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開闢了不少新街名街道,也有一些古街道街名湮沒,“大井頭”是其中之一,今已消失。清末維新派人士於一八九七年(清光緒廿二年)二月廿二日,在澳門創辦周刊《知新報》,報頭刊印的地址就是“澳門大井頭第四號”。 

“大井頭”是古街名,在今水坑尾街,由天神巷口至白馬行口的路段。百多年,近天神巷附近,榕樹叢生,古勁蒼翠,濃蔭覆地,設有石椅,供人休憩。這裡有一口大井,水質甘洌清甜,當時還沒有自來水設備,附近居民多來汲水飲用,故該處被呼為“大井頭”,成了地名。 

鴉片戰爭前,大井頭與白馬行一帶是外商雲集之地,開設有絲行、茶行、瓷器行等商行,繁華興旺。香港開埠後,這些商行陸續遷往香港經營,大井頭才逐漸冷落,一些富商購買洋行遺址,興建大宅,街名也改為“水坑尾街”。現今,這些舊樓古屋早已拆卸興建高樓大廈,面貌大改,只有近竹園圍口的一幢三層高舊洋樓僅存。該樓糅合中西建築,頗具氣勢,豪華典雅,被列為保護文物建築,也可見證大井頭的變遷。 

記得五十年前[約1960年代],大井頭地段兩側馬路,中為寬闊的安全島,設置花圃、椅櫈、小徑,種植樹木,中間仍有一水井,供淋花草之用。兩旁兩三層高的舊樓大屋,住宅居多,人車稀少,街道寂靜。其後,有關方面改善交通,拆除安全島,擴闊馬路及行人道,路中橫架電動扶手行人天橋,新廈又開設商舖,馬路車如流水人如鯽,繁盛熱鬧。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