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6/24
板樟廟,顧名思義,只一本板構成之蕃寺耳。初固如此,後經改建,則堂皇矞麗,大異疇昔。故《澳門紀略》載稱:“有板樟廟,相傳:廟固庳隘,貧蕃板樟板為之,今壯麗特甚。” 板樟廟,原名多明我堂(St.Domingos),又名聖母玫瑰堂。鼎建於一五八七年(即明朝萬曆十六年),迺天主教中之多明我會教士,初來澳時所設立者,距今已歷三百餘年矣。蓋在三百餘年前,澳葡之行政管理權,因未設總督,故多由天主教教會支配。攷舊時澳中之天主教有四大支會,如:耶穌會,奧斯定會,方濟各會及多明我會。各會之教士皆爭自設立教堂,藉此傳教而發展權力,是板樟廟之所以因陋就簡,及早設立也。多明我會教士,大約於一五八五年來澳,初僅四十人,經濟頗為拮据。築此教堂時,尚乏充足資金,只得從廉尚樸,就在昔日澳門街中之墟亭傍邊,闢半畦地,支數椽木,板樟作益,結板為障,頂支十字,內供聖母,權充臨時傳教之所,故時人皆稱之為板樟廟焉。偶讀《澳門雜詩》有詠及板樟廟句云:“跡師惜宗教,翻羡禮拜頻。吾乃厭侏儒,異服徒紛綸,龍鬆與板樟,怪誕欺愚民。”板樟廟之所以稱為多明我堂者,實緣其為天主教中之多明我會教士所創立。攷多明我會教士,多屬西班牙國籍,其來中國傳教,較耶穌會教士為早,不過多在閩粵沿海地區耳。初到澳門設立板樟廟時,頗覺一時得勢,但後來終被驅逐離境。據柏力架之《美麗的澳門》一書中,曾有載及其與板樟廟者,稱說:“此古雅之建築物,乃昔日多明我會教士創設者。雖然彼等在中國之澳門,曾經得勢一時,但終因被闢為異端而受逐。彼等離開澳門後,只留下此古老教堂,永遠深深印著彼等之遺跡而已。”板樟廟,初固庳隘,今竟壯麗特甚,其所以致此者,蓋當一八二八年重修時,曾得一位西班牙司鐸之助力。其人擅建築,為之策劃完善,迺大興土木,從新修繕。其形式圖案,多採仿古西班牙格調,故教堂門面與內部之裝修,皆典雅純樸而別緻,與澳中其他教堂迥異。廟內現尚存有許多奇趣之油畫及彫像等物,尤以活人型般之耶穌基督像為最有名,是皆足為古西班牙之宗教藝術代表物,而流傳在澳門之歷史遺跡也。板樟廟內供之花地瑪聖母,為葡人最崇拜之神,故該廟又稱聖母玫瑰堂焉。
板樟廟—玫瑰聖母堂
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玫瑰堂,經過三年大修後,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間重開,教堂內外煥然一新。其左側的一幢四層高鐘樓,由有關當局耗資六十萬元修葺,闢為“聖物寶庫”,陳列宗教藝術品,與敎堂同時開放,讓公眾參觀。“聖物寶庫”保留原來鐘樓的木質結構,與教堂建築風格協調。入口是一道長廊,圓拱窗框,安裝鐵欄,頗具歐陸修院色彩;除地下大廳及四樓鐘樓外,二、三樓為陳列室,充滿濃厚宗教氣氛。寶庫內珍藏二百多件宗教文物,種類繁多,材料有金、銀、銅、木及象牙等,製作精巧;聖像也有木雕和石膏製品,形態逼真,其中一具彩色木雕耶穌,像人一般高度,四肢軀體,肌理畢現,栩栩如生;油畫作品,均具歷史性;也有中國絲綢縫製的祭衣,工精料美。這些展品,除了該堂的藏品外,還有來自其他教堂及社會人士捐贈的。遺憾的是二零零零年七月間遇盜,失去價值不菲的念珠四串,其中一串是十九世紀以金絲編織而成的玫瑰聖母念珠,餘三串為二十世紀產品。在二樓特闢一室,以圖片、繪畫及文字介紹玫瑰堂最近一次耗資一千一百萬元大修過程,從中了解這座教堂的歷史和建築結構。敎堂雖在“聖物寶庫”外,但本身也是一件巨大的“展品”。頂樓擺設兩座大鐘,分別是一八零七年和一八二五年鑄造。“聖物寶庫”藏品比“大三巴宗教博物館”豐富,透過這些文物展品,可以了解天主敎在澳門發展的歷史。
玫瑰堂“聖物寶庫”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