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6/24
崔樂其,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澳門知名實業家、慈善家、誠興銀行創辦人。[2] 父親崔諾枝是澳門紳士,富甲一方,樂於參與慈善活動;擔任澳門鏡湖醫院總協理、同善堂主席及澳門商會總協理。20世紀30年代日寇侵華時,他聯同多名澳門商界人士籌款,大力支持東北抗日義軍活動。[3]現今,澳門慈善機構同善堂內,放置著崔諾枝的銅像,以表達對崔老先生的敬意。 樂其葡文了得,擔任澳門特首何厚鏵之父何賢的葡文秘書。抗戰時期,他和何賢一起經營黃金生意。當時,何賢任職於澳門大豐銀行,與商人鍾子光及澳門經濟局長羅保,獲得合資經營黃金買賣的專營權。之後,樂其開設誠興金行,在誠興金行的基礎上,他創辦澳門誠興銀行,從事多元化銀行業務。1989年,誠興銀行被何鴻燊持有的澳娛公司收購。 1952年7月,澳門與內地發生“關閘事件”,葡國駐澳門士兵與中國解放軍在邊境地帶發生衝突。當時,澳督羅必信就通過樂其,聯絡何賢與中方商談。8月23日,澳門葡政府正式派代表向中方前山邊防局書面道歉,保證今後不再有同樣事件發生。8月25日,中方恢復前山拱北與澳門的陸地交通,中葡雙方的緊張關係解除。樂其和何賢等人在“關閘事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4] 樂其和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崔德祺、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並稱為“澳門三旗”。2002年,他和崔德祺、馬萬祺分別榮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銀蓮花、金蓮花和大蓮花勳章,一時傳為佳話。 1982年5月20日,樂其時任澳門市政廳主席,與葡國里斯本市政廳主席Nuno Krus Abecassis在里斯本簽署締結姐妹市議定書。根據該協定,兩地開展一系列文化、社會、教育、資訊及旅遊方面的交流活動,如舉辦展覽、交換文件及接待受訓的市政技術人員。一直以來,他熱心澳門公益事務,擔任澳門政府諮詢會委員,誠興銀行股東大會主席,澳門立法會第二、三屆官委議員,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同善堂值理會副主席,澳門基本法協運會副監事長,兼任澳門多所中文學校校董;澳門法國文化協會理事及澳門紅十字會理事,廣東省第七屆政協委員,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市務委員等職。另外,他獲授葡萄牙殷皇子軍官勳章及功績紳士勳章、英勇勳章、文化功績勳章及慈善功績章。 2000年6月,樂其當選為第六十五屆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後因他年事已高,轉任澳門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較少出現在公眾面前。 樂其十分關心家鄉南海發展情況,積極捐資支援家鄉公益事業;2005年1月,獲佛山市人民政府頒授“佛山市榮譽市民”稱號。[3] 2006年,樂其去世,終年84歲。 [1]《崔樂其》,載“維基百科"網,2012年10月28日,http://zh.wikipedia.org/zh/%E5%B4%94%E6%A8%82%E5%85%B6。 [2]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177頁。 [3]莊海源:《母親出身澳門望族》,載《香港文匯報》,2005年7月1日。 [4]《52年澳門“關閘事件”:中葡雙方炮戰近一周》,載“中華網",2012年9月16日,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20529/17225485_1.html。
崔樂其,1922-2006
民國八年(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5月28日,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護法宣言》,第二次護法運動爆發,並派其子孫科為特派員,在澳門鵝眉街10號設立辦事處,繼續策動護法鬥爭,號召在粵海陸軍起義響應,驅逐桂系軍閥陸榮廷、莫榮新。該辦事處的主要工作是籌款,購買軍火,聯絡同志。鵝眉街10號是一幢3層的葡式洋樓,是孫中山的老友弗蘭西斯科.飛南第的物業,他無償借給孫中山使用作為中國國民黨澳門辦事處。1923年,孫科離澳,此宅歸還飛南第。
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護法宣言》
曹善業,字子基,原籍香山縣上沖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上沖村),生於澳門。曹有長子。1[與“曹有"條重覆者建議刪除]892年秋,孫中山畢業後,得到曹善業、何穗田及港紳陳賡虞資助來到澳門,在鏡湖醫院擔任首席義務西醫,創辦西醫西藥。孫中山擬在澳門實施“藥局贈藥”,向鏡湖醫院借款1440兩開辦藥局,此舉得到醫院董事們的積極支持。曹有作為鏡湖醫院早期倡辦者,最具資歷,以他為首簽名作為孫中山借款的擔保人之一,借出相當於鏡湖醫院半年經費的銀兩給孫中山。[1] 對於孫中山在澳門行醫的宣傳,曹善業盡力相助。[1]他和盧九、陳席儒、吳節薇、宋子衡、何廷光(又名何連旺,字穗田)等澳門知名人士聯名,在1893年9月26日和10月7日在《鏡海叢報》和葡文週報《澳門回聲》刊登“春滿鏡湖”告白,介紹孫中山在澳門的地點、時間、業務範圍及高明的醫術,表彰他的崇高醫德。[2] 1896年,父親逝世後,曹善業接管家業。1890年1月,他將父親創辦的繅絲廠改造為織造匹綢廠。同時,他與何連旺、宋子衡、盧九、陳恆等創辦其祥絲廠,1898年3月,其祥絲廠關閉。曹善業以時寶堂司理人的身份,出價3010元買下其祥絲廠的鋪底、上蓋、機器、家俬等。 曹善業在經商之餘,熱衷於政治和社會活動,1891年任澳葡政府迎接俄國皇太子訪澳公會董事;1894年任公鈔局替理;1895-1896年任公鈔局書吏;1902年任業鈔公會正會員;1894年、1896-1898年任理商局局員等職。 曹善業秉承其父之風,對澳葡政府多有貢獻,得到澳葡政府的嘉許。 曹善業擁有眾多的物業:水坑尾街兩間、白馬行街兩間、天神巷兩間、大炮台街兩間、高尾街一間、十八間(街名)兩間、草堆街四間、爐石塘兩間、趙家巷一間、桔仔街兩間、連興街一間、興隆街一間、連勝街四間、柚果里一間、由義巷34間、下環街六間、黑侄巷三間等。1908年2月,曹善業因欠銀一案,上述物業被按察司按時價估銀43150元。 後來文史學者發現,當時曹善業名下的物業有兩處與孫中山有密切關係,“草堆街80號”是孫中山當年在澳門創辦的“中西藥局”的舊址,另外一處“由義巷”被確認為當時興中會澳門的通信聯絡點。 1905年,曹善業被推舉為鏡湖小學校長,該校是晚清時期最有影響的華人學校。[3] 1908年3月23日,因居住澳門業主曹善根、曹善麟(兩人均為曹善業弟弟),控告曹善業欠銀,將他名下物業於是日估價出投招買,包括水坑尾街、白馬行街、大炮台街、草堆街、天神巷、由義巷等物業80餘處,總共約值銀50200元。[4] 1924年,曹善業去世,年僅59歲。 曹善業的弟弟曹善允是香港律師、社會活動家;是香港大學、聖士提反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金文泰中學和民生書院等學府的創校人及籌款人之一,多次為聖保羅書院籌募經費;參與創辦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何妙齡醫院、1922年與歐海倫醫生合作創辦贊育醫院;1915-1916年,曹善允在在華人社區推動種痘運動。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他設法維持社會秩序,獲得港府肯定,屢獲殊榮;他又發起組織創辦民生書院,被推舉終身出任校董會主席;創辦“曹存善堂”等商號,同時擔任香港華商總會(香港中華總商會前身)名譽值理。[5] 2[有關內容與“曹善謙"條重覆,建議刪除]008年初,在珠海鳳凰山公路隧道附近,發現了曹子基(善業)夫婦墓。曹子基墓碑身寫著“皇清誥授資政大夫顯考諱善業號子基曹公府君之墓”。資政大夫為清代文官正二品官銜。在墓葬遺址發現一塊“聖旨”碑,屬於曹子基夫婦墓的“奉天誥命”碑,碑額為“聖旨”二字。 2011年6月27日上午,曹善業第十五子曹思泉(軍)四個兒女一行,專程從廣州回到珠海市博物館,對珠海文保工作者對其先輩曹子基夫婦墓的發現和搶救性保存,表示衷心感謝。[6] 曹思泉於2013年1月3日逝世,終年96歲。[7]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73-174頁。 [2]《曹氏家族資助孫中山澳門開辦西醫》,載《珠海特區報》,2011年9月21日。 [3]《澳門曹家》,載“族譜錄紀念網",2013年6月10日,http://jinian.zupulu.com/master/?mid=30088。 [4]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四卷‧清後期1845-1911),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153頁。 [5]《曹善允》,載“維基百科"網,2013年6月1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5%96%84%E5%85%81。 [6]《祖籍珠海的澳門商人,曾資助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曹子基後人珠海尋根》,載“珠海視窗"網,2011年10月16日,http://info.zhuhai.gd.cn/News/20110629/634449361873687664_1.aspx。 [7]《厚德傳世》,載“族譜錄紀念網",2011年12月30日,http://jinian.zupulu.com/master/?mid=69141。
曹善業,1865-1924
民國九年 (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1月26日,葡駐廣州總領事阿馬德烏.司路華照會廣州軍政府外交部次長伍朝樞,提議粵澳雙方派員舉行劃界會議,會商解決澳門界址問題。並由司路華出面,宣佈澳門總督決定暫停青洲工程。
葡註廣州總領事阿馬德烏.司路華照會海交部次長伍朝樞
陳樹人,名韶,號葭外,生於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番禺區)。詩人、畫家、“嶺南三傑”之一。 樹人自幼潛心繪事,17歲時師從隔山鄉先輩居巢、居廉畫師習畫。期間,樹人與高劍父、高奇峰都打下良好的畫畫基礎。樹人特獲居巢畫師青睞,將孫女居若文許配給他為妻。 時值晚清,國家內憂外患。樹人心存報國,治學之餘,主持廣州、香港兩地新聞筆政,暗中鼓吹革命。 1906年,孫中山從美洲轉道香港赴日,樹人與陳少白、黃世仲同謁於舟中,大家相見恨晚,樹人隨即加入同盟會。 孫中山對樹人頗賞識和推重,邀請他共赴日本襄助同盟會務,之後,樹人進入京都美術學校繪畫科攻讀直至畢業。民國成立後,樹人回國擔任粵省優級師範學校和廣東高等學校圖畫教授。為深研世界文學,他再次東渡日本,畢業於東京立教大學文學科,先後留學日本十多年,與藝術、文學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樹人回國後,一直追隨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當時袁世凱陰謀篡國,樹人以事被袁黨所誣入獄,雖繫桎梏中,猶吟詩不絕,曠達膽識過人。1922年夏,樹人奉命從加拿大回國述職。返抵香港時,恰遇陳炯明叛變,孫中山蒙難,情勢十分危急。樹人獲悉後,第一時間訣別妻兒,冒險趕回廣州,登上“永豐”號艦,表示願任孫中山秘書,誓與孫中山共患難。孫中山經過慎重考慮,要求樹人趕赴上海,向各地華僑揭露、聲討叛軍陳炯明的罪行。兩天後,樹人不得不離艦。從此,他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1922年9月,脫險後的孫中山在上海召開會議,商討改進中國國民黨計劃,樹人由孫中山指定的國民黨改進案起草委員會委員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擔任大會主席的孫中山指定樹人為廣東省代表,出席國民黨“一大”。 1931年冬,樹人出遊桂林。期間,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在《雜詩四十四首》之二中,他作了表白“鴛鴦江水辨難真,也為臨流一愴神。不信本源能混去,到頭清濁漫無分。”從中可看,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的勾心鬥角、互相傾軋和一盤散沙,已讓樹人筋疲力竭、心灰意冷。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在俯仰天地的刹那間,他頓悟,促成了他以一種高蹈出世、潔身自好的方式完成桂林山水的愉快體驗。之後,桂林山水寫生成為他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捩點。 1932年8月10日下午,長子陳復在路上被國民黨特務綁架,當晚11時被秘密押至河南南石頭“懲戒場”慘遭殺害,年僅25歲。樹人得知消息後,悲憤至極,作《哭子賦》詩八首,並將陳復生前的住處起名為“思復樓”,後親自將遺骸葬於故園隅山鄉劉王殿崗息園。陳復之死使樹人在政治鬥爭中,更加超然灑脫。 樹人在繪畫上的成就,一是在紮實的傳統功夫上,通過融匯中外技法,實現構圖、線條、色彩等方面創新。他對畫面空間十分重視,讓空間有迴旋的餘地,虛實相生,使人遐想;就像詩歌,口角生香是必要的,蘭心蕙質的底蘊更不可少。如作於1928年夏的《躍鯉》,畫面上半部是一條跳躍著的鯉魚,下半部則是水和草,各佔畫面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桃花待雨濃》也是如此。二是在用色方面,他善於敷彩。他畫紅棉,用深朱反映其英雄偉大。他尤其善於用綠色畫竹子、蘆葦、楊柳、梧桐等,濃淡相宜,清秀明麗,色彩中孕育著噴薄欲出的生命。人們常說“陳樹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樹人工詩善畫,尤長花鳥、山水畫;1931年創作《嶺南春色》、《木棉圖》,寓壯碩於雄麗,獲得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的最優等獎。樹人生於江南,愛畫春雨、杏花、楊柳,展現出春意盎然的境界,1936年創作的《雨後》,有雨過天晴的清新氣氛。他的山水畫《鼎湖飛瀑》、《柳浪聞鶯》都有景秀華潤的特色,線條圓潤,輕巧而疏朗。後期深入蜀地,繪有《峨眉雲海》、《夔門秋色》等作品,畫風偏於雄勁峭削,筆墨濃重粗獷。畢生作畫達千幅以上,追求恬淡雋秀的情趣,熔詩、書、畫於一爐。他與高劍父、高奇峰被稱為“嶺南三傑”。 樹人一直當官,雖亦官亦畫並不矛盾。1927年,他辭去各種職務後,長時間流連於山水、詩畫,不問政治。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他住在重慶山區茅屋裡,無論工作多忙,他仍然每天清晨5時多起床作畫,首先練線條,練筆墨,星期天練寫生。抗戰勝利後,身負閒職的他回到廣州專門從事藝術創作,與高劍父以振興中華藝術的大任共勉,後又與趙少昂、關山月、黎葛民、楊善深等弟子晚輩組成“今社”,並舉行畫展,孜孜不倦地進行新國畫藝術的探索和開拓。蔡元培評價“陳樹人先生,純粹美術家,而具優美個性者也”。[1] 抗戰初期,樹人避居澳門,與高劍父、張純初、鄭哲園等重組“澳門清遊會”。[2] 1948年10月4日,樹人因患胃潰瘍而病逝,終年64歲。 陳樹人著有《樹人畫集》三輯、《桂林寫生集》一輯及《專愛集》、《戰塵集》、《寒綠吟草》、《自然美謳歌集》等書。 現存作於1930年的《紫藤遊魚》畫一幅,容大塊畫鯉魚,陳樹人補上了紫藤和題識。 廣州藝術博物院收藏的三幅容大塊的作品中,有一幅是他與陳樹人的合作,其中容大塊畫桃花,陳樹人畫牡丹花。還藏有一幅合作畫《嶺海春光》,畫作由陳樹人寫萱花,高劍父畫紅棉,高奇峰作牡丹,張純初繪茶花,再由羅仲彭描紫藤,黎葛民畫黃葵,容大塊作桃花等。[3] [1]王翯:《“嶺南三傑”之——陳樹人》,載“新華網",2008年9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8-01/24/content_7484783_1.htm。 [2]莫小也:《20世紀前期聚居中國澳門的傳統畫家》,載“論文網",2012年12月28日,http://www.xzbu.com/7/view-40585.htm。 [3]《[廣州臉譜][廣州畫卷‧第38期]容大塊1900年-1963年壯遊寫生被桃李不求盛名只求心》,載“中國青年網",2012年11月30日,http://bbs.1205.cn/thread-32437-1-1.html。
陳樹人,1884-1948
民國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11月10日,新工務公共工程司司長奧古斯托.地厘古 (Adriano Augusto Trigo)工程師抵澳履新。他為澳門城市飲用水的勘測、汲取、儲存及供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奧古斯托.地厘古工程師抵澳履新
人物: | 孫中山,1866-1925 |
吳節薇,1868-1959 | |
法蘭西斯科.飛南第(Fernandes, Francisco Hermenegildo),1863-1923 | |
盧廉若,1878-1927 | |
孫娫,1894-1913 | |
地點: | 澳門半島--望德堂區 |
盧廉若公園 | |
關鍵字: | 鏡海叢報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9.05.F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合照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2000x1387, 2.65MB |
登錄號碼: | p0004345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