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二年(1852年2月20日─1853年2月7日)8月14日,香港英軍司令乍畏(Jevois K. H.)少將離開香港赴澳門,此行赴澳主要是治病療養。20日晚乘省港輪船公司“廣東”號輪返港,療養之後,其健康狀況得到大大改善。[1]
[1]The Friend of China, August 14th,1852, Vol. ll, No. 65, p. 258; August 21st,1852, Vol. ll, No. 67, p. 262.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咸豐二年(1852年2月20日─1853年2月7日)8月14日,香港英軍司令乍畏(Jevois K. H.)少將離開香港赴澳門,此行赴澳主要是治病療養。20日晚乘省港輪船公司“廣東”號輪返港,療養之後,其健康狀況得到大大改善。[1]
[1]The Friend of China, August 14th,1852, Vol. ll, No. 65, p. 258; August 21st,1852, Vol. ll, No. 67, p. 262.
更新日期:2019/01/15
陳康大,又名陳龍,生於香山斗門南山(今屬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南山村)。 康大18歲時,隨父兄經澳門,飄洋過海到美國加里福尼亞謀生,起初,他白天在胞兄開設的米店做搬運工,晚上到華人區教堂學習英文,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對他日後與洋人打交道和事業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兩年後,康大在加州薩克拉門地區,按照四六分成,租種2000英畝土地種植蘆筍(龍鬚菜),每年僱用華人農工五千餘人。[1] 1906年,康大轉到桑尤幹墾區在北加州三角洲中南部斯托克頓附近,以每年7000元租金租下1125英畝土地,種植馬鈴薯和穀物。他與許多華人佃農一樣,同時租種幾家地主的土地,但他經營規模很大。20世紀30至40年代,他在三角洲租種土地,幾乎構成一個農業帝國。20多年來,康大一直是薩克拉門—桑‧尤幹三角洲中心最大經營者。1913年,他在俄勒岡科雷默斯瀑布附近買下2000英畝土地,僱人種植優質馬鈴薯。30年代,除供應加州市場外,康大的馬鈴薯銷售到美國其他地方,因此,康大被稱為“薯仔大王”。 康大出身於中國南方農村,放過牛,念過私塾,但他並不擅長耕種技術,而他善於經營管理。他每年僱用五六百名農業工人,既有華人,又有墨西哥人,擁有70匹馬和兩艘駁船用作運輸。他自己乘船或乘馬車經常來往於各片土地之間,進行籌畫和監督耕種。 康大生育五子:陳榮、陳華、陳富、陳貴、陳壽。他們說,父親的成功,主要在於他擅長與地主、債主們談判;懂得找多少工人進行耕種、收割;懂得如何運送工人、安排他們的工作和食宿及把握市場行情,以最好的價格將馬鈴薯等農產品銷售出去,所以,經營狀況特別好,每年從農業上獲取十多萬美元的利潤。 除在三角洲經營馬鈴薯種植業外,康大把業務擴展到其他領域中去。1884-1900年,他在阿拉斯加包裝協會的大馬哈魚罐頭廠當“包工頭”,後在薩克拉門加利福尼亞州首府開設一家星記公司;在三藩市開設一家出口公司和一家“上海大公司”的包裝公司。當時,他在中國最大商業機構之一的上海永安公司購買不少股票。1919年,陳氏家族成員成立一個“美國華人農場總公司”,資本達到100萬美元。 康大羈旅異邦,心懷桑梓。辛亥革命前夕,在同盟會會員、旅美同鄉陳耀恆的影響下,他積極回應孫中山在美國向華僑發出的“踴躍捐資,以助成革命大業”號召,捐款支持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並經陳耀恆引薦結識孫中山,他們多次在三藩市陳典敬(珠海斗門華僑)開設的“五湖藥店”見面,親自聆聽孫中山宣傳革命反清的道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不少旅美華僑失業,生活無著。康大樂意安排他們在自己的企業工作,薪酬特別優厚。20世紀20年代,家鄉盜賊蜂起,雞犬不寧。康大聞訊,慨然捐款資助南山鄉建造一座防禦性的碉樓“鎮南樓”,捐款購置槍械,增強家鄉的聯防力量,一直到抗戰時期,鄉親們仍使用“康大公的槍”。1938年,南山鄉一群進步青年為了抗日戰爭的需要,興辦活然小學(後更名前鋒小學),當時在澳門定居的康大慷慨出資贊助。 康大憑著智慧和毅力,在美國環境中艱苦創業成長起來的華僑企業家和資本家。雖為巨富,但他從不炫耀,生活儉樸,樂善好施,常常接濟有困難的鄉親。一輛小汽車成為他唯一的“奢侈品”。他不惜把財富用於擴大再生產和公益事業。 康大是第一個擁有福特牌履帶拖拉機的華人。1933年,他結束在美國半個多世紀的創業生涯,回國安度晚年。[1][2]20世紀20年代,他在澳門荷蘭園一帶買房定居,經商貿易。[3] 1939年,康大在澳門逝世,終年75歲。 其長子陳榮在三藩市經營公司。次子陳華管理星記領地。三子陳富以管拜倫領地。四子陳貴負責俄勒岡的土地,後加入商船隊,再後開餐館。五子陳壽是一個菊花種植者。[4] 1989年,孫子陳國男等捐獻鉅款給家鄉興建一座新學校,鄉親父老將學校命名為“南山康大學校”,以作紀念。之後,陳國男每年捐贈500美元給學校用於獎學獎教,深受鄉親和師生的讚揚。 一個世紀以來,康大子孫昌盛,人才輩出,現今定居在美國的有三四百人。他們當中有“菊花大王”、“玫瑰大王”、醫學教授、牙科醫師、工程師、律師、廚師、神學士等。每年7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聚居在加州陳氏族人舉行一次陳氏家族野餐會,陳康大的孫輩輪流主持,與會者二百多人,熱鬧非凡。 陳康大的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功,後人將他的名字和事蹟載入加州的史冊。著名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麥禮謙將他的事蹟收錄在《美國華僑簡史》一書。[1][2] 2001年7月,陳氏家族一行19人,在陳國男的帶領下回家鄉尋根訪祖。陳國男生於澳門,並在澳門讀書,12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後專攻玫瑰花的改良栽培,有“加州玫瑰花王”的美譽;擁有聖荷西最大的花卉種植園,是聖荷西所屬的聖地克拉拉郡農場局主席和第一位華城市規劃委員。聖荷西是世界著名的矽谷,當年華人在政界幾乎沒有代表。作為灣區菊花會創始人之一,農學專家陳國男帶動和扶助了一批亞裔人士參政,為爭取亞裔權益積極奔走,並推動灣區華裔青年參與公眾事務,參與創建為亞裔移民提供各種服務的社區機構亞美社區協進會。[5] 2007年7月4日,陳國男遺孀率領陳氏家族一行16人,在珠海市、區、鎮僑務部門領導的陪同下,回到斗門區乾務鎮南山村尋根訪祖,參觀南山康大學校及祖屋,並探望親人,增強與家鄉聯繫。陳國男夫人表示,他們在美非常想念家鄉。今次回鄉,發現珠海發生很大變化,感到很高興。南山康大學校2003年併入五山中心小學,該校佔在面積十萬平方米,政府投資3500萬,是一所設備、功能齊全的省一級學校。原南山康大學校現成為五山中心幼稚園。陳夫人表示,康大學校雖不存在了,但陳氏家族對家鄉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會持續下去,今後每年他們將從美國的陳國男基金會中拿出部分資金,説明家鄉的貧困學生。[6] 2009年3月,美國第十大城市、灣區聖荷西舉行揭牌儀式,“陳國男郵政大樓”在眾人歡呼聲中正式更名。陳國男的親屬及加州灣區地方官員、各界人士、華人代表等出席揭牌儀式。[5] [1]《陳康大》,載“珠海檔案資訊網",2012年12月18日,http://new.zhda.gov.cn/gqdaw/index2_12.asp。 [2]區達權:《美國“薯仔大王”陳康大》,載《珠海特區報》,2008年7月16日。 [3]羅祖寧:《鄉情,為四化建設添磚加瓦》,載“珠海市地情網",2010年11月28日,http://www.gd-info.gov.cn/shtml/zh/zszh/2009/09/04/11613.shtml。 [4]《乾務歷史人物》,載“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網,2011年6月21日,http://qianwu.zhnews.net/2010/1022/190.html。 [5]《以斗門華僑命名美國陳國男郵政大樓聖荷西揭牌》,載“廣東僑網",2010年5月30日,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qw2index/2006dfqw/2006dfqwzh/200903170006.htm。 [6]《美國著名僑領陳康大後裔返珠海尋根》,載“廣東僑網",2008年12月10日,http://gocn.southcn.com/qw2index/2006xgzl/2006xgbd/200707060011.htm。
陳康大,1864-1939
廣東中山人。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顧問,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顧問,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會長,澳門中山同鄉聯誼會監事長,澳門博彩研究學會、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澳門中醫藥學會顧問等。歷任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兼職首席研究員,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廣東省中山市政協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澳門校友會創會會長等。主要編著有《澳門經濟年鑑》、《澳門問題》、《澳門教育改革》等。曾發表評論和論文3000餘篇,1992年及1995年先後獲英國劍橋傳記中心(IBC)世界智慧名人榮譽證書和美國傳記研究中心(ABI)頒發世界名人證書。2005年1月於澳門逝世。
黃漢強,1932-2005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2月13日─1764年2月1日)12月15日,大炮台陸軍少尉曼努埃爾•巴達利亞(Manuel José Batalha)接受青洲的田地和其他所有財物。
大炮台陸軍少尉接受青洲的田地和財物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1月25日─1763年2月12日)12月22日,法官兼司庫米蘭達•索薩(António de Miranda e Sousa)以及他的助手里貝羅•吉瑪拉斯(António José da Costa João Ribeiro Guimaraes)和公證員亞歷山德勒•康博斯(Alexandre Pereira de Campos),及以主教名義前來的代理主教庫斯托迪奧•吉爾(Custódio Fernando Gil),抵達澳門,居住聖保祿學院,法官米蘭達•索薩將學院交予代理主教庫斯托迪奧•吉爾。
米蘭達•索薩抵達澳門
陳權,又名陳淪,原籍新會外海(今屬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生於澳門。著名工運領袖、烈士。陳淑英二兄。 兄弟姐妹五個,陳排行第二。一家人靠祖父在澳門經營一間小店鋪維持生活。他少年時,祖父不幸去世,家道從此破落。不久,母親患病早逝。父親體弱多病,被迫將長女賣給香港一戶人家;二女又被人拐走。生活的重擔落在陳一人身上,他帶著弟弟陳九榆幫人打短工,在街邊賣雲吞,卻難使一家五口得到溫飽。年邁的祖母被迫求乞度日,艱難的生活環境,使陳快速成熟起來,對這個吃人的剝削社會無比憎恨。 1915年,年僅13歲的陳帶著弟弟到香港謀生,先在海員俱樂部半工半讀,之後到“亞洲皇后”號輪船上當海員,陳九榆在九龍太古貨倉當搬運工人。不久,祖母、父親相繼去世,幼妹陳淑英也來到香港當車衣女工,陳兄妹三個相依為命。後來,在陳的影響下,陳九榆和陳淑英都參加革命。 在“亞洲皇后”船上,陳結識了比他大一歲的陳郁,並成為好友。當時海員受盡壓迫和剝削,懷著強烈的反抗意識。孫中山為革命而奔走於海內外,常與香港海員接觸,大力鼓勵海員們團結起來,為獲得應有的權益而鬥爭。陳炳生、蘇兆徵、林偉民等人於1913年在海員中成立“聯義社”,為孫中山籌措經費、運送軍械和掩護革命黨人。陳參加聯義社,並很快成為“亞洲皇后”號輪船聯義社分部的負責人。為了團結教育海員,解決大家的福利問題,他和陳郁在船上成立劇社“工餘樂社”。有一次,孫中山與宋慶齡乘坐“亞洲皇后”輪從香港到檀香山。陳特地邀請孫中山夫婦觀看“工餘樂社”社員演出的戲劇節目,孫中山看後讚不絕口,叫宋慶齡即席題寫了“聲聞湖海,誼重鄉邦”八個大字,贈送給他們留念。陳等接過這珍貴的墨寶,十分興奮。 1921年3月,林偉民、蘇兆徵等先進分子建立中國海員第一個工會組織——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陳成為該會的骨幹之一,在船上建立海員工會的支部。1922年1月,海員工會為提高工人的工資,改善勞動待遇,發動香港海員大罷工。陳帶領全船工友積極參加罷工。經過這次鬥爭,陳更加認識到工人團結鬥爭的巨大作用,他經常接近林偉民、蘇兆徵等人,熱心地為工會工作。林偉民、蘇兆徵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常對陳等工會幹部進行教育,使他對黨的認識不斷提高。1925年5月31日,英帝國主義者在上海殺害示威遊行的工人,製造“五卅”慘案。消息傳到廣州後,中共廣東區委決定發動省港大罷工。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帶頭回應。根據蘇兆徵的指示,陳在碼頭向海員們宣傳罷工的目的和意義,將船票分發給他們,送他們回廣州參加罷工。隨後,陳帶著弟弟陳九榆、妹妹陳淑英回到廣州。他來到越秀南路惠州會館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報到。蘇兆徵指示他帶人持廣東革命政府的告示去封閉煙館、賭館,將其改為罷工工人宿舍和飯堂。在罷工爆發後,中共廣東區委十分重視在海員中吸收黨員。1925年6-7月,陳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他和梁祖誼介紹陳郁入黨。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成立黨支部,張瑞成擔任支部書記,陳和梁祖誼、陳春林、何來、方才、戴卓民等20多人為主要成員,在香港海員中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陳成為省港罷工委員會的中共黨團成員。 1925年7月,省港罷工委員會中共黨團負責人鄧中夏、蘇兆徵等接受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的提議,建立省港罷工工人代表大會作為罷工的最高議事機構。省港罷工工人代表大會是一個充分體現工人階級民主權利的機構,可以討論決定重大決策問題,選舉和罷免罷工委員會職員,制訂罷工中的一切規例和法則,在罷工鬥爭中具有至高無尚的權力。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選舉了80名海員,組成海員代表團出席罷工代表大會,代表團團長就是陳。陳十分感謝工人群眾對自己的信任,他決心全力反映海員們的意願和要求,爭取罷工的勝利。每次開會前,鄧中夏都要召集陳、彭松福、羅珠等十多名黨團員在文明路區黨委二樓開會,商量在下一次代表大會上應提出甚麼議程和方案,聽取省港委員會黨團對議案的指示。會後,陳等人就與各工會的代表交換意見,將黨的主張巧妙地在各代表團中散佈,以保證在代表大會上能通過中共黨組織提出的意見。陳領導的海員代表團人數眾多,意見統一,在代表大會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陳具有豐富的閱歷,能耐心地向眾人說明道理,使大家都心悅誠服擁護他。陳鐵面無私,敢作敢為,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英勇鬥爭精神。1925年8月10日,工賊梁子光在罷工工人代表大會第十次會議上誣衊蘇兆徵貪污受賄,並要毆打罷工委員會顧問黃平。陳挺身而出,衝上前去制止梁子光行兇,迫使梁子光等退出會場。8月13日,罷工工人代表大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扣押梁子光。陳自告奮勇,親自帶領十多名工人到東亞酒店捉拿梁子光,押回東園關押。1926年初,省港罷工委員會會審處主任譚華澤徇私舞弊,包庇走私犯。陳知道後,檢舉了譚華澤的劣行,提議當場審訊他。接著,陳又帶人將譚華澤押到代表大會,當眾出示罪證,譚華澤不得不低頭認罪。 1926年3月31日,罷工工人代表大會舉行第一百次會議,陳總結代表大會的工作成果。他指出“各代表知道這次反帝國主義不是三兩日便可成功的,一定要很長期的奮鬥。在此長期奮鬥中,內部一定要很團結,很嚴密,才可以致勝。”當時,工人們稱陳、何耀全、彭松福、羅珠、黃釗等五人出席罷工代表大會的黨員為“五虎將”。 在省港大罷工中,中共廣東區委成功地進行廣州、香港的工會組織統一運動,加強工人階級內部的團結,為後來的革命鬥爭打下了雄厚的基礎。陳在這場鬥爭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l925年7月下旬,鄧中夏兩次召集蘇兆徵、李森、何耀全、林昌熾、陳等人在區黨委開會,認為在香港除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等屬大產業工會外,其他大多數工會都是行會和同鄉會,不符合國際職工工會的組織原則。香港不少工會被黑社會人物或品行不端的人把持,組織散漫,行動不統一,嚴重影響省港罷工鬥爭的深入開展。因此,鄧中夏、李森等提出培養工運骨幹,教育、爭取廣大工人群眾,先按產業建立現代工會,然後再成立香港統一的工會組織。同年冬,海員黨支部決定以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為核心,策動香港運輸業工會的大聯合。11月初的一天,他們組織在廣州的海員在越秀山海員路舉行遊行活動,參加人數達七八千人,並邀請香港各工會的負責人出席。蘇兆徵、陳、戴卓民先後站在海員亭上發表演講,號召香港運輸行業的工人發揚1922年海員大罷工的光榮傳統,立即聯合起來,在統一的工會領導下形成一支強大的力量,在反帝鬥爭中起先鋒作用。工人們聽後紛紛鼓掌表示贊成。1926年1月3日,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在廣州太平戲院召開全體同人大會,討論改組問題,陳、何來、唐漢、張瑞成相繼發言,說明改組海員工會組織的重要性。大會選出蘇兆徵、陳等一百名代表參加即將舉行的全國海員代表大會,1月5日,全國海員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式在文明路廣東大學舉行,到會代表和來賓一千多人,陳擔任大會的宣佈員(執行主席)。1月7日中午,全國海員代表大會在中華全國總工會禮堂舉行第一次會議,陳又被推選為臨時主席。1月9日,大會決定成立全國海員總工會,選舉蘇兆徵、譚華澤、陳等15人為執行委員。1月16日,全國海員總工會在陳的主持下召開第一次執委會議,公推蘇兆徵擔任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陳擔任組織部主任兼調查部主任,並和何來等一起負責廣州分會工作。全國海員總工會成立,促進全國海員的團結,對其他行業的工會影響甚大。在黨培養下,陳從一個普通的海員成長為全國海員的領袖之一。同年1月15日,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在海員俱樂部召集香港汽車、郵差、內河、集賢、帆船等工會代表開會,陳擔任會議主席。大家一致贊成組織香港運輸業工會聯合會。3月1日晚,陳參加運輸業工會的籌備會議,並負責起草工會的組織章程。3月19日,香港運輸業工會聯合會在省教育會禮堂舉行成立典禮。3月26日,陳在香港運輸工會代表大會上提出組織章程草案,徵求大家的意見。經代表們討論後加以修改,得到大會的一致通過,4月10日,香港金屬業總工會宣佈成立。這時,中華全國總工會為慶祝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召開,認為統一香港工會組織已成熟,決定以香港運輸業工會聯合會、香港金屬業總工會為兩大支柱,帶動各行各業工會,成立香港總工會。4月4日晚,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劉少奇在惠州會館主持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馮敬、陳、黃金源等24人被推選為香港總工會籌委會委員。陳負責籌委會秘書處工作。4月9日,籌委會在東園訓育亭開會,陳擔任宣佈員。4月15日,香港總工會在歡東路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舉行成立大會,陳是大會主持人之一。次日,他被選舉為大會主席團成員。4月23日,香港各工會代表經過八小時的投票選舉,選出馮敬、陳等21人為香港總工會第一屆執行委員。4月25日,香港總工會代表大會閉幕,陳在會上作了大會經過的報告。5月1日,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陳作為海員代表參加大會。之後,陳作為香港總工會的負責人之一,活躍在省港工運戰線上。1926年5月26日,香港總工會召開常務會議,負責組織部工作的陳作了情況彙報。6月27日,香港總工會召開第九次常務會議,陳作了組織發展的報告。7月13日,海員勞動童子團成立,陳代表全國海員總工會為成立典禮揭幕。7月19日,香港總工會召開第十二次常務會議,陳總結組織部的工作。同年冬,他與一個海員的女兒謝有容結婚。 1926年10月,省港大罷工結束,陳參加處理罷工工人的善後工作。11月初,他到香港交涉海員的復工問題。1927年初,受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委派,陳前往比利時參加世界反帝國主義及殖民地侵略大會。同年5月初,他回到香港,知道廣州發生“四一五”政變,大批工友倒在敵人的屠刀下,感到無比悲憤。他在香港銅鑼灣租了一所房子,領導省港海員與敵人鬥爭。他建立海員義勇團、罷工維持隊等工人秘密團體。6月19日,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在武漢召開,陳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同年8月11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決定成立南方局,陳被任命為南方局成員。9月下旬,他又赴汕頭準備運送軍械給南昌起義軍。10月15日,他當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委員,並投入到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中去。12月初,大部分省委領導人回穗參加起義,陳留在香港工作。1928年初,陳被調到上海工作,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常務委員,領導長江中下游的海員工人運動。他在上海四川路仁智里開設怡安俱樂部,作為聯絡站。1929年2月,敵人在愉安俱樂部逮捕陳等人。他在敵人審訊時編造一套假口供,說自己名叫陳淪,是一個海員,因到怡安俱樂部找人而被誤捕。敵人摸不清陳的底細,判了他八年有期徒刑。在監獄中,他表現出無比堅定的革命意志。當妻子來探監時,他勸妻子不要傷心,將唯一的女兒撫養成人。他托妻子轉告妹妹陳淑英,要她努力為黨工作,隨時準備流血犧牲。 1929年冬,陳患了重病,獄方不給治療。同年11月1日,陳含恨病逝,年僅27歲。 陳權長期在廣州從事工人運動,是省港聞名的工人領袖。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民政部追認陳權為革命烈士。[1] [1]《陳權》,載“中國廣州網",2008年8月8日,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2382/node_553/node_554/2005-08/112502390466488.shtml。
陳權,1902-1929
戴成功,女,原籍廣東省五華縣,生於香港。孫婉與戴恩賽之女、孫中山外孫女。 成功定居澳門,在澳門粵華中學完成小學、中學學業。1955年1月,父親戴恩賽病逝後,她與母親孫婉相依為命,照料母親生活,終身未嫁。[1] 1979年初夏,一直居住澳門的成功前往北京拜見外祖母宋慶齡時,得知自己同母異父的兄長王弘之在上海。之後,成功來到上海與王弘之相見。 成功回到澳門後,把自己在上海見到哥哥王弘之的消息告訴給母親孫婉,並拿出她與王弘之的合影。孫婉戴上老花鏡仔細看了看兒子說,分手時還是個小孩,如今已變成老頭子。 成功告訴母親,哥哥王弘之將於7月份來澳門時,孫婉屈指數了數,高興地對女兒說,馬上就要見到你哥哥了! 當時孫婉興奮過度,血壓驟然上升,雖送醫院搶救,終因醫治無效,1979年6月3日與世長辭,留下了未能與兒子再見一面的遺憾。 噩耗傳到上海,王弘之痛不欲生。1988年,王弘之來到香港與1947年離滬赴台的姐姐王蕙第一次相見。1989年,王蕙回上海看望王弘之,邀請弟弟到台灣探親。1991年7月,王弘之生平第一次踏上祖國寶島台灣,再度與姐姐王蕙相會。更使王弘之高興的是,父親王伯秋照片等資料,在廣東中山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陳列室展出。 孫中山有四個外孫,都是孫婉所生。孫婉經歷兩次婚姻,共生育四個孩子。他們是長女孫王蕙、長孫子王弘之,次孫女成功和幼孫子戴永豐。廣州解放前夕,戴永豐沒有隨父母到澳門,留在廣州,進入嶺南大學攻讀畜牧,取得碩士學位,並留校從事畜牧免疫學研究;後來,不幸患上肺結核,咯血不止,窒息而死。[2] 1981年5月27日成功與孫科的女兒孫穗英、孫穗華及已抵京的其他親屬一起,前往宋慶齡的住宅,看望外祖母宋慶齡,在她的病榻前問安。[3] 1985年2月9日、10月8日,成功回到翠亨參觀;1985年11月12日,成功到翠亨參加孫中山誕辰119周年紀念活動。 1988年1月6日,成功回到五華縣河東鎮澄塘村尋根問祖,受到該縣黨政領導和群眾的熱烈歡迎和接待。 1991年4月9日,成功因嚴重糖尿病引起腎功能衰竭,不幸在澳門鏡湖醫院去世,終年69歲。. 戴成功的喪禮十分隆重,除澳門各界人士參加外,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務院、港澳辦、新華社澳門分社和香港分社及廣東省政協都送了花圈。戴成功生前熱愛祖國,關心祖國的統一,20世紀80年代擔任第五、第六屆廣東省政協委員。[1] [1]《戴成功》,載“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網,2012年3月2日,http://www.sunyat-sen.org/sun/showqshy.php?id=27。 [2]《孫中山先生的婚姻與後代》,載“網易"網,2010年2月12日,http://book.163.com/09/1023/14/5MALTTS400923INP_3.html。 [3]《戴成功看望外祖母宋慶齡》,載《人民日報》,1981年5月28日。
戴成功,1922-1991
黃家儉,曾用名黃儉,香山縣斗門大濠涌(今屬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大濠沖村)人。烈士。 1939年,黃家儉調到中共黨組織報艇工作,1940年6月,報艇從澳門運進步報刊、書籍回斗門,駛到澳門三塘口被日寇發現,在艇上搜出新華社電訊稿、《新華日報》等抗日報章,日寇將艇上人員押至馬羅洲,後轉押灣仔銀坑石排殺害。[1] [1]《斗門縣抗日、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烈士名錄》,載“斗門區地情網",2012年11月11日,http://dmq.gd-info.gov.cn/books/dtree/showbook.jsp?stype=v&paths=9971&siteid=dmq&sitename=斗門區地情網。
黃家儉,-1940
字訓強。廣東香山南屏鄉(今屬珠海)人。1893年中舉人,不願為官,歸故舊里。1909年任廣東諮議局議員,聞朝廷與葡萄牙開展澳門劃界問題談判,返邑成立香山縣勘界維持會,任會長,堅決反對葡人強佔澳門以外的土地。後發起成立廣東勘界維持會,任副會長。旋在香山組織九十八鄉民團,反抗葡人在前山河開展疏浚工程。辛亥革命後,曾任肇慶中學校長。
楊應麟
鄭滄徽,香山縣人。中國民主同盟中山縣民盟委員、《開明報》社長。 鄭滄徽擔任廣東省支部組織委員、秘書處副主任。1951年4月27日,中國民主同盟成立南(海)佛(山)分部籌備委員會,鄭滄徽兼任主任委員,有盟員十人。[1] 1947年《開明報》創辦,是高苞等地方豪紳為扶植地方勢力、用來對抗中山縣政府主辦的《建中日報》的,後因經營不善,面臨倒閉。當時縣政府建設科科長趙約文(中共地下黨員)與社會科科長蘇翰彥(民盟中山縣籌建人)看到這情況,立即以縣政府需要掌握輿論機關為由,建議縣長孫乾接管該報。獲得孫乾同意後,兩人立即安排共產黨員李思明、王偉彤,民盟成員鄭滄徽、劉清勳進入該報擔任記者、編輯。[2] 1949年春,中國民主同盟中山分部正式成立,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改變過去由民盟澳門分部領導中山盟務的狀況。蘇翰彥擔任分部主委,鄭滄徽、李有傑、賴志衛分別負責秘書、組織、宣傳工作,曾理任委員。 《開明報》創刊時,原定每日發行對開一大張四版,後因提前刊行,印刷工人未能及時到位,改為每日出四開四版恢復對開版面,每日出四版,1947年7月25日擴為對開六版。該報頭版刊登國內、國際消息及各種告白,第二版為“本地新聞”(後改為經濟版)。第三版之後依次為“開明副刊”、“讀者之頁”及“國內、本地新聞”等,廣告所佔版面相對較小。創辦初期,該報社長為高星耀,副社長為方克環(曾任縣參議員)。 後來,鄭滄徽出任社長,陳宏文擔任總編。停刊前,社長為高星耀,副社長為黃大惠。社址最初設在石岐孫文中路101號,後遷至孫文西路21號(今孫文西路興寧里牛角巷口)。報紙由正風印務局和開明印務局負責承印。《開明報》屬於民辦報紙,為與《中山民國日報》、《建中日報》等官方報紙競爭中求得生存,《開明報》十分注重新聞內容的出彩和採訪稿件的獨立性,在言論上力求獨具特色。在不觸動統治階層政治底線的前提下,在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報導上,觀點相對另外兩報較傾向於進步。 實際上,《開明報》較民主與進步,與其辦報人員多為中共地下黨員和民盟盟員有關,它基本掌握在中共地下組織和民盟中山地方組織手中。中山解放前夕,1949年10月29日,《開明報》在出版最後一期後停刊。它對1947年中山特大水災報導“1947年入夏後,珠江中上游連續暴雨,東、西、北三江江水暴漲,珠江沿岸各縣市遭受水災,尤以珠江三角洲區域災情最為嚴重。其中中山一縣更是遭受30年來最大的水災,淹沒耕地30多萬畝,受災人口近八萬人,損失稻穀69萬市擔,廬舍牲畜損失極多。”《開明報》對此次水災前後報導較多,尤為關注災民受災及救災的情況。從報上記載中清楚地瞭解當年中山受災嚴重的情況,號召民眾要增強抗災信心、奮起自救。在1947年中山水災報導中,《開明報》充分體現其持論公正、為民請命的輿論立場。這一特點在該報的許多報導中得到體現。 通過這次報導,《開明報》獲得讀者的充分認可,奠定它與《建中日報》、《中山民國日報》抗衡的基礎。對收回澳門運動有關的報導,澳門原屬香山縣,兩地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澳門問題始終是香山人關注的焦點。在二戰後興起的收回澳門運動中,中山本土報紙始終給予高度的關注。其中,作為當時中山唯一民辦的縣級報紙,《開明報》對澳門問題的輿論,十分重視澳門與中山本地的利害關係,主張收回澳門運動應以發動民間力量為主,依靠政府力量為輔,基本上代表中山民間的呼聲。1947年4月16日,《開明報》上刊登《發動收回澳門運動》一文,這是該報對收回澳門運動的首次評論。該文對廣東省參議會敦請政府從速收回澳門主權的提案深表贊同,並分別從歷史、現實、地方等角度分析收回澳門的重大意義,呼籲在動員政府出面收回澳門的同時,尤其要注意發動普通民眾參與運動“我們絕對不能把責任全卸給參議會身上,我們應當一致起來,盡量發揮我們的力量……這點尤其希望本邑民眾身體力行,認真注意!”1947年4月27日,中山縣參議會響應省參政會、省參議會的號召,組織成立中山縣民眾收回澳門運動會,除電請國民政府外交部向葡萄牙要求限期收回澳門外,還分電鄰近東莞、新會、順德、寶安、台山等縣,協同採取收回澳門有效行動。在之後幾個月中,因國民政府內外交困,對收回澳門熱情不再,民間收回澳門運動熱潮漸呈減弱。有鑑於此,《開明報》於7月9日再度刊發社論《舊事重提,別忘了收回港澳運動》,為收回澳門運動鼓勁。文章開頭便開宗明義“我國社會多變故,固然內在潛伏許多複雜因素,而帝國主義在我國土的租借地和割讓地存在一天,則我社會生活實在無法轉好。”接著,文章一一列舉英港、澳葡的殖民罪狀,如吸收大量黑金、包庇國內逃犯、公開或變相的賭場和妓館林立、公開販賣鴉片等,“其年中收入累千累萬,予我國民的毒害卻遺害無窮”。最後,文章對當前收回澳門運動的逐漸冷卻表示擔憂:“吾人仍深刻記憶數月前對於收回港澳問題運動的熱烈討論,情緒的緊張!計劃準備的徹底,未敢或忘。然而計劃一事,行動又一事。終於消失於無影無聲,靜中思之,不禁悲憤,亦覺慚愧!” 7月30日,發生的澳葡警察毆斃朱文彬一案,終使收回澳門運動輿論再度高漲起來。8月8日,《開明報》發表《收回澳門此其時矣!》社論,為中山民眾反對澳葡暴行的行動聲援,並為收回澳門運動發起呼籲。當時國內盛傳美國與葡萄牙簽署秘密協定,開闢澳門為美國商港、氹仔島為美軍空軍基地的消息。為此,中山民眾十分憤怒,一些熱心讀者向《開明報》寫信,表達對美葡協定的憤怒。《開明報》將一些讀者的信件刊登在報紙上,以引起更多民眾的注意。[3] [1]南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海縣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 [2]曾理主編:《南方民盟歷史》,廣州:《南方民盟歷史》編輯委員會,1991,第213頁。 [3]方炳焯、陳彥等:《傳媒春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34-144頁。
鄭滄徽
人物: | 乍畏(Jervois, K. H.)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52年08月14日 | |
1852年08月20日 | |
地點: | 香港 |
澳門 | |
關鍵字: | 軍官 |
英國 | |
廣東號(船)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四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687頁。ISBN 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2119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