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2—3月,氹仔北帝廟重修祖廟竣工。氹仔北帝祖廟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此時近40年未修。“垣雖無恙,而棟宇傾頹,況複中堂淺狹”。故眾總理值事財合、道豐等45店發起捐款,籌募資金對北帝廟進行重修。是次重修工程共募集2871. 7澳門元,耗資2849元。[1] [1]《重修北帝祖廟捐簽碑誌》,轉引自鄭煒明的《葡占氹仔路環碑銘楹匾匯編》,第33頁。
氹仔北帝廟重修祖廟竣工
光緒七年(1881年1月30日─1882年2月17日)11—12月,氹仔卓家村關帝天后古廟重修竣工。卓家村關帝天后古廟創建於康熙年間,近二百年來未予修繕,廟已“崩折以難支”,且“垣牆傾側”。故該廟值理卓文盛、甄業隆、林澤豪等7人發動捐款,重修並擴建該廟。[1] [1]《重修關帝天后古廟捐簽碑記》,轉引自鄭煒明:《葡占氹仔路環碑銘楹匾匯編》,第42—47頁。
氹仔卓家村關帝天后古廟重修竣工
乾隆五十年(1785年2月9日─1786年1月29日)在氹仔島中心區的島上居民創建天后宮一座。該廟現存古鐘一口,銘文刻有“龍頭灣天后宮,乾隆五十年(1785) 置”。可知,氹仔古稱“龍頭灣”。該廟還有道光二十八年 (1848)古匾,匾文稱:“福蔭龍環”。又可知,氹仔古時又稱“龍環。”
在氹仔島中心區的島上居民創建天后宮一座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2月11日-1699年1月30日)本年,石濂大汕運用從安南國王阮福凋等處得來的布施,在重修了廣州長壽寺後,又擴建了澳門普濟禪院。故普濟禪院奉石濂大汕和尚為太祖師。
石濂大汕擴建澳門普濟禪院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8-9月,澳門望廈村合鄉紳耆在觀音古廟旁創的建城隍廟竣工。澳門政府自向澳門半島北部村莊展拓以來,設街燈,派綠衣,訂門牌,征公鈔。獨望廈一村,眾志成城,知意而守,屢與葡抗,故獲兩廣總督張之洞之譽贊。望廈村紳耆為壯盛民氣,昭彰報應,攝人心而正風俗,遂發動捐款在望廈一鄉村中建一城鎮方能設立的“城隍廟”,以紀念先人保衛社稷之功。城隍廟主祭壇供奉城隍神像。右邊為洪聖大王,左邊則為張王爺。城隍,為地方守土之神,專司幹城冥獄之責,其官階與縣府相埒。中國古制,京都郡縣之大城鎮,始能設城隍廟。而望廈門村為澳門一小小村落,居然也獲准修建城隍廟,其原因恐怕與望廈村曾經是香山縣丞的駐地有關。
澳門望廈村城隍廟竣工
光緒七年(1881年1月30日─1882年2月17日)路環九澳村民在半山處興建觀音廟一座,於1907年重修。[1] [1]《新建觀音廟碑記》,轉引自鄭煒明:《葡占氹仔路環碑銘楹匾匯編》,第90—91頁;陳煒恒:《路氹掌故》,第72頁。
路環九澳村民在半山處興建觀音廟一座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