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吳勢,香山縣人。廣東空軍總司令部機械長。 吳勢自小在澳門氹仔讀書,少年時學習機械,成為一名經驗較豐富的機械人才。 1920年,吳勢在利古的澳門電燈公司工作,當時,利古向美國購得六架波音機,原來計劃用於開闢澳門、香港、廣州之間航線,但香港當局遲遲不發營業執照,利古只好將飛機出售。孫中山購買及獲別人贈送飛機,當時,吳勢和兩名美籍飛行員史密斯、維納兩人及機械人員楊標、余炳揚等十多人,隨機前往虎門,參加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1923年1月,陳炯明退出廣州,據守惠州,伺機再起。楊仙逸急需飛機,設法將當時寄運在澳門和菲律賓兩地的飛機運回。吳勢與楊官宇等人扮成機械工人,參加搶運行動。 1923年3月,孫中山命楊仙逸在廣州大沙頭建立飛機製造廠,自製飛機。楊仙逸僱用兩位美國工程師作技術指導,並運回四架詹尼式飛機及一批備用配件、器材,以詹尼式飛機為藍圖研製,吳勢與楊標、余炳揚等機械人員參加製造飛機工作。 同年7月,第一架飛機研製成功。由黃光銳駕駛,宋慶齡乘搭上天,性能良好,可帶50磅炸彈四枚,後座安裝手提機關槍。孫中山十分高興,以宋慶齡的英文名“樂士文”命名,並當即揮毫書寫“志在衝天”四字,以資鼓勵參與研製的人員。 1926年,國民革命軍總部將航空局改組為航空處,調任吳勢為第二飛機隊機械師。由於吳勢對機械技術熟練,1929年冬被調任廣東航校機械科教官,重點教授內燃機發動機學、動力學、器械實習、飛機修護保養等知識。 1930年2月,中原大戰爆發,吳勢隨同張惠長、楊官宇前往南京,後返回廣州任廣東空軍總司令部機械長。 1932年5月,吳勢隨張惠長前往香港,1932年冬,他隨楊官宇、劉植炎等乘輪船往福州組織航空隊。1933年夏,劉植炎奉命購買教練飛機,吳勢、楊國柱等與遠東航空公司接洽,訂購“阿牛盧”飛機二架。由吳勢負責機械驗收,劉植炎、楊國柱駕返福州,機身分別塗寫上“怡朗號”、“宿霧號”,以紀念菲律賓怡朗、宿霧華僑捐款購機。旅菲律賓華僑李清泉任福建省政府委員、許友超任廈門市長多次乘坐這二架波音機來往福州、漳州、廈門之間。 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吳勢回到澳門居住了一段時間。1936年冬,應楊官宇之邀,前往南京,吳勢編入中央航委會運輸大隊任機械長,夜以繼日搶修飛機,為抗日戰爭作出積極的貢獻。 吳勢返回澳門氹仔,不久病故,年僅48歲。[1] [1]《航空機械長吳勢》,載《中山文史》(第1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46-47頁。
吳勢,1900-1948
原名德根。原籍廣東開平,生於美國舊金山。曾為機械廠學徒,工餘鑽研飛機製造、飛行技術。1910年畢業於美國希敦飛機實驗學校;在華僑資助下試製成功水上飛機,在萬國飛機製造比賽大會上獲冠軍獎。後在檀香山中華飛行器公司任設計師。曾飛越菲律賓坑內海拔為2416米的馬茶火山,創造了當時水上飛機飛行高度的世界紀錄。1914年回國,任中華革命軍飛機隊隊長。1915年曾應邀在廣州、香港、澳門等地作飛行表演。在澳門表演時,萬人空巷,為澳門首次飛行表演。其後籌建廣東航空學校,任飛行主任。1916年參加廣東護國軍,任討袁航空隊隊長。1918年後改行經商。
譚根,1889-
英國海軍上校、業餘畫家。具有藝術天分,擅長鉛筆素描和速寫,筆法細緻,線條精確。1822-1824年隨軍艦到印度和中國。1824年在澳門寫生,題為《北眺澳門南灣景色》和《南眺澳門南灣景色》的素描是他的代表作,從不同角度完整地記錄了鴉片戰爭前南灣的面貌和澳門城市規模。《南眺澳門南灣景色》畫面的右側,還描繪了中國税館和高聳的旗杆,對研究澳門歷史和南灣的建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羅伯特‧埃利奧特(Captain Robert Elliot),1784-1824
順治六年(永曆三年/1649年2月11日─1650年1月31日)6月28日,清廷以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命其各率舊兵2500人、2300人及新增兵7500人、7700人,共2萬人往剿廣東,棄家駐防。 史稱“二王入粵”。 《清世祖順治實錄》卷44,順治六年五月丁丑。
二王入粵
林警魂,香山縣隆都(今屬中山市大涌鎮)安堂村人,生於華僑家庭。同盟會澳門總支部創辦人、香山縣長。安堂第19代傳孫。[1] 警魂20歲時,進入廣東講武堂讀書,肄業後與楊鶴齡、陳少白等交往,以辦理鹽務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 1907年,警魂追隨孫中山革命,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與清軍作戰七晝夜,因革命軍寡不敵眾,敗退入越南境內。 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警魂參與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逃到澳門。之後,孫中山電告警魂前往河內,委託他負責南方統籌部澳門總支部工作,招集加盟同志策動革命。於是,警魂和劉思復、林君復、鄭彼岸、林了儂等人聯絡,策動駐香山前山的新軍反正。 1911年8月,中國同盟會南方統籌總支部在澳門南灣街41號召開緊急會議,根據孫中山的指示,決定策動香山起義。警魂和林君復、鄭彼岸、莫紀彭等參加會議。會議為起義制訂出周密的行動計劃,編制聯絡暗號“從哪裡來?”、“中國人”、“甚麼業?”、“辦中國事”。[2] 香山光復後,警魂和任鶴年等指揮香軍進軍廣州,成為最早進入廣州的一支起義隊伍。 民國成立後不久,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警魂轉往香港經商。 1916年4月,警魂回到香山領導民軍討伐軍閥龍濟光,在石岐西郊與駐縣的濟軍激戰,迫使濟軍撤離石岐。縣知事藍和光離開香山,民軍勝利開入縣城。 1924年8月,警魂擔任香山縣長,同年12月去職。 1925年,警魂擔任中山縣沙田自衛總局長時,受帝國主義分子指使,破壞省港大罷工。10月28日糾集團隊攻入石岐,縣長黃居素逃走,他再任縣長。11月13日,黃居素回縣復任縣長後,他前往香港經商。[3] 1941年,香港淪陷後,日軍威迫警魂當日軍傀儡,但他堅強不屈,輾轉奔赴韶關。抗日勝利後,警魂擔任中國革命同盟會常務委員、廣州市中山同鄉會理事長。[1] [1]《香山起義裡的大涌安堂》,載《中山僑刊》,第100期,第36-37版,2012年6月1日。 [2]《香山起義紀實(一)》,載《中山僑刊》,第92期,第24-25版,2011年2月1日。 [3]《林警魂》,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11月28日,http://baike.baidu.com/view/1543733.htm。
林警魂,1883-
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生於美國檀香山。早年學機械。1921年與楊仙逸入美國圖強飛機公司學習航空技術。次年冬返國。1923年協助楊仙逸研製第一架國產飛機,後駕機參加討伐陳炯明。曾任東江飛機隊隊長、廣東軍事飛行學校教官、廣東航空處第二飛機隊隊長。1928年冬參與由張惠長發起的飛行全國活動。1930年任南京第四航空隊隊長,參加中原大戰。次春返廣東參加反蔣(介石),歷任廣東航空學校校長、第十九路軍飛機隊隊長、南京航空總站站長。抗日戰爭時期,曾任空軍空運大隊大隊長、第三飛機製造廠廠長、美國空軍志願隊中國人員管理處副主任。抗戰勝利後,任陳納德航空大隊廣西柳州站站長。1949年抵澳門,後轉赴檀香山定居。
楊官宇,1901-1970
康熙五年(1666年2月4日-1667年1月23日)4月底,謠傳清朝水師船隊將來澳門,澳督施萬奴任命熱羅尼莫•施利華(Jerónimo Silva)為海軍兵頭,指揮葡萄牙船隻,每隻船任命一名船長,加強戰時的統一指揮。 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 p. 108.
澳督施萬奴任命熱羅尼莫•施利華為海軍兵頭
蔡志昌,香山縣隆都永厚環鄉(今屬中山市沙溪鎮永厚環村)人,生於澳門。[1]飛行員、烈士。 少年時代,蔡志昌在廣州南武中學讀書,1932年6月考入廣東航校第六期甲班學習,1933年4月1日畢業,擔任廣東空軍飛行員;後被派往杭州中央空軍深造,之後回到廣東空軍第二中隊任飛行員,駐守廣州天河機場。 “一‧二八”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全國人民都強烈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陳濟棠為了獨霸西南,依靠陸軍和有一百多架飛機的空軍,發動反蔣內戰,形勢十分緊張。[2] 當時,陳濟棠的航空隊飛行員陳振興,擅長游泳,曾獲全國百米自由泳冠軍,被當時任粵空軍總司令的張惠長賞識,收為誼子,送他入廣東航校第六期學習,畢業後往來於省港京滬之間。當時,粵海軍總司令陳策也酷愛游泳,兼任廣東體校校長。張惠長與陳策常有來往,因此認識了陳振興。陳策和陳振興經常在珠江畔、東湖邊游泳,志趣相同。陳振興對陳策很尊重,稱他為大叔。陳策利用與陳振興的叔侄關係及平時建立的感情,做通了陳振興的工作後,又帶陳振興與鄭介民秘密磋商。鄭介民以12萬港幣將陳振興收買,並由陳振興居間拉線,策反陳濟棠的其他空軍官兵。 按陳策、鄭介民的吩咐,陳振興陸續收買廣東空軍人員,並掌握陳濟棠空軍20多部電台的密碼規律。空軍少尉飛行員黃志剛與陳振興是同期同學,感情很好。黃志剛在陳濟棠的空軍裡,感到前途無望,對陳濟棠不滿,正要另謀出路。經陳振興搭線,並以上海娥娜舞廳紅舞女黃佩貞以色相引誘黃志剛上釣,由黃志剛串連駐天河機場的第二中隊飛行員黃居俗、蔡志昌等與之密商反叛。6月16日,蔡志昌等人駕機北飛投靠蔣介石,這在空軍內部引起很大震動,推動黃光銳於1936年7月18日,率領六個中隊72架飛機北飛南京中央政府,平息內戰,一致抗日。[3] 1937年8月14-15日,蔡志昌參加句容會戰,他駕駛飛機,英勇作戰,衝入敵陣,擊落敵機一架,受到敵機群的追擊,被迫降落南京郊區。事後,蔡志昌受到南京政府的嘉獎。 日本侵略者於“八一四”空戰受到重創後,不甘失敗,8月26日,9月19日、22日、27日再次派機襲擊南京。 同年10月16日,八架敵機襲擊南京,蔡志昌等立即駕機迎戰,在南京市郊警戒外與敵機相遇,不久發生激戰。蔡志昌擊落敵機一架,但寡不敵眾,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蔡志昌殉國時,年僅24歲。 事後,蔡志昌的遺體運回廣州,由漢中空軍總站、廣東省政府,負責安葬在廣州東郊雲鶴嶺粵空軍墳場。 蔡志昌結婚僅一年六個月,生育一女,妻子居住澳門。[2] [1]《蔡志昌》,載“沙溪旅遊文化網",2012年11月30日,http://www.shaxitour.com/wh/famous_detail.aspx?personId=185。 [2]《空軍烈士蔡志昌》,載《中山文史》(第1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113頁。 [3]歐大雄:《獨腳將軍陳策傳》,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第312頁。
蔡志昌,1913-1937
陳海瀛,字無競[2],字雪舟,號說洲[3],號希微室主,諱海瀛,福建閩縣(今屬福州市)人。詩人、學者。 海瀛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902年考中舉人,之後留學日本。回國後,他任職於瓊州、桂林等地,北伐時為廣州大元帥府秘書。 1921年,海瀛隨粵軍至梧州,與桂軍作戰,創作一首《梧州軍中作》詩:“元戎牙纛次梧州,野宿霜嚴夜氣遒。縛帚書旗呼殺賊,書生志豈在封侯?" 之後,海瀛回到福州,在鄉居住15年。55歲後,在外避兵七年,寄寓澳門。[2] 晚年時候,海瀛返居福州,先後任教於福建法政學堂、華南女子學院、福建學院;擔任福建省政協委員、1959年聘為福建省文史館名譽館員[3];與裡中諸子談藝自適。 1962年,海瀛80歲,油印《希微室詩稿》詩集;1973年去世,享年91歲。[2] 陳海瀛還著有《讀史記管見》、《師友感逝錄》、《希微室文稿》、《希微室詩稿》、《梧州桂林雜詩》、《希微室折枝詩話》等,編有《中國文學史》、《孟子政治論》講義等。[3] 現錄陳海瀛作於1920年的詩一首: 《至澳門觀白鴿巢花園》[2] 世外桃源且漫誇[3],珠崖早已屬他家。強收一掬傷心淚,來坐濃陰看物華。[4] [1]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百年閩詩(1901-2000)》,福州:海風出版社,2004,第233頁。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253頁。 [3]漫誇:休誇。 [4]物華:自然景色。
陳海瀛,1882-1973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