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在第四十六屆世界遺產大會舉辦期間,揭曉2024年《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獲獎名單,“澳門記憶”獲“卓越之星獎”。
“澳門記憶”推出“浮光百年 承載輝煌──新馬路街區圖片徵集”,聯乘新馬路街區內的多個商戶,誠邀市民分享有關新馬路的老照片和相關回憶,徵集期由即日至2024年9月30日。
有獎問答遊戲的得獎結果出爐!每位得獎者可獲珍藏版古地圖澳門通乙張。澳門記憶團隊已透過得獎者註冊會員時登記之流動電話號碼,以短訊形式發送得獎通知,再次感謝會員們的支持和參與!
>>立即查看得獎名單
弘治十一年(1498年1月22日─1499年2月9日)3月初,瓦斯科•伽瑪船隊到達東非莫桑比克島(Moçambique Island)。4月初,來到蒙巴薩(Mombaça)。4月16日,抵馬林迪(Malindi)。5月20日,船隊到達印度馬拉巴爾海岸(Malabar Coast)的卡利卡特(Calicut),在卡利卡特居停3個月,並向卡利卡特執政者薩莫林(Çamorym)遞交葡國國王要求建立貿易關係的國書。由於摩爾人的反對,雙方談判未成功。卡利卡特(Calicut),在中國古籍中稱為古里,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昔日的馬拉巴爾地區的一部分。古里國王稱號。梵文原意為“海”,在馬拉巴爾文中引申作“海王”。蘇拉馬尼亞姆:《葡萄牙帝國在亞洲:1500─1700政治和經濟史》第3章,第67—68頁。
“新闢荷蘭園,範銅像嶙峋,其下沙草平,衆緑生遠春,龍首引靈液,涓涓清以醇,汲飲萬松底,燥吻滋芳津。”右為汪慵叟之《澳門雜詩》詠華士古達嘉馬花園句也。查華士古達嘉馬花園,昔俗稱新花園,以當日澳中舊有南環花園也;或稱新荷蘭園,以其地鄰荷蘭園也;又稱塔石花園,以其毗連塔石也。華士古達嘉馬花園,葡文名為(Jardim de Vasco da Gama),建於一八九八年,迺葡工程師鴉寮弩尼士(Angusto D’Abreu Nunes)所設計。蓋當時之西環,及馬交石等之風景區,皆是出自他之計劃也。舊日該園之面積,極為廣袤,由現址直達得勝花園、均屬其範圍,如現在之市立葡文小學,新花園夜總會,紀念何東之中葡小學等,俱為其舊址也。該園處於松山之麓,座落東望洋街、東望洋斜巷及得勝馬路之間。舊時該園中心,闢一大道,名花士古打監麻新路。兩傍遍植棕櫚等樹,行列整齊,以簡單綫條稱勝。按《澳門雜詩》之原註云:“新荷蘭園,以空曠勝,樹列齊整,修剪以時。園後萬松嶺大龍二龍諸泉,俱出嶺麓,以供衆汲。園中設銅像一具,相傳為西洋人哇士咕加馬,明初到印度洋,始探悉中國航路者也。”該園之華士古達嘉馬半身銅像,原屬在園之南端,向北而朝著,對正園中大道。園之北端,有噴水池。最前為戰勝荷蘭海寇之紀念碑。現在已與得勝花園分家,紀念碑則屬於得勝花園者,而華士古達嘉馬銅像亦轉身面向西方耳。昔日園中大道兩傍,分置盤花,間設朱椅,以供遊人欣賞或憩息。更於園之中部,築一高臺,組洋樂隊,每於星期三、六下午,演奏世界名曲,音韻悠揚,與衆樂樂。《澳門雜詩》有竹枝詞詠之曰:“下九初三舊有期,登臺奏樂集華夷,荷蘭卜畫南灣夜,按譜嗷嘈聽鼓師。”其自註云:“新荷蘭園與南灣園均有奏樂臺,新荷蘭園奏樂多在星期三日下午四時,南灣多在星期六晚九時。開演時各樂人環坐,按譜鼓吹,有教師高立,執器指揮之。”該園既空曠,又清新,加以棕影葵蔭,別有南島豐緻。如遇三五望夕,月色燈光,更添樂韻歌聲,最宜於舉行音樂晚會。故昔葡人,常於華旦節日,每在園中舉行慶祝。憶囊於一九二三年,當葡萄牙航海家華士古達嘉馬,發現好望角航綫之四百廿五週年紀念時,澳葡就在該園像下,舉行慶祝晚會,並印發紀念郵票焉。攷該園之所以取名為華士古達嘉馬者,為澳葡用以紀念其國人名航海家華士古達嘉馬(Vasco da Gama)也。園首立嘉馬半身銅像,以石級作臺,碑柱作基,巍然竪立,碑前飾以舵盤錨鍊等物,蓋以示迺航海家也。碑下嵌有大理石浮雕一幅,描繪賈梅士名著“葡國魂”詩中,一段有關華士古達嘉馬當年冒險航海之神話。此幅浮雕;藝術精美,洵名作也。此幅大理石浮雕,刻著一個狰獰巨魔,從大洋中露出半身,舉手攔阻著華士古達嘉馬率領之四艘帆船航行;但天空中,現出一位美麗如花的女神,指引着帆船勇往前進。畫面玲瓏活躍,刻工精緻。原來此幅浮雕,是表現出賈梅士名著“葡國魂”詩集中第五章內,所誇述華士古達嘉馬繞過好望角之一段美麗神話。據說當華士古達嘉馬之帆船,經過亞非利加洲南端之好望角時,正值黑夜云沉,海中出現一個巨魔,名亞打馬士度(Adamastor)。他曾降伏衆波神,自號海洋霸主,又嘗鍾情於海龍王之宮主,但宮主鄙其醜陋,思有以懲之,偽與親近。當巨魔上前擁抱時,突然如觸石塊,原來宮主化身變作山巖,巨魔亦痛極心死,於是遂變成好望角之礁石也。後來華士古達嘉馬之帆船,得到天宮中衆神會議時願效力葡國之女愛神云尼斯(Venus)幫助。翌晨天亮,魔消雲散,風靜波澄,卒獲繞過兇險之好望角,抵達印度。查華士古達嘉馬是次探險,發現由好望角繞達印度之航綫,祇抵達印度之加利吉打為止,未嘗到過中國,更未嘗到過澳門。案華士古達嘉馬生於一四六零年,又於一四九八年初到印度,而於一五二四年終於葡領印度總督任內。攷葡人來澳,在一五五七年間,相去時間頗久,澳中或傳華士古達嘉馬為來澳第一人者,誤也。攷華士古達嘉馬確為世界有名之探險家,據英文《世界史》載稱:自公元一四八六年狄亞士(Bartholomew Diaz)始發現非洲南端之暴風角。葡王約翰二世因其名不美,並以為由此地角,必須繞達東方大陸,故為之易名為好望角,以示必有成功之希望也。迨後至一四九七年,果由華士古達嘉馬成功繞過好望角,發現了由歐洲至印度之新航綫,至是遂完成葡王約翰二世之願望焉。華士古達嘉馬在中國典籍裏亦有記載,如《辭源》《辭海》等工具書均稱之為伽馬。據《辭源》云:“伽馬,葡萄牙之航海者。西元一四九七年始發現由好望角達印度之航路,在馬拉巴爾登陸。一五二四年為葡領印度總督,未幾沒。西元一四六零年生,一五二四年没。”又據《辭海》云:“伽馬,葡萄牙航海家,一四九七年奉葡王命赴印度,取道好望角,歷十一月而抵科利庫特,謁其國王,訂約互市,留六月迺歸。越三年,會葡僑為印人所殺,被舉為遠征軍司令官,再至印度。晚年任葡領印度總督卒。西人之由海道達印度者,氏為第一人。”至如李燕伯刺史,以澳門葡萄牙情形,上書當道,亦有云:“明初,其國主遣善操舟者,駕巨舶,由亞非利加抵五印度,復轉而遍歷東南島國,所至,輒立埔頭為識。”蓋即指其人也。中國史書中,亦有稱華士古達嘉馬為“達伽馬”者,如方豪之《中西交通史》內,有達伽馬直航印度成功一節,詳釋當時葡萄牙冒險東來之情形,其大略稱:葡萄牙位於歐洲西南極端,為最適宜於尋覓新航綫之民族。蓋葡人曾越直佈羅陀海峽,而與回教摩爾人作戰,且已征服非洲西北部沿大西洋之海岸地帶。其時對非洲大陸之情形所知不多,認為地甚廣大而極危險,故不敢深入腹地,然頗思沿海岸西下,繞過南端而東行,且夢想其必可直達印度及中國。促成此夢想之實現者,即號稱航海家之葡王亨利,時為一三九四至一四六零年。其在國內設訓練航海人材學校,聘請最有航海經驗之意大利水手,及具有研究之地理學家執教。至一四六零年去世時,葡人僅進至非洲大西洋海岸之一半路程。迨至一四八六年狄亞士始達非洲南端,因遇暴風,故名之曰暴風角。及報告葡王約翰二世,諭令更名為好望角。一四九七年約翰二世殁,其子瑪瑙爾立,命伐斯各達伽馬往尋印度。是年繞過好望角,更東行,在非洲得一阿刺伯領港人指示,橫渡印度洋,次年抵印度之馬拉巴爾,並於加爾各答登陸處,立石柱為識。一四九九年回理斯本復命,所携東方貨物歸,其價值約等於其遠航費用之六十倍,遂獲厚利。時距中國之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後七十年。葡人素稱為《葡國魂》之賈梅士史詩,亦祇是描寫華士古達嘉馬冒險尋求通往印度之航路事跡者,不過附會以神話,來誇張其成功耳。在《葡國魂》敘事開端,就假托希臘神話,說天府中衆神會議,有愛神云尼斯者,提議要幫助葡人之四艘探險帆船,安抵印度,並得到戰神馬地附和,雖酒神巴古反對,亦無濟於事。由此可知,欲開疆拓殖者,賈梅士亦認為要藉戰神之武功纔行。《葡國魂》敘事大略稱:當衆神在天府會議時,正是華士古達嘉馬率領一羣助手,駕駛四艘帆船,向著從無人到之茫茫大海南進,已數週不見陸地矣。一日,忽見數島,且有小艇掉來,詢之,始悉為非洲之莫三鼻基島,土人皆屬摩洛哥人。說明原委後,並請供給糧食飲料,更求借給一位帶水員。孰知酒神搗鬼,從中扇摩洛哥人反抗,後卒以和為貴,祇求得帶水一人,也算僥倖耳。豈知纔離莫三鼻基,帶水員竟導船駛向素來仇外之基羅人手,欲借刀殺人,幸愛神扶助,將風向改變,把船吹離基羅。帶水員又施詭計,誘泊蒙巴沙島,以為再難倖免矣。詎蒙酉先事歡迎,並允給糧食,但有前車可鑒,未敢泊岸。祇先遣二充軍犯人泛舟入城,試探情形,歸說土人情重,且見神甫祈禱虔謹云。因此不虞有詐,正準備駛船入口,幸愛神又令狂風大作,阻船前進,久久仍未入口。土人以為預謀被人窺破,相率散去。帶水員亦驚,鳧水潛逃,葡船又得倖免。後來華士古達嘉馬之帆船經過非洲南端之好望角時,又遇到一個狰獰巨魔,攔住去路,驚險狀況,如前文所述,茲不贅述矣。當華士古達嘉馬之帆船,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之危險地帶後,便是非洲東岸大陸矣。於是賈梅士又在《葡國魂》中,編出一段神話來。據說:愛神聞得華士古達嘉馬祈禱,遂要求其父暴力尊者扶助葡船,因此暴力尊者特命天官示夢與葡船,指引其到赤道中一處安全地點,後來就在非洲東岸美連地登陸焉。該處土酋招待甚殷,且命一位帶水員引領他們橫渡印度洋去。在印度洋中,自然又是波濤凶險,於是又歸咎酒神作崇,嗾誘龍王命令波神風伯肆虐,幸得金星於晨光熹微中,沿途拱照,華士古達嘉馬迺於一四九八年五月二十日,成功地發現印度邊境之加爾各答京城。因金星之名在西文中,正與愛神云尼斯之名相同,故謂是次大功告成,實迺愛神相助也。華士古達嘉馬初在印京頗遇優渥。後經印王御前會議後,一般大臣卓見,認為葡萄牙與西班牙一輩強徒,從來不通聞問,此來定非好意,將會奪掠財物,侵佔土地無疑也,故拒絕交通。據說此亦酒神搗鬼。酒神嘗化身為穆罕默德,示夢與摩洛哥教士,使衆聯請印王,拒接華士古達嘉馬,並欲圍攻葡船。幸得印奸走報,迺急啟碇離印,祇帶一些印度士產回葡,作為抵達印度之信物耳。在《葡國魂》史詩裏,描述華士古達嘉馬回國途中,又加插一番神話。據說愛神云尼斯,曾引導葡船到一海上神山,在仙人賓館裏,為之慶功,為之慰勞,盡情謳歌。此無非誇耀葡人航海成功,華士古達嘉馬發現通往印度新航綫之偉績云爾。華士古達嘉馬於一四九九年回到葡國,備受葡王嘉獎。後來葡人果然領有印度,更於一五二二年任命華士古達嘉馬為葡屬印度總督。當年印王御前會議之羣臣,果有先見之明也歟!華士古達嘉馬之發現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綫,自世界人士觀之,殊不失為一個有名的冒險航海家。就其功罪而論,自然是葡國的豐功偉人,但在印度及東方人言之,就不免是個始作俑者,據《歷史研究》胡代聰嘗撰文說:“當瓦斯哥達伽馬再度前往印度時,就對印度西海岸的商業中心加里庫特(Calicute)等地,肆行焚殺,給印度人民帶來了巨大苦難。嗣後於一五零五年,葡萄牙任命了所謂‘東方總督’,第一任督為亞美打(Almeida)。繼任之亞豐素雅佈基(Alfonso d’ Alboquerque)於一五一零年佔領了果阿,一五一一年併吞了滿刺加(即麻六甲),一五一二年又取得摩鹿加羣島。”攷華士古達嘉馬,雖然未到過中國,但後來葡人佐治歐維士(Jorge Alvares),於一五一三年得由滿刺加乘帆船首來中國,泊廣東東莞縣屬之邨門鎮,遂完成由葡國到中國之航路。嗣於一五五七年間,葡人迺入居澳門,及至一八四九年後,因沈米事件,澳葡遂認由澳城牆至關閘為葡國屬地(以上見《香山縣誌》)。更於一八九八年將水坑尾門外之山地,直至龍田村一部份地區,闢作花園。豎碑立像,以為紀念此探險東來之第一人──華士古達嘉馬。據聞該次築園工程,柏力架著之《美麗的澳門》稱:“自從亞馬勒修築由澳門城牆通至關閘之馬路後,此為當年澳門之第二偉舉云。”憶昔《兩行堂詞鈔》有題庚午中秋夕遊新花園詞一闋,茲録出以殿是章,詞牌名《定西番》:“聞說澳城門外,侵佔地,又成園。且盤桓。今夜鏡湖月滿,三人生古歡。相信珠還有日,不孤圓。”
“新闢荷蘭園,範銅像嶙峋,其下沙草平,衆綠生遠春,龍首引靈液,涓涓清以醇,汲飲萬松底,燥吻滋芳津。”右為汪慵叟之《澳門雜詩》詠華士古達嘉馬花園句也。查華士古達嘉馬花園,昔俗稱新花園,以當日澳中舊有南環花園也;或稱新荷蘭園,以其地鄰荷蘭園也;又稱塔石花園,以其毗連塔石也。華士古達嘉馬花園,葡文名為(Jardim de Vasco da Gama),建於一八九八年,迺葡工程師鴉寮弩尼士(Angusto D’Abreu Nunes)所設計。蓋當時之西環,及馬交石等之風景區,皆是出自他之計劃也。舊日該園之面積,極為廣袤,由現址直達得勝花園、均屬其範圍,如現在之市立葡文小學,新花園夜總會,紀念何東之中葡小學等,俱為其舊址也。該園處於松山之麓,座落東望洋街、東望洋斜巷及得勝馬路之間。舊時該園中心,闢一大道,名花士古打監麻新路。兩傍遍植棕櫚等樹,行列整齊,以簡單線條稱勝。按《澳門雜詩》之原註云:“新荷蘭園,以空曠勝,樹列齊整,修剪以時。園後萬松嶺大龍二龍諸泉,俱出嶺麓,以供衆汲。園中設銅像一具,相傳為西洋人哇士咕加馬,明初到印度洋,始探悉中國航路者也。”該園之華士古達嘉馬半身銅像,原屬在園之南端,向北而朝著,對正園中大道。園之北端,有噴水池。最前為戰勝荷蘭海寇之紀念碑。現在已與得勝花園分家,紀念碑則屬於得勝花園者,而華士古達嘉馬銅像亦轉身面向西方耳。昔日園中大道兩傍,分置盤花,間設朱椅,以供遊人欣賞或憩息。更於園之中部,築一高台,組洋樂隊,每於星期三、六下午,演奏世界名曲,音韻悠揚,與衆樂樂。《澳門雜詩》有竹枝詞詠之曰:“下九初三舊有期,登台奏樂集華夷,荷蘭卜畫南灣夜,按譜嗷嘈聽鼓師。”其自註云:“新荷蘭園與南灣園均有奏樂台,新荷蘭園奏樂多在星期三日下午四時,南灣多在星期六晚九時。開演時各樂人環坐,按譜鼓吹,有教師高立,執器指揮之。”該園既空曠,又清新,加以棕影葵蔭,別有南島豐緻。如遇三五望夕,月色燈光,更添樂韻歌聲,最宜於舉行音樂晚會。故昔葡人,常於華旦節日,每在園中舉行慶祝。憶囊於一九二三年,當葡萄牙航海家華士古達嘉馬,發現好望角航線之四百廿五週年紀念時,澳葡就在該園像下,舉行慶祝晚會,並印發紀念郵票焉。攷該園之所以取名為華士古達嘉馬者,為澳葡用以紀念其國人名航海家華士古達嘉馬(Vasco da Gama)也。園首立嘉馬半身銅像,以石級作台,碑柱作基,巍然竪立,碑前飾以舵盤錨鍊等物,蓋以示迺航海家也。碑下嵌有大理石浮雕一幅,描繪賈梅士名著“葡國魂”詩中,一段有關華士古達嘉馬當年冒險航海之神話。此幅浮雕;藝術精美,洵名作也。此幅大理石浮雕,刻著一個猙獰巨魔,從大洋中露出半身,舉手攔阻著華士古達嘉馬率領之四艘帆船航行;但天空中,現出一位美麗如花的女神,指引着帆船勇往前進。畫面玲瓏活躍,刻工精緻。原來此幅浮雕,是表現出賈梅士名著“葡國魂”詩集中第五章內,所誇述華士古達嘉馬繞過好望角之一段美麗神話。據說當華士古達嘉馬之帆船,經過亞非利加洲南端之好望角時,正值黑夜云沉,海中出現一個巨魔,名亞打馬士度(Adamastor)。他曾降伏衆波神,自號海洋霸主,又嘗鍾情於海龍王之宮主,但宮主鄙其醜陋,思有以懲之,偽與親近。當巨魔上前擁抱時,突然如觸石塊,原來宮主化身變作山巖,巨魔亦痛極心死,於是遂變成好望角之礁石也。後來華士古達嘉馬之帆船,得到天宮中衆神會議時願效力葡國之女愛神雲尼斯(Venus)幫助。翌晨天亮,魔消雲散,風靜波澄,卒獲繞過兇險之好望角,抵達印度。查華士古達嘉馬是次探險,發現由好望角繞達印度之航線,只抵達印度之加利吉打為止,未嘗到過中國,更未嘗到過澳門。案華士古達嘉馬生於一四六零年,又於一四九八年初到印度,而於一五二四年終於葡領印度總督任內。攷葡人來澳,在一五五七年間,相去時間頗久,澳中或傳華士古達嘉馬為來澳第一人者,誤也。攷華士古達嘉馬確為世界有名之探險家,據英文《世界史》載稱:自公元一四八六年狄亞士(Bartholomew Diaz)始發現非洲南端之暴風角。葡王約翰二世因其名不美,並以為由此地角,必須繞達東方大陸,故為之易名為好望角,以示必有成功之希望也。迨後至一四九七年,果由華士古達嘉馬成功繞過好望角,發現了由歐洲至印度之新航線,至是遂完成葡王約翰二世之願望焉。華士古達嘉馬在中國典籍裡亦有記載,如《辭源》《辭海》等工具書均稱之為伽馬。據《辭源》云:“伽馬,葡萄牙之航海者。西元一四九七年始發現由好望角達印度之航路,在馬拉巴爾登陸。一五二四年為葡領印度總督,未幾沒。西元一四六零年生,一五二四年没。”又據《辭海》云:“伽馬,葡萄牙航海家,一四九七年奉葡王命赴印度,取道好望角,歷十一月而抵科利庫特,謁其國王,訂約互市,留六月迺歸。越三年,會葡僑為印人所殺,被舉為遠徵軍司令官,再至印度。晚年任葡領印度總督卒。西人之由海道達印度者,氏為第一人。”至如李燕伯刺史,以澳門葡萄牙情形,上書當道,亦有云:“明初,其國主遣善操舟者,駕巨舶,由亞非利加抵五印度,復轉而遍歷東南島國,所至,輒立埔頭為識。”蓋即指其人也。中國史書中,亦有稱華士古達嘉馬為“達伽馬”者,如方豪之《中西交通史》內,有達伽馬直航印度成功一節,詳釋當時葡萄牙冒險東來之情形,其大略稱:葡萄牙位於歐洲西南極端,為最適宜於尋覓新航線之民族。蓋葡人曾越直佈羅陀海峽,而與回教摩爾人作戰,且已徵服非洲西北部沿大西洋之海岸地帶。其時對非洲大陸之情形所知不多,認為地甚廣大而極危險,故不敢深入腹地,然頗思沿海岸西下,繞過南端而東行,且夢想其必可直達印度及中國。促成此夢想之實現者,即號稱航海家之葡王亨利,時為一三九四至一四六零年。其在國內設訓練航海人材學校,聘請最有航海經驗之意大利水手,及具有研究之地理學家執教。至一四六零年去世時,葡人僅進至非洲大西洋海岸之一半路程。迨至一四八六年狄亞士始達非洲南端,因遇暴風,故名之曰暴風角。及報告葡王約翰二世,諭令更名為好望角。一四九七年約翰二世殁,其子瑪瑙爾立,命伐斯各達伽馬往尋印度。是年繞過好望角,更東行,在非洲得一阿刺伯領港人指示,橫渡印度洋,次年抵印度之馬拉巴爾,並於加爾各答登陸處,立石柱為識。一四九九年回理斯本復命,所攜東方貨物歸,其價值約等於其遠航費用之六十倍,遂獲厚利。時距中國之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後七十年。葡人素稱為《葡國魂》之賈梅士史詩,亦只是描寫華士古達嘉馬冒險尋求通往印度之航路事跡者,不過附會以神話,來誇張其成功耳。在《葡國魂》敘事開端,就假托希臘神話,說天府中衆神會議,有愛神雲尼斯者,提議要幫助葡人之四艘探險帆船,安抵印度,並得到戰神馬地附和,雖酒神巴古反對,亦無濟於事。由此可知,欲開疆拓殖者,賈梅士亦認為要藉戰神之武功才行。《葡國魂》敘事大略稱:當衆神在天府會議時,正是華士古達嘉馬率領一羣助手,駕駛四艘帆船,向著從無人到之茫茫大海南進,已數週不見陸地矣。一日,忽見數島,且有小艇掉來,詢之,始悉為非洲之莫三鼻基島,土人皆屬摩洛哥人。說明原委後,並請供給糧食飲料,更求借給一位帶水員。孰知酒神搗鬼,從中煽摩洛哥人反抗,後卒以和為貴,只求得帶水一人,也算僥倖耳。豈知才離莫三鼻基,帶水員竟導船駛向素來仇外之基羅人手,欲借刀殺人,幸愛神扶助,將風向改變,把船吹離基羅。帶水員又施詭計,誘泊蒙巴沙島,以為再難倖免矣。詎蒙酉先事歡迎,並允給糧食,但有前車可鑒,未敢泊岸。只先遣二充軍犯人泛舟入城,試探情形,歸說土人情重,且見神甫祈禱虔謹云。因此不虞有詐,正準備駛船入口,幸愛神又令狂風大作,阻船前進,久久仍未入口。土人以為預謀被人窺破,相率散去。帶水員亦驚,鳧水潛逃,葡船又得倖免。後來華士古達嘉馬之帆船經過非洲南端之好望角時,又遇到一個猙獰巨魔,攔住去路,驚險狀況,如前文所述,茲不贅述矣。當華士古達嘉馬之帆船,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之危險地帶後,便是非洲東岸大陸矣。於是賈梅士又在《葡國魂》中,編出一段神話來。據說:愛神聞得華士古達嘉馬祈禱,遂要求其父暴力尊者扶助葡船,因此暴力尊者特命天官示夢與葡船,指引其到赤道中一處安全地點,後來就在非洲東岸美連地登陸焉。該處土酋招待甚殷,且命一位帶水員引領他們橫渡印度洋去。在印度洋中,自然又是波濤兇險,於是又歸咎酒神作崇,嗾誘龍王命令波神風伯肆虐,幸得金星於晨光熹微中,沿途拱照,華士古達嘉馬迺於一四九八年五月二十日,成功地發現印度邊境之加爾各答京城。因金星之名在西文中,正與愛神雲尼斯之名相同,故謂是次大功告成,實迺愛神相助也。華士古達嘉馬初在印京頗遇優渥。後經印王御前會議後,一般大臣卓見,認為葡萄牙與西班牙一輩強徒,從來不通聞問,此來定非好意,將會奪掠財物,侵佔土地無疑也,故拒絕交通。據說此亦酒神搗鬼。酒神嘗化身為穆罕默德,示夢與摩洛哥教士,使衆聯請印王,拒接華士古達嘉馬,並欲圍攻葡船。幸得印奸走報,迺急啟碇離印,只帶一些印度土產回葡,作為抵達印度之信物耳。在《葡國魂》史詩裡,描述華士古達嘉馬回國途中,又加插一番神話。據說愛神雲尼斯,曾引導葡船到一海上神山,在仙人賓館裡,為之慶功,為之慰勞,盡情謳歌。此無非誇耀葡人航海成功,華士古達嘉馬發現通往印度新航線之偉績云爾。華士古達嘉馬於一四九九年回到葡國,備受葡王嘉獎。後來葡人果然領有印度,更於一五二二年任命華士古達嘉馬為葡屬印度總督。當年印王御前會議之羣臣,果有先見之明也歟!華士古達嘉馬之發現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線,自世界人士觀之,殊不失為一個有名的冒險航海家。就其功罪而論,自然是葡國的豐功偉人,但在印度及東方人言之,就不免是個始作俑者,據《歷史研究》胡代聰嘗撰文說:“當瓦斯哥達伽馬再度前往印度時,就對印度西海岸的商業中心加里庫特(Calicute)等地,肆行焚殺,給印度人民帶來了巨大苦難。嗣後於一五零五年,葡萄牙任命了所謂‘東方總督’,第一任督為亞美打(Almeida)。繼任之亞豐素雅佈基(Alfonso d’ Alboquerque)於一五一零年佔領了果阿,一五一一年併吞了滿刺加(即麻六甲),一五一二年又取得摩鹿加羣島。”攷華士古達嘉馬,雖然未到過中國,但後來葡人佐治歐維士(Jorge Alvares),於一五一三年得由滿刺加乘帆船首來中國,泊廣東東莞縣屬之邨門鎮,遂完成由葡國到中國之航路。嗣於一五五七年間,葡人迺入居澳門,及至一八四九年後,因沈米事件,澳葡遂認由澳城牆至關閘為葡國屬地(以上見《香山縣誌》)。更於一八九八年將水坑尾門外之山地,直至龍田村一部份地區,闢作花園。豎碑立像,以為紀念此探險東來之第一人──華士古達嘉馬。據聞該次築園工程,柏力架著之《美麗的澳門》稱:“自從亞馬勒修築由澳門城牆通至關閘之馬路後,此為當年澳門之第二偉舉云。”憶昔《兩行堂詞鈔》有題庚午中秋夕遊新花園詞一闋,茲錄出以殿是章,詞牌名《定西番》:“聞說澳城門外,侵佔地,又成園。且盤桓。今夜鏡湖月滿,三人生古歡。相信珠還有日,不孤圓。”
崇禎十三年(1640年1月23日─1641年2月9日)5月19日,荷蘭巴城總督范•迪門任命阿德雷亞恩•安托尼松(Adriaen Antonissoon)為出征馬六甲總司令。20日,率戰艦4艘先行出發,6月初抵達馬六甲,並嚴密封鎖,等待戰機。7月底,柔佛遣兵600名加入作戰。8月3日黎明,荷軍600名分為12隊登陸準備攻城。後荷方又兩次駛來援軍510人。首戰葡軍即放棄第一防線,退至第二防線,即嚴守各城門及各堡壘。當時葡軍隊守城,正規軍有260人,土著兵及混血兒兵約3000人,實力仍然強盛。9月中,荷方又增援兵467名,軍械糧秣無數。荷蘭已將馬六甲城北郊外全部控制。11月初,荷軍先後抵達馬六甲者,已達2063人。但此時荷軍中疫病流行,軍士患病者達300人,總司令阿德雷亞恩•安托尼松亦臥病不起,並於11月18日病逝。荷將勃洛基(Pieter van den Broeke)亦於l2月1日病歿。荷蘭總督范•迪門遂命雅各伯•考伯(Jacob Cooper)為總司令,雅各伯,考伯亦於翌年1月3日染病身亡。由於馬六甲疫癘的影響,荷蘭對馬六甲的總攻拖耽了整整3個月時間。張禮千:《馬六甲史》第2章,第208—209頁。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2月11日-1718年1月30日)5月20日,楊琳到達廣州出任兩廣總督。28日,即與廣州將軍管源忠和廣東巡撫法海前往澳門巡視,澳門總督馬玉率夷兵百名迎接。楊琳總督向其訓誡稱:“皇上容許你們在澳門居住,這是天子厚德懷遠,你們則必須安分守法,不許買華人幼童為僕,不許在界外又租民人地方蓋造房屋。”葡人提出,清朝禁止下南洋貿易,葡人是否亦在禁例內。楊琳稱:“南洋不許中國人行走,你們原是外國人,皇上恩典,任憑你們行走生理,就是南洋諸圍來中國做生意的,俱不在禁內,但不許帶中國人出去,若你們到呂宋、噶噦吧等處,有中國人要搭船回來者,只管帶來,到時交與地方官查收。”葡人還彙報稱:“我們西洋人在澳多年,孳生男婦,大小共有八千餘口。”楊琳在奏書中雲:“奴才細訪,實有萬餘口。俱仰藉天朝衣食,又感慕皇上德威。寄居彈丸一嶼,代守險要。奴才計其食米,每歲二萬余石麥面,在外伊等實實不敢生事者,惟恐禁止米麵,則饑餒自斃耳。”其時,清政府為了弭盜而推行保甲制度,內地州縣編查保甲,沿海島澳編查澳甲,故楊琳對澳門西洋人口數目調查特別詳細。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2月11日-1718年1月30日)5月20日,楊琳到達廣州出任兩廣總督。28日,即與廣州將軍管源忠和廣東巡撫法海前往澳門巡視,澳門總督馬玉率夷兵百名迎接。楊琳總督向其訓誡稱:“皇上容許你們在澳門居住,這是天子厚德懷遠,你們則必須安分守法,不許買華人幼童為僕,不許在界外又租民人地方蓋造房屋。”葡人提出,清朝禁止下南洋貿易,葡人是否亦在禁例內。楊琳稱:“南洋不許中國人行走,你們原是外國人,皇上恩典,任憑你們行走生理,就是南洋諸圍來中國做生意的,俱不在禁內,但不許帶中國人出去,若你們到呂宋、噶噦吧等處,有中國人要搭船回來者,只管帶來,到時交與地方官查收。”葡人還匯報稱:“我們西洋人在澳多年,孳生男婦,大小共有八千餘口。”楊琳在奏書中雲:“奴才細訪,實有萬餘口。俱仰藉天朝衣食,又感慕皇上德威。寄居彈丸一嶼,代守險要。奴才計其食米,每歲二萬余石麥面,在外伊等實實不敢生事者,惟恐禁止米麵,則饑餒自斃耳。”其時,清政府為了弭盜而推行保甲制度,內地州縣編查保甲,沿海島澳編查澳甲,故楊琳對澳門西洋人口數目調查特別詳細。《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兩廣總督楊琳奏報巡查澳門諭令西洋人等須安分守法及沿海一帶情形折》,第112頁。章文欽:《明清時代中國高級官員對澳門的巡視》,載《澳門歷史文化》,第13頁。
雍正二年(1724年1月26日-1725年2月12日)5月20日,澳門富商蘭格爾•科斯達(Francisco Rangel da Costa)去世。蘭格爾•科斯達,果阿人,1680年生,其父貢薩羅•郎熱爾。蘭格爾·科斯達為18世紀初澳門富甲一方的土生葡人,他不僅是商人,擁有自己的商船——澳門第十四號船“馬諾•哥思達(Manuel Costa)”號即是該家族之額船。而且還涉足政壇,他於1706年及1709年兩次擔任澳門議事會司庫和理事官,1702年還被選為議事會商務監理,1710年時為仁慈堂主席。其去世後,捐出白銀1000兩作為海上貿易的投資,其利潤分三份:1/3捐給仁慈堂;1/3用來為他的靈魂做彌撒;1/3施捨給婦女寡婦。
雍正二年(1724年1月26日-1725年2月12日)5月20日,澳門富商蘭格爾.科斯達(Francisco Rangel da Costa)去世。蘭格爾.科斯達,果阿人,1680年生,其父貢薩羅.郎熱爾。蘭格爾·科斯達為18世紀初澳門富甲一方的土生葡人,他不僅是商人,擁有自己的商船——澳門第十四號船“馬諾.哥思達(Manuel Costa)”號即是該家族之額船,而且還涉足政壇。他於1706年及1709年兩次擔任澳門議事會司庫和理事官,1702年還被選為議事會商務監理,1710年時為仁慈堂主席。其去世後,捐出白銀1000兩作為海上貿易的投資,其利潤分三份:1/3捐給仁慈堂;1/3用來為他的靈魂做彌撒;1/3施捨給婦女寡婦。Jorge Forjaz, Familias Macaenses, Vol.3, p.9; 仁慈堂手稿鈔件第15號遺囑,1592—1849,第75頁;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267.
嘉慶二十年(1815年2月9日─1816年1月28日)5月20日,澳門同知劉星蕖下判事官眉額帶曆諭,嚴禁澳門外商囤販鴉片。祝淮稱:“今也市禁寬而鴉片盡聚於澳中,則澳夷富,市禁嚴,而鴉片竊貨於海外,則澳夷貧。”由於鴉片貿易的衰落,對澳門財政產生重大影響,故澳門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進行補救,於是,澳門議事會再次通過決議,禁止非葡國船隻在澳門裝卸鴉片。這逼使英國鴉片船轉移到黃埔,後改為伶仃洋。同時英國散商只得在果阿或達曼等葡萄牙人的港口租用葡萄牙人的船隻將鴉片運到澳門。澳門政府希望通過控制麻爾哇鴉片出口的起點及到達的終點來壟斷麻爾哇鴉片的對華貿易,以牟取最大的利潤。眉額帶曆又提出,澳門葡萄牙鴉片商人成立鴉片賄賂基金,對每箱鴉片抽收40元(原來是20元),每年總額約為10萬元,專門用於對清朝有關官員行賄。
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2月9日─1816年1月28日)5月20日,澳門同知劉星蕖下判事官眉額帶曆諭,嚴禁澳門外商囤販鴉片。祝淮稱:“今也市禁寬而鴉片盡聚於澳中,則澳夷富,市禁嚴,而鴉片竊貨於海外,則澳夷貧。”由於鴉片貿易的衰落,對澳門財政產生重大影響,故澳門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進行補救,於是,澳門議事會再次通過決議,禁止非葡國船隻在澳門裝卸鴉片。這逼使英國鴉片船轉移到黃埔,後改為伶仃洋。同時英國散商只得在果阿或達曼等葡萄牙人的港口租用葡萄牙人的船隻將鴉片運到澳門。澳門政府希望通過控制麻爾哇鴉片出口的起點及到達的終點來壟斷麻爾哇鴉片的對華貿易,以牟取最大的利潤。眉額帶曆又提出,澳門葡萄牙鴉片商人成立鴉片賄賂基金,對每箱鴉片抽收40元(原來是20元),每年總額約為10萬元,專門用於對清朝有關官員行賄。《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澳門同知劉星蕖為嚴禁蕃商囤販鴉片事下判事官諭》,第133頁。祝淮:《新修香山縣誌》卷4《海防》附《澳門》。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8—19頁;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3卷,第248頁。格林堡:《鴉片戰爭前中英通商史》,第101頁。
咸豐三年(1853年2月8日─1854年1月28日)6月25日,聖若瑟神學院院長若阿金‧萊特神父在澳門聖若瑟修道院逝世,終年89歲。若阿金‧萊特神父,1764年9月16日生於葡萄牙,1801年5月20日來到澳門,他在修道院任教52年。若阿金‧萊特神父是聖若瑟學院的最後一名教師。從1804年起擔任神學院院長,1824年由於支持立憲派人士而被捕兩次。1836年繼續擔任神學院院長。隨著老神父的去世,聖若瑟神學院的教學也壽終正寢。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17頁;《澳門教育》1860年7月1日第68期,第213—214頁,轉引自安文哲(António Aresta):《葡萄牙漢學回顧》,載《文化雜誌》第32期,1997年。阿雷斯塔稱萊特神父逝世於1854年;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p. 386-387.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9日─1873年1月28日)5月12日,承充第二屆闈姓商人梁六聲稱已經賣出闈姓票超過800000條,卻遭受許多損失和迫害,不能確定能繼續經營三年時間。1月20日,香港禁賭,闈姓和番攤在香港被禁止。他的合夥人,特別是華人文鹹(Veng-Ham),香港鴉片承充人,負責照料闈姓售賣,主要由其交納大部分的承充款——現已不再支持這項生意。面對此種情形,1872年5月20日,公物會宣佈梁六的合同作廢。[1]5月26日,澳門公物會重新出投闈姓,同華商習應泰(Si-ieng-tae)簽訂合同草案,承充價為三年22000元,自1872年9月27日起。[2] [1]AHU-ACL-SEMU-DGU-005, E-No. 1, No. 2, Cx. 0042(1873年),葡萄牙海外歷史檔案館。根據以上材料記載,香港的Veng-Ham,在英文中應是Wo Hang Firm。Wo Hang Firm是廣東新會人李升和李良兄弟於1857年在香港設立的公司,公司生意涉及多個領域。公司的漢文名是“和興金山莊”。李升又名李璿,字玉衡。1854年,李氏兄弟在香港以投資地產起家,後又經營銀號生意。1868年,香港賭博合法化,李氏家族獲得承充權。同時,他們還是香港鴉片生意的承充人。1869-1872年,李升是香港東華醫院的倡建首總理。李升於1900年過世。李良於1864年去世。參見Carl T. Smith, “The Emergence of a Chinese Elite in Hong Kong”, in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11, pp. 90-91, 1971, Hong Kong. 《東華三院歷屆總理芳名》,載東華三院發展史編纂委員會編輯的《東華三院發展史》第五輯,香港東華三院庚子年董事會出版,1961年2月。 [2]AHU-ACL-SEMU-DGU-005, F-No. 2, No. 3, No. 4, Cx. 0042(1873年),葡萄牙海外歷史檔案館。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9日─1873年1月28日)5月12日,承充第二屆闈姓商人梁六聲稱已經賣出闈姓票超過800000條,卻遭受許多損失和迫害,不能確定能繼續經營三年時間。1月20日,香港禁賭,闈姓和番攤在香港被禁止。他的合夥人,特別是華人文鹹(Veng-Ham),香港鴉片承充人,負責照料闈姓售賣,主要由其交納大部分的承充款——現已不再支持這項生意。面對此種情形,1872年5月20日,公物會宣佈梁六的合同作廢。5月26日,澳門公物會重新出投闈姓,同華商習應泰(Si-ieng-tae)簽訂合同草案,承充價為三年22000元,自1872年9月27日起。AHU-ACL-SEMU-DGU-005, E-No. 1, No. 2, Cx. 0042(1873年),葡萄牙海外歷史檔案館。根據以上材料記載,香港的Veng-Ham,在英文中應是Wo Hang Firm。Wo Hang Firm是廣東新會人李升和李良兄弟於1857年在香港設立的公司,公司生意涉及多個領域。公司的漢文名是“和興金山莊”。李升又名李璿,字玉衡。1854年,李氏兄弟在香港以投資地產起家,後又經營銀號生意。1868年,香港賭博合法化,李氏家族獲得承充權。同時,他們還是香港鴉片生意的承充人。1869-1872年,李升是香港東華醫院的倡建首總理。李升於1900年過世。李良於1864年去世。參見Carl T. Smith, “The Emergence of a Chinese Elite in Hong Kong”, in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11, pp. 90-91, 1971, Hong Kong. 《東華三院歷屆總理芳名》,載東華三院發展史編纂委員會編輯的《東華三院發展史》第五輯,香港東華三院庚子年董事會出版,1961年2月。AHU-ACL-SEMU-DGU-005, F-No. 2, No. 3, No. 4, Cx. 0042(1873年),葡萄牙海外歷史檔案館。
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4月20日,澳門商民因澳門政府執意將料半酒出投招人承充專營,舉行罷市。所謂的料半酒,是一種廉價的米酒,多為工人和窮人飲食。先是在1891年10月10日,澳門政府稱應華商稟求承充專營料半酒,得到里斯本批准。澳門沽酒等行聞知,迭經稟請澳督免投酒餉,澳督答覆不能准免,須俟葡國朝廷降旨。其後招人承充,並未投成,顯見這一局面系為澳門華人抵制所造成。光緒十八年(1892)二月二十二日,闔澳紳商暨各行鋪店再次為此具稟請求停止,收回成命,以紓商困而安民心。但是闔澳紳商的這一稟文,並沒有打消澳門政府的念頭。三月初六日,料半酒再次開投,香港商人陳耀山以每年繳納規銀7810元獲得承充專營權,自1892年5月1日起到1894年6月30日止。按合同規定每斤徵稅5分錢,致使酒價平均增加16﹪。當時還盛傳,從此以後,所有生活必需品均須一一徵稅,正是這一傳言,導致料半酒承充在澳門激起軒然大波。華人或在三街會館,或在鏡湖醫院聚集商議抗逆投充料半酒餉事宜,亦有華人張貼匿名揭帖,號召罷市抵制。5月5日,澳門政府出示,威脅如有集眾攪擾滋亂抗違官命等事,為首之人拿交衙門懲治;嚴禁張貼匿名揭帖;澳內各行生意及手藝人如無端閉門,立將該行店生意牌繳銷,並將其人交衙門從嚴懲辦。然而,嚇阻無效。5月20日,澳門商鋪幾乎全部關門罷市,無從購物,無人工作,船舶也停航,據稱如此大罷市為澳門開埠300多年來所未有。官方致電香港購米,雇用犯人卸船,開倉售與貧窮葡人。21日,罷市持續進行。因察覺商鋪存貨搬走一空,兼聞三合會歹徒大批湧入澳門,澳門政府出動水陸士兵強迫商鋪開市。這一愚蠢的舉措激起民眾更大的騷動。據說當晚三合會將火燒澳門,威脅要取澳門華商巨富的性命。次日,在先拿.飛南第子爵的居間調處下,他願意承擔支付承投入要求的費用,並負責此項包稅,為期6個月,以便里斯本的完全許可。澳門政府於是妥協退卻,各商鋪才得重新開市。5月28日,前包稅商獲得8000元,放棄了專營包稅權。
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4月20日,澳門商民因澳門政府執意將料半酒出投招人承充專營,舉行罷市。所謂的料半酒,是一種廉價的米酒,多為工人和窮人飲食。先是在1891年10月10日,澳門政府稱應華商稟求承充專營料半酒,得到里斯本批准。澳門沽酒等行聞知,迭經稟請澳督免投酒餉,澳督答覆不能准免,須俟葡國朝廷降旨。其後招人承充,並未投成,顯見這一局面系為澳門華人抵制所造成。光緒十八年(1892)二月二十二日,闔澳紳商暨各行鋪店再次為此具稟請求停止,收回成命,以紓商困而安民心。但是闔澳紳商的這一稟文,並沒有打消澳門政府的念頭。三月初六日,料半酒再次開投,香港商人陳耀山以每年繳納規銀7810元獲得承充專營權,自1892年5月1日起到1894年6月30日止。按合同規定每斤徵稅5分錢,致使酒價平均增加16﹪。當時還盛傳,從此以後,所有生活必需品均須一一徵稅,正是這一傳言,導致料半酒承充在澳門激起軒然大波。華人或在三街會館,或在鏡湖醫院聚集商議抗逆投充料半酒餉事宜,亦有華人張貼匿名揭帖,號召罷市抵制。5月5日,澳門政府出示,威脅如有集眾攪擾滋亂抗違官命等事,為首之人拿交衙門懲治;嚴禁張貼匿名揭帖;澳內各行生意及手藝人如無端閉門,立將該行店生意牌繳銷,並將其人交衙門從嚴懲辦。然而,嚇阻無效。5月20日,澳門商鋪幾乎全部關門罷市,無從購物,無人工作,船舶也停航,據稱如此大罷市為澳門開埠300多年來所未有。官方致電香港購米,雇用犯人卸船,開倉售與貧窮葡人。21日,罷市持續進行。因察覺商鋪存貨搬走一空,兼聞三合會歹徒大批湧入澳門,澳門政府出動水陸士兵強迫商鋪開市。這一愚蠢的舉措激起民眾更大的騷動。據說當晚三合會將火燒澳門,威脅要取澳門華商巨富的性命。次日,在先拿.飛南第子爵的居間調處下,他願意承擔支付承投入要求的費用,並負責此項包稅,為期6個月,以便里斯本的完全許可。澳門政府於是妥協退卻,各商鋪才得重新開市。5月28日,前包稅商獲得8000元,放棄了專營包稅權。據1892年4月6日商人陳耀山承充的澳門、毯仔、過路灣抽收料半酒規銀合同中說:“凡有用米蒸酒者,無論何項何名,及由何處運來,均作料半酒論,並均照此章程抽收辦理。”AH/F/424, MIC:A0586—587, 澳門歷史檔案館檔案。“具公稟闔澳紳商暨各行鋪店等稟為酒餉既未投成乞恩奏請停止以紓商困而安民心事”,載於Formulários de Requerimentos(1894), p.75. 《澳門政府憲報》1892年4月6日第13號附報。又見Formulários de Requerimentos, pp.48—50.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40—41頁。
《知新報》第五十三期刊登《俄人自諗鞭長莫及》、《英人議添練水師留後軍》、《路國進款漸裕》、《制火柴用料諸法》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使用。《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知新報》第八十七期刊登《照譯比國工程師盧法爾勘視黃河情形禀牘》、《英工測量廣州路段》、《黑人種類俗尚說略》、《空氣流質利便礦工》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使用。《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清宣統三年(1911年1月31日─1912年1月18日)5月20日,澳門政府頒佈第93號札諭,批准設立會安娛樂公司章程。會安公司位於皇家新街第181號,主要為股友聚會、娛樂、遺興、談情而設,經營範圍包括依律例所准之賭博、紙牌、骨牌、枱玻、象棋及看書、閱報、弦歌、酒醼等,而番攤、車微盤、牌九以及其他之違例賭具,概不開設。本年,此類娛樂公司不斷在澳門出現,第21號憲報登載有“合益公司”,在三巴仔橫街第1號門牌;第30號憲報公佈“永安公司”、“泰來公司”,分別在木橋街第38號門牌、皇家新街第187號門牌;第35號憲報又有“樂閑公司”,在白眼塘橫街第33號門牌;第40號憲報又有“和泰公司”,在通商新街第27號門牌。
清宣統三年(1911年1月31日─1912年1月18日)5月20日,澳門政府頒佈第93號札諭,批准設立會安娛樂公司章程。會安公司位於皇家新街第181號,主要為股友聚會、娛樂、遺興、談情而設,經營範圍包括依律例所准之賭博、紙牌、骨牌、枱玻、象棋及看書、閱報、弦歌、酒醼等,而番攤、車微盤、牌九以及其他之違例賭具,概不開設。本年,此類娛樂公司不斷在澳門出現,第21號憲報登載有“合益公司”,在三巴仔橫街第1號門牌;第30號憲報公佈“永安公司”、“泰來公司”,分別在木橋街第38號門牌、皇家新街第187號門牌;第35號憲報又有“樂閑公司”,在白眼塘橫街第33號門牌;第40號憲報又有“和泰公司”,在通商新街第27號門牌。《澳門政府憲報》1911年5月20日第20號,5月27日第21號,7月29日第30號,9月2日第35號,及10月7日第40號。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5月20日,澳門著名土生報人、律師小若阿金.巴士度(António Joaquim Basto Jr.)在和平斜巷(Calçada da Paz)寓所去世。巴士度為澳門土生巴士度家族第四代,1848年7月12日生於花王堂區(Botelho),住在南灣街(Rua da Praia Grande)105號,早年就讀於澳門耶穌會學校,後赴果阿學習法律。曾任臨時律師、《澳門土生人報》(Macaense)主任編輯及記者、華政廳民政官、檢察院代理人、仁慈堂值理、政府委員、水警專員、澳門俱樂部主席及澳門國民步兵營中尉等職。1882年出任駐日本外交使團秘書,1896年任駐暹羅外交使團秘書,還曾任駐法國領事、駐英國副領事。1880年出任市政廳議員,1901年1月2日當選為市政廳主席,1905年1月2日再次當選,成為澳門政界最為知名人物之一。1890年,他當選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倫敦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同時1891年獲任倫敦“大不列顛及外國協會”會員,成為該會首位外籍會員,曾多次接受日本、暹羅、梵蒂岡及法國等國授予的勳章、榮譽等。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5月20日,澳門著名土生報人、律師小若阿金.巴士度(António Joaquim Basto Jr.)在和平斜巷(Calçada da Paz)寓所去世。巴士度為澳門土生巴士度家族第四代,1848年7月12日生於花王堂區(Botelho),住在南灣街(Rua da Praia Grande)105號,早年就讀於澳門耶穌會學校,後赴果阿學習法律。曾任臨時律師、《澳門土生人報》(Macaense)主任編輯及記者、華政廳民政官、檢察院代理人、仁慈堂值理、政府委員、水警專員、澳門俱樂部主席及澳門國民步兵營中尉等職。1882年出任駐日本外交使團秘書,1896年任駐暹羅外交使團秘書,還曾任駐法國領事、駐英國副領事。1880年出任市政廳議員,1901年1月2日當選為市政廳主席,1905年1月2日再次當選,成為澳門政界最為知名人物之一。1890年,他當選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倫敦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同時1891年獲任倫敦“大不列顛及外國協會”會員,成為該會首位外籍會員,曾多次接受日本、暹羅、梵蒂岡及法國等國授予的勳章、榮譽等。Jorge 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Ⅰ, pp.475-476;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319頁。
民國十九年(1930年1月1日—1930年12月31日)5月20日,三架法國飛機在河內起飛,其中一架因不熟悉地理環境迷失方向,加上汽油耗盡,只好嘗試在距離澳門48公里的林邊海(Lam Pin Hoi)鄉村著陸。由於著陸不當,飛機翻轉,提喇西(Terrassier)中尉與機械師非利(Felieu)因撞擊而暈倒,飛機上的物品也遭到當地人的搶劫。提喇西與非利歷經艱辛抵達澳門,向澳門政府彙報了遇險經歷。其時,同伴正從廣州返回河內。不料飛機引擎發生故障,飛行小隊指揮官馬田士(Mathis)被迫降落在廣州南部。澳督巴波沙遂任命賈伯樂中尉採取行動,設法營救。賈伯樂中尉首先與提喇西一道前往林邊海,嘗試修理遇事飛機,最後將飛機拆成小件寄往澳門,其後以水路運到河內。緊接著,成功營救了馬田士。事後,印支法國政府授予賈伯樂中尉安曼勳章(Ordem de Anmam),授予巴波沙總督柬埔寨皇室大十字勳章(Ordem Real do Cam-boja)。
民國十九年(1930年1月1日—1930年12月31日)5月20日,三架法國飛機在河內起飛,其中一架因不熟悉地理環境迷失方向,加上汽油耗盡,只好嘗試在距離澳門48公里的林邊海(Lam Pin Hoi)鄉村著陸。由於著陸不當,飛機翻轉,提喇西(Terrassier)中尉與機械師非利(Felieu)因撞擊而暈倒,飛機上的物品也遭到當地人的搶劫。提喇西與非利歷經艱辛抵達澳門,向澳門政府彙報了遇險經歷。其時,同伴正從廣州返回河內。不料飛機引擎發生故障,飛行小隊指揮官馬田士(Mathis)被迫降落在廣州南部。澳督巴波沙遂任命賈伯樂中尉採取行動,設法營救。賈伯樂中尉首先與提喇西一道前往林邊海,嘗試修理遇事飛機,最後將飛機拆成小件寄往澳門,其後以水路運到河內。緊接著,成功營救了馬田士。事後,印支法國政府授予賈伯樂中尉安曼勳章(Ordem de Anmam),授予巴波沙總督柬埔寨皇室大十字勳章(Ordem Real do Cam-boja)。Luís Andrade Sá, Aviation in Macau: One Hundred Years of Adventure, pp. 39—41.
民國三十四年 (1945年1月1日-1945年12月31日)5月20日,鏡湖醫院手術室正式使用,華人醫師負責割症,這是中國醫生在葡萄牙人統治下的澳門首次操刀割症,標誌著外科割症權終為華籍醫師所取得。先是,澳門政府規定外科醫師須在葡國畢業方能發給執照,故鏡湖醫院手術室必須聘請葡國醫師為外科主任,並在該科主任許可授權下,華籍外科醫師方能割症。為此鏡湖醫院慈善會內部產生極大分歧,一部分人為病人著想,認為只求能開放手術室,對於行政權亦可遷就,至於割症權則是另外一回事;而另一部分人卻認為若放棄醫權與手術室行政權,可能會影響到值理會的主權問題。本年春,就手術室組織大綱之主權及管理問題,鏡湖醫院慈善會主席林炳炎再次與澳督戴思樂及衛生局進行磋商,並要求中葡醫師應具有同等待遇,最終黃仲敏、黃耀衡、連仲介三位華籍醫師先後獲得外科醫師執照。
民國三十四年 (1945年1月1日-1945年12月31日)5月20日,鏡湖醫院慈善會值理換屆改選,由金融界鉅子、恒生銀號首領林炳炎出任主席。林氏邀請何善衡、鐘子光、柯麟、何賢等人出任值理。同時,醫院方面提出實行院長負責制,以改變此前長期的鬆散狀態,並立薦柯麟出任院長。柯麟出任院長後,首先提議將建新門樓於鏡湖馬路,門樓正中刻嵌“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九個大字,以激發全院工作人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其次,整頓辦公機構,健全各種管理制度。其中門診部建立內科、兒科、婦科、傳染病科,各科配備負責人,又增設X光室、理療室、檢驗室、留產室。再者,修建護士宿舍和飯堂,增設下環診所,以方便群眾就近診病。此外,柯麟還把門診分為三種,病房分為三等,第一、三種門診按高價、廉價兩個標準收費,頭等、二等病房要收費。對稍有資財的病人酌量收費用以增加醫院的收入,彌補其他開支。第二門診和三等病房是免費的,貧苦病人可以免費留醫,並供給膳食和衣服,還注意改善病人的營養,身體特別衰弱的,醫生認為需要還可以供應牛奶、魚肝油或其他營養品。經過一系列的改革,鏡湖醫院最終成為一所正規化的大型醫院。
民國三十四年 (1945年1月1日-1945年12月31日)5月20日,鏡湖醫院慈善會值理換屆改選,由金融界鉅子、恒生銀號首領林炳炎出任主席。林氏邀請何善衡、鐘子光、柯麟、何賢等人出任值理。同時,醫院方面提出實行院長負責制,以改變此前長期的鬆散狀態,並立薦柯麟出任院長。柯麟出任院長後,首先提議將建新門樓於鏡湖馬路,門樓正中刻嵌“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九個大字,以激發全院工作人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其次,整頓辦公機構,健全各種管理制度。其中門診部建立內科、兒科、婦科、傳染病科,各科配備負責人,又增設X光室、理療室、檢驗室、留產室。再者,修建護士宿舍和飯堂,增設下環診所,以方便群眾就近診病。此外,柯麟還把門診分為三種,病房分為三等,第一、三種門診按高價、廉價兩個標準收費,頭等、二等病房要收費。對稍有資財的病人酌量收費用以增加醫院的收入,彌補其他開支。第二門診和三等病房是免費的,貧苦病人可以免費留醫,並供給膳食和衣服,還注意改善病人的營養,身體特別衰弱的,醫生認為需要還可以供應牛奶、魚肝油或其他營養品。經過一系列的改革,鏡湖醫院最終成為一所正規化的大型醫院。《鏡湖醫院慈善會故主席林炳炎先生》,載吳潤生:《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史:1871-2001》,第231-232頁。
民國三十四年 (1945年1月1日-1945年12月31日)5月20日,鏡湖醫院手術室正式使用,華人醫師負責割症,這是中國醫生在葡萄牙人統治下的澳門首次操刀割症,標誌著外科割症權終為華籍醫師所取得。先是,澳門政府規定外科醫師須在葡國畢業方能發給執照,故鏡湖醫院手術室必須聘請葡國醫師為外科主任,並在該科主任許可授權下,華籍外科醫師方能割症。為此鏡湖醫院慈善會內部產生極大分歧,一部分人為病人著想,認為只求能開放手術室,對於行政權亦可遷就,至於割症權則是另外一回事;而另一部分人卻認為若放棄醫權與手術室行政權,可能會影響到值理會的主權問題。本年春,就手術室組織大綱之主權及管理問題,鏡湖醫院慈善會主席林炳炎再次與澳督戴思樂及衛生局進行磋商,並要求中葡醫師應具有同等待遇,最終黃仲敏、黃耀衡、連仲介三位華籍醫師先後獲得外科醫師執照。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編印:《鏡湖醫院概況》 (1941-1946),《鏡湖醫院在戰時工作概況》;馬萬祺:《林炳炎先生與鏡湖醫院》,載《鏡湖醫藥》第3期,1949年。
1945年5月20日,鏡湖醫院外科手術室開幕典禮留影。前排中為劉敘堂前主席、右八為值理會林炳炎主席,第三排右三為柯麟副主席。1892年孫中山先生甫出校門就來澳門鏡湖醫院擔任義務西醫,鏡湖值理對孫中山先生非常關照,除給予醫室、病房之外,更從倫敦為其購置藥材及器械。孫中山先生開創了鏡湖西醫先河,成為澳門第一位華人西醫。然而,澳葡當局規定,凡行醫於澳門,須持有葡國文憑。孫中山先生不得已,在1893年9月26日之後離開澳門。在其後五十餘年,鏡湖同寅不懈努力,爭取澳門華人醫生應有的權利。但在澳葡當局阻撓下,澳門地區華人醫生手術權一直得不到解決,嚴重窒礙鏡湖醫院的發展和澳門市民的褔扯。1941年鏡湖醫院西醫顧問團致函鏡湖值理會,倡建手術室。當時鏡湖醫院西醫顧問團在報告中疾呼:“猶憶孫中山先生在鏡湖醫院行醫之時,曾因我國多年積弱欲割一胱石而不可得,乃感不平等條約束縛之苦。科學無國界,研究無畛域。醫學既非限於某一人種所能獨享。”值理會正式向政府申請、並送交手術室圖則,直至1943年澳葡當局才批覆准予設立手術室,但仍堅持華人醫生沒有手術權,施行手術須由葡藉醫生到場負責。期間幾經周折,值理會林炳炎主席及柯麟醫生等據理力爭,1945年終於取得澳門華人醫生手術權。1945年5月20日手術室開幕。由1945年5月至1946年8月僅年餘時間進行手術近600宗,不但減除本澳市民病痛,中山境內、江門附鄉前來就醫者亦不少。遠近慕名,有口皆碑,成績斐然。患者因施手術得慶再生,而鏡湖醫院醫務亦得以蓬勃發展。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月1日-1946年12月31日)5月20日,自抗日戰爭勝利以來,澳門僑胞為團結同業,爭取國內合法僑團地位,紛紛組織團體,呈請黨部備案。至本日共有30個新舊單位在黨部備案,且獲得僑團所應有之合法地位。計有:中華總商會、漁會、中華教育會、理髮公會、記者公會、鏡湖慈善會、中華婦女會、中山同鄉會、江浙同鄉會、陳族聯誼會、東莞同鄉會、印刷職業公會、木公會、茶樓西友公會、中藥研究會、水電機工聯會、果菜欄公會、鞋業西友公會、銀業公會、上架木藝會、中醫師公會、服裝業聯會、國機澳支部、旅業公會、漁業聯合會、造船職業公會、香業西友公會、火柴業職業公會、西菜麵包業聯會和澳門童軍分會。《世界日報》1946年5月20日《三十僑團組織合法》。按:除商會、中山同鄉會、江浙同鄉會及鏡湖醫院慈善會因原有組織仍用主席制,中華全國機器總工會澳門支會依照全國性採用執監委員制外,其餘均依照僑委會規定採用理監事制,中國國民黨澳門支部、中華海員特別黨部澳門區分部、三民主義青年團為上級直屬機關,海員黨部轄下為海員,三民主義青年團則專責辦理訓練青年,使各青年普遍認識三民主義,國民黨澳門支部則為全澳僑團之領導者。茲於此列出各團體成立時間:水電工會1946年2月17日、油糖雜貨公會1946年8月20日、中華全國機器總工會澳門支部轄下火柴公會1946年9月2日、百貨業公會1946年9月5日、果菜欄公會1946年9月5日、豬肉燒臘公會1946年9月25日、人力車公會1946年10月11日、金業同業公會1946年10月11日、茶樓飯室業公會1946年12月8日、柴業公會1949年2月26日、柴欄同業公會1949年3月30日、沙藤同業公會1947年12月25日、油漆公會1948年1月18日、捲煙業公會1948年2月12日、航業同業公會1948年9月22日、汽車同業公會1947年7月21日。 (以上團體成立時間之史料均源於《世界日報》、《市民日報》及《西南日報》)關於20世紀上半葉澳門社團發展概況,詳情參見婁勝華依據澳門特區政府身份證明局、澳門基金會提供的社團登記資料統計並整理形成的相關表格。參見婁勝華:《轉型時期澳門社團研究:多元社會中法團主義體制解析》,第59頁。
民國三十七年 (1948年1月1日-1948年12月31日)5月20日,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李度 (Lester Knox Little)與澳門總督柯維納簽訂關務協定,協約規定國民政府與澳門政府雙方為增進與確保華南一帶及澳門地方之長期繁榮,達成共同防止走私的任務,實現雙方合作之期望。澳門政府必須採用必要的立法及行政措施:甲, (1)澳門政府禁止一切船舶於夜晚,包括a. 自澳門境內駛往中國,但經澳門政府與中國拱北關稅務司另行商定者不在此限;b. 自中國境內駛往澳門,但遇險船舶及經澳門政府與中國拱北關稅務司另行商定者不在此限。 (2)澳門政府為協助中國政府防止私運屬於中國海關所規定之違禁禁止及限制物品,或中國政府所頒進出口貿易辦法附表所列暫行停止及禁止輸入物品前往中國起見,對於該項物品不得發給出口許可證或裝船准單。上項物品清表應由拱北關稅務司隨時送達澳門政府查照。 (3)澳門政府應責令結關前往中國船舶之船主向澳門政府呈遞出口艙口單,澳門政府應將該項出口艙口單簽證屬實,於該項船舶結關前以副張送達拱北關稅務司查照。 (4)澳門政府應責令由中國到達澳門或由澳門結關前往中國之中國船舶或民船將行程簿或民船往來掛號簿呈送澳門政府簽證,並注明到達或結關日期。乙,上列辦法實施所需手續應由澳門政府與拱北關稅務司商定之。丙,日後如因促進貿易便利,商民認為對於雙方有所裨益時,澳門政府對於商民願在澳門地方履行中國海關財務義務之問題,應於呈准葡萄牙政府後考慮之。丁,依據促成上項辦法之合作精神,澳門政府及拱北關稅務司對於預示可能構成違反對方法律規章或本協定所列各項辦法之一般目的之事件及情況應互相通知。戊,本協定各條款於立法程式完成五日後發生效力,直至簽訂本協定之一方以書面通知對方廢止之日起三個月後終止,各條款之修正得由雙方協議辦理之。
民國三十七年 (1948年1月1日-1948年12月31日)5月20日,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李度 (Lester Knox Little)與澳門總督柯維納簽訂關務協定,協約規定國民政府與澳門政府雙方為增進與確保華南一帶及澳門地方之長期繁榮,達成共同防止走私的任務,實現雙方合作之期望。澳門政府必須採用必要的立法及行政措施:甲, (1)澳門政府禁止一切船舶於夜晚,包括a. 自澳門境內駛往中國,但經澳門政府與中國拱北關稅務司另行商定者不在此限;b. 自中國境內駛往澳門,但遇險船舶及經澳門政府與中國拱北關稅務司另行商定者不在此限。 (2)澳門政府為協助中國政府防止私運屬於中國海關所規定之違禁禁止及限制物品,或中國政府所頒進出口貿易辦法附表所列暫行停止及禁止輸入物品前往中國起見,對於該項物品不得發給出口許可證或裝船准單。上項物品清表應由拱北關稅務司隨時送達澳門政府查照。 (3)澳門政府應責令結關前往中國船舶之船主向澳門政府呈遞出口艙口單,澳門政府應將該項出口艙口單簽證屬實,於該項船舶結關前以副張送達拱北關稅務司查照。 (4)澳門政府應責令由中國到達澳門或由澳門結關前往中國之中國船舶或民船將行程簿或民船往來掛號簿呈送澳門政府簽證,並注明到達或結關日期。乙,上列辦法實施所需手續應由澳門政府與拱北關稅務司商定之。丙,日後如因促進貿易便利,商民認為對於雙方有所裨益時,澳門政府對於商民願在澳門地方履行中國海關財務義務之問題,應於呈准葡萄牙政府後考慮之。丁,依據促成上項辦法之合作精神,澳門政府及拱北關稅務司對於預示可能構成違反對方法律規章或本協定所列各項辦法之一般目的之事件及情況應互相通知。戊,本協定各條款於立法程式完成五日後發生效力,直至簽訂本協定之一方以書面通知對方廢止之日起三個月後終止,各條款之修正得由雙方協議辦理之。《中國海關與澳門政府關務協定簽字 (中英文印本)》,澳門歷史檔案館藏縮微膠捲:全宗號35J-183/案卷號679 (4)/盤號1283/影像號581-584,亦參見張海鵬主編:《中葡關係史資料集》 (下冊),第2070-2071頁。
更多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