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林警魂,香山縣隆都(今屬中山市大涌鎮)安堂村人,生於華僑家庭。同盟會澳門總支部創辦人、香山縣長。安堂第19代傳孫。[1] 警魂20歲時,進入廣東講武堂讀書,肄業後與楊鶴齡、陳少白等交往,以辦理鹽務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 1907年,警魂追隨孫中山革命,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與清軍作戰七晝夜,因革命軍寡不敵眾,敗退入越南境內。 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警魂參與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逃到澳門。之後,孫中山電告警魂前往河內,委託他負責南方統籌部澳門總支部工作,招集加盟同志策動革命。於是,警魂和劉思復、林君復、鄭彼岸、林了儂等人聯絡,策動駐香山前山的新軍反正。 1911年8月,中國同盟會南方統籌總支部在澳門南灣街41號召開緊急會議,根據孫中山的指示,決定策動香山起義。警魂和林君復、鄭彼岸、莫紀彭等參加會議。會議為起義制訂出周密的行動計劃,編制聯絡暗號“從哪裡來?”、“中國人”、“甚麼業?”、“辦中國事”。[2] 香山光復後,警魂和任鶴年等指揮香軍進軍廣州,成為最早進入廣州的一支起義隊伍。 民國成立後不久,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警魂轉往香港經商。 1916年4月,警魂回到香山領導民軍討伐軍閥龍濟光,在石岐西郊與駐縣的濟軍激戰,迫使濟軍撤離石岐。縣知事藍和光離開香山,民軍勝利開入縣城。 1924年8月,警魂擔任香山縣長,同年12月去職。 1925年,警魂擔任中山縣沙田自衛總局長時,受帝國主義分子指使,破壞省港大罷工。10月28日糾集團隊攻入石岐,縣長黃居素逃走,他再任縣長。11月13日,黃居素回縣復任縣長後,他前往香港經商。[3] 1941年,香港淪陷後,日軍威迫警魂當日軍傀儡,但他堅強不屈,輾轉奔赴韶關。抗日勝利後,警魂擔任中國革命同盟會常務委員、廣州市中山同鄉會理事長。[1] [1]《香山起義裡的大涌安堂》,載《中山僑刊》,第100期,第36-37版,2012年6月1日。 [2]《香山起義紀實(一)》,載《中山僑刊》,第92期,第24-25版,2011年2月1日。 [3]《林警魂》,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11月28日,http://baike.baidu.com/view/1543733.htm。
林警魂,1883-
陳海瀛,字無競[2],字雪舟,號說洲[3],號希微室主,諱海瀛,福建閩縣(今屬福州市)人。詩人、學者。 海瀛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902年考中舉人,之後留學日本。回國後,他任職於瓊州、桂林等地,北伐時為廣州大元帥府秘書。 1921年,海瀛隨粵軍至梧州,與桂軍作戰,創作一首《梧州軍中作》詩:“元戎牙纛次梧州,野宿霜嚴夜氣遒。縛帚書旗呼殺賊,書生志豈在封侯?" 之後,海瀛回到福州,在鄉居住15年。55歲後,在外避兵七年,寄寓澳門。[2] 晚年時候,海瀛返居福州,先後任教於福建法政學堂、華南女子學院、福建學院;擔任福建省政協委員、1959年聘為福建省文史館名譽館員[3];與裡中諸子談藝自適。 1962年,海瀛80歲,油印《希微室詩稿》詩集;1973年去世,享年91歲。[2] 陳海瀛還著有《讀史記管見》、《師友感逝錄》、《希微室文稿》、《希微室詩稿》、《梧州桂林雜詩》、《希微室折枝詩話》等,編有《中國文學史》、《孟子政治論》講義等。[3] 現錄陳海瀛作於1920年的詩一首: 《至澳門觀白鴿巢花園》[2] 世外桃源且漫誇[3],珠崖早已屬他家。強收一掬傷心淚,來坐濃陰看物華。[4] [1]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百年閩詩(1901-2000)》,福州:海風出版社,2004,第233頁。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253頁。 [3]漫誇:休誇。 [4]物華:自然景色。
陳海瀛,1882-1973
吳勢,香山縣人。廣東空軍總司令部機械長。 吳勢自小在澳門氹仔讀書,少年時學習機械,成為一名經驗較豐富的機械人才。 1920年,吳勢在利古的澳門電燈公司工作,當時,利古向美國購得六架波音機,原來計劃用於開闢澳門、香港、廣州之間航線,但香港當局遲遲不發營業執照,利古只好將飛機出售。孫中山購買及獲別人贈送飛機,當時,吳勢和兩名美籍飛行員史密斯、維納兩人及機械人員楊標、余炳揚等十多人,隨機前往虎門,參加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1923年1月,陳炯明退出廣州,據守惠州,伺機再起。楊仙逸急需飛機,設法將當時寄運在澳門和菲律賓兩地的飛機運回。吳勢與楊官宇等人扮成機械工人,參加搶運行動。 1923年3月,孫中山命楊仙逸在廣州大沙頭建立飛機製造廠,自製飛機。楊仙逸僱用兩位美國工程師作技術指導,並運回四架詹尼式飛機及一批備用配件、器材,以詹尼式飛機為藍圖研製,吳勢與楊標、余炳揚等機械人員參加製造飛機工作。 同年7月,第一架飛機研製成功。由黃光銳駕駛,宋慶齡乘搭上天,性能良好,可帶50磅炸彈四枚,後座安裝手提機關槍。孫中山十分高興,以宋慶齡的英文名“樂士文”命名,並當即揮毫書寫“志在衝天”四字,以資鼓勵參與研製的人員。 1926年,國民革命軍總部將航空局改組為航空處,調任吳勢為第二飛機隊機械師。由於吳勢對機械技術熟練,1929年冬被調任廣東航校機械科教官,重點教授內燃機發動機學、動力學、器械實習、飛機修護保養等知識。 1930年2月,中原大戰爆發,吳勢隨同張惠長、楊官宇前往南京,後返回廣州任廣東空軍總司令部機械長。 1932年5月,吳勢隨張惠長前往香港,1932年冬,他隨楊官宇、劉植炎等乘輪船往福州組織航空隊。1933年夏,劉植炎奉命購買教練飛機,吳勢、楊國柱等與遠東航空公司接洽,訂購“阿牛盧”飛機二架。由吳勢負責機械驗收,劉植炎、楊國柱駕返福州,機身分別塗寫上“怡朗號”、“宿霧號”,以紀念菲律賓怡朗、宿霧華僑捐款購機。旅菲律賓華僑李清泉任福建省政府委員、許友超任廈門市長多次乘坐這二架波音機來往福州、漳州、廈門之間。 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吳勢回到澳門居住了一段時間。1936年冬,應楊官宇之邀,前往南京,吳勢編入中央航委會運輸大隊任機械長,夜以繼日搶修飛機,為抗日戰爭作出積極的貢獻。 吳勢返回澳門氹仔,不久病故,年僅48歲。[1] [1]《航空機械長吳勢》,載《中山文史》(第1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46-47頁。
吳勢,1900-1948
英國海軍上校、業餘畫家。具有藝術天分,擅長鉛筆素描和速寫,筆法細緻,線條精確。1822-1824年隨軍艦到印度和中國。1824年在澳門寫生,題為《北眺澳門南灣景色》和《南眺澳門南灣景色》的素描是他的代表作,從不同角度完整地記錄了鴉片戰爭前南灣的面貌和澳門城市規模。《南眺澳門南灣景色》畫面的右側,還描繪了中國税館和高聳的旗杆,對研究澳門歷史和南灣的建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羅伯特‧埃利奧特(Captain Robert Elliot),1784-1824
許聲泉,香港人。國民黨裝甲部隊成員、澳門海關稽查員。 父親在印度加爾各答生活,並在當地結婚,後帶著許聲泉回香港大澳居住。 許聲泉在香港皇仁書院讀書,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擔任國民黨麾下的裝甲部隊成員,參與抗日戰爭。戰後,他任職於中山、澳門海關兩年。[1]1934年8月,許聲泉擔任四等稽查員,從拱北關中山港調回拱北關工作。[2] 許聲泉為人忠直,在澳門工作時,認識崔諾枝的幼女崔瑞愛。崔諾枝是澳門澳門鄉紳,富甲一方,30年代發起籌款支持抗日。其子崔樂其是澳門誠興銀行創辦人,擔任何厚鏵父親何賢的葡文秘書,既是生意夥伴,也是鄰居,交情濃厚。 許聲泉和崔瑞愛結婚後,定居香港,十多年後,1948年生下許仕仁。[1] 後來,許聲泉在大姐夫陳福耀家族開設的“合成隆”雜貨店當掌櫃,直到晚年。70年代,他因心臟病去世。 許仕仁1970年在香港大學畢業,取得文學士學位;同年進入香港政府,歷任助理教育主任、西區民政主任、禁毒助理保安司、廉署社區關係處助理處長、首席助理經濟司;1982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之後任首席助理運輸司、兩局非官守議員辦事處助理秘書長、副秘書長、副經濟司、副工務司、新機場工程統籌署署長、運輸署署長;並於1995年9月擔任財經事務司,是首位華人財經事務司。 1997年2月20日,許仕仁被國務院任命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財經事務局局長,任期從1997年7月1日至2000年2月。他有豐富的管理財金經驗及政治技巧,離開政府後,出任香港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行政總裁,2003年7月離任;2004年2月,出任九巴董事,2005年5月辭去九巴董事。1998年,他獲香港特區政府金紫荊星章。 許仕仁的妻子羅美美亦是公務員,兩人大學時認識,羅美美曾在公司註冊處工作。[3]]許仕仁與澳門特首何厚鏵及新鴻基地產郭氏兄弟成為好友。2003年,他離開積金局後,為新地旗下九巴出任董事,並受聘於新地為顧問。2008年,郭氏家族爆發內鬥風波時,許仕仁捲入其中。[4] [1]《圖片:香港最新政務司長(接替曾蔭權)背景》,載“深圳搜狐焦點"網,2006年7月22日,http://sz.focus.cn/msgview/1787/30754058.html。 [2]《關員消息》,1934,第502頁。 [3]《許仕仁任香港政務司司長與何厚鏵甚有淵源》,載“新華網",2008年7月22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7/01/content_3160315.htm。 [4]《許仕仁涉收受新地利益被拘》,載“金羊網",2013年10月26日,http://news.ycwb.com/2012-03/31/content_3759637_2.htm。
許聲泉
葉挺,原名葉洵,字希夷,祖籍廣東省興寧市合水鎮,生於廣東省惠陽縣秋長鎮周田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2]無產階級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 兄弟姐妹十個,生活十分清苦。葉自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在村裡跟騰雲私塾先生學習時,開始接受民族主義思想的教育。他16歲時,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第七期,後進入湖北陸軍第二學校學習。1916年,因成績優異,他被保送入當時中國最高的軍事學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工兵科學習,從此踏上了職業軍人的生涯。當時,他非常喜歡閱讀由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 1917年冬,葉參加由孫中山在福建漳州組建的援閩粵軍,成為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 1921年,葉被任命為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1922年6月16日凌晨,廣東軍閥陳炯明命令部隊圍攻總統府,發動叛亂,孫中山因事先得到情報得以秘密離開,但已懷孕的夫人宋慶齡卻被叛軍包圍在廣州粵秀樓。葉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宋慶齡從叛軍的重圍中脫險,登上“永豐”號艦與孫中山會合。宋慶齡因驚嚇不幸流產,但葉的英勇和忠誠,卻贏得孫中山和宋慶齡的讚賞和感激。 1924年,在孫中山的推薦下,葉作為第一個國民黨黨員,前往莫斯科東方大學進修,翌年春天,轉入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深造。他很快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0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9月,因要參與組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葉回到廣東。期間,他認識了廣東省立執信女子中學高材生、17歲少女李秀文。 李秀文生於1907年,比葉小11歲,祖籍廣東東莞,定居澳門。其父李少村是一位開明紳士,賢達愛國,家境較富裕,在父親和時代的影響下,開朗大方的李秀文非常關心時事,經常閱讀一些進步文章。 葉有一位同事住在李家對面,他每次到同事家的時候,碰到李秀文的弟弟在街上玩。葉很喜歡小孩,常跟李秀文的弟弟玩,一來二往,認識了李秀文。談婚論嫁時,李家說,你是一個窮光蛋,還沒當上團長,不可能娶到我的女兒。你當團長以後,就可以跟我的女兒結婚了。 1926年2月,葉和李秀文在廣東肇慶一棟臨湖的別墅裡舉行婚禮,證婚人是當時高要縣長,男方主婚人是葉的堂兄,女方主婚人是李少村,司儀由獨立團團部一位副官擔任,婚禮十分簡單,連樂隊也沒有請,參加人員只有雙方的親朋好友,宴會也很簡單,甚至還不如其他部隊一個連長的婚禮。 此時的葉已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團長。獨立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支武裝力量,骨幹成員多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閱江樓就是當年獨立團團部所在地。 1926年5月1日,葉新婚還不滿三個月,他率領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遣隊,從肇慶經韶關挺進湖南,揭開北伐戰爭的序幕。北伐戰爭中,葉的獨立團在武漢週邊的汀泗橋、賀勝橋擊潰了吳佩孚主力,為北伐軍佔領武漢三鎮立下了頭功。 獨立團英勇善戰,紀律嚴明,受到百姓們的愛戴和讚揚,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的稱號。葉被譽為“北伐名將”,並被國民政府破格從團長提升為少將。 1927年8月1日,葉率部參加南昌起義。同年12月11日,他作為軍事總指揮參與領導“廣州起義”。因敵強我弱,“廣州起義”失敗。因此,葉受到李立三、王明等人片面指責和處分,他十分委屈和壓抑,國民黨大肆搜捕,使他不得不避走香港。 後來,葉輾轉逃到澳門,與妻子李秀文和剛出生不久的兒子見面。 “南昌起義”失敗後,在中共地下黨安排下,葉來到澳門探親隱蔽。在一座兩層樓的房子裡,他生活了九年多,當時一家人住在樓上的三個房間裡,岳父、岳母住在樓下。當年孩子們出生後一滿月,李秀文就把他們交給母親和奶媽撫養,孩子長大後會被送到離家只有幾十米遠的幼稚園或小學裡去上學。澳門的安寧生活,卻無法平復“廣州起義”之後葉內心的苦悶和彷徨,共產國際的投訴無門和國民黨的通緝令,使他內外交困。 1928年秋,葉負氣出走德國,前往嚮往已久的馬克思故鄉。他和妻子李秀文帶著不滿一歲的兒子輾轉於柏林、維也納、巴黎之間,曾經叱吒風雲的將軍只能靠開飯館,賣豆芽、豆腐為生。在艱辛的歲月裡,宋慶齡等人接濟使葉一次次渡過了難關。遠離祖國和黨組織的鬱悶,卻時時困擾著一心報國的葉,在德國幾年裡,他潛心攻讀軍事工程學和軍事化學領域的大量著作,期待將來能有機會報效祖國。 1931年,日寇佔領東三省的消息,令葉悲憤不已,他再也按捺不住對苦難祖國的思念之情,1932年離開歐洲,舉家回到澳門。 葉回到澳門後,因沒有穩定的工作,一家人生活仍十分清貧,主要靠岳父李少村和一些以前在共產黨、國民黨裡結識的老朋友接濟度日,有時甚至要借債度日。但與異國的流亡生活相比,澳門有著更多的親情和寧靜,家裡先後有六個孩子出生,儘管日子拮据,但這段日子成為葉坎坷人生中最安定的日子。 葉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給他們講故事,教他們看圖識字,帶他們去釣魚;通過言傳身教,要求孩子要好學上進,不要怕吃苦;誰不愛學習,誰耍嬌氣,都會受到批評,但他從來不板面孔訓斥人。從德國回來時,愛好攝影的他買了一架萊卡相機。空閒時,他帶著孩子們外出遊玩,給他們照相,帶他們去游泳。 葉失去與共產黨的聯繫,只得暫居澳門,等待機遇,他常常閱讀、研究那套在德國省吃儉用買回來的德文百科全書。期間,陳誠、陳濟棠等國民黨高級將領得知他回到澳門,紛紛以同窗或老友的身份聯繫他,邀他前去“協力共事”,並許以高官厚祿。但葉明白,他們不是擁蔣剿共,就是武裝割據,一概予以回絕。 1935年中秋節前幾天,中共中央特派員潘漢年在香港彌敦酒店約見了葉,葉驚喜地看到北伐時的老戰友、廣東同鄉柯麟。從此,葉一家人和柯麟結下了不解之緣。[1] 潘漢年告訴葉說,中共將從推翻國民黨統治轉變為聯合國民黨抗日,從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聯蔣抗日。他誠摯地希望葉能夠運用他在國民黨軍隊將領中的影響力,促進團結抗日的目標早日實現。同時,他希望葉在反蔣的兩廣等地方實力派中做一些工作,使他們能夠同意聯蔣抗日。 葉完全同意中共的政策主張,並愉快地接受潘漢年的建議。之後,葉心情舒暢,情緒很高,遇到熟人高興地說:“我現在好了,和那邊(指中共)聯繫上了,再也不是孤家寡人了!” 按照潘漢年傳達的團結抗日的政策精神,葉訪問了國民黨部隊中的老朋友,還向李濟深等反蔣人士轉達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7年初,葉在澳門,表示擁護黨爭取國共合作抗日的政策,願為抗日救國貢獻力量。 在這次見面以後,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地下黨員柯麟舉家遷往澳門,並在澳門板樟堂街開設診所,負責與葉聯絡及照顧其家人。 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城東華清池,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對蔣介石發動兵諫。經過周恩來斡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漫長的十年內戰,在國家最危亡之際結束了。 1937年春節過後,葉聽從張雲逸的建議,舉家從澳門遷往上海,在上海靜安寺路租一幢小樓住了下來。期間,他頻繁與國民黨和共產黨方面的將領交往,不斷瞭解抗日的戰況發展。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當天,周恩來等人赴廬山與蔣介石談判途經上海,潘漢年告訴他,葉現在上海,周恩來請潘漢年安排與葉見了面,商討建立“新四軍”。10月下旬,葉來到延安,受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熱誠歡迎和親自接待。毛澤東高度評價葉將軍在“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中建立的功績,熱烈歡迎他與我黨合作共同抗日。 葉在會上說:“革命好比爬山,許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難,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現在跟了上來,今後一定遵照黨所指示的道路走,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堅決抗戰到底。”[3] 經過國共兩黨談判協商,1937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佈成立新四軍,任命葉為軍長。1938年初,葉前往廣東、香港等地為剛成立的新四軍籌集經費。[1] 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在南昌辦公。2月11日凌晨,葉軍長一行到達南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省紅軍遊擊隊,在大江南北向敵人的後方挺進,像一把把鋼刀插在敵人的胸膛,與日、偽軍展開殊死的搏鬥。葉為創建新四軍所作的貢獻,永遠載入了史冊。[3] 在漢口,許多外國記者採訪了葉。著名美國記者斯諾的筆下描述了當時的他“他讀過不少書,對中國的政治問題特別有研究,他之所以成為一個著名的革命軍人,與其說是因為有軍事的天才或卓越的勇氣,毋寧說是因為他有了豐富的政治知識。” 同年12月,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正式成立。不久,葉奔赴皖南前線,終於走上他盼望已久的抗日第一線。1941年1月,正在轉移的新四軍部隊突然遭到國民黨重兵襲擊。1月14日,為了保全一大批高級幹部和部隊,葉下山與國民黨談判,被非法扣押。 葉被俘後,在五年多時間裡,先後被監禁在江西上饒、廣西桂林、四川重慶、湖北恩施等地。李秀文經過多方奔走說情,帶著女兒葉揚眉,找到了葉。不久,李秀文的母親和其他孩子與他們在桂林相聚。為了解決一家17口人的生活,葉在軟禁的日子裡,帶著家人養豬、養雞,糊口度日。後來,他被單獨押解到恩施,為減輕妻子的負擔,葉又向國民黨請求,把兒子葉正明、葉華明和女兒葉揚眉帶到自己的身邊。 1944年春,被迫與葉分開的李秀文,把三個孩子交給丈夫後,帶著一家老少13口人,在桂林開始了逃難生活,他們靠變賣衣物買一些地瓜乾充饑,後來,在李濟深的幫助下,全家人好不容易回到廣州安頓下來。 1945年9月,國民黨秘密地把葉從恩施押往重慶,為了不讓孩子們住進監獄,並把自己被囚禁在重慶的消息傳遞給周恩來,葉決定尋找機會讓孩子們逃跑,讓機靈的葉揚眉帶著哥哥們去找周恩來。 那天晚上十點多,葉和孩子住在一個小旅館樓上,特務住樓下。 葉說,明天他們要把我送到監獄去,你們不可能跟著我坐監獄啊,所以你們明天去找周伯伯,就是周恩來同志。第二天早上只有一個特務在監視,覺得時機成熟,他就讓孩子們出發。孩子們一出門,就碰到另一個特務回來,問他們幹甚麼去,葉正明說給父親買煙去。之後,特務就跟著他們。孩子們坐了兩輛黃包車,讓車夫在下坡的時候鑽進了一個小胡同,甩掉了特務,找到曾家岩街52號,問看門口的人周伯伯是不是住在這裡?之後孩子們在外面等著,過來好幾個特務趕孩子們走,孩子們也不說話,就蹲在地上。過了兩三分鐘,有人出來讓他們進去了。 葉被關押在重慶期間,嚴詞拒絕國民黨的多次威逼利誘,並以“六面碰壁居士”的名字,寫下了人們所熟悉的《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呵!給爾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期望著,那一天,地下的火沖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1946年3月4日,經過共產黨和國民黨反覆交涉,被囚禁了五年兩個月的葉將軍終於獲得自由。他出獄後僅十小時,馬上向中共中央提出重新入黨的要求。電報發出的第三天,中共中央批准了他的請求。 細心的周恩來特意安排葉揚眉和李秀文分別從延安和廣州趕到重慶,迎接葉出獄。在葉初步休養後,準備前往延安再次投入革命鬥爭的時候,4月8日,葉夫婦和女兒葉揚眉、幼子阿九,與王若飛、秦邦憲、鄧發等同志在從重慶前往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一同在山西境內遇難。當時,葉挺年僅50歲,妻子李秀文只有39歲。 澳門是葉挺的第二故鄉。現存澳門“葉挺故居”在賈伯樂提督街76號。葉家人離開澳門後,交給何賢先生託管,後交給澳門青年組織使用,成為澳門婦聯第二托兒所。[1] 2006年8月13日上午10時,為隆重紀念葉挺將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為“葉挺故居”進行掛牌儀式,行政長官何厚鏵為“葉挺故居”牌匾揭幕。該牌匾由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親筆題寫。[4] [1]《葉挺:北伐名將澳門避難》,載“網易新聞"網,2010年2月11日,http://history.news.163.com/09/1209/16/5Q3U9SAI000140IU_2.html。 [2]蘇荷:《中外名人紀念日演說精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第288頁。 [3]牟音:《感動中國的抗日戰爭故事青少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第56-57頁。 [4]《一代名將葉挺澳門故居掛牌》,載“中新網",2007年8月16日,http://www.cnr.cn/2004news/internal/200608/t20060813_504268558.html。
葉挺,1896-1946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