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
回歸祖國後,特區政府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致力建設澳門成為宜居城市,持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因此,市民可享受安全的飲用水、豐足的食品,使用多元化的文娛康樂設施。 而每當遇到自然災害,特區政府也對受影響家庭予以支援,甚至得到駐澳部隊的襄助。另外,長者和弱勢群體也得到特別關顧,並可使用各種社會福利。市民生活條件在回歸之後不斷提升。
攝影:Fatou ∣ 2021年 ∣ “澳門記憶”圖片徵集
一、水源充足
水是生命之源,但澳門歷史上水源一直有限,幸得國家支持,1959年珠海開始對澳門供水,其後廣東省政府決定籌建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隨着城市發展,澳門用水量節節上升,為了保證對澳供水,珠海陸續建設多個泵站和水庫,以珠江水連結澳門同胞。
圖片提供︰澳門海事及水務局
鹹潮來襲
2004-2006年的冬春枯水期間,曾發生多次鹹潮,澳門和珠海經歷40年來最嚴重的鹹潮,供澳原水含氯度遠超出國家飲用水標準3倍多。國家防總批准了珠江“壓鹹補淡”應急調水方案,調水距離從貴州天生橋水庫至澳門,使珠三角河網地區2.3億立方米水體得以置換,暫時緩解了澳門供水危機。及後更啟動平崗工程,將取水口由磨刀門下游東岸的廣昌泵站,北移20公里至平崗,以解決珠澳兩地的鹹潮情況。
圖片提供︰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珠海向澳門供水系統主要由南系統、北系統及西水東調系統組成。南系統為對澳門供水的主力系統;北系統負責珠海東城區供水為主,同時亦擔起澳門應急供水的作用;而西水東調系統是在鹹潮期間保障澳門和珠海東區的供水安全,負責向南、北系統供應原水。
現時的原水取水口分布於西江下游磨刀門水道上,共設有四條對澳供水管道。
圖片提供︰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回歸後,澳門的供水系統亦不斷發展,完成路環水廠擴建、大水塘水廠二期及三期、石排灣水廠等多項工程。
大水塘第二期水廠的“氣浮超濾處理工藝”更獲國際水協會頒發2010年東亞區水處理工藝設計榮譽獎,標誌澳門的水處理工藝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圖片提供︰澳門海事及水務局
二、食在澳門
澳門美食多元豐富,集合了中西元素,以及東南亞食材於一身,吸引各地旅客。2017年,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申報,澳門成功加入UNESCO創意城市網絡,成為美食之都。
圖片提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
茶樓
茶樓是澳門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澳門居民飲茶和吃點心的好去處。圖中的龍華茶樓開業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經是養雀人士聚集之地,昔日澳門流行在茶樓裏賞雀,很多人曾帶雀籠來喝茶,非常熱鬧。但在2005年禽流感肆虐之後,禁止客人帶雀來。但龍華茶樓仍保留了粵式風格的飲茶傳統。
攝影︰鄧偉然 | 2003年
不少廣東茶樓或酒家,在端午及中秋兼營粽子及月餅。端午粽子是蘭香閣的一大傳統招牌,每年端午前夕,店面全都不做生意,架好鐵架掛滿粽子。充滿著濃濃節日氣氛。 
攝影︰Woven Tam | 2024年 | “澳門記憶”徵集
西餐廳
位於福隆新街的佛笑樓於1903年光緒年間創業,是澳門歷史悠久的西餐廳。開業以來同一家族經營。融合葡式和廣東粵菜的特色。據餐廳後人表示,餐廳的名稱源於其曾祖父。希望客人品嚐完美食後,也笑得像佛般開懷,因此將店舖命名為 “佛笑樓” 。 
攝影:Ziro Lam | 2021年 | “澳門記憶”徵集
葡國菜
沙利文餐廳是代表澳門歷史發展的葡菜餐廳,始創於1961年。餐廳菜色融合葡萄牙、印度、非洲等地的元素及中國傳統美食的精華,其最初是一群土生葡人的聚會落腳點,以俱樂部會所形式招待會員,後來因美食廣受好評,才決定將餐廳對外開放。 
攝影:kingsa | 2021年 | “澳門記憶”徵集
“雅憩”寓意為優雅舒適的地方。開業於1972年,雅憩坐落在路環聖方濟各教堂旁邊,主打中西菜色的葡國菜和粵菜,菜式品種繁多。由於環境優美,具有葡式建築特色,多部電影在此地取景。 
圖片提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
冰室及茶餐廳
上世紀70-80年代澳門經濟發展起飛,當時流行到冰室消暑,造就“禮記雪糕”業績的高峰年代。創辦人鄺老先生創意十足,不僅研發出紅豆雪條、雪糕磚及雪糕三文治等產品,連部分產品包裝亦出自他的手筆,其親自設計的“孖辮妹”商標一直沿用至今。時至今日,店內仍然售賣使用新鮮材料自家製的雪糕類產品,為滿足不同顧客需要,餐牌上添加了熱飲和熟食。 
圖片提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
盛記白粥在上世紀20年代原本是一名木匠的梁勝先生,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做飲食業的朋友,並從朋友身上學會烹製食物的方法,自此梁老先生就在澳門沙梨頭開始了“勝記白粥”的街頭擺賣。1922年五.二九事件後遷入新橋區渡船街地鋪繼續經營,當時因葡語譯音的問題,店名被登記成“盛記白粥”,並以此名稱經營至今。 
圖片提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
三、小城街市
紅街市大樓,又稱提督街市,位於澳門高士德大馬路及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交界。紅街市建於1936年,是目前唯一被列入澳門文物名錄的街市建築,2022年重修,2024年重新開放。 
攝影:鄧偉然 | 2013年
回歸後,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各街市的重整工程,增設空調、無障礙通道/升降機、優化照明及公廁等,多個街市在重整後成為市政綜合大樓,提供美食中心、活動中心、停車場等設施。 
圖為重整前的沙梨頭街市。舊建築1976年4月啟用,因位於海邊,建在水面上,因此俗稱水上街市。2013年因社區發展而清拆,臨時遷往位於沙梨頭海邊大馬路的臨時街市,新建築更名為沙梨頭街市市政綜合大樓於2018年3月6日重新啟用。 
攝影︰陳顯耀 | 2005年
回歸後,以下街市進行了重整重程,並重新啟用︰
台山街市綜合大樓︰ 2005年5月27日
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2009年11月26日
沙梨頭街市市政綜合大樓︰2018年3月6日
氹仔市政街市︰2020年8月
雀仔園街市︰2024年1月9日
紅街市大樓︰2024年5月30日
攝影︰陳顯耀 | 2005年
圖為紅街市內的鮮活雞鴨檔,已是消失的街市風景。
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間,澳門共發生了5次從活禽身上檢出禽流感病毒事件,以及首宗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的確診個案。澳門特區政府基於公共衛生的考慮,決定由2017年5月1日起,在澳門正式實施“人禽分隔"措施,停止所有作食用用途的活禽交易及售賣活動。
攝影︰陳顯耀 | 2007年
五、關顧弱勢
特區政府為弱勢群體提供生存保障和發展機會,讓弱勢人士生活在基本保障的安全網。在持續優化居民福利的同時,為弱勢群體提供適當的社區設施和支援。又加大關心和照顧弱勢群體參與社會活動。
攝影︰蔡少民 | 2020年
澳門基金會與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於2014年合作推出“樂在晚霞”獨居長者關懷計劃,為獨居長者提供善終諮詢和輔導等服務,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培訓和服務提供,向公眾宣傳關注生死教育,並向經濟困難者提供緊急呼援服務資助。整個計劃在2014年至2021年推行期間,參與各項活動和接受資助者累計共九萬多人次。
2020年參加計劃的長者參觀殯儀設施。
圖源:澳門基金會
“8.23風災特別援助計劃”於2017年8月25日啟動,除了向風災遇難者家屬及傷者發放慰問金外,亦發放家居修復援助金,並提供住戶水電補貼,又為特別困難住戶提供支援、向文化教育設施的工程修復項目提供資助。整項計劃共發放5.8億元的援助。圖為澳門基金會在其辦事處特別開設的“8.23風災特別援助計劃”服務專區。
圖源:澳門基金會
六、安居之所
特區政府照顧社會基層人士的需要,設立了經濟房屋、社會房屋、長者公寓等多種援助不同群體的需要,令市民可以擁有安居之所。
"居有其所、安居樂業"是特區政府房屋政策的基本目標,圖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房屋局相關之宣傳圖。
圖源: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房屋局
特區政府於2023年推出政府長者公寓,目的是為長者提供較便利及優質的生活環境,以利長者融入社區及提高生活素質,尤其為居於沒有升降設備的樓宇獨立單位的長者改善其居住環境。
圖源: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
人間有愛
風災無情,人間有愛。“天鴿”風災襲澳後,澳門基金會隨即於8月25日全力啟動“8.23 風災特別援助計劃”,務求對受災居民作出適切補助。涉及經費逾5.8億元,當中各類補貼及援助金共4.75億元,其他支援項目共1.05億元。
圖源︰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重看本章節
 
  重看本章節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