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陳恭尹,字元孝,號獨漉子,又號半峰,晚號羅浮布衣,生於順德大良(今屬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鎮)錦岩岡東麓。清初“嶺南三大詩家”之一。 恭尹自幼聰敏,好學深思,12歲喪母,15歲補諸生。16歲時,父親陳邦彥起兵抗清,恭尹隨庶母及兩個幼弟回到原籍順德龍山鄉下居住。清朝巡撫佟養甲偵知,派兵前來劫持。恭尹適值外出,聽到消息,喬裝逃到增城縣新塘鄉,在父親的朋友湛珩如家中躲藏數月,才避過緝捕。同年九月,父親和二弟陳馨尹遇害,全家只他一個倖存。第二年,清將李成棟反正,廣東重建南明旗號,永曆帝遷居肇慶。恭尹入朝泣陳父親殉難情狀,得授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之職,給假歸家治喪。清順治七年(1650)冬,清軍大舉反攻,再陷廣州,永曆君臣西走桂、滇。恭尹不及相隨,逃匿於西樵山中,從此與永曆朝廷失去聯繫。 之後十年,恭尹懷著國破家亡的深痛巨創,積極從事反清活動。起初三年,他奔走於福建、浙江、江蘇一帶,意圖與鄭成功、張煌言等抗清人士聯繫,但沒結果。 順治十一年(1654)春,恭尹折回廣東,在增城與湛珩如女兒成婚;第二年回到順德,寄居羊額友人何衡、何絳家中,密切關注時局,與何氏兄弟、梁璉、蔡艮若等讀書切磋之餘,同赴陽春、澳門;到新會崖門,渡銅鼓洋,秘密結交遺臣志士共圖大業,未能成事。 順治十五年(1658),恭尹與何絳再度遠行,打算西走雲貴,投奔永曆朝廷。行至湖南昭潭(今湘潭),因清軍封鎖嚴密,只好改道北上,轉徙湖北、江蘇、河南,北渡黃河,直扺太行山下。他沿途留心觀察地形和關隘,結合以前在東南沿海所見,繪成《九邊圖》,以備他日之需,但當時西南地區抗清力量已成強弩之末。第二年冬,他在鄭州遇見平西王吳三桂由雲南遣送京城的象隊,得知南明政權傾覆,永曆帝逃入緬甸,只得鬱鬱南歸,隱居於增城新塘。兩年後,他聽到永曆帝遇害的噩耗,哀慟之餘,見新朝統治已成定局,痛心復興無望,再也無意遠遊,攜眷回到順德,隱居於羊額七年。他與友人何衡、何絳、梁璉、陶璜相與砥礪名節,抑志讀書,世稱“北田五子”。 中年以後,恭尹銳氣逐漸消磨,息影田廬,以詩文琴酒自娛。清康熙七年(1668)夏,湛氏夫人病逝,他領著兒女扶柩移居增城新塘。八年後,三藩之亂爆發,居地正當要衝,不堪兵燹困擾,恭尹舉家回到順德,先後寓居羊額和龍江。1678年秋,官府懷疑恭尹與三藩反叛事件有瓜葛,拘捕他入獄二百多天。經此變故,恭尹心存畏懼,明哲自保,1684年,築室廣州小禺山(今禺山路附近),日夕以詩酒酬世,“貴人有折節下交者,無不禮接”。他被友人梁璉當面批評“何事而僕僕走風塵”,但終其一生不仕清,並常以鬱勃沉酣的詩筆,撻伐新朝統治者,民族大節實無虧損。 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月十二日,恭尹去世,終年69歲。 陳恭尹一生以詩名世,著有《獨漉堂全集》。他與父親學生、著名詩人屈大均思想行藏接近,交誼相當深厚,藝術上互相切磋濡染,共同輝映清初嶺南詩壇。 北方大詩家朱彝尊、王士禎、趙執信、納蘭性德等人,對陳恭尹十分敬重,彼此建立友誼。陳恭尹詩集中最有價值的,是感時傷世、托古諷今、反映民生疾苦、描繪地方風貌的作品。他以抒發性情為宗旨,藝術風格上不拘泥宗唐宗宋的偏見,兼採眾長。在各種體裁中,以七律成就最高。今人劉斯奮、周錫《嶺南三家詩選》評陳恭尹的詩“既豪邁雄奇,又藴藉含蓄,鬱勃沉雄而不晦澀生硬,堪稱舉重若輕,舒卷自如”,概括他的藝術特色。[1] 陳恭尹和番禺屈大均、南海梁佩蘭被譽為清初“嶺南三大詩家”。他不僅是一代文學宗師,而且是個書法家。他的隸書主要取法於漢碑,得益最多的為《夏承碑》、《曹全碑》。《曹全碑》主要特色為秀逸,而《夏承碑》以靈動著稱,兩碑的特色構成陳恭尹隸書的主要風格。他能以瘦逸遒勁之筆,盡量避免隋唐以來那種呆板孱弱的習氣,不為漢碑所囿,在當時廣東書壇極具開拓性意義。但受條件限制,當時所能見到的漢碑不多,不像乾隆以後金石學、小學的興盛和各種碑版的大量出土,這使得陳恭尹無法博採眾家之長。 陳恭尹的傳世書跡比屈大均、梁佩蘭較多,朱萬章編著的《廣東傳世書跡知見錄》中錄有其書跡51件,其中隸書有20多件,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天津藝術博物館及私人藏家中,其隸書名跡主要有故宮博物院所藏《題明史列傳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詠月詩》軸、廣州藝術博物院藏《隸書》軸,以及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祝龍翁》詩賦斗方和《詠花十詩》卷等,尤以《詠花十詩》卷為精湛。 陳恭尹的隸書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清初文人王士禎在其《香祖筆記》、《漁洋詩話》中屢次提及,陳奕禧的《隱綠軒題跋》有所論及。作為嶺南地區一代文學宗師,其隸書能揚名嶺外,名垂書史,在廣東書法史上並不多見。[2] 澳門普濟禪院,又稱澳門觀音堂,為中國佛教建築,具有中國名山古刹的特色,禪院的首座是大雄寶殿,次殿是長壽佛殿,後座正殿是觀音殿。院後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禪院內收藏很多名家的書畫、書法、文物,包括馳譽中外畫壇的嶺南派大師高劍父及其學生關山月,陳恭尹、章太炎等人的作品懸掛於殿堂,供遊客欣賞。[3] [1]《清初詩人陳恭尹》,載“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網,2012年10月30日,http://www.zhgpl.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1321&secid=31361。 [2]《陳恭尹》,載“順德文化"網,2012年10月29日,http://www.sdartol.com/html/2011/whmr_1019/633.html。 [3]《澳門觀音堂》,載“搜藝搜"網,2012年10月29日,http://yishujia.findart.com.cn/10510789-180061-zixun.html。
陳恭尹,1631-1700
字石濂,號石蓮,別號廠翁。浙江嘉興籍、江西人。16歲削髮為僧,是清初江南曹潤宗大師覺浪道盛(1592-1659)的法徒。移居廣州為長壽寺主持。清兵入關後,以僧人身份掩護其反清活動。1685年,應越南國王阮福周之請往越南說法,被奉為聖僧。回廣州以其在越南所得布施,大修長壽寺,營繕白雲山的彌勒寺和清遠的峽山寺。後移居澳門,重修澳門普濟禪院,與澳門結下了不解之緣。大汕為人博學多才,熱衷讀書,生活不拘小節,善畫山水人物,詩詞、造園工藝、家具設計及昆曲琴藝無所不能。著作有《離六堂集》12卷、《海外紀事》六卷、《嶺南錄》、《燕遊詩》六卷、《潮行近草》三卷等。晚年被清廷拘捕放逐,病死於押解途中,享年70歲。普濟禪院有楹聯:“長壽智燈傳普濟,峽山明月照蓮峰”,道出了大汕和尚修繕長壽寺、峽山寺和普濟禪院的功績。
大汕,1633-1702
明代戲曲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江西臨川人。萬曆十一年(1583)中進士後,任南京大常寺博士和禮部主事。萬曆十九年,上疏直請皇帝罷斥奸臣,提拔賢才,但萬曆皇帝有意袒護權臣,把他遠謫到廣東徐聞縣,降職為典史。湯顯祖翻越大庾嶺,來到廣東南雄縣,後到達廣州。直到十一月,湯顯祖乘船從番禺南下,出虎門,來到珠江左側的貿易港香山澳(即澳門)。這期間,湯顯祖寫下了《聽香山譯者》(兩首)、《香山驗香所採香口號》、《香嶴逢賈胡》四首關於澳門的詩。在這些詩篇中,他描繪了葡萄牙商人:“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檣。”形容葡萄牙少女:“花面蠻姬十五強,薔薇露水拂朝妝。”這些詩篇,成了傳世最早以澳門為素材的中文古詩。湯顯祖來到華洋雜處的澳門,香山澳通事向他介紹了海外貿易的盛況,他用詩的語言,描繪了一幅16世紀的澳門風情畫,不僅在澳門文學史上有極高的價值,還成為直接反映明朝萬曆年間澳門歷史及社會生活最生動、最珍貴的史料。他在澳門的短暫停留所獲得的深刻印象,甚至影響其日後的文學創作。他的傳世之作有傳奇《牡丹亭》(即《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和《紫釵記》,合稱《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牡丹亭》的第二十一齣“謁遇”中提到“番鬼們建造”的香山澳多寶寺,從側面反映了澳門聖保祿教堂的影響。
湯顯祖,1550-1616
清初詩人,史學家。初名紹隆,字介子,又字翁山。廣東番禺人。受業於順德舉人陳邦彥。清順治三年(1646),清軍南下入廣州,曾參加陳邦彥等發動的抗清隊伍。順治七年,清軍再破廣州,為避禍,削髮為僧,在番禺雷峰寺出家,法名今種。後與同里文士創“西園詩社”,以詩言志,砥礪名節。兩度北上遊歷,先後到南京、北京、山海關、關中、山西等地,與顧炎武、李因篤等交往,結交遺民,以圖復明。清廷下令搜捕,避居桐廬。康熙元年(1662)歸粤,蓄髮還俗。台灣鄭克塽降清,復明絕望,遂隱居著述,撰《皇明四朝成仁錄》,表彰抗清忠烈,未幾病歿。善寫詩,詩風明朗雄健,頗負盛名。不少作品揭露清軍入關時暴行,感傷時事,為後世傳誦。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為“嶺南三家”。著作有《易外》、《翁山詩外》、《道援堂集》、《廣東新語》等30餘種。屈大均曾在澳門居住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情節尚待進一步考訂)。他在澳門時撰寫的詩文留下了關於當時澳門情況的珍貴記載。在《廣東新語》卷二的《澳門》專文及《廣東新語》其他各卷中,有關澳門及西洋夷人的記載將近4000字;在其所著《翁山詩外》中有以《澳門》為題的詩六首,其他吟詠澳門及與澳門相關的詩12首。這些詩文記述澳門和當時形勢,澳門聖保祿教堂及澳門天主教法規禮儀、澳門經濟貿易(澳門葡人海外貿易),以及葡人生活習俗及西洋物品等,觀察細緻,記載翔實,是研究澳門史的重要史料。
屈大均,1630-1696
何絳,字孟門,號不偕,順德(今屬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鎮)羊額人。清初嶺南著名高士和詩人、“北田五子”之一。 何絳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博覽群書,能文善詩,性格沉著堅毅,勇於任事。[1] 明亡之後,何絳以布衣身份,投身抗清事業,見譽於邑人。何絳聞甲申(1644)之變,慨然鑽研兵書,從戎報國。明師瓦解,陳邦彥等“嶺南三忠”先後死難,何絳與陳恭尹結成生死之交,同赴澳門避難。之後到海岸各離島,尋找明遺臣和抗清餘部,但沒結果。他與陳恭尹同遊,志同道合,一起奔走各地,共圖大舉。 十年間,何絳四出梅嶺,足跡遍及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後來,他聽聞鄭成功反攻,越庾嶺北上,直抵蕪湖,參加鄭成功反攻諸戰役。當時作《四出梅關》詩:“山川滿目皆惆悵,天下何人是丈夫”。 失敗後,何絳回到廣東。父親去世後,他在家侍奉母親,不復遠出。他隱居鄉中,自號居所為“北田”,“北”指北地原野,“田”指遊牧畋獵,來紀念他找尋力量抗清,輾轉數千里,好像北原遊牧一樣。 清康熙元年至康熙七年(1662-1668),陳恭尹隱居於何絳家中,何絳、何衡兄弟與陳恭尹、陶璜、梁璉及詩文唱酬,世稱“北田五子”。何絳為人英爽慷慨,高風亮節,喜濟人之急,忠直過人。 據說,閩客寄存三百金,20年後,客死已久。何絳年事已高,兒子不幸病故。他獨住荒村破屋,生活十分艱難。福建朋友之子遠道來訪,何絳在後園古井旁掘土取出,原銀奉還。鄉人知道後,十分敬佩,稱該井為“還金井”。南昌名士彭士望與何絳結交,深慕其為人,作詩《贈北田五子》,其序說:“不偕英爽慷慨有大志,其人沉著刻苦能任事,嘗遊南北及燕楚,皆為友人扶持患難……詩作澹逸幽遠,見人談忠節事,則義形於色。善諧謔,或出言則四座解頤。” 康熙五十一年(1712),何絳去世,終年85歲。 何絳著有《不去廬集》、《三編清代稿鈔本》存世,集中《出都謠八章》寫清貴族肆虐及豪奢的情景。 清順治七年(1650),十萬清兵圍廣州,南門守將總督江寧侯杜永和死難至為壯烈。何絳作詩三首以頌之,其中一首云:[2] 裹創陣戰捍危城,國破為臣敢獨生? 怪得珠江江上水,至今猶作怒濤聲。 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汕和尚(澳門普濟禪院開山祖師)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秋自廣南(越南)航海歸來的第三年,與廣東詩人何絳等人結交。[3] 何絳曾到惠州西湖流覽,入東門,步蘇堤,過西新橋,從泗洲塔後孤山腳下拾級而上,有一座東坡塑像,往西數丈,蒼松翠柏掩映下,王朝雲長眠於此。朝雲墓上有一亭覆之,榜曰六如亭。蘇東坡被朝雲矢志不移的愛情所感動,兩人在惠州同甘苦,共患難。 何絳有感而發,留下了詩篇:[4] 試上山頭奠桂漿,朝雲艷骨有餘香。 宋朝陵墓皆零落,嫁得文人勝帝王。 1940年,“香港廣東文物展覽會”展出霍炎昌所藏的《明遺民詩屏》(之一),上有何絳詩“康州城接粵江湄,處士門前花滿陂。常事素書傳妙術,早辭華黻付佳兒。深松坐看山中曆,隔竹間敲石上棋。更有細君垂白髮,為藏鬥酒待需時。”[5] 《明遺民詩屏》(之二)有“長壽大汕”詩,詩云:“西江澄練色,南極俯清溪。古柏流杯影,新詩選葉題。海雲銷客傲,山月傍人低。且喜周囗囗,天長逸老棲。”某日,大汕與何絳一起在西江之康州(今屬肇慶),到某處士家祝宴,時值冬日。何絳與大汕等都是明朝遺民。[3] [1]張解民、葉春生等:《順德歷史人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140-141頁。 [2]《順德風采》編寫組:《順德風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第73-75頁。 [3]吳志良等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歷史卷(含法制史)》(上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第319頁。 [4]《感應九百年前的詩人心跳——懷想東坡寓惠生涯(3)》,載“新浪博客",2010年1月1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79f820100040u.html。 [5]姜伯勤:《石濂大汕與澳門禪史——清初嶺南禪學史研究初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第62頁。
何絳,1627-1712
勞之辨,字書升,號介岩,浙江石門(今屬桐鄉縣)人。進士、左副都御史。 清康熙三年(1664),之辨榮登進士,選庶吉士,由主事遷郎中,外任直隸山東、貴州、廣東地方官,內擢太僕、大理寺卿、順天府丞。[1] 康熙二十四年(1685),之辨被提升為通政使參議,後遷兵部督捕理事官。後來,他連遭親人去世,解職守制;服滿後,起用仍任原官,升到左副都御史,多有倡議。[2]康熙四十七年(1708),他晉升左副都御史,不久,以言事罷歸。 康熙五十二年(1713),之辨赴京祝賀皇帝萬壽,恢復原官位;第二年,在家中去世,終年75歲。[2] 勞之辨寫詩學白居易,喜歡以雜律記時事,善於寫物狀情,鮮活生動,且寄寓諷諭;著有《靜觀堂詩集》30卷。所他的作品為多種清詩總集、選集收錄,《清詩別裁集》、《兩浙輶軒錄》、《晚晴簃詩匯》、《清詩鐸》、《清詩紀事初編》、《清詩紀事》都選錄其詩作多首。[3] 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在廣南韶道任上,勞之辨與粵海關監督巡歷澳門。 他所撰《自序》記載:“乙丑初設海關,額未定。商人仗新榷立威。乘澳夷演礮悮觸其船,以夷人劫貨傷人起訟端。余會同榷使宜、成二君尅期進澳,焚香告神,誓無枉縱。薄暮抵行館,有通事懷橐中金求見,不下陸大夫裝。余使吏人叱之去。通事白云‘此官司進澳故事,納則夷人心慰,不則反滋疑懼。’余卒嚴卻之。詰朝會鞫,商辭半屬張大。余止以礮損洋船,斷償修艌銀三百兩。仍坐商以誣,欲笞之,奸商俛首。夷人扶老攜幼送及關,感激涕零而返。自此商舶澳夷兩相帖服。西洋之司歷都下者,前則南君懷仁,後則閔君明我,傳達以為美談。” 現錄勞之辨的詩四首: 《同滿漢榷部巡歷濠鏡嶴四首》[1] 漫言觀海去,翻作入山行。蠟屐爭猿捷,籃輿似鳥輕。 荔枝隨地發,翡翠避人鳴。放眼乾坤闊,春潮萬里生。 蓬萊絕頂上,曾眺日東昇。市本蛟宮現,樓從蜃氣凝。 忽移炎徼節,重睹海雲蒸。採捕新無禁,漁家夜結罾。 綸音來北闕,貨貝自西洋。刀劍非常制,衣冠亦采章。 玻瓈浮竹葉,鈿盒貯檳榔。不識滄桑換,相呼只大唐。 孤嶼何雄峙,茲門實壯哉。珠江初置榷,烽火舊遺台。 玉帛通千島,梯航走八垓。新懸平準法,互市仗長才。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63-66頁。 [2]《中華全二十六史》編委會:《中華全二十六史》(白話文版第11冊),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第9070頁。 [3]故人、張森生:《清代詩人勞之辨》,載《嘉興日報》,2013年11月25日。
勞之辨,1639-1714
何絳,字孟門,號不偕,順德(今屬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鎮)羊額人。清初嶺南著名高士和詩人、“北田五子”之一。 何絳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博覽群書,能文善詩,性格沉著堅毅,勇於任事。[1] 明亡之後,何絳以布衣身份,投身抗清事業,見譽於邑人。何絳聞甲申(1644)之變,慨然鑽研兵書,從戎報國。明師瓦解,陳邦彥等“嶺南三忠”先後死難,何絳與陳恭尹結成生死之交,同赴澳門避難。之後到海岸各離島,尋找明遺臣和抗清餘部,但沒結果。他與陳恭尹同遊,志同道合,一起奔走各地,共圖大舉。 十年間,何絳四出梅嶺,足跡遍及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後來,他聽聞鄭成功反攻,越庾嶺北上,直抵蕪湖,參加鄭成功反攻諸戰役。當時作《四出梅關》詩:“山川滿目皆惆悵,天下何人是丈夫”。 失敗後,何絳回到廣東。父親去世後,他在家侍奉母親,不復遠出。他隱居鄉中,自號居所為“北田”,“北”指北地原野,“田”指遊牧畋獵,來紀念他找尋力量抗清,輾轉數千里,好像北原遊牧一樣。 清康熙元年至康熙七年(1662-1668),陳恭尹隱居於何絳家中,何絳、何衡兄弟與陳恭尹、陶璜、梁璉及詩文唱酬,世稱“北田五子”。何絳為人英爽慷慨,高風亮節,喜濟人之急,忠直過人。 據說,閩客寄存三百金,20年後,客死已久。何絳年事已高,兒子不幸病故。他獨住荒村破屋,生活十分艱難。福建朋友之子遠道來訪,何絳在後園古井旁掘土取出,原銀奉還。鄉人知道後,十分敬佩,稱該井為“還金井”。南昌名士彭士望與何絳結交,深慕其為人,作詩《贈北田五子》,其序說:“不偕英爽慷慨有大志,其人沉著刻苦能任事,嘗遊南北及燕楚,皆為友人扶持患難……詩作澹逸幽遠,見人談忠節事,則義形於色。善諧謔,或出言則四座解頤。” 康熙五十一年(1712),何絳去世,終年85歲。 何絳著有《不去廬集》、《三編清代稿鈔本》存世,集中《出都謠八章》寫清貴族肆虐及豪奢的情景。 清順治七年(1650),十萬清兵圍廣州,南門守將總督江寧侯杜永和死難至為壯烈。何絳作詩三首以頌之,其中一首云:[2] 裹創陣戰捍危城,國破為臣敢獨生? 怪得珠江江上水,至今猶作怒濤聲。 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汕和尚(澳門普濟禪院開山祖師)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秋自廣南(越南)航海歸來的第三年,與廣東詩人何絳等人結交。[3] 何絳曾到惠州西湖流覽,入東門,步蘇堤,過西新橋,從泗洲塔後孤山腳下拾級而上,有一座東坡塑像,往西數丈,蒼松翠柏掩映下,王朝雲長眠於此。朝雲墓上有一亭覆之,榜曰六如亭。蘇東坡被朝雲矢志不移的愛情所感動,兩人在惠州同甘苦,共患難。 何絳有感而發,留下了詩篇:[4] 試上山頭奠桂漿,朝雲艷骨有餘香。 宋朝陵墓皆零落,嫁得文人勝帝王。 1940年,“香港廣東文物展覽會”展出霍炎昌所藏的《明遺民詩屏》(之一),上有何絳詩“康州城接粵江湄,處士門前花滿陂。常事素書傳妙術,早辭華黻付佳兒。深松坐看山中曆,隔竹間敲石上棋。更有細君垂白髮,為藏鬥酒待需時。”[5] 《明遺民詩屏》(之二)有“長壽大汕”詩,詩云:“西江澄練色,南極俯清溪。古柏流杯影,新詩選葉題。海雲銷客傲,山月傍人低。且喜周囗囗,天長逸老棲。”某日,大汕與何絳一起在西江之康州(今屬肇慶),到某處士家祝宴,時值冬日。何絳與大汕等都是明朝遺民。[3] [1]張解民、葉春生等:《順德歷史人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140-141頁。 [2]《順德風采》編寫組:《順德風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第73-75頁。 [3]吳志良等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歷史卷(含法制史)》(上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第319頁。 [4]《感應九百年前的詩人心跳——懷想東坡寓惠生涯(3)》,載“新浪博客",2010年1月1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79f820100040u.html。 [5]姜伯勤:《石濂大汕與澳門禪史——清初嶺南禪學史研究初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第62頁。
何絳,1627-1712
黃佐,字伯才,號泰泉,香山縣鐵城(今屬中山市石岐)人。教育家和文獻學家。黃畿之子、黃瑜之孫、黃泗曾孫。 黃氏祖籍江西,明代定居香山。祖父黃瑜,世稱“雙槐先生”。父親黃畿,世稱“粵洲先生”。均為一代儒宗,以品學知名。 黃自小聰慧好學,幼承家風,三歲時讀《孝經》,八歲時鑽研詩、詞及天文、曆算之書。明正德五年(1510)考中解元;明嘉靖元年(1522)榮登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1] 當時,朝廷發生一宗“大禮議”政治事件。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後無子,明嘉靖皇帝(朱厚熜)以“兄終弟及”身份,由藩王繼位。藩王授意大臣議尊他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即去世的太上皇),不少大臣認為不合禮法,應尊正德皇帝之父(孝宗)為皇考,興獻王為皇叔父才是。黃聯名簽署奏章,據“禮”力爭。因此得罪皇帝,黃被流放任江西僉事,不久改任廣西督學。期間,黃倡修鄉村社學,拆除淫祠,編印《理學本源》頒行所轄郡邑。[2] 後來,因母親病重,黃辭官回家。他拜王守仁為師,“與論知行合一之旨,數相辨難”,得到王守仁的稱讚。期間,遠近學者從遊甚眾,為此,黃特別開闢“粵州草堂”,接待遊學士子。 黃居家九年後,被重新起用,擔任翰林院編修兼左春坊左司諫;不久,升任侍讀,掌管南京翰林院,擢南京國子監祭酒。 母親去世後,黃擔任少詹事,與首輔夏言議河套事意見相左。當時,吏部右侍郎職位空缺,欲謀此位者互相詆毀,使龍顏大怒。黃未參與其中,卻因是被薦舉為候選人而受牽連被罷官。從此,他淡泊功名,絕意仕途。 黃回到廣州居住後,改白雲山景泰寺為泰泉書院,廣收弟子。弟子中不乏俊賢之才,明代嶺南詩壇著名的“南園後五先生”中,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都出自他的門下。講學之餘,黃潛心著述,經學、地方文獻、詩詞等都有大建樹。 黃博通經藉,學術上尊重陳獻章之學說,而與王守仁則數相辨難。其所持理氣一體說,認為“理即氣也,氣之有條不可離者所謂理,理之全體不可離者謂之道。蓋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在明代學壇獨樹一幟。 黃勤奮撰述,著作等身,著有《詩經通解》21卷、《禮典》40卷、《樂典》36卷、《鄉禮》七卷、《續春秋明經》12卷、《小學古訓》一卷、《姆訓》一卷等經類。 黃是一代詩宗,著有《兩都賦》兩卷、《泰泉集》60卷等詩文集。他的詩任氣而行,雄直恣肆,不傍門戶,被後人尊為“吾粵之昌黎”。朱彝尊評價為“嶺南詩派,文裕實為領袖,功不可沒。” 黃在地方文獻方面的貢獻尤為卓著,正德年間撰成《廣州人物傳》24卷,分門別類記載廣東歷代先賢近200人。嘉靖六年(1527)纂成《廣州市府志》70卷50餘萬字。此書有作有述,記秦至元史事,皆採錄史書;明洪武至嘉靖史事,則據所見所聞。嘉靖三十七年(1558)主纂《廣東通志》,歷時三載,成書70卷。此書體例嚴謹,文字簡雅,資料充實。 黃還著有《羅浮山志》、《志雍志》24卷、《廣西通志》60卷、《香山縣志》8卷。此外,黃著有《通曆》36卷、《革除遺事》六卷、《翰林記》30卷等史類書。 黃平生操守嚴謹,住宅接近府寺,喧嘩嘈雜,但他處之泰然,不為所動。居室使用簡陋的布帳大床,長期以來都沒有更換。每晚治學至夜深時分,他還未休息。另一方面,他對於周濟貧苦人家的社會義舉,惟恐落後於人,特意為此購置“義田”,用來贍養族人。每當發現鄉村當中有孝義之人,他必定向地方官府申明報告。 嘉靖四十五年(1566),黃病逝,終年77歲。黃佐被詔贈為禮部左侍郎,諡號文裕。[1] 黃佐嘉靖年間編撰的《廣東通志》記:香山縣的浪白、濠鏡、十字門等是廣州地區沿海的舶口之一。其中,濠鏡和十字門後合稱為澳門。澳門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比浪白更方便於聯繫縣城和省城。在通番貿易時代,澳門是外國朝貢的一條主要通道。[3] 嘉靖八年(1529),林富任兩廣總督時,見到廣東沿海實行海禁的結果:外貿蕭條停滯,朝廷要的奇珍異寶無著,人民生活困苦,政府失去稅收,損失重大,各階層都難以忍受。於是,他請香山縣學者黃佐,代擬了一封給朝廷的奏疏,叫《代巡撫通市舶疏》,其中寫道:“粵中公私諸費,多資商稅,番舶不至,則公私皆窘。”[4] 現錄黃佐的詩兩首: 《石岐夜泊》[5] 香山秀出南海壖,四圍碧天涵青天。七星峰巒擁樓閣,北斗照耀開雲煙。 雲煙長至峰巒起,覆露千家連百里。漁歌菱唱不勝春,桂棹蘭橈鏡光裡。 石岐夜泊白鷗沙,南台縹緲浮梅花。蛟浦澄澄洗明月,龜城藹藹升繁霞。 繁霞明月從昏曉,翠栱朱蒃紛窈窕。井澳空傳北騎仙,鳥岩多見南枝鳥。 鳥飛仙去杳難尋,木自成喬水自深。登堂一入青山郭,尚友惟聞綠綺琴。 綺琴古韻真奇絕,正氣當年動寥泬。共言解慍協熏風,誰悟知音成白雪。 白雪熏風調莫彈,栽桃栽柳世稱難。身隨列宿歸天上,跡比靈光寄此間。 大北山前松柏老,壽星原上多瑤草。采采今為南陌行,迢迢昨憶青門道。 道出青門月子岡,浴鳧飛鷺滿蓮塘,竟誇北里量牛馬,絕勝西康集鳳凰。 豪華比屋何須數,海錯山珍棄如土。到處那無種玉田?營家自有藏金塢。 豪華堪美更堪悲,零落山丘能幾時?紅棉葳蕤裝半臂,磨滅芳名誰復知。 此時壯志期鴻鵠,此夜疏燈照帆宿。浩歌梁甫回陽春,滄波渺渺桑田綠。 《春夜大醉言志詩》[6] 拔劍起舞臨高台,北斗插地銀河回。長空贈我以明月,天下知心唯酒杯! 門前馬躍簫鼓動,柵上雞啼天地開。倦遊卻憶少年事,笑擁如花歌落梅。 [1]林子雄:《黃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2]楊萬秀:《廣州名人傳》,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第2-46頁。 [3]《論澳門海洋文化》,載“讀書人網",2012年1月1日,http://www.reader8.cn/data/2008/0803/article_148001.html。 [4]黃啟臣:《16至19世紀中國政府對澳門的特殊方針和政策》,載《學術論壇》,1990年第6期,第65-71頁。 [5]何文廣:《〈香山詩略〉續編》,載《中山文史》(第5-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7,第151頁。 [6]康忠慧:《明代嶺南大學者黃佐》,載《南國早報》,2009年6月8日。
黃佐,1489-1566
勞之辨,字書升,號介岩,浙江石門(今屬桐鄉縣)人。進士、左副都御史。 清康熙三年(1664),之辨榮登進士,選庶吉士,由主事遷郎中,外任直隸山東、貴州、廣東地方官,內擢太僕、大理寺卿、順天府丞。[1] 康熙二十四年(1685),之辨被提升為通政使參議,後遷兵部督捕理事官。後來,他連遭親人去世,解職守制;服滿後,起用仍任原官,升到左副都御史,多有倡議。[2]康熙四十七年(1708),他晉升左副都御史,不久,以言事罷歸。 康熙五十二年(1713),之辨赴京祝賀皇帝萬壽,恢復原官位;第二年,在家中去世,終年75歲。[2] 勞之辨寫詩學白居易,喜歡以雜律記時事,善於寫物狀情,鮮活生動,且寄寓諷諭;著有《靜觀堂詩集》30卷。所他的作品為多種清詩總集、選集收錄,《清詩別裁集》、《兩浙輶軒錄》、《晚晴簃詩匯》、《清詩鐸》、《清詩紀事初編》、《清詩紀事》都選錄其詩作多首。[3] 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在廣南韶道任上,勞之辨與粵海關監督巡歷澳門。他所撰《自序》記載:“乙丑初設海關,額未定。商人仗新榷立威。乘澳夷演礮悮觸其船,以夷人劫貨傷人起訟端。余會同榷使宜、成二君尅期進澳,焚香告神,誓無枉縱。薄暮抵行館,有通事懷橐中金求見,不下陸大夫裝。余使吏人叱之去。通事白云‘此官司進澳故事,納則夷人心慰,不則反滋疑懼。’余卒嚴卻之。詰朝會鞫,商辭半屬張大。余止以礮損洋船,斷償修艌銀三百兩。仍坐商以誣,欲笞之,奸商俛首。夷人扶老攜幼送及關,感激涕零而返。自此商舶澳夷兩相帖服。西洋之司歷都下者,前則南君懷仁,後則閔君明我,傳達以為美談。” 現錄勞之辨的詩四首: 《同滿漢榷部巡歷濠鏡嶴四首》[1] 漫言觀海去,翻作入山行。蠟屐爭猿捷,籃輿似鳥輕。 荔枝隨地發,翡翠避人鳴。放眼乾坤闊,春潮萬里生。 蓬萊絕頂上,曾眺日東昇。市本蛟宮現,樓從蜃氣凝。 忽移炎徼節,重睹海雲蒸。採捕新無禁,漁家夜結罾。 綸音來北闕,貨貝自西洋。刀劍非常制,衣冠亦采章。 玻瓈浮竹葉,鈿盒貯檳榔。不識滄桑換,相呼只大唐。 孤嶼何雄峙,茲門實壯哉。珠江初置榷,烽火舊遺台。 玉帛通千島,梯航走八垓。新懸平準法,互市仗長才。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63-66頁。 [2]《中華全二十六史》編委會:《中華全二十六史》(白話文版第11冊),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第9070頁。 [3]故人、張森生:《清代詩人勞之辨》,載《嘉興日報》,2013年11月25日。
勞之辨,1639-1714
明末清初畫家。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幼學畫,稍長學琴。自幼領洗,又多與西人牧師、神父往來。1681年,吳歷決意隨柏應理神父赴羅馬覲見教皇,原欲經澳門乘荷蘭船赴歐洲,已至澳門,未能成行,遂留居澳門約五個多月。1682年在澳門時加入耶穌會,受洗名為西滿‧沙勿略,並遵習俗取葡式名雅古納。常居聖保祿教堂,吟詩作畫,有《漁山袖珍冊》、《白傳湓江圖卷》、《秋山紅葉圖》、《山水雲軸》等等。此時之繪畫,明顯有吸收西方繪畫藝術之處。同時還著有《三巴集》,“三巴”即以其居地澳門聖保綠教堂之譯音為名,其《澳門雜詠》30首,均與澳門有關,實為早期澳門重要的文學史料。1682年離澳,在江浙一帶傳。1718年卒於上海。
吳歷,1632-1718
吳興祚,字伯成,號留村,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入漢軍正紅旗籍。兩廣總督、詩人。 父親吳執忠在禮親王代善府中擔當幕僚,被授予頭等護衛。1650年初,吳興祚以貢生身份被授予江西萍鄉知縣,當時白蓮教聚眾反抗朝廷,成為一大隱患,他開導和遣散教眾。不久,他因犯錯,被降補江南無錫知縣。 無錫縣吏虧欠了官庫錢財,更換了幾任也沒法償還,免職後仍留在任所不許離去。吳興祚到任後,為本縣請求豁免這筆虧欠款,那些應當償還的則捐出私財代為繳納。吳興祚用耕種官田所得的租錢僱用勞役,老百姓的困難得以解除。發生饑荒時,他又叫人煮粥救濟給饑餓的百姓。八旗兵駐防蘇州,吳興祚向領兵的固山請求允許自己單騎前往軍中進行約束。有的士兵偷吃老百姓家的雞,被吳興祚查出後,立即鞭打,以示處罰,使士兵都嚴格遵守紀律。1674年,吳興祚遷為行人(官名,掌管接待諸侯及諸侯的上卿之禮),仍留下負責處理知縣事務;又因漕運總督帥顏保舉薦,他被破格提拔為福建按察使,為清廷收復鄭成功所佔廈門、金門等地。 1681年,吳興祚被提升為兩廣總督。到任後,他上疏揭發尚之信在廣東橫徵暴斂、老百姓深受其害長達幾十年。他列舉鹽埠、渡稅、漁課等各種弊端,上奏請求罷免。他上疏請求將禁界再拓寬,聽任百姓捕採耕種。皇上派了尚書杜臻、內閣學士石柱會同吳興祚巡歷諸地,進行測量規劃,使兵民都有安居樂業之地。他又上疏稱潮州海汛遼闊,商人往來貿易,因擔心奸徒暗中騷擾破壞,應當將澄海協達濠營的水汛官兵船隻改歸南澳水師鎮統轄,與碣石鎮互相聯絡,巡視保衛外海的島嶼,得到朝廷允准施行。1685年,吳興祚上疏請在廣東、廣西二省設爐鑄造兵器。給事中錢晉錫、御史王君詔上疏彈劾吳興祚在鑄造之事上弄虛作假,冒領功勞,將此事交由吏部商討判決。1692年,吳興祚被授為歸化城右翼漢軍副都統,但又因犯錯被降級。1696年,皇上親征噶爾丹,命他從呼坦和碩前往寧夏安撫13個驛卡,但他請令願意效力鎮守沙克舒爾驛,沒多久,官復原級。1697年,吳興祚去世,終年66歲。 吳興祚為政時為民著想,免除苛稅瑣事,受到遠近百姓的愛戴。他任過官職的地方,都將其列入名臣之中進行祭祀。[2]他著有《留村詩鈔》、《宋元聲律選》、《史遷句解》、《粵東輿圖》等書。[1] 1684年春,工部尚書杜臻、內閣學士石柱在兩廣總督吳興祚、廣東巡撫李士禎的陪同下,在澳門巡視二天。之後,廣東官員對澳門巡視頻繁。[3] 現錄吳興祚約作於1682年的詩一首: 《自香山縣渡海赴濠鏡》[1] 欲經濠鏡,薄暮正揚舲。風雨聲相搏,魚龍氣自腥。 黑雲迷遠嶼,白浪擁孤汀。隱隱聞鐘鼓,蠻歸議事亭。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41-46頁。 [2]《中華全二十六史》編委會:《中華全二十六史》(白話文版第10冊),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第8938-8939頁。 [3]鄧開頌:《葡萄牙佔領澳門的歷史過程》,載“潮汕風情網"網,2013年9月30日,http://ren.csfqw.com/article-13779.html。
吳興祚,1632-1698
張穆,字爾啟,又字穆之,號鐵橋,東莞市茶山鎮人,生於廣西柳州。嶺南明遺民畫家的傑出代表。 少年時代,張與黎遂球、鄺露、梁朝鐘等以氣節相砥礪。他喜愛遊歷,登羅浮、廣州白雲山,三次度嶺北遊,上黃山、過姑蘇、入杭州等地,足跡遍及全國各地。 清順治十年(1653),張60歲時,移家東安(今廣東省雲浮市),後回到東莞東湖居住。清康熙十九年(1680)秋,他從新安江回到東莞東湖後,一直住在這裡。 康熙二十二年(1683),張去世,終年76歲。 張穆一度流寓南京,長期活動在當時的主流畫壇。他一生任俠,志圖報國,壯心不遂,詩畫中常存鬱鬱不平之氣。 張穆的畫馬師法自然之典型,為同時代畫家所不及。在他的馬畫作品中,以《奚官牧馬圖》軸、《古木獨駒圖》軸和《七十龍媒圖》卷等成為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其中《奚官牧馬圖》是張穆紀年作品中較早的畫跡,有明顯的臨摹古人的痕跡,無論是構圖、藝術造型還是繪畫技法或人物的神態,都與唐代韓幹、韋偃及宋代的陳居中有驚人的相似。與《奚官牧馬圖》摹古不同的是,《古木獨駒圖》體現畫家的創新意識。畫家用勾勒法畫出駿馬的線條,再以黑色渲染,墨的層次分明,線條遒勁有力。馬頭向下微側,鼻樑光潔,兩翼微豐,目光炯炯,頸部骨節略隱略現,栩栩如生。在古木、怪石,甚至小草處理上,都極其細緻凝練,表現出一種荒老的蒼涼氣氛。作於晚年(1681)的《七十龍媒圖》,是張穆代表作中的精品。在這件構圖廣闊的畫卷中,畫家將60餘匹良駒刻畫得淋漓盡致。所繪良駒有站者、奔者、臥者、行者、伏者、昂首者、低眉者,也有食者、翻滾者、遊戲者,將馬的各種形態濃縮在十餘米的畫卷中,體現出他主張師法自然的藝術理念。 張穆對畫馬藝術的貢獻,不僅體現在作品上,而且他有畫馬的理論。可惜,其所著《雜論》等文稿已失。張穆尤善畫馬,嘗言:“韓幹畫馬,骨節皆不真,惟趙孟頫得馬之情,且設色精妙。又謂:駿馬肥須見骨,瘦須見肉,於其骨節長短尺寸不失,乃為精工。”又謂:“馬相在骨,其腹前有兩蘭筋,嘗微動者則良。前蹄後又灶,謂之寸金。馬奔馳時,後蹄能擊到寸金,謂之跨灶。跨高一寸者為駿,低者次之。寸金處常破損如豆大,有血流出,不生毛,是為跨灶之驗。凡馬皆行一邊,左前足與左後足先起,而右前足右後足乃隨之,相交而馳,善騎者於鞍上已知其起落之處,若駿馬則起落不測,瞬息百里,雖欲細察之,恆不能矣。故凡駿馬之馳,僅以蹄尖寸許至地,若不沾塵,然畫者往往不能酷肖。”[1] 現存張穆有關馬圖作品34件,其中香港收藏最多,達到17件,其次廣州收藏十件。東望洋山是澳門著名的遊覽勝地,位於澳門東南,松山峭立,雄視濠江。張穆的著名詩篇《澳門覽海》正是站在東望洋山上有感而作的。 《澳門覽海》[2] 生處在海國,中歲逢喪亂。豪懷數十年,破浪已汗漫。故人建高纛,樓船若鵝鸛。因之慰奇觀,地力盡海岸。 西夷近咸池,重譯慕大漢。寶玉與夜珠,結市異光燦。若夢遊僊瀛。金宮赤霞爛。危樓切高雲,連甍展屏翰。 水上多神山,青削屢續斷。澄波或如鏡,一葉亦足翫。及爾長風迴,氣色忽已換。狂瀾渺何窮,萬里生浩歎!” [1]《張穆畫馬神態各異變化多端》,載“中國國家馬業網",2011年2月5日,http://www.chinahorse.org/html/6508.html。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1-13頁。
張穆,1607-1683
釋光鷲,釋名光鷲,初名成鷲,後易名光鷲,字跡刪;原名方顓愷,字趾縻,生於番禺縣韋涌鄉(今屬廣州市番禺區鍾村鎮韋涌村)一個書香之家。明末清初高僧、南書畫名家。明朝舉人方國驊之子、方殿元弟弟、畫家梁啟運女婿。[1] 父親方國驊為明朝舉人,隱居教授,有學守堂,學者稱“學守先生”。[2] 光鷲12歲時,補邑弟子員;15歲時遭國變、就有出世之想。因為父親健在,他未能如願,乃盡棄制科業,力究濂(指周敦頤。因其原居道州營道濂溪,世稱濂溪先生)、洛(指程頤、程顥兄弟,因其家居洛陽,世稱其學為洛學)、關(指張載,張家居關中,世稱橫渠先生,張載之學稱關學)、閩(指朱熹,朱熹曾講學於福建考亭,故稱閩學,又稱考亭派)之學。 光鷲35歲時,父親去世。他奉母羅浮,躬耕盡孝。次年,他投石洞離幻元覺禪師。光鷲一向戒律精嚴,道範崇峻,但母親去世時,他不顧俗僧的譏議,痛哭奔喪,一遵儒禮,頗見經格。[3] 光鷲一生雲遊四方,擔任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第七代住持。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夏,他移錫澳門普濟禪院。 晚年時候,光鷲掩關於廣州大通寺。清朝後,他堅守氣節,參與抗清復明活動。他擅長內、外學,佛學著作頗豐,書室名“咸陟堂”;著有《咸陟堂集》17卷、《詩集》15卷、《詩文續集》三卷、《鹿湖近草》四卷、《楞嚴經直說》十卷、《金剛經直說》一卷、《道德經直說》二卷、《莊子內篇注》一卷、《鼎湖山志》八卷、《經懺直音增補切釋》一卷、《老子直說》二卷等。 光鷲擅畫花卉,工書法,其行楷取法於顏真卿、蘇軾、米芾,堅韌質樸,頗有禪味。草書則取法顏真卿,厚重古勁,極有骨力,氣韻生動。現存的書法多為晚期的作品,個人書法風格鮮明,通篇老筆紛披,縱橫交錯。他喜用竹筆為書。嶺南書法,陳白沙創茅龍筆於先,光鷲使用竹筆於後。 康熙六十一年(1722),光鷲去世,終年85歲。[1] 現今澳門普濟禪院內現存釋光鷲草書屏條,骨力洞達,跌宕瀟灑,屬於珍貴文物之一。[3] 2008年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的《咸陟堂集》,列入“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資助專案”,是搜羅較全的釋成鷲詩文合集,三冊57卷近100萬字,分初集與二集兩部分,初集包括“咸陟堂”詩集17卷、“咸陟堂”文集25卷,其中有《鼎湖山志》,並附錄《紀夢編年》續編。“咸陟堂”二集包括文八卷、詩六卷、賦一卷。[4] 現錄釋光鷲的詩兩首:[2] 《寄東林諸子》 但得安居便死心,雖將人物寄東林。蕃童久住諳華語,鸚鵡初來學鳩音。 兩岸山光涵海鏡,六時鐘韻雜風琴。只愁關禁年年密,未得閒心縱步吟。 《青洲島》 突兀中流亂石隈,青洲咫尺擬蓬萊。潮頭撼岸晴還雨,屋角驚濤晝起雷。 制犬吠花人跡斷,饑鳶佔樹鳥聲哀。憑誰為向馮夷道,還與華亭作釣台。 [1]黎向群:《嶺南歷代書法名家》,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2008,第74-75頁。 [2]王桂雲:《愛國詩僧光鷲事略》,載“廣州文史"網,2010年11月3日,http://www.gzzxws.gov.cn/qxws/pyws/pyzj/py20/201005/t20100526_18581.htm。 [3]李鵬翥:《澳門古今》,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0,第185-186頁。 [4]《佛門劇跡嶺南重寶——釋光鷲花卉長卷》,載“拍賣官網",2013年1月3日,http://www.scpm.cn/html/2012-09/133_1.html。
釋光鷲,1637-1722
吳興祚,字伯成,號留村,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入漢軍正紅旗籍。兩廣總督、詩人。 父親吳執忠在禮親王代善府中擔當幕僚,被授予頭等護衛。1650年初,吳興祚以貢生身份被授予江西萍鄉知縣,當時白蓮教聚眾反抗朝廷,成為一大隱患,他開導和遣散教眾。不久,他因犯錯,被降補江南無錫知縣。 無錫縣吏虧欠了官庫錢財,更換了幾任也沒法償還,免職後仍留在任所不許離去。吳興祚到任後,為本縣請求豁免這筆虧欠款,那些應當償還的則捐出私財代為繳納。吳興祚用耕種官田所得的租錢僱用勞役,老百姓的困難得以解除。發生饑荒時,他又叫人煮粥救濟給饑餓的百姓。 八旗兵駐防蘇州,吳興祚向領兵的固山請求允許自己單騎前往軍中進行約束。有的士兵偷吃老百姓家的雞,被吳興祚查出後,立即鞭打,以示處罰,使士兵都嚴格遵守紀律。1674年,吳興祚遷為行人(官名,掌管接待諸侯及諸侯的上卿之禮),仍留下負責處理知縣事務;又因漕運總督帥顏保舉薦,他被破格提拔為福建按察使,為清廷收復鄭成功所佔廈門、金門等地。 1681年,吳興祚被提升為兩廣總督。到任後,他上疏揭發尚之信在廣東橫徵暴斂、老百姓深受其害長達幾十年。他列舉鹽埠、渡稅、漁課等各種弊端,上奏請求罷免。他上疏請求將禁界再拓寬,聽任百姓捕採耕種。皇上派了尚書杜臻、內閣學士石柱會同吳興祚巡歷諸地,進行測量規劃,使兵民都有安居樂業之地。 他又上疏稱潮州海汛遼闊,商人往來貿易,因擔心奸徒暗中騷擾破壞,應當將澄海協達濠營的水汛官兵船隻改歸南澳水師鎮統轄,與碣石鎮互相聯絡,巡視保衛外海的島嶼,得到朝廷允准施行。 1685年,吳興祚上疏請在廣東、廣西二省設爐鑄造兵器。給事中錢晉錫、御史王君詔上疏彈劾吳興祚在鑄造之事上弄虛作假,冒領功勞,將此事交由吏部商討判決。1692年,吳興祚被授為歸化城右翼漢軍副都統,但又因犯錯被降級。 1696年,皇上親征噶爾丹,命他從呼坦和碩前往寧夏安撫13個驛卡,但他請令願意效力鎮守沙克舒爾驛,沒多久,官復原級。 1697年,吳興祚去世,終年66歲。 吳興祚為政時為民著想,免除苛稅瑣事,受到遠近百姓的愛戴。他任過官職的地方,都將其列入名臣之中進行祭祀。[2]他著有《留村詩鈔》、《宋元聲律選》、《史遷句解》、《粵東輿圖》等書。[1] 1684年春,工部尚書杜臻、內閣學士石柱在兩廣總督吳興祚、廣東巡撫李士禎的陪同下,在澳門巡視二天。之後,廣東官員對澳門巡視頻繁。[3] 現錄吳興祚約作於1682年的詩一首: 《自香山縣渡海赴濠鏡》[1] 欲經濠鏡,薄暮正揚舲。風雨聲相搏,魚龍氣自腥。 黑雲迷遠嶼,白浪擁孤汀。隱隱聞鐘鼓,蠻歸議事亭。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41-46頁。 [2]《中華全二十六史》編委會:《中華全二十六史》(白話文版第10冊),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第8938-8939頁。 [3]鄧開頌:《葡萄牙佔領澳門的歷史過程》,載“潮汕風情網"網,2013年9月30日,http://ren.csfqw.com/article-13779.html。
吳興祚,1632-1698
鍾啟韶,字琴德,號鳳石,自號頑石、笛航生,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人。清代詩人。 啟韶聰穎好學,刻苦不倦;流寓番禺河南;所居在羊城西園,傳為梁佩蘭六瑩堂舊址。他與劉彬華、張如芝、顏時普、高士釗等人每多唱和。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啟韶考中舉人,設館於伍氏萬松園,伍氏元芳、元蘭、元薇俱受業於其門下。 啟韶著有《讀書樓詩鈔》四卷、《笛航遊草》;復輯《古詩雪》。[2] 清道光四年(1824),啟韶去世,年僅55歲。[1] 鍾啟韶去世後,學生伍崇曜選刻他的遺詩,名為《聽鐘樓詩鈔》,其中不乏清新可喜之作。 現錄鍾啟韶的詩六首: 《澳門雜詩》(十二首選六)[2] 抱琴遊鏡海,龡篴帆蓮洋。汗漫神仙氣,空明水月光。 登台發長嘯,倚醉問扶桑,北鄉冰天鴈,先春半欲翔。 大島飛沙出,危旗亂石叢。樓台千疊粉,潮汐四山鐘。 禮拜符來復,門兵警伏戎。幸逢綏靖後,海角久銷鋒。 十字門當檻,零丁港近牆。都歸千里鏡,直過九洲洋。 關閘沙為界,波羅蜜是鄉。皇心正柔遠,荒徼此來王。 插漢三巴寺,耶蘇律自持。占星亦有術,重女卻奚為? 踐土封無外,通商政不私。羈縻原勿絕,他族爾毋滋。 寨北寒光霽,天東曙色赮。碉樓飛一角,官路控三叉。 椰菜經霜甲,桃枝破臘花。前山信衝要,羶酪判桑麻。 地勢盡南灣,茫茫巨浸間。不風潮刮岸,當午瘴沉山。 大舶微如點,頹沙曲似環。卻疑星宿海,潛氣出諸蠻。 [1]陳景鍇:《海珠古詩錄》,廣州:新世紀出版社,2008,第204頁。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262-271頁。
鍾啟韶,1769-1824
蔡飛翰,字鳳林,香山縣鐵城(今屬中山市石岐)人。清代舉人、詩人。 蔡飛翰自幼聰穎,勤奮不倦;與黃屺香(紹昌)友好,喜歡李白、韓愈、白居易三人的詩,不喜歡杜甫的詩。著述多散佚。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蔡飛翰去世,終年63歲。 現錄蔡飛翰的詩一首:[1] 《澳門望海有感》 零丁洋外水滔滔,地接青洲勢尚豪。 萬里檣帆夷徼險,重關鎖鑰廟謨高。 葡萄國舊仍羊性,桑梓情深惕犬嗥。 此去穗城知不遠,書生何用議邊勞! 蕭蕭木葉滿林秋,戍鼓邊笳動客愁。 化外竟成狐鼠宅,天涯別敞蛋蠻洲。 南環境好山如畫,望廈林深樹亦稠。 莫此珠崖論棄地,聖朝德化遍遐陬。 聞道重洋遠泊船,暫租席地便安眠。 自從濠鏡關防懈,逐任蓮巷壁壘堅。[2] 家住三巴人是客,門開十字水浮天。 佛朗機器何須貴?定有長城李勣賢。 三邊稍喜息兵戈,王粲樓中一嘯歌。 堤固也須防蟻孔,風平未必靖鯨波。 飛甍高棟環居麗,倭寇紅夷聚集多。 誰昔題詩登媽閣,青苔碑上有摩挲。[3] [1]何文廣:《〈香山詩略〉續篇》,載《中山文史》(第04-06輯),中山:中山政協,1992,第168-169頁。 [2]巷:原文共字下加一個工。
蔡飛翰,1835-1898
蔡顯原,字祺資,號蒙泉,香山古鎮岡南(今屬中山市古鎮鎮岡南村)人。作家、《香山縣志》編修者。蔡佑之子。[1] 顯原孝順父母,對朋友忠心耿耿,與黃培芳、李光昭成為知交。他天性過人,認為讀書是為了實用,一生以經濟自許。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顯原考中丙子科第三十五名舉人,授瓊州澄邁縣訓導,後調任儋州、潮州、饒平訓導。 顯原六次赴京會試落第,之後無心官場。 顯原作詩兩千多首,生前從不向人宣揚自己的詩。 蔡顯原去世後,後人將收錄他的800首詩以《銘心書屋詩鈔》一書傳世。清代詩詞名家對他的詩評價頗高。[2] 蔡顯原應香山知縣祝淮之邀,參與編修《香山縣志》八卷。[2]清道光七年(1827),蔡顯原等為纂修《香山縣志》至澳門遊歷,在西方人家中聽到少女彈琴,“最後命長女出為禮,且操洋琴,纖妍婉約,微步安閒。縞衣素裳,薄如蟬翼。立而成操,數作數闕,累累珠貫,客去而後止”。[3] 蔡顯原撰《讀易述訓》四卷,清同治六年(1867),蔡敦睦堂(蔡氏大祠堂號)刻本。[4] 同治二年(1863),刊刻蔡顯原的《銘心書屋詩鈔‧金星門紀事》詩序中提到,癸巳年八月(1833年9-10月),紅毛(英吉利)船八十餘艘直入金星門,泊燈籠洲,聲言海上互市,自收諸國關稅……舊登陸遊戲騷擾,與淇澳人為難。有斃命者,諸村報邑令,令斥其妄;報大吏,乃責洋商設計逐去一管窺豹,從中可看到,當時英國入侵香山淇澳的歷史。[5] 現錄蔡顯原的詩一首: 《聽西洋夷女操洋琴》[6][7] 琴形方長如書案,平面嵌蓋,四尺,有腹,乍見不知為樂具也。今尺高二尺六寸,長三尺,廣尺二寸,揭其蓋,銅經為弦[8],縷結千百,弦端下貫,紐繫腹中,腹有潛機[9],上與弦應,循節按弦,觸指成韻。人工之巧,於斯極矣。初,譯者導遊夷人居,登其樓,夷婦款客,童男女五六人,貌秀美,能華語。最後命長女出為禮,且操洋琴,纖妍婉約,微步安閒,縞衣素裳[10],薄如蟬翼,立而成操[11],數作數闋[12],累累珠貫,客去而後止焉。 朝來禮拜三巴寺,百千夷女紛成群。西夷久住風貌變,只有裝束似夷人。 合掌西僧自懺悔,喃喃耳語人難聞。西僧頷之作梵唱[13],咿嚶可厭如秋蚊。 譯者解意導我去,使我耳目為一新。夷人樓居愛精好,凌虛構巧嵌珠璘。 綺窗浮動九洲浪[14],粉壁照耀三山雲。玳瑁珊瑚飾供具,紅氍綠罽祛纖塵。[15] 夷女如花肅見客,亭亭不解含羞嚬。[16]約胸結項束寒玉[17],裳衣薄蹙湘波紋。[18] 是時風細日剛午,自鳴之鐘鳴錚錚。須臾妙音錯雜起,珠盤細碎羅紛紛。 不焦不濇不粗厲,疑撚疑攏疑搊搸。[19]聽似箏琶乍勾拔,是絲非絲超常倫。 十指春蔥婉赴節,按之即應輕且勻。驟如簷下鐵馬動[20],又如鈴語時諄諄。 諦視銅弦百千縷,密於梳櫛光於銀。晶屏金鏡影交射,如揩秋水瀜粼粼。[21] 彄環見骨昔未信[22],百煉今乃觀其真。冶工澡煉作冰雪,梓人裁用同繩綸。[23] 綰紐無端會臍腹,齟齬成列排牙齦。[24]竊疑呼吸伏橐籥[25],抑或棖觸乘機輪。[26] 其名曰琴但髣髴,豈有鴈柱銜嶙峋。[27]抗墜低昂本不異[28],別有妙籟歸調均。 誰能寫人水仙操[29],龍宮龍女招為鄰。卻嫌浮濫蕩心魄,雲和古製淳漓分。[30] 自來夷樂偏氣勝[31],非邪則暴稀雅馴。[32]鐵角金笳既亢戾[33],此尤溺志昏精神。 明堂清廟正聲在[34],宮自為君商作臣。[35]中土弦歌尚雅樂,勿使奇技淫吾民。[36][37] [1]王遠明:《風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譜》,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2]《元、明、清代名人》,載《中山文史》(第26輯),中山:中山政協,1993,第80-81頁。 [3]李喜所等:《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第385頁。 [4]山東省圖書館編:《易學書目》,濟南:齊魯書社,1993,第305頁。 [5]《張振鶤》,載《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2008年7月12日,http://jds.cass.cn/Item/551.aspx。 [6]李暢友:《港澳詩選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195-198頁。 7]洋琴:即風琴。 [8]銅經:銅線。 [9]潛機:暗藏的機關。 [10]縞衣素裳:白色的衣裳。 [11]操:琴曲。成操,成曲。 [12]闋:樂曲的終了為一闋。 [13]頷之:點頭。梵唱,指用梵語念佛經。此指神父誦經的聲音。 [14]九洲:與十字門相對。吳歷《三巴集》云:“李義山詩云,海外徒聞更九州。即此也。遠望之或隱或見,如九點青螺。” [15]紅氍(qú):紅色的毛織地毯。綠罽(ji),綠色的毛織品。祛纖塵,即纖塵不染。 [16]嚬(pín):皺眉。《韓非子‧內儲說上》“吾聞明主之愛,一頻一笑,頻有為頻,笑有為笑。”此句意謂外國女子見客不感到羞赧(nǎn)。 [17]寒玉:指肌體明潔如玉。 [18]蹙:皺。 [19]撚:一種彈琴指法,用手指搓轉。攏,絃樂器的一種彈奏法,用指上下拔弦。擋,用手指彈琵琶等絃樂器。 [20]鐵馬:簷馬。懸於簷間的鐵片,風吹則相擊而發聲。 [21]瀜(róng):水深廣的樣子。 [22]彄(kōu)環:指環之類。《西京雜記》卷一“戚姬以百煉金為彄環,照見指骨。” [23]梓人:木工。 [24]齟齬:原指上下齒不相配合,此指簧片錯雜排列。 [25]橐籥(tuó yuè):古代冶煉時的鼓風器具。此指風琴的風箱。《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26]棖觸:觸拔。 [27]鴈柱:箏柱排列如雁行,故名。 [28]抗墜:樂音高亢而忽低沉。 [29]水仙操:古琴曲名,相傳為春秋時俞伯牙所作。《樂府解題》記:“伯樂學琴于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後隨成連至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鳥悲號之聲,乃援琴成歌,從此琴藝大進。” [30]雲和:古代琴瑟等樂器的代稱。《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淳漓,淳厚、澆漓之縮稱。指社會風氣的好壞。 [31]偏氣:與正氣相對,謂稟氣不正。 [32]雅馴:雅正。 [33]亢戾:高亢尖利。 [34]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及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皆在明堂舉行。清廟,《詩‧周頌》的首篇,稱頌周文王及群臣,為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歌。正聲,即正聲雅樂。 [35]宮、商:為中國五聲音階之二,代指音樂。古代常以五音配五行、五色等,宮為君,商為臣,即此類配合。 [36]淫:過於耽溺。 [37]這首詩寫作者參觀葡萄牙人教堂禮拜後、聽“西洋夷女”彈奏風琴的情況。對於新巧而音色優美、音域寬廣的風琴,作者對西洋“人工之巧”,充滿讚歎之聲,但卻認為“自來夷樂偏氣勝”,故而聲音亢戾,如鄭衛之聲使人“溺志昏精神”。所以寧願要聽雅馴平正的中土弦歌,也不願讓“奇技淫吾民”。 這反映了當時閉關鎖國政策下封閉自大的理學思想,相當一大批士大夫文人對外國新事物的看法。東西文化反映在器物層面的不同,也反映在對器物的不同心理上。這首詩可以說是東方對西方文化早期反應的歷史記錄。
蔡顯原
陳蘭芝,字拂霞,號馥亭[1],香山縣小黃圃鄉(今屬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小黃圃社區)人。[2] 蘭芝自幼聰敏好動,讀書重在領會大意,不願受繁文縟節所束縛,對科舉考試不感興趣。稍長,廣泛學習經世致用之學;同時,刻苦練習騎馬射箭,志在大幹一番事業。 青年時代,蘭芝多次到江南探望任知縣的胞兄,並且出謀劃策協助兄長解決政務上的棘手問題。兄長見弟弟足智多謀,為人正直,適合從政,決定入京設法為他籌謀官職。 後來,在兄長幫助下,蘭芝被任命為山東高唐知縣。高唐縣地處七省要衝,軍需、京餉、重囚往來不絕,稍有疏忽就會出現事故。歷任縣官儘管小心翼翼,難免不出差錯。而蘭芝雖初出茅廬,在任四年,把政務治理得井井有條,無可挑剔,使原先對他心存懷疑的上司同僚無不佩服,刮目相看。 蘭芝作風刻苦,勇於任事,事無大小,從不掉以輕心,堅持親力親為,一抓到底。 清乾隆年間,蘭芝從弟子員生調任山東高唐州州判,主理農事生產和官糧儲運事務。當時高唐南部河道淤塞,水災時有發生,百姓難以維持生計,紛紛逃荒,百里荒蕪,罕見人煙。 蘭芝深入勘察地勢,發現漯河故道,幾百里長,直抵禹城,堵塞很久了。他向上司建議重修漯河故道,獲得批准。蘭芝奉命監督工程,調動民夫近萬人上陣。他廢寢忘餐投入工作,使日以繼夜在各工地巡查,檢查過問每個環節。工程後期,蘭芝因勞累過度而病倒,但他堅持上堤巡視。部下深受感動,大家都忠於職守,拼命工作。做到一半時,忽然大雨淋漓,掘泥工程前功幾乎盡廢。知州意欲停工,撤退民夫。 蘭芝堅信工程可以成功,勸說現在上游已初步疏通,下流仍然阻塞,萬一天雨滂沱,下流鄉縣必成澤國,造成災難就不可收拾。工程繼續做下去,竣工有望。 不久,天氣轉晴,蘭芝親自督工,露宿河岸,力爭早日完成疏導工程,工程終於在雨季前竣工。竣工不久,就遇上河水氾濫,已經疏通好的河道發揮重要的作用。高唐及鄰縣農田廬舍無恙,黎民百姓皆大歡喜,將這條河叫作陳公河。[3] 蘭芝修築城牆,在原先估計之外,命令人員多造磚數百萬加固地基。州長因此責備蘭芝勞民傷財。蘭芝說城工堅固,十年內不管有沒有澇災,都備無患,這不是重傷財勞民。 第二年夏雨,西邊城牆突然塌陷。蘭芝馬上命人搬來磚塊在原先做好的地基上修建,工程不多花力氣就完成了。大家都十分佩服他。 蘭芝為官,從來不獨斷和自恃聰明,一心為民請命,正直不阿,以身作則,努力推行利民便民措施,樹立正氣,上下同心,迅速營造出有利於執法的局面。另一方面,他愛護部下,知人善任,賞罰分明,威信甚高,下級都樂於為他效力。[1] 有一年冬,朝廷西北用兵,上級官員賞識蘭芝的才能,指派他押運山東全軍糧餉百餘萬出大散關,限期緊迫。時值連日大風雪,經過四川時道路被雨雪阻斷。 蘭芝以濃厚的情誼和誠信為人,感動了將士,率領他們日夜兼程,饑渴勞頓,艱苦備嘗,而部下始終沒有怨言。 最後幾天,風雪更急,趕路更多,在晚上三更時分才到達驛站,僅休息兩個時辰。天一亮,軍士們就不顧疲倦,一致要求上路。縱然道路崎嶇萬狀,大家義無反顧。等到抵達軍門,還未到規定的時限。 蘭芝負責通緝搜捕王倫的餘黨,該案牽涉面很廣,他把尺度抓得很嚴,認真把主犯、從犯與脅從區別開來,許多與此案有牽連的人都沒被濫捕錯判。沿路見到遺下的骸骨,蘭芝不禁流下了眼淚。有人說逆賊的屍骨值得可惜嗎?蘭芝說,愚蠢的民眾造反,國法已得到申張,掩埋他們的屍骨,以彰法外的仁度,不更好嗎?於是,蘭芝命令手下撿埋沿途的屍首,幾個縣百姓聽聞,無不感動哭泣。[3] 之後,蘭芝指導修築高唐城垣和押解百萬軍餉往四川兩件重要工作中,都有出色的表現。當時,朝廷以軍功優待,決定委任他當重要官職並予封賞。[2]蘭芝急流勇退,託病謝辭,請假休養。他離開時,數以萬計黎民百姓相送,沿途數十里人群揮淚道別。[2] 相傳相莊立村之前,此處是一個很大的村莊,後來因為一種叫紅金豆的害蟲致使全村滅絕,才由官府遷民至此的。相莊之前,此地就建有東方朔祠,據《高唐州志》(光緒)載:“東方朔祠在州東北十里,朔平原人,高唐舊隸平原。祠廢碑存……州判陳蘭芝立東方朔故里碑於城北”。 後來,蘭芝遍游泰嶽、嵩山、華山、西湖、天山、五台、雁蕩、羅浮諸名勝。 蘭芝編輯的作品有《嶺南風雅》三卷,收錄自唐代張九齡起,至清朝止,分為詩、賦、記、序等體裁,其中收入穗籍崔有之、李昂英、李德、黃哲等人作品,包括《廣州歌》、《白雲山》、《荔灣漁隱》等描寫廣州風物的詩歌。[4] 蘭芝編著《魯蜀文獻》兩卷、《錦岩志略》,並補校《家禮辨定》、《嶺南名勝記》、《願體集》等。[1] 約清乾隆五十年(1785),蘭芝在番禹河南澳峽東街卉木精舍居住,增輯明代郭棐(篤周)《嶺海名勝記》32卷。[5]其中,《嶺海名勝記》第一卷。首白雲山記,次海珠記,次靈洲山記,次崖山記,次南海廟志,次浮邱山記,次西樵山記,次海幢志,次澳門記,次石門記,次飛來寺記,次花田記,次江門記,次七星崖記,次羚羊峽記,次鼎湖山記,次三峽記,次九成台記,次珠池記,次奇甸記,次梅嶺,次韓山祠記,次鶴峰記,次曹溪志略,次丹霞勝略,次風度樓記,次羅浮山記。茲篇共記嶺南27處名勝。每一名勝,皆擇其最顯勝處詳述,餘則略明其事,可謂有詳有略。其於因名人留跡而其地亦名者,則有詳證。如風度樓條下,詳考張九齡之有關故實。[6] 現錄陳蘭芝的詩兩首:[7] 《贈海光大師入主海幢法席》 梵王宮殿鎮南天,閡敞輝煌七座連。金色映搖珠海月,慈雲飛度素馨田。 毗盧閣上千山雨,瘞鹿亭中萬樹蟬。福地若無師願力,是公何以證真詮。 白雲山色入香台,門接曹溪水繞來。廿八葉傳天竺遠,大千法說海幢開。 魚龍泊岸聽清梵,獦狚參師學辯才。鐙火萬龕明徹夜,遊人錯認是黃梅。 [1]《陳蘭芝》,載李有華、張解民編:《順德歷史人物》,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第182-184頁。 [2]《陳蘭芝‧清》,載《中山文史》(第18輯),中山:中山政協,1990,第58頁。 [3]《陳蘭芝》,載《香山縣鄉土志》(卷四‧耆舊錄)。 [4]廣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南海神廟文獻匯輯》,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第7頁。 [5]高唐政協:《地名專輯》,載《高唐文史資料》(第19輯),高唐:高唐政協,第183頁。 [6]《嶺海名勝記》,載“知識貝殼"網,2013年6月22日,http://www.zsbeike.com/index.php?m=content&c=zhuanye&a=show_qw&id=43091183。 [7]陳景鍇:《陳蘭芝》,載《海珠古詩錄》,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08,第207-208頁。
陳蘭芝
鮑華,乳名金橋,曾用名鮑兆華、包華、鮑雁坡、鮑哲魂,筆名列昂,香山縣白石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白石村)人。 鮑幼時喪母,隨父旅居日本橫濱。鮑居長,弟妹眾多(生母生育三子、繼母生育二子三女),生活困難。他13歲時進入一家商行當童工,三年後,轉到橫濱中華會館工作。 鮑自小刻苦好學,業餘時勤奮自學,稍長,接受孫中山的革命學說。大革命失敗後,他不滿國民黨右派對共產黨和革命人士的鎮壓屠殺,有感於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現狀,逐步傾向馬克思主義。 1927年底廣州起義失敗後,時任起義肅反委員會秘書長潘兆鑾在橫濱成立黨支部。鮑開始與共產黨人接觸,加入日本進步華僑青年組織的“黎明社”,散發有關反對蔣介石的傳單,後加入中共黨的周邊組織“社會科學研究會”,接受黨組織的領導,較系統地學習馬列主義的革命原理,覺悟不斷提高,改名“鮑兆華”,以示中華民族必將崛起之意。 1929年3月,經潘兆鑾介紹,鮑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日本當局發動大規模迫害日華僑和留學生事件,他被捕入獄;翌年秋,被日本當局遞解出境。他回到澳門與黨組織失去聯繫,心情十分苦悶,改名“雁坡”,比喻自己是離群之雁。之後,他在香港魚欄打工、在澳門以賣報為生。[1] 1931年,鮑結識澳門地下黨員黃新英[1],之後共同創辦濠江中學校暨附屬小學(今濠江中學),指導學生閱讀進步書刊,參加社會愛國活動;認真傳授知識,啟發學生認識現實,追求真理;使學校面貌為之一新,受到社會正直人士和學生家長的讚許。黃仁輔擔任首任校長,學生百多人,貧苦學生可獲減免學費。兩年後,因學校經濟困難,鮑和黃新英讓與黃曉生(健)接辦。[2] “九一八”事變後,全國抗日救亡活動蓬勃展開,鮑以濠江中學為據點,組織師生唱救亡歌曲,排演抗日話劇,並舉辦“國恥周”紀念活動,痛斥日寇的侵略罪行,抨擊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為了進一步激發同胞的愛國熱情,他創辦學生書店,出版《學生雜誌》,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經常在《大公報》副刊發表文章;又與廣州林鋒等創辦《南國青年》小報,宣傳抗日。之後,他和廖錦濤發動部分學生和汽車業職工,組織“綠光劇社”,進行抗日宣傳的演出活動。抗戰前夕,鮑與陳少陵組織“救國會”,更廣泛地團結廣大工人、知識份子和青年學生,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經過鮑等人六七年艱苦工作,澳門成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廣大愛國同胞、拯救中華民族危亡而奮鬥的根據地,為旅澳中國青年鄉村服務團(簡稱“旅澳服務團”)組建及後回內地參加抗日鬥爭打下一定的基礎。[1] 抗戰爆發後,鮑回到廣州會見楊康華,研究率領部分澳門抗日青年回內地參加救亡鬥爭的問題。接著,旅澳服務團由中共澳門地下黨負責人余美慶組建完成,函鮑速返澳門。之後,鮑經常來往於澳港穗之間,擔任旅澳服務團的後方工作。 1937年10月,在余美慶介紹下,鮑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旅澳服務團成員60多人從澳門出發,經江門、新會赴台山,沿途唱歌演劇、演講、出壁報,宣傳抗日,影響頗大。同年底抵台山時,台城國民黨當局竟將他們拘捕,解送廣東綏靖公署軍法處,後囚押於南石頭監獄。鮑聞訊後,馬上找到楊康華研究,後到香港向高連貫彙報,決定向社會公佈事件真相。接著,郭沫若在香港主持的《救亡日報》首先披露旅澳服務團被拘捕消息,呼籲各界營救;港澳各報競相轉載,予以回應。不久,上海“全國救國會”負責人沈鈞儒、章乃器等發出通電,敦促國民黨廣東綏靖公署主任余漢謀釋放旅澳服務團全體成員。在愛國輿論的壓力下,1938年4月國民黨政府被迫將服務團全體成員釋放。旅澳服務團返澳休整後,又到中山一帶開展救亡活動。廣州淪陷後,經黨組織批准,決定解散,由陳少陵、鮑率領奔赴四會縣,參加駐四會的廣東稅警總團政訓處政訓大隊,鮑和陳少陵被任命為上尉視察員。 1939年1月,政訓處中共地下支部(3月升級為特別支部)成立,陳少陵任書記,鮑擔任宣傳委員。不久,陳少陵調去三水,鮑接任支部書記。期間,他在中共四會臨時工委領導下,組織特支黨員到四會各地深入開展抗日活動,壯大黨組織的力量。同年10月,中共西江特委在四會、三水開展“肅托”鬥爭,解散中共政訓處特別支部和三水特別支部。在這場錯誤鬥爭中,鮑被內定為託派,遭受清洗,開除黨籍。 1940年1月,日寇進犯清遠,稅警團奉命抵抗。鮑雖遭到錯誤處理,仍以大義為重,積極組織救援隊,奔赴前線,出色地完成支前任務。4月,鮑離開當地,經樂昌曲江進入乳源,擔任縣文教館幹事,後到乳源縣第一小學任教。乳源經濟文化較落後,全縣連一所中學也沒有。鮑四處奔走,拜會有識之士,親謁縣政當局,提議創辦乳源中學。1941年秋,創辦乳源縣第一所中學,鮑被聘任教。期間,他團結進步學生,組織課外讀書會,並創立“民主同盟”。在鮑的影響下,乳源中學不少學生走上抗日革命的道路。1944年10月,鮑組織乳源中學學生,反對國民黨當局在學校動員學生報告參加“青年軍”所謂“十萬青年十萬軍”的運動,並取得勝利,引起國民黨當局的仇視,12月,將他逐出乳源縣。在進步學生的掩護下,他仍留居乳源。1945年10月,黨在乳源建立組織,北江特委書記黃松堅指派鄺哲民和潘達(潘兆鑾之子)審查鮑的歷史和表現,決定恢復他的組織關係。鮑離黨六年,他又一次回到組織的懷抱。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準備發動剿滅人民革命力量的內戰,對持有異見的鮑始終心懷芥蒂。1946年2月,鮑又一次被驅逐出乳源縣。4月,他前往香港,創辦《論壇》小報,抨擊國民黨的黑暗統治。1947年8月,他到東莞虎門中學任教;10月,受華南分部派遣返回粵北。他先後任北江第一支隊青工班負責人、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北江革命幹部學校負責人,直接參加武裝鬥爭。 新中國成立後,鮑被任命為北江公學副教育長,繼任韶關師範學校校長。期間,他艱苦樸素,謙虛謹慎,勇挑重任;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團結廣大師生,致力教育教學改革,使該校成為全省教育戰線的先進單位。 1954年8月,鮑被加以“託派”和“自首叛黨分子”的罪名,再次被清除出黨,並撤銷韶關師範學校校長職務。妻子馮昭儀受到株連。在逆境中,他堅信自己無辜,堅信黨組織終會澄清問題,將每月應交的黨費儲存起來,等到恢復黨籍時一起交納。1964年4月,鮑因病在廣州逝世,年僅53歲。他在彌留之際唯一的遺囑,就是要求組織澄清自己的問題,恢復黨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廣東省委劉田夫、梁威林等領導親自向黨中央有關部門寫報告,要求平反鮑華的冤案,黨組織重新審查。1981年9月,中共韶關市委作出決定,否定鮑華“叛徒”、“託派”等問題,恢復其黨籍和名譽,對他一生作了充分的肯定,稱讚他是好黨員、好幹部。[1][3] [1]蘇鼎常、肖清:《鮑華》,載《珠海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第247-251頁。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4),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第561頁。 [3]《黨史人物——鮑華》,載“中國共產黨珠海市委員會"網,2011年11月30日,http://www.zhsw.gov.cn/sww_ky/swdsyjs/dsyj/dsrw/201101/t20110126_184863.htm。
鮑華,1911-1964
陳恭尹,字元孝,號獨漉子,又號半峰,晚號羅浮布衣,生於順德大良(今屬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鎮)錦岩岡東麓。清初“嶺南三大詩家”之一。 恭尹自幼聰敏,好學深思,12歲喪母,15歲補諸生。16歲時,父親陳邦彥起兵抗清,恭尹隨庶母及兩個幼弟回到原籍順德龍山鄉下居住。清朝巡撫佟養甲偵知,派兵前來劫持。恭尹適值外出,聽到消息,喬裝逃到增城縣新塘鄉,在父親的朋友湛珩如家中躲藏數月,才避過緝捕。同年九月,父親和二弟陳馨尹遇害,全家只他一個倖存。第二年,清將李成棟反正,廣東重建南明旗號,永曆帝遷居肇慶。恭尹入朝泣陳父親殉難情狀,得授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之職,給假歸家治喪。清順治七年(1650)冬,清軍大舉反攻,再陷廣州,永曆君臣西走桂、滇。恭尹不及相隨,逃匿於西樵山中,從此與永曆朝廷失去聯繫。 之後十年,恭尹懷著國破家亡的深痛巨創,積極從事反清活動。起初三年,他奔走於福建、浙江、江蘇一帶,意圖與鄭成功、張煌言等抗清人士聯繫,但沒結果。 順治十一年(1654)春,恭尹折回廣東,在增城與湛珩如女兒成婚;第二年回到順德,寄居羊額友人何衡、何絳家中,密切關注時局,與何氏兄弟、梁璉、蔡艮若等讀書切磋之餘,同赴陽春、澳門;到新會崖門,渡銅鼓洋,秘密結交遺臣志士共圖大業,未能成事。 順治十五年(1658),恭尹與何絳再度遠行,打算西走雲貴,投奔永曆朝廷。行至湖南昭潭(今湘潭),因清軍封鎖嚴密,只好改道北上,轉徙湖北、江蘇、河南,北渡黃河,直扺太行山下。他沿途留心觀察地形和關隘,結合以前在東南沿海所見,繪成《九邊圖》,以備他日之需,但當時西南地區抗清力量已成強弩之末。第二年冬,他在鄭州遇見平西王吳三桂由雲南遣送京城的象隊,得知南明政權傾覆,永曆帝逃入緬甸,只得鬱鬱南歸,隱居於增城新塘。兩年後,他聽到永曆帝遇害的噩耗,哀慟之餘,見新朝統治已成定局,痛心復興無望,再也無意遠遊,攜眷回到順德,隱居於羊額七年。他與友人何衡、何絳、梁璉、陶璜相與砥礪名節,抑志讀書,世稱“北田五子”。 中年以後,恭尹銳氣逐漸消磨,息影田廬,以詩文琴酒自娛。清康熙七年(1668)夏,湛氏夫人病逝,他領著兒女扶柩移居增城新塘。八年後,三藩之亂爆發,居地正當要衝,不堪兵燹困擾,恭尹舉家回到順德,先後寓居羊額和龍江。1678年秋,官府懷疑恭尹與三藩反叛事件有瓜葛,拘捕他入獄二百多天。經此變故,恭尹心存畏懼,明哲自保,1684年,築室廣州小禺山(今禺山路附近),日夕以詩酒酬世,“貴人有折節下交者,無不禮接”。他被友人梁璉當面批評“何事而僕僕走風塵”,但終其一生不仕清,並常以鬱勃沉酣的詩筆,撻伐新朝統治者,民族大節實無虧損。 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月十二日,恭尹去世,終年69歲。 陳恭尹一生以詩名世,著有《獨漉堂全集》。他與父親學生、著名詩人屈大均思想行藏接近,交誼相當深厚,藝術上互相切磋濡染,共同輝映清初嶺南詩壇。 北方大詩家朱彝尊、王士禎、趙執信、納蘭性德等人,對陳恭尹十分敬重,彼此建立友誼。陳恭尹詩集中最有價值的,是感時傷世、托古諷今、反映民生疾苦、描繪地方風貌的作品。他以抒發性情為宗旨,藝術風格上不拘泥宗唐宗宋的偏見,兼採眾長。在各種體裁中,以七律成就最高。今人劉斯奮、周錫《嶺南三家詩選》評陳恭尹的詩“既豪邁雄奇,又藴藉含蓄,鬱勃沉雄而不晦澀生硬,堪稱舉重若輕,舒卷自如”,概括他的藝術特色。[1] 陳恭尹和番禺屈大均、南海梁佩蘭被譽為清初“嶺南三大詩家”。他不僅是一代文學宗師,而且是個書法家。他的隸書主要取法於漢碑,得益最多的為《夏承碑》、《曹全碑》。《曹全碑》主要特色為秀逸,而《夏承碑》以靈動著稱,兩碑的特色構成陳恭尹隸書的主要風格。他能以瘦逸遒勁之筆,盡量避免隋唐以來那種呆板孱弱的習氣,不為漢碑所囿,在當時廣東書壇極具開拓性意義。但受條件限制,當時所能見到的漢碑不多,不像乾隆以後金石學、小學的興盛和各種碑版的大量出土,這使得陳恭尹無法博採眾家之長。 陳恭尹的傳世書跡比屈大均、梁佩蘭較多,朱萬章編著的《廣東傳世書跡知見錄》中錄有其書跡51件,其中隸書有20多件,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天津藝術博物館及私人藏家中,其隸書名跡主要有故宮博物院所藏《題明史列傳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詠月詩》軸、廣州藝術博物院藏《隸書》軸,以及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祝龍翁》詩賦斗方和《詠花十詩》卷等,尤以《詠花十詩》卷為精湛。 陳恭尹的隸書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清初文人王士禎在其《香祖筆記》、《漁洋詩話》中屢次提及,陳奕禧的《隱綠軒題跋》有所論及。作為嶺南地區一代文學宗師,其隸書能揚名嶺外,名垂書史,在廣東書法史上並不多見。[2] 澳門普濟禪院,又稱澳門觀音堂,為中國佛教建築,具有中國名山古刹的特色,禪院的首座是大雄寶殿,次殿是長壽佛殿,後座正殿是觀音殿。院後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禪院內收藏很多名家的書畫、書法、文物,包括馳譽中外畫壇的嶺南派大師高劍父及其學生關山月,陳恭尹、章太炎等人的作品懸掛於殿堂,供遊客欣賞。[3] [1]《清初詩人陳恭尹》,載“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網,2012年10月30日,http://www.zhgpl.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1321&secid=31361。 [2]《陳恭尹》,載“順德文化"網,2012年10月29日,http://www.sdartol.com/html/2011/whmr_1019/633.html。 [3]《澳門觀音堂》,載“搜藝搜"網,2012年10月29日,http://yishujia.findart.com.cn/10510789-180061-zixun.html。
陳恭尹,1631-1700
成克大,字子來,直隸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人。首任粵海關監督、澳門海關開創者。 父親成基命是明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兄長成克鞏是清少傅兼太子太傅、大學士、戶部尚書。清順治十七年(1660),克大考中舉人,性格激烈齟齬,不合於時。 克大幼時喪父,以母親在而不仕,居家奉母20餘年。母親去世後,克大獲授內閣中書,遷戶部廣西司主事,擢戶部貴州司員外郎。當時黔粵軍務興,度支數倍他司,克大練達精密,處之裕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克大創設粵海關,奉命擔任監督(當時海關設滿、漢監督各一員)。克大經過家鄉時,受兄長成克鞏的告誡“勿厭清貧”。廣東香山(澳門),舊為西人所居,名為鬼卒,俗尚火攻。聽聞克大到來,其酋長率隊來迎,刀劍森列,儼若勁敵。克大宣聖上恩威,無不懾服。 康熙二十七年(1688),克大正式在澳門設置海關機構,名曰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下設大馬頭、關閘、娘媽閣、南灣等四個稅館,具體負責徵收關稅事宜。任職期間,他不納賄賂,開清廉之氣;處事公允,有大國之風。有位商人激怒鬼卒,奔訴求救。鬼卒追趕至門,氣勢洶洶。 克大神色自若,手檄通譯,召集酋長,曉之以理,事情得到解決。克大完成差事後,復任戶部江西司郎中;升任貴州鎮遠知府。鎮遠時值兵患後,民憊財殫,苗人雜處。克大招集流亡,興辦學校,查禁奸宄,約束屬下,政績卓然。郡人為屏山遺愛碑紀其事。 後來,因成克鞏去世,克大乞求回鄉。他好為詩歌,兼善顏真卿書法;著有《春秋精義》、《歷遊詩》行世。克大去世時,62歲。 成克大是首任粵海關監督,同時是澳門海關的開創者,任職期間,不僅能妥善處理內外糾紛以維持國體,而且樹立海關官員清貧廉潔的典範。 成克大著有《歷遊詩》、《春秋精義》等文獻。 現錄成克大的詩兩首: 《仲冬赴澳》(二選一)[1] 炎方霜雪少,海氣夜寒生。飄搖舟一葉,遊子衣裳輕。 饑渴莫我問,骨肉萬里情。泠泠晚潮水,凄清欸乃聲。 獨憐宵征客,憔悴百愁並。顧影無儔匹,仰盼悲參橫。 《濠鏡澳即事》 編竹張飛蓋,肩輿類短牀。兜羅衣尚錦,篤耨珮含香。 茉莉蒸花露,檳榔當酒漿。倭絲襟底貯,但嗅不須嘗。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8-62頁。
成克大
陳海瀛,字無競[2],字雪舟,號說洲[3],號希微室主,諱海瀛,福建閩縣(今屬福州市)人。詩人、學者。 海瀛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902年考中舉人,之後留學日本。回國後,他任職於瓊州、桂林等地,北伐時為廣州大元帥府秘書。 1921年,海瀛隨粵軍至梧州,與桂軍作戰,創作一首《梧州軍中作》詩:“元戎牙纛次梧州,野宿霜嚴夜氣遒。縛帚書旗呼殺賊,書生志豈在封侯?" 之後,海瀛回到福州,在鄉居住15年。55歲後,在外避兵七年,寄寓澳門。[2] 晚年時候,海瀛返居福州,先後任教於福建法政學堂、華南女子學院、福建學院;擔任福建省政協委員、1959年聘為福建省文史館名譽館員[3];與裡中諸子談藝自適。 1962年,海瀛80歲,油印《希微室詩稿》詩集;1973年去世,享年91歲。[2] 陳海瀛還著有《讀史記管見》、《師友感逝錄》、《希微室文稿》、《希微室詩稿》、《梧州桂林雜詩》、《希微室折枝詩話》等,編有《中國文學史》、《孟子政治論》講義等。[3] 現錄陳海瀛作於1920年的詩一首: 《至澳門觀白鴿巢花園》[2] 世外桃源且漫誇[3],珠崖早已屬他家。強收一掬傷心淚,來坐濃陰看物華。[4] [1]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百年閩詩(1901-2000)》,福州:海風出版社,2004,第233頁。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253頁。 [3]漫誇:休誇。 [4]物華:自然景色。
陳海瀛,1882-1973
陳善伯,號龍荔之民,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番禺區)人。詩人。陳曇族孫。[1] 父親陳子瑞。陳善伯將父親就學學海堂菊坡精舍時之課卷集為一書,名為《紫璲山房遺集》;1931年12月,東莞朱念慈題記;1931年11月,汪兆鏞題記及番禺詹憲慈作序,並言陳子瑞尚著有《紫璲山房文集》及《耆舊輯聞》四卷傳世,可惜均不可得。[2] 陳善伯早年畢業於廣東高等學堂,師從吳道鎔、丁仁長,擔任番禺師範學校、禺山中學校長。抗戰時期,他避居澳門。 陳善伯著有《抱殘守闕齋漫存》。 現錄陳善伯的詩兩首: 《辛巳端節旅居澳門感懷》[1][3](二首) 珠江觀競渡,佳節憶吾鄉。水浴鴛鴦戲[4],花穿鰜蝶狂。[5] 無端雜胡騎[6],遂令失金湯。[7]慷慨悲歌客,丹心寸寸傷。 出戶行何處?江干負手過。[8]觀雲驚變幻,撫樹感婆娑。[9] 風月無邊買[10],山河入夢多。陸沉殊未已,痛哭當長歌。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498-506頁。 [2]陽海清:《中南、西南地區省、市圖書館館藏古籍稿本提要》,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第406頁。 [3]辛巳端節:指1941年辛巳五月初五。 [4]水浴句:猶言鴛鴦戲水。粵俗以端午節之水為龍舟水,浴之可辟邪避災,多是於是日入河沐浴。故云。 [5]鰜蝶:鰜,魚名,比目魚,一名鰈。此猶蛺蝶,蝴蝶。 [6]胡騎:指日軍。 [7]金湯:金城湯池之省稱。金以喻堅。湯喻沸熱不可近。 [8]江幹:江畔。 [9]婆娑:扶疎,紛披。 [10]風月無邊:朱熹《濂溪先生畫像贊》:“風月無邊,庭草交翠。”
陳善伯,1889-
人物: | 張穆,1607-1683 |
時間: | 明中後期(1494-1644年) |
1607年 | |
清前期(1645-1759年) | |
1683年 | |
地點: | 中國--廣西--柳州 |
關鍵字: | 畫家 |
遺民 | |
華人舊體文學 | |
奚官牧馬圖(畫) | |
古木獨駒圖(畫) | |
七十龍媒圖(畫) | |
澳門覽海(詩) |
資料來源: | 黎細玲編︰《香山人物傳略4》,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220-221頁。ISBN978-7-5034-5235-2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632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