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企業家。廣東番禺人,生於澳門。40年代就讀於香港中國新聞學院、廣州大學法學院經濟系。曾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常委;曾任香港東華三院董事局秘書,華南企業股份公司董事局秘書,澳門友聯置業建築公司、友聯貿易行、富裕置業建築公司、東泰地氈畜產品公司、南泰醫療器材藥品公司董事長,北泰合記公司、北泰建築裝飾公司、澳門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海島旅遊發展公司常務董事,澳門濠江中學、培道中學校董會副董事長,澳門大學校董,澳門商訓夜中學、青洲小學校董會主席,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副主席,澳門建築置業商會副會長,同時任廣州暨南大學、廣東省仲凱農業技術學院、廣大中學、教業中學校董。1988-1993年間曾應聘擔任全國性及廣東、廣州多間學術、慈善團體的理事、顧問、名譽會長、名譽副會長等職。
陶開裕,1923-1993
張祖奇,原籍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生於上海。澳門知名人士、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 1937年,祖奇移居澳門。 50年代初,祖奇擔任建築裝修工程公司土木工程和室內設計技術員,經常親自到地盤監督工程,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60年代初,他領取建築商牌照,開始從事建築設計業務。 70年代,祖奇以“亞張建築”之名經營建築裝修工程業務,80年代與家族成員組成“亞張建築置業有限公司”,擔任董事總經理、董事長;並組織創建聯利企業有限公司、達利工程有限公司。[2] 祖奇歷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百有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達利工程有限公司常務董事、建築置業商會副會長、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中澳葡投資有限公司股東大會主席。同時,他擔任澳門、葡國、台灣貿易商會名譽會長兼會員大會主席、澳門教育基金會名譽會長、澳門政府諮詢委員會候補委員、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永遠榮譽副會長、澳門中華總商會常務董事、澳門鏡湖慈善會監事、澳門教育基金會常務會董等職。[1][2] 2007年11月22日下午1時07分,祖奇在山頂醫院去世,終年89歲。11月28日下午3時,遺體奉移鏡湖殯儀館福壽堂治喪,11月29日正午12時大殮,隨即辭靈出殯,安葬在路環華人永久墓園。[1] [1]《澳門知名人士——張祖奇逝世》,載《澳門日報》,2007年11月27日。 [2]黃漢強、吳志良主編:《澳門總覽》(第二版),澳門:澳門基金會,1996,第592頁。
張祖奇,1918-2007
建築師。聖名若瑟。廣東新會人,1896年(光緒廿二年)出生於澳門。年輕時就讀於澳門三巴仔聖若瑟修院,懂得中、葡文,畢業後師從於本澳著名的葡國設計師施利華。1919年考入澳門工務局並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建築師。由於其執着的敬業精神及傑出的專業技能,於1934年考選為澳門海陸工務廳總畫則師,成為澳門歷史上第一位考取此重要職位之華人。在任職工務局的30年間,主持及參與設計的工程項目不勝枚舉,為澳門的建築事業作出不少貢獻。其中一些保留至今的傑出作品有1923年完成的連勝馬路消防局,1929年完成的新馬路郵政大廈,以及1926年建成的南灣花園及南灣八角亭。其他作品如龍嵩街司法警署,提督馬路二區警署,大西洋銀行總部,以及市政廳等重要建築物的改則等。1948年公職退休後,在天神巷37號設立了“焜培建築工程設計公司”,繼續他熱衷的專業生涯,主持設計了大量的民用及公共建築項目,如百老匯戲院、東方戲院、南京戲院、金城戲院、銀城戲院、氹仔海寶戲院、下環街街市、嶺南中學圖書館等等。其間熱心社會服務,曾擔任幾屆澳門建築商會理事,勤奮自學,著書立說,寫成了《建築設計圖樣規範》、《建築章程》、《合同書》、《建築設計手冊》等。1957-1962年間,攜全家往穗服務,支持祖國建設,曾受邀被聘於廣東省建築設計院,擔任主任工程師一職,參與了多項大型的設計工程。離穗返澳後,安享晚年。19個子女以及眾多子孫中,在港澳及內地從事建築設計的有20多人,可稱得上是建築世家。1985年6月28日病逝鏡湖醫院,終年90歲。1996年底本澳舉辦展覽,介紹生平事蹟,隆重紀念澳門著名建築師陳焜培百年誕辰。
陳焜培,1896-1985
崔德祺,祖籍新會雙水(今屬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崔嘉亨村,生於澳門。澳門著名實業家、大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書畫家。崔世安叔叔。 德祺早年在聖若瑟修道院肄業,後在廣東中德建築工程學校和廣東救護調劑學校畢業,在澳門從事建築等行業數十年,在澳門建築行業和工商界中享有盛譽。 德祺擔任澳門又和建築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擁有多家規模宏大企業,事業興旺。大半個世紀以來,他不但在澳門工商業創造出驕人的業績,而且一貫致力服務澳門社會,很早成為澳門政界的重要人物、大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 20世紀50年代,德祺歷任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建築置業商會會長,先後出任澳門政府立法會副主席、市政執委副主席及代主席、社會福利處華人委員、澳門同善堂值理會主席、東亞大學校董、濠江中學校董會副董事長及澳門新會同鄉會會長等職。 為實現澳門順利回歸,德祺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主任,澳門基本法協進會會員,為澳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他擁護祖國統一,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收回澳門主權;不顧商務繁忙,樂於擔任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主任,為澳門主權回歸祖國和維護澳門的長期繁榮安定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澳門政府與民間溝通、澳門社會法治和社會事務管理等方面,貢獻尤其突出。[1] 1966年,德祺獲葡萄牙政府頒授慈善功績司令級勳銜;1980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慈善功績爵士級勳銜;1984年獲澳門總督頒授文化功績勳章;1986年3月,被澳門東亞大學授予社會科學榮譽博士稱號;1989年獲澳門總督頒授英勇勳章;1990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紅十字會勳章;1995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公民功績高級軍官勳章;1999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王子大十字勳章[2];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後,2001年獲澳門特別行政區頒授金蓮花榮譽勳章;2006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大蓮花榮譽勳章。[2] 德祺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建設。1954年,他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並多次應邀赴京觀禮;同時,擔任廣東省第一屆至第七屆政協委員、常委,是澳門愛國先行者之一。1955-1956年,他獲周恩來總理多次親切接見。他的公司是澳門第一個公開升起五星紅旗的機構。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和黑社會特務分子趁他從酒店出來之際,用黑槍打他,意圖暗殺。80年代以來,鄧小平接見了德祺,對他的愛國愛鄉之情讚不絕口;江澤民與他合照。 1954年,德祺隨一位旅澳鄉親首次回到家鄉,雖已隔數代,但一種濃厚的鄉情和親切的感覺,使他無法忘懷這片祖輩生活過的土地。之後,他經常回鄉,熱心支援家鄉社會主義建設。80年代開始,他每年都回新會過春節,拜會新會有關領導、親友,共同商討建設家鄉的大計,隨他一起回來的還有澳門實業家和知名人士,他希望借機向家鄉的領導們引介澳門和海外的企業家回來投資興辦實業,促進家鄉的經濟建設。 1958年2月至1981年5月,德祺一直擔任新會縣多屆政協委員,並擔任副主席。他對廣東,特別是家鄉新會建設提出不少寶貴的意見。十多年來,他和妻子何麗貞一起在家鄉捐資興辦和協辦20多個公益項目,包括新會華僑中學、環城中學、雙水鎮沙路小學、新會機關幼稚園、新會體育訓練館、新會僑聯大廈、岡州賓館、圭峰賓館、玉台寺、崖山祠、岡州畫院、新會中醫院、雙水鎮衛生院及新會急救中心等。 1996年,德祺回鄉,向新會統戰部林奕鵬常務副部長提出下鄉看看。林部長和德祺來到他從未到過的睦洲鎮。睦洲鎮敬老院不但乾淨舒適,而且老人們衣著整潔,精神奕奕,過得開心愉快。德祺對此非常滿意。他對林部長說,我要捐助20萬元做基金,幫助他們把敬老院搞得更好。捐款消息宣佈後,睦洲鎮政府領導梁養勝和陳金城非常感激,私下對林部長說我們發夢也沒想到有這麼多捐款。德祺跟睦洲非親非故,主動捐出鉅資,令人感動不已。 1996年12月,德祺倡議成立“雙水鎮獨居老人生活籌辦會”,親自帶頭捐款,並發動港澳人士捐款,籌集了一筆基金,基金每月撥出款項幫助75位孤寡老人改善生活。這一善舉,開創新會公益事業的先河,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人們交口稱讚。 2001年,德祺得知新會急救中心缺少先進的儀器,主動用十多萬港幣在美購買一台先進儀器贈送給急救中心,有了這台先進儀器,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救治。 除個人帶頭慷慨捐資外,德祺積極發動澳門新會鄉親為家鄉建設出力。他是澳門新會同鄉會第一至十三屆會長,在他的帶領下,該會成為澳門一個實力雄厚、社會影響較大的社團。他充分利用自己在鄉親中的威望和影響,引導會員們支持家鄉公益事業。 德祺是一位畫家。他的美術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術展覽。他對熱心社會文化和體育、慈善事業,對醫學、國畫、音樂等頗有研究,出任澳門兵乓球協會總會副會長、籃球聯合會副會長、游泳聯合會副會長、雀聯及新花園等體育會會長、體育會委員、澳門建設研究委員會華人委員、頤園書畫會主任委員、濠鏡音樂會副會長。 20世紀50年代,德祺組織成立“頤園書畫會”,定期舉行雅集和開展交流活動,為推動國內外書畫藝術交流做了不少工作。從80年代開始,他倡議舉辦澳門、中山、新會書畫聯展,參加三地巡迴展出。 1982年,為推動家鄉書畫藝術,德祺捐資50萬港元,在會城公園路建起一座600平方米的“岡州畫院”,希望將岡州畫院辦成一個藝術交流場所,一個青少年美術培訓、交流基地和一個藝術展覽場所。為了提高岡州畫院的展覽條件,他多次出資增添展覽設施,並在澳門收集畫冊帶回畫院圖書室收藏。在他的關心和支援下,該畫院的展覽條件不斷提高,長期免費提供給有關單位和藝術團體舉辦展覽。近年來,岡州畫院多次為澳門頤園書畫會的書畫家舉辦展覽,接待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藝術團體及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四川、廣西、香港、台灣等地畫家,並為他們寫生、交流、舉辦展覽提供良好的服務。德祺積極配合新會文化景觀建設,為崖山祠碑廊、碧霞樓碑廊及小鳥天堂“榕蔭滴翠”石刻書丹,參與岡州畫院贈送給新會體育館的巨幅國畫《再上新高峰》的繪製工作。1991年5月26日,澳門、中山、新會書畫作品聯展暨岡州畫院落成典禮在岡州畫院隆重舉行,除回來參加揭幕儀式外,德祺後來帶上作品參展。當時中國國畫大師黎雄才伉儷、省美協主席湯小銘以及中山、新會兩地領導都前往觀禮,大家對德祺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振興家鄉文化事業的美德,高度讚賞。 德祺如光風霽月的人品與胸懷,一直為人們敬仰。新會縣人民政府、雙水鎮人民政府和新會岡州賓館為了讓後人銘記德祺的功德,先後立三座豐碑,碑文言簡意賅,高度概括德祺的功德善舉和貢獻。 2007年10月24日,德祺因病在澳門去世,享年95歲。[2][3] 何麗貞是澳門婦女運動領袖,1956年加入婦聯開始,歷任婦聯執委會副主席,並兼任康樂、聯誼等部部長;1986年婦聯改為理監事會制後任副理事長;1993年任婦聯副會長,2000年任會長;2008年卸任婦聯領導層職務,改任榮譽會長;長期推動澳門婦幼事業發展。[4] 崔德祺夫婦生育子女三個,子女早年負笈美國讀書,事業有成,服務社會。長女崔筱瑜在美任職資料分析工作。長子崔世平獲美國柏克萊大學土木工程學碩士學位,後獲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博士學位、工程師,現任第十屆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立法會議員、科技委員會委員。次子崔世業為設計師,取得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平面設計碩士,現居美國執業。[5] 侄子崔世安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任長官。 [1].張瑞亨:《崔德祺先生的桑梓情(葵鄉赤子情)》,江門:新會政協,2006,第97-102頁。 [2].《崔德祺》,載“江門新會區"網,2012年12月3日,http://www.xinhui.gov.cn/xhlsrwzl/rwmc/201209/t20120905_32933.html。 [3].《50、崔德祺》,載“中國江門網",2013年3月16日,http://www.jmnews.com.cn/bw/Votes/disp.aspx?data_id=231039。 [4].《何麗貞:秉承傳統推動婦女事業》,載《澳門月刊》,2010年11月2日,http://www.macaumonthly.net/Article/zttg/200806/20080603000000_527.html。 [5].《崔德祺》,載“互動百科"網,2013年3月21日,http://www.hudong.com/wiki/%E5%B4%94%E5%BE%B7%E7%A5%BA?prd=so_1_doc。
崔德祺,1912-2007
盧榮儉,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蓬江區潮連街盧鞭村)人,生於澳門。[1]《國外地震工程》雜誌主編。盧廉若與六妾區氏所生之子、盧九之孫。[2] 1944年,榮儉高中畢業於坪石的培正、培道聯合中學(簡稱“培聯”)。當時日寇窮途末日,仍想最後一拼,打通粵漢線並轉而西犯重慶。6月,日寇攻打長沙,榮儉與其他同學提前畢業疏散了。有錢的和有靠山的就趕至桂林,再轉貴陽赴重慶考大學;沒有錢和靠山的只有回家等待時機再考大學或尋找職業。 榮儉家在澳門,當時匯款不通,沒有接濟,而南下又危險,只得在曲江親戚家暫住。但不久,日寇又停止南下了。粵北僅有的兩所大學——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相繼在報上刊登招生的消息。 當時,為了阻止日寇南下,從曲江到樂昌的鐵軌已被政府拆除。為了應試,必須從曲江步行到樂昌,再從樂昌乘火車到坪石。疏散兩個多月,榮儉的功課也生疏了。他約上在曲江的三位同學,先回坪石複習功課,然後再應考。榮儉等都是十八九歲的小夥子,步行幾十公里到樂昌絕無問題。但他們肩不能挑,隨身帶的行李、書籍,只有請挑夫。他們跟著挑夫上了路,沿途沒有心思欣賞粵北的山景,心中只有古時上京考試的窮舉子的滋味。 到了樂昌,立即轉乘火車前往坪石。抵坪石後,榮儉他們托人在坪石墟租了一間面臨武水的房間,雖然條件不盡如意,但臨窗可一覽武水的風景,溫習之餘,調節一下緊張的情緒。四個同學輪流做飯,洗衣則各自為政。 複習兩個月後,中大開考了,考場設在坪石墟。考題並不太難,只是“國文”的作文題《正德利用厚生論》難倒了一些考生,但培聯的學生以前作過這樣的作文練習,尚不至於“考糊”了。 放榜了,榮儉等四個同學全都榜上有名。快盼到開學了,又傳來了日寇南下的消息。開學無限期延長,榮儉他們又不得不趕回老家。過了一個多月,快到年底,又在衡陽北面駐軍不動了。中大校方有見於此,又宣佈翌年一月開學,令新生們前來報到入學。 於是,榮儉等人又一次高興地從曲江北上,認為這次可平安地上學了。 榮儉考的是工學院,入學地點在三星坪。入學前一個月要進行軍訓。他經受過多次磨煉,對於軍訓的艱苦,已不覺得怎樣了。軍訓完畢,榮儉等人搬入三星坪的宿舍。當時宿舍大大不如現在的“學生公寓”,牆壁是竹編的,四面通風,門也關不嚴密,北風吹來,呼呼作響。 粵北酷寒,晚上,榮儉他們躲在被窩裡看書,複習功課。就這樣,過不了一個月,日寇又南下了,學校緊急疏散。有些同學隨校到東江去,有些到連縣。有家或有親戚的各自投奔。榮儉因擔心經濟來源中斷,又南下曲江投奔親戚去了。[3] 抗戰勝利後,榮儉才回到廣州石牌,重新入學,1948年在中山大學土木系畢業。 1948-1950年,榮儉在香港馬士文(Massman)建築公司任助理測量員。 1950年,榮儉回國,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工程力學研究所(後改為地震局領導)工作,擔任實習研究員,後任武漢工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副研究員,享受政府特別津貼。榮儉從事編譯工作多年,歷任《土木工程學報》副主編、《矽酸鹽學報》編委、《中國建材科技》英文編審,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土木)、《國外地震工程》主編、武漢建材學院學報(英文版)副主編。 1979-1981年,榮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二等獎兩項;1984年由地震出版社推薦其編著的《英漢地震工程學詞彙》,獲中國出版工作者紀念獎,後由台灣名山出版社翻印出版。[1] 榮儉編譯著作有:《在嚴寒中硬化的摻鹽類混凝土應用暫行規則》(1956年基本建設出版社出版)、《工地試驗室材料試驗指導》(1957年基本建設出版社出版)、《混凝土的徐變》(1959年建築工程出版社出版)等。 榮儉撰寫論文有:《凍不壞的混凝土》發表在《科學大眾》(中學版)1957年第2期上;《乾硬性混凝土》發表在《科學大眾》(中學版)1957年第4期上;《關於用劈裂方法測定水泥抗拉強度的若干問題》發表在《中國建材》1963年第6期上;《國際地震工程協會簡介》發表在《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1979年第1期上;《各國知名人士》發表在《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1979年第1期上;《〈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簡介》發表在《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1981年第3期上;《混凝土徐變的機理及其預測》發表在《混凝土》1983年第6期上;《一場關於地震烈度的論戰:“烈度革命”還是“革烈度的命”?》發表在《城市與減災》1999年第6期上;《混凝土在海洋工程中的應用》發表在《混凝土》1984年第5期上;《香港新機場各項工程的新動態》發表在《土木工程學報》1992年第1期上;《澳門“大三巴”考》發表在《城市與減災》1999年第3期上;《澳門同胞抗拒葡萄牙侵略軍的歷史見證地——奧斯丁教堂》發表在《城市與減災》1999年第5期上;《名不副實、詞不達意和一詞多義——試論土木工程學科的若干名詞》發表在《科技術語研究》2000年第2期上;《“高層建築”與“多層建築”》發表在《科技術語研究》2000年第4期上等。 [1]于德春:《中國建材名人辭典》,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5,第309-310頁。 [2]林廣志:《盧九家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第31頁。 [3]羅永明:《中山大學校友會》,載《我們的中大》,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第129-131頁。
盧榮儉,1924-
盧榮儉,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蓬江區潮連街盧鞭村)人,生於澳門。[1]《國外地震工程》雜誌主編。盧廉若與六妾區氏所生之子、盧九之孫。[2] 1944年,榮儉高中畢業於坪石的培正、培道聯合中學(簡稱“培聯”)。當時日寇窮途末日,仍想最後一拼,打通粵漢線並轉而西犯重慶。6月,日寇攻打長沙,榮儉與其他同學提前畢業疏散了。有錢的和有靠山的就趕至桂林,再轉貴陽赴重慶考大學;沒有錢和靠山的只有回家等待時機再考大學或尋找職業。 榮儉家在澳門,當時匯款不通,沒有接濟,而南下又危險,只得在曲江親戚家暫住。但不久,日寇又停止南下了。粵北僅有的兩所大學——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相繼在報上刊登招生的消息。 當時,為了阻止日寇南下,從曲江到樂昌的鐵軌已被政府拆除。為了應試,必須從曲江步行到樂昌,再從樂昌乘火車到坪石。疏散兩個多月,榮儉的功課也生疏了。他約上在曲江的三位同學,先回坪石複習功課,然後再應考。榮儉等都是十八九歲的小夥子,步行幾十公里到樂昌絕無問題。但他們肩不能挑,隨身帶的行李、書籍,只有請挑夫。他們跟著挑夫上了路,沿途沒有心思欣賞粵北的山景,心中只有古時上京考試的窮舉子的滋味。 到了樂昌,立即轉乘火車前往坪石。抵坪石後,榮儉他們托人在坪石墟租了一間面臨武水的房間,雖然條件不盡如意,但臨窗可一覽武水的風景,溫習之餘,調節一下緊張的情緒。四個同學輪流做飯,洗衣則各自為政。 複習兩個月後,中大開考了,考場設在坪石墟。考題並不太難,只是“國文”的作文題《正德利用厚生論》難倒了一些考生,但培聯的學生以前作過這樣的作文練習,尚不至於“考糊”了。 放榜了,榮儉等四個同學全都榜上有名。快盼到開學了,又傳來了日寇南下的消息。開學無限期延長,榮儉他們又不得不趕回老家。過了一個多月,快到年底,又在衡陽北面駐軍不動了。中大校方有見於此,又宣佈翌年一月開學,令新生們前來報到入學。 於是,榮儉等人又一次高興地從曲江北上,認為這次可平安地上學了。榮儉考的是工學院,入學地點在三星坪。入學前一個月要進行軍訓。他經受過多次磨煉,對於軍訓的艱苦,已不覺得怎樣了。軍訓完畢,榮儉等人搬入三星坪的宿舍。當時宿舍大大不如現在的“學生公寓”,牆壁是竹編的,四面通風,門也關不嚴密,北風吹來,呼呼作響。 粵北酷寒,晚上,榮儉他們躲在被窩裡看書,複習功課。就這樣,過不了一個月,日寇又南下了,學校緊急疏散。有些同學隨校到東江去,有些到連縣。有家或有親戚的各自投奔。榮儉因擔心經濟來源中斷,又南下曲江投奔親戚去了。[3] 抗戰勝利後,榮儉才回到廣州石牌,重新入學,1948年在中山大學土木系畢業。 1948-1950年,榮儉在香港馬士文(Massman)建築公司任助理測量員。 1950年,榮儉回國,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工程力學研究所(後改為地震局領導)工作,擔任實習研究員,後任武漢工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副研究員,享受政府特別津貼。榮儉從事編譯工作多年,歷任《土木工程學報》副主編、《矽酸鹽學報》編委、《中國建材科技》英文編審,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土木)、《國外地震工程》主編、武漢建材學院學報(英文版)副主編。 1979-1981年,榮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二等獎兩項;1984年由地震出版社推薦其編著的《英漢地震工程學詞彙》,獲中國出版工作者紀念獎,後由台灣名山出版社翻印出版。[1] 榮儉編譯著作有:《在嚴寒中硬化的摻鹽類混凝土應用暫行規則》(1956年基本建設出版社出版)、《工地試驗室材料試驗指導》(1957年基本建設出版社出版)、《混凝土的徐變》(1959年建築工程出版社出版)等。 榮儉撰寫論文有:《凍不壞的混凝土》發表在《科學大眾》(中學版)1957年第2期上;《乾硬性混凝土》發表在《科學大眾》(中學版)1957年第4期上;《關於用劈裂方法測定水泥抗拉強度的若干問題》發表在《中國建材》1963年第6期上;《國際地震工程協會簡介》發表在《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1979年第1期上;《各國知名人士》發表在《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1979年第1期上;《〈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簡介》發表在《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1981年第3期上;《混凝土徐變的機理及其預測》發表在《混凝土》1983年第6期上;《一場關於地震烈度的論戰:“烈度革命”還是“革烈度的命”?》發表在《城市與減災》1999年第6期上;《混凝土在海洋工程中的應用》發表在《混凝土》1984年第5期上;《香港新機場各項工程的新動態》發表在《土木工程學報》1992年第1期上;《澳門“大三巴”考》發表在《城市與減災》1999年第3期上;《澳門同胞抗拒葡萄牙侵略軍的歷史見證地——奧斯丁教堂》發表在《城市與減災》1999年第5期上;《名不副實、詞不達意和一詞多義——試論土木工程學科的若干名詞》發表在《科技術語研究》2000年第2期上;《“高層建築”與“多層建築”》發表在《科技術語研究》2000年第4期上等。 [1]于德春:《中國建材名人辭典》,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5,第309-310頁。 [2]林廣志:《盧九家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第31頁。 [3]羅永明:《中山大學校友會》,載《我們的中大》,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第129-131頁。
盧榮儉,1924-
企業家。廣東番禺人,生於澳門。40年代就讀於香港中國新聞學院、廣州大學法學院經濟系。曾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常委;曾任香港東華三院董事局秘書,華南企業股份公司董事局秘書,澳門友聯置業建築公司、友聯貿易行、富裕置業建築公司、東泰地氈畜產品公司、南泰醫療器材藥品公司董事長,北泰合記公司、北泰建築裝飾公司、澳門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海島旅遊發展公司常務董事,澳門濠江中學、培道中學校董會副董事長,澳門大學校董,澳門商訓夜中學、青洲小學校董會主席,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副主席,澳門建築置業商會副會長,同時任廣州暨南大學、廣東省仲凱農業技術學院、廣大中學、教業中學校董。1988-1993年間曾應聘擔任全國性及廣東、廣州多間學術、慈善團體的理事、顧問、名譽會長、名譽副會長等職。
陶開裕,1923-1993
崔德勝,祖籍新會雙水(今屬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崔嘉亨村,生於澳門。崔世安之父。[1][2] 父親崔殿明,又名崔六,是個磚瓦匠,被稱為“澳門建築大亨”;他雖出身貧寒,但做起生意來卻並不含糊,善於和各種人物打交道,尤其與當時澳葡政府保持良好的關係。作為主流之外的非葡裔居民,他卻能順利融進上流階層,建立崔家基業。[3] 崔德勝是崔家由崔嘉亨村遷到澳門的第四代,兄弟兩個,居長。弟弟崔德祺(1912-2007),不僅在澳門建築業享有盛譽,成為澳門政界重量級人物、大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又是書畫家,更是崔氏家族的中堅人物。 20世紀50年代,崔德勝涉足建築行業,以其沉穩作風,給人“低調內斂”的印象。 1983年,崔德勝病逝,終年72歲。[2] 崔德勝夫婦生育兩子:長子崔世昌生於1954年,美國夏威夷Chaainade大學工商管理學士、碩士,學成後回到澳門開辦崔世昌核數師樓(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立法會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管理專業協會會長;2001年獲澳門政府授予專業功績勳章;歷任第一、二屆澳門市政議會議員,澳門政府諮詢會委員,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常務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澳門青年總商會創會會長、澳門民航學會會長等職;2001年,獲得澳門特區政府授予的專業功績勳章[4];2006年6月任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是創建澳門科技大學的主要校董;2010年6月任五邑大學校董會常務理事;2010年至今,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5] 次子崔世安1957年1月生於澳門,取得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城市衛生管理系優等學士、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學位;1983年回到澳門創辦“崔氏X光醫學化驗室”;1992-1995年,擔任第五屆澳門立法會議員;1999年12月20日,任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文化司司長;2009年5月,崔世安辭去社會文化司司長職務,參選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妻子霍慧芬是霍英東侄女。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中,崔世安當選為澳門新一任特首候選人。297名來自社會各界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委員參加投票選舉。經過一個多小時投票和點票,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朱健宣佈,崔世安獲得282票,超過全體選委人數的半數當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由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選出,報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第三任行政長官的任期自2009年12月20日至2014年12月19日。[2] 雀仔園坊(葡萄牙語:Bairro Horta da Mitra)位於澳門半島中部、東望洋山南段以西,今水坑尾街、崗陵街與東望洋新街之間,是一個依著山坡而建的街區,最高與最低點的海拔高度相差15米。此坊開闢之前原是一個樹林,葡人打獵常捕獲雀鳥,故有“雀仔園”之稱。清同治年間,澳葡政府將崗林砍伐,並在原地規劃成方格狀街區、建立墟市,雀仔園坊自此設立,成為澳葡政府首個在澳開坊的專案。之後,澳葡當局在坊內撥地建造土地廟,每年土地神誕日,坊內都舉行賀誕活動。這個坊區被稱為“雀仔園”,但坊內並沒有任何街道是以“雀仔園”命名的。崔氏家族曾居住於此坊,崔世安在此出生。[6] 崔世安、崔世昌兄弟沒有忘記父親的諄諄教誨,成立崔德勝紀念基金會。2006年,新會區的慈善公益萬人行活動中,崔德勝紀念基金會捐贈100萬元。[7] 崔德勝紀念基金會等澳門多家機構慷慨贊助,澳門管理學院於2001年成功創立獎/助學金計劃;計劃自推出以來,共有360位成績優異的學生獲得獎學金。2011-2012學年獎學金獲17家機構贊助,有42位成績優異的學生獲得獎學金。[8] 2013年,四川雅安發生的大地震牽動著澳門民眾的心,澳門社會各界連日來積極捐款,通過各種方式援助地震災區,表達慰問,其中崔德勝紀念基金捐獻20萬。[9] [1].《崔德勝》,載“天下龍脈"網,2010年11月7日,http://www.txlm999.com/seeinfo.asp?id=2259。 [2].《崔世安成長路:何厚鏵玩伴經濟多元化待解》,載《重慶晚報》,2009年7月27日。 [3].于曉莉、戴平、崔瑾月:《崔世安與澳門三大家族》,載《信仰》,2009,第56-57頁。 [4].《澳門三大家族之崔殿明:出身貧寒的建築大亨》,載“環球網",2010年6月21日,http://history.huanqiu.com/txt/2009-12/658223.html。 [5].《崔世昌先生專訪》,載“澳門科技大學"網,2013年8月16日,http://www.must.edu.mo/alumni-tw/articles/2945-mr-smc-chui-sai-cheong-interview。 [6].《雀仔園坊》,載“百度百科"網,2013年8月8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E2xHGDMGjRaerqHM5a92S4RKyXBUayvoEyjk3XhE9E0swrpe2ppWp9v9ojJ1qyttBhAfFOw7I-wPq1e8HaHh_。 [7].《崔德勝紀念基金會》,載“天下龍脈"網,2013年10月10日,http://www.txlm999.com/mannews.asp?newsid=7937。 [8].《澳門管理學院二零一一至二零一二年度獎學計劃得獎名單一覽表》,載“澳門管理學院"網,2013年11月30日,http://www.mma.org.mo/html/mim/StudentCorner/scholarship.html。 [9].《澳門各界踴躍捐款援助四川雅安地震災區》,載“華夏經緯網",2013年8月11日,http://www.huaxia.com/xw/gaxw/2013/04/3302799.html。
崔德勝,1911-1983
人物: | 崔德勝,1911-1983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
1911年 |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
1983年 | |
關鍵字: | 建築 |
慈善公益 | |
商人 | |
華人宗族 |
資料來源: | 黎細玲編︰《香山人物傳略1》,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329-330頁。ISBN978-7-5034-5235-2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355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