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光緒元年(1875年2月6日─1876年1月25日)6月5日,聖味基西洋墳場小教堂建成,該堂又稱“聖彌額爾(S. Miguel)小堂”。該教堂為哥特式建築。由主教區教長路易斯‧卡瓦略主持揭幕,該建築物的平面圖由塞爾卡爾男爵小梅洛設計。[1]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01頁。
聖味基西洋墳場小教堂建成
萬曆八年(1580年1月16日─1581年2月3日)2月2日,聖方濟各天使聖母修院(Nossa Senhora dos Anjos da Prociúncula)及聖堂在澳門南灣(Praia Grande)附近的小山上建立,這是澳門第五座教堂。其創始人為佩德羅•阿爾法羅。中國人後稱其為“噶斯欄(嘉思欄)廟”,在澳城東隅。嘉思欄,當即西班牙語Castillas或葡語Castela,漢籍中稱作“干係臘”,利瑪竇《坤輿全圖》稱“加西郎”,即指西班牙。黛烏斯(Jacinto de Deus)《植物與鮮花的樂園》記載:修道院位於城東一片美麗沙灘起始處的小山上,海浪拍打著修道院的圍牆,修道院東面和北面朝向大海。修士們在院內開辦了一所學院(Colégio),有20個青少年在裡面受教育,他們有的是正在改變信仰的信徒子女,有的是基督徒子女,在天主教義的良好薰陶下,他們將成為當地的傳道員。他們還用大量的時間學習中文,希望他們之中有些人將來可以重返廣州城。
聖方濟各天使聖母修院及聖堂建立
光緒十二年(1886年2月4日─1887年1月23日)望德堂陳露嘉、謝禧雲兩神父因教堂年久失修,已成危樓,故請求教區改建新堂。新堂於本年建成,而陳神父已於1885年病逝,不能親眼目睹新堂的壯觀美麗。陳神父逝世後,明德祿主教任命謝禧雲之兄謝扳雲為主任司鐸,負責望德堂區。
望德堂新堂於本年建成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2月18日-1758年2月7日)3月26日,聖若瑟修道院院長紀類思致函議事會,要求將位於今水坑尾巷之水渠上石橋的一塊巨石贈送給他們,用來修建聖若瑟教堂的正面。此橋供望德堂員警所使用,橋上還有三塊同樣的巨石,取走一塊並不影響使用。4月30日,議事會批准了院長的要求。[1] [1]潘日明:《殊途同歸:澳門的文化交融》,第115頁。
紀類思致函議事會要求將一塊巨石贈送給聖若瑟修道院
乾隆五年(1740年1月29日-1741年2月15日)本年,媽閣炮台內的聖地亞哥(S. Tìago)教堂建成,教堂建築結構分上、中、下三層。為軍人祈禱之處。其門洞右側有下列銘文:“高甸玉任澳門總督、亞歷山大•阿拉貢(José Alexadre de Aragão)任理事官時,於1740年下令建造。”
媽閣炮台內的聖地牙哥教堂建成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2月19日-1720年2月7日)澳門重修擴建“庇護聖母(Nossa Senhora do Amparo)”教堂。庇護聖母教堂,在澳門三巴寺下,名為進教寺,寺為方便唐人進教而建,故又稱唐人寺,系番僧首倡而唐人醵金以建者,向系林先生住居其中,以行醫為名,實為傳教。
澳門重修擴建“庇護聖母”教堂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