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6/24

更新日期:2019/06/24
民国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9月15日,由于台风的破坏,澳门工务局对市政厅大楼毁坏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觉市政厅大楼已大大缺乏安全条件,情况十分严峻。故市政厅主席阿把诺‧奥利维拉提出拨款维修市政厅大楼,并获得民政厅厅长若奥‧巴波沙 (Pereira Barbosa)的支持。12月,巴波沙第三次出任澳督后,即向葡萄牙殖民地部申请动用澳门殖民地储备基金维修大楼。不久,葡萄牙殖民地部部长签署第8785号训令,批准动用储备基金8万澳门元以贷款形式给予公共工程行政委员会,用作支付市政厅大楼急需进行的维修工程的费用。
澳门工务局对市政厅大楼毁坏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光绪七年(1881年1月30日─1882年2月17日)9—10月,重修大马头福德祠竣工。大马头福德祠建于嘉庆以前,英灵固显,后经咸丰五年(1855)仲冬、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光绪元年(1875)四月三次风火之灾,大马头邻近地区均遭破坏,独“本坊幸免,且人物安康”。合坊民众均以“福神默佑也。神祠狭小,佥议重修。遂举口盛店、口聚店等店为董事,集资重修,于本年孟秋竣工,并于祠内立石”。[1] [1]《重修大马头福德祠碑记》,转引自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305—306页。
重修大马头福德祠竣工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12月20日,澳门助学会(即澳门土生葡人教育促进会)大楼落成,其设计师为工务局帮办加斯堂.伯尔热(Gastão Borges)。 该楼为当时欧洲刚流行的“装饰性艺术风格”建筑造型设计,楼高两层,横轴宽度恰与塔石球场平齐,四坡顶红砖墙,钢筋混凝土内柱和基座,在当时是很新颖别致的一幢洋楼。
澳门助学会大楼落成
同治十二年(1873年1月29日─1874年2月16日)12月,“圣雅努阿里奥军人医院”竣工。该建筑采用英国的新哥特主义风格,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塞尔卡尔男爵小梅洛设计。医院坐落在东望洋山山顶,面向外港,呈矩形,长75米,宽34米,高92米,加地基则有150米。除主体建筑外,周围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外形典雅,气势宏伟。整个医院建筑费用为38500澳门元,其他附属建筑花费46康托。医院落成后,成为澳门19世纪后期最为有名的景观。[1] [1]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2, p. 85; 塔维拉:《澳门从开埠至20世纪70年代社会经济和城建方面的发展》,载《文化杂志》第36-37期,1998年。
“圣雅努阿里奥军人医院”竣工
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2月21日,澳门中华总商会板樟堂前地新址落成启用。初由同善堂主席崔诺枝倡议迁往火船头街 (Rua das Lorchas),因远离市中心遭到赌王高可宁的反对,后经公议筹资1.6万元购置这一原属卢绍基的物业,并改建为三层会所。
澳门中华总商会板樟堂前地新址落成启用
至宣统二年(1910年2月10日─1911年1月29日)至1910年,澳门政府在内港经过几次填海工程,澳门半岛的面积扩展了3.3平方公里,填成了现在的提督大马路、沙黎头海边街、新马路西端、快艇头街、新埗头街、宜安街及下环正街等。
澳门政府在内港进行填海造地工程
光绪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2—3月,氹仔北帝庙重修祖庙竣工。氹仔北帝祖庙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此时近40年未修。“垣虽无恙,而栋宇倾颓,况复中堂浅狭”。故众总理值事财合、道丰等45店发起捐款,筹募资金对北帝庙进行重修。是次重修工程共募集2871. 7澳门元,耗资2849元。[1] [1]《重修北帝祖庙捐签碑志》,转引自郑炜明的《葡占氹仔路环碑铭楹匾汇编》,第33页。
氹仔北帝庙重修祖庙竣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