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是目前所見傳世最早的包括南極區在內的大型中文全天星圖,收錄星體1812顆,超過同時期西歐的星表所錄星數,是當時世界最詳備的星圖。全圖由兩幅以赤道為邊界,分別以北極、南極為中心的圓形星圖組成,其間及外沿還繪有各種小星圖十四幅,天文儀器圖四幅。與前面的《見界總星圖》一樣,該圖外分三百六十度,內分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從黃極引曲線繞天一周,參照西方星圖做法將天區分為十二宮;同時按照中國傳統星圖從赤極引直線至邊界,分天區為二十八星宿,中西兩種星圖形制並行,可謂中西合璧。星圖採用中國古代傳統星座名稱,並創造性地結合數字序數來表示星名,如“鬥宿一”。此前的中國古代星圖幾乎未曾繪製過南極星座,本星圖參考西方資料繪製了這些星座,並以譯名命名,許多名稱沿用至今。
崇禎六年(1633),禮部尚書徐光啓考慮到過去所作星圖“尺幅狹小……不便省覽”,故重新組織繪製了大型《赤道南北兩總星圖》,即為本圖。該星圖由屏幛八面構成,星座圖形位置一一依表點定,經緯度俱全。梵蒂岡圖書館所藏《赤道南北兩總星圖》共兩套,係湯若望寄回,一套是徐光啓原圖木刻的初版印本(即本圖),為海內外世間僅存的孤本;另一套裝裱在畫布上置於木質畫框內,由於年代久遠,紙墨黯淡,看不清著色,其版本與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本接近。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亦藏該圖的一套清初複製本,宮裱藍綾、星座鍍金,為故宮所藏,供皇帝御覽;法國國家圖書館亦藏清印本一套,但為墨印,未曾著色。
參考文獻:
[1]. D'Elia, P. M. (1959). THE DOUBLE STELLAR HEMISPHERE OF JOHANN SCHALL VON BELL S.J. Monumenta Serica, 18, 328–359.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40726023
[2]. 潘鼐. (1989). 中國恒星觀測史. 上海:學林出版社, 334-357.
[3]. 潘鼐. (1990). 17世紀初世界首屈一指的恒星圖. 科學雜誌, 42(4): 275-280.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5/08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