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十五年(1810年2月4日─1811年1月24日)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澳門及廣州貿易的管理,廣東政府於本年頒布有關條例: 

一、各國夷船到粵,內有應進澳門之貨,准其由該船灣泊處所,用舢板起運入澳,不准人船駛入澳海。運畢或有貨尚需進埔,或應回國,即便揚帆,不得久泊零丁、金星門、沙瀝、鷄頸、潭仔、磨刀各洋面,滋生事端。後有來者,照此辦理。倘有應進不進,不應進而進,意圖走私漏稅,均應責成西洋呞咑頭人出具切實擔保不滋各弊甘結,呈送存據。 

二、各夷船到粵,所載貨物應進埔者,進埔納餉,不准夾帶私貨入口;應進澳者,進澳輸稅,不得夾帶疋頭等物,以杜透漏走私之弊。 

三、進澳之貨,盡歸議事會經理,倘有唐人私開窯口,天朝文武官嚴行拿辦。 

四、貨物既經該呞咑辦理,須要妥為照料,爾國夷人如有買私走漏,或互相爭競生事,應責成該夷日按夷律懲辦。 

五、天朝文武官體恤該夷窮苦,不收陋規,爾等更不得透漏稅餉幹咎。 

六、貨物入澳,准由澳門碼頭起上議事會,至出貨之時,納清稅餉,應由媽閣關口而出,以便稽查,不得用夷船下載出該夷呞咑碼頭,任聽黑奴等包送走私。[1] 


[1]《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官府關於額船進澳及貨物輸稅之規例殘抄件》,第422頁。案:此條例為殘存抄本,未見他處有載。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