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處“虎列刺症”當為霍亂。英文名為“Cholera”,早期亦譯作“虎烈拉”。
[2]《申報》1916年8月17日。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1]此處“虎列刺症”當為霍亂。英文名為“Cholera”,早期亦譯作“虎烈拉”。
[2]《申報》1916年8月17日。
更新日期:2019/01/29
民國九年(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8月9日,英國駐里斯本使館的一份報告稱:1914年從香港運入澳門的鴉片為616箱,1915年為500箱,1916年為500箱,1917年為450箱,1918年為300箱,1919年為469箱。這六年時間內,平均每年運到澳門的鴉片數量為473箱。
香港運到澳門的鴉片情況
民國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澳門政府第一次發行紙幣,由大西洋國海外匯理銀行 (Banco Nacional Ultramarino)印發1600萬元,分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2角、1角等9種。最初發行準備金僅有港幣10萬元,後得到香港滙豐銀行支持,准其在港設立辦事處,隨時以港幣收換,故最終能在澳門通行。因其時港幣、白銀市場均高於葡幣,故各商號或居民必須與銀行開戶往來者,存入港幣或白銀,而支取則為葡幣。
澳門政府第一次發行紙幣
民國九年(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7月20日,澳門政府按職業、婚姻狀況、年齡及國籍等標準在澳門區及離島進行人口普查。據統計,澳門共計人口83093人,其中澳門半島現有59689名陸地居民,17283名水上居民,從1910年人口普查起,人口有所增長;而離島共有281名陸地居民,5840名水上居民,從1910年人口普查起,人口有所下降。
1920年澳門政府進行人口普查
民國七年 (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6月4日,下午3時,澳門國課衙門將澳門、氹仔、路環開收白鴿票、山票生意出投招人承充,期限自1918年6月5日起至7月31日止,不定底價,每一暗票必須將存在西洋銀行5000押票銀之收據呈出。至7月10日,國課衙門又將澳門、氹仔、路環開收白鴿票、山票生意出投,招人承充,以3年為期,即自1918年7月16日起至1921年7月15日止,投價以12萬元為底,實際投得價為168000元。
1918年澳門白鴿票、山票生意出投
民國九年(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12月7日,澳門總督施利華為位於都爹利街(Duddel Street)的香港“葡人俱樂部”(Clube Lusitano,時稱“西洋會館”)奠基。
澳門總督施利華為 “葡人俱樂部”奠基
民國八年(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5月29日,澳門政府設立專案調查153600兩鴉片的下落。這批鴉片先由澳門鴉片專營公司出售給王福周,後由“安爾額斯特”(Amherst)號輪船運往智利。不過,輪船後因出現故障返回香港修理時,發現船上已無任何鴉片。
澳門政府設立專案調查鴉片的下落
民國九年(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2月19日,澳門國課衙門發佈公告,宣佈擬將澳門、氹仔、路環開收白銀票、山票生意出投招人承充,以5年為期,即自本年3月4日起至 1925年3月3日止,底價為168900元,但實際投得僅為12萬元。
國課衙門發佈公告出投白銀票、山票生意
二零零一年五月間,本澳在鵝隻樣本中發現禽流感病毒後,恐防家禽出現交叉感染而使病毒異變,影響人體健康,於是採取預防措施,立即展開殺雞行動,並禁止進口和飼養雞隻逾月。這段期間,居民沒有新鮮雞食用,只好用凍雞或冰鮮雞充場。雞成為新聞主角,除這個事件外,讀者可還記得一九八三年間發生的“打針雞”趣聞?那時盛傳吃了“打針雞”可能會致癌的消息,影響雞隻銷量,成為居民茶餘飯後的談資。據知,一般由雞花飼養成肉雞上市,約需五個月。但是,由於市場需求及好價,有些農場採用“打針”法,為雞隻注射含有雌性賀爾蒙藥劑,可以“催谷”雞隻迅速肥大,而且外形美觀。藥物在雞頸上注射,初時頸部會突起小粒,約四十天時間化解,但雞場往往將不足此日子的“打針雞”拿到市場應市。然而,這種雞食味不及一般飼養的雞隻。後來由香港傳來吃“打針雞”可能會致癌的消息,一般預防是不吃“打針雞”的頭和頸部,因此在筵席上,雞頭、雞頸幾乎變成毒物,無人敢下箸;而且男士又聽聞吃後會變成性無能,這還了得,對“打針雞”更是怕怕。“打針雞”會致癌之說,當時還未有確切證明,但居民早已“聞癌色變”,“寧可信其真,不可信其假”,引以為戒;而且,不少國家已立例禁止打針“催谷”雞隻肥大辦法。雖然本澳還未訂有關禁令,“打針雞”如常供應,不過銷量已受到影響,流行一時後,很快就銷聲匿跡。這場“打針雞”風波過後,人們又逐漸淡忘了。
“打針雞”風波趣聞
往時,本澳每屆夏季都有一個“時間遊戲”,就是將時鐘撥快一個小時,名曰“夏令時間”,原因是夏季日長夜短,每天早上五時許已天亮,為了爭取陽光,提早工作。但是,由於時間撥快,各行業作息均要調整時間配合,人們習慣了標準時間生活,初時不易適應,往往失時誤事。當時報章輿論也曾經批評這種時制作用不大,影響人們生活,也令出生時間混亂。到冬季時,又將時間撥慢一小時,回復標準時間(所謂“冬令時間”),人們又得重新適應調整,一年兩次調撥時間,居民嘖有怨言。夏令時間是一九零八年由英國建築師威廉韋勒提議,目的是節約燈光與燃料,盡量利用陽光,可是,這建議當時未被採納。至一九二五年,英國才訂立永久性法例,規定每年由四月十五日以後第一個周日起實施“夏令時間”,至同年十月十五日後第一個周日恢復標準時間。葡國、內地和港澳等地,也曾相繼採用這個“夏時制”。澳門是在一九五五年開始實行,至一九七九年取消。其中一九七三年間,因燃油危機,節省燃油,港澳冬行夏令時間,影響居民正常生活。香港採用夏時制比澳門為早,由一九四一年已開始,實施不久,因日軍佔港,停止使用;至一九五一年,港府又宣佈恢復夏時制,至一九七九年間才撤銷。
夏令時間早已撤銷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