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順治元年(1644年2月8日─1645年1月27日)7月26日,安南人安德烈(André)在交趾支那(Cochinchina)殉教,年僅19歲。他的遺體由法國耶穌會士羅歷山(Alexandre de Rhodes)神父運回澳門,葬於聖保祿教堂。
安德烈在交趾支那殉教
順治元年(1644年2月8日─1645年1月27日)10月6日,廣東提舉司根據廣東巡撫在廣州下達給香山縣令的批示,賜地安葬陸若漢(João Rodrigues)神父,同時賜碑。該碑本應樹在青洲對面的新圍牆之內,後來中國官員認為應立於臨水的灣仔島銀坑山山腳。26日,澳門聖保祿學院院長譚瑪爾(Gaspar de Amaral)神父在灣仔島銀坑新賜地樹起四根木樁,上寫“這塊土地是廣東巡撫以明朝皇帝的名義賜給聖保祿教堂的神父們作為安魂之所”。幾天之後,這些木樁被人拔掉。
廣東巡撫批示賜地安葬陸若漢神父
順治元年(1644年2月8日─1645年1月27日)澳門土生人郭瑪諾(Manuel Gomes)修士在南昌遇難。郭瑪諾,1602年生於澳門,父為巽他群島之馬來人,母為華人。1628年加入耶穌會,後被派至南昌協助謝貴祿(Tranquille Grassaetti)和梅高(José Esevão de Almeida)二神父傳教。清軍攻破南昌,郭瑪諾與二位神父均遇難。
郭瑪諾修士在南昌遇難
明末來中國的一位博學多才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意大利人。1578年(明萬曆六年)3月24日,奉派參加第三十批耶穌會傳教士遠征隊,從里斯本出發前往印度和遠東。應耶穌會巡視神父范禮安的要求,1582年8月7日從印度果阿到達澳門,後被任命為中國傳教士使團領導人。1583年,利瑪竇和羅明堅神父在廣東肇慶傳教,是耶穌會士在中國內地傳教之始。1584年第一次為兩個皈依者洗禮。1589年,他們被趕出肇慶,遷往韶州,繼續傳教活動。1595年經南昌到南京傳教。他初到中國,帶來自鳴鐘、三稜鏡、渾天儀、時晷、地圖等器物和大量西書,開始了明季西學東漸的新紀元。1600年5月19日,利瑪竇在龐迪我神父陪同下,作為葡萄牙使臣到北京準備覲見明朝萬曆皇帝,並以當時作為葡萄牙君主的西班牙國王的名義贈獻許多禮品。1601年1月,第二次到北京準備覲見萬曆皇帝,不久即移居北京,直到1610年5月10日去世。萬曆皇帝特批一塊墓地安葬,表示對他的敬重。利瑪竇精通漢語,博覽群書,深刻瞭解中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法律、經濟、禮俗等情況。他改穿儒服,“見人膜拜如禮,人亦愛之,信其為善人也”。與中國的文人學士、皇室貴族有密切的交往。利瑪竇主張將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相融合,把四書譯為拉丁文寄回意大利,把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介紹給中國學者,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利瑪竇在中國居住28年,著作甚豐。1584年與羅明堅神父合編《葡華字典》,1589年編輯《中西字典》,1605年編輯《西字奇蹟》。又與郭居靜神父合作,採用拉丁字母和中文讀音對照的方式編成一部《西文拼音華語字典》。這些工具書的編寫與出版,為後學者開路,使傳教士能克服學漢語的困難。他翻譯《幾何原本》(利瑪竇口授,徐光啟筆錄),這是西方幾何學傳入中國之始,還翻譯和編譯有:《同文算指》十一卷、《渾蓋通憲圖說》二卷、《乾坤體義》三卷、《西國紀法》、《圜容教義》、《測量法義》等。著有《山海與地全圖》、《坤輿萬國全圖》、《華圖奇觀》等。這些著作對中國的天文歷學、算學、地理學、物理學、哲學、醫藥學、建築學、倫理學等都產生重要影響。利瑪竇逝世前,留下的(自題為《論耶穌會及天主教進入中國》)意大利文手稿記載了自1552年第一批耶穌會士來中國直到1610年間在中國傳教的經過,特別是他自己從1582年到1610年的經歷,介紹了他對中國的學術思想和儒家經典的體會,以及對中國的認識,記錄了他再中國和朝野人士的交往。這部書在歐洲引起廣泛重視,被譯成德、英、法等國文字多次出版,使歐洲人對中國的印象耳目一新。
利瑪竇(Ricci, Matteo)(神父),1552-1610
天主教傳教士。字繼元,原名謝務祿。葡萄牙尼札(Niza)人。1602年入耶穌會。1608年東來。1613年入華,傳教金陵,南京教案後於1616年被驅至澳門,繼在聖保祿學院任教(1617-1620)。1620年改用曾德昭名再入內地傳教,初居江西,繼赴江南、浙江。最後到西安。在此,他見到新出土的唐德宗建中二年所立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將其譯為拉丁文,轟動歐洲。1637年自澳門赴羅馬,出席耶穌會總會召開的各國耶穌會代表大會,1640年抵羅馬。1644年會畢返華後,出任在華耶穌會會長至1650年。1649年往廣州主持教務。1650年清軍攻克廣州,曾被捕。後因湯若望的關係始獲釋。1658年歿於廣州。著有《大中華帝國誌》(Relação da Grande Monarquiada China)一書。其遺著《葡漢字彙》今藏里斯本國立圖書館。
曾德昭(Àlvaro Semedo),1586-1658
明清時期繼利瑪竇之後最具影嚮的耶穌會傳教士。德意志人。1622年經澳門到北京。1630年由徐光啟推薦入曆局,編纂《崇禎曆書》130卷,並為明廷鑄造西式火炮。清初深受順治帝器重,任欽天監監正,繼而兼太常寺卿,光祿大夫,並誥封三代。1666年病逝於北京。著有《主制群徵》等宗教著作和《古今交食考》等天文著作多部。湯若望引進西方科學家如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之學說,在軍器製作上亦頗有造詣,在西學東漸史上和中國科技史上有其不可磨滅的影響。
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
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西班牙納瓦拉(Navarra)人。澳門大三巴牌坊上有其雕像。1525年赴巴黎大學學習,1530年獲藝術碩士學位。至1536年受聘為多爾麥─博維(Dormais-Beauvais)學院教師。在此期間與當時在巴黎大學學習的羅耀拉(Inácio de Loiola)為室友,二人過從甚密。時人戲稱他們的宿舍為“耶穌會”(Societas Jesus)。1534年沙氏與另外五個同伴協助羅氏成立耶穌會,立志向聖地進軍或完成任何梵蒂岡派遣的任務。聖方濟各‧沙勿略1537年晉鐸神甫。1539年,葡王唐若奧三世(D. João III)邀請其瞭解東印度的風土人情並統領傳教事務。1540年,沙氏應葡王盛邀,隨葡萄牙駐教廷使節來到里斯本。時值耶穌會獲教皇保羅三世(Paulo III)1540年9月27日教諭批准立會。1541年4月7日耶穌會正式宣告成立。羅耀拉被推選為首屆會長。1540年,沙氏搭乘前往印度出任總督的M. A .索札(Martim Afonso de Sousa)的船隻東來。葡萄牙王家東方保教會包括1534年成立的果阿教區下屬的大片地區。其管轄範圍從好望角至遠東。經教皇的永久授權,葡萄牙國王在此區域內,對無論是否在其治下的領土擁有保教權,即對居民傳教、開闢教區、設立教堂、提出主教及其他高級教職候選人、供養神職人員、維持宗教機構。沙勿略1542年5月6日抵達果阿。1549年4月初離開果阿前往日本,8月15日抵達日本鹿兒島。當沙氏成功施洗百餘日本人後,遭致佛教僧侶疑忌。鹿兒島領主在當地佛教慫恿下,開始禁止天主教。沙氏遂往平戶、山口、京都等地傳教。1551年11月22日離開船井郡返回印度。1552年2月中旬抵達果阿。在視察了當地的教務後,於1552年4月14日再次離開果阿東來,準備前往中國傳教。由於當時嚴厲的海禁,沙氏不得入華,於是同一華人達成交易,出200公擔胡椒的代價,請其偷渡入境。但在此計劃未實施前,沙氏身染熱病,於1552年12月2-3日間在上川島北部三洲塘與世長辭。
聖方濟各.沙勿略(S.Francisco Xavier),1479-1552
中國早期天主耶穌會士。字惟信。澳門人。其父為虔誠天主教徒,與當時居澳門的法國教士陸德神父交往甚密。1645年,隨陸德赴羅馬深造,入羅馬聖安德勒學院學習。1653年入羅馬公學,攻讀修辭學、物理學、哲學、邏輯學等課程,後留校任敎。1660年至威尼斯攻讀神學。是第一位華籍耶穌會司鐸,也是第一位中國留歐學生。1668年8月19日返抵澳門。在澳門聖保祿學院學習華語。期間鄭瑪諾曾寫信給羅馬耶穌會總會長,要求派中國神父到內地傳教,以挽救天主教傳敎事業在中國的危局。1671年,清廷解除禁敎令,西方傳教士返回北京供職,鄭瑪諾亦被推薦進京,修訂曆法。1673年卒於北京,年僅40歲。墓在阜城門外勝公柵欄。
鄭瑪諾,1633-1673
順治元年(1644年2月8日─1645年1月27日)7月26日,安南人安德烈(André)在交趾支那(Cochinchina)殉教,年僅19歲。他的遺體由法國耶穌會士羅歷山(Alexandre de Rhodes)神父運回澳門,葬於聖保祿教堂。
安德烈在交趾支那殉教
順治元年(1644年2月8日─1645年1月27日)澳門土生人郭瑪諾(Manuel Gomes)修士在南昌遇難。郭瑪諾,1602年生於澳門,父為巽他群島之馬來人,母為華人。1628年加入耶穌會,後被派至南昌協助謝貴祿(Tranquille Grassaetti)和梅高(José Esevão de Almeida)二神父傳教。清軍攻破南昌,郭瑪諾與二位神父均遇難。
郭瑪諾修士在南昌遇難
人物: | 吳歷,1632-1718 |
時間: | 明中後期(1494-1644年) |
1632年 | |
清前期(1645-1759年) | |
1718年 | |
地點: | 中國--上海 |
關鍵字: | 畫家 |
天主教 | |
耶穌會 | |
澳門雜詠(詩)(吳歷) | |
華人舊體文學 | |
詩詞 | |
繪畫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2005年,第153頁。ISBN99937-1-032-6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032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