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在第四十六屆世界遺產大會舉辦期間,揭曉2024年《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獲獎名單,“澳門記憶”獲“卓越之星獎”。
“澳門記憶”推出“浮光百年 承載輝煌──新馬路街區圖片徵集”,聯乘新馬路街區內的多個商戶,誠邀市民分享有關新馬路的老照片和相關回憶,徵集期由即日至2024年9月30日。
有獎問答遊戲的得獎結果出爐!每位得獎者可獲珍藏版古地圖澳門通乙張。澳門記憶團隊已透過得獎者註冊會員時登記之流動電話號碼,以短訊形式發送得獎通知,再次感謝會員們的支持和參與!
>>立即查看得獎名單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2月13日-1696年2月2日)9月9日,意大利那不勒斯貴族傑梅里-卡雷里(Giovanni Francesco Gemelli-Careri)先後遊歷歐洲諸國後從果阿抵達澳門。他在澳門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因耶穌會士的幫助並獲清政府的准許,大約在翌年1月初離澳。他在廣州停留一段時間後進京並受到康熙帝的接見,同年返回澳門,後又乘船赴墨西哥。回國後他完成了《環球旅行記》一書,其中記錄了他在澳門的所見“一場按中國人方式演出的戲”: 戲是在一個小廣場的中間演出的,為了他們的娛樂消遣,而以犧牲某些鄰居的利益為代價。有一個大舞台,台上容納了30個人(男演員和女演員),儘管我一點也聽不懂(因為他們說的是官話),但我理解他們的藝術表現手法:他們是用生活和技巧在演戲。部分是念白,部分是唱腔,幾件木制和銅制樂器奏出的音樂,和諧地應答著唱者的聲音。他們的衣著足夠華美,他們的外衣上裝飾著經常變化的金銀飾品。這場戲持續了10個小時,在搖曳的燭光裡結束。 [1] [1]耿異:《17—19世紀西方人視野中的澳門與廣州》,載耿異、吳志良主編:《16—18世紀中西關係與澳門》,第1—5頁;傑梅里一卡雷里:《環球旅行記》,載《航海與旅行文集》第4卷,第275頁,轉自傑佛里.C·岡恩:《澳門史》第2章,第63—64頁。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2月13日-1696年2月2日)9月9日,意大利那不勒斯貴族傑梅里-卡雷里(Giovanni Francesco Gemelli-Careri)先後遊歷歐洲諸國後從果阿抵達澳門。他在澳門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因耶穌會士的幫助並獲清政府的准許,大約在翌年1月初離澳。他在廣州停留一段時間後進京並受到康熙帝的接見,同年返回澳門,後又乘船赴墨西哥。回國後他完成了《環球旅行記》一書,其中記錄了他在澳門的所見“一場按中國人方式演出的戲”:戲是在一個小廣場的中間演出的,為了他們的娛樂消遣,而以犧牲某些鄰居的利益為代價。有一個大舞台,台上容納了30個人(男演員和女演員),儘管我一點也聽不懂(因為他們說的是官話),但我理解他們的藝術表現手法:他們是用生活和技巧在演戲。部分是念白,部分是唱腔,幾件木製和銅製樂器奏出的音樂,和諧地應答著唱者的聲音。他們的衣著足夠華美,他們的外衣上裝飾著經常變化的金銀飾品。這場戲持續了10個小時,在搖曳的燭光裡結束。耿異:《17—19世紀西方人視野中的澳門與廣州》,載耿異、吳志良主編:《16—18世紀中西關係與澳門》,第1—5頁;傑梅里.卡雷里:《環球旅行記》,載《航海與旅行文集》第4卷,第275頁,轉自傑佛里.C.岡恩:《澳門史》第2章,第63—64頁。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1月31日-1700年2月18日)8月26日,英國私商組建的“英國公司”派商船“麥士里菲爾德(Macclesfield)”號在船長約翰•赫爾(John Hurle)和大班羅伯特•道格拉斯(Robert Douglas)的率領下駛抵澳門。葡萄牙人和中國官員都對英國商船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保證盡力方便他們去廣州的貿易。9月2日,曾經當過“王商”的洪順宮(Hunshunquin)從廣州來到英商船上,提出要包購英商的船貨。5日,大班羅伯特•道格拉斯上岸拜訪廣東行商施美亞(Shemea)。7日,海關監督從廣州來到澳門。8日,海關官吏丈量船隻。9日,海關監督通知說,“麥士里菲爾德”號是二等船,本應收費1200兩。為了表示對英商的優待,海關監督命書吏改為三等船,只需繳納600兩。後海關監督又將收費減免1/5,則所交船鈔是480兩。羅伯特•道格拉斯得知海關監督態度良好時,要求發給其三張執照,一張准許所有商人都可以自由和他交易,一張准許他前往廣州,一張允許他將船開入廣州。這三個條件均得到海關監督應允。14日,羅伯特•道格拉斯駕船離澳赴廣州。19日到達。在廣州,羅伯特•道格拉斯住在洪順官的寓所。經過兩三天的討論後,大班們決定與洪順官簽訂合約,並將他們帶來的部分貨物賣給洪順官,共售得白銀36000兩,折合為1.2萬英鎊。回程時購買的貨物有:生絲69.5擔,水銀110擔,松蘿茶160擔,白銅250擔,麝香245兩,胡椒1000擔,扇10萬把,茶桌、鑲貝珠360套,金塊776.5兩及價值13075.8兩銀的絲綢和價值1147.46兩銀的瓷器,總成本為44928.64兩白銀。羅伯特•道格拉斯這一次來中國的貿易是一次成功的貿易。不僅受到中國海關監督的友好歡迎,丈量船隻的條件也非常優惠,他按照東方式的慣例送禮,但沒有受到勒索,他在優惠的條件下將他的全部貨物以信用方式售給一位體面的商人,並訂約購回貨物,滿載而歸。這是英國人第一次在中國成功進行的商業活動,從此開始了英國人在廣州與澳門開展貿易的新週期。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1月31日-1700年2月18日)8月26日,英國私商組建的“英國公司”派商船“麥士里菲爾德(Macclesfield)”號在船長約翰•赫爾(John Hurle)和大班羅伯特•道格拉斯(Robert Douglas)的率領下駛抵澳門。葡萄牙人和中國官員都對英國商船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保證盡力方便他們去廣州的貿易。9月2日,曾經當過“王商”的洪順官(Hunshunquin)從廣州來到英商船上,提出要包購英商的船貨。5日,大班羅伯特•道格拉斯上岸拜訪廣東行商施美亞(Shemea)。7日,海關監督從廣州來到澳門。8日,海關官吏丈量船隻。9日,海關監督通知說,“麥士里菲爾德”號是二等船,本應收費1200兩。為了表示對英商的優待,海關監督命書吏改為三等船,只需繳納600兩。後海關監督又將收費減免1/5,則所交船鈔是480兩。羅伯特•道格拉斯得知海關監督態度良好時,要求發給其三張執照,一張准許所有商人都可以自由和他交易,一張准許他前往廣州,一張允許他將船開入廣州。這三個條件均得到海關監督應允。14日,羅伯特•道格拉斯駕船離澳赴廣州。19日到達。在廣州,羅伯特•道格拉斯住在洪順官的寓所。經過兩三天的討論後,大班們決定與洪順官簽訂合約,並將他們帶來的部分貨物賣給洪順官,共售得白銀36000兩,折合為1.2萬英鎊。回程時購買的貨物有:生絲69.5擔,水銀110擔,松蘿茶160擔,白銅250擔,麝香245兩,胡椒1000擔,扇10萬把,茶桌、鑲貝珠360套,金塊776.5兩及價值13075.8兩銀的絲綢和價值1147.46兩銀的瓷器,總成本為44928.64兩白銀。羅伯特•道格拉斯這一次來中國的貿易是一次成功的貿易。不僅受到中國海關監督的友好歡迎,丈量船隻的條件也非常優惠,他按照東方式的慣例送禮,但沒有受到勒索,他在優惠的條件下將他的全部貨物以信用方式售給一位體面的商人,並訂約購回貨物,滿載而歸。這是英國人第一次在中國成功進行的商業活動,從此開始了英國人在廣州與澳門開展貿易的新週期。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1卷,第86—97頁。
乾隆十四年(1749年2月17日-1750年2月6日)9月9日,澳門方濟各會修道院“以外科擅名久”的“蕃醫”安哆呢 (António de la Concepción)[1]修士在澳門逝世,享年84歲。安哆呢,西班牙人,1695年抵達馬尼拉傳教,1697年到廣州。在馬尼拉時,即已開始學醫,抵廣州後,又在艾腦爵(Blas García)的指導下行醫。1699年艾腦爵修士返回馬尼拉,廣州方濟各會醫院就剩下安哆呢一人主持醫務工作,治癒了很多官員與窮人,成為當時廣東著名的“蕃醫”。安哆呢在粵期間,與廣東上層官員的關係甚洽,1714年,他曾為時任廣東巡撫的楊琳治病。1724年剛升任廣東總督的楊琳急召安哆呢到總督府為其治病,但為時已晚,於5月楊琳去世。據稱,楊琳去世時伴以隆重的天主教禮儀。1722年任廣東巡撫的年希堯與安哆呢也保持著良好的關係。1724年,安哆呢成為年希堯及其家人的顧問醫生,他還為年希堯翻譯過一部西洋解剖學著作。1725年任廣東巡撫的楊文乾也與安哆呢相好。1726年,安哆呢向楊文乾申請擴建診療所,巡撫不僅讚賞批准,並派人幫助擴建,還解囊相助。[2]在當時的廣州,安哆呢已成為一位明星人物,故1732年廣州禁教時,安哆呢名列被驅逐傳教士之首。安哆呢返回澳門後,並將廣州醫院也搬回方濟各修道院,繼續行醫。長期無私的醫療服務,使他贏得了粵澳人民的愛戴。在他晚年多病期間,大多數澳門居民都為他祈禱。安哆呢修士的去世,使整個澳門都陷入悲痛。方濟各會中國教區特派員向格列高利教省會長通報安哆呢的死訊時說:“安哆呢修士,我們的健康衛士,我們快慰的源泉,我們的一切,在此與我們永別了;這裡的人們都說,所有窮苦之人失去了一位好神父。”曾在澳門與安哆呢相識的麻六甲主教,在得知他去世後說:“澳門從此缺乏仁愛了。”安哆呢去世後的第七天,澳門各教堂都舉行了正式的追悼儀式。[3] [1]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 [2]Fortunato Margiotti, "Ein Bruder furdie Brüder: António de la Concepción", in Arnulf Camps & Cerfried W.Hunod, Erschaffe mir ein neues Volk: Franziskanishe Kirchlichkeit und missionarische Kirche, pp. 221—224; Severiano Alcobendas, Religiosos médicos de la Provincia de San Gregorio Magno de Filipinas, mA/A, in AIA Tomo 36, 1933, pp.572—577,轉自董少新:《西洋傳教士在華早期行醫事蹟考述》,第36頁。 [3]Severiano Alcobendas, Religiosos mbdicos de la Provincia de San Gregorio Magno de Filpinas, in AIA, Tomo 37, 1934, pp.617—738; 董少新:《西洋傳教士在華早期行醫考述》,第34頁。
乾隆十四年(1749年2月17日-1750年2月6日)9月9日,澳門方濟各會修道院“以外科擅名久”的“蕃醫”安哆呢 (António de la Concepción)修士在澳門逝世,享年84歲。安哆呢,西班牙人,1695年抵達馬尼拉傳教,1697年到廣州。在馬尼拉時,即已開始學醫,抵廣州後,又在艾腦爵(Blas García)的指導下行醫。1699年艾腦爵修士返回馬尼拉,廣州方濟各會醫院就剩下安哆呢一人主持醫務工作,治癒了很多官員與窮人,成為當時廣東著名的“蕃醫”。安哆呢在粵期間,與廣東上層官員的關係甚洽,1714年,他曾為時任廣東巡撫的楊琳治病。1724年剛升任廣東總督的楊琳急召安哆呢到總督府為其治病,但為時已晚,於5月楊琳去世。據稱,楊琳去世時伴以隆重的天主教禮儀。1722年任廣東巡撫的年希堯與安哆呢也保持著良好的關係。1724年,安哆呢成為年希堯及其家人的顧問醫生,他還為年希堯翻譯過一部西洋解剖學著作。1725年任廣東巡撫的楊文乾也與安哆呢相好。1726年,安哆呢向楊文乾申請擴建診療所,巡撫不僅讚賞批准,並派人幫助擴建,還解囊相助。在當時的廣州,安哆呢已成為一位明星人物,故1732年廣州禁教時,安哆呢名列被驅逐傳教士之首。安哆呢返回澳門後,並將廣州醫院也搬回方濟各修道院,繼續行醫。長期無私的醫療服務,使他贏得了粵澳人民的愛戴。在他晚年多病期間,大多數澳門居民都為他祈禱。安哆呢修士的去世,使整個澳門都陷入悲痛。方濟各會中國教區特派員向格列高利教省會長通報安哆呢的死訊時說:“安哆呢修士,我們的健康衛士,我們快慰的源泉,我們的一切,在此與我們永別了;這裡的人們都說,所有窮苦之人失去了一位好神父。”曾在澳門與安哆呢相識的麻六甲主教,在得知他去世後說:“澳門從此缺乏仁愛了。”安哆呢去世後的第七天,澳門各教堂都舉行了正式的追悼儀式。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Fortunato Margiotti, "Ein Bruder furdie Brüder: António de la Concepción", in Arnulf Camps & Cerfried W.Hunod, Erschaffe mir ein neues Volk: Franziskanishe Kirchlichkeit und missionarische Kirche, pp. 221—224; Severiano Alcobendas, Religiosos médicos de la Provincia de San Gregorio Magno de Filipinas, mA/A, in AIA Tomo 36, 1933, pp.572—577,轉自董少新:《西洋傳教士在華早期行醫事蹟考述》,第36頁。Severiano Alcobendas, Religiosos mbdicos de la Provincia de San Gregorio Magno de Filpinas, in AIA, Tomo 37, 1934, pp.617—738; 董少新:《西洋傳教士在華早期行醫考述》,第34頁。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月15日─1848年2月4日)5月6日,澳督亞馬留完成對氹仔島的佔領。氹仔是無法進入內港的大船理想錨地。亞馬留認為,對氹仔的佔有“對澳門而言,是件大好事。 因為除了可以控制整個港口外,還可避免其他國家向華人商購此島,否則澳門的商業重要性將喪失殆盡”。是日,亞馬留突然通知耆英,將在氹仔修建一碉堡,用來防禦從那裡得到接濟的海盜活動。耆英派人調查後發現那裡已建有一個供五六名士兵使用的碉堡,面對既成事實,耆英只好說: “該地不在葡萄牙人的界址中,但我還是同意了貴總督的再三請求。滿口允許在那裡起造一兵房,以示同甘共苦之意。”其後,亞馬留命令駐澳門港海軍少校佩德羅.羅利路(Pedro José da Silva Loureiro)在氹仔修建西沙嘴炮台。至9月9日建成,葡萄牙國旗在島上升起。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月15日─1848年2月4日)5月6日,澳督亞馬留完成對氹仔島的佔領。氹仔是無法進入內港的大船理想錨地。亞馬留認為,對氹仔的佔有“對澳門而言,是件大好事。因為除了可以控制整個港口外,還可避免其他國家向華人商購此島,否則澳門的商業重要性將喪失殆盡”。是日,亞馬留突然通知耆英,將在氹仔修建一碉堡,用來防禦從那裡得到接濟的海盜活動。耆英派人調查後發現那裡已建有一個供五六名士兵使用的碉堡,面對既成事實,耆英只好說: “該地不在葡萄牙人的界址中,但我還是同意了貴總督的再三請求。滿口允許在那裡起造一兵房,以示同甘共苦之意。”,其後,亞馬留命令駐澳門港海軍少校佩德羅.羅利路(Pedro José da Silva Loureiro)在氹仔修建西沙嘴炮台。至9月9日建成,葡萄牙國旗在島上升起。鄭煒明:《氹仔路環歷史論集》,第12頁。據Samuel Wells Williams, The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 p. 230,氹仔西沙嘴炮台的修建在1844年,又稱幾年後進一步鞏固這座炮台。氹仔炮台,位於氹仔島的最西端,即今氹仔碼頭與警署所在的西沙嘴上。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9月9日,澳門教區廣東天主教南海會長黃若翰、順德會長何若瑟、 潮州會長馮保祿、肇慶會長李二娣、海南會長岳亞明等聯名教友42人以 “廣東闔省士庶”的名義上書葡萄牙皇太后:為恩深義重不敢背施事。溯自中土開教之始,實由貴國導引之 源。梯航九萬餘里,宣化三百餘年,道統相承,流傳至今。而貴國歷代賢王重義輕財,捐資傳濟,建堂設教,養育人才,無非憫中土之沉淪,啟聖慈之惠愛。是以京畿省會常沾德化之隆,市井鄉閭亦荷帡檬之美。茲無論於何省,即舉粵東而言,凡入華諸位賢哲,無不先至粵東,承宣教化。得領聖教之先者為粵地,受栽培之厚者為粵人。愚頑得其訓誨,村舍亦被恩施。今茲背邪向正,恒沾聖洗之光,正道流傳,俾聞真教之理,皆沐貴國愛主愛人之盛心,而行體仁懷義之善事也。彼都人士共仰鴻恩,溯本追源,捐埃莫報。今忽有拂郎濟亞士,馳入粵省,不由我粵主教命,擅自開權,此明有強奪之形,併吞之勢,擁他人久創之業為己業,奪他人已成之功為己功。揆之於理,此貴國所必不能容,而粵省士庶必不能平者也。夫粵省百年來,蒙貴國優養恩渥,以至於今,一旦割恩斷義,轉屬他人,雖至死寧有不忍為者。而貴國亦常覆蔭我粵,兩情洽浹,並無纖芥之嫌,豈為強暴所逼,棄而不顧,寧忍粵之士庶顛沛流離哉!從來外國人入內地傳教,釀起風波者,指不勝屈。為嚴緝外國人入內地之禁,粵省為甚。自英吉利失和之後,粵民視洋人如讎敵,偶爾下鄉,六命同斃。此眾所共知共見者。今拂郎濟不明事勢,強入內地,必至帶累教友,惹禍株連。若為聖教致命,猶所甘心,今為漢奸而死,教友何辜,為此冤孽乎?預知拂郎濟司鐸入粵,定必擾亂聖教,粵之教友懼禍心切,斷不能相容也。為此泣懇皇太后俯賜鴻慈,剖析下情,轉奏教宗,評其曲直,審其事勢,使知公義所在,不得以威力而相加,愛戴既深,不敢以強弱之勢而變志。爰訴微衷,乞賜睿鑒。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9月9日,澳門教區廣東天主教南海會長黃若翰、順德會長何若瑟、 潮州會長馮保祿、肇慶會長李二娣、海南會長岳亞明等聯名教友42人以“廣東闔省士庶”的名義上書葡萄牙皇太后:為恩深義重不敢背施事。溯自中土開教之始,實由貴國導引之 源。梯航九萬餘里,宣化三百餘年,道統相承,流傳至今。而貴國歷代賢王重義輕財,捐資傳濟,建堂設教,養育人才,無非憫中土之沉淪,啟聖慈之惠愛。是以京畿省會常沾德化之隆,市井鄉閭亦荷帡檬之美。茲無論於何省,即舉粵東而言,凡入華諸位賢哲,無不先至粵東,承宣教化。得領聖教之先者為粵地,受栽培之厚者為粵人。愚頑得其訓誨,村舍亦被恩施。今茲背邪向正,恒沾聖洗之光,正道流傳,俾聞真教之理,皆沐貴國愛主愛人之盛心,而行體仁懷義之善事也。彼都人士共仰鴻恩,溯本追源,捐埃莫報。今忽有拂郎濟亞士,馳入粵省,不由我粵主教命,擅自開權,此明有強奪之形,併吞之勢,擁他人久創之業為己業,奪他人已成之功為己功。揆之於理,此貴國所必不能容,而粵省士庶必不能平者也。夫粵省百年來,蒙貴國優養恩渥,以至於今,一旦割恩斷義,轉屬他人,雖至死寧有不忍為者。而貴國亦常覆蔭我粵,兩情洽浹,並無纖芥之嫌,豈為強暴所逼,棄而不顧,寧忍粵之士庶顛沛流離哉!從來外國人入內地傳教,釀起風波者,指不勝屈。為嚴緝外國人入內地之禁,粵省為甚。自英吉利失和之後,粵民視洋人如讎敵,偶爾下鄉,六命同斃。此眾所共知共見者。今拂郎濟不明事勢,強入內地,必至帶累教友,惹禍株連。若為聖教致命,猶所甘心,今為漢奸而死,教友何辜,為此冤孽乎?預知拂郎濟司鐸入粵,定必擾亂聖教,粵之教友懼禍心切,斷不能相容也。為此泣懇皇太后俯賜鴻慈,剖析下情,轉奏教宗,評其曲直,審其事勢,使知公義所在,不得以威力而相加,愛戴既深,不敢以強弱之勢而變志。爰訴微衷,乞賜睿鑒。海外歷史檔案館,資料夾18,檔4,《1849年廣東士庶致葡萄牙皇太后書》,載《葡萄牙圖書館檔案館藏中文文獻:l668-l871》第1冊,第130—135頁。
光緒十四年(1888年2月12日─1889年1月30日)8月16日,葡國的“印度(Índia)”號運兵船經香港抵達澳門海邊馬路對開海面,聲明船上有兵丁在香港染上霍亂,遂將該兵安置在防病所調治。從8月20日至9月9日由東望洋行動中心劃出一條衛生防疫線以隔離上述地區。行動負責人為消防督察山度士·瓦吉尼亞斯(José dos Santos Vaquinhas)少校, 連他也染上霍亂, 起初症狀輕微,但終因腦部併發症而死亡。在青洲、氹仔,當然亦包括海邊馬路一帶紛紛搭建臨時檢疫站,摩啰人菜園和清真寺都變成了墓地。在澳門天天都有疫情警告,直到衛生司高斯華(José Gomes da Silva)上校宣佈“疫情已被限制在局部地區並得到控制”為止。聖嘉諾撒修女特萊西娜(Teresina)和比安嘉娣(Biancardi)因忘我工作及勤懇奉獻而獲葡萄牙政府頒發勳章。
光緒十四年(1888年2月12日─1889年1月30日)8月16日,葡國的“印度(Índia)”號運兵船經香港抵達澳門海邊馬路對開海面,聲明船上有兵丁在香港染上霍亂,遂將該兵安置在防病所調治。從8月20日至9月9日由東望洋行動中心劃出一條衛生防疫線以隔離上述地區。行動負責人為消防督察山度士·瓦吉尼亞斯(José dos Santos Vaquinhas)少校, 連他也染上霍亂, 起初症狀輕微,但終因腦部併發症而死亡。在青洲、氹仔,當然亦包括海邊馬路一帶紛紛搭建臨時檢疫站,摩啰人菜園和清真寺都變成了墓地。在澳門天天都有疫情警告,直到衛生司高斯華(José Gomes da Silva)上校宣佈“疫情已被限制在局部地區並得到控制”為止。聖嘉諾撒修女特萊西娜(Teresina)和比安嘉娣(Biancardi)因忘我工作及勤懇奉獻而獲葡萄牙政府頒發勳章。《澳門政府憲報》1888年8月21日第33號附報;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54頁。
光緒十九年(1893年2月17日─1894年2月5日)5月1日,清誥封榮祿大夫、澳門富商鄭文瑞在澳門病逝。當時其子鄭觀應尚在重慶,聞訊後即返澳守制,至9月9日方離澳返回上海。守制期間,有《澳門感事詩》一首:澳門上古名蓮峰,鵲巢鳩佔誰折衝。海靜波平函電火,山屏煙起若雲龍。華人神誕喜燃炮,葡人禮拜例敲鐘。華葡雜處無貴賤,有財無德亦敬恭。外埠俱謂逋逃藪,各街頻聞賣菜傭。商務魚欄與鴉片,餉源以賭為大宗。曆查富貴無三代,風俗澆漓官勢洶。屋價千金抽八十,公鈔不納被官封。昔有葡督極暴虐,竟為義士誅其凶。自謂文明實昏聵,不識公法受愚蠢。請問深知西律者,試思此事可曲從?詩人以澳門本為中國領土,現卻為葡人占居,面對澳門葡萄牙政府在澳地包私藏匪,窩娼聚賭,勒收公鈔,淩虐華民之現狀,希望通過兩國公法和西方法律向國際社會討還公道。
光緒十九年(1893年2月17日─1894年2月5日)5月1日,清誥封榮祿大夫、澳門富商鄭文瑞在澳門病逝。當時其子鄭觀應尚在重慶,聞訊後即返澳守制,至9月9日方離澳返回上海。守制期間,有《澳門感事詩》一首:澳門上古名蓮峰,鵲巢鳩佔誰折衝。海靜波平函電火,山屏煙起若雲龍。華人神誕喜燃炮,葡人禮拜例敲鐘。華葡雜處無貴賤,有財無德亦敬恭。外埠俱謂逋逃藪,各街頻聞賣菜傭。商務魚欄與鴉片,餉源以賭為大宗。曆查富貴無三代,風俗澆漓官勢洶。屋價千金抽八十,公鈔不納被官封。昔有葡督極暴虐,竟為義士誅其凶。自謂文明實昏聵,不識公法受愚蠢。請問深知西律者,試思此事可曲從?詩人以澳門本為中國領土,現卻為葡人占居,面對澳門葡萄牙政府在澳地包私藏匪,窩娼聚賭,勒收公鈔,淩虐華民之現狀,希望通過兩國公法和西方法律向國際社會討還公道。夏東元:《鄭觀應年譜長編》上卷,第368—370頁。鄭觀應:《羅浮待鶴山人詩草》卷1《澳門感事》。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第143頁。
民國二年(1913年1月1日─1913年12月31日)9月9日, 著名教育家、耶穌會士若奧.公薩維斯(João Gonçalves)神父在香港去世, 享年66歲。神父1847年10月1日生於葡萄牙,1890年l2月24日抵達澳門, 初為聖若瑟修院教師,1893年4月18日升任院長。由於聖若瑟修院再次由耶穌會執掌, 修院亦再次呈現新局面。1893─1894年, 公薩維斯神父在學生中創立聖母修會和路易士.貢薩加修會。這批耶穌會神父在修院內教授英語和商業課程, 培養了大量在中國、日本各港口從事貿易工作的人才。1901年, 澳門土生人教育促進會創辦一所商業學校, 邀請耶穌會神父們授課, 但被公薩維斯拒絕。修院自己開辦的商業課程始自1885年, 商業學校第一年有學生21人, 第二年18人, 第三年為13人, 而修院的三年制英語課程學生多達94人。1901年被任命為葡萄牙錫圖巴爾耶穌會哲學院院長, 3月離開澳門返回葡萄牙。1908年再次返回聖若瑟修院, 教授教理神學。1910年葡萄牙革命,11月19日再次離開澳門。1913年應澳門鮑理諾主教邀請, 7月16日第三次來到澳門, 負責肇慶傳教團的工作, 直至逝世。
民國二年(1913年1月1日─1913年12月31日)9月9日, 著名教育家、耶穌會士若奧.公薩維斯(João Gonçalves)神父在香港去世, 享年66歲。神父1847年10月1日生於葡萄牙,1890年l2月24日抵達澳門, 初為聖若瑟修院教師,1893年4月18日升任院長。由於聖若瑟修院再次由耶穌會執掌, 修院亦再次呈現新局面。1893─1894年, 公薩維斯神父在學生中創立聖母修會和路易士.貢薩加修會。這批耶穌會神父在修院內教授英語和商業課程, 培養了大量在中國、日本各港口從事貿易工作的人才。1901年, 澳門土生人教育促進會創辦一所商業學校, 邀請耶穌會神父們授課, 但被公薩維斯拒絕。修院自己開辦的商業課程始自1885年, 商業學校第一年有學生21人, 第二年18人, 第三年為13人, 而修院的三年制英語課程學生多達94人。1901年被任命為葡萄牙錫圖巴爾耶穌會哲學院院長, 3月離開澳門返回葡萄牙。1908年再次返回聖若瑟修院, 教授教理神學。1910年葡萄牙革命,11月19日再次離開澳門。1913年應澳門鮑理諾主教邀請, 7月16日第三次來到澳門, 負責肇慶傳教團的工作, 直至逝世。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Ⅲ, pp. 395─396.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9月9日,澳門聖若瑟中學 (Colégio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舉行開學典禮。先是,應高若瑟主教之邀,肇慶傳教團的耶穌會神父們再次接管聖若瑟修院,耶穌會神父公薩維斯.羅利茲 (António Joaquim Gonçalves Roliz)與修院院長馬安瑟 (António Maria Álves)神父商討華人青少年的教育問題。馬安瑟神父購置了風順堂上街 1~3號的建築物作為學校地址。聖若瑟中學最初主要開設中文、葡文及英文三門課程,每門都有許多學生聽課。華人學生還可以採用走讀的形式來校就讀。由修院院長馬安瑟神父兼任首任校長。1932年,又任命顏儼若 (António Ngan)神父為第二任校長,在他任內,開設了全部初中課程。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9月9日,澳門聖若瑟中學 (Colégio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舉行開學典禮。先是,應高若瑟主教之邀,肇慶傳教團的耶穌會神父們再次接管聖若瑟修院,耶穌會神父公薩維斯.羅利茲 (António Joaquim Gonçalves Roliz)與修院院長馬安瑟 (António Maria Álves)神父商討華人青少年的教育問題。馬安瑟神父購置了風順堂上街 1~3號的建築物作為學校地址。聖若瑟中學最初主要開設中文、葡文及英文三門課程,每門都有許多學生聽課。華人學生還可以採用走讀的形式來校就讀。由修院院長馬安瑟神父兼任首任校長。1932年,又任命顏儼若 (António Ngan)神父為第二任校長,在他任內,開設了全部初中課程。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Ⅷ, P.292—295;林家駿:《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第22頁記載有異,稱1931年馬安瑟、白安民及顏儼若三位司鐸創辦中葡文書院,方便華人子弟就讀。越一年,開辦初中,由顏神父任校長,改名聖若瑟中學。
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上午,為慶祝澳門回歸倒計時一百天,穗澳兩地合辦了“信鴿競翔報歸訊”活動,來自廣州的一千九百九十九隻信鴿從大三巴牌坊前放飛,在空中繞行一會,競翔飛返廣州,寓意“回歸”。 鴿子不是澳門特產,卻與澳門有緣。大三巴牌坊頂上鑲嵌一隻銅鴿,像振翅飛翔的形態,它是神聖的象徵,與古老的牌坊同在。白鴿巢公園建園前原是一名葡商私邸,飼養數百隻白鴿,常漫天飛舞,蔚為奇觀,時人呼之為“白鴿巢”,後來成為公園的俗稱,而今該園已沒有鴿子,反而二龍喉公園卻飼養一批鴿子,供遊人觀賞。記得在四五十年前,本澳養鴿成風,不僅市區一些人家在居處天台、騎樓建搭鴿舍飼養,供作肉食,郊區馬場、新填海農戶更建鴿屋,大量養殖,供應市場需要。其後,以內地肉鴿大量運澳供銷,本澳養鴿人家才逐漸減少。肉鴿製饌,中西菜式均備,名堂有豉油王乳鴿、鹽焗乳鴿、紅燒乳鴿、淮杞燉乳鴿等,本澳有一家餐廳就是憑着“燒乳鴿”打響名堂,馳譽港澳數十年。用作比賽的是信鴿,在澳飼養人家很少。信鴿天生有歸巢能力,無論身在何地,也能分辨南北飛回出生地,培養一隻飛得遠的信鴿耗資不菲。賽鴿在世界各地時有舉行,一九七八年間,香港賽鴿會曾舉辦“港澳信鴿大賽”,參賽鴿子有六百多隻,由港運來澳門,在新口岸放飛返港,結果,該會主席的一隻比利時名種信鴿“太陽神”奪魁。本澳也有野鴿,多是迷途家鴿在荒郊落戶生活。近年大三巴牌坊也有大批鴿子在空中飛翔或落地覓食,吸引遊客觀賞或餵飼。
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上午,為慶祝澳門回歸倒計時一百天,穗澳兩地合辦了“信鴿競翔報歸訊”活動,來自廣州的一千九百九十九隻信鴿從大三巴牌坊前放飛,在空中繞行一會,競翔飛返廣州,寓意“回歸”。 鴿子不是澳門特產,卻與澳門有緣。大三巴牌坊頂上鑲嵌一隻銅鴿,像振翅飛翔的形態,它是神聖的象徵,與古老的牌坊同在。白鴿巢公園建園前原是一名葡商私邸,飼養數百隻白鴿,常漫天飛舞,蔚為奇觀,時人呼之為“白鴿巢”,後來成為公園的俗稱,而今該園已沒有鴿子,反而二龍喉公園卻飼養一批鴿子,供遊人觀賞。記得在四五十年前[約1950年代],本澳養鴿成風,不僅市區一些人家在居處天台、騎樓建搭鴿舍飼養,供作肉食,郊區馬場、新填海農戶更建鴿屋,大量養殖,供應市場需要。其後,以內地肉鴿大量運澳供銷,本澳養鴿人家才逐漸減少。肉鴿製饌,中西菜式均備,名堂有豉油王乳鴿、鹽焗乳鴿、紅燒乳鴿、淮杞燉乳鴿等,本澳有一家餐廳就是憑着“燒乳鴿”打響名堂,馳譽港澳數十年。用作比賽的是信鴿,在澳飼養人家很少。信鴿天生有歸巢能力,無論身在何地,也能分辨南北飛回出生地,培養一隻飛得遠的信鴿耗資不菲。賽鴿在世界各地時有舉行,一九七八年間,香港賽鴿會曾舉辦“港澳信鴿大賽”,參賽鴿子有六百多隻,由港運來澳門,在新口岸放飛返港,結果,該會主席的一隻比利時名種信鴿“太陽神”奪魁。本澳也有野鴿,多是迷途家鴿在荒郊落戶生活。近年大三巴牌坊也有大批鴿子在空中飛翔或落地覓食,吸引遊客觀賞或餵飼。
更多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