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又名師復,廣東香山(今中山)人。1901年在香山石岐鎮設立閲書報社(一説演説社),宣傳革命。1904年赴日留學。次年加入同盟會。1906年歸國,在香山創立雋德女學;旋至香港,編輯《東方報》。1907年暗殺清水師廣東提督李准,製炸彈不慎受傷,旋被解回原籍監禁。1909年冬獲釋,即赴香港,致力研究《新世紀》,宣揚無政府主義。1910年來到澳門把自己的房子易作同盟會澳門支部的會址(現為南灣昌輝大廈),並與高劍父諸人組建支那暗殺團。1911年武昌起義後,在東江一帶領導民軍起義,號稱香軍;同年冬北上,擬謀殺袁世凱,經滬時南北議和告成,遂隱居西湖白雲庵。1912年5月返穗組織晦鳴學舍,印發《無政府主義》叢刊等;7月與人組建心社,企圖以道德規範的約束,來改造社會。同年秋又發起研究世界語,任環球世界語會廣州分會會長。1913年8月發刊《晦鳴錄》,旋被龍濟光查禁,心社也被解散;12月轉澳門出版,更名《民聲》。次年4月轉滬秘密出版第五期,7月在滬成立無政府共產主義同志社,主張經濟政治上絕對自由。著有《師復文存》。1915年3月病逝。
劉思復,1884-1915
陳少偉,原名陳國棠,又名陳國燊,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生於香港。[1]澳門新聞知名人士。 少偉個性耿直,富正義感,樂於助人;愛好體育,成為體育圈的活躍分子。他少年時,入讀澳門聖約瑟修院,除學習中文外,修讀葡文課程,能說一口流利的葡語。之後,他在香港域多利戲院擔任總務和廣告部工作。 1932年,少偉在澳門創辦《朝陽日報》,自任社長,社址設在澳門營地大街104號。為了籌措資金,他忍痛將姨母遺下的房產變賣作為經費,維持報紙的運營。抗戰前,澳門人口不多,一般工商業不發達,《朝陽日報》廣告收入少,每月入不敷出,經營困難。後來,得到體育界好友資助資金,維持一個時期。之後,得到熱心報業的曾枝西女士的大力支持,使得報社以繼續運營。 1933年,陳天心創辦《大眾報》,為了節省開支和適應當時社會環境,少偉將《朝陽日報》與《大眾報》合作經營,資源分享,社址共用,成為姐妹報紙。抗戰爆發後,《朝陽日報》和《大眾報》並肩作戰,成為當時澳門民辦報紙中兩面愛國旗幟,為抗日救亡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 除經營《朝陽日報》外,少偉加入《大眾報》工作中,擔任編務和外事主任。他工作認真勤懇,熱心扶持後進,循循善誘,備受同行敬重。他廉潔正直,寧過清苦的生活,絕不做有損國家和民族之事。1942年,敵偽在澳門開辦的喉舌報《西南日報》,對少偉威迫利誘,但他一直堅守愛國立場,不為所動。抗戰期間,他奮起投身抗日救亡工作,與兩報同仁共同發起組織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全力支援組織回國服務團,獲得大家一致推舉他擔任主席。 少偉擔任主席四年多,為抗日救亡事業鞠躬盡瘁,不辭疲勞,廢寢忘餐,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同時,他非常重視新聞戰線上的宣傳任務,《大眾報》業務日益興旺,銷量大增,成為強有力的愛國宣傳陣地。他傾力投入澳門四界救災會各項活動,無暇兼顧《朝陽日報》事務,1939年《朝陽日報》停辦,全力發展《大眾報》。此舉有利於集中力量,加強抗日救國宣傳工作。1948年起由蔡凌霜接辦《大眾報》後,少偉仍繼續任職,兼管採訪部工作。 少偉一生致力於新聞事業近40年,在澳門新聞界享有較高的聲望。1971年1月,他患上不治之症,但他敬業樂業,繼續堅持新聞工作。4月才入院留醫,病榻上他仍不忘報社工作,後來病情惡化,極度痛楚,他從沒呻吟一聲,令人感動。5月25日,不幸病逝,終年62歲。 陳少偉葬禮在鏡湖殯儀館舉殯,逾千中西各界人士前來弔唁,為新聞界失去良才而哀悼。《大眾報》第二位社長蔡凌霜在報上寫了一篇情辭懇切感人的悼辭,讚揚他一生的功績。 陳少偉的妻子蔡維亞、女兒陳令儀,居住香港。[2]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10頁。 [2]陳大白:《濠江風雲兒女》,澳門:澳門星光書店,1990。
陳少偉,1909-1971
字樹園,號孔庵,筆名捫虱談虎客。廣東番禺人。監生出身。1891年入廣州萬木草堂,師從康有為,曾協助康有為編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任萬木草堂學長,號長興里十大弟子之一。後任湖南長沙時務學堂教習、澳門《知新報》撰述。戊戌政變後流亡日本,協助梁啟超辦《清議報》、《新民叢報》和橫濱大同學校。1900年參加自立軍起義。民國初年,在廣州辦南強公學、覺是草堂。晚年留寓香港。1944年病歿於九龍。著作編為《樹園先生遺集》。
韓文舉,1864-1944
女。20世紀30年代初組織澳門婦女互助社,以全新織造廠工人為主體,開展婦女運動。1933-1964年期間,應陳天心之邀,投資《大眾報》,成為合股人,親自主理經理部工作。抗戰時參加四界救災會工作,獲選為理事,出錢出力,支持抗日救亡愛國運動。
曾枝西,1907-1992
新聞工作者。廣東台山人。父親是香港一名裁縫,家境並不寬裕。少年時就讀於香港華仁書院,未讀完中學,即考入華僑日報社為校對生。一年後,升為外勤記者,幾年後升為要聞主編。1937年奉社長岑維休之命到澳門創辦《華僑報》,出任社長。抗日戰爭期間,《華僑報》積極宣傳抗日,受到讀者好評,報紙發行量迅速增至一萬份,破澳門報業紀錄。1966年購入《華僑報》全部股份,獨自經營。1968年參與創辦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任理事長。今趙斑斕藝術館即為紀念他而設立。
趙斑斕,1909-1977
陳天心,又名陳亞基,澳門《大眾報》創辦人。 1933年7月15日,天心創辦澳門《大眾報》,並擔任首任社長,在新聞戰線上全力支持救亡活動;並擔任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出版股主任。《大眾報》是澳門現存中文日報中創刊歷史最長的一份報紙。1946年後停刊,1948年由蔡凌霜復刊。1982年該報曾設葡文版。現在每天出紙兩大張,外銷至珠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澳門報人與澳門同胞一起積極地投身抗日救亡工作,當時《朝陽日報》、《新聲報》、《大眾報》,成為澳門同胞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宣傳陣地。 30年代,天心和曾枝西女士合作創辦《大眾報》,時值中國內戰,當年澳門人口不足15萬,一般工商業落後,社會經濟蕭條,辦報不易。在這樣的環境中,天心毅然創辦《大眾報》。為了節省開支,他與陳少偉創辦的《朝陽日報》共用社址,設於營地大街104號,資源分享。 天心原任職於葡僑商人殷理基創辦在新馬路的殷理基洋行,他對辦報抱有雄心壯志,但財力薄弱,難展拳腳。在徵得曾枝西(其夫婿為全新織造廠廠長陳卓禧)參與投資,合作經營。曾枝西對新聞事業具有濃厚興趣,且經濟充裕,對擴展業務幫助很大,她親自主理報社經理部工作。開辦不久,經曾枝西之邀,陳少偉加入報社,擔任編輯兼外事工作,成為《大眾報》的一員主將。當年《朝陽日報》、《大眾報》兩報關係密切。1935-1937年,在兩報合作經營一段時期,開展社會服務,並成立一個“朝陽大眾服務社”,陳大白參與該項工作。這項服務在當年澳門是沒有先例,並非金錢上的資助,而是一項排難解紛的工作,為讀者和居民所提出的疑難之事盡量協助解決,本著“助人解困、盡力而為”的宗旨,先後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可觀的成績。服務社設有圖書部,曾枝西斥資捐出一大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書籍,以供無力升學或有志讀書的貧困青年自修之用,社會人士對服務社都給予好評。1937年秋,兩報工作人員忙於救亡活動和宣傳等工作,無法抽調人手,服務社只得停辦。當時澳門社會環境惡劣,天心從不氣餒,悉心經營,想方設法推動業務,擴大廣告收入,終於闖開了局面,業務取得發展,銷路日漸增加。同時,著重增強各部門人手,充實各版版面。不久,曾奇玉、劉偉海先後加入採訪部,擴充本地新聞版,搞得十分出色。專欄作者羅夏亦應邀主理副刊版,內容知識趣味並重;青年骨幹譚福賢等多人加入服務,擔任營業和廣告等工作,使業務得到進一步發展。 1937年下半年至1941年,《大眾報》業務蒸蒸日上,進入一個興旺時期。“七七”事變爆發後,澳門立即沸騰起來,掀起如火如荼的抗日救國熱潮。由於國內戰火漸向南移,各地人士紛紛遷來澳門,人口大量增加,工商各業隨之興旺起來。期間,《朝陽日報》、《大眾報》報同人聯同發起組織抗日救國社團——澳門四界救災會,並全力投入救亡活動,成為抗日救國宣傳的尖兵,是澳門報業中史無前例的創舉。兩報在社會上享有頗高的聲譽,更為澳門愛國報業史增添燦爛奪目的光彩。省港著名報人紛紛來澳門,先後加入《大眾報》、《大眾晚報》工作,加上澳門多位資深作者和好手加盟,人才鼎盛,一時無兩。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前,國內著名報人陳霞子停辦《七十二行商報》來到澳門,加入《大眾報》主理副刊版,先後親自撰寫不少佳作,其中他所撰最有名的偵探小說《偵緝膽》和新派武打小說《芝加哥殺人王》等,刊出後膾炙人口,大受歡迎,成為最暢銷的讀物。陳霞子《大眾報》工作歷時四年。不久,香港有名報人梁寬、衛漢光等來到澳門加盟《大眾報》,梁寬任評述,衛漢光擔任編輯,業務更有發展。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前,局勢日益緊張,香港著名報人何文法、余寄萍等為避戰亂,先後來到澳門,應天心之邀,為《大眾報》效力,何文法撰寫專欄文字,余寄萍點評言情小說。當時《大眾報》的副刊版,風行一時。除增強採訪部、副刊版和時事評述外,從1938年起,天心著手擴充體育版,邀請體育界作者方肇麟(筆名“鐵面人”,後為《體育週報》負責人)主理,並擔任專欄評述。1941年由抵澳不久的香港體壇名將雷學欽接替工作,香港重光後,雷學欽才返港。1938年更邀得資深報人、書畫界人士黃蘊玉(偉俠)加入副版服務,撰寫小說和各類稿件,歷時七年,期間,資深報人何曼公為《大眾報》撰稿兩年多。 廣州淪陷後,來澳內地人士不斷增加,澳門市面日益興旺。為適應當時市場需要,1939年夏,天心出版《大眾晚報》,邀得香港有名報人柯武韶、梁寬、楊柳等助陣,負責編務和撰寫稿件,同時黃蘊玉主理娛樂性副刊。由於消息快捷,內容富趣味性,銷量激增。1942年初,澳門和週邊情勢惡劣,更因虧蝕關係,《大眾晚報》決定停刊。抗戰後期,1942年起,天心和曾枝西經營的《大眾報》進入最艱難時期,種種苦況和艱險接踵而至。為了堅守抗日救國的立場,在處理新聞和稿件時,他們絞盡腦汁,步步為營,稍不小心,就惹上麻煩。由於當年澳葡當局受到日方的壓力,執行嚴格的新聞事先檢查制度,造成澳門史無前例的新聞災難。當時,報社收入銳減,全體員工經歷苦難的歲月,既受持續糧荒之苦,夜晚工作更嘗透分區停電點蠟照明之艱辛,職工要減薪,家屬要捱稀粥或粟米飯,過著異常清苦的生活,但毫無怨言。白新聞紙空前昂貴,使經營百上加斤,雖敵偽組織利用免費供應紙張以達到其收買目的,但報社從未因此改變初衷,使用粗糙的玉扣紙印刷,堅持繼續出版。1942年敵偽開辦的喉舌報《西南日報》,除收買少數新聞界敗類作其工具外,先後向《大眾報》報社、報社負責人和主要編採人員打主意,各人立場堅定,不與敵偽同流合污,在救亡戰線上沒有一個人掉隊。 1946年,天心一家遷往廣州。1947年《大眾報》暫時停版。1948年初由蔡凌霜接辦。新中國成立後,天心投身於建設事業,先後從事文史、文字改革和教育等工作,表現積極,在報上發表不少文章。“文革”期間,天心被下放到農村去,受盡折磨,終因體弱多病,鬱鬱而終。 打倒“四人幫”後,陳天心獲得平反後,恢復了名譽。他從獻身報業到回國參加建設事業,歷時30多年,一生為新聞事業、祖國建設事業作出巨大的貢獻,功不可沒。[1] [1]陳大白:《天明齋文集》,澳門:澳門歷史學會,1995,第21-50頁。
陳天心
廣東珠海人。曾任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長、澳門澳青年商會會長、廣東省第六屆和第七屆政協委員、澳門大眾報社社長、澳門珠海聯誼會理事長、澳門童軍總會監事長、資深青商協會執行主席、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監事長。
蔡克銘,1951-1994
鄭滄徽,香山縣人。中國民主同盟中山縣民盟委員、《開明報》社長。 鄭滄徽擔任廣東省支部組織委員、秘書處副主任。1951年4月27日,中國民主同盟成立南(海)佛(山)分部籌備委員會,鄭滄徽兼任主任委員,有盟員十人。[1] 1947年《開明報》創辦,是高苞等地方豪紳為扶植地方勢力、用來對抗中山縣政府主辦的《建中日報》的,後因經營不善,面臨倒閉。當時縣政府建設科科長趙約文(中共地下黨員)與社會科科長蘇翰彥(民盟中山縣籌建人)看到這情況,立即以縣政府需要掌握輿論機關為由,建議縣長孫乾接管該報。獲得孫乾同意後,兩人立即安排共產黨員李思明、王偉彤,民盟成員鄭滄徽、劉清勳進入該報擔任記者、編輯。[2] 1949年春,中國民主同盟中山分部正式成立,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改變過去由民盟澳門分部領導中山盟務的狀況。蘇翰彥擔任分部主委,鄭滄徽、李有傑、賴志衛分別負責秘書、組織、宣傳工作,曾理任委員。 《開明報》創刊時,原定每日發行對開一大張四版,後因提前刊行,印刷工人未能及時到位,改為每日出四開四版恢復對開版面,每日出四版,1947年7月25日擴為對開六版。該報頭版刊登國內、國際消息及各種告白,第二版為“本地新聞”(後改為經濟版)。第三版之後依次為“開明副刊”、“讀者之頁”及“國內、本地新聞”等,廣告所佔版面相對較小。創辦初期,該報社長為高星耀,副社長為方克環(曾任縣參議員)。 後來,鄭滄徽出任社長,陳宏文擔任總編。停刊前,社長為高星耀,副社長為黃大惠。社址最初設在石岐孫文中路101號,後遷至孫文西路21號(今孫文西路興寧里牛角巷口)。報紙由正風印務局和開明印務局負責承印。《開明報》屬於民辦報紙,為與《中山民國日報》、《建中日報》等官方報紙競爭中求得生存,《開明報》十分注重新聞內容的出彩和採訪稿件的獨立性,在言論上力求獨具特色。在不觸動統治階層政治底線的前提下,在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報導上,觀點相對另外兩報較傾向於進步。 實際上,《開明報》較民主與進步,與其辦報人員多為中共地下黨員和民盟盟員有關,它基本掌握在中共地下組織和民盟中山地方組織手中。中山解放前夕,1949年10月29日,《開明報》在出版最後一期後停刊。它對1947年中山特大水災報導“1947年入夏後,珠江中上游連續暴雨,東、西、北三江江水暴漲,珠江沿岸各縣市遭受水災,尤以珠江三角洲區域災情最為嚴重。其中中山一縣更是遭受30年來最大的水災,淹沒耕地30多萬畝,受災人口近八萬人,損失稻穀69萬市擔,廬舍牲畜損失極多。”《開明報》對此次水災前後報導較多,尤為關注災民受災及救災的情況。從報上記載中清楚地瞭解當年中山受災嚴重的情況,號召民眾要增強抗災信心、奮起自救。在1947年中山水災報導中,《開明報》充分體現其持論公正、為民請命的輿論立場。這一特點在該報的許多報導中得到體現。 通過這次報導,《開明報》獲得讀者的充分認可,奠定它與《建中日報》、《中山民國日報》抗衡的基礎。對收回澳門運動有關的報導,澳門原屬香山縣,兩地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澳門問題始終是香山人關注的焦點。在二戰後興起的收回澳門運動中,中山本土報紙始終給予高度的關注。其中,作為當時中山唯一民辦的縣級報紙,《開明報》對澳門問題的輿論,十分重視澳門與中山本地的利害關係,主張收回澳門運動應以發動民間力量為主,依靠政府力量為輔,基本上代表中山民間的呼聲。1947年4月16日,《開明報》上刊登《發動收回澳門運動》一文,這是該報對收回澳門運動的首次評論。該文對廣東省參議會敦請政府從速收回澳門主權的提案深表贊同,並分別從歷史、現實、地方等角度分析收回澳門的重大意義,呼籲在動員政府出面收回澳門的同時,尤其要注意發動普通民眾參與運動“我們絕對不能把責任全卸給參議會身上,我們應當一致起來,盡量發揮我們的力量……這點尤其希望本邑民眾身體力行,認真注意!”1947年4月27日,中山縣參議會響應省參政會、省參議會的號召,組織成立中山縣民眾收回澳門運動會,除電請國民政府外交部向葡萄牙要求限期收回澳門外,還分電鄰近東莞、新會、順德、寶安、台山等縣,協同採取收回澳門有效行動。在之後幾個月中,因國民政府內外交困,對收回澳門熱情不再,民間收回澳門運動熱潮漸呈減弱。有鑑於此,《開明報》於7月9日再度刊發社論《舊事重提,別忘了收回港澳運動》,為收回澳門運動鼓勁。文章開頭便開宗明義“我國社會多變故,固然內在潛伏許多複雜因素,而帝國主義在我國土的租借地和割讓地存在一天,則我社會生活實在無法轉好。”接著,文章一一列舉英港、澳葡的殖民罪狀,如吸收大量黑金、包庇國內逃犯、公開或變相的賭場和妓館林立、公開販賣鴉片等,“其年中收入累千累萬,予我國民的毒害卻遺害無窮”。最後,文章對當前收回澳門運動的逐漸冷卻表示擔憂:“吾人仍深刻記憶數月前對於收回港澳問題運動的熱烈討論,情緒的緊張!計劃準備的徹底,未敢或忘。然而計劃一事,行動又一事。終於消失於無影無聲,靜中思之,不禁悲憤,亦覺慚愧!” 7月30日,發生的澳葡警察毆斃朱文彬一案,終使收回澳門運動輿論再度高漲起來。8月8日,《開明報》發表《收回澳門此其時矣!》社論,為中山民眾反對澳葡暴行的行動聲援,並為收回澳門運動發起呼籲。當時國內盛傳美國與葡萄牙簽署秘密協定,開闢澳門為美國商港、氹仔島為美軍空軍基地的消息。為此,中山民眾十分憤怒,一些熱心讀者向《開明報》寫信,表達對美葡協定的憤怒。《開明報》將一些讀者的信件刊登在報紙上,以引起更多民眾的注意。[3] [1]南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海縣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 [2]曾理主編:《南方民盟歷史》,廣州:《南方民盟歷史》編輯委員會,1991,第213頁。 [3]方炳焯、陳彥等:《傳媒春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34-144頁。
鄭滄徽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