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在第四十六屆世界遺產大會舉辦期間,揭曉2024年《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獲獎名單,“澳門記憶”獲“卓越之星獎”。
“澳門記憶”推出“浮光百年 承載輝煌──新馬路街區圖片徵集”,聯乘新馬路街區內的多個商戶,誠邀市民分享有關新馬路的老照片和相關回憶,徵集期由即日至2024年9月30日。
有獎問答遊戲的得獎結果出爐!每位得獎者可獲珍藏版古地圖澳門通乙張。澳門記憶團隊已透過得獎者註冊會員時登記之流動電話號碼,以短訊形式發送得獎通知,再次感謝會員們的支持和參與!
>>立即查看得獎名單
康熙六十年(1721年1月28日-1722年2月15日)11月4日,嘉樂經過長時間醞釀,在澳門向全體主教和神職人員公佈了一個由他自己擬定的妥協方案,把教宗“自那一日”通諭變通為“八項特淮”,聲明“八項特准”只能“在必須和有用”時才可使人獲知,不可將此譯成中文和其他東方文字,違者絕罰。所謂“八項特准”,即:1.准許教友在家中供奉祖先牌位。牌位上可寫亡人姓名,但旁注天主教孝敬父母的道理。2.准許中國對亡人的禮節,但這應為非宗教性的社會禮節。3.准許非宗教性的敬孔禮,孔子牌位若不書靈位,也可供奉,且准上香致敬。4.准許在改正的牌位或亡人棺材前叩頭。5.准許在喪禮中焚香點燭,但應聲明不從流俗迷信。6.准許在改正的牌位前及亡人的棺材前供陳果蔬,但應申明只行社會禮節,不從流俗迷信。7.准許在新年或其他節日,在改正的牌位前叩頭。8.准許在改正的牌位前焚香點燭,在墓前供陳蔬果,但應申明不從流俗迷信。按照“八項特准”,雖然不能全盤解決在中國的“禮儀之爭”,但能稍稍平息一下康熙帝、耶穌會與其他各方面的複雜糾紛,對維持中國教會多少有利。但是梵蒂岡並不承認嘉樂自行制定“八項特准”。經過多年反復辯論後,教宗本篤十四世(Bento ⅩⅣ)於1742年斷然否定了“八項特准”。
康熙六十年(1721年1月28日-1722年2月15日)嘉樂經過長時間醞釀,於1721年11月4日在澳門向全體主教和神職人員公佈了一個由他自己擬定的妥協方案,把教宗“自那一日”通諭變通為“八項特淮”。他聲明“八項特准”只能“在必須和有用”時才可使人獲知,不可將此譯成中文和其他東方文字,違者絕罰。所謂“八項特准”,即:1.准許教友在家中供奉祖先牌位。牌位上可寫亡人姓名,但旁注天主教孝敬父母的道理。2.准許中國對亡人的禮節,但這應為非宗教性的社會禮節。3.准許非宗教性的敬孔禮,孔子牌位若不書靈位,也可供奉,且准上香致敬。4.准許在改正的牌位或亡人棺材前叩頭。5.准許在喪禮中焚香點燭,但應聲明不從流俗迷信。6.准許在改正的牌位前及亡人的棺材前供陳果蔬,但應申明只行社會禮節,不從流俗迷信。7.准許在新年或其他節日,在改正的牌位前叩頭。8.准許在改正的牌位前焚香點燭,在墓前供陳蔬果,但應申明不從流俗迷信。按照“八項特准”,雖然不能全盤解決在中國的“禮儀之爭”,但能稍稍平息一下康熙帝、耶穌會與其他各方面的複雜糾紛,對維持中國教會多少有利。但是梵蒂岡並不承認嘉樂自行制定“八項特准”。經過多年反復辯論後,教宗本篤十四世(Bento ⅩⅣ)於1742年斷然否定了“八項特准”。羅光:《教廷與中國使節史》,第152—153、169頁;李天綱:《跨文化的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第265頁。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2月8日-1759年1月28日)11月4日,澳門富商西蒙.羅咱新買船“聖沙勿略”號,由若阿金.西爾維拉(Joaquim José da Silveira)駕駛從澳門前往帝汶。該船為首次試航,還向仁慈堂貸款1200兩。另外,還有兩艘商船從澳門前往馬尼拉。[1] [1]Benjamin Videira Pires, A Vida Maritima de Macau no Século.ⅩⅧ, p.45;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ⅩⅧ, pp.498—499; Benjamin Videira Pires, A Viagem de Comércio Macau-Ma- nila nos Séculos ⅩⅥ a ⅩⅨ, p.62; 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ⅩⅧ, p.497.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2月8日-1759年1月28日)11月4日,澳門富商西蒙.羅咱新買船“聖沙勿略”號,由若阿金.西爾維拉(Joaquim José da Silveira)駕駛從澳門前往帝汶。該船為首次試航,還向仁慈堂貸款1200兩。另外,還有兩艘商船從澳門前往馬尼拉。Benjamin Videira Pires, A Vida Maritima de Macau no Século.XVIII, p.45;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p.498—499; Benjamin Videira Pires, A Viagem de Comércio Macau-Ma- nila nos Séculos XVI a XIX, p.62; 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497.
清嘉慶三年(1798年2月16日─1799年2月4日)4月28日,駛經里約熱內盧航線的“勤奮(Diligente)”號載著建立葡屬印度郵局的法令起航前往澳門,於11月4日抵達。並任命若瑟‧科英布拉為澳門海郵第一任局長。若瑟‧科英布拉1790年任議事會書記官,之後屢任議事會議員,1811年、1822年和1825年三次出任議事會理事官,還曾擔任仁慈堂主席。他在議事亭前地和天通街(Rua dos Cules)上有幾所房子。Luís Virgílio de Brito Frazão, História e Desenvolvimento dos Correios e das Telecomunicações de Macau, Vol. 1, p. 24.
清嘉慶十年(1805年1月31日─1806年2月17日)7月,一艘呂宋船在老萬山南邊洋面被盜匪網劫,該船共22人,因炮少不能抵禦,被賊殺死12人,逃脫7人不知下落,有惹牽•喥•旺嗶 (José de Webb)、喥吩(Delfim)及汪棉•咕嚕蘇(Vanmin Grosso)3人被俘。該船船主名容嗶喥路嚦(Iong Pedreira), 火長為佛哴•西喥(Fran Cid),船上載有豆蔻、食米等物。該船於本年2月從廣州黃埔開往呂宋,4月中旬又從呂宋返回澳門,不意途中被劫。11月l4日,惹牽•喥•旺嗶等3人乘間逃至香山黃粱都,為香山縣查收安業。《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香山知縣彭昭麟為飭將遇盜難蕃惹牽喥旺嗶等查明下理事官諭》,第456頁。
嘉慶十四年(1809年2月14日─1810年2月3日)11月4日,即是在清葡聯合捕盜協議簽訂之前,雙方的聯合行動已經開始。鄭一嫂下令讓張保仔率船隊進入內河,自己則以大艦數艘停泊在大嶼山赤瀝角洋面,據守港口,防官軍掩襲。時有3艘葡萄牙船回國,正好被鄭一嫂攔截。鄭一嫂“擊其一艘獲焉,殲夷人數十”。剩下2艘葡船逃回澳門,適逢香山知縣彭昭麟率船100艘西行,雙方合并。彭昭麟“又雇請夷船六隻,賭一嫂船少,往圍之”。廣東政府通知澳門,要求葡萄牙軍兵船拖住鄭一嫂,等候清朝水師前來圍剿。當鄭一嫂發現葡艦進入大嶼山水面時,立即召集張保仔、香山二及鄭保養等率領紅旗大幫大小船艇到大嶼山與其匯合。10日,發生了一場戰鬥,張保仔大敗葡萄牙船。而他船隻“盡逃”。葡人極為憤慨,稟香山知縣彭昭麟“願以夷船出戰”。17日,彭昭麟遂點閱西洋大夷舶六隻,配以夷兵,供其糧食,出洋剿捕。18日,廣東水師提督孫全謀率領的60艘帆船1200門火炮及1.8萬官兵也趕至大嶼山海面。20日清晨,清朝水師向海盜發動突然襲擊,孫全謀守東,彭昭麟扼西,將海盜的出路死死堵住,相互攻擊“連打兩晝夜,不分勝負”。22日,清軍一戰鬥船隻“藥重炮裂”,致使船隻損壞,數十人死亡,清方水師退回港灣。23日,清方水師又折返,戰鬥繼續,“官軍不能敵,失去一舟”。27日,海上刮起猛烈的北風,孫全謀決以火船攻擊困在海灣中的海盜。然而由於風向的改變,火攻船不僅沒有燒及盜船,“反延燒兵船二只”。29日午後,南風大作,浪卷濤奔,鄭石氏與張保仔率數百艘船隻如排山倒海之勢向清軍撲來,清水師無法抵擋,海盜船隊遂突圍而逃,直出仰船洲外洋。葡萄牙船不斷放炮追擊,海盜以數十艘爛船設障,葡船亦無功而返。嘉慶十四年(1809)十月,大嶼山赤瀝角之戰實際上是清朝捕盜戰爭的一次失敗,但為了掩飾這次失敗,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誇大殲滅匪盜人數為2400名。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2月14日─1810年2月3日)11月4日,即是在清葡聯合捕盜協議簽訂之前,雙方的聯合行動已經開始。鄭一嫂下令讓張保仔率船隊進入內河,自己則以大艦數艘停泊在大嶼山赤瀝角洋面,據守港口,防官軍掩襲。時有3艘葡萄牙船回國,正好被鄭一嫂攔截。鄭一嫂“擊其一艘獲焉,殲夷人數十”。剩下2艘葡船逃回澳門,適逢香山知縣彭昭麟率船100艘西行,雙方合并。彭昭麟“又雇請夷船六隻,賭一嫂船少,往圍之”。廣東政府通知澳門,要求葡萄牙軍兵船拖住鄭一嫂,等候清朝水師前來圍剿。當鄭一嫂發現葡艦進入大嶼山水面時,立即召集張保仔、香山二及鄭保養等率領紅旗大幫大小船艇到大嶼山與其匯合。10日,發生了一場戰鬥,張保仔大敗葡萄牙船。而他船隻“盡逃”。葡人極為憤慨,稟香山知縣彭昭麟“願以夷船出戰”。17日,彭昭麟遂點閱西洋大夷舶六隻,配以夷兵,供其糧食,出洋剿捕。18日,廣東水師提督孫全謀率領的60艘帆船1200門火炮及1.8萬官兵也趕至大嶼山海面。20日清晨,清朝水師向海盜發動突然襲擊,孫全謀守東,彭昭麟扼西,將海盜的出路死死堵住,相互攻擊“連打兩晝夜,不分勝負”。22日,清軍一戰鬥船隻“藥重炮裂”,致使船隻損壞,數十人死亡,清方水師退回港灣。23日,清方水師又折返,戰鬥繼續,“官軍不能敵,失去一舟”。27日,海上刮起猛烈的北風,孫全謀決以火船攻擊困在海灣中的海盜。然而由於風向的改變,火攻船不僅沒有燒及盜船,“反延燒兵船二只”。29日午後,南風大作,浪卷濤奔,鄭石氏與張保仔率數百艘船隻如排山倒海之勢向清軍撲來,清水師無法抵擋,海盜船隊遂突圍而逃,直出仰船洲外洋。葡萄牙船不斷放炮追擊,海盜以數十艘爛船設障,葡船亦無功而返。嘉慶十四年(1809)十月,大嶼山赤瀝角之戰實際上是清朝捕盜戰爭的一次失敗,但為了掩飾這次失敗,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誇大殲滅匪盜人數為2400名。袁永倫:《靖海氛記》卷下,第4—7頁;田明矅:《重修香山縣誌》卷22《紀事》;穆黛安:《華南海盜:1790—1810》,第140—142頁所印資料與《靖海氛記》記錄大不同,幾乎所有日期均有差異,特別是11月10日在赤瀝角的第一戰役,葡文資料稱在8日,還稱這一戰役“雙方俱無損傷”。袁永倫對此事記錄屬第三方,既不會褒揚海盜,亦不會掩飾葡人,故其記載為准,而穆黛安不察。《清仁宗嘉慶實錄》卷218,嘉慶十四年九月壬申;穆黛安:《華南海盜:1790—1810》,第140—142頁。
清道光三年(1823年2月11日─1824年1月30日)11月4日,聖若瑟修院監事若阿金·萊特及平托·馬雅(Francisco da Silva Pinto e Maia)神父因支持民主運動而被捕。之後不久,由於曾上書支持過民主運動的路易斯·公薩爾維斯(Luís Álvares Gonçalves)神父也險遭逮捕。所幸的是由於他沒有參加過聖若瑟修院管理,最終被沙辛主教確認為從犯而交給了聖若瑟修院院長柏爾雅。潘日明:《殊途同歸:澳門的文化交融》,第154—155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31頁;方立中:《1697─1935年在華遣使會士列傳》第558頁稱若阿金·萊特在1824年被澳門政府兩次逮捕。
道光六年(1826年2月7日─1827年1月26日)11月4日,中國第一次石印在澳門進行。由馬禮遜的華人助手阿才(Atsow)執筆,他兒子馬儒翰使用本年9月馬禮遜回到中國時攜來的一部自費購買的石印機印製山水畫,嘗試的結果不錯。年底馬禮遜就已將印成的基督教宣傳單張寄給他人了。但後來因馬儒翰離開澳門,馬禮遜印書的事業發生危機,與東印度公司及倫敦傳教會的關係陷入低潮,中國最早的石印為時不過數月就告停頓。1831年2月開始,馬氏父子又開始石印,所印大都是單張的傳教文字或雜件。1832年10月,馬禮遜給他人寄了一本傳教小冊子,這是他們印成的唯一的成冊的中國石印本。已知馬禮遜父子最後一次石印是1834年5月中儒翰所作,一位美國商入託印,可能是船貨單之類的商業檔。
清道光六年(1826年2月7日─1827年1月26日)11月4日,中國第一次石印在澳門進行。由馬禮遜的華人助手阿才(Atsow)執筆,他兒子馬儒翰使用本年9月馬禮遜回到中國時攜來的一部自費購買的石印機印製山水畫,嘗試的結果不錯。年底馬禮遜就已將印成的基督教宣傳單張寄給他人了。但後來因馬儒翰離開澳門,馬禮遜印書的事業發生危機,與東印度公司及倫敦傳教會的關係陷入低潮,中國最早的石印為時不過數月就告停頓。1831年2月開始,馬氏父子又開始石印,所印大都是單張的傳教文字或雜件。1832年10月,馬禮遜給他人寄了一本傳教小冊子,這是他們印成的唯一的成冊的中國石印本。已知馬禮遜父子最後一次石印是1834年5月中儒翰所作,一位美國商入託印,可能是船貨單之類的商業檔。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37頁;方立中:《1697—1935年在華遣使會士列傳》第568頁稱馬塔1825年10月24日到達澳門。
道光十五年(1835年1月29日─1836年2月16日)11月4日,美國傳教士伯駕在廣州新豆欄街創立廣州眼科醫院。伯駕開辦廣州眼科醫院是受到美國醫生布拉德福(James H.Bradford)影響的。1828年,郭雷樞醫生在澳門辦醫院成功的經驗促成他在廣州創建一間診所,而這間診所即是在布拉德福醫生協助下成立的。布拉福德1823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824年來到中國,成為在廣州的美籍醫生,後被委託在廣州建立一所醫院,並擔任院長。1835年布拉德福醫生回國後,郭雷樞設計、布拉德福建立的這所醫療機構便停止了工作。但卻給伯駕創建廣州眼科醫院起了一個示範作用。醫院在第一天開放時即迎來了4名眼疾病人。伯駕選擇眼疾作為醫療對象,不僅是因為眼疾流行,而且因為中國醫生對眼科疾病基本無能為力。醫院開辦3個月後,治療眼疾患者竟達925人。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1月29日─1836年2月16日)11月4日,美國傳教士伯駕在廣州新豆欄街創立廣州眼科醫院。伯駕開辦廣州眼科醫院是受到美國醫生布拉德福(James H.Bradford)影響的。1828年,郭雷樞醫生在澳門辦醫院成功的經驗促成他在廣州創建一間診所,而這間診所即是在布拉德福醫生協助下成立的。布拉福德1823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824年來到中國,成為在廣州的美籍醫生,後被委託在廣州建立一所醫院,並擔任院長。1835年布拉德福醫生回國後,郭雷樞設計、布拉德福建立的這所醫療機構便停止了工作。但卻給伯駕創建廣州眼科醫院起了一個示範作用。醫院在第一天開放時即迎來了4名眼疾病人。伯駕選擇眼疾作為醫療對象,不僅是因為眼疾流行,而且因為中國醫生對眼科疾病基本無能為力。醫院開辦3個月後,治療眼疾患者竟達925人。Chinese Repository, Vol.2, No.6, pp.271—272;愛德華·V. 吉利克:《伯駕與中國的開放》第3章,第43—53頁。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2月14日─1840年2月2日)11月4日,羅賓斯·布朗夫婦正式在澳門開辦馬禮遜教育會學校。它有6名學生,這些男孩們從農村來,年紀最大有15歲,通過前幾個月的學習,他學到了大量的英語,並比其他的學生進步快。他在學校里充當了監督人。學校每天分半天學習漢語,半天學習英語,學習時間從早晨6時至晚上9時。如此,有8個小時用於讀書,3至4個小時用於在室外進行鍛煉或娛樂。布朗的書房也在學校內,因此,學生處於他的監視之下。在教室之外,他們不允許離開已有足夠房間供他們運動的校舍。他們住在布朗牧師家里,布朗夫婦待他們如同兒子,布朗牧師並給予一個基督教家庭的教育。Chinese Repository, Vol.10, No.10, pp.564—587.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7月29日,葡人向欽差大臣耆英提出九點要求,試圖改變澳門管治狀況。10月3日,彼亞度(José Gregório Pegado)總督開始執政。他上任後,開始逐步進佔氹仔島。他禮節性拜訪耆英時,獲得葡人佔領氹仔的默許。10月10日,前總督邊度被任命為葡萄牙全權公使。11月4日,前總督邊度乘“特茹”號到達黃埔,然後換乘小船進入廣州,同清政府官員耆英在法國領事館進行會談。葡方提出的免交地租、取消三巴門界等7項要求被拒絕,中方被迫同意給予澳葡政府和中國地方官府公文處理同等待遇,減少葡船隻税收;規範中國從澳門進口貨物的税收,取消各種繁瑣手續;自由修建房屋,打造船隻,購買物品,僱傭工匠;葡萄牙船隻也可以在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岸通商。
同治二年(1863年2月18日─1864年2月7日)11月4日,在美國商人威爾士(Walsh)寫於廣東的一封信函中稱:他9月接到來自長崎日本官員的訂單,要到澳門購買炮和彈藥,交給長崎的大名的下屬官員(Tycoon's officer)。他10月份在澳門採購了這批武器,雇“蘇格蘭(Scotland)”號火船運送。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apers relating to foreign affairs, accompanying the annual message of the president to the second session thirty-eighth congress, Part3(1864), Diplomatic Correspondence: China, pp. 351—352.
光緒元年(1875年2月6日─1876年1月25日)11月4日,廣東大鵬協副將彭玉奉命赴澳門,與各商妥議移關報稅。是日,彭玉先去拜會澳督,將粵督發還西洋宮送來不合例之告示並章程八章,面交回澳督收領,並因便說及澳門之華船由下府辦貨,屢不回省報驗銷號,因此關船拿獲。彭玉回寓後,即晚傳集各商,將憲台體恤商艱之意傳諭各商周知,據各商稱說,各行鋪俱在澳門貿易,若回省完稅,耽擱時日。澳內生意冷淡,如何能就便報稅,則生意可冀暢旺。澳門華商並請將下情回省轉稟督、撫憲察核。[1] [1]《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3冊《調署廣東大鵬協副將彭玉為赴港澳與各商妥議移關報稅事致兼署兩廣總督張兆棟稟文》,第76頁。
《知新報》第七十期刊登《湘陰楊昌熾條陳時務摺》、《康工部有為條陳商務摺六月十五日第十五上書》、《美提軍以不恤士卒獲咎》、《一千八百九十七年清查美國鐵路情形》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使用。《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2月13日─1908年2月1日)6月27日,澳門政府將總承代售澳門仁慈堂彩票生意,用封固之暗票出投,招人承充。自1907年11月2日起,至1912年11月1日止。壓票銀4萬元。然而是日未有人到投。8月20日改為明喊出投後,依然未有人到投。澳門政府不得不稍作更改,壓票銀變為2萬元,其用銀以舊承充人所認出照所發票張總數價目每百元8元為底。11月4日,因仍然無人承充,再次改為用封固暗票出投,招人承充。自1908年3月7日至1913年3月6日止。《澳門政府憲報》1907年4月27日第17號。《澳門政府憲報》1907年7月20日第29號。《澳門政府憲報》1907年8月24日第34號。《澳門政府憲報》1907年9月7日第36號。
Mais
Caros membros do website "Memória de Macau", olá!
Agradecemos o vosso apoio e confiança ao longo do tempo ao website de Cultura e História "Memória de Macau". A fim de otimizar a qualidade dos serviços a prestar aos membros e proteger os seus direitos e interesses, será implementada, oficialmente, uma nova versão dos "Termos e Serviços" que entrou em vigor a 28 de Abril de 2025. Por favor, leiam o texto completo da versão actualizada. O conteúdo pode ser consultado aqui:
👉 Clique aqui para tomar conhecimento da versão actualizada dos "Termos e Serviços"
Li, concordo e aceito o conteúdo actualizado dos "Termos e Serviços".
Caso tenha alguma dúvida sobre a versão atualizada, não hesite em contactar-nos.
Agradecemos o vosso contínuo apoio e confiança. O website de Cultura e História "Memória de Macau" continuará a prestar serviços aos seus membros de forma segura e conveniente.
Com os melhores cumprimentos,
Website de Cultura e História "Memória de Macau"
Data de actualização: 28 de Abril de 2025
Instruções de uso
Já tem a conta da "Memória de Macau"?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