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润生主编:《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会史:1871─2001》,第209页。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1]吴润生主编:《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会史:1871─2001》,第209页。
更新日期:2019/01/29
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1日─1923年12月31日)本年,吴寄梦从珠海来澳在工匠街(Rua dos Colonos)7号创设励群女子小学。1914年,在沙梨头口巷2号开办分校。1944年,在中国侨务委员会教育部立案。1946年,迁到白鸽巢前地(Praça de Luís de Camões)。
吴寄梦创设励群女子小学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1日─1924年12月31日)7月12日,位于荷兰园正街89号的利宵中学教学大楼落成启用。该建筑是澳门历史最优秀的西方古典券廊式建筑物,被誉为“二十世纪远东典型的公共建筑楷模”。建筑面积15000平方呎,楼高3层,呈长矩形平面,中部有山花门廊,左右对称展开有券廊,券廊下层为塔什干式壁柱,上层为爱奥尼亚式壁柱,配以铁花栏杆,典雅优美。原设于峰景酒店的利宵中学学生迁往新大楼上课。峰景酒店原属仁慈堂所有,上年,澳门政府 以82585元澳门币的价格将其收购,故有利宵中学搬迁之举。
利宵中学教学大楼落成启用
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1日─1923年12月31日)本年,陈公善在下环区陈乐巷开办陶英小学,继而向中国侨务委员会教育部立案。该校培养不少乒乓名将,曾夺全国、广东、全澳、港澳不少乒乓赛冠军,有“乒乓少林寺”之美誉。抗日战争期间,曾以乒乓义赛筹款支持抗日救亡,并开办国语讲习所和簿记速成班。1946年,学校迁至官印局街1至5号。
陈公善在下环区陈乐巷开办陶英小学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1日─1924年12月31日)9月,萧瀛洲、冯作霖及许祥等澳中殷商及名人发起募捐筹款,决定为澳门贫苦市民成立一间平民免费学校。该校于本月正式成立,当时选址在连胜马路83号,署理总督奥古斯托.山度士亦出席了开幕典礼,正式定名为“澳门华侨公立平民免费学校”,俗称为“平民学校”。该校设立不及一年,先后在打缆地 (Largo da Gordoaria)、鹅眉街(Rua de Inácio Baptista)等地成立六所学校,以成立先后次第称之为:第一校、第二校至第六校。各校同一方式施教,各校之间社一办事处为总管理机构,办事处社一书记总其成,时任书记为召廷广。
萧瀛洲、冯作霖及许祥等人发起募捐筹款
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11月5日,粤华中学松山新校舍举行奠基典礼,至1934年3月25日落成。揭幕之日,总督美兰德、司铎陈基慈等政府要员、各界名流均莅临参加。
粤华中学松山新校舍举行奠基典礼
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全澳中、小学97所,学生7953人,平均每校82人,女生占26.6%。公共教育分蒙学、小学、中学和专科四部分。蒙学由市政府机构管辖,官立学校4所,男、女各2所。天主教会学校4所,其中一所是工读学校。中文中学共6所:崇实中学、复岭中学、佩文中学、华仁中学、华侨中学与粤华中学。
1932年澳门教育统计资料
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1日─1923年12月31日)6月4日,由崔诺枝、李鸿恩、谭国材、刘雅觉及李美樵等热心教友创办的慈善会所──澳门华童教育会经澳督罗德礼正式批准立案。先是,望德堂区教友为帮助失学儿童,由崔诺枝先生发起募捐活动,以便创办义学。崔诺枝先募得善款l万余元,以作首倡,各界人士纷纷响应,于是获得一批钜款,遂决定在望德堂原圣若瑟会所基础上建公教学校。该校1918年动工,至1923年落成,为望德堂区失学儿童提供免费教育。新校舍建成后,尚无办学经费。崔诺枝先生又力请澳门政府每年拨款2880元作为经费,同时创立“华童教育会”,提倡实用教育,造福华人儿童。该校于1945年停办。
澳门华童教育会经澳督罗德礼正式批准立案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