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6/24
更新日期:2019/06/24
民國三十一年 (1942年1月1日-1942年12月31日)1月23日,澳門政府在青洲設立“露宿貧民收容所 (又稱青洲難民營)”。該收容所是在澳門商會主席高可寧等人在青洲進行施粥貧民的工作基礎上建成的。這是因為戰爭的持續,難民不斷增加,許多人露宿街頭,對市容、環境衛生,甚至治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於是政府建此收容所,規定所有無住宿處的貧民都要進青洲難民營住宿,不得坐臥街頭。青洲難民營最初由政府和同善堂合辦,後來在政府建議下改由澳僑賑饑會接辦。由於經費困難,該收容所又轉交政府辦理。澳門政府還先後在台山及路環建立兩間難民收容所,都是採取與社團合作的方式管理。
政府在青洲設立“露宿貧民收容所”
光緒二年(1876年1月26日─1877年2月12日)12月30日,澳門議事公局大樓重建竣工。1874年的颱風將議事公局大樓摧毀,屋頂、牆壁及門窗全部損壞。1875年即已動工重建,撥款61993元,至本年完工。這次重建不僅建築材料比以前更為優良,而且建築風格更為簡潔、現代,其正門尤其體現這一風格。[1] [1]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1, p. 63.
澳門議事公局大樓重建竣工
在議事亭內,入門右壁之窗門頭上,鑲有中文古碑一件,刻著“關閘門”三字。該石原迺我國古關閘門之門額,後被澳葡拆卸,移置於此者。攷古關閘門在蓮花莖中,原為我國明朝創建,所以防夷者。據暴昱《香山縣誌》云:“萬曆二年,建閘於蓮花莖,設兵守之。”又祝淮《香山縣祝誌》云:“康熙十二年,知縣申良翰修,增建官廳於旁,以資戍守。”蓋當時古關閘之形狀,非如今日之洋相。本作中國古代城樓格式,城牙排齒,樓角飛翬,大門拱上,額刻“關閘門”三字,駐有汛兵防守。自從清朝道光二十九年,澳葡兵頭亞馬勒被沈米狙殺後,澳葡一時失卻首領,據朱薩士之《澳門史》稱:當時即由主教、法官、軍長及議事局主席等,組織臨時執政會於議事亭內,在出事後之第三天,澳葡軍曹未士基打向執政會要求,領得手令,將中國之關閘汛佔領云。後來延至同治十三年,澳葡纔將中國之古關閘門拆毀,重新再建回一道現在之關閘。據楊文駿《查覆澳葡情形疏》有云:“其關閘汛牆,係同治十三年為洋人拆毀,改建綠衣館,並設大關閘。”又據柏力架之《美麗的澳門》稱:“自古關閘拆毀後,在原址重築回一新關閘,時在一八七零年。”由此可知,議事亭內之“關閘門”石碑,必迺於一八七零年後,纔由蓮花莖移置於此者矣。
議事亭內之“關閘門”石碑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