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6/24
更新日期:2019/06/24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4月6日,澳門政府通過拆除南灣政府合署大樓工程的財政預算,準備拆毀舊大樓,興建新的澳門政府合署。舊政府合署是古典的磚木結構,被白蟻嚴重侵蝕,亦遭歷年颶風及風暴的破壞,已陳舊不堪。1948年該工程正式動工,歷時三年,至1951年5月21日,新政府合署大廈落成。為一座新型的三合土建築,耗資100多萬元。該工程由工務局長畢士達 (Marciano Baptista)和留學美國的周滋汎工程師主持。
澳門政府興建新的澳門政府合署
在議事亭內,入門右壁之窗門頭上,鑲有中文古碑一件,刻著“關閘門”三字。該石原迺我國古關閘門之門額,後被澳葡拆卸,移置於此者。攷古關閘門在蓮花莖中,原為我國明朝創建,所以防夷者。據暴昱《香山縣誌》云:“萬曆二年,建閘於蓮花莖,設兵守之。”又祝淮《香山縣祝誌》云:“康熙十二年,知縣申良翰修,增建官廳於旁,以資戍守。”蓋當時古關閘之形狀,非如今日之洋相。本作中國古代城樓格式,城牙排齒,樓角飛翬,大門拱上,額刻“關閘門”三字,駐有汛兵防守。自從清朝道光二十九年,澳葡兵頭亞馬勒被沈米狙殺後,澳葡一時失卻首領,據朱薩士之《澳門史》稱:當時即由主教、法官、軍長及議事局主席等,組織臨時執政會於議事亭內,在出事後之第三天,澳葡軍曹未士基打向執政會要求,領得手令,將中國之關閘汛佔領云。後來延至同治十三年,澳葡纔將中國之古關閘門拆毀,重新再建回一道現在之關閘。據楊文駿《查覆澳葡情形疏》有云:“其關閘汛牆,係同治十三年為洋人拆毀,改建綠衣館,並設大關閘。”又據柏力架之《美麗的澳門》稱:“自古關閘拆毀後,在原址重築回一新關閘,時在一八七零年。”由此可知,議事亭內之“關閘門”石碑,必迺於一八七零年後,纔由蓮花莖移置於此者矣。
議事亭內之“關閘門”石碑
光緒二年(1876年1月26日─1877年2月12日)12月30日,澳門議事公局大樓重建竣工。1874年的颱風將議事公局大樓摧毀,屋頂、牆壁及門窗全部損壞。1875年即已動工重建,撥款61993元,至本年完工。這次重建不僅建築材料比以前更為優良,而且建築風格更為簡潔、現代,其正門尤其體現這一風格。[1] [1]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1, p. 63.
澳門議事公局大樓重建竣工
民國二十九年 (1940年1月1日-1940年12月31日)6月2日,市政廳維修工程竣工並隆重舉行開幕典禮,修繕工程由瓦倫特‧德‧卡爾瓦略 (Valente de Carvalho)主持。新修後的大樓外貌並無明顯改變,其中主要變化是沒有了金字頂而採用天台代替,樓下和二樓的門窗都經過改裝。安放大樓正面的三角楣以澳門市徽取代了過去的王朝徽號。為確保大樓裝設的尊貴,樓內傢俬全是向香港著名的連卡佛公司 (Lane Crawford Co. )訂購的若奧四世 (João Ⅳ)時代的物品。其小教堂供奉錫耶納聖加大肋納 (Santa Catarina de Sena),亦在祝福後重新開放。
市政廳維修工程竣工並隆重舉行開幕典禮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