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6/24

更新日期:2019/06/24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4月,路环天后圣母古庙重建竣工。路环天后古庙建于道光六年 (1826),道光二十三年 (1873)重修,同治十三年 (1874)再次重修,又经60余年风雨飘零,已垣墉颓圮,庙貌凋颜。该庙总理任尚锦等遂发起募捐重建古庙,获得澳门士商踊跃捐赠,还得到澳督罗德礼300元的捐款。
路环天后圣母古庙重建竣工
民国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9月15日,由于台风的破坏,澳门工务局对市政厅大楼毁坏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觉市政厅大楼已大大缺乏安全条件,情况十分严峻。故市政厅主席阿把诺‧奥利维拉提出拨款维修市政厅大楼,并获得民政厅厅长若奥‧巴波沙 (Pereira Barbosa)的支持。12月,巴波沙第三次出任澳督后,即向葡萄牙殖民地部申请动用澳门殖民地储备基金维修大楼。不久,葡萄牙殖民地部部长签署第8785号训令,批准动用储备基金8万澳门元以贷款形式给予公共工程行政委员会,用作支付市政厅大楼急需进行的维修工程的费用。
澳门工务局对市政厅大楼毁坏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光绪七年(1881年1月30日─1882年2月17日)9—10月,重修大马头福德祠竣工。大马头福德祠建于嘉庆以前,英灵固显,后经咸丰五年(1855)仲冬、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光绪元年(1875)四月三次风火之灾,大马头邻近地区均遭破坏,独“本坊幸免,且人物安康”。合坊民众均以“福神默佑也。神祠狭小,佥议重修。遂举口盛店、口聚店等店为董事,集资重修,于本年孟秋竣工,并于祠内立石”。[1] [1]《重修大马头福德祠碑记》,转引自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305—306页。
重修大马头福德祠竣工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为坚固持久计,大堂 (即主教座堂)于本年开始重建,由木质改为三合土建筑,共耗资10万余元,始形成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庄严神圣的外观。至翌年工程竣工。
大堂 (即主教座堂)于1937年开始重建
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时任广东省民政厅长的孙科重建“新孙府”。先是孙眉于1918年在龙田村修建一座两层南欧式样洋楼供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及其家人居住,耗资6万银洋,大部分款项南海外华侨捐赠。1931年8月13日二龙喉葡军火药爆炸,该宅亦遭破坏,澳葡政府对孙宅亦予以赔偿。孙科遂在赔款基础上添加9万银元重建孙府。他聘请当时澳门最有名气的土生葡人建筑师何光来为其设计承建新宅。何光来采取了与原宅完全不同风格形制的建筑设计,将新宅设计建造成糅合了伊斯兰和罗柯柯风格的“摩尔式”洋楼。楼高三层,内作五开间结构,宅院外围以短垣,较原宅模样更典丽优雅更有特色。现为“澳门国父纪念馆”。何光来,时任澳门市政工务局建筑师,亦有私人开业,其建筑作品当年遍布澳中。
时任广东省民政厅长的孙科重建“新孙府”
光绪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2—3月,氹仔北帝庙重修祖庙竣工。氹仔北帝祖庙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此时近40年未修。“垣虽无恙,而栋宇倾颓,况复中堂浅狭”。故众总理值事财合、道丰等45店发起捐款,筹募资金对北帝庙进行重修。是次重修工程共募集2871. 7澳门元,耗资2849元。[1] [1]《重修北帝祖庙捐签碑志》,转引自郑炜明的《葡占氹仔路环碑铭楹匾汇编》,第33页。
氹仔北帝庙重修祖庙竣工
至宣统二年(1910年2月10日─1911年1月29日)至1910年,澳门政府在内港经过几次填海工程,澳门半岛的面积扩展了3.3平方公里,填成了现在的提督大马路、沙黎头海边街、新马路西端、快艇头街、新埗头街、宜安街及下环正街等。
澳门政府在内港进行填海造地工程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