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91頁;金豐居士:《堪輿師指不宜住人,助學會大樓風水笑面虎》,載《新報》2006年11月16日。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91頁;金豐居士:《堪輿師指不宜住人,助學會大樓風水笑面虎》,載《新報》2006年11月16日。
更新日期:2019/01/29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3月1日,位於亞美打利卑盧馬路(即新馬路)南端入口處的大西洋銀行澳門分行舉行落成典禮。大西洋銀行大廈原址為澳門富商林連大屋,後因殘破不堪為大西洋銀行以6萬元收購,交由公共工程副工程師蒙地盧.卡瓦略(Artur Rocha Monteiro de Cavalho)和港澳建築商何光來負責拆建,至1925年正式落成。該廈為典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樓高兩層,牆面為紅褐色,花崗石砌成的牆角,伸出的小露台,古希臘樣式的三角形突出的簷口,古羅馬樣式的欄杆,圓拱形的高大廊拱。整座建築雄偉穩重,極具南歐風格。
大西洋銀行澳門分行舉行落成典禮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澳門殷商梅洛先生在南灣修建了一座豪華別墅,南灣別墅由著名建築師托馬斯.阿基諾主持建成。南灣別墅由一幢兩層高的葡萄牙風格的建築物和一個很大的花園組成。整座建築物坐落在海邊斜坡的花木之中,其造型頗具特色。建築物以花崗石為牆基,結構牢固。全樓以紅牆為主,以白色邊為界,上面有寬深的陽台,突出的山形窗櫺及法式百葉窗和平台式屋頂。花園分佈在建築物的後面和右側,極富歐陸情調。
澳門殷商梅洛先生在南灣修建了一座豪華別墅
咸豐八年(1858年2月14日─1859年2月2日)11月8日,澳門富商塞爾卡爾男爵小梅洛(António Alexandrino de Melo)與吉列爾米娜.貢紮加(Guilhermina Palmela Gonzaga)結婚,由於他擁有的財產與物業,男爵的生活十分奢華,他享用著當時澳門最為豪華漂亮的兩座別墅--“聖珊澤”宮和“南灣別墅(即後來的澳督府)”,有時住在南灣,有時則住在“聖珊澤”宮。
澳門富商塞爾卡爾男爵結婚
同治十二年(1873年1月29日─1874年2月16日)9月30日,根據2月10日訓令頒佈的章程,伯多祿五世劇院修繕後重新開放。這次重修主要是增建由塞爾卡爾男爵小梅洛先生設計的劇院前壁。該正面有哥特式柱子和三角形門楣,以希臘古典建築風格與葡萄牙傳統建築風格融為一體。重建以後伯多祿五世劇院協會領導集團遂由塞爾卡爾男爵小梅洛、若奧.斯卡尼西亞、特謝拉.吉馬良斯、卡洛斯.羅查、內維斯.蘇薩五人組成,他們支付4000澳門元承擔此次重建工程。[1]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92頁;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l, p. 324.
伯多祿五世劇院修繕後重新開放
入議事亭,堂中有石階。拾級而登,迎面有石刻浮雕乙座,在後園之門拱上,玲瓏活躍,藝術極佳,為昔日本處石刻家作品。該浮雕原嵌仁慈堂之慈悲聖母殿前壁者,後來於一八八三年該殿拆卸時,迺將之移置於此,藉以保存藝術古跡耳。在該浮雕中,刻着慈悲聖母神像,合掌而立,以示為貧苦者祝福。像前跪者:首為主教賈尼路(D.B.Carneiro),次為葡國王后蓮娜(D.Leonor),其子葡王馬瑙爾一世(D. Manuel I.)及神甫哥士打(D. M. da Costa)神甫江利喇(M. Contreiras)等。像後跪者:首為羅馬教皇亞力山大六世(Alexandre Vl.),及主教亞丕連拿(C. de Alpedrinha)等。左右上方有兩位天使,手牽聖母大衣,覆翼衆人,以示慈悲庇護之意。攷葡后蓮娜,於一四九一年八月十五日,曾在葡國發起組織“神甫慈善會”,後來由各神甫將該慈善機構,推廣到葡屬各地,遂成為葡屬各處仁慈堂慈善會之開端。至於澳門之仁慈堂慈善會,最初由澳葡天主教首任主教賈尼路於一五六九年創立。後來澳葡追念其恩德,特刻此浮雕以紀念其事。查現在澳門之仁慈堂內,尚設有慈悲聖母祭壇,不過很少信徒到此禱祀耳。及至一九二七年澳葡徵求慈善印花圖案,葡人卡爹喇氏(Catela),曾以該浮雕照片獲選,遂被用為現行之慈善印花圖樣焉。賈尼路主教,亦為澳門市議事局之組織發起人,故該浮雕被移置於議事亭內,宜也。
議事亭內浮雕與仁慈堂
咸豐八年(1858年2月14日─1859年2月2日)3月,伯多祿五世劇院(Teatro Dom Pedro V)在崗頂建成。澳門的名醫佩雷拉.克雷斯伯(António Luís Pereira Crespo)、格爾馬諾.馬葵士和索薩.阿爾文在劇院建設中作出了突出努力。劇院的設計、施工等均由澳門土生葡人格爾馬諾.馬葵士主持。劇院建築物長41. 5米,寬22米,中式坡狀屋頂的屋脊高l2米,屋簷高7. 5米。建築物體現了新古典主義風格。在內部設計上,大廳平面作縱向佈局,圓形的觀眾席前後佈置了前廳和舞台,兩側是可供休息的長廊,樓上觀眾席呈月牙形,依靠樓下10根排列對稱的弧形柱子支撐。劇院正面有一個寬15. 7米的羅馬圓拱形門廊,門廊頂端是等腰三角形山花,線條簡明俊俏。其下則是4組愛奧尼式依柱組成的3個拱門,門洞寬約3米,而8條依柱高約6米,山花及立柱裝飾簡約古樸,突顯建築的雄偉、挺拔。劇院面向崗頂前地的側立面則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其牆面一字排開9個寬2. 45米的羅馬圓拱落地大窗,氣度渾厚非凡。劇院建成後,即成為澳門上演話劇、音樂會、歌劇的首選場地。但劇院的演奏者們或出於傳統,或出於懷舊,或為吸引聽眾考慮,仍在街頭空地、花園等場所上演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據稱,劇院落成後,澳中土生人為了表彰格爾馬諾.馬葵士主持劇院建設的功績,提出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劇院,但遭到當時澳門權貴的反對,因為格爾馬諾.馬葵士只不過是澳門政府的一名普通公務員。於是遂以當時在位的葡國國王之名命名。
伯多祿五世劇院在崗頂建成
同治十三年(1874年2月17日─1875年2月5日)8月9日,由意大利建築師加蘇索(Cassuso)設計的建在媽閣的一幢樓宇落成,這幢風格獨特的伊斯蘭式的建築漂亮寬敞,雄踞高處,外觀典雅,從那裡可以看到內港的美麗景色。15日正式啟用。該樓用作澳門巡捕營“摩囉”連的營房。該設計靈感來自英國式的“新印度風格”,以至這座兵營成為當時澳門最具異國情調的建築之一。[1]據載,這座“摩囉”兵營就是由印度調來的士兵參加建造的,工程始自1873年年底,到1874年6月時就已基本完成。澳督歐美德、澳門政府主要官員和軍官們出席了落成儀式。隨後,“摩囉”巡捕隊在總督的檢閱儀式中住進了這一兵營。[2] [1]Eduardo A. Veloso e Mato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p. 43; 塔維拉:《澳門從開埠至20世紀70年代社會經濟和城建方面的發展》,載《文化雜誌》第36─37期,1998年。 [2]施華(Fernando David e Silva):《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100年》,第138頁。
由意大利建築師加蘇索設計的樓宇落成
人物: | 加斯堂.伯爾熱(Borges, Gastão)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 | |
1925年12月20日 | |
關鍵字: | 澳門助學會(澳門土生葡人教育促進會) |
建築物 | |
社團 |
資料來源: | 澳門編年史 / 吳志良, 湯開建, 金國平主編. 廣州 :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 第2424頁. ISBN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5901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