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望是德國籍耶穌會士,1619年與金尼閣、鄧玉函、羅雅谷等人同船抵達澳門,之後入京學習漢語,1630年經徐光啓推薦與羅雅谷一道進入曆局。

本圖是西學東漸後的第一幅實測星圖。明末崇禎初年,禮部尚書徐光啓奉旨督修曆法,在他的主持下對閩粵以北可見諸星進行了測繪,根據這些實測數據,湯若望編撰了本星圖,並製作單刻本刊行。

星圖以中國傳統蓋圖方式和分圓周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的古度來表示赤道經度(內圈)和分出二十八宿距度,並依西方製圖學標準,按球極坐標等距投影繪製而成,收錄1462顆星體。這張星圖是近代天文學理論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成果,從恆星的測量和推算、星座的組織和體制、星圖的形制和表繪方式等多個方面改進了我國傳統星圖的形式和內涵。由於該星圖印張較大、印量少,加上單頁刻本難以保存,以至於中國本土失傳。湯若望曾兩次寄送星圖給教廷布佐神父(P. Buzu)。梵蒂岡圖書館現存兩件《見界總星圖》,分別是明代進呈初刊本和清代刻本,均為海內外孤本。

本圖標題右邊有一長方陰文篆印“功贊羲和”,左邊署名“極西耶穌會士湯若望撰”,並有三方陽文篆印,分別是“通微教師”、“光祿大夫”、“湯若望印”。明清交替後,湯若望受到順治皇帝的優待,1653年被授予“通玄教師”稱號,後因避諱康熙之名玄燁,將“玄”字改為“微”字;1658年,湯若望被授予正一品“光祿大夫”,是文臣的最高官階,並按例誥封其祖先三代正一品官銜。湯若望於康熙五年(1666)去世,故本圖應是清代康熙初年的木刻本。

參考文獻:

[1]. 潘鼐. (1991). 梵蒂岡藏徐光啓《見界總星圖》考證. 文物, (1), pp.65-73, 25, 圖版六.

[2]. 潘鼐. (2009). 明《崇禎曆書》湯若望、鄔明著《見界總星圖》(進呈本).中國古天文圖錄, pp.92-93.

[3]. (清) 阮元撰. (2012). 疇人傳卷第三十二:徐光啓, 冷守忠. 疇人傳合編校注.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pp.283-293.

[4]. 魏特著. 楊丙辰譯. (1949). 湯若望傳. 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5]. 方豪. (2003). 湯若望傳. 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 上海: 天主教上海教區光啓社, pp.233-24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