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榮
澳門自16世紀以來一直與外部世界有著廣泛的接觸和交流,不同族群在這裡和諧共處,因而遺存的文化資源具有特殊的意義和普世價值。
1999年回歸祖國以後,得到國家的重要支持,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方針,澳門文化出現了全新的景象,特區政府和民間對歷史遺產的重視提升到新的高度。由於特殊的歷史發展,澳門形成了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並在國際的舞台上得以彰顯,如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記憶遺產等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國際級的《名錄》,最近澳門又成為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各種光環令澳門文化金名片發光發亮。
攝影:Benny168ma ∣ 2019年 ∣  "澳門記憶"圖片徵集
一、世界遺產名錄
澳門作為中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城市之一,不同族群在這裡和諧共處,擁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數百年來作為連接中國與西方的橋樑。1999年回歸祖國後,特區政府對具有人文價值的歷史建築高度重視,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之“文化遺產類”,當中的22座建築物和8個小廣場(前地)合共30處,涵蓋了中西文化以及社會發展的豐富元素。
圖源:澳門文化遺產網
其中包括有宗教色彩的教堂、廟宇﹑墳場; 有反映政治和權力的炮台、議事會、兵營、城牆;也有涉及社會公益的慈善機構、公共圖書館;還有專為藝術表演而設的劇院;更有融匯嶺南建築特色的名人故居;以及體現生活場景的小廣場。
延伸閱讀:
鄧思平:《澳門世界遺產》,澳門基金會、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
延伸閱讀:
鄧思平:《澳門世界遺產》(續編),澳門基金會、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
申遺成功,全城慶賀
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遺,當時的郵政局在議事亭前地舉辦了「《澳門世界文化遺產》明信片全球寄發活動」,讓市民和遊客,免費填寫明信片並寄到全世界,宣傳「澳門歷史城區」。
攝影:Au Weng Hei ∣ 2005年 ∣  "澳門記憶"圖片徵集
由聖保祿學院說起
- 耶穌會士創建聖保祿學院 (1594年) 
- 澳門歷史上第一所高等學院;
- 遠東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學;
- 澳門的首座圖書館在該學院內設立;
- 初時院內會士三十多人,學生二百餘人;
- 西方古典學術知識為主體,以拉丁文為基礎;
- 設置神學、 自然科學、天文曆學、物理學、醫藥學、哲學、人文科學(漢語)、拉丁語、音樂、修辭學等十門課程。
圖片提供:澳門文獻信息學會
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聖保祿教堂遺址—大三巴牌坊
由耶穌會士、來澳避難的日本教徒、澳門工匠合力建造。聖保祿學院是遠東第一所西式大學(前身為聖保祿公學),聖堂創建於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
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數十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1835年1月,教堂第三次起火,最後剩下教堂的前壁。
攝影:陳永漢 ∣ 2000年
澳門教堂歷史
《澳門記畧》是第一部系統介紹澳門的古籍著作,成書於乾隆年間,由曾擔任澳門同知的印光任、張汝霖所編撰。書中除了娘媽廟(媽閣廟)和新廟(蓮峰廟),也有教堂的記錄,並按華人的習慣稱作“寺”或“廟”。
圖源:《澳門記畧》
1. 大堂 (主教座堂)
- 聖母誕辰主教座堂,澳門天主教中樞,威嚴的象徵;
- 於1576年以前興建,1623及1850年重建;
- 早期華人稱之為“大廟”; 
- 相鄰主教公署,澳門天主教最高管理機構;
- 每年一度最盛大的天主教子夜彌撒、耶穌聖像巡遊等大型活動也在此舉行;
- 建築立面對稱,新古典主義。
攝影:陳顯耀
2. 望德聖母堂
- 澳門首座主教座堂,同時是澳門的三大教堂之一;
- 教堂始建時為草棚板屋之室,17世紀始改為磚石結構;
- 1568年賈耐勞主教的駐地,1576-1623年主教座堂;
- 1569年,附近設立了麻瘋院,華人稱之 “發瘋寺”,該區被稱為 “瘋堂”;
- 18世紀初進教圍,中國第一座以中文傳教的教堂,不少居民在此受洗成為天主教徒。
圖源:《澳門天主教堂》
望德聖母堂
望德聖母堂及前地──是澳門最早的華人教堂,由於昔日在教堂後側曾設有痳瘋院,故有人將教堂稱作瘋堂廟。1576年,羅馬教皇額我略十三世宣佈將澳門升為天主教教區,望德堂成為首座主教座堂。
圖為詹姆士.沃森(James Wathen)筆下1814年的望德堂。
3. 聖老楞佐堂
- 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
- 約1560年耶穌會會士創建的一座木製小教堂,重建於1618年、1768年、1846年、1898年;
- 聖老楞佐是航海主保;
- 華人稱之為“風信堂”,又以粵語諧音稱為“風順堂”,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
- 葡人大多出海營商,多於此教堂祈禱,望家人求親人能平安。
攝影:鄧偉然 ∣ 2008年
4. 聖安多尼堂(花王堂)
- 約建於1558至1560年間,初用茅草和竹棚搭建,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
- 1638年,改以石頭重新興建。後在1810年和1874年進行過兩次重修,1930年形成現在的外觀和規模;
- 葡人婚禮多在此舉行,華人因此將之稱為“花王堂”;
- 1874年9月22日甲戌風災,聖堂被雷電擊中起火,但其火光卻引導了海上的居民上岸,故教堂每年都會慶祝“天災節”,以紀念此事。
攝影:鄧偉然 ∣ 2008年
聖安多尼 Saint Anthony
聖安多尼 Saint Anthony
- 該教堂的主保;
- 葡萄牙人;
- 專為居民尋找失物(又稱失物主保、窮人主保);
- 逐漸演化成“婚姻主保” ;
- 《澳門記略》稱教堂為 “花王廟”。攝影:陳顯耀
5. 聖奧斯定教堂
- 1586年來西班牙奧斯定會修士興建會院及恩寵之母小堂;
- 初期建築非常簡陋,教士們使用蒲葵葉 / 棕櫚樹葉覆蓋屋頂遮擋風雨;風吹葉飛揚,遠看像龍鬚竪起,稱“龍鬚廟”,以粵音轉稱“龍嵩廟”;
- 1874年重修時做了巨大的改動,成為今天的模樣;
- 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古典式構圖和建築特色。
攝影者:陳顯耀
7. 三街會館(關帝古廟)
初修於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 。昔日營地大街、關前街與草堆街為澳門商業中心,三街商人常聚一起溝通商情,檢討物價。會館初設時只是商人議事的場所,館中設有關帝神殿和財帛星君殿,故同時又稱“關帝古廟”。
該廟作為歷史城區組成部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攝影:陳顯耀
三街會館位於喧鬧的議事亭前地旁的營地大街。在其《重修三街會館碑記》云:
  “澳之有蓮峰山……前於蓮峰之西建一媽閣,於蓮峰之東建一新廟[蓮峰廟],雖客商聚會議事有所,然往往苦其遠,而不與會者有之”,而“華人商賈,所以通貨財,平競爭,聯情好而孚眾志者,亦不可無地以會之,此三街會館之所由設也。” 可見作為華人議事的職能。
攝影:澳門記憶編輯部
8. 大三巴哪咤廟
澳門十九世紀發生疫症,僅柿山一帶未被波及,善信認為是哪咤太子顯靈。
茨林圍居民認為柿山有哪咤太子保護,希望哪咤顯靈以鎮壓疫情,遂向柿山哪咤古廟情商借出哪咤太子龍牌及聖尊等,得以平定區內瘟疫,茨林圍居民為酬謝神恩,於1888年興建“哪咤廟”供善信參拜。
攝影:杜愛華 ∣ 1988年
9. 媽閣廟
相傳媽閣廟始建於明朝年間,位於澳門半島西南方的媽閣山腳,是奉祀海神媽祖的廟宇。與蓮峰廟和普濟禪院(觀音堂)是澳門三大古剎,也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廟宇。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在媽閣廟前泊岸,開始了葡人租居澳門的歷史。
藏品所有人:利冠棉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UNESCO於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6年9月在澳門生效,該公約對“非遺”的定義是: 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也就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
澳門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傳統風俗、民間信仰,以及各種節慶已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特區政府在回歸之後,已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與傳承的工作,包括制訂法律以作出規範,全面普查本土具有潛在價值的非遺項目,並在本地設立非遺名錄,以及申報國家和世界級的名錄。除此之外,政府也就非遺傳承人以及推廣教育的範疇予以推廣。
目前,澳門已有70項非遺項目列入了《非遺清單》其中13項入選《名錄》,包括國家《名錄》,而粵劇由廣東代表申報 (包括香港和澳門地區) 列入世界級《名錄》。
攝影:陳顯耀 ∣ 2009年
1. 粵劇
- 主要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以及港澳等使用廣府話的城鄉;
- 在澳門也深受各個階層人士的喜愛,成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份。
- 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攝影:區智聰(Jorge Veiga Alves)  ∣ 1987年
2. 南音說唱
南音說唱流傳於珠江三角洲,主要是由一些盲人以說故事的方式傳唱,深入民間。
南音說唱獨特的調式和取音方法,最能傳達出廣東珠三角居民的語言特質;它眾多出色的作品最能反映出生活在社會底層人士共有的無助困境和飄泊心緒。今日南音說唱雖然已少有瞽師的即興說唱,也不再有故事文本的長篇形式,但它所獨有的地方特色及其文化藝術價值正在受到人們更為廣泛的關注、認識和充分肯定。
圖源:澳門基金會
延伸閱讀:灣區曲藝之光匯耀濠江 ——澳門曲藝史略
3. 澳門道教科儀音樂
- 道教科儀音樂是道教法事儀式中運用的音樂,也是民族傳統音樂的組成部份;
- 二十世紀初,不少正一派火居道士從廣東移居澳門,廣東全真派的道教科儀音樂也因法會機緣引進澳門,形成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兼融兩派的局面;
- 澳門目前保留昔日嶺南正一派及全真派科儀音樂大大小小道曲合計近500首;
- 科儀—是道教術語,指道教道場法事。
攝影:陳顯耀 ∣ 2012年
4. 土生土語話劇( Patuá )
- 定居澳門的土生葡人在澳門四百多年間形成的一個語言體系,葡萄牙人自歐洲出發探險,探索海上貿易之路,歷經非洲、印度、馬六甲到澳門,沿途與當地女子通婚,帶來不同地方族群的血統,逐漸形成澳門的土生葡人社群;
- 他們日常用作溝通的語言謂之土生土語,其基本詞彙以葡萄牙語為基礎,夾雜著馬來語、粵語、英語及西班牙語,可說是語言的一個大薈萃。
攝影:陳顯耀 ∣ 2015年
5. 魚行醉龍節
主要活動:
- 拜神、點睛,最早從三街會館 (營地街市) 舉行;
- 醉龍、醒獅巡遊於各街市、魚欄及檔口等;
舞者一邊飲用米酒,令自己醉倒,一邊手持木製的龍頭和龍尾舞動,在各區巡遊,表示祝賀及喜慶,祝魚蝦大順、和氣吉祥;
- 在各街市派“龍船頭飯",表示老少平安,安康;
- 凝聚小城一派和諧、熱鬧與喜慶的氛圍。
攝影:陳顯耀 ∣ 2005年
6. 媽祖信俗
澳門的媽祖信俗有著自己獨特的 “媽祖傳說”,在本地居民的心目中,媽祖是他們最重要的 “家長”,被尊稱 “阿媽”,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祖誕(天后誕),水上漁民和陸上居民自發組織祭祀,酬神募捐,在媽閣廟前張燈結彩、祭祀請神,競投勝物, 搭棚上演神功戲,故稱水陸演戲會。鑼鼓喧天,並請神入戲棚安坐,即謂請 “阿媽看戲”, 達至人神共娛,最後送神回廟,以示尊崇,祈求阿媽保祐水陸平安、生意興隆、佑護子孫。
圖片提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7. 哪咤信俗
相傳清代澳門柿山一帶,常見一孩童,身穿肚兜犄髻打扮,與村童一同遊戲,並且站立於石上領導村童,雖然山陂陡斜,但並無發生意外,其形象與神話的哪吒相似,眾人認為是哪吒太子顯聖,遂於其所立石上建廟祀奉。
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澳門哪吒信仰,崇尚“三十三天哪吒太子”,既有民間神話的部份,也結合了本地風俗文化,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色彩,無論其傳說、誕曆和儀式,都跟鄰近地區有明顯的分別,其祭祀的儀式相當傳統,值得深入研究,雖然本澳受政治波及曾暫停舉辦相關的賀誕三十年,但是熟識程序的人士並未散失,有幸得到保存。除建醮祈福外,還有巡遊、飄色、印平安符、搶花炮、求哪吒印符、派平安米及舉辦神功戲等本地區民間信俗活動。
文字資料來源:澳門文化遺產網
典藏單位:澳門檔案館
哪咤信俗——祭祀儀式
哪咤信俗——祭祀儀式
- 農曆五月十八日上午舉行祭禮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業興旺和社會和諧。
 - 近年基本程序如下:
致辭、龍牌升座、哪吒太子聖尊坐宮升座、龍牌簪花儀式、上香、龍牌掛紅、哪吒太子聖尊簪花掛紅、哪吒太子聖尊行宮穿袍、哪吒太子龍牌升坐鑾輿、哪吒太子聖尊行宮升坐鑾輿、鑾輿灑淨、向哪吒太子聖尊上香、揭“楹聯”、鳴鑼等。
攝影:鄧偉然 ∣ 2008年
8. 澳門土地信俗
- 信眾認為土地公掌管一方土地,保護居民的生活、健康、財富等。
- 澳門的土地信俗傳承已久,近10所供奉土地之廟宇,公共的土地神壇達140多個。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寶誕,俗稱“頭迓”,澳門部份的土地廟宇會舉行盛大的賀誕活動,有參神祈福、醒獅助慶、上演神功戲及舉辦宴會等,場面熱鬧,是本澳華人社群重要的祭拜和節慶活動。
攝影:陳顯耀 ∣ 2008年
延伸閱讀:“社區守護神——常伴你身邊的土地公公”網上展覽
土地
土地-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福德老爺、土地公伯、福德公伯、土地神、地主爺、土地爺、社神、社公等。琉球稱為土帝君。
- 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
- 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 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攝影︰陳顯耀 | 2016年
9. 朱大仙信俗
- 相傳為醫藥之神,自20世紀20年代由漁民從廣東省惠州市龍泉庵傳入。
- 多功能的保護神,並糅合了佛教和道教信俗。
- 信眾尊奉朱大仙為“契爺”,遇要事皆卜問契爺“聖意”,並會在船上或家中設像供奉祭拜。
- 每年農曆五月的醮會是其最大型的祭祀儀式,是本澳漁民群體較大型的傳統信俗活動之一,反映他們的生活特色。
- 在每年農曆五月中上旬,港澳漁民信眾會在內港海面舉行兩日兩夜的朱大仙水面醮會,祈求水陸平安。
圖片提供︰澳門海事博物館 | 2001年
10. 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
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俗稱“出大耶穌”,是天主教“苦難善耶穌九日敬禮”的一部分,於每年四旬期的首個周六及周日進行。
出遊隊伍主要由澳門教區主教、神職人員和大批本地及海內外的教友組成,以“拜苦路”的方式進行來象徵聖經中耶穌受難死亡的經過,而澳門治安警察局樂隊亦會沿途演奏哀歌,場面莊嚴。該聖像出遊現時分兩天進行,首先自聖奧斯定教堂出發前往主教座堂,翌日返回。回程時會有扮演聖婦維洛尼加(Veronica)的女子在沿途所設的“苦路處”獨唱哀歌,並由神父領禱及眾教友答唱,氣氛哀慟。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在澳門的歷史十分悠久,可上溯至1708年,是本澳極具地方特色及代表性的宗教盛事。
文字資料來源:澳門文化遺產網
攝影:陳顯耀 ∣ 2008年
11. 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
- 天主教“花地瑪聖母瞻禮及九日敬禮”的一部分。
- 1917年5月10日三名牧童稱在葡萄牙花地瑪附近爾賈斯特外的空地上看到聖母瑪利亞。他們總是在每個月的13日約在同一時辰看到她。
- 1929年在澳門開始,每年5月13日,舉行聖像出遊, 紀念在葡萄牙花地瑪堂區發生的“花地瑪聖母顯現”,以及為普世和平與澳門所有基督徒的更新祈禱。
- 出遊隊伍由澳門教區主教、神職人員和大批本地及海內外的教友等組成。
- 隊伍中還有三名身穿葡萄牙傳統服飾的孩童(兩女一男),象徵當時蒙受聖母顯現的三名牧童。
- 自玫瑰堂步行至西望洋聖堂,沿途會誦念玫瑰經及唱聖詩,場面壯觀。
- 為本澳富有特色的宗教慶典。
圖片提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13. 澳門神像雕刻
- 澳門百年來優秀的民間美術; 
- 源於漁民及民間的宗教信仰;
- 漁民對神像的需求殷切,加上陸上居民的需求,使神像店生意滔滔,神像製作業興盛,工藝水平日高;
- 現時澳門的神像雕刻店只有“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與“廣榮造像雕刻木器” (負責人:曾德衡 / 曾德榮);
-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是傳承三代的百年老店,該店在上世紀80年代成功轉型主雕佛像。
攝影:陳顯耀 ∣ 2008年
14.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
- 澳門土生葡人美食以葡萄牙式烹調為基礎的一種飲食文化,融合非洲、印度、馬來亞以及本地華人飲食所用的物料及烹調方式,結合各地烹調所長,展現一個獨特的發展形式,是經歷數百年融會貫通而成的一種飲食文化,也是葡萄牙航海文化的一個重要歷史產物。
 -“大航海年代”的葡萄牙人乘船東來,將非洲和亞洲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漸漸糅合在一起,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 葡萄牙人在澳門定居時,將自身的歐洲文化連同沿途各地的不同習俗,與華人的生活方式相結合,目前在澳門的主要留存之一,就是澳門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
攝影:陳顯耀 ∣ 2018年
延伸閱讀:“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影片,澳門國際研究所
15. 非遺活動──聖安多尼瞻禮暨聖像出遊
- 1874年澳門發生“甲戌風災”;
- 聖安多尼堂被雷電擊中焚燒,火光照亮了澳門,因颱風掉進大海的居民獲救;
- 後風災當天被定為“天災節”;
- 舉行聖安多尼聖像出遊以作紀念 (6月13日前後的星期六或日舉行);
- 2020年被列入澳門 “非遺清單”。
攝影:陳顯耀 ∣ 2015年
四、世界記憶名錄
- 澳門豐富的文獻遺產當中,兩張國際級的文化名片是《世界記憶(國際)名錄》的文獻項目。
- 世界記憶關注的是文獻遺產,主要包括手稿、圖書、檔案任何介質的珍貴史料及口述歷史的記錄。它旨在對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人類記錄進行搶救和保護,以此保護人類共同的記憶。“世界記憶項目”分為三個級別,包括國際、地區和國家級。至今全世界共有496項文獻遺產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收編的是符合世界意義入選標準的文獻遺產,中國有15項位列其中,包括澳門兩項。
圖源:澳門記憶編輯部
具代表性的教區檔案
- 具代表性的教區檔案,不乏主教府藏的早期檔案(手稿)、十六世紀教宗給澳門敎區有關羅馬教廷指示的信函(一八○三年重抄本)、一八六四至一八九九年間新加坡及馬六甲敎會給澳門的信函、傳敎士在中國海南的活動記錄(一八九四年)及有關北京、南京、帝汶、海南等教會的信函及記錄(一八七七至一八九七年)等。
圖源:澳門記憶編輯部
- 澳門聖若瑟修院所藏古籍及主教公署的檔案等文獻;
- 包括用拉丁文、葡文、中文和其他歐洲語言,如法文、意大利文等書寫的官方記錄、通信、手寫本、上課材料書籍、日記、出生記錄、領洗、結婚、葬禮等資料;
- 涵蓋時期為16-19世紀。
圖源:澳門記憶編輯部
功德林藏經閣珍藏文獻遺產
主要有古籍、檔案、信函、書畫、授課資料、筆記等等。
內容:經、律、論,兼具佛學研究、文化藝術、國學、道德倫理、商學、哲學等。
載體及形式:貝葉、線裝紙本、手抄本、縑帛文獻等。
藏量:約3000種 (6000冊)。
時間範圍:從明末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 藏經閣之文獻遺產彌足珍貴
- 民初女眾佛學院的誕生
- 功德林為禪靜雙修寺院
- 著名法師在此弘法
延伸閱讀:“功德林文獻瑰寶”網上展覽
“漢文文書”檔案匯集(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1693-1886)
- 當年在葡萄牙租居澳門的特殊情況下,清葡雙方的公務往來文書,其中包括體現中國對澳門擁有領土和統治主權,對澳葡當局管治範圍的規定和限制;有關對澳門地方行政、華洋交涉、海難救援、更有反映當時澳門的社會狀況的各種帳目、契約、合同等很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 原件藏於葡國東坡塔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於1999年出版的《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下冊)正是輯錄了這批於1989年由文化局澳門檔案館從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以縮微膠卷形式複製的“漢文文書”。於翌年再出版葡文刊印的姊妹篇《粵澳公牘錄存》(一套8冊),為“漢文文書”的譯件及回函,包括中國各級政府來件的譯文,同時還有葡方回文的葡語原稿抄錄。
“澳門記憶”文史網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嘉許榮獲《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WHITRAP)在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舉辦期間,揭曉了2024年《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AWHEIC)獲獎名單,澳門基金會的“澳門記憶”文史網榮獲“探索之星獎”。
圖源:澳門基金會
 
  重看本章節
其中包括有宗教色彩的教堂、廟宇﹑墳場; 有反映政治和權力的炮台、議事會、兵營、城牆;也有涉及社會公益的慈善機構、公共圖書館;還有專為藝術表演而設的劇院;更有融匯嶺南建築特色的名人故居;以及體現生活場景的小廣場。
延伸閱讀:
鄧思平:《澳門世界遺產》,澳門基金會、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
延伸閱讀:
鄧思平:《澳門世界遺產》(續編),澳門基金會、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UNESCO於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6年9月在澳門生效,該公約對“非遺”的定義是: 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也就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
澳門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傳統風俗、民間信仰,以及各種節慶已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特區政府在回歸之後,已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與傳承的工作,包括制訂法律以作出規範,全面普查本土具有潛在價值的非遺項目,並在本地設立非遺名錄,以及申報國家和世界級的名錄。除此之外,政府也就非遺傳承人以及推廣教育的範疇予以推廣。
目前,澳門已有70項非遺項目列入了《非遺清單》其中13項入選《名錄》,包括國家《名錄》,而粵劇由廣東代表申報 (包括香港和澳門地區) 列入世界級《名錄》。
攝影:陳顯耀 ∣ 2009年
2. 南音說唱
南音說唱流傳於珠江三角洲,主要是由一些盲人以說故事的方式傳唱,深入民間。
南音說唱獨特的調式和取音方法,最能傳達出廣東珠三角居民的語言特質;它眾多出色的作品最能反映出生活在社會底層人士共有的無助困境和飄泊心緒。今日南音說唱雖然已少有瞽師的即興說唱,也不再有故事文本的長篇形式,但它所獨有的地方特色及其文化藝術價值正在受到人們更為廣泛的關注、認識和充分肯定。
圖源:澳門基金會
延伸閱讀:灣區曲藝之光匯耀濠江 ——澳門曲藝史略
7. 哪咤信俗
相傳清代澳門柿山一帶,常見一孩童,身穿肚兜犄髻打扮,與村童一同遊戲,並且站立於石上領導村童,雖然山陂陡斜,但並無發生意外,其形象與神話的哪吒相似,眾人認為是哪吒太子顯聖,遂於其所立石上建廟祀奉。
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澳門哪吒信仰,崇尚“三十三天哪吒太子”,既有民間神話的部份,也結合了本地風俗文化,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色彩,無論其傳說、誕曆和儀式,都跟鄰近地區有明顯的分別,其祭祀的儀式相當傳統,值得深入研究,雖然本澳受政治波及曾暫停舉辦相關的賀誕三十年,但是熟識程序的人士並未散失,有幸得到保存。除建醮祈福外,還有巡遊、飄色、印平安符、搶花炮、求哪吒印符、派平安米及舉辦神功戲等本地區民間信俗活動。
文字資料來源:澳門文化遺產網
典藏單位:澳門檔案館
8. 澳門土地信俗
- 信眾認為土地公掌管一方土地,保護居民的生活、健康、財富等。
- 澳門的土地信俗傳承已久,近10所供奉土地之廟宇,公共的土地神壇達140多個。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寶誕,俗稱“頭迓”,澳門部份的土地廟宇會舉行盛大的賀誕活動,有參神祈福、醒獅助慶、上演神功戲及舉辦宴會等,場面熱鬧,是本澳華人社群重要的祭拜和節慶活動。
攝影:陳顯耀 ∣ 2008年
延伸閱讀:“社區守護神——常伴你身邊的土地公公”網上展覽
10. 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
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俗稱“出大耶穌”,是天主教“苦難善耶穌九日敬禮”的一部分,於每年四旬期的首個周六及周日進行。
出遊隊伍主要由澳門教區主教、神職人員和大批本地及海內外的教友組成,以“拜苦路”的方式進行來象徵聖經中耶穌受難死亡的經過,而澳門治安警察局樂隊亦會沿途演奏哀歌,場面莊嚴。該聖像出遊現時分兩天進行,首先自聖奧斯定教堂出發前往主教座堂,翌日返回。回程時會有扮演聖婦維洛尼加(Veronica)的女子在沿途所設的“苦路處”獨唱哀歌,並由神父領禱及眾教友答唱,氣氛哀慟。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在澳門的歷史十分悠久,可上溯至1708年,是本澳極具地方特色及代表性的宗教盛事。
文字資料來源:澳門文化遺產網
攝影:陳顯耀 ∣ 2008年
11. 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
- 天主教“花地瑪聖母瞻禮及九日敬禮”的一部分。
- 1917年5月10日三名牧童稱在葡萄牙花地瑪附近爾賈斯特外的空地上看到聖母瑪利亞。他們總是在每個月的13日約在同一時辰看到她。
- 1929年在澳門開始,每年5月13日,舉行聖像出遊, 紀念在葡萄牙花地瑪堂區發生的“花地瑪聖母顯現”,以及為普世和平與澳門所有基督徒的更新祈禱。
- 出遊隊伍由澳門教區主教、神職人員和大批本地及海內外的教友等組成。
- 隊伍中還有三名身穿葡萄牙傳統服飾的孩童(兩女一男),象徵當時蒙受聖母顯現的三名牧童。
- 自玫瑰堂步行至西望洋聖堂,沿途會誦念玫瑰經及唱聖詩,場面壯觀。
- 為本澳富有特色的宗教慶典。
圖片提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14.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
- 澳門土生葡人美食以葡萄牙式烹調為基礎的一種飲食文化,融合非洲、印度、馬來亞以及本地華人飲食所用的物料及烹調方式,結合各地烹調所長,展現一個獨特的發展形式,是經歷數百年融會貫通而成的一種飲食文化,也是葡萄牙航海文化的一個重要歷史產物。
 -“大航海年代”的葡萄牙人乘船東來,將非洲和亞洲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漸漸糅合在一起,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 葡萄牙人在澳門定居時,將自身的歐洲文化連同沿途各地的不同習俗,與華人的生活方式相結合,目前在澳門的主要留存之一,就是澳門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
攝影:陳顯耀 ∣ 2018年
延伸閱讀:“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影片,澳門國際研究所
澳門天主教文獻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 澳門教區檔案文獻
- 聖若瑟修院古籍
延伸閱讀:澳門教區檔案文獻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功德林藏經閣珍藏文獻遺產
主要有古籍、檔案、信函、書畫、授課資料、筆記等等。
內容:經、律、論,兼具佛學研究、文化藝術、國學、道德倫理、商學、哲學等。
載體及形式:貝葉、線裝紙本、手抄本、縑帛文獻等。
藏量:約3000種 (6000冊)。
時間範圍:從明末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 藏經閣之文獻遺產彌足珍貴
- 民初女眾佛學院的誕生
- 功德林為禪靜雙修寺院
- 著名法師在此弘法
延伸閱讀:“功德林文獻瑰寶”網上展覽
“漢文文書”檔案匯集(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1693-1886)
- 當年在葡萄牙租居澳門的特殊情況下,清葡雙方的公務往來文書,其中包括體現中國對澳門擁有領土和統治主權,對澳葡當局管治範圍的規定和限制;有關對澳門地方行政、華洋交涉、海難救援、更有反映當時澳門的社會狀況的各種帳目、契約、合同等很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 原件藏於葡國東坡塔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於1999年出版的《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下冊)正是輯錄了這批於1989年由文化局澳門檔案館從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以縮微膠卷形式複製的“漢文文書”。於翌年再出版葡文刊印的姊妹篇《粵澳公牘錄存》(一套8冊),為“漢文文書”的譯件及回函,包括中國各級政府來件的譯文,同時還有葡方回文的葡語原稿抄錄。
美食之都
2017年,由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申報,澳門成為創意城市網絡(UCCN)美食範疇的新成員城市,即澳門成功加入UNESCO創意城市網絡,成為美食之都。
延伸閱讀: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
 
  重看本章節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