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在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期间,揭晓2024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获奖名单,“澳门记忆”获“卓越之星奖”。
“澳门记忆”推出“浮光百年 承载辉煌──新马路街区图片征集”,联乘新马路街区内的多个商户,诚邀市民分享有关新马路的老照片和相关回忆,征集期由即日至2024年9月30日。
有奖问答游戏的得奖结果出炉!每位得奖者可获珍藏版古地图澳门通乙张。澳门记忆团队已透过得奖者注册会员时登记之流动电话号码,以短讯形式发送得奖通知,再次感谢会员们的支持和参与!
>>立即查看得奖名单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2月4日-1716年1月23日)8月16日,意大利耶稣会士、数学家倪天爵(又译喜大教,Nicolas Giampriamo)神父抵达澳门。17日,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与罗怀忠(Jean-Joseph da Costa)抵达澳门。9月3日,广东巡抚杨琳将郎世宁与罗怀忠召至广州,11月22日到达北京。郎世宁,字若瑟,时年27岁,著名宫廷画家;罗怀忠,字子敬,时年36岁,著名外科医生。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第266页。案:有两位耶稣会士俱用“倪天爵”的中文名,一为意大利神父,一为法国助理修士,而第二个倪天爵又有中文名为“陈忠信”,此为荣振华书不载。《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1册《广东巡抚杨琳奏报西洋人郎宁石等搭船至澳门及所到西洋贸易船只情形折》,第105页。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1月24日─1793年2月10日)7月5日,粤海关监督盛佳批准广州十三行外洋行之一的同昌行行商许永清在广州承充澳行经理澳门贸易的申请。“查从前因无澳商统理其事,是以难责成。嗣后一切上下省澳货物,俱归澳商代为报输,无论大单、小单,随时俱可酌办,以便该夷商上下省澳货物,不致阻滞”。澳行在广州设立后,遭到澳门议事会的反对,“该夷目禀称,不用澳行”。当时虽然被海关监督盛佳批评,但一个月后,8月17日,粤海关监督盛佳又批准同昌 行商许永清退办澳行,一切贸易,仍各照旧办理。理由是“因同昌行事务殷繁,不能兼顾,情愿告退”。实际上还是澳门葡商习惯遵照旧规,不与行商开展贸易,而是与在澳铺商或香山县牙行互市。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1月24日─1793年2月10日)7月5日,粤海关监督盛佳批准广州十三行外洋行之一的同昌行行商许永清在广州承充澳行经理澳门贸易的申请。“查从前因无澳商统理其事,是以难责成。嗣后一切上下省澳货物,俱归澳商代为报输,无论大单、小单,随时俱可酌办,以便该夷商上下省澳货物,不致阻滞”。澳行在广州设立后,遭到澳门议事会的反对,“该夷目禀称,不用澳行”。当时虽然被海关监督盛佳批评,但一个月后,8月17日,粤海关监督盛佳又批准同昌 行商许永清退办澳行,一切贸易,仍各照旧办理。理由是“因同昌行事务殷繁,不能兼顾,情愿告退”。实际上还是澳门葡商习惯遵照旧规,不与行商开展贸易,而是与在澳铺商或香山县牙行互市。《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下册《粤海关监督盛佳为由同昌行商许永清办理上下省澳货物事下理事官谕》;《粤海关监督盛佳为复禀请不用澳行经理省澳货物下理事官谕》;《粤海关监督盛佳为准同昌行商许永清退办澳行事下理事官谕》,第631—632页。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1月26日─1820年2月13日)8月17日,澳门总督欧布基致函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请求协助将一位被澳门政府通缉而逃到英国散商“夏绿蒂(Charlotte)”号船上的罪犯若尔热·卡瓦略(Mateus Jorge de Carvalho)交出。英国人知道,卡瓦略是一位澳门颇有影响且地位很高的元老级市民。但此人品质恶劣,并已陷入窘境。然而,卡瓦略已经申请了英国人的庇护,他们不愿意将其交出。为了避免冲突,英国人十分友善地婉拒了澳督的请求。但在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主席与澳督会面时,澳督通知主席称,卡瓦略要负三种罪行的责任:一是作为一个军官,他是一个逃兵;二是在他支持眉额带历时,犯了诬告罪;三是他被主教指控为异教徒。英国人不准再将其庇护。18日,卡瓦略离开“夏绿蒂”号,在澳门附近的一个岛上被捕。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1月26日─1820年2月13日)8月17日,澳门总督欧布基致函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请求协助将一位被澳门政府通缉而逃到英国散商“夏绿蒂(Charlotte)”号船上的罪犯若尔热·卡瓦略(Mateus Jorge de Carvalho)交出。英国人知道,卡瓦略是一位澳门颇有影响且地位很高的元老级市民。但此人品质恶劣,并已陷入窘境。然而,卡瓦略已经申请了英国人的庇护,他们不愿意将其交出。为了避免冲突,英国人十分友善地婉拒了澳督的请求。但在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主席与澳督会面时,澳督通知主席称,卡瓦略要负三种罪行的责任:一是作为一个军官,他是一个逃兵;二是在他支持眉额带历时,犯了诬告罪;三是他被主教指控为异教徒。英国人不准再将其庇护。18日,卡瓦略离开“夏绿蒂”号,在澳门附近的一个岛上被捕。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3卷,第360—361页。
1821年(清道光元年),在欧美大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推动下,葡萄牙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高潮。由公民选举产生的葡萄牙议会制定了君主立宪的宪法,下达了取消一切封建权利和义务的命令,在葡萄牙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澳门的葡萄牙人分成了敌对的两派:一是以土著葡萄牙人为主体,有着强烈变革要求的立宪派,其首领为巴波沙(Paulino da Silva Barbosa)少校;一是以葡萄牙贵族官员为主体,力图维护原有特权的保守派,其首领是地方长官亚利鸦架(Miguel Arriaga)。立宪派先是开展请愿活动,抗议议事局无视市民的要求,提出恢复原来的议事局政体,免除澳门对果阿、帝汶的财政补贴,任用澳门土生葡萄牙人在当地文职机构及军队任职等一系列请求。澳葡当局被迫于1822年2月16日召集市民在市政厅举行忠于宪法的宣誓。但他们对民众所要求的改革并不准备实行。在这种形势下,立宪派与澳葡当局,特别与保守派首领矛盾越来越尖锐,并不时采取激烈行动,使亚利鸦架的人身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1822年8月中旬,澳门民主运动爆发。市民若瑟在8月17日议事局开会时,提交了一份由83位市民联名的抗议书。这份抗议书指控亚利鸦架怂恿中国官员干预澳门事务,以维持自己的地位。亚利鸦架自知受到市民的普遍敌视,表示愿意辞职。市议员向市民们宣布了他辞职的消息,并表示准备进行一次新的选举。8月19日,市民们举行选举大会。会上,立宪派与保守派发生尖锐的冲突。保守派头目卡瓦尔坎蒂(Cavalcanti)宣称,这一会议没有确定新政体的权力。与会的市民都被激怒,当即将他从窗口扔到街头。这时,巴波沙登台演说,指出人民希望建立的是与宪法完全符合的政体。会议最后决定,重新恢复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前的政体,授予新选出的议事局不受总督及地方长官控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总督只能掌管军事。亚利鸦架则被剥夺一切职务。9月12日,巴波沙又创办了澳门有史以来的第一张报纸-《蜜蜂华报》。该报宗旨鼓吹立宪派各项主张,成为新政权的喉舌。澳门资产阶级立宪派领导的民主运动进入高潮。被罢免的亚利鸦架并不甘心失败,煽动总督阿尔布克尔克(Afonso de Albuquerque)发动政变。但很快被立宪派击败。1823年,葡印总督派“萨拉曼特拉”号巡洋舰运载一批士兵驶往澳门,旨在恢复旧政权,镇压澳门民主运动。由于中国政府的干涉,他们未敢轻举妄动。9月23日凌晨,士兵在澳门偷偷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进抵市政厅前的广场,并逮捕了立宪派领袖巴波沙。随后,保守派组织了政府委员会,来摄理总督职权,并将亚利鸦架官复原职。接着,他们大肆镇压立宪派,查封《蜜蜂华报》。与此同时,葡萄牙王子米格尔(Dom Miguel)也在本国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废除宪法,恢复其父若奥六世专制君主的权力。澳门保守派狂热地欢呼这一场政变,他们宣誓效忠于君主专制政体,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和宴会。澳门民主运动遂因此而夭折。
道光二年(1822年1月23日─1823年2月10日)8月中旬,澳门民主运动爆发。澳门居民阿美达·施利华(José de Almeida Carvalho e Silva)在8月17日议事会开会时,提交了一份由83位澳门葡人联名的抗议书。眉额带历自知受到澳门葡人的普遍敌视,表示愿意辞职。议事会议员向市民们宣布了他辞职的消息,并表示准备进行一次新的选举。8月19日,在总督欧布基的主持下,主教沙辛、准将伽玛·阿拉乌茹(Francisco de Gama e Araújo)、波尔图男爵、市政委员俾利喇以及所有拥护澳门公民权的人,都被召集到议事会,投票选举新的议事会,选举结果如下:普通法官:维森特·贝路32票,米兰达·利马26票。市政议员:巴波沙89票,伊波利托84票,多明戈斯·戈麦斯62票。理事官:弗朗西斯科·施利华(漏写票数)。候补市政议员:晏多尼·喏经35票,安东尼奥·多斯·李美雕(António dos Remédios)24票。候补理事官:德乌斯·卡斯特罗(João de Deus Castro)20票。澳门议事会举行选举大会上,立宪派与保守派发生尖锐的冲突。保守派头目军官航海学校教师奥兰达·卡瓦尔坎特少校宣称,这一会议没有确定新政体的权利。与会的澳门葡人都被激怒,当即将他从窗口扔到街头。这时,巴波沙登台演讲,指出人民希望建立的是与宪法完全符合的政体。会议最后决定,重新恢复1784年前的政体,授予新选出的议事会不受总督及地方长官控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总督只能掌管军事。眉额带历则被剥夺一切职务。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新政府成立后,巴波沙一反前任们的做法,变专制整体为民主化、公开化的议事整体。他创办报纸设立自由新闻制度,将政府成员的言行置于广大市民的监督之下,并鼓励民众参政议政,就一些重要问题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见解。《中国之蜂》发表评论称:“这次革命结束了专制统治,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大众欢呼声中成立了临时政府。这个政府成立的时间虽不长,却已表明,它是符合全体澳门居民意愿的,是爱国的,它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公众对旧政府缺乏信任,而政府却一无所知,并且极力美化自己,这就是人民为什么采取如此不寻常的行动的原因,我们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通过这一事件充分体现出来。那一天(指8月19日),澳门人民的斗争将永载史册,我们为之讴歌不已。”
清道光二年(1822年1月23日─1823年2月10日)8月中旬,澳门民主运动爆发。澳门居民阿美达·施利华(José de Almeida Carvalho e Silva)在8月17日议事会开会时,提交了一份由83位澳门葡人联名的抗议书。眉额带历自知受到澳门葡人的普遍敌视,表示愿意辞职。议事会议员向市民们宣布了他辞职的消息,并表示准备进行一次新的选举。8月19日,在总督欧布基的主持下,主教沙辛、准将伽玛·阿拉乌茹(Francisco de Gama e Araújo)、波尔图男爵、市政委员俾利喇以及所有拥护澳门公民权的人,都被召集到议事会,投票选举新的议事会,选举结果如下:普通法官:维森特·贝路32票,米兰达·利马26票。市政议员:巴波沙89票,伊波利托84票,多明戈斯·戈麦斯62票。理事官:弗朗西斯科·施利华(漏写票数)。候补市政议员:晏多尼·喏经35票,安东尼奥·多斯·李美雕(António dos Remédios)24票。候补理事官:德乌斯·卡斯特罗(João de Deus Castro)20票。澳门议事会举行选举大会上,立宪派与保守派发生尖锐的冲突。保守派头目军官航海学校教师奥兰达·卡瓦尔坎特少校宣称,这一会议没有确定新政体的权利。与会的澳门葡人都被激怒,当即将他从窗口扔到街头。这时,巴波沙登台演讲,指出人民希望建立的是与宪法完全符合的政体。会议最后决定,重新恢复1784年前的政体,授予新选出的议事会不受总督及地方长官控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总督只能掌管军事。眉额带历则被剥夺一切职务。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新政府成立后,巴波沙一反前任们的做法,变专制整体为民主化、公开化的议事整体。他创办报纸设立自由新闻制度,将政府成员的言行置于广大市民的监督之下,并鼓励民众参政议政,就一些重要问题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见解。《中国之蜂》发表评论称:“这次革命结束了专制统治,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大众欢呼声中成立了临时政府。这个政府成立的时间虽不长,却已表明,它是符合全体澳门居民意愿的,是爱国的,它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公众对旧政府缺乏信任,而政府却一无所知,并且极力美化自己,这就是人民为什么采取如此不寻常的行动的原因,我们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通过这一事件充分体现出来。那一天(指8月19日),澳门人民的斗争将永载史册,我们为之讴歌不已。”阿美达,1784年生于葡萄牙,后作为海军医生来到澳门。阿美达不仅是名医生,亦颇具经商能力,在澳门保险行拥有股份,并在新加坡开埠时,购买了当地大片土地,成为新加坡大物业主,1850年逝世于新加坡;Jorge Forjaz, Famílias Macaenes,Vo1.1,p.111;EIC,G/12/207,Canton Consultations,22 August 1822.徐萨斯:《历史上的澳门》,第176页,《中国之蜂》刊布1822年8月17日会议记录为88人。A Abelha da China, No.15,转自程曼丽:《蜜蜂华报研究》,第107—108页。徐萨斯:《历史上的澳门》,第176—177页。A Abelha da China, No.11, No.14, No.15, 转自程曼丽:《蜜蜂华报研究》,第53—55页。A Abelha da China, No.1,转自程曼丽:《蜜蜂华报研究》,第45页。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2月14日─1840年2月2日)8月15日,澳门军民府关于禁止供应英人粮食和下令所有被英国人雇佣者离开的两个示谕发布,所有给在澳门与船上的英国臣民的物资供应被中国政府中断。据《中国丛报》报导:“一份示谕在澳门颁布,它用重罚对付与英国人有任何来往的中国人。当地仆人撤出了,各种供应物资被扣留。所有的英国臣民被要求离开澳门;同时,中国军队奉命出动,400或500名军人在关闸处安营扎寨,一切处于恐怖之中。”17日,在英国人家庭中的所有中国仆人和买办离开了雇主。Chinese Repository, Vol.8, No.6, p.328. Chinese Repository, Vol.8, No.4, pp.216—219.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2月3日─1841年1月22日)8月11日,据当时的英国人记述:清军陈兵关闸,兵船驶入内河水道后,紧张的局势加剧了社会混乱,大批不法之徒横行澳门街,英国人更容易成为被袭击的对象,所有人都感到战端一触即发。维森特·士担顿事件发生后,在英国人当中引起震动恐慌,尽管有葡萄牙人努力进行安置和确保安全的照拂,然而,危机已经到了紧要的关头。11日,在澳英人请求葡萄牙兵头与粤东官方交涉释放士担顿,傍晚道台易中孚离开澳门前往广州。17日,至广州交涉释放士担顿的道台易中孚返回澳门,重申将在澳英人驱逐出澳的规定。John Ouchterlony, The Chinese War: An Account of All the Operations of the British Forces from the Commencement to the Treaty of Nanking, 1844, pp.76—80.
《知新报》第六十二期刊登《潮州倡不缠足纪》、《德人图清缘起》、《说北洋机器局》、《日本置感化莠民学校》等文章。《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创刊,由康有为筹划出版、梁启超兼理笔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资、康广仁则负责具体运作创办,该报于维新运动时期所创办,为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的百日维新失败后,《知新报》仍继续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皇帝会后,更将《知新报》与《清议报》定为会报。《知新报》原按上海《时务报》模式创办,初拟为《广时务报》。及后经梁启超斟酌后,才定名《知新报》,报头使用篆书。其办报宗旨,正如其创刊文章的「知新报缘起」指出:「不慧于目,不聪于耳,不敏于口,曰盲、聋、哑,是谓三病」而「报者,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也,得之则通,通之则明,明之则勇,勇之则强,强则政举而国立,敬修而民智。」《知新报》是澳门第二份中文报纸,翻译不少西文报刊,录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国大事,同时远销海外旧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设社址于澳门南湾大井头四号,其后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迁馆告白:从大井头四号移寓至门牌十九号。初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册起,改为旬刊 (十日刊),篇幅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册开始,再改为半月刊,每期约60余页,册装。目前所收集的最后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册,是否仍有后续出版的刊册,有待进一步研究。本会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支持,合作将该馆珍藏的共134册《知新报》原件进行电子化,得以在此平台与公众分享。此外,本会为每期之目录加设链结功能,以便各方读者阅读使用。《知新报》主要撰述和译者如下:撰述:何树龄、韩文举、梁启超、徐勤、刘桢麟、王觉任、陈继俨、欧榘甲、康广仁、黎祖健、麦孟华、林旭、孔昭炎、康有为 英译:周灵生、卢其昌、陈焯如、甘若云葡译:宋次生德译:沙士日译:唐振超、山本正义、康同薇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8月16-23日,澳门在美少校操场举行卖物助赈会,以救济西江灾民。署理总督沙‧方济各在其副官陪同下主持开幕式,慈幼会学校学生乐队演奏葡萄牙国歌,由常泽基(Chan Che Ki)致开幕词。意演中有一台粤剧,记者及富家子弟破天荒第一次在澳门演出话剧。8月19日,新总督罗沙达于就职后的第二个晚上携带妻女莅临意演。由主席陈席儒等迎入会场,环游一遍,捐款数金而返。意演中有“小电影”助兴。仅此一项收入达5000澳门元。会场人众,时有意外之虞。红十字会之西医廖德山及男看护员黎池,与女医员罗绣云、林直恩、余美德,看护妇梁科仪,均入场当意务。是会通计集款,为数甚巨。此项应存为水灾善后之用,惟是商办,善后事宜不可不预定规则,以期协力同心,共收善果。澳门绅商二十五日在镜湖医院开会,宣布进支数目,并决定成立“澳门卖物助赈水灾会办理善后所”,以期合理利用善款。此次卖物并捐助之款约得5万元。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8月16-23日,澳门在美少校操场举行卖物助赈会,以救济西江灾民。署理总督沙‧方济各在其副官陪同下主持开幕式,慈幼会学校学生乐队演奏葡萄牙国歌,由常泽基(Chan Che Ki)致开幕词。意演中有一台粤剧,记者及富家子弟破天荒第一次在澳门演出话剧。8月19日,新总督罗沙达于就职后的第二个晚上携带妻女莅临意演。由主席陈席儒等迎入会场,环游一遍,捐款数金而返。意演中有“小电影”助兴。仅此一项收入达5000澳门元。会场人众,时有意外之虞。红十字会之西医廖德山及男看护员黎池,与女医员罗绣云、林直恩、余美德,看护妇梁科仪,均入场当意务。是会通计集款,为数甚巨。此项应存为水灾善后之用,惟是商办,善后事宜不可不预定规则,以期协力同心,共收善果。澳门绅商二十五日在镜湖医院开会,宣布进支数目,并决定成立“澳门卖物助赈水灾会办理善后所”,以期合理利用善款。此次卖物并捐助之款约得5万元。《华字日报》1908年8月21日《澳门卖物助赈会展开》、《红十字会意举》,1908年10月1日《澳门赈灾会善后所规则》。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1900—1949)》,第30—31页。莫世祥、虞和平、陈奕平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1887—1946》,“光绪三十四年拱北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56页。
民国二年(1913年1月1日─1913年12月31日)8月17日, 强台风袭击澳门, 其势之猛, 澳门史上罕见。飓风中点上行, 到达磨刀门, 然后吹往别处, 飘摇震撼, 水陆均受损伤。渡船被吹至马骝洲者甚多, 船只搁浅者不少, 磨刀门、马骝洲海道有浮尸多具。南环一带及新开之马路循南环海边通至内港者, 沿岸石堤多被吹起, 房屋、树木亦多被吹倒。本次台风给澳门地区造成极大破坏, 尤其渔船损坏颇多, 船只减少, 本年咸鱼生意亦受牵连。《中华民国二年拱北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1914年3月30日), 载莫世祥等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1887─1946)》, 第284页。按:诗人汪兆镛亦以此为题作《癸丑七月十六夕大风》记之, 即“万马声何急?惊心夜未休。涛喧疑裂石, 风狞欲掀楼。燕雀飞应息, 鱼龙梦亦愁。漂摇身世感, 天地一虚舟”。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8月l7日,前山纠察队封锁澳门一个月后,“盖澳门弹丸之地,凡百均物靠外来”,令“平日最旺之烟赌场所生意一落千丈”。港澳之间的轮船往来因罢工中断,余如江门与澳门、省城与澳门之间交通,则更早被罢工工人禁绝。在封锁期间仍有商人铤而走险从澳门输入违禁物品,如“永泰”号轮船由澳门返回石岐,半途中搜出私烟等违禁物,连船一起扣留,拖往省城。从前山至湾仔一线,均有工人纠察及学生负责搜查出口货物,不准各渡泊澳门码头。到8月底,罢工运动的重心开始扩展到澳门,而且增加执行封锁任务的纠察队人数。由罢工工人改编而成的纠察队“增加至六大队,计共二十二支队,每支队一百二十五人,统计实有二千七百余 人”。广州国民政府也大力支持纠察队,国民政府请由军事委员会飭令前 山、湾仔等处防军,协同纠察队切实封锁严密防止私运粮食出口。这样,就形成了由罢工工人与广州国民政府前山军队共同封锁澳门的局面。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8月l7日,前山纠察队封锁澳门一个月后,“盖澳门弹丸之地,凡百均物靠外来”,令“平日最旺之烟赌场所生意一落千丈”。港澳之间的轮船往来因罢工中断,余如江门与澳门、省城与澳门之间交通,则更早被罢工工人禁绝。在封锁期间仍有商人铤而走险从澳门输入违禁物品,如“永泰”号轮船由澳门返回石岐,半途中搜出私烟等违禁物,连船一起扣留,拖往省城。从前山至湾仔一线,均有工人纠察及学生负责搜查出口货物,不准各渡泊澳门码头。到8月底,罢工运动的重心开始扩展到澳门,而且增加执行封锁任务的纠察队人数。由罢工工人改编而成的纠察队“增加至六大队,计共二十二支队,每支队一百二十五人,统计实有二千七百余 人”。广州国民政府也大力支持纠察队,国民政府请由军事委员会飭令前 山、湾仔等处防军,协同纠察队切实封锁严密防止私运粮食出口。这样,就形成了由罢工工人与广州国民政府前山军队共同封锁澳门的局面。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编:《工人之路特号》第55期《交通断绝中之澳门现状》,1925年8月17日;第56期《罢工纠察队全体大会纪》,1925年8月18日;第106期《国民政府已飭令前山军队帮助纠察》,1925年9月18日。
更多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