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6/24
民國八年(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5月28日,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護法宣言》,第二次護法運動爆發,並派其子孫科為特派員,在澳門鵝眉街10號設立辦事處,繼續策動護法鬥爭,號召在粵海陸軍起義響應,驅逐桂系軍閥陸榮廷、莫榮新。該辦事處的主要工作是籌款,購買軍火,聯絡同志。鵝眉街10號是一幢3層的葡式洋樓,是孫中山的老友弗蘭西斯科.飛南第的物業,他無償借給孫中山使用作為中國國民黨澳門辦事處。1923年,孫科離澳,此宅歸還飛南第。
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護法宣言》
曹善業,字子基,原籍香山縣上沖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上沖村),生於澳門。曹有長子。1[與“曹有"條重覆者建議刪除]892年秋,孫中山畢業後,得到曹善業、何穗田及港紳陳賡虞資助來到澳門,在鏡湖醫院擔任首席義務西醫,創辦西醫西藥。孫中山擬在澳門實施“藥局贈藥”,向鏡湖醫院借款1440兩開辦藥局,此舉得到醫院董事們的積極支持。曹有作為鏡湖醫院早期倡辦者,最具資歷,以他為首簽名作為孫中山借款的擔保人之一,借出相當於鏡湖醫院半年經費的銀兩給孫中山。[1] 對於孫中山在澳門行醫的宣傳,曹善業盡力相助。[1]他和盧九、陳席儒、吳節薇、宋子衡、何廷光(又名何連旺,字穗田)等澳門知名人士聯名,在1893年9月26日和10月7日在《鏡海叢報》和葡文週報《澳門回聲》刊登“春滿鏡湖”告白,介紹孫中山在澳門的地點、時間、業務範圍及高明的醫術,表彰他的崇高醫德。[2] 1896年,父親逝世後,曹善業接管家業。1890年1月,他將父親創辦的繅絲廠改造為織造匹綢廠。同時,他與何連旺、宋子衡、盧九、陳恆等創辦其祥絲廠,1898年3月,其祥絲廠關閉。曹善業以時寶堂司理人的身份,出價3010元買下其祥絲廠的鋪底、上蓋、機器、家俬等。 曹善業在經商之餘,熱衷於政治和社會活動,1891年任澳葡政府迎接俄國皇太子訪澳公會董事;1894年任公鈔局替理;1895-1896年任公鈔局書吏;1902年任業鈔公會正會員;1894年、1896-1898年任理商局局員等職。 曹善業秉承其父之風,對澳葡政府多有貢獻,得到澳葡政府的嘉許。 曹善業擁有眾多的物業:水坑尾街兩間、白馬行街兩間、天神巷兩間、大炮台街兩間、高尾街一間、十八間(街名)兩間、草堆街四間、爐石塘兩間、趙家巷一間、桔仔街兩間、連興街一間、興隆街一間、連勝街四間、柚果里一間、由義巷34間、下環街六間、黑侄巷三間等。1908年2月,曹善業因欠銀一案,上述物業被按察司按時價估銀43150元。 後來文史學者發現,當時曹善業名下的物業有兩處與孫中山有密切關係,“草堆街80號”是孫中山當年在澳門創辦的“中西藥局”的舊址,另外一處“由義巷”被確認為當時興中會澳門的通信聯絡點。 1905年,曹善業被推舉為鏡湖小學校長,該校是晚清時期最有影響的華人學校。[3] 1908年3月23日,因居住澳門業主曹善根、曹善麟(兩人均為曹善業弟弟),控告曹善業欠銀,將他名下物業於是日估價出投招買,包括水坑尾街、白馬行街、大炮台街、草堆街、天神巷、由義巷等物業80餘處,總共約值銀50200元。[4] 1924年,曹善業去世,年僅59歲。 曹善業的弟弟曹善允是香港律師、社會活動家;是香港大學、聖士提反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金文泰中學和民生書院等學府的創校人及籌款人之一,多次為聖保羅書院籌募經費;參與創辦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何妙齡醫院、1922年與歐海倫醫生合作創辦贊育醫院;1915-1916年,曹善允在在華人社區推動種痘運動。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他設法維持社會秩序,獲得港府肯定,屢獲殊榮;他又發起組織創辦民生書院,被推舉終身出任校董會主席;創辦“曹存善堂”等商號,同時擔任香港華商總會(香港中華總商會前身)名譽值理。[5] 2[有關內容與“曹善謙"條重覆,建議刪除]008年初,在珠海鳳凰山公路隧道附近,發現了曹子基(善業)夫婦墓。曹子基墓碑身寫著“皇清誥授資政大夫顯考諱善業號子基曹公府君之墓”。資政大夫為清代文官正二品官銜。在墓葬遺址發現一塊“聖旨”碑,屬於曹子基夫婦墓的“奉天誥命”碑,碑額為“聖旨”二字。 2011年6月27日上午,曹善業第十五子曹思泉(軍)四個兒女一行,專程從廣州回到珠海市博物館,對珠海文保工作者對其先輩曹子基夫婦墓的發現和搶救性保存,表示衷心感謝。[6] 曹思泉於2013年1月3日逝世,終年96歲。[7]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73-174頁。 [2]《曹氏家族資助孫中山澳門開辦西醫》,載《珠海特區報》,2011年9月21日。 [3]《澳門曹家》,載“族譜錄紀念網",2013年6月10日,http://jinian.zupulu.com/master/?mid=30088。 [4]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四卷‧清後期1845-1911),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153頁。 [5]《曹善允》,載“維基百科"網,2013年6月1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5%96%84%E5%85%81。 [6]《祖籍珠海的澳門商人,曾資助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曹子基後人珠海尋根》,載“珠海視窗"網,2011年10月16日,http://info.zhuhai.gd.cn/News/20110629/634449361873687664_1.aspx。 [7]《厚德傳世》,載“族譜錄紀念網",2011年12月30日,http://jinian.zupulu.com/master/?mid=69141。
曹善業,1865-1924
曹若茗,又名曹保光,香山隆都(今屬中山市大涌鎮)南村人。翻譯家、文化名人。 若茗學生時代投身革命,1932年,在法國留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歐洲數國從事反帝救國運動;在荷蘭、比利時,他擔任反帝大同盟書記。 在巴黎,若茗參加編輯出版《救國時報》,宣傳反帝救國。1938年,他與妻子張悟真回國。若茗通曉八種語言,長期在中共機關、報刊,從事外事、新聞、翻譯等工作。 若茗先後在武漢、重慶《新華日報》擔任編委會委員;1939年,在延安擔任《新中華報》總編輯,兼任中央出版委員會委員、《解放日報》副總編輯、中央政策研究室美國組組長、中央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央外事組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職。[1] 1941年5月14日,博古在清涼山主持召開《解放日報》第一次編務會,參加這次會議的有:調入報社擔任總編輯的中央宣傳部秘書長楊松,文化名人丁玲及張映吾、若茗、王楫、楊永直等十多人。[2]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若茗歷任武漢外事處處長及黨組書記、華東分局外事委員會副主席、廣東外事處處長,廣東省外事辦副主任、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共寶安縣委書記。[1] 1952年7月25日,“關閘事件”發生當天,中共進行“閉關”,切斷內地糧食、水果和蔬菜等民用物資的運送,一時間,澳門居民生活陷入一片混亂。當時,澳督史伯泰感覺到事態的嚴重,趕忙叫經濟局長羅保給與中共有聯繫的南光公司打電話。誰知,對方答覆說,公司負責人都上廣州開會去了,無法聯繫。 澳督慌了神,在自家客廳裡來回踱步,羅保在他身邊陪著,整個客廳被一股壓抑的氣氛所籠罩。突然,澳督對羅保說:“你即刻跟商會的人聯繫一下,讓他們給中共傳個口信,說澳門政府無意將事態擴大,希望中共方面也加以克制。” 當天深夜,羅保找到澳門商會有關負責人馬萬祺,將澳督的意思告訴他,希望他與中共方面聯繫,尋求解決的辦法。馬萬祺於當夜打電話到廣州,向中共華南分局統戰部部長饒彰風報告澳葡當局的態度。 隨後,饒彰風將澳葡當局的意思告訴葉劍英,葉劍英隨即召開會議商討,由於中國與葡萄牙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不宜與澳葡當局直接接觸,所以最後決定,派港澳工委副書記黃施民和省外事處處長曹若茗與澳門方面談判。黃曹二人於當天晚上搭乘花尾渡到達中山石岐,第二天一早,從石岐奔赴拱北關閘。同時,澳葡代表與何賢、馬萬祺也通過關閘準備開始事件後中葡雙方的第一次談判。經過15次談判,8月23日,澳葡當局向中國方面遞交了道歉書,承認錯誤,並保證不再進入中立區挑釁,澳葡方從原警戒線後撤50米,向我方賠償人民幣443720300元(舊幣)。至此,拖了一個月的關閘事件,終於得到和平解決。[3] 1959年6月,深圳水庫工程指揮部正式成立,原廣東省外辦主任、當時下放到寶安縣任縣委書記的若茗擔任總指揮,寶安縣統戰部部長兼深圳鎮委書記馬志民任第一副總指揮。當時26歲的林輝煌負責水庫的技術,擔任寶安縣水電局副局長。[4] 1960年1月3日,蘇聯海洋生物學家斯卡拉丹博士一行到寶安縣參觀海水養殖場等地,時任縣委書記若茗、縣長吉鳳亭在鐵路貴賓室接見了他們。[5] 1960年11月15日,寶安縣政府代表若茗與香港政府代表巴悌簽署了供水協議,每年由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2270萬立方。次年,深圳水庫的水輸入香港。[4] 1961年,若茗調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毛澤東選集》編譯組工作;1962年,擔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文革”初期,他受到迫害,身心受到摧殘。 1967年6月14日,若茗在北京中央編譯局辦公室內去世,年僅57歲。 1979年後,中共中央為曹若茗平反昭雪,並召開追悼會。[1] 曹若茗與張悟真生育兒子曹依吾、曹立吾。 張悟真(1901-1997)是湖南瀏陽人,畫家;1925年,畢業於長沙衡粹女校圖畫科;1925-1932年在印尼華僑學校任美術教員;1932-1936年,她留學法國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專科學校學習油畫,期間參加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和反帝大同盟;與曹若茗結婚。 1936年冬,張悟真參加巴黎《中國救國時報》工作;1938年回國任《新華日報》美術科主任;1939年在香港從事革命地下工作;1940年到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任教;1950-1954年,在漢口、廣州從事外事工作;1954年調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先後擔任副秘書長、對外聯絡部副主任;1965年被評為全國婦女模範工作者。[6] [1]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中山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第241頁。 [2]陳家鸚、周立軍:《毛澤東與延安時期的〈解放日報〉》,載《人民政協報》,2012年10月18日。 [3]《一尿引發關閘血戰澳葡賠款四億元》,載“大洋新聞"網,2011年6月11日,http://news.dayoo.com/zhuhai/201001/19/73584_100806102.htm。 [4]《第二十回:香港飽經水荒苦寶安紓解燃眉急》,載《南方都市報》,2007年6月5日。 [5]《1960年中共寶安地方史大事記》,載“深圳市寶安檔案館"網,2013年7月30日,http://www.da.baoan.gov.cn/basz/dsdsj_info.aspx?id=38。 [6]《張悟真》,載“讀秀"網,2013年7月29日,http://book.duxiu.com/EncyDetail.jsp?dxid=900009009192&d=0F9BC4B42D9A5BA5DD0A74D38D35E0E5。
曹若茗,1910-1967
鄭卓,原名鄭卓軒,香山三鄉橋頭(今屬中山市三鄉鎮橋頭村)人。興中會會員、孫中山侍衛。 孫中山為他改名鄭卓,人稱德叔,早年參加三合會。1897年,鄭在香港加入興中會。在澳門草堆街孫中山創辦的中西藥局當搬運工。後來孫中山到廣州行醫,藥局交與程大元(程北海之子)做司理,成為革命黨人常集會之所。 鄭一方面做運貨,一方面擔任交通傳訊。鄭與孫昌是好朋友,常得機會與孫中山見面,孫中山見鄭身體好、功夫好,通曉英文、法文,又會開汽車和輪船,就留在身邊做侍衛,後鄭當上侍從武官。在廣西鎮南關起義時,鄭擔任司令部副官,負責掌管糧食。孫中山派鄭向馬君武學製炸藥。1913年,他隨孫中山南下,巡視南方各省督辦鐵路,後隨孫中山赴美國三藩市、西雅圖、洛杉磯和加拿大溫哥華、法國巴黎、日本等地。1918年,鄭擔任廣三鐵路機務段長,一年多後,回到孫中山身邊當侍從武官。1923年8月,鄭被委任為大本營鞏固軍副官長;1925年1月被委任為廣東兵工廠管理委員會委員,1926年任財政部總務處緝私課課長,1931年任中山縣公安局局長,後任岐關車路公司副經理等職。後來,鄭定居澳門。[2] 1982年6月,應江門政協之邀,鄭撰寫《孫中山先生在江門軼事》一文。1908年,鄭、盧怡若等五人護衛孫中山,都帶有手槍和炸彈。孫中山喬裝為郎中,化名姓徐。時值農曆正月十五,茶庵寺進香人多,孫中山等推遲到正月十七日到達茶庵寺,在一間有秘密地下室“客房”休息,慧真和尚立即派了小和尚在上山的路上佈下哨崗。剛坐定不久,放哨的和尚突然發現山下來了一隊清兵。一向很鎮定的孫中山感到意外。此行高度秘密中進行,難道走漏了消息?當時鄭等採取緊急措施,陳少白、劉義、黃順護衛孫中山,由慧真和尚派出心腹帶路,走上茶庵寺後山茂林深竹中一條小路,繞到海邊去。在那裡有小船可以過渡,必要時從水路撤退。盧怡若(三哥)前往台山。鄭裝作茶庵寺的“後生”,下山探聽消息。鄭趕到山腰,發現數十個清兵護擁著幾頂轎正上山。轎子裡坐的都是女眷。鄭根據從事革命工作多年的經驗,清兵出動圍捕黨人,決不會帶女眷。鄭立即將消息飛報回去。事後,據茶庵寺的和尚向進香的女眷和清兵打聽,才知這是一場誤會。原來當時江門商業發達,與香港有火船往來,成為水陸交通要道,所以有一營清朝陸軍駐守。營長當時叫“管帶”。另外,在江門堵頭山有個炮台,炮台台長是外省人,與陸軍營管帶、兩家女眷都有往來,這兩位“官太太”聽說茶庵寺香火很旺,決定前來參神,認為正月十五人多,選定正月十七才來。因茶庵寺在山區,她們的丈夫恐怕有“山賊”,多派護兵保護。 孫中山、陳少白、劉義、黃順等接到平安通知,又回到茶庵寺,在有地下室的“客房”住上一晚,第二天,陳宜禧派他的侄子陳忠堂到茶庵寺來迎接孫中山。[3] 1986年3月11日,鄭在澳門舉行102歲壽宴會;後與女兒一家同住。 1988年,鄭在石岐蘇華贊醫院逝世,終年104歲。[1] [1]中山市外事僑務局、中山市港澳事務局:《中山市華僑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第751頁。 [2]《鄭卓》,載“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網,2010年2月2日,http://www.sunyat-sen.org/sun/showxgrw.php?id=280。 [3]江門政協:《江門文史資料》(第8輯),江門:江門政協,1982,第1-3頁。
鄭卓,1884-1988
民國九年 (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1月26日,葡駐廣州總領事阿馬德烏.司路華照會廣州軍政府外交部次長伍朝樞,提議粵澳雙方派員舉行劃界會議,會商解決澳門界址問題。並由司路華出面,宣佈澳門總督決定暫停青洲工程。
葡註廣州總領事阿馬德烏.司路華照會海交部次長伍朝樞
民國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11月10日,新工務公共工程司司長奧古斯托.地厘古 (Adriano Augusto Trigo)工程師抵澳履新。他為澳門城市飲用水的勘測、汲取、儲存及供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奧古斯托.地厘古工程師抵澳履新
成克大,字子來,直隸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人。首任粵海關監督、澳門海關開創者。 父親成基命是明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兄長成克鞏是清少傅兼太子太傅、大學士、戶部尚書。清順治十七年(1660),克大考中舉人,性格激烈齟齬,不合於時。 克大幼時喪父,以母親在而不仕,居家奉母20餘年。母親去世後,克大獲授內閣中書,遷戶部廣西司主事,擢戶部貴州司員外郎。當時黔粵軍務興,度支數倍他司,克大練達精密,處之裕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克大創設粵海關,奉命擔任監督(當時海關設滿、漢監督各一員)。克大經過家鄉時,受兄長成克鞏的告誡“勿厭清貧”。廣東香山(澳門),舊為西人所居,名為鬼卒,俗尚火攻。聽聞克大到來,其酋長率隊來迎,刀劍森列,儼若勁敵。克大宣聖上恩威,無不懾服。 康熙二十七年(1688),克大正式在澳門設置海關機構,名曰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下設大馬頭、關閘、娘媽閣、南灣等四個稅館,具體負責徵收關稅事宜。任職期間,他不納賄賂,開清廉之氣;處事公允,有大國之風。有位商人激怒鬼卒,奔訴求救。鬼卒追趕至門,氣勢洶洶。 克大神色自若,手檄通譯,召集酋長,曉之以理,事情得到解決。克大完成差事後,復任戶部江西司郎中;升任貴州鎮遠知府。鎮遠時值兵患後,民憊財殫,苗人雜處。克大招集流亡,興辦學校,查禁奸宄,約束屬下,政績卓然。郡人為屏山遺愛碑紀其事。 後來,因成克鞏去世,克大乞求回鄉。他好為詩歌,兼善顏真卿書法;著有《春秋精義》、《歷遊詩》行世。克大去世時,62歲。 成克大是首任粵海關監督,同時是澳門海關的開創者,任職期間,不僅能妥善處理內外糾紛以維持國體,而且樹立海關官員清貧廉潔的典範。 成克大著有《歷遊詩》、《春秋精義》等文獻。 現錄成克大的詩兩首: 《仲冬赴澳》(二選一)[1] 炎方霜雪少,海氣夜寒生。飄搖舟一葉,遊子衣裳輕。 饑渴莫我問,骨肉萬里情。泠泠晚潮水,凄清欸乃聲。 獨憐宵征客,憔悴百愁並。顧影無儔匹,仰盼悲參橫。 《濠鏡澳即事》 編竹張飛蓋,肩輿類短牀。兜羅衣尚錦,篤耨珮含香。 茉莉蒸花露,檳榔當酒漿。倭絲襟底貯,但嗅不須嘗。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8-62頁。
成克大
人物: | 孫中山,1866-1925 |
吳節薇,1868-1959 | |
法蘭西斯科.飛南第(Fernandes, Francisco Hermenegildo),1863-1923 | |
盧廉若,1878-1927 | |
孫娫,1894-1913 | |
地點: | 澳門半島--望德堂區 |
盧廉若公園 | |
關鍵字: | 鏡海叢報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9.05.F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合照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2000x1387, 2.65MB |
登錄號碼: | p0004345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