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氣於今尚鬱蒸,庸臣誤國且偷生。匹夫許有興亡責,志亮金堂豈爲名。”
右二詩爲“兩行堂詩鈔”之“壬子之秋,過關前街,訪畏威懷德兩通衢,及關部行台遺址”,有感而作。
攷關前街,爲澳中最古街道,在明末清初時期,是通往澳夷聚廬之要津,所以舊日我國於此設關防守,以限制民夷出入,及至康熙朝代,我國弛開海禁,夷舶之來澳互市者日多,清廷遂於此處設立關卡,徵收貨税。此街適當關前,故名關前街。
關前街,共有兩條古老街道並行者:一名關前正街,一名關前後街,皆屬昔日泗勝坊所轄,來往客衆,商務繁盛,爲澳中有名街道,後來與營地大街,草堆街,合稱三街,有三街會館。
其現在區域,照《澳門街道名册》則略稱:
“關前正街,由果欄街,即聚龍舊社起,至草堆街,即關前後街傍止。”
“關前後街,由果欄街,即山麻雀圍附近起,至大街,即關前正街之傍止。在卜圍斜對面,與關前正街相連之一段,是屬於本街者。”
關前正街與關前後街,兩街並行,相隔不過丈餘。何爲如此?原來舊日澳門區域,其中只得一條“大街”,以石閘門爲界限,逾此則非夷居。關前兩街銜接“大街”,爲出入澳門街孔道,分左右上落,初名:一爲畏威,一爲懷德,所以媽閣廟之刻石,現尚勒有“萬曆年懷德二街”之名。案該兩街名起源於明朝,據《香山縣誌》載:萬曆四十二年張鳴岡總督曾上奏云:
“奏請就其聚廬大街,中貫四維,各樹高柵,傍以‘畏威’‘懷德’,分左右定其門,藉以旅獒:明、王、慎、德、四、譯、咸、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服、食、器、用,二十字,分東西各十號,使互相維繫機察,毋得容奸,聽約束。”
迨降及清朝康熙年間,中國開放海禁,特在該兩街前,設立關部行台及税館。據《清史稿》載稱:
“聖祖記:康熙二十一年丁己,弛海禁。食貨誌:是時始開江、浙、閩、廣海禁,於雲台山、寧波、漳州、澳門設四海關。”
《澳門紀略》云:“國初,設海關監督行台及税館”,又云:“國朝康熙二十四年,設粤海關監督,以内務府員外郎中出領其事。”
因此由内閣中書,轉户部廣西司主事,遷貴州司員外即之成克大,創設香山澳之粤海關,受命爲首任監督云。
關前街頭,離關部行台不遠,即大碼頭處,又有一小税館,專司徵收出入口貨税;其他另有南灣税館、媽閣税館,皆隸屬於澳門之粤海關監督管轄。據張甄陶之《澳門圖記》稱:
“澳門關税,一主抽税曰小税館,一主議察曰南灣税館,專稽察夷民登岸,及探望蕃舶出入;曰娘媽閣税館,專稽察廣東福建二省寄港商漁船隻,防透漏,杜奸匪。”
當年來澳創辦及首任之澳門粤海關監督成克大,其事略。據《大名縣誌》載稱:
“成克大,字子來,大名人。順治十七年舉人,由内閣中書。藉户部廣西司主事,再遷貴州司員外郎。時創設粤海關,克大受命爲監督。粤之香山澳,舊爲洋人所居,名爲鬼卒,俗尚火攻,其酋長率隊來迎,刀槍森列,儼若勁敵。克大宣上恩威,羣皆懾服。
有商激怒鬼卒,奔訴求救,鬼卒蜂擁至門,洶洶不可測。克大神色自若,手檄通譯,集酋長,責以大義,軍遂解。差竣,復江西司郎中,受貴州鎮遠府知府,以兄克鞏卒,請歸,著有歷游詩集。”
其詩集中有《仲冬赴澳》五言二首云:
“嶺外朔風起,颯颯吹我裳。仰天見浮雲,將無來故鄉。故鄉隔萬里,北雁無南翔。鄉書阻逾時,竚立心彷徨。久客復行役,雲水渺相望。前路何須問,風波感慨長。”
“炎方霜雪少,海氣夜寒生。飄摇舟一葉,遊子衣裳輕。饑渴一我問,骨肉萬里情。冷冷晚朝水,淒清款乃聲。獨憐宵徵客,憔悴百愁並。顧影無儔匹,仰盼悲參橫。”
明代佛郎機既請以濠鏡墺爲泊口,自然中國有權在此徵收課税,故康熙二十一年,我國曾在此設立關部行台,並在大碼頭處架搭海關棚欄,以防偷漏。詎至乾隆十二年,澳葡兵頭若些(Antonio José Telles de Menezes)惡我關税,拆我棚欄,迺觸怒清廷,下令撤退澳中華人,停止供給澳中糧食。後澳葡元老院不滿若些兵頭所爲,由葡印總督遣使庇利那(Anthony Pereira e Sylva)來澳查辦,令免若些兵頭職守,並以檻車囚送若些返葡治罪。該事見《中葡外交史》,其記載云:
“一七四四年,若些以嚴刑峻法臨澳門官民,又以强硬政策對付廣東官憲,行爲實不免過激。故當若些下令破壞中國在澳門所設立之海關新棚欄,中國官憲怒其無禮,欲上訴於兩廣總督之時,元老院即不滿其所爲,贈中國官憲以高貴禮物,百方道歉,並斥資重建新關棚,始告無事。
及至一七四八年,澳門葡兵與二華人因爭鬥而斃命,若些又態度强悍,拒絕中國官憲要求引渡。中國爲使其屈服起見,曾下令停止澳門糧食供給,並令中國人民退出澳門,一面調大軍壓境,並以聲其拆毁關棚之罪,然而彼之態度仍甚倔强。此時耶穌教徒及葡商,皆不值若些行爲,以重賄納廣東官憲,始獲恢開市,然糧食之禁止供應,已三週矣。若些此舉,不特爲澳門耶穌教士及葡商所不滿,即葡屬印度之果亞政府亦表不滿,因此派遣庇利那赴澳,一面向中國道歉,一面查辦若些。結果將若些免職,逮捕監禁,尋檻送返果亞,始了此一重公案。”
又據《香山縣誌》載稱:“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利,庇那以襤車送若些返國。”
關前街之中國關部行台,始自清朝康熙年間,直至道光末朝,歷一百五十餘載才被澳葡封閉。蓋澳葡素惡我關税,其間雖經乾隆時,若些兵頭拆我關棚,然而當時中國對外之威望猶盛,故澳葡當局卒能爲我重建關棚,嚴究若些,道歉了事。迨至道光末季,鴉片戰爭,清軍敗績,外人迺蔑視我國,藉勢憑凌耳。
自從英人佔據香港,闢爲無税自由港後,竟將澳門歷來掌握之遠東貿易霸權奪去,澳門之商業日漸衰落。當時澳葡之亞馬勒兵頭(J.M.F.do Amaral),欲挽回澳門此種頹勢,遂亦立即宣佈澳門爲無税自由港,以與香港抗衡。當年澳中既有葡人之税關,亦有中國之税關,亞馬勒既取消葡人之税關,並通知中國税關停止徵税,而是時澳門尚屬中國治下,關部行台自然不肯接受其請。亞馬勒擬乘機擺脱中國官吏約束,迺於一八四九年三月十三日,强行驅逐中國關員離境,實行停止中國税收。據葡人朱薩士所著之《澳門史》稱:
“亞馬勒兵頭既逐去中國關員後,更下令葡籍非兵將關部行台之圍杆砍倒,並搗毁關前之虎頭牌,直欲將中國素來在澳門之政治勢力消滅云。”
又據《中葡外交史》載云:“道光二十九年,澳門知事亞馬留爾(即亞馬勒)竟用非常手段,宣佈澳門爲自由港,閉鎖中國税關,故中國在澳門之税權,直至一八四九年停止。”
關部行台,自從清朝道光二十九年,爲澳葡兵頭亞馬勒釘關逐吏後,旋亦被毁;不特此也,現在大關斜巷之顯榮里,原迺昔日中國官署,亦於是年,同被拆去。據陳沂所輯之《澳門》一書中,叙述道光二十九年亞馬勒事件時,有:“是年葡人並毁拆沙梨頭,及顯榮里之中國官署云。”
至於舊日關部行台之所在地,人皆知其位於關前街左右,但不能指出其確實地點,有謂是即舊日人和當之舖位,原址現已改建爲俊秀里之一帶房屋耳。惟細查關部行台,建自清初康熙年間,而毁於道光二十九年後。但同此期間,人和當早於道光前之嘉慶朝代,已在關前街營業矣。攷關前街之聚龍古社碑記載:嘉慶二十四年泗勝坊值事,有人和當之名云。然則關前後街之人和當地位,確非昔日關部行台之舊址明矣。
究諸澳中父老相傳,有謂關部行台原址,本在今之關前街尾北端,果欄街之第五十一號、五十三號、五十五號、五十七號等地段,其後方直達大三巴長樓,面積廣袤,飛簷傑閣,作古衙署式,門前棚欄,圍杆高竪,左右轅門,其中空地即爲驗貨場也,試觀現在該處之一列舖户,門前橫舖石板,屋後土垣古碣,均足資歷史參證者也。
關前街橫出聚龍通津,有一聚龍古社,其碑誌具有悠久歷史,足供關前街之攷古資料,該聚龍古社碑誌云:
“泗勝坊,乃闔澳咽喉之地,兼近海隅,舖户民居甚密,日前失火延燒,皆由無備之故也。茲奉周戎台尊諭,闔坊義損,鍬開舊井,疏通渠道,造碼頭,以便商民,以防火患,共仰戎台愛民若子之心。嗣後碼頭地段,不許擺賣及阻塞侵佔,井傍不得洗身宰狗,瀚濯一切穢物,致防汲飲,如違禀究。嘉慶二十四年六月,值事:人和當、公和當、同盛當、同茂號、定合號同立。”
案泗勝坊,即關前街附近一帶。該區爲古時澳中最繁盛之所,人煙稠密,店户鱗比,稍一不慎,易召祝融,以故關前街頻頻失火,災禍堪虞。據《香山縣誌》載云:
“嘉慶二十四年,海防同知鍾,以營地關前連歲失火,凡岸上船上,不許私搭篷寮,並禁填築海邊官地建屋。”
關前街坊衆,爲預防火警計,曾在關前街之南北兩端,皆鍬一大井;而關前正街與關前後街之間,闢有小巷數條相通,每一小巷中,均鑿一井,以備遇有火警時,汲水作灌救之用。曾憶其中有一個七眼井,井上七孔,如七星焉。迨至民國初年,澳中消防設備漸臻完善,而後來更有自來水喉敷設,各井遂遭淘汰,漸被當局封閉或填塞耳。
關前街,在昔日地勢言,東便枕山,山上有大三巴寺及大炮台,西便帶海,海傍有大碼頭及船澳口;南通澳門街,爲澳夷聚廬,有一關閘作限,舊稱石閘門;北連沙梨頭村,迺中國防地,其間設關部行台,以防閑走漏也。
關前街昔日構通華夷,迺出入澳門之總路也。道光年間,兩廣總督林則徐巡閲澳門,亦曾取道關前街而達南灣者。據《林則徐會奏巡閲澳門情形摺》有云:
“……臣等即入三巴門,經三巴寺、關前街、娘媽閣,至南灣,督率隨員,抽查夷樓民屋,均與遷册相符云……”
至關前街東便山上之三巴寺,其中耶穌會教士昔曾由三巴寺地底鑿一隧道,下達關前街,蓋欲藉此由沿澳口而得到海上之交通也。現關前後街之李家圍内,尚留有該隧道出口處之遺跡。
查該隧道口如穹窿狀,高闊及丈,以磚石作拱頂,才可通人。相傳五六十年前,尚有人欲深入隧道,試探究竟,惜多被沼氣窒息致死,後逐無敢問津者。當局後爲安全計,將該隧道口堵塞封閉,現已無門可入矣。往昔傳聞,每於宵深寒夜則見鬼影幢幢,來往其間,雖爲迷信者言,惟隧道口實爲關前街内之一神秘古蹟也。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