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6/24
更新日期:2019/06/24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為堅固持久計,大堂 (即主教座堂)於本年開始重建,由木質改為三合土建築,共耗資10萬餘元,始形成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莊嚴神聖的外觀。至翌年工程竣工。
大堂 (即主教座堂)於1937年開始重建
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9月15日,由於颱風的破壞,澳門工務局對市政廳大樓毀壞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發覺市政廳大樓已大大缺乏安全條件,情況十分嚴峻。故市政廳主席阿把諾‧奧利維拉提出撥款維修市政廳大樓,並獲得民政廳廳長若奧‧巴波沙 (Pereira Barbosa)的支持。12月,巴波沙第三次出任澳督後,即向葡萄牙殖民地部申請動用澳門殖民地儲備基金維修大樓。不久,葡萄牙殖民地部部長簽署第8785號訓令,批准動用儲備基金8萬澳門元以貸款形式給予公共工程行政委員會,用作支付市政廳大樓急需進行的維修工程的費用。
澳門工務局對市政廳大樓毀壞情況進行全面檢查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4月,路環天后聖母古廟重建竣工。路環天后古廟建於道光六年 (1826),道光二十三年 (1873)重修,同治十三年 (1874)再次重修,又經60餘年風雨飄零,已垣墉頹圮,廟貌凋顏。該廟總理任尚錦等遂發起募捐重建古廟,獲得澳門士商踴躍捐贈,還得到澳督羅德禮300元的捐款。
路環天后聖母古廟重建竣工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時任廣東省民政廳長的孫科重建“新孫府”。先是孫眉於1918年在龍田村修建一座兩層南歐式樣洋樓供孫中山原配夫人盧慕貞及其家人居住,耗資6萬銀洋,大部分款項南海外華僑捐贈。1931年8月13日二龍喉葡軍火藥爆炸,該宅亦遭破壞,澳葡政府對孫宅亦予以賠償。孫科遂在賠款基礎上添加9萬銀元重建孫府。他聘請當時澳門最有名氣的土生葡人建築師何光來為其設計承建新宅。何光來採取了與原宅完全不同風格形制的建築設計,將新宅設計建造成糅合了伊斯蘭和羅柯柯風格的“摩爾式”洋樓。樓高三層,內作五開間結構,宅院外圍以短垣,較原宅模樣更典麗優雅更有特色。現為“澳門國父紀念館”。何光來,時任澳門市政工務局建築師,亦有私人開業,其建築作品當年遍佈澳中。
時任廣東省民政廳長的孫科重建“新孫府”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2—3月,氹仔北帝廟重修祖廟竣工。氹仔北帝祖廟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此時近40年未修。“垣雖無恙,而棟宇傾頹,況複中堂淺狹”。故眾總理值事財合、道豐等45店發起捐款,籌募資金對北帝廟進行重修。是次重修工程共募集2871. 7澳門元,耗資2849元。[1] [1]《重修北帝祖廟捐簽碑誌》,轉引自鄭煒明的《葡占氹仔路環碑銘楹匾匯編》,第33頁。
氹仔北帝廟重修祖廟竣工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12月20日,澳門助學會(即澳門土生葡人教育促進會)大樓落成,其設計師為工務局幫辦加斯堂.伯爾熱(Gastão Borges)。 該樓為當時歐洲剛流行的“裝飾性藝術風格”建築造型設計,樓高兩層,橫軸寬度恰與塔石球場平齊,四坡頂紅磚牆,鋼筋混凝土內柱和基座,在當時是很新穎別致的一幢洋樓。
澳門助學會大樓落成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9月2日,颶風襲擊澳門,大批物業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最為嚴重的是,颶風將兩座大型無線電天線摧毀,無線電報因此中斷,同時,海底電纜亦損壞,造成一段時間內澳門與外埠世界隔絕。
颶風襲擊澳門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