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8月17日,夜晚,特大颱風襲擊澳門,不少船隻遇難,市政廳大樓亦遭破壞。市政監察員維克托‧萊莫斯 (Victor de Almeida Ferreira de Lemos)在颱風中與其他救援人員乘一艘帆船出海,游水搶救了三名男子、三名婦女及三名兒童,並將他們送回澳門荷蘭公司的船塢。後榮獲澳門總督的嘉獎。[1]
[1]《澳門政府憲報》1936年8月29日第35號。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8月17日,夜晚,特大颱風襲擊澳門,不少船隻遇難,市政廳大樓亦遭破壞。市政監察員維克托‧萊莫斯 (Victor de Almeida Ferreira de Lemos)在颱風中與其他救援人員乘一艘帆船出海,游水搶救了三名男子、三名婦女及三名兒童,並將他們送回澳門荷蘭公司的船塢。後榮獲澳門總督的嘉獎。[1]
[1]《澳門政府憲報》1936年8月29日第35號。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4月l9日,一場意外的颱風襲擊澳門和鄰近地區。下午7時起,下起滂沱大雨,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海面上出現駭人的波峰浪谷。幾個小時之間,澳門遭受滅頂之災。路邊大樹連根拔起,船隻傾覆,造成部分死亡和大量的傷者,“祖國”號炮艦和“澳門”號戰艦受損,一些房屋倒塌,城中多處失火。
颱風襲擊澳門和鄰近地區
同治十三年(1874年2月17日─1875年2月5日)5月9日,下午4時30分,一道閃電擊中聖多明我教堂(板樟堂)的鐘樓,引燃的大火使教堂中的主祠堂被焚,僅剩下殘垣斷壁。大火於晚10時30分被撲滅。雷電過後,大雨傾盆而至,致使很大一片城區被淹,一些房屋倒塌。[1]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94頁。
一道閃電擊中聖多明我教堂(板樟堂)的鐘樓
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1日─1923年12月31日)8月18日,颶風吹襲澳門,其勢之猛烈,其災情之慘重,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以來所僅見。這次颱風在太平洋上關島附近發生,在澳門以北不到20公里進入珠江三角洲,最低氣壓936.3百帕,最高陣風200公里/小時。颱風從上午10時半大炮台鳴炮報警後不久登陸,一直到晚上12時,肆虐了14小時,吹塌房屋百多間,船廠24間,民船沉者48艘,傷者225艘,小輪沉者4艘,傷者3艘,電燈、電話線杆均被摧折,百餘年老樹連根拔起,陸上遭斃者18人,傷者52人,史稱“癸亥風災”。
颶風吹襲澳門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2月13日─1897年2月1日)7月29日,強颱風於該日晚間襲擊澳門。澳門南環一帶以及迤北各海岸,石崩土陷,陸地低窪之處,悉成澤國。船隻走錨、脫纜、傾覆頗多,溺斃人口亦複不少。據說此次颱風為近l7年來所僅見。災後兩三個月澳門貿易冷淡。
強颱風襲擊澳門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9月2日,颶風襲擊澳門,大批物業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最為嚴重的是,颶風將兩座大型無線電天線摧毀,無線電報因此中斷,同時,海底電纜亦損壞,造成一段時間內澳門與外埠世界隔絕。
颶風襲擊澳門
同治十三年(1874年2月17日─1875年2月5日)9月22日,一場可怕的颱風在22日夜間至23日襲擊澳門,秋分時的大潮又使風向從北轉向東,澳門最美麗的部分遭到海浪和旋風的洗劫,澳門成了一片汪洋。各路海盜也趁火打劫,四周一片漆黑,雷電引發了多處火災,兇猛的火焰映紅了半邊天,無數建築物被烈焰吞沒,毀壞了大量政府與私人樓宇,並造成多人死亡,在氹仔和路環亦造成很大破壞。[1]氹仔、路環統領山度士.瓦吉尼亞斯中尉在第39號公文中向輔政司描述了島上這場給人留下慘痛記憶的災難性颱風後果:26日從早上7點30分到晚上8點焚燒及掩埋了兩個村的屍體。氹仔約有1000名遇難者,路環有400人喪生,儘管該數字亦包括了300艘船隻的遇難者,該數字後來因另一些傷亡消息而被修正。村屋完全倒塌,然而這並不出入意料,因為棚屋均由不牢固材料建造。到處都是廢墟,甚至碼頭、棧橋和兵營圍牆亦只剩下地基。只有總督最近命令修建的新樓房才需要小規模的修理。瓦吉尼亞斯中尉讚揚了在離島服役的警衛隊出色軍官特薩拉和馬丁斯.馬德拉(João Procópio Martins Madeira)下士以及步兵營的工作熱情和精神。[2]另據當時中西報載,稱澳門災後慘狀: 城內各房屋皆為風力所撼搖,浪力所激蕩,卒無一完善者。若海灘迤南之比屋居者,則僅瓦礫一堆而已。其時城內有數處失火,赤焰猛烈,又為怪風橫吹,即相離較遠之第宅亦為飛及延燒矣。轉眼之間,倏忽數處。至三點鐘方才風靜火滅,而漲水亦已退平,然澳門則惟留其名耳。該埠先灣有華船六百艘,今惟見有十四艘也。而屍骸櫛比,橫臥街衢者真有互相枕藉之慘。計殞命者:則澳門之洋界殆有一千餘人,接近中國小村兩所則更有二千人云。大西洋有兵船二艘各被沖壞,一艘已漂流到內地三十里遠,今橫置稻田中;一艘又沖流至內地頗遠矣。夫以堅厚重大之兵船至能在陸地沖駛如此之遠,則風浪之猛惡亦概可想矣。又西兵之守炮台者,以不棄台為貴,官下令謂不可出避,兵士皆謹守其令,遂偕其上官皆葬身於炮台坍塌之時,其中僅逃出一人。[3] 據事後統計,整個澳門約有5000人死亡,2000艘漁船、貨船沉沒,損失達200萬元。[4]後來,澳門政府將9月22日定為“天災節”。 [1]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263頁。 [2]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95-196頁。 [3]《申報》1874年10月1日《詳述澳門風災》。 [4]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263頁。
一場可怕的颱風在22日夜間至23日襲擊澳門
人物: | 維克托.萊莫斯(Lemos, Victorde Almeida Ferreira de)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36年08月17日 | |
關鍵字: | 颱風 |
自然災害 | |
海難 | |
沉船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545頁。ISBN 978-7-218-06327-0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6738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