元輅父子登科,陳景華中舉等,皆爲村人所矜道者也。曾望顔太史少時,亦曾隨父來此遊學,在望厦趙允菁門下受業。後來一舉成名,授翰林院編修,還常回鄉,道經澳門。咸豐時,嘗爲望厦重修普濟禪院碑記書丹;同治時,又爲《澳門創建康真君廟碑誌》撰記,其記中有云:“濠鏡又名海鏡,左有天后宫,右有蓮峰廟,帶海襟山,華夷雜處,蓋邑南之勝境也。余少時,嘗從光大夫遊學於茲。通籍後,歷宦京外,遥别故鄉者,三十餘年矣。”攷曾望顔,字瞻孔,號卓如,香山人也。嘉慶二十四年舉人,道光二年進士,翰林院編修,轉御史,遷順天府尹。纍擢陜西巡撫,四川總督,以事劾,罷免。旋被召入都,授内閣待讀學士,乞歸。其生平居官清介,有惠政。光緒六年,陝西總督左宗棠,奏請於陝西省城建立專祠,並將政績,宣付史館立傳報可。善畫蘭石,極秀勁有政,世人咸寶之,見汪兆鏞之《嶺南畫徵略》。道光二十四年夏,中西貴要,均到望厦,商訂所謂中美互惠商約,即後來之望厦條約是也。當時清廷正在鴉片戰争敗績之後,與英國議和,訂立南京條約。美國見而垂涎,特派出節使冠興Caleb Cushing來華,本欲覲見道光皇帝,實行以武力要脅訂約,以攙取中國利益。但清廷不欲其來京面談,特委其皇族親信耆英,爲與美國治商之全權大臣,並即派遣布政使黄恩彤先來澳門望厦,阻止美使北上,故後有在望厦簽約之舉。望厦條約,迺於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即公元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在望厦普濟禪院内小花園之石圓檯上簽定者。清廷方面代表爲當時兩廣總督耆英,兩位布政使黄恩彤及潘仕成充任參贊,偕同趙長齡侍御、銅竹樵司馬等,辦理此事,駐節望厦將旬,公畢然後返穗。美國方面代表爲美國特使冠興,美艦隊提督柏架氏竟作威脅式列席,由最初來華傳教馬禮遜教士之子儒翰馬禮遜任通譯。此一喪權辱國之條約,雖美其名爲中美互惠商約,其實絕不平等互惠,迺在普濟禪院簽訂,有污佛門善旨。現石檯石凳仍然存在,商愆鎏探花曾有詩詠之云:“國耻百年湔不盡,猶留石案任摩挲。侵陵外侮通商始,貧困由來血淚多。”攷一八四四年代表清廷來望厦,與美國簽訂望厦條約之耆英,原迺滿清皇室,滿洲人,别字介春。道光鴉片戰役,英艦擾江寧時,耆英正充杭州將軍,統握兵符。惜其素來愚懦懼外,所以敗績求和,曾赴南京與英商訂五口通商條約。偷愛偏安之清廷,反以其議和有功,旋授任兩廣總督。無奈當時廣州民衆,堅决反對和約,抗止英兵入城,並有三元里之役。耆英遂不得已乞請内召回京,曾任文淵閣大學士。當其與英簽訂南京條約時,美國見獵心喜,迺有特派大使來華,要求訂約之舉。美使本擬親謁道光皇帝,但清廷避免面議,授命耆英赴澳與之接洽。事前耆英曾發快信三封,並派黄恩彤先來望厦,阻止美使北上。至六月中旬,耆英始抵望厦,由十八日開始酌議,經過兩星期磋商,先由美方起草,三天内完成後,稍將部份細節修改,大部依照草約訂定,遂於七月三日雙方簽署。該約共有四本,分用中、英文字繕寫,合共三十四款。聞當時約内文字之錯桀謬誤處,竟達二百餘點之多。耆英於簽約後,翌日即離望厦返穗。又兩月,在黄埔與法使訂中法修好條約。後來更與挪威、瑞士等國立約。統觀耆英經手所訂之條約,無非都是喪權辱國者。至一八五八年,英法兩軍又入天津,耆英奉召赴天津議和,但以庸絀無能,難於應付英、法要求,無法修改初期經手之條約,迫得懼逃回京。清廷卒以其有虧職責,勅令自盡而死,此即經手簽訂望厦條約者收場也。商訂望厦條約時,清廷耆英曾偕黄恩彤及潘仕成兩位參贊到望厦來。黄恩彤,寧陽人,别字石琴,道光初年進士,官至廣東布政使。當美使來華請訂商約未到埗前,先由美國駐粤領事通知廣州政府,謂美使將逕由天津直詣北京面帝。廣東總督程矞彩未肯答允,祇許代奏京師,故受命代表清廷議約之耆英知悉,立即派遣廣東布政使黄恩彤趕來望厦,阻止美使北上。此行果然成功,頗獲清廷嘉賞,黄恩彤因得賞戴花翎一枝。及耆英來澳,黄恩彤充任參贊,公畢返穗後,翌年擢升巡撫,旋又因事革職。聞咸豐年間,捻軍攻山東,恩彤適在籍,獻議築壘掘壕,建炮臺以固守,捻軍無所得食,致漸窮蹙敗退云。潘仕成,廣東番禺人,别字德畲,爲廣州首富,賞布政使銜。因以洋務辦鹽起家,多與外人往來,故商訂望厦條約時,耆英挽其偕來,與黄恩彤同當參贊,襄助訂約。公畢,嘗同遊媽閣,泐石留念。刻云:“甲辰仲夏,隨侍宫保耆介春制軍,於役澳門。偶偕黄石琴方伯,暨諸君子同遊媽閣,題此。番禺潘仕成。”潘仕成雅愛結交文士,嘗建海山仙館於羊城,時作詩酒之會。刊有海山仙館叢書,海山仙館法帖等。後因税務事件,卒被查封。望厦條約之美方簽署代表人──寇興,本迺美國法律界中人,嘗任馬薩諸塞州議員。其父曾來中國經商,其兄弟亦在廣州致富,原是一個來華販毒世家。冠興幼即狡黠;極聰穎,及長,能通多國語言,且能説中國國語,對中國之歷史、風俗及貿易習慣等,皆曾致力研究,爲一位“中國通”人物。一八四二年時,寇興在華盛頓國會會議席上,曾極力提出要調查與中國貿易之狀况,並擬派遣特别代表團來華,與中國締結商約。其建議於是年底獲得美國國會年會通過,撥助四萬元作爲出發資金。一八四三年五月,寇興被委爲第一任美國對華外交團團長,暨美國駐華外交特派員與公使全權代表,遂於八月五日,領着四艘美國海軍艦隊出發來華。啓行時,其帶有當時美國國務卿韋氏 (Danial Webster)之訓令,及美國總統泰萊 (Tyler) 之親筆致道光皇帝函件及禮品。來華之四艘美艦計爲:旗艦米蘇里號,拔蘭地號,梨酒號,及聖路意士號,當各艘艦隻横渡大西洋,至直布羅陀海峽時,米蘇里艦不慎失火焚燬。寇興迺改以拔蘭地艦作爲座駕艦,遂於一八四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抵達澳門。寇興來華前,嘗誇口必要親見道光皇帝,使美國取得與英國在華同等利益,孰料被耆英所阻,不得不於七月三日在望厦簽訂所謂中美互惠商約。迨其返國後,聲譽大振,晚年還出任美國之律政司,聞其對駐華之領事裁判權,尚懷叵測云。望厦村後,有蓮峰山,爲村之屏障;東南盡處爲蚧崗,有蟹眼石,普濟禪院座其前;蓮峰中部垂一脈,石托天然,爲燕子巢,故稱燕嶺,觀音古廟築其下。昔吴應揚太史曾遊至此,闢爲勝地,嘗爲觀音古廟修撰碑志,且自述云:“予髫齡時,聞澳門望厦鄉有蓮峰,未之至也。及長,由穗城歸里,路經關閘沙,始知爲蓮莖。莖盡矗起一山,即向所聞之蓮峰也。余攀躋而上,見龍勢直走,中復垂一脈,石托天然,俗呼爲燕子巢,又曰燕嶺。”所以望厦,昔人謂其爲蚧地,或稱之爲燕嶺。但自澳葡在望厦鑿山闢路後,蚧蓋爲之破碎,燕巢爲之傾倒,無復舊觀耳。攷吴應揚,號星樓,恭都翠薇人。清同治壬戌舉人,戊辰成進士,改刑部主事,升員外郎。辭職歸里,主講豐山書院,教士先氣節而後文藝。遇親友之喪,雖遠必吊;遇貧者,更厚賻之。疏財好義,晚年迺家貧,其處之泰然。與兩廣總督張人駿爲同年,張極重之。曾代河南鷄春岡民十六人昭雪冤獄,是以人皆德之。享壽八十餘歲而卒。見《香山縣誌續編‧列傳》。望厦村内之廟宇,以觀音古廟爲最古,大約始自明朝中葉。其他如普濟禪院,則鼎建於明末天啓七年。康真君廟及先鋒廟,則大約建自清朝道光年間。而福德祠及武帝廟,迺於清光緒卅三年由龍田遷來者。至於城隍廟,則爲光緒卅四年,由觀音古廟傍座擴建者也。望厦之東廓,有墳場焉,稱“望厦墳場”,或名“新西洋墳場”。昔爲村外園地,其北高地舊有基督教墳場,中有廿穴石墓,迺十八世紀時期散葬於澳城牆之外人骨殖,後來遷移叢葬於是者。其下之新西洋墳場,迺因抗戰時日人封鎖關閘,棺柩不能出閘安葬,故澳葡遂闢此場地以補舊西洋墳場之不足也。抗戰後之同胞身死者,仍多埋葬此地,如國畫大師高劍父身後亦瘞於斯也。攷高劍父,名崙,番禺圓岡鄉人。據其七十歲自述謂:原生於小康之家,誕時適爲凶日,家人以其不祥,且屬庶出而遭蔑視,幾擬棄送嬰堂,賴父不忍迺得留養。十一歲,雙親見背,家遂中落。初依兄種田爲生,後執役於族叔醫館。叔精醫及善繪,暇輒授以繪事,美術興趣由此啓迪。十四歲,返河南兄家,得族兄之介,獲免費師侍名畫家居古泉門下,雖每日往返十數里至隔山鄉就學,弗以爲苦也。同門中有伍德彝者藏畫甚富,故忍辱叩拜執弟子禮,得其示看,並介紹參觀粤中收藏家如潘仕成、吴榮光、張蔭垣、孔廣陶等之珍藏書畫,臨摹揣摩,盡窺其秘。後更從法人麥拉氏習西洋畫,時因經濟困難,迫得出任圖畫教員。旋積資東渡深造。時年十八,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院。在日得識孫中山先生,遂加入同盟會,後被派回粤實行革命工作,凡八年,歷次舉義及暗殺事,皆躬與其間。迨民國成立,棄功不居,仍舊潜心作畫,創辦嶺南春睡畫院,傳授弟子,一時稱其畫爲嶺南折衷派。一九三零年,週遊印度、緬甸、錫蘭、不丹、尼泊爾、波斯、埃及等地,藝名日彰。抗戰期間來澳,隱居望厦普濟禪院,日與弟子等研畫於妙香堂。和平後返穗,創辦廣州高中美術學院。翌年,任廣州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一九五一年,卒於澳門,時年七十三,葬於望厦墳場。

1843

四山高拱砲台尊,海氣空濛晚角喧。落落老兵扶醉去,斜陽一抹望霞村。望霞村,即望廈村,此爲清季丘逢甲當年留居澳門,所作之望廈詩也。其寫望廈景色,晚霞一抹,何等詩意!望廈,又有人稱之爲“旺廈”者,無所取意也。蓋昔日在望廈村聚居者,多屬閩潮人氏,初只寄居,漸且蕃衍,日久成村。但人本有情,總不能忘懷故鄉,因名村曰“望廈”,即取回盼福建、廈門之意也。當年村前之閘門上,有額用草書寫成“望廈”二字,以榜村名,所以史地誌書等,皆沿稱之爲望廈焉。茲據:《廣東圖説》稱:“恭都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内,有小村三十九,曰前山,曰白石,曰北嶺,曰澳門,曰龍田,曰龍環,曰望廈,曰潭仔,曰過路環,曰橫琴……”《香山縣圖説》云:“望廈,去城一百三十八里,去寨十八里。”《香山縣誌》云:“蓮花莖山下,有天妃廟,北麓有馬交石,稍南爲望廈村。”至於澳葡市政廳編印之《澳門市街名册》則稱:“望廈村,原日坐落望廈山西南山脚,迨後開闢美副將大馬路時,已取銷,現已不存。”又曰:“望廈,此名係指本市望廈山之南,及西南地區,該區伸展至雅廉訪大馬路附近,即大約由羅若翰神父街起,至文第士街止”云。望廈處於濠鏡墺北,昔日雖與澳門同在一個半島上,但各固其圉,各自成鄉,澳門稱“澳門街”,望廈則稱“望廈村”焉。早於明朝,我已派有汛兵一營,常屯望廈駐防。清初,更設縣丞分駐望廈村内,以便辦理民夷詞訟。清道光年間,尚同屬中國官吏統治。據祝淮《香山縣誌》稱:“議者以澳門民蕃日衆,而距縣遼遠,移香山縣丞於前山寨,改爲分防澳門縣丞。乾隆八年,以按察潘思渠,總督策楞,議移縣丞駐望廈村,設海防軍民同知於前山寨,用理猺南澳同知故事……”張甄陶之《澳門圖誌》又云:“出關閘五里爲望廈村,設縣丞分駐其他,專理民夷詞訟,而統其成於海防軍民同知。”《澳門紀略》則云:關閘稍南爲望廈村,有縣丞新署。”所以昔日望廈村内,有汛地街,即縣丞署,及汛兵營所之故址也。自從澳葡開闢馬路,已將該汛地街消毁,併爲現在之美副將大馬路之一部份耳。對於望廈村内之縣丞署及汛兵營,又據《新修香山縣誌》之紀事篇載云:道光二十九年,葡人毁望廈縣丞署,侵駐拉塔炮台,縣丞遷署前山城内,望廈汛外委退屯白石村三山宫。”楊文駿《查覆澳門新舊界址情形疏》亦云:“查望廈汛舊址,即今之汛地街,原設外委一員,駐紥彈壓。道光二十九年,將外委及防兵,遷屯白石三山宫駐防。”自從道光二十九年沈米事件發生後,望廈村内之中國汛兵及縣丞,迺移屯白石及前山,故望廈村内之防守工事,概由望廈村民自行組織“望廈鄉民知守義團”,負起捍衛社稷責任,在城隍廟址設立團部,士氣昂揚,外人雖驕縱,亦不敢稍越雷池半步也。更因村口有石門一度,可以當關固守,村之週圍,密種竹樹,有如屏幛,村人皆勇敢堅毅,故能保存金甌,以迄於晚清。其間雖經鴉片戰爭,義和團之役,八國聯軍陷京師等等外患時期,難免宵人乘隙覬覦,但望廈村仍能安然獨存者,羣衆之力也。城隍廟碑記載,兩廣總督張之洞,曾奏禀清帝,盛讚望廈村人:“望廈村民知守義團,團體獨固,深堪嘉尚,不畏時局變遷。戊戌之秋,竟至華洋雜處,余觸目時艱,狂瀾莫挽,不禁感慨系之耳。”蓋至光緒年間,望廈圍竹,忽盡開花,翌年全數凋謝。藩離疏落,遂示人以空虛。加以村中難免有一二敗類,自甘作奸引線,終致大局不可收拾矣。但村人仍甚倔强,豈肯作順民,雖然《香山縣誌續篇》有云:“查望廈村,民房五百餘家,係光緒九年佔去,添設綠衣館,馬路門牌。”但又有云:“光緒十三年正月,外人逼索望廈等村燈費地租,編列門牌,村人鳴鑼號衆,外人懼,卻走。”所以《中葡外交史》稱:“望廈村一帶地域,至光緒十六年頃,猶屬中國主權,不在澳門範圍之内云”。又據“澳門公牘錄存”中有光緒十六年香山知縣李徵庸上兩廣總督李瀚章禀稿亦稱:“關閘以南之望廈村,均係卑職縣糧户,從未甘向外人交租,在縣控訴有案云”。昔日澳中有一讖語流行云:“竹樹開花,夷窺望廈。”竟不幸而言中!自從望廈竹圍花後,澳葡迺得入駐望廈。寖且拆閘開路,而石門上之“望廈”匾額,亦被毁滅,只留得村内之城隍廟碑與“望廈村民知守義團”之名共千秋耳。望廈脱甌後,《百尺樓詩稿》有七言律詩一首詠之云:“偶從野老識村名,淚漬斑斑尚可徵。一夜嘶風驚戰馬;千門浴血飽饑鷹。鄉民死士唯知義;胡帥亡元亦薄懲。似爲當年留劫火,觀音堂上佛前燈。”望廈村情況,老居澳門者,尚未易遺忘。現在寶血蚊香工廠背後,尚有矮屋村道,仍留舊觀,儼然小村;美副將大馬路中,還有何氏宗祠,沈氏宗祠等在也。攷何氏宗祠,爲村中之最古者。往日有一俗諺云:“未有望廈村,先有何家祠”由此可知,何氏族人聚居此間,先於沈、趙、許、黃諸姓,遠在望廈建村之前也。望廈村創立自何時,已不可攷。自從閩潮人士移居此間後,生愆日蕃,遂各建宗祠,在此開族,於是蔚然成村矣。攷望廈村昔日之閘門,大約在今之菲利喇大馬路北端之盡頭處。當民初間,六和自水公司曾在該處,築一水塔,蓋此處井泉清洌,足資飲用,以當時澳中尚未有自來水塘也。殆澳門自來水公司成立發展後,投得專利權,六和水塔迺不得不拆除耳。昔距望廈閘門不遠,小坵處有奇石兩枚,名公婆石,屼立如人,若夫婦並肩坐,蓋天然生成者也。《澳門紀略》嘗載稱云:“望廈村前二石,每於煙月迷離之際,望若男女比肩立。即之,仍石也。夷人反目於室,出則詣石禳解之,名曰公婆石。”該石經於澳葡開闢馬路時鑿去,現已不存。至云夫婦反目詣石禳解事,不過傳者故神其説耳。望廈村傍以南一帶,俱屬農田沼澤,阡陌相望。望廈村民在此耕種,原本藉以謀生者。自澳葡入駐村後,便以賤價將田地收買,填作平原。該處當未闢雅廉訪馬路及未建屋之前,正是一個運動之好場所。一九二六年時,恰逢澳門築港將竣,曾假此場地舉辦澳門實業展覽會。該會原發起於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始行籌辦。不料各陳列所建築將竣之際,忽遇九月一場颶風。所幸損失不大,卒於該年十一月七日開幕。該會地點在望廈場地,面積約二十英畝。内建陳列所六十處,分飾作中葡英荷之建築型式。展出工商貨品五百九十六種,開展時間經三月之久,統計入場者約共二十九萬人次,爲澳葡繁榮澳門計劃之一次傑作。當時曾出巡遊會景三天,遊龍舞鳳,備極熱鬧。場内更設各種遊藝娛樂,曾將望廈原有之古榕水塘,飾作荷蘭海島之風車磨房,儼然水國風光,塘中出賃舢舨,以娛遊客,極一時之盛也。在望廈場地,澳葡既於一九二六年舉行過一次“澳門實業展覽會”後,澳門市面繁榮,不免爲之一振,稍現生氣。因之澳葡迺於隔一年,即一九二八年,又在原址,再辦一次“澳門慈善商業賽會”。是次規模宏大,不亞於前次者,且各間陳列館,有用磚瓦結構者,至閉幕後,直可成爲新闢馬路之建築物焉。攷望廈村自從開闢馬路後,已將舊日不少鄉閭里巷消毁,蓋望廈原有範圍,亦頗不小者,試憶當年望廈村内之街道,計有:旗街、公牛街、媽街、汛地街、北便街、田街、牧羊巷、機杼巷、布巷、永安息巷、蛤巷、青磚巷、草蓆巷、土塊巷、陳巷、云額巷、草蜢巷、養樂圍、杧果圍、帽圍、見小圍、鈕里、手摺里、樹林里、通衢里、田螺里等。又分村爲東西兩約,雖然是小街陋巷,不下有二三十條,現所存者,寥寥無幾耳。當年望廈村内約有户口五百餘家,雖屬矮屋低簷者多,耕田而食,鑿井而飲,亦一安樂之桃源洞也。昔日村中食水用之大井,現尚存在,深湛清冽,稱井泉龍王。該井今在保血蚊香工廠後方,該坊居民尚不少以此井水爲飲用也。井旁有石碑一方,刻有“井泉龍王”四大字,蓋昔日村民迷信,奉以爲井神也。碑之兩傍,更刻有四言聯云:“坎流洊至,井養不窮”斯亦望廈村之遺也。望廈村民,以何、沈、黃、許、趙諸族人氏爲最多,故前時各姓皆建立宗祠於村内。現尚存在者,有何氏宗祠、沈氏宗祠、黃氏宗祠等,依然如昔也。惟許氏宗祠則於澳葡開闢馬路時,由其族人子孫移遷於關閘外之西瓜埔村中。而趙氏家廟則更早於清朝同治十三年八月間,遭遇一場亘古未有之暴風,全座毁塌,後未建回,現該址遂爲葡兵屯營矣。何氏宗祠位於觀音古廟不遠。根據俗諺所謂:“未有望廈村,先有何家祠”,可知何氏宗祠爲望廈村中各氏宗祠之最古者,至少亦逾數百年之久矣。該祠曾經多次重修,始能留存至今。查其最近之一次重修,迺在清末宣統三年,歷次修建皆有匾額書明,但惜字跡古舊難辨耳。祠中有顔曰“務本堂”,其兩傍聯云:“自光州固始以來甫,由化郡新安而入詔。”於此叙明其族迺由北南移,更由閩而遷粤也。聞明宋遺民之何絳,何衡兄弟曾來望廈,駐歇於何氏宗祠。何絳之過澳,汪慵叟有詩詠之曰:“北田高士記陳何,放廢佯狂自嘯歌,爲訪遺臣遊海外,漫天風雨泣銅駝。”並註云:“何絳字不偕,順德人。布衣好讀書,淹通羣籍。明亡,自放廢,與同里陳恭尹爲澳門之遊。復同渡銅鼓洋,訪逃避諸遺臣於海外。晚與兄衡,及恭尹、陶潢、梁璉隱跡北田,稱北田五子,見《廣東文獻》四集《獨漉堂集》。”望廈村内昔日之趙家廟,原在觀音堂對方右側,即現在之澳葡兵營處。本屬陸氏故園,清初時讓與趙氏建祠,其不稱宗祠而獨稱家廟者,蓋以趙氏爲宋朝宗室,迺宋太宗趙匡義之後裔也,故其門榜以“趙氏家廟”四字。其門聯云:“譜分玉牒,系本金華。”二門則有長聯云:“溯宋室分封廿七傳,世序相承,源遠流長,有幹有年於茲土;越香山佔籍二百載,宗祊肇造,春霜秋露,以似以續古之人。”道光時進士鮑俊,更爲撰祖先聯云:“迪惟前光,遹追來孝;無忝迺祖,克承厥家。”又據其當年之“趙氏家廟碑記”云:“蓋聞宗廟可以觀德,祖廟所以本仁。並積德纍仁者,無以垂之於後;非敬宗修族者,無以答乎其先;積善者餘慶,有志者竟成,吾觀於趙氏之作廟,而知之矣。攷趙氏本宋宗室,系出浙江金華浦江縣,其先彦方公宦遊閩粤,作宰香山,遂佔籍焉。傳至英玉祖,始卜居於香邑之澳門,世序相承,以孝友傳其家,詩書世其業,子若孫,皆彬彬秩秩,有都人士風,識者知其德澤之留遺者,遠也。迺家世業儒,素安淡薄,人文蔚起,祠宇闕如。吾友封石無日不懸懸於意中,以艱於財,限於地,又難於經理之得人,故有志而未逮。一日謂其從叔詞卿,及其弟彤階遜夫等曰:吾家自英祖來澳,已歷六傳,先人雖屢擬建祠,而終無成議,寢廟未成,先靈未妥,爲人爲子之道,實有示盡,勳蓄此意已三十年於茲矣。語次惻然,族人感其意之誠,無不鼓舞歡欣,捐資襄事。又幸其弟畫堂深明河洛,理相陰陽,審向背,得望廈陸氏故園一區,乃與叔弟合力營謀,祠基遂定。從此鳩工庀材,經始於庚子之冬,至辛丑臘月告竣,而家廟以成。夫體祖宗未遂之心,成祖宗未竟之事,非封石仁孝性成,鬱積於中,有以咸孚乎宗廟;而族人復能讀書明理,深知乎木本水源之義者,何以一德一心,相與有成若是哉!和氣積而家道興,根本立而枝葉茂,吾知斯廟之作,展禴詞丞嘗之禮,講冠昏之儀,孝弟之心油然以生,仁讓之風勃然而起,將見以道德而發爲文章,以文章抒爲經濟,於以黼黻皇猷,光昭世德,以爲本邑生色者,正未有艾也。後之登斯堂者,想先世積纍之隆興,後嗣繼述之善,而知百計經營以成此堂構者,其來有自也。予不文,因詞卿之請而不獲辭,即事之始末紀之,勒諸瑣珉,以垂奕禩。戊辰科舉人梁尚舉頓首拜撰。”溯望廈村趙氏之定居,迺源於明初洪武十九年,趙彦方作宰香山,卒於任内,其後人遂佔籍焉。傳至明末崇禎十五年,趙英玉始卜居澳門。更歷六傳而至趙封石,迺建趙氏家廟於望廈,由是子孫世續,書禮傳家。在科舉時期,代有中式者,如趙元輅及趙允菁,父子先後同中舉人。據《香山縣誌》載稱:“趙元輅,望廈人,字任臣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科第十八名舉人。”又稱:“趙允菁,望廈人,字孔堅,嘉慶六年辛酉科第四名舉人,授南雄州始興縣訓導。”故昔日在望廈趙氏家廟内,懸有“父子登科”之匾額一個。同治十三年八月大風災,趙氏家廟被毁後,該匾由其後人保存,現尚懸諸趙家圍之趙瑞春堂大屋中也。攷趙元輅,字任臣,號九衢。生於乾隆巳未四年,例授文林郎,覃恩貤贈職郎。以府案首入泮,補廪膳生,乾隆丁酉科中式,廣東鄉試第十八名舉人,著有“觀我集”。於乾隆庚子四十五年三月,以會試卒於京師廣州會館,時年四十二歲,迺宋太宗趙匡義之第二十世傳孫也。趙允菁,字孔堅,號筠如,趙元輅之長子。生於乾隆戊子卅三年,例授文林郎,覃恩勅授修職郎。嘉慶辛酉科中式,廣東鄉試第四名舉人。道光丙戌鄉科會試後,大挑二等,授南雄始興以教諭銜,管訓導事。越二載,李鴻賓制憲謂其足爲文士楷模,調委越華監院。邑人士聯名請仍留學任,以培士氣而勵人材。癸巳年陞授平州學正,改授京職,籤授翰林院典簿,著有《書澤堂文稿》行世。其門人多是當時俊彦,如招子庸,曾望顔等。回憶其卒於道光甲午十四年時,享壽六十七歲,其門人曾望顔太史有聯輓之云:“憶馬帳追隨,道德文章,遠大相期,正思義盡恩深,三十年來猶昨日;記羊城叩别,燕台粤海,音書不斷,何意星沉月落,七千里外哭停云。”望廈村民,除何、趙、沈、黃、許各族建有宗祠外,村内尚有許多他姓人氏留居,如陳、鄭、韋、楊等,皆爲鄰近鄉人流落是間,而在此開族者,數代相傳,儼然成爲土著矣。昔日科舉時代,村中各氏子弟皆以爭取功名爲閭里光,如趙元輅及趙允菁之父子登科,固在望廈村中一時傳爲佳話;其他各姓弟子中,亦有奮發而能青一襟者,如陳景華是也。陳景華,字鹿畦,别號無恙,望廈村中子弟也。晚清光緒十四年戊子科,獲中第十五名舉人。曾任廣西貴縣知縣,秉性剛直,廉潔無私,嚴明勤政,有幹吏之稱。因其嫉惡如仇,以故殺當時之巨匪陸亞發,招致兩廣總督岑春煊之忌,遂逃走暹羅,從事排滿革命工作。至辛亥革命後,即任廣州市警察廳長,其政績最燴炙人口者有二:一是捕殺擾亂廣州治安之百二友及其他流氓匪類,使地方爲之寧靜;一是創辦廣東女子教育院,使廣州市内之婢女、妾侍、尼姑、娼妓等都可以得到申訴,脱離虐待而得受教育也。獨惜陳執政不久,民國二次革命失敗,革命黨人多逃亡海外,陳恃自己正直無私,卒被龍濟光誣殺。時爲民國二年九月十六晚之中秋夜,龍假意派人請陳到督府賞月,陳坦然赴約,致被陷害。陳死後,移葬香港咖啡園,其墓碑銘刻道:“强項之令,猛以濟寬。冤同三字,獄等覆盆。蓋棺定論,毅力維新。哀我民國,喪此良人。”昔望廈村在濠鏡墺,孤懸海隅,遠離滿清統治,故明末志士,前代遺臣,多遁跡斯土,且作寓賢。如方顓愷,屈翁山等,更托身空門,寄居普濟禪院。汪兆鏞之《澳門雜詩》,有詠方顓愷七言絕句云:“咸陟遺堂莫可尋,宗風衰歇悵而今。山河悟徹微塵耳,但得安居便死心。”蓋方顓愷於明朝亡後,削髮爲僧,誓死不仕,字跡删,著有《咸陟堂詩文集》。其《寓普濟禪院寄東林諸子》詩云:“但得安居便死心,寫將人物寄東林。蕃童久住諳華語;嬰母初來學鴂音。兩岸山光涵海鏡;六時鐘韻雜風琴。只愁關禁年年密,未得閒身縱步吟。”攷跡删曾於一六三七年丁丑之夏,移錫望廈村之普濟禪院。其傳見《番禺縣誌》云:“方顓愷,字趾麐,隆武時補諸生。平靖二王入廣州,督學使者檄諸生,不到試者以叛逆論。顓愷誓死不赴,削髮爲僧,名光鷲,字跡删,後易名成鷲,躬耕羅浮。母殁奔喪,饘粥苫凷,一遵儒禮,葬日負土築墳,痛哭而後别。俗僧笑之,弗顧也。晚年掩關大通寺。康熙元年壬寅,年八十六卒。著有咸陟堂文集十七卷,詩集十五卷,詩文續集三卷,鹿湖近草四卷,楞嚴經直指十卷,金剛經直説一卷,道德經直説二卷,註莊子内篇一卷,鼎湖山誌八卷。”其遺墨多署跡删,現藏望廈普濟禪院者有草書條屏。望廈之寓賢,昔有方顓愷外,還有屈翁山。蓋屈翁山亦明末志士也。忽儒忽憎,以隱以逃,與望廈普濟禪院之開山祖大汕法師極友善,故嘗在康熙二十七年居此。攷屈翁山,粤人,初名紹隆,翁山其字也,又字介子。明諸生,遭亂棄去,禮天然和尚爲弟子,釋名今種,字一靈,一字騷餘。中年返儒服,更名大均,以詩文名世,與陳恭尹,梁佩闌稱嶺南三大家。著有《翁山詩略》、《翁山詩外》《翁山文外》、《廣東新語》、《四書補註》、《皇明四朝成仁錄》等書,觸犯清廷,多被削版。其《廣東新語》内,有《澳門記》,紀述頗詳。《翁山詩略》有詠澳門五言律詩六首云:“廣州諸舶口,最是澳門雄。外國頻挑釁,西洋久伏戎。兵愁蠻器巧,食望鬼方空。肘腋教無事,前山一將功。“南北雙環内,諸番盡住樓。薔薇蠻婦手,茉莉漢人頭。香火歸天主,錢刀在女流。築城形勢固,全粤有餘憂。“路自香山下,蓮莖一道長。水高將出舶,風順欲開洋。魚眼雙輪日,鰍身十里牆,蠻王孤島裡 ,交易首諸香。“禮拜三巴寺,番官是法王。花襔紅鬼子,寶鬘白蠻娘。鸚鵡含春思,鯨鯢吐夜光。銀錢么鳳買,十字備圓方。“山頭銅銃大,海畔鐵牆高。一日番商據,千年漢將勞。人惟真白㲲,國是大紅毛。來往風帆便,如山踔海濤。“五月飄洋候,辭沙肉米沉。窺船千里鏡,定路一盤針。鬼哭三沙慘,魚飛十里險。夜來鹹火滿,朵朵上衣襟。”望廈村,雖屬窮鄉陋巷,但昔日不乏名人奇士,棲隱其間,或以普濟禪院作居停,如跡删,今種輩會錫寺中,前文已約言之矣。又聞明末清初之廣東愛國詩人陳恭尹,亦嘗寄居望廈村焉。故清朝光緒九年進士丁仁長,有五言詩二首云:“本是蛟鼉窟,翻棲猿鶴羣,天方賚幽隱,世不厭風雲,畫老從仙得,琴清許佛聞,最憐三宿地,海月白紛紛。”“荷闌豐草院,昔我亦停車,欲訪天然宇,來尋獨漉家,萍蓬似孤嶼,天地一枯楂,賸折芳馨贈,春勝菊自花。”蓋獨漉迺陳恭尹號,言來望廈訪其故居也。攷陳恭尹,字元孝,自號獨漉子,爲明季吾粤三大忠臣陳邦彦之長子。陳邦彦殉難時,恭尹才十七歲,承增城義士湛粹相救,迺得保存忠良遺孤,並以次女妻之。陳恭尹對於清朝,終生不仕,自稱羅浮布衣,精書法,工詩文,與當時之屈翁山,及梁佩闌,會稱嶺南三大家,恭尹且爲之冠。晚年隱居北田,又與何絳,何衡,梁璉,陶璜等共稱北田五子。壯時,嘗與何絳來居望廈,復同渡銅鼓洋,訪明末諸遺臣於海外,且與望廈普濟院之開山祖師大汕和尚極友善,著有《獨漉堂詩文集》。其遺品,有草書條屏,現藏普濟禪院中。望廈普濟禪院之開山祖大汕和尚,本亦明末遺民,托禪而隱者,故屈翁山、陳獨漉等來望廈,與之最友善,蓋以其志同道合也。攷大汕和尚,字石濂,號廠翁,自稱是當時名僧覺浪杖人道盛之法嗣。嘗錫廣州長壽寺,又曾至安南爲國王求雨而得甘霖,厚獲而歸。迺大修長壽寺,來望廈營建普濟禪院,到清遠築峽山寺,是以普濟禪院之祖師堂内有聯云:“長壽智燈傳普濟,峽山明月照蓮峰。”中奉大汕自繪法像,作披髮頭陀狀,足見其不肯剃髮,不侍清廷也。大汕不泥佛誡,不戒綺語,好談兵法及當世之務,廣交遊,工詩善畫,百藝無所不能,著有《海外紀事》六卷、《濃夢尋歡》竹枝詞卷,《離六堂集》十二卷。易堂九子中曾燦,有《離六堂集序》,其言大汕和尚云:“……和尚爲吾鄉九江人,少事浮屠,足跡幾遍天下。好爲詩歌,深得風雅推騷刺之旨。嘗與之談當世之務,娓娓不倦,蓋其天文地理兵法象數,以及書畫諸子百家之技,無不貫通其源委……今和尚之爲人,豈與枯寂浮屠同日而語乎,抑有托而逃者耶?當其狂歌裂眥,淋灕下筆之時,懷抱淵源,空今曠古,此其志豈小哉!然和尚之善藏秒用,又未知其涯矣。”於此可知大汕之抱負,不同凡僧,惜卒招清吏之忌,下其於獄,在破解回籍途中而殞命耳。在穗之商愆鎏太史昔遊普濟禪院,有詠石濂頭陀畫像云:“石濂交際徧名流,工畫能詩孰與儔,長壽寺門朝市改,低徊小像幾春秋。”望廈村自昔與澳門街毗連,交通較便,士大夫來此。以其仍屬華人統治,多愛在望廈駐留。且村中有普濟禪院,地方軒敞雅潔,騷人畫客,每擇斯以聯壇結社、廣交文字因緣,誠望廈村之勝事也。如嘉道時,黃培芳及鮑逸卿等輩,曾在寺中組織詩社焉。攷黃培芳,字子實,一字香石,香山人。迺瓊州教授紹統之子,嘉慶甲子科副貢,歷任乳源訓導,武英殿校錄,晋中書,一時碩彦多出其門下。如許乃晋尚書,羅文俊侍郎,林召棠殿撰等,皆屬其弟子也。培芳工詩善畫,與當時番禺之張維屏,陽春之譚敬昭,合稱爲粤東三子。道光辛壬間,被委襄治夷務,嘗來望廈,與進士鮑俊極友善,結詩社於普濟禪院中,一時唱和之聲,如漱珠唾玉,澳中文風爲之一振。至咸豐丁巳,時巳年登八十,尚重遊泮水,學者稱之爲粤嶽先生。著有《易宗》、《浮山小誌》、《云泉隨扎》、《虎坊雜識》、《縹緗雜錄》、《藤陰小記》、《嶺海樓詩文鈔》、《香石詩話》等,善畫山水,法九龍山人。鮑俊,香山場人,字宗垣,號逸卿,道光三年癸未進士翰林院庶士,改刑部主事,候補郎中。工詩詞,精書法,善畫梅竹,求書者接踵,潤筆所入,特構榕塘。其鄉有石溪,崖峭瀑奇,幽棲其中,自號石谿生。晚年主講鳳山豐湖書院。著有《榕堂詩鈔》、《倚霞閣詞鈔》。一八四九年澳門之沈米事件,實其主使者也。望廈村,昔日既有詩社,又有畫壇。詩人畫客,蔚然薈粹於望廈之普濟禪院中。文藝之盛,至今猶爲人所樂道。法書名畫現藏寺中者,皆足爲人所珍惜也。如嘉道年間,謝蘭生曾來望廈,在普濟禪院内之妙香堂,雅闢畫壇。一時之騷人畫客,如其弟謝觀生及孝廉鍾啓韶等都惠然肯來,羣賢畢集,爲望廈增色不少。蓋鍾啓韶於道光時來澳,題有《澳門雜詩》十二首,其中有句云:“思憑謝公筆,圖畫貯滕。”並自註云:“謝退谷偕行善畫。”攷謝蘭生,字佩士,號澧浦,又號里甫,别號里道人,南海人也。嘉慶七年成進士,旋選翰林院庶吉士。迭主粤秀,越華、端溪講席,後爲羊城書院掌教。當兩廣總督阮元重修《廣東通誌》時,延任總纂。爲古文得韓、蘇家法,書學顔、褚,書法董、吴,著有“書畫題跋”二卷,《常惺惺齋文集》四卷,《詩集》四卷,《北遊紀略》二卷,《遊羅浮日記》一卷。其弟謝觀生,字退谷,號五羊散人,亦以繪事稱。與其兄蘭生齊名,時稱二謝。謝蘭生於嘉慶十三年,曾爲望廈普濟禪院之妙香堂書一匾額,題有“妙香”二字,並序述畫壇事。後來該妙香堂,又爲嶺南畫派之高劍父師生輩,作爲研究畫藝雅集之所。望廈村之文風,以清朝嘉道間爲最盛,詩文書畫,都有名人騷客爲之倡。蓋當時之俊彦耆宿,達官貴人等,都常臨駐息,或來此辦公,或道經暫歇,鞭絲帽影,遺墨留題,已屬不鮮;況且村中之文士輩出,如趙元輅父子登科,陳景華中舉等,皆爲村人所矜道者也。曾望顔太史少時,亦曾隨父來此遊學,在望廈趙允菁門下受業。後來一舉成名,授翰林院編修,還常回鄉,道經澳門。咸豐時,嘗爲望廈重修普濟禪院碑記書丹;同治時,又爲《澳門創建康真君廟碑誌》撰記,其記中有云:“濠鏡又名海鏡,左有天后宫,右有蓮峰廟,帶海襟山,華夷雜處,蓋邑南之勝境也。余少時,嘗從光大夫遊學於茲。通籍後,歷宦京外,遥别故鄉者,三十餘年矣。”攷曾望顔,字瞻孔,號卓如,香山人也。嘉慶二十四年舉人,道光二年進士,翰林院編修,轉御史,遷順天府尹。纍擢陜西巡撫,四川總督,以事劾,罷免。旋被召入都,授内閣待讀學士,乞歸。其生平居官清介,有惠政。光緒六年,陝西總督左宗棠,奏請於陝西省城建立專祠,並將政績,宣付史館立傳報可。善畫蘭石,極秀勁有政,世人咸寶之,見汪兆鏞之《嶺南畫徵略》。道光二十四年夏,中西貴要,均到望廈,商訂所謂中美互惠商約,即後來之望廈條約是也。當時清廷正在鴉片戰爭敗績之後,與英國議和,訂立南京條約。美國見而垂涎,特派出節使冠興Caleb Cushing來華,本欲覲見道光皇帝,實行以武力要脅訂約,以攙取中國利益。但清廷不欲其來京面談,特委其皇族親信耆英,爲與美國治商之全權大臣,並即派遣布政使黃恩彤先來澳門望廈,阻止美使北上,故後有在望廈簽約之舉。望廈條約,迺於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即公元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在望廈普濟禪院内小花園之石圓檯上簽定者。清廷方面代表爲當時兩廣總督耆英,兩位布政使黃恩彤及潘仕成充任參贊,偕同趙長齡侍御、銅竹樵司馬等,辦理此事,駐節望廈將旬,公畢然後返穗。美國方面代表爲美國特使冠興,美艦隊提督柏架氏竟作威脅式列席,由最初來華傳教馬禮遜教士之子儒翰馬禮遜任通譯。此一喪權辱國之條約,雖美其名爲中美互惠商約,其實絕不平等互惠,迺在普濟禪院簽訂,有污佛門善旨。現石檯石凳仍然存在,商愆鎏探花曾有詩詠之云:“國耻百年湔不盡,猶留石案任摩挲。侵陵外侮通商始,貧困由來血淚多。”攷一八四四年代表清廷來望廈,與美國簽訂望廈條約之耆英,原迺滿清皇室,滿洲人,别字介春。道光鴉片戰役,英艦擾江寧時,耆英正充杭州將軍,統握兵符。惜其素來愚懦懼外,所以敗績求和,曾赴南京與英商訂五口通商條約。偷愛偏安之清廷,反以其議和有功,旋授任兩廣總督。無奈當時廣州民衆,堅决反對和約,抗止英兵入城,並有三元里之役。耆英遂不得已乞請内召回京,曾任文淵閣大學士。當其與英簽訂南京條約時,美國見獵心喜,迺有特派大使來華,要求訂約之舉。美使本擬親謁道光皇帝,但清廷避免面議,授命耆英赴澳與之接洽。事前耆英曾發快信三封,並派黃恩彤先來望廈,阻止美使北上。至六月中旬,耆英始抵望廈,由十八日開始酌議,經過兩星期磋商,先由美方起草,三天内完成後,稍將部份細節修改,大部依照草約訂定,遂於七月三日雙方簽署。該約共有四本,分用中、英文字繕寫,合共三十四款。聞當時約内文字之錯桀謬誤處,竟達二百餘點之多。耆英於簽約後,翌日即離望廈返穗。又兩月,在黃埔與法使訂中法修好條約。後來更與挪威、瑞士等國立約。統觀耆英經手所訂之條約,無非都是喪權辱國者。至一八五八年,英法兩軍又入天津,耆英奉召赴天津議和,但以庸絀無能,難於應付英、法要求,無法修改初期經手之條約,迫得懼逃回京。清廷卒以其有虧職責,勅令自盡而死,此即經手簽訂望廈條約者收場也。商訂望廈條約時,清廷耆英曾偕黃恩彤及潘仕成兩位參贊到望廈來。黃恩彤,寧陽人,别字石琴,道光初年進士,官至廣東布政使。當美使來華請訂商約未到埗前,先由美國駐粤領事通知廣州政府,謂美使將逕由天津直詣北京面帝。廣東總督程矞彩未肯答允,只許代奏京師,故受命代表清廷議約之耆英知悉,立即派遣廣東布政使黃恩彤趕來望廈,阻止美使北上。此行果然成功,頗獲清廷嘉賞,黃恩彤因得賞戴花翎一枝。及耆英來澳,黃恩彤充任參贊,公畢返穗後,翌年擢升巡撫,旋又因事革職。聞咸豐年間,捻軍攻山東,恩彤適在籍,獻議築壘掘壕,建炮台以固守,捻軍無所得食,致漸窮蹙敗退云。潘仕成,廣東番禺人,别字德畲,爲廣州首富,賞布政使銜。因以洋務辦鹽起家,多與外人往來,故商訂望廈條約時,耆英挽其偕來,與黃恩彤同當參贊,襄助訂約。公畢,嘗同遊媽閣,泐石留念。刻云:“甲辰仲夏,隨侍宫保耆介春制軍,於役澳門。偶偕黃石琴方伯,暨諸君子同遊媽閣,題此。番禺潘仕成。”潘仕成雅愛結交文士,嘗建海山仙館於羊城,時作詩酒之會。刊有海山仙館叢書,海山仙館法帖等。後因税務事件,卒被查封。望廈條約之美方簽署代表人──寇興(又譯顧盛,Cushing, Caleb),本迺美國法律界中人,嘗任馬薩諸塞州議員。其父曾來中國經商,其兄弟亦在廣州致富,原是一個來華販毒世家。冠興幼即狡黠;極聰穎,及長,能通多國語言,且能説中國國語,對中國之歷史、風俗及貿易習慣等,皆曾致力研究,爲一位“中國通”人物。一八四二年時,寇興在華盛頓國會會議席上,曾極力提出要調查與中國貿易之狀況,並擬派遣特别代表團來華,與中國締結商約。其建議於是年底獲得美國國會年會通過,撥助四萬元作爲出發資金。一八四三年五月,寇興被委爲第一任美國對華外交團團長,暨美國駐華外交特派員與公使全權代表,遂於八月五日,領着四艘美國海軍艦隊出發來華。啓行時,其帶有當時美國國務卿韋氏 (Danial Webster)之訓令,及美國總統泰萊 (Tyler) 之親筆致道光皇帝函件及禮品。來華之四艘美艦計爲:旗艦米蘇里號,拔蘭地號,梨酒號,及聖路意士號,當各艘艦隻橫渡大西洋,至直布羅陀海峽時,米蘇里艦不慎失火焚燬。寇興迺改以拔蘭地艦作爲座駕艦,遂於一八四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抵達澳門。寇興來華前,嘗誇口必要親見道光皇帝,使美國取得與英國在華同等利益,孰料被耆英所阻,不得不於七月三日在望廈簽訂所謂中美互惠商約。迨其返國後,聲譽大振,晚年還出任美國之律政司,聞其對駐華之領事裁判權,尚懷叵測云。望廈村後,有蓮峰山,爲村之屏障;東南盡處爲蚧崗,有蟹眼石,普濟禪院座其前;蓮峰中部垂一脈,石托天然,爲燕子巢,故稱燕嶺,觀音古廟築其下。昔吴應揚太史曾遊至此,闢爲勝地,嘗爲觀音古廟修撰碑志,且自述云:“予髫齡時,聞澳門望廈鄉有蓮峰,未之至也。及長,由穗城歸里,路經關閘沙,始知爲蓮莖。莖盡矗起一山,即向所聞之蓮峰也。余攀躋而上,見龍勢直走,中復垂一脈,石托天然,俗呼爲燕子巢,又曰燕嶺。”所以望廈,昔人謂其爲蚧地,或稱之爲燕嶺。但自澳葡在望廈鑿山闢路後,蚧蓋爲之破碎,燕巢爲之傾倒,無復舊觀耳。攷吴應揚,號星樓,恭都翠薇人。清同治壬戌舉人,戊辰成進士,改刑部主事,升員外郎。辭職歸里,主講豐山書院,教士先氣節而後文藝。遇親友之喪,雖遠必吊;遇貧者,更厚賻之。疏財好義,晚年迺家貧,其處之泰然。與兩廣總督張人駿爲同年,張極重之。曾代河南鷄春岡民十六人昭雪冤獄,是以人皆德之。享壽八十餘歲而卒。見《香山縣誌續編‧列傳》。望廈村内之廟宇,相傳以觀音古廟爲最古,大約始自明朝中葉。其他如普濟禪院,則鼎建於明末天啓七年。康真君廟及先鋒廟,則大約建自清朝道光年間。而福德祠及武帝廟,迺於清光緒卅三年由龍田遷來者。至於城隍廟,則爲光緒卅四年,由觀音古廟傍座擴建者也。望廈之東廓,有墳場焉,稱“望廈墳場”,或名“新西洋墳場”。昔爲村外園地,其北高地舊有基督教墳場,中有廿穴石墓,迺十八世紀時期散葬於澳城牆之外人骨殖,後來遷移叢葬於是者。其下之新西洋墳場,迺因抗戰時日人封鎖關閘,棺柩不能出閘安葬,故澳葡遂闢此場地以補舊西洋墳場之不足也。抗戰後之同胞身死者,仍多埋葬此地,如國畫大師高劍父身後亦瘞於斯也。攷高劍父,名崙,番禺圓岡鄉人。據其七十歲自述謂:原生於小康之家,誕時適爲凶日,家人以其不祥,且屬庶出而遭蔑視,幾擬棄送嬰堂,賴父不忍迺得留養。十一歲,雙親見背,家遂中落。初依兄種田爲生,後執役於族叔醫館。叔精醫及善繪,暇輒授以繪事,美術興趣由此啓迪。十四歲,返河南兄家,得族兄之介,獲免費師侍名畫家居古泉門下,雖每日往返十數里至隔山鄉就學,弗以爲苦也。同門中有伍德彝者藏畫甚富,故忍辱叩拜執弟子禮,得其示看,並介紹參觀粤中收藏家如潘仕成、吴榮光、張蔭垣、孔廣陶等之珍藏書畫,臨摹揣摩,盡窺其秘。後更從法人麥拉氏習西洋畫,時因經濟困難,迫得出任圖畫教員。旋積資東渡深造。時年十八,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院。在日得識孫中山先生,遂加入同盟會,後被派回粤實行革命工作,凡八年,歷次舉義及暗殺事,皆躬與其間。迨民國成立,棄功不居,仍舊潜心作畫,創辦嶺南春睡畫院,傳授弟子,一時稱其畫爲嶺南折衷派。一九三零年,週遊印度、緬甸、錫蘭、不丹、尼泊爾、波斯、埃及等地,藝名日彰。抗戰期間來澳,隱居望廈普濟禪院,日與弟子等研畫於妙香堂。和平後返穗,創辦廣州高中美術學院。翌年,任廣州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一九五一年,卒於澳門,時年七十三,葬於望廈墳場。

1844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2月18日─1845年2月6日)7月3日,欽差大臣耆英和美國代表顧盛(Caleb Cushing)在澳門望廈村普濟禪院後花園的圓石桌上簽訂中美第一個條約——《望廈條約》,議定34條,即在澳門繕冊,鈐印分執,以示撫綏。統領美國遠東海軍的派克(Foxhall A.Parker)準將、伯駕及美國公使館的工作人員均參加了簽字儀式。4日,兩廣總督耆英離開澳門返回廣州。

1844

至於美使來澳訂約之經過,事緣當鴉片戰爭之前,美商早已販運鴉片來粵私售。迨鴉片戰爭爆發時,美遂藉口護僑,派遣海軍來華,陰為英兵聲援,以期戰勝得分一杯羹。及至戰事結束後,得悉南京條約訂立,便野心勃發,竟即委派節使來華,欲親見中國皇帝,要脅訂約,謀在中國取得與英國同等利益。因此於一八四三年八月五日派出美艦四艘,載看第一個美國對華外交團,由美國萊福州之咸頓道出發來華。寇興(今譯顧盛Caleb Cushing)被任為該團團長,暨美國駐華外交特派員,及公使全權代表。其人狡詐異常,本是一個在華之販毒世家。據說其父曾在中國經商,其兄弟亦為來廣州發達之第一人,其本身是一位美國法律家,曾任美國馬薩諸塞州議員,能說許多國語言,對中國歷史,官話等早經研習。東來時嘗誇口必要親見中國皇帝,使美國取得與英國同等利益。奉有美國務卿韋白斯脫(Daniel Webster)之訓令。內容有說“倘中國所施於別國人民商業上之權益,而不及施於美國時,美政府將不能與中國維持友好”。其並攜有美國總統泰萊(Tyler)親筆致道光皇帝函件及禮物等。美國使節團之艦隊共計四艘:聖路義士號,拔蘭地號,梨酒號,及旗艦米蘇里號。當橫渡大西洋時,旗艦失火焚燬。故祇餘三艦於一八四四年二月廿七日抵達澳門。事先美國駐廣州領事,已通知廣東代督程矞采,說寇興要馬上由天津入京覲帝,但未容接納,祇允代稟北京當局。斯時滿清政府為避免直接面談計,已委派其皇族親信耆英,由南京趕赴澳門以阻止美使北上。故耆英嘗連發快信三封,謂其已奉命專責與美國代表接洽,現正首途來澳,尚美使北上,將無人負責接見云。以故寇興便不得不留澳等候,致有在望廈簽約之舉。耆英阻止寇興北上入京後,迺預備一切,偕同黃恩彤、潘仕成,及趙怡山侍御等多人,於六月間來到澳門望廈村。蓋以當時望廈仍屬中國管轄,村居雖陋,但廟堂軒敞。遂在普濟禪院中接見美使寇興,並由六月十八日起開始談判,由美方起草,經過兩星期時間磋商,仍未能決。寇興迺出言恫嚇,謂“如不同意,美政府將會令中國再嘗戰禍之可能。”而儒怯之滿清官僚,終被懾服。迺不得不於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即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雙方就在望廈普濟禪院之小花園中石圓檯上簽約,雙方使節均參與焉。由最初來華傳教士馬禮遜之子儒翰馬禮遜當通譯,美國艦隊提督柏架氏亦作威脅式的列席。該條約共有四本,分用中英文謄錄,計分三十四款。其綱要大略為:(一)修好。(二)納稅照各國例,應享最優利益,一體均沾。(三)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四)五口各設領事,(五至十四)定進出口貨納稅,納鈔,報關,查驗,罰款,駁貨各例。(十五)廢廣東官行,任便貿易。(十六)互追商欠。(十七)准在通商口賃屋租地。(十八) 僱傭人工。(二十)原貨改運,不再重徵。(廿一及廿四)定領事裁判例。(廿二) 中國與別國交戰時,不許私帶敵兵入口。(廿三)領事每年報告貿易情形。(廿五) 辦理涉訟例。(廿六)在中國洋面被盜,中國任緝捕之責。(廿七)遭險船隻之待遇。(廿八)禁止虐待。(廿九)定犯事人互交,及嚴辦之例。(三十及卅一)定公文往來,及國書呈遞例。(卅二)兵船之待遇。(卅三)向不開關之港口,私行貿易,及走私漏稅,或撈帶違禁物品,聽中國官辦理。(卅四)定修改條約期。查實望廈條約,美方雖狡稱為中美互惠商約,但其三十四款所列,已超逾商業 範圍以外,既包涵有中英南京條約之侵略性內容,還更苛刻酷辣侵犯中國之主權, 首先以最惠國名義,要求利益均沾,使後來之侵略國家對中國還約,成為不平等條約之根據,其次,創立治外法權,擴大領事裁判權力,如條約廿一款說:“嗣後中國人民,由中國地方提拏審訊,照中國例治罪,合衆國民人,由領事官提拏審訊,照本國例治罪,”又如第廿五款說:“合衆國在中國各港口財產涉訟,由本國領事官訊明辦理,若合衆國民人在中國與別國貿易之人因事爭論者,應聽兩造查照各本國所定條約辦理,中國官員均不得過問。”致使美國人及其他別國人得在中國橫行無忌,不受中國法律管制,從而徹底破壞中國司法主權矣,其三,通過海關稅則謂: “倘中國日後欲將稅則更改,須與合衆國領事等官議允。”此又實行攙奪中國關稅主權,以便利其日後之經濟侵略也。狡詐之冠興藉著條約第一款說:“嗣後大清國與合衆國及兩國人民,無論在任 何地方,均應互相友愛,真誠和好,共保萬萬年太平無事。”一派花言巧語,兼以戰艦實力政策之強橫威嚇手段,遂使昏庸無能之滿清皇族耆英,墮入其轂中,承允其最惠特權,而美國竟不費一彈,不損一卒,迺獲得與英國同等之戰勝國權益。相傳條約簽訂後,雙方在此舉行歡讌,其欺人實甚! 是次在望廈普濟禪院簽訂此不平等條約,其污蔑我佛門孰甚!

1844

普濟禪院,創立於明代。攷祀壇之碑石,刻著天啟七年(一六二七),迄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在此三百餘年中,其遺留下來之歷史事跡,原屬不鮮。玆擇其大者,略為分述一二於後。普濟寺普同墖:在普濟禪院之花園後山最高處,環石作拱,中樹一塔,如古墓焉。石塔中空,後開一穴,用石掩閉,內貯歷來本寺僧人骨灰。蓋寺僧圓寂後,依據佛教儀式,舉行火葬,或肉葬後拾骨時,將骨火化,然後傾灰塔中也。該墖建自清初雍正元年癸卯,後面石壁上嵌石一方,題有“幻寄”二字,為清初之天樹和尚立石。曾經乾隆丙午靜持方丈,及同治癸酉暢瀾方丈,民國戊辰濟航住持等,數度重修,碑刻“普濟寺普同墖”六字,其中不少有道高僧存骨灰於此,佛教中人,常有到此憑吊者。八十二人塚:該墳亦在普濟禪院花園之後山中。所瘞之八十二位男女骸骨,原為澳門八十餘年前之一場浩劫所遺者。清朝同治甲戌十三年八月十二日(即一八七四年九月廿二日)晚上發生大風災,在沙梨頭海傍,林盛杉鋪門前有一道少涌,涌上本來橫置一木橋,當時風大水漲,把木沖去,路上亦水深沒脛,何況夜黑天烏,途人於暴風雨中,不知木橋已失,致誤踐水中溺斃者,事後檢拾浮戶八十二具,叢葬於沙岡。及至葡人開闢沙岡馬路時,遷葬於普濟禪院之後山上,後來當局掘山取坭填海,故本澳之水陸超幽大會,乃盡將其骸骨收拾合葬為一塚。共計男女八十二,而當年被溺之日,又恰為八月十二日,誠巧合也,此塚實為澳門前時一場浩劫之歷史遺跡耳。巨型壇式香案:普濟禪院中所存之巨型壇式香案,素為廣東全省聞名者。該套壇式香案,計有金木宮燈一對,金木長幡一對,均長可由簷際垂地,金木戒牌一對,亦皆雕刻精緻,挑透玲瓏。錫香爐一個,大如巨鼎,數人方可合抱。錫燭臺一對,錫花插一對,俱壯如巨柱,高逾丈餘。所刻人物花紋圖案,均精美異常,為清代名錫工混名雞周兆之傑作。事緣當年鄰近各鄉健醮,皆有來望廈向普濟禪院聘請僧人,帶備壇式道具等到鄉誦經。適某年香山縣屬山場鄉十年一次大建醮,亦請普濟禪院僧衆到鄉禮識,不幸竟遭祝融肆虐,所有壇式爐具,盡付一炬,普濟禪院損失不貲。事後卒由山場全鄉建醮大會賠償,送回此一套比被燬者更巨型之壇式香案作紀念。並訂明以後每十年一次之山場鄉建醮,例須携備此套巨型壇式香案到鄉陳列,百年以來皆如是,迄今醮事停頓始作罷耳。據謂携運此套壇式香案,要分裝十六大箱,現今尚存普濟禪院內。非有大法事設壇,不輕易示人也。聞除此巨型壇式香案外,寺中尚有兩套較小者,但亦高可逾人,此皆為普濟禪院中之不可多得之有藝術歷史珍品也。木雕觀音像:普濟禪院正殿所供之觀音大士像,與別殿之泥塑神像不同,蓋其為一座樟木彫像也。攷其歷史,溯因此地未建寺前,本有一株野生樟樹,當年有一遊方憎人,每日趺坐樹下募化,掛一觀音畫像於樹幹上。後來得資建廟時,就利用此樹幹彫像,此地結龕。迨重修普濟禪院後,仍然保存此像。現在雖全身黐金,但仍留出面部與雙手,可以見其是木雕者,雖歷三百餘年而不朽,誠可寶也。中美望廈條約簽訂處之石檯石凳:在望廈普濟禪院東偏之妙香堂下一小花園中,有石圓臺一,長石凳四。相傳該處為清朝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即公元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美國政府派遣之全權大使寇興(Caleb Cushing),曾以戰艦為後盾之實力外交政策,威脅清廷,反狡言親善互惠,而與中國兩廣總督耆英,在此石圓臺上,簽訂那中美五口貿易章程三十四款,謂之望廈條約。在此石檯石凳之後方,有一碑亭,紀載其事。蓋此迺事後一百週年時所立者,其碑文云:“澳門地臨海洋,與外國交通至早。其北望廈,依山成村,頗具形勝。山麓普濟禪院,創於明天啟間,結構宏麗,為斯土諸剎之冠。因山勢高下為殿堂,拾級而升,進而益峻。後殿供觀音菩薩像,故土人稱曰觀音堂云。院之東園廣數畝。中置石案,相傳道光二十四年(西歷一八四四年),中美訂五口貿易章程三十四款,即於此石案簽訂,謂之望廈條約(見中美通商善後章程附黏例冊)……蓋自鴉片戰爭,國勢日蹙,白人航海紛來,以互市傳教為緣,行侵權略地之計,以強凌弱,以衆暴寡,所訂約類不平等,如關稅協定,領事裁判權,內河航行,沿海貿易,租界及租借地等,莫不背理傷道,伸已而屈人……迨大戰爆發,全球形勢轉變加劇,至三十二年,各國遂有自動撤消舊約之舉,望廈諸子,撫今思昔,有動乎中,悠悠百年,剝極而復,雖曰人事,天命存焉,今歲之冬,院僧葺墉垣,略有更作,僉謂石案已成陳跡,足資掌故,主仍其舊,屬文以誌之,余避兵轉徙,流寓於是六年,徜徉寺園之間,時與二三子俯仰欷歔,觸物興懷,所痛有甚於此者,嗟乎世變日亟,倏忽異像,又不能一一列敘之哉。民國三十二年十月南海陳樾記。”

1844

媽祖閣山上,有“太乙”二字,字徑逾丈,筆簡而雄,為山中各字之最巨者,迺道光八年戊子李謙堂手筆。但山中最古之石刻,則當推“海覺”二字。因其素無下款,人每不知其年代及書者姓名,惟山中另有一石,刻七言律詩一首,題有:“乾隆三年伸夏同海覺勒,林國桓題”。及“嘉慶五年孟冬,區宏秀重勒”等字樣。觀此方知“海覺”二字,原來是林國桓於乾隆三年(一七三八),所題者。其詩亦為摩崖各詩中之最古一首。詩云:“水碧沙明遠映鮮,蓮花仙島湧清漣。岸窮海角應無地,路轉林深別有天。一任飛潛空際色,半分夷夏雜人煙。此心已托南溟外,獨坐松蔭覺妙禪。”字蹟延至嘉慶五年,受盡風雨剝蝕,石紋已現斑駁,迺再由區宏秀重勒之耳。嗣後步其韻者,祇得康健生一人,其詩云:“島嶼潫洄廟觀鮮,門憑林麓拱漪漣,盤空磴石開蓮地,浴日東洋接海天。風度遠航歸鏡水,鶴棲高樹絕虛煙。我來西壁無詩句,淨業同參向社禪。”摩崖中之七言律詩,除此二首外,尚有道光八年戊子望廈名儒趙同義所題之一首云:“地盡東南水一灣,嵌空奇石闢禪關。虎門雪送千帆白,雞頸輪升萬壑殷。迴逕人拖單齒展,摩崖註勒有名山。此來不覺春歸早,笑指梅花試一攀。”及至民國十二年癸亥,新會名士朱壽年小晋,亦嘗題七言一律云:“勝境重來作浪遊,依依林木幾春秋。尚餘浩氣成虛壁,且放狂歌答亂流。天地不仁供屢嘆,江山如此合遲留。登臨無限蒼茫感,聊寫余情寄石頭。”以上都是好詩也。媽閣半山中,摩崖峭壁上,有詩二首,註字數行,試讀其款識,細查其年代,原來是清朝道光間,中美簽訂望廈條約時,清廷官吏,於事後來遊媽祖閣,留題以作紀念者。該項字跡,頗足供研究澳門歷史之參證。其中有詩一首,迺方伯潘仕成所題者。詩云:“欹石如伏虎,奔濤有怒龍。偶携一尊酒,來聽數聲鐘。”寥寥廿字,寫盡案牘偷閒,清遊媽閣景緻。其自註識:“甲辰仲夏,隨侍宮保耆介春制軍於役澳門。偶偕黃石琴方伯,暨諸君子,同遊媽閣,題此。賁隅潘仕成。”案潘仕成,字德畲,廣東番禺人,以洋商辦鹽務起家,為廣州首富。賞布政使銜。創立海山仙館於羊石,廣招文人墨客,常作畫圖詩酒之會。刊有海山仙館叢書,及海山仙館法帖等。後卒因稅務事被查沒。攷中美望廈條約,是於清朝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即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在望廈村普濟禪院(即澳門觀音堂)之小花園內,由美國政府特派外交全權大使寇興(C.Cushing)與清廷派遣之兩廣總督耆英共同簽訂者(詳見前章不贅)。當時耆英曾帶同趙長齡侍御,銅竹樵司馬等,及潘仕成、黃恩彤,充當參贊,來到澳門訂約。及至公幹完畢後,迺偕遊媽祖閣,所以潘仕成題有“隨侍宮保耆介春制軍於役澳門”之句。耆介春制軍,即兩廣總督耆英,於役,即指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事也。清朝道光二十四年五月,與潘仕成同遊媽閣,刻石留詩者,尚有黃恩彤布政使。其題句云:“蒼山峨峨,碧海迴波,仗我佛力,除一切魔。”並自識稱:“道光甲辰五月,偕潘德畬方伯仕成,趙怡山侍御長齡,銅竹樵司馬儒,來遊媽閣,書此以誌。寧陽黃恩彤”。案黃恩彤,字石琴,寧陽人。清朝道光初年進士。累官至廣東布政使。於道光二十四年,當美國派遣特使來華,擬直接入京要脅道光皇帝,簽訂中美條約時,恩彤先來澳門,阻止美使北上,因是獲功,賞賜花翎一枝。及耆英來澳簽約時,恩彤亦再同來,充當參贊。公事完畢後,與潘仕成、趙怡山、銅竹樵等偕遊媽閣,遂勒石留題。至二十五年擢升巡撫。於年十二月,旋以事革職。攷當年來望廈主持簽訂中美條約之耆英,迺滿清王族。別字介春。道光間,原為杭州將軍。禁煙事起,英人寇江甯,耆英赴江蘇議和,訂五口通商,及割讓香港之約。二十四年二月,授兩廣總督。五月來望廈,訂中美互惠條約。又兩月,赴黃埔,訂中法修好和約。但因廣州人民阻英軍入城,反對和約,耆英不得已於二十七年十二月內召。曾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文宗即位,與穆彰阿同被褫職。及至英法軍入天津,議和未成,耆英擅自離職回京。旋被賜自盡死。媽祖閣摩崖上勒著耆英、黃恩彤、潘仕成、趙怡山、銅竹樵等於役澳門,時在道光甲辰仲夏。當是為簽訂望廈條約事也。媽閣摩崖,巖奇樹古,動客雅遊,因而題壁勒字者固多;神山石窟,景幽情緻,撩人逸興,因而賦詩傳韻者亦夥。如《香山詩略》之有何逢初海覺次張太守韻云:“海天撐峭壁,之折構巖亭。字勒山同壽,詩傳石有靈,蠻煙千縷碧,春樹十圍青。極目當空際,波濤接杳冥。”又李龍躍之娘媽閣步張道源韻云:“奇境何年闢,神仙窟宅靈。叢林敬檻碧,怪石插天青,帆影中流沒,鐘聲下界聽。歸途暫回首,雲海夕冥冥。”更有吳啟苞之遊阿媽閣觀音亭詩,其描寫摩崖景緻,用句之奇妙,誠有出人意表者,其詩云:“落木肅商飈,孤亭氣象超。霧隨高下鳥,帆逐去來潮,石立形啼笑,山浮影動搖。誰人書海覺,高掛碧岧嶢。”以上各詩,皆為有清一代之香山縣中名士,對媽祖閣摩崖之題詠者。誠屬字字珠璣,句句堪誦,惜未刻諸石耳。但奈近世之好名者,不思事理之合規否。妄欲將姓名勒諸崖上,以為就可與名勝同垂千古,其不智敦甚!當一九二二年時,媽祖閣傍之海鏡石,海鏡二字,固為遊客最注者,突然於該石側面,被人刻上“昌明孔教”四字,及一大堆名字。當時媽閣廟值理會,以為佛孔異教,何故明目相侵,況物有業權,豈容妄舉。因此請其勿爾,奈何執物不依。遂迴訴諸當地法庭,涉訟經年,廟卒得直,始將石上各字鑿去。現在海鏡石側面,尚隱約可見其字痕,是亦媽閣摩崖文字中之一段舊事也。

1844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2月18日─1845年2月6日)7月3日,欽差大臣耆英和美國代表顧盛(Caleb Cushing)在澳門望廈村普濟禪院後花園的圓石桌上簽訂中美第一個條約——《望廈條約》,議定34條,即在澳門繕冊,鈐印分執,以示撫綏。統領美國遠東海軍的派克(Foxhall A.Parker)準將、伯駕及美國公使館的工作人員均參加了簽字儀式。4日,兩廣總督耆英離開澳門返回廣州。《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2冊《文華殿大學士穆彰阿等奏報遵旨速議美國貿易條約折》,第528—531頁。關於《望廈條約》簽訂的地點普濟禪院,學界近來出現一些爭議。較早對《望廈條約》在普濟禪院簽訂提出懷疑者是已故澳門學者陳煒恒,其在1997年《市民日報》即已提出“中美望廈條約在普濟禪院簽訂,此說令人懷疑”,見該氏《蓮峰廟史乘》,第176頁;譚世寶於2007年更著長文考訂,認為主要致誤原因來源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南海人陳樾撰寫並立碑之《普濟禪院石案記》。根據葡文檔案(薩安東《葡萄牙在華外交政策:1841—1854》,第62頁),耆英這次進澳住在蓮峰廟,並在蓮峰廟建行轅,因此,作為官廟的蓮峰廟應是簽訂地。見該氏著:《〈望廈條約〉簽訂處和名稱之異說考辨》,載《文化雜誌》第62期,2007年。2008年9月,趙利峰依據美國國會圖書館顧盛卷宗(Caleb Cushing Papers)中隨團畫家George R.West所繪中美《望廈條約》簽訂地的水彩畫作,判定為普濟禪院無疑。並指出簽約是在普濟禅院的大殿中,而非石案。見趙利峰:《鴉片戰爭時期來華的美國顧盛使團中的隨團畫家George R.West與〈望廈條約〉的簽訂處普濟禪院》,載《文化雜誌》第72期,2009年;愛德華·V. 吉利克:《伯駕與中國的開放》第8章,第110頁。

1844

中美望廈條約簽訂處之石枱石凳:在望廈普濟禪院東偏之妙香堂下一小花園中,有石圓台一,長石凳四。相傳該處為清朝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即公元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美國政府派遣之全權大使寇興(Caleb Cushing),曾以戰艦為後盾之實力外交政策,威脅清廷,反狡言親善互惠,而與中國兩廣總督耆英,在此石圓台上,簽訂那中美五口貿易章程三十四款,謂之望廈條約。在此石枱石凳之後方,有一碑亭,記載其事。蓋此迺事後一百週年時所立者,其碑文云:“澳門地臨海洋,與外國交通至早。其北望廈,依山成村,頗具形勝。山麓普濟禪院,創於明天啟間,結構宏麗,為斯土諸剎之冠。因山勢高下為殿堂,拾級而升,進而益峻。後殿供觀音菩薩像,故土人稱曰觀音堂云。院之東園廣數畝。中置石案,相傳道光二十四年(西歷一八四四年),中美訂五口貿易章程三十四款,即於此石案簽訂,謂之望廈條約(見中美通商善後章程附黏例冊)……蓋自鴉片戰爭,國勢日蹙,白人航海紛來,以互市傳教為緣,行侵權略地之計,以強凌弱,以衆暴寡,所訂約類不平等,如關稅協定,領事裁判權,內河航行,沿海貿易,租界及租借地等,莫不背理傷道,伸已而屈人……迨大戰爆發,全球形勢轉變加劇,至三十二年,各國遂有自動撤消舊約之舉,望廈諸子,撫今思昔,有動乎中,悠悠百年,剝極而復,雖曰人事,天命存焉,今歲之冬,院僧葺墉垣,略有更作,僉謂石案已成陳跡,足資掌故,主仍其舊,屬文以誌之,余避兵轉徙,流寓於是六年,徜徉寺園之間,時與二三子俯仰欷歔,觸物興懷,所痛有甚於此者,嗟乎世變日亟,倏忽異像,又不能一一列敘之哉。民國三十二年十月南海陳樾記。”至於美使來澳訂約之經過,事緣當鴉片戰爭之前,美商早已販運鴉片來粵私售。迨鴉片戰爭爆發時,美遂藉口護僑,派遣海軍來華,陰為英兵聲援,以期戰勝得分一杯羹。及至戰事結束後,得悉南京條約訂立,便野心勃發,竟即委派節使來華,欲親見中國皇帝,要脅訂約,謀在中國取得與英國同等利益。因此於一八四三年八月五日派出美艦四艘,載看第一個美國對華外交團,由美國萊福州之咸頓道出發來華。寇興(顧盛)被任為該團團長,暨美國駐華外交特派員,及公使全權代表。其人狡詐異常,本是一個在華之販毒世家。據說其父曾在中國經商,其兄弟亦為來廣州發達之第一人,其本身是一位美國法律家,曾任美國馬薩諸塞州議員,能說許多國語言,對中國歷史,官話等早經研習。東來時嘗誇口必要親見中國皇帝,使美國取得與英國同等利益。奉有美國務卿韋白斯脫(Daniel Webster)之訓令。內容有說“倘中國所施於別國人民商業上之權益,而不及施於美國時,美政府將不能與中國維持友好”。其並攜有美國總統泰萊(Tyler)親筆致道光皇帝函件及禮物等。美國使節團之艦隊共計四艘:聖路義士號,拔蘭地號,梨酒號,及旗艦米蘇里號。當橫渡大西洋時,旗艦失火焚燬。故只餘三艦於一八四四年二月廿七日抵達澳門。事先美國駐廣州領事,已通知廣東代督程矞采,說寇興要馬上由天津入京覲帝,但未容接納,只允代稟北京當局。斯時滿清政府為避免直接面談計,已委派其皇族親信耆英,由南京趕赴澳門以阻止美使北上。故耆英嘗連發快信三封,謂其已奉命專責與美國代表接洽,現正首途來澳,尚美使北上,將無人負責接見云。以故寇興便不得不留澳等候,致有在望廈簽約之舉。耆英阻止寇興北上入京後,迺預備一切,偕同黃恩彤、潘仕成,及趙怡山侍御等多人,於六月間來到澳門望廈村。蓋以當時望廈仍屬中國管轄,村居雖陋,但廟堂軒敞。遂在普濟禪院中接見美使寇興,並由六月十八日起開始談判,由美方起草,經過兩星期時間磋商,仍未能決。寇興迺出言恫嚇,謂“如不同意,美政府將會令中國再嘗戰禍之可能。”而儒怯之滿清官僚,終被懾服。迺不得不於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即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雙方就在望廈普濟禪院之小花園中石圓枱上簽約,雙方使節均參與焉。由最初來華傳教士馬禮遜之子儒翰馬禮遜當通譯,美國艦隊提督柏架氏亦作威脅式的列席。該條約共有四本,分用中英文謄錄,計分三十四款。其綱要大略為:(一)修好。(二)納稅照各國例,應享最優利益,一體均沾。(三)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四)五口各設領事,(五至十四)定進出口貨納稅,納鈔,報關,查驗,罰款,駁貨各例。(十五)廢廣東官行,任便貿易。(十六)互追商欠。(十七)准在通商口賃屋租地。(十八) 僱傭人工。(二十)原貨改運,不再重徵。(廿一及廿四)定領事裁判例。(廿二) 中國與別國交戰時,不許私帶敵兵入口。(廿三)領事每年報告貿易情形。(廿五) 辦理涉訟例。(廿六)在中國洋面被盜,中國任緝捕之責。(廿七)遭險船隻之待遇。(廿八)禁止虐待。(廿九)定犯事人互交,及嚴辦之例。(三十及卅一)定公文往來,及國書呈遞例。(卅二)兵船之待遇。(卅三)向不開關之港口,私行貿易,及走私漏稅,或撈帶違禁物品,聽中國官辦理。(卅四)定修改條約期。查實望廈條約,美方雖狡稱為中美互惠商約,但其三十四款所列,已超逾商業 範圍以外,既包涵有中英南京條約之侵略性內容,還更苛刻酷辣侵犯中國之主權, 首先以最惠國名義,要求利益均沾,使後來之侵略國家對中國還約,成為不平等條約之根據,其次,創立治外法權,擴大領事裁判權力,如條約廿一款說:“嗣後中國人民,由中國地方提拏審訊,照中國例治罪,合衆國民人,由領事官提拏審訊,照本國例治罪,”又如第廿五款說:“合衆國在中國各港口財產涉訟,由本國領事官訊明辦理,若合衆國民人在中國與別國貿易之人因事爭論者,應聽兩造查照各本國所定條約辦理,中國官員均不得過問。”致使美國人及其他別國人得在中國橫行無忌,不受中國法律管制,從而徹底破壞中國司法主權矣,其三,通過海關稅則謂: “倘中國日後欲將稅則更改,須與合衆國領事等官議允。”此又實行攙奪中國關稅主權,以便利其日後之經濟侵略也。狡詐之冠興藉著條約第一款說:“嗣後大清國與合衆國及兩國人民,無論在任 何地方,均應互相友愛,真誠和好,共保萬萬年太平無事。”一派花言巧語,兼以戰艦實力政策之強橫威嚇手段,遂使昏庸無能之滿清皇族耆英,墮入其轂中,承允其最惠特權,而美國竟不費一彈,不損一卒,迺獲得與英國同等之戰勝國權益。相傳條約簽訂後,雙方在此舉行歡讌,其欺人實甚! 是次在望廈普濟禪院簽訂此不平等條約,其污蔑我佛門孰甚!

1844

媽祖閣山上,有“太乙”二字,字徑逾丈,筆簡而雄,為山中各字之最巨者,迺道光八年戊子李謙堂手筆。但山中最古之石刻,則當推“海覺”二字。因其素無下款,人每不知其年代及書者姓名,惟山中另有一石,刻七言律詩一首,題有:“乾隆三年伸夏同海覺勒,林國桓題”。及“嘉慶五年孟冬,區宏秀重勒”等字樣。觀此方知“海覺”二字,原來是林國桓於乾隆三年(一七三八),所題者。其詩亦為摩崖各詩中之最古一首。詩云:“水碧沙明遠映鮮,蓮花仙島湧清漣。岸窮海角應無地,路轉林深別有天。一任飛潛空際色,半分夷夏雜人煙。此心已托南溟外,獨坐松蔭覺妙禪。”字蹟延至嘉慶五年,受盡風雨剝蝕,石紋已現斑駁,迺再由區宏秀重勒之耳。嗣後步其韻者,只得康健生一人,其詩云:“島嶼潫洄廟觀鮮,門憑林麓拱漪漣,盤空磴石開蓮地,浴日東洋接海天。風度遠航歸鏡水,鶴棲高樹絕虛煙。我來西壁無詩句,淨業同參向社禪。”摩崖中之七言律詩,除此二首外,尚有道光八年戊子望廈名儒趙同義所題之一首云:“地盡東南水一灣,嵌空奇石闢禪關。虎門雪送千帆白,雞頸輪升萬壑殷。迴逕人拖單齒展,摩崖註勒有名山。此來不覺春歸早,笑指梅花試一攀。”及至民國十二年癸亥,新會名士朱壽年小晉,亦嘗題七言一律云:“勝境重來作浪遊,依依林木幾春秋。尚餘浩氣成虛壁,且放狂歌答亂流。天地不仁供屢嘆,江山如此合遲留。登臨無限蒼茫感,聊寫余情寄石頭。”以上都是好詩也。媽閣半山中,摩崖峭壁上,有詩二首,註字數行,試讀其款識,細查其年代,原來是清朝道光間,中美簽訂望廈條約時,清廷官吏,於事後來遊媽祖閣,留題以作紀念者。該項字跡,頗足供研究澳門歷史之參證。其中有詩一首,迺方伯潘仕成所題者。詩云:“欹石如伏虎,奔濤有怒龍。偶攜一尊酒,來聽數聲鐘。”寥寥廿字,寫盡案牘偷閒,清遊媽閣景緻。其自註識:“甲辰仲夏,隨侍宮保耆介春制軍於役澳門。偶偕黃石琴方伯,暨諸君子,同遊媽閣,題此。賁隅潘仕成。”案潘仕成,字德畲,廣東番禺人,以洋商辦鹽務起家,為廣州首富。賞布政使銜。創立海山仙館於羊石,廣招文人墨客,常作畫圖詩酒之會。刊有海山仙館叢書,及海山仙館法帖等。後卒因稅務事被查沒。攷中美望廈條約,是於清朝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即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在望廈村普濟禪院(即澳門觀音堂)之小花園內,由美國政府特派外交全權大使寇興(顧盛)(C.Cushing)與清廷派遣之兩廣總督耆英共同簽訂者(詳見前章不贅)。當時耆英曾帶同趙長齡侍御,銅竹樵司馬等,及潘仕成、黃恩彤,充當參贊,來到澳門訂約。及至公幹完畢後,迺偕遊媽祖閣,所以潘仕成題有“隨侍宮保耆介春制軍於役澳門”之句。耆介春制軍,即兩廣總督耆英,於役,即指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事也。清朝道光二十四年五月,與潘仕成同遊媽閣,刻石留詩者,尚有黃恩彤布政使。其題句云:“蒼山峨峨,碧海迴波,仗我佛力,除一切魔。”並自識稱:“道光甲辰五月,偕潘德畬方伯仕成,趙怡山侍御長齡,銅竹樵司馬儒,來遊媽閣,書此以誌。寧陽黃恩彤”。案黃恩彤,字石琴,寧陽人。清朝道光初年進士。累官至廣東布政使。於道光二十四年,當美國派遣特使來華,擬直接入京要脅道光皇帝,簽訂中美條約時,恩彤先來澳門,阻止美使北上,因是獲功,賞賜花翎一枝。及耆英來澳簽約時,恩彤亦再同來,充當參贊。公事完畢後,與潘仕成、趙怡山、銅竹樵等偕遊媽閣,遂勒石留題。至二十五年擢升巡撫。於年十二月,旋以事革職。攷當年來望廈主持簽訂中美條約之耆英,迺滿清王族。別字介春。道光間,原為杭州將軍。禁煙事起,英人寇江甯,耆英赴江蘇議和,訂五口通商,及割讓香港之約。二十四年二月,授兩廣總督。五月來望廈,訂中美互惠條約。又兩月,赴黃埔,訂中法修好和約。但因廣州人民阻英軍入城,反對和約,耆英不得已於二十七年十二月內召。曾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文宗即位,與穆彰阿同被褫職。及至英法軍入天津,議和未成,耆英擅自離職回京。旋被賜自盡死。媽祖閣摩崖上勒著耆英、黃恩彤、潘仕成、趙怡山、銅竹樵等於役澳門,時在道光甲辰仲夏。當是為簽訂望廈條約事也。媽閣摩崖,巖奇樹古,動客雅遊,因而題壁勒字者固多;神山石窟,景幽情緻,撩人逸興,因而賦詩傳韻者亦夥。如《香山詩略》之有何逢初海覺次張太守韻云:“海天撐峭壁,之折構巖亭。字勒山同壽,詩傳石有靈,蠻煙千縷碧,春樹十圍青。極目當空際,波濤接杳冥。”又李龍躍之娘媽閣步張道源韻云:“奇境何年闢,神仙窟宅靈。叢林敬檻碧,怪石插天青,帆影中流沒,鐘聲下界聽。歸途暫回首,雲海夕冥冥。”更有吳啟苞之遊阿媽閣觀音亭詩,其描寫摩崖景緻,用句之奇妙,誠有出人意表者,其詩云:“落木肅商飈,孤亭氣象超。霧隨高下鳥,帆逐去來潮,石立形啼笑,山浮影動搖。誰人書海覺,高掛碧岧嶢。”以上各詩,皆為有清一代之香山縣中名士,對媽祖閣摩崖之題詠者。誠屬字字珠璣,句句堪誦,惜未刻諸石耳。但奈近世之好名者,不思事理之合規否。妄欲將姓名勒諸崖上,以為就可與名勝同垂千古,其不智敦甚!當一九二二年時,媽祖閣傍之海鏡石,海鏡二字,固為遊客最注者,突然於該石側面,被人刻上“昌明孔教”四字,及一大堆名字。當時媽閣廟值理會,以為佛孔異教,何故明目相侵,況物有業權,豈容妄舉。因此請其勿爾,奈何執物不依。遂迴訴諸當地法庭,涉訟經年,廟卒得直,始將石上各字鑿去。現在海鏡石側面,尚隱約可見其字痕,是亦媽閣摩崖文字中之一段舊事也。

1844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美國代表顧盛(Caleb Cushing)和清朝代表耆英在望廈村(今屬澳門)普濟禪院後花園石桌簽訂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望廈條約》。9月20日,根據葡萄牙女王的旨意,葡海外事務大臣法爾考(Joaquim José Falcão)簽署法令,將澳門與帝汶、梭羅合併為一省,澳門脱離原從屬葡印總督的關係。

1851

1851年(清咸豐元年)5月12日,第一次在澳門實現了禁售鴉片。6月3日,香港總督文翰(George Samuel Bonham)訪問澳門。8月8日,澳葡政府宣佈所有居住在關閘內的中國人都必須支付7月3日法令規定的税收款項,不接受任何形式、任何借口的豁免。9月11日,為規範娼妓業的管理,《政府公報》規定只允許在指定區域開設“妓寨”。葡人武力侵佔氹仔島。

1851

咸豐元年(1851年2月1日─1852年2月19日)7月3日,澳督賈多素發布《修訂澳門華人鋪戶照準牌納公鈔規條》,增加對澳門地租、屋租徵收什一稅,並明確提出對城外屋宇、田地收稅:(1)其城內有屋宇出賃與人,每年租銀每l00元抽稅10元;自己居住者,亦應酌議能租賃若干,於議價每年每l00元抽稅10元。(2)其城外屋宇、田地出賃與者,該賃價以每年每l00元抽銀10元,如有屋宇、田地自居自用者,議每年能賃銀若干,以於議價每l00元抽銀10元。(3)各地租亦是以每年若干銀十分抽一。

1851

咸豐元年(1851年2月1日─1852年2月19日)7月3日,澳督賈多素發布《修訂澳門華人鋪戶照准牌納公鈔規條》,增加對澳門地租、屋租徵收什一稅,並明確提出對城外屋宇、田地收稅:(1)其城內有屋宇出賃與人,每年租銀每100元抽稅10元;自己居住者,亦應酌議能租賃若干,於議價每年每100元抽稅10元。(2)其城外屋宇、田地出賃與者,該賃價以每年每100元抽銀10元,如有屋宇、田地自居自用者,議每年能賃銀若干,以於議價每100元抽銀10元。(3)各地租亦是以每年若干銀十分抽一。《澳門政府憲報》1851年5月10日第25號。

1860

咸豐十年(1860年1月23日─1861年2月9日)7月3日,葡萄牙與日本締結《和平友好貿易條約》。這對恢復兩國因受荷蘭挑撥而中斷了200多年的傳統關係有重要意義。澳門總督吉馬良士代表葡萄牙籤字。這是葡萄牙繼美、荷、英、法、俄之後,簽訂條約的第六個國家。

1860

咸豐十年(1860年1月23日─1861年2月9日)7月3日,葡萄牙與日本締結《和平友好貿易條約》。這對恢復兩國因受荷蘭挑撥而中斷了200多年的傳統關係有重要意義。澳門總督吉馬良士代表葡萄牙籤字。這是葡萄牙繼美、荷、英、法、俄之後,簽訂條約的第六個國家。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42頁。

1875

光緒元年(1875年2月6日─1876年1月25日)7月3日,里斯本塞爾納謝神學院畢業的戈麥斯‧費雷拉神父抵達澳門,先在聖若瑟神學院教授神學與繪畫,11月22日任該院副院長。1878年赴帝汶傳教。1887年8月在澳門舉行他的科欽主教的授職儀式,1897年逝世。[1] [1]白尼奧:《在遠東的塞爾納謝‧多‧邦雅爾丁學院的神父》,載《文化雜誌》第57期,2005年。

1875

光緒元年(1875年2月6日─1876年1月25日)7月3日,里斯本塞爾納謝神學院畢業的戈麥斯‧費雷拉神父抵達澳門,先在聖若瑟神學院教授神學與繪畫,11月22日任該院副院長。1878年赴帝汶傳教。1887年8月在澳門舉行他的科欽主教的授職儀式,1897年逝世。白尼奧:《在遠東的塞爾納謝‧多‧邦雅爾丁學院的神父》,載《文化雜誌》第57期,2005年。

1900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1月31日─1901年2月18日)7月2日至5日,澳門政府舉行軍事演習。每日早5點半鐘起至7點半鐘止,嘉思欄炮台及嘉思欄小炮台用大碼子操演炮兵,在對面雞頸山及氹仔山豎立白靶演炮時候,該氹仔炮台、媽閣炮台、嘉思欄炮台、東望洋炮台及船政廳署旗杆之上懸掛紅旗一面。

1900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1月31日─1901年2月18日)7月2日至5日,澳門政府舉行軍事演習。每日早5點半鐘起至7點半鐘止,嘉思欄炮台及嘉思欄小炮台用大碼子操演炮兵,在對面雞頸山及氹仔山豎立白靶演炮時候,該氹仔炮台、媽閣炮台、嘉思欄炮台、東望洋炮台及船政廳署旗杆之上懸掛紅旗一面。《澳門政府憲報》1900年6月27日第25號。

1947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7月3日,11時,俾利喇街 (Rua Francisco Xavier Pereira)殷商畢侶儉住宅突然被一匪徒投擲手榴彈,當場發生爆炸,因手榴彈投擲在花園裡,故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兇犯見已得手,騎單車往柯高馬路方向逃去。澳門警察廳獲悉後,立馬出動警力,全力搜查,終於在數小時內破案,將正犯陳滄海等男女8名拘押歸案。經審訊,警方公佈事件經過:陳滄海等人密謀已久,準備向澳門29名富商勒索,先後致函向傅德蔭索3萬、畢侶儉索3萬、何賢索20萬。見無回應,遂鋌而走險,向畢宅投彈。

1947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7月3日,11時,俾利喇街 (Rua Francisco Xavier Pereira)殷商畢侶儉住宅突然被一匪徒投擲手榴彈,當場發生爆炸,因手榴彈投擲在花園裡,故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兇犯見已得手,騎單車往柯高馬路方向逃去。澳門警察廳獲悉後,立馬出動警力,全力搜查,終於在數小時內破案,將正犯陳滄海等男女8名拘押歸案。經審訊,警方公佈事件經過:陳滄海等人密謀已久,準備向澳門29名富商勒索,先後致函向傅德蔭索3萬、畢侶儉索3萬、何賢索20萬。見無回應,遂鋌而走險,向畢宅投彈。《世界日報》1947年7月8日《畢侶儉住宅炸彈案打匪徒全數落網》。

1967

1967年7月1日至3日,澳門中區坊眾支鬥委會在大三巴牌坊前廣場舉行毛澤東思想學習宣傳隊文藝匯演晚會。宣傳台兩邊懸掛着巨幅標語“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圖中可見愛國宣傳標語投影在大三巴牌坊上,如:“執行毛澤東思想”、“宣傳毛澤東思想”,以及“毛主席萬歲”等。

1967

1967年7月1日至3日,澳門中區坊眾支鬥委會在大三巴牌坊前廣場舉行毛澤東思想學習宣傳隊文藝匯演晚會。宣傳台兩邊懸掛着巨幅標語“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圖中可見愛國宣傳標語投影在大三巴牌坊上,如:“執行毛澤東思想”、“宣傳毛澤東思想”,以及“毛主席萬歲”等。

1967

1967年7月1日至3日,澳門中區坊眾支鬥委會在大三巴牌坊前廣場舉行毛澤東思想學習宣傳隊文藝匯演晚會。宣傳台兩邊懸掛着巨幅標語“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晚會連續三晚舉行,共有兩萬多坊眾參加。

1996

1996年7月3日,澳門與美國簽署航空協議。

2000

國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澤霈。廣東陽江人。1933年廣州市師範學校畢業。1936年旁聽嶺南派畫家高劍父講課,入“春睡畫院”學畫。抗戰爆發後,創作了許多反映抗戰生活的作品,在港、澳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940年實施“行萬里路”計劃,到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體驗生活,搜集素材。1943年在敦煌石窟研究壁畫,後漫遊南洋諸島。1946年回廣州,任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中國畫科主任。1949年加入香港“人間畫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教授兼美術部副主任、中南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兼副校長、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兼國畫系主任。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創始人之一,親自授課,培養了大批中國畫人才。作品生活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鮮明。1980年起,任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是第五、七屆全國人大主席團成員,中共十三大代表。曾赴美、日講學,作畫,舉辦畫展。出版有《南洋紀遊畫集》(1948)、《西南紀遊畫集》(1948)、《關山月旅美寫生畫集》(1991,紐約出版)、《關山月畫輯》(第一集)、《關山月臨摹敦煌壁畫》(1991,香港出版)、《關山月論畫》(1991)《鄉土情》(1991,台灣出版)、《關山月》(1991)。代表作有《江山如此多嬌》等。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