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鏡湖醫院籌募經費,南通銀行積極響應大力支持。當年南通銀行致鏡湖醫院函件。
註:澳門南通銀行1950年6月21日成立,1987年元旦正名為“中國銀行澳門分行”。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5/05
1954年鏡湖醫院籌募經費,南通銀行積極響應大力支持。當年南通銀行致鏡湖醫院函件。
註:澳門南通銀行1950年6月21日成立,1987年元旦正名為“中國銀行澳門分行”。
更新日期:2019/05/05
光緒四年(1878年2月2日─1879年1月21日)5月9日,澳門政府將麻風病人遷移到舵尾島白沙欄海灣的麻風院,共有62名麻風病人,包括46名男性、14名女性和2名兒童。在由駐氹仔和路環部隊負責的小橫琴村只有1名患麻風病的富裕華人,住在山索(Seong-Só)。程佐衡於1887年完成的《勘地十說》稱:“(舵尾山)白沙環(欄),蓋即男人病麻風者所居。前十餘年,葡人見麻風人,恐其傳染,皆送至此,按期給食。後於光緒十年(1884)移女麻風於小九澳(路環)”[1]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10頁;《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3冊《幕客程佐衡著》,第342頁。
澳門政府將麻風病人遷移到舵尾島白沙欄海灣
民國二十三年 (1934年1月1日-1934年12月31日)6月9日,面對兒童死亡率增長,澳門政府採取有力措施,總督美蘭德批准衛生司在聖珊澤宮建立兒童醫院托兒所和制乳場。但兒童醫院直到1936年才開始運作,“因資金缺乏”,又於同年3月l5日關閉。
面對兒童死亡率增長,澳門政府採取有力措施
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1日—1929年12月31日)12月,下旬,澳門政府在大襟島(路環)上興建的新麻風病院房舍五座建成,並移患者百餘人入此新院,由教會之鍾力醫生負責。
澳門政府在大襟島(路環)上興建新麻風病院房舍
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15日─1886年2月3日)澳門中學教師高斯華(José Gomes da Silva)完成了《澳門衛生報告》,該報告非常詳細地報導了當時澳門的衛生情況,特別是對沙崗和新橋區的衛生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報導。該報告首次附錄了澳門植物的目錄,並收集了300多種植物標本。在當年的霍亂爆發時,他毫無種族歧視和科學家的傲慢,邀請了一位本地郎中來幫助他一同抵禦霍亂,而且,這位郎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時,正值“印度(Índia)”號輪船駛抵澳門,船上有霍亂患者,這位醫生隨即下令在二龍喉、劏狗環、東望洋炮台及青洲錨地設立隔離棚,隔離霍亂患者,避免此疫在澳蔓延。他還在其供職的學校內成立了一小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礦石和動物標本,並搜集當地植物製作標本。這些標本現存於科英布拉大學植物學院。
澳門中學教師高斯華完成了《澳門衛生報告》
光緒五年(1879年1月22日─1880年2月9日)8月22日,大西洋署澳門管理華人事務官飛良紹為諭澳內華人醫生知悉:爾等日間診脈,凡知有屙嘔急症以及別項瘟疫之症,應速赴本衙門報知。此乃欲設法預防起見,你等醫生宜遵照辦理,毋違干咎。[1] [1]《澳門政府憲報》1879年8月23日第34號。
飛良紹諭醫生,凡有屙嘔急症需報知衙門
民國二十二年 (1933年1月1日-1933年12月31日) 1月13日,鏡湖醫院舉行創辦60周年紀念大會,澳督美蘭德,水陸軍長、輔政司麥加冷 (Dr. João Pereira de Magalhães),華務局長施多尼 (António Maria da Silva),衛生局長葛施打 (Pedro Joaquim Peregrino da Costa),香港東華醫院主席陳廉伯、總理夏從周,鏡湖醫院首總理范潔朋,值理容炳文、戴顯榮、黃豫樵,華人代表李際唐、盧軒頌,紳商崔諾枝、謝再生、周介眉、馮央等數百位社會名流親臨大會。
鏡湖醫院舉行創辦60周年紀念大會
隆慶二年(1568年1月29日─1569年1月16日)本年,賈尼勞主教在澳門建立了兩所醫院及一所仁慈堂。一所醫院為麻瘋院,是專門為麻瘋病人所設,當時中國南方有很多麻瘋病人,希望通過這種途徑對麻瘋病患者的靈魂進行拯救。麻瘋病院最初是設在貧民醫院 的隔間內,後遷設於城外望德堂之旁,以為教堂之屬。賈尼勞以拉匝祿聖人為麻瘋病患者的主保,故名此堂為“聖拉匝祿堂(Igreja de Sāo Lázaro)”。因堂內收養麻瘋病人,故又稱為“發瘋寺”。《澳門記略》稱:“東南城外有發瘋寺,內居瘋蕃,外衛以兵,月有稟。” 另一所醫院為“貧民醫院(Hospital de Pobres)”。貧民醫院在大三巴炮台南麓,澳城外水坑尾一帶,隸屬於仁慈堂。貧民醫院,《澳門記略》稱“醫人廟”,“在澳城之東,醫者數人。凡夷人鰥寡煢獨,有疾不能自療者,許就廟醫,其費給自支糧廟。”仁慈堂,位於澳門議事會前地側,它以 “仁慈聖母”為主保,仿羅馬仁愛協會之制,專以補助貧苦無告者之生活用品為職責,對葡萄牙“富人和商客”亦有安全保障作用,賈尼勞將本地稅收的百分之五用作維持慈善會的經費。仁慈堂,《澳門記略》稱為“支糧廟”,在澳城南隅,“如內地育嬰堂制,門側穴轉斗懸鐸,置轉斗中,僧聞鐸聲至,收而育之”。澳門仁慈堂是一個慈善機構,同時亦是一個宗教機構。該堂樓下正廳曾設祭壇、聖像,擺設猶如小教堂。賈尼勞是創辦澳門慈善事業的第一人,亦是將西藥傳入中國的第一人。
賈尼勞主教在澳門建立了兩所醫院及一所仁慈堂
道光七年(1827年1月27日─1828年2月14日)本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醫生郭雷樞(T.R.Colledge)在澳門開設眼科診所,免費為中國窮人醫治眼疾。診所在澳門租下了兩間小屋,能夠收治大約40名外地病人,門診病人數量不限。診所開設之初,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熱心於幫助他克服最初的困難,通過給第一名就診的中國人發獎金來設法說服中國人接受治療。後診所漸獲華人的認可,甚至吸引了中國富人的捐贈,得以維持下去。東印度公司對診所給予藥物的支持,與其簽訂了書面協定,同意接受申請,不限量供應藥品。東印度公司更對郭雷樞在華開辦診所活動大為讚賞,將其優秀表現幾次寫信報告董事會。該醫院開辦六年(1827—1832)來共接收病人4000余人,影響很大,甚至中國北方和東南亞的病人都被吸引到這個診所。1832年底診所因公司醫生亞歷山大·皮爾遜的離開所導致的公務增加而不得不關閉。在郭雷樞澳門眼科診所的影響下,1828年廣州的醫生設立了一個診所,專門為貧苦中國人提供藥品。
英國東印度公司醫生郭雷樞(T.R.Colledge)在澳門開設眼科診所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54年07月02日 | |
1950年06月21日 | |
1987年 | |
關鍵字: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 |
鏡湖醫院 | |
南通銀行 | |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 | |
捐款 |
資料來源: | 廖澤雲主編:《鏡湖春秋文物集Ⅱ》,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2011,第383頁。 |
著作財產權人: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 |
權限範圍: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 |
系列: | 鏡湖春秋文物集——抗戰時期的後勤支援工作 |
語種: | 中文 |
資料類型: | 圖片 |
印章 | |
信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440x5733, 34.58MB |
登錄號碼: | p0010038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